一流课程的建设范例6篇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电商物流;课程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77

1“互联网+物流”的建设背景

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不断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显著代表的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存在着紧密联系,研究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与改革,需基于“互联网+物流”的视角展开研究和实践。

(1)物流活动是电子商务过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成,物流是最特殊的一种。

(2)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保证:只有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活动,才能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3)现代物流发展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快,若物流发展水平无法与之共进,会成为电子商务的阻碍因素。

(4)电子商务引导现代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

(5)电子商务提供现代物流发展的信息处理平台和技术。

(6)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实现供应链短路化;使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基于上述分析[1],电子商务与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商物流课程群的建设,以“互联网+物流”为视角,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服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电商与物流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在“互联网+物流”背景下建设电商物流课程群。

2电商物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2.1电商物流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配合省重点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我们依托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的电商物流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学习重点是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2]

(1)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思政课、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课程。

(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电商物流作业、运营和管理技能。设计的核心课程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电商物流配送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支撑性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基础、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还有重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专业实践课程:物流专业认识调研、物流运作流程调研、物流专题调研、电子商务认识实习、电子商务社会调查、电子商务专业实习等课程。

(3)专业拓展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拓展技能,主要有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设计技术、物流技术与装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2.2电商物流课程中心平台课程群建设

在学校教务处课程中心平台进行电商物流课程群的建设[3],通过课程群网站各个栏目的建设过程,最终完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建设。[4]

2.2.1专业概览栏目的建设

通过深入开展电商物流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以适应新经济常态下的新要求。在对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和修订的基础上,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关系,对电商物流业务流程和主要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融合发展,拓展两个专业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专业水平。[5]

2.2.2课程群简介栏目的建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物流专业发展的要求,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构建电商物流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以课程群的方式建设专业课程,探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拓宽课程群的外延课,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整体综合地梳理专业脉络,把握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6]

2.2.3教学团队栏目的建设

物流与电商专业教学团队注重老、中、青相结合,教师队伍里不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留学海外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同时还有在本行业中工作多年、有着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力争使高职称、双师型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专业科研工作中,通过专业研究课题带动专业教师对电商物流理论与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发表更多专业论文和出版教材。[7]

2.2.4实践教学栏目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课程实验、校外专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等。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虚拟、仿真、硬件实验、设计、创新相结合,独立设课、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制作、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相结合,将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自主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形成了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了立体化、交互式的实验教学模式。[8]经管学院具有电商物流实务实训室与物流仿真实验室,将电商物流多项专业基础课程融入于实训课程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达到深入领会与掌握电商物流各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目的。

专业调研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参观行业企业专业运作流程,进行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了解相关管理系统以及设施,通过与本行业企业从业者和管理者的讲座交流,了解电商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保持学校教学与职业技能的一致性。社会实践通过学生顶岗实践和实习工作,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真正掌握从事电商物流实际工作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邀请企业导师作为共建教师,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平台与企业人员建立联系、交流互动,在论坛和答疑板块,可与企业在职人员提问和讨论,接触到实际工作流程和企业各种岗位的角色,以便直接了解电商物流市场,把握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学与用的零距离,学习更具有全面性、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一网站也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9]

2.2.5行业动态栏目的建设

本栏目展示电商物流行业相关企业,使学生能更充分的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具体工作流程,做到学以致用,缩短适应社会和上岗培训时间,为企业更加顺畅地提供相关人才。电商物流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术工种信息,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接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促进学生在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自我学习,为将来顺利就业准备好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利用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社会资源,提供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在职人员的岗位说明书和职业经验供学生参考学习,以便在校学生能充分了解职业岗位性质、岗位要求、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从而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做好面向职业的准备,找准个人定位,有针对性的学习,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6教学资料栏目的建设

教学资料中的内容是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中集中所有相关教学资料的栏目,在课程群网站建设过程中需不断完善。硬件方面,建成运作良好的课程群相关信息及时上网的机制的开放式课程网站。软件方面,建立完善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及习题中心、参考文献目录、视频教学、实验指导,实现优质专业资源共享功能,链接课程群相关专业课程网站,带动专业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内容上,经过专业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积累,课程内容设计更加合理,对教材、教学资源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在线实训以及视频教学模块有针对性的突破。首先,在线实训模块配备用于指导的实训指导书,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网上实训。其次,课程视频对教材的重点章节提供较深刻的讲解,同时,相应章节配有专门的习题与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对于在校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远程教学具有很强针对性。

3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特色

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建设电商物流课程中心平台课程群,将电商的商业模式与物流各环节的管理紧密结合,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构建完整系统的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加大了课程信息量,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不仅可以满足校内学生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构建企业与高校的线上与线下互动,也可以进一步满足教师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各专业教师负责的专业课程的模块完整,包括教学的各个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等,通过课程群网站提供的链接即可到达,界面具有美观大方、效果清晰、操作简单的特点,符合网络开放式课程的各项基本要求。课程群网站在布局上,体现出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设计,在充分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各项基础部分的同时,对重点部分有明显的突出效果,例如:网上实训(实践教学栏目)、培训与考证(行业动态栏目)、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栏目)、教学论坛(互动栏目)等环节采用单独的模块,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远程操作提供良好的指示作用。

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拟逐步建立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沟通的桥梁,为在校学生提供来自企业的实践机会,为企业人员提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逐步做到教师利用资源库备课,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素材(案例、动画、视频、图形);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实现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利用资源库培训,包括基本培训和定制培训。

4结论

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的电商物流课程群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课程群建设,经过精心设计和严谨建设,将成为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较完善且具有特色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在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深入探索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教学的综合研究和创新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有效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师生课外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联合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以及其他涉及的相关专业,共建电商物流课程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们将以建设专业课程群为指导思想,群策群力,将我校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一体化建设,建成较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专业课程群网站。

参考文献:

[1]燕春蓉.电子商务与物流[M].2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德洲,夏文燕,巩向玮.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

[3]洪怡恬,刘松先,姜红波,等.电商物流课程群.http:///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 &courseType=0&courseId=2005339.

[4]秦惠民,鞠光宇.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5]陶荣湘.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6]曹刚,于欣言,杨晨.深度课程改革下Moodle开放式课程平台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7]张周,郑琼,吕立伟.国外著名高校财经类开放式课程研究与启示[J].财会月刊,2012(36).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2

 

一、引言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2015年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超负荷导致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遇到困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启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除用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得到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网络教学更好地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各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交织融合。

 

2.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教学促使媒体资源的种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课件,还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交互设计、作业与测试、参考资料,等等。网络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平台更是资源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展示的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教学资源和特色资源,丰富了资源并提高了利用率[1]。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横跨多个学科,需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需要团队的协作,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物流管理》网络课程教学队伍师资配备完善,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二)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基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尤其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面,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除了课程知识点的PPT讲述,设置了物流头条、物流黑科技、物流案例等模块,使得《物流管理》课程更接地气,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与创新。尤其是物流视频库、知识库的引入,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另外,设置的课程测试模块,做到了知识与应用的检验。

 

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外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诸如物流论坛、物流公众号、物流微博、物流期刊等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物流管理发展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使得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遥不可及,而愈加生动而具体。

 

(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导航与互动

 

由于学习者的需求不同,在网状的知识系统中,资源与拓展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应受传统课程的表现形式所束缚,学习者可以使用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多种技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地点击模块,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多元化。网络课程教学应避免老师游离于制作和使用之外,简化操作,加强平台应用功能[2]。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时受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和共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做不到立刻答疑和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到每位同学的不同需求与兴趣。自从有了网络课程互动讨论模块,学生中课堂的疑问课堂外得以交流,相互启迪,实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师生情感沟通,提高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网络课程优秀的团队,整合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导航和问题互动与讨论答疑工作,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要做到不断维护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做好具体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重要角色,管理体系评价保证等,才能积极的激发师生参与建设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兴趣,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发展,达到高教学质量与高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3

[关键词]任职教育 课程 打造

课程是院校培养人才的规划和“蓝图”,是沟通宏观培养目标和微观教学活动的桥梁与中介,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精品课程是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对院校的长远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主要体现在“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贵在“精”,需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团队,长时间精雕细刻、精心制作。全面打造精品课程,应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长远规划,构建稳定体系

课程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及复杂性,注定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体系的初步建立、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到日臻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反复积淀、提炼、总结、修正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纵观历届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结果不难看出,在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入选数量上,老牌院校比新院校强,学历教育院校比任职教育院校强,长期积淀的老课程比新开课程强。因此,时间是精品的刻刀,时间锤炼是打造精品的必备要素。应该充分认清课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忽视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拔苗助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围绕一个稳定的任务,着眼一个恒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建设下去;切忌在课程建设上发生方向问题,导致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经常改、经常换的问题,不利于课程的长期、稳定建设与发展。

二、依托学科,打牢发展根基

学科建设是院校教育的龙头,也是课程建设的支柱。任职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对学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是任职教育的基础,没有学科理论支撑,任职教育就只能在技术训练的低层次徘徊;同时,任职教育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从学历教育单一注重学术性研究、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向同时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侧重培养应用性人才转变。任职教育课程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将学科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理论应用等问题研究,融学科理论知识和理论应用知识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科与课程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一是以学科为依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汇聚学科领域的雄厚师资力量,形成优势、形成拳头,打造精品;二是通过课程建设的引导,系统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引领教员全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保持学科优势。

三、教研一体,优化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另外,从课程形态划分看,任职教育课程属于问题中心课程,采用提出问题与展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的方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重重大现实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着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因此,问题中心课程的开发源于对问题的研究,注重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据此,任职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结构,切实建立教研一体的教学科研互动运行机制,即以教学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主线,设置科研项目,以科研创新为动力,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真正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起,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发展道路。同理,任职教育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按照“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专题研究讲义”的思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用于“专题研究讲义”等动态性、研究性教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新。

四、选建兼顾,打造一流团队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课程团队,就不可能打造一门真正的精品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筹建一支业务精湛、梯次合理、发展后劲足的一流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和建设成员,对此,建设重点各有差异。一是对于课程负责人重在“挑选”。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其作用举足轻重。精品课程实现“名师立课”,要求课程负责人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直接影响着团队的精神风貌。二是课程组成员重在“培养”。要着眼梯队建设,通过调整、充实、培养、提高等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要积极适应任职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调研、代职等方式,改善教员的知识阅历结构,要针对教学岗位实际需要,通过专题培训、以老带新等途径,强化教员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技能。

五、完善机制,强化建设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投入精力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这对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美国兰姆博特等著名课程专家提出了“课程领导”的思想,即课程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化管理,还是一种文化管理、情感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一是要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即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二是要建立“循环验收”的长期管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复查验收,促进其不断改进完善。三是要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四是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于泽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课程改革的辩与立》.查有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刘育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4

《物流信息管理及应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应的整改措施。希望可以为促进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教学问题;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16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把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信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梧州职业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过去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作为一个重要的主要核心课程。作家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的影响。

1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基本的物流知识外,还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和设计、软件工程、技术和物流信息(包括EDI技术、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

第二,强大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教学生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希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系统操作的应用。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专业要求,即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又要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企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全面的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涉及常见的物流管理用的信息系统,例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运输系统、国际货运系统,甚至部分教材涉及快递系统、连锁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进出口报关系统等,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应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核心课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课程的内容不与后续课程重叠,才能保障课程能起到将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衔接,保证课程进度的流畅性。

1.2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是一个新的全面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迈入物流信息化阶段,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如何把包括计算机科学、管理、物流工程学科不同的学科,如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一条线索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与行业俱进,更是难上加难。和当前教学材料用于高职院校很少,大部分知识是curt结合课本,分解之间的连贯性不强,课程整体知识架构不经琢磨,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3课程内容抽象,理论难以联系实践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应该是侧重于系统的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每个系统模块的设置逻辑,要求熟悉相关操作的流程原理,反而对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要求不高。但现在大多数的课程的内容均是侧重于数据库以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对于起点较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抽象,理论知识难以与后续实操实训课程联系。

1.4过分注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紧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钱只能买少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由于昂贵的培训设备和软件,不能做老师,学生们在演讲之后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过于侧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所进行演示的只是少数大型“标杆”型物流企业能达到的物流现代化效果,与实际行业现状并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锻炼。

2《物流信息管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分类设置课程内容

应将《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放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学生实习前开设。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三个大项目的学习,一是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物流行业的其他系统的介绍;与物流信息化相关联的系统的介绍;理论设计48小时,这三个大项目包含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理论内容,按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训课,共24学时,按4课时理论,

2课时实训进行安排。实训地点可以选在物流实训室或学校机房;机房要求配套相关的物流系统进行模拟实操,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等。

2.2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实训课程开展条件,适当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编写实训课指导教材。

2.3完善实训条件,引入专门的实训指导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相应的物流实训室,配套有若干个物流信息系统。但是,实训室建设好后,厂家只是派人进行短暂的业务培训,若要任课教师掌握每个物流系统的实训演示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引入专门的实训课指导老师,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共同编写实训课指导大纲,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课程实训。

2.4增加企业见习机会,引入校外专家

加强校企合作,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引入校外专家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及内容整合,让企业专家参与物流相关信息管理实训室建设。

2.5让青年教师“走出去”

不仅要让校外专家“走进来”,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只有深入物流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才能让教师教学知识紧密跟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现状。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实践研究,研究校外实践基地。老师将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应用程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情况不符。

3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合适的教材及配套的实践系统、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安排,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弥补主要教材不足;配套专门实践教学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来”,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物流系统实训室的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宽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及行业实践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希望能对同行教师课程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永刚,张明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3,(2).

[2]姜显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5

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离散独立存在将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出现“全而泛”的趋势,导致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时不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精通,从事生产物流管理工作时不如生产运作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的被动局面。加上各学校只能针对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环节进行物流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基本上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更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只不过是各相关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

(2)教学内容陈旧、过时,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是促进物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根本动力和保证。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3)缺乏战略眼光。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缺乏战略性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尽管好多高校开出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5)课程设置存在“全而泛”、“浮而浅”。只能使学生知道一些表层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物流管理人才。

2构建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物质资本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工作)的重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建立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构成对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对教学实践活动有力的指导。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办出特色,能否适应社会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因此,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依托于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物流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十分紧迫。

3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物流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与组合,也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而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即在每一门课程之中,为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入留有余地,允许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步。因此,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架构,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术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部门的高、中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高、中级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整个物流供应链环节上,从加强物流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方面,构建、重组、整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加强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综合分析运用,特别要注重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就业需要,局限于对物流具体业务环节的掌握,还要着眼于持久的发展潜力,从毕业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考虑,要有超前意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彻底改变目前课程体系“全而泛”、“浮而浅”的现状,确保使其课程体系具有“宽而实”、“精而深”的特质。要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突出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综合定量分析,并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再造与重组;要增设专门的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的课程,特别是在课程中一些综合分析练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局限于“物流管理”,还应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不能只重视“物流”,还要向“物流+采购”方面拓展;不能停留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上,还应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倾进;不能只“重视物流的经济指标”,还要重视“物流的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具体地讲,就是要注重战略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用系统的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还要注重商业通信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注重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对运筹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对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与协调的能力与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如ERP、WMS、TMS、SPSS、Flexsim、Matlab、供应链软件等),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4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与措施

事实上,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或重构),离不开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才是其课程体系建设(或重构)的主力军。因此,要以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可针对现有教师物流实践能力不强的现实,制定科学的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短期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讨论班,参与国际网络课程的实时听课等;组织现有潜在的物流师资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产业办的联系,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产业界的考试认证、承担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规划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等。通过完善教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将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5探索与实践

2003年,我校从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试点开始,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的主讲,都是抽调对该内容最熟悉的成员,其他成员起协助作用,并一同进行辅导。2005年,组建了ERP虚拟教研室,并以集体授课的方式着手其实验教材的建设。2007年创立了ERP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了横跨5个学院的实验教学团队,先后编写了实验指导教学材料,著作10部。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文章30余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07年获“金蝶全国大学生ERP大赛”北方区第一名;2007年4月,ERP综合实验室教改课题“ERP仿真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09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10年获得“‘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通过团队的建设,使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现代化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集聚到一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整合,加速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集体授课的方式,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好方法。只要把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加以推广,就一定能够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质的变化。

6结束语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6

[关键词]中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79 ― 02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工作的通知》〔1〕并且在同年开始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未来我国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也是实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体育课程建设呈现高水平的标志之一〔2〕。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荣获部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称号的体育类课程共有47门,占全部学科国家精品课程的1.82%。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完善,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通过体育课程这条主要途径来完成的。姚小敏〔3〕认为: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必须体现“五个一流”的要求。体育精品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特色以及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以部级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导向,推动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建设,全面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近十年部级体育精品课程的现状分析,可以归纳演绎出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会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形成优秀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遴选出具有一流能力,资历深的学科负责人

在面向未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科带头人是依靠多位老师、学校领导以及学生的评选遴选出来的学历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以及资历较深的德高望重的教授〔4〕。这也是组建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第一步,团队的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整个教学团队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组织作用,和建设作用,是整个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凝聚催化剂,作为整个团队的“脊梁”对整个教学团队的学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其学术水平的高低和组织协调能力对整个团队在未来发展中是否兴衰具有掌控的责任。在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团队负责人无论是从加强个人的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丰富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把整个团队教师人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来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而不是靠自己的权威去控制整个团队,压制整个团队。另外团队负责人完全负责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及其管理,统筹安排一些相关知识的资源问题,按时向上级报告项目建设的年度完成情况,做好上级检查工作的准备。

2合理配置一流的团队成员

在未来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一流的团队成员。所谓一流的团队成员不仅要来自重点工程大学,体育类院校的优秀硕博毕业生;还要有一流的科研实力。教师团队要以老中青三者结合,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还要以老年学者的资深学术造诣为基础,从而完成教学团队的优势互补。体育教学研究骨干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作用,具备高度的创造能力和工作热情,是体育精品课程负责人不可或缺的两翼也可以称之为左膀右臂。虽然体育教学研究骨干的管理能力低于团队领头羊,但是他们也是未来学术带头人的储备人才,青年教学团队和部分管理人员只能完成一些琐碎的工作,由于他们在教学和技术上略显不成熟,需要得到锻炼,管理人员对人事起到协调作用。在组建教学团队时要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科研实力,个性特征,以便达到日后在体育科研方面的互补作用。合理的配置团队要能够使体育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体育教学骨干和对人事体育辅助工作的人员形成完美的比例结构,从而使得教学团队的稳定性达到最高点。

3要有一流的立体化教材

我国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国高校中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立体化教材,体现出现代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5〕。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也是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一个新动向。对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分析,国内外有很多的解释。在国内基本上趋向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而国外则是“一体化教材”或者是“多元化教材”,总的来看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为高等院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要。从立体化方面来讲立体化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子用书,网络出版物,以及音像制品等。从内容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内容需要有整体脉络知识,案例及其案例的分析,试题库,CIA课件,学习软件和自我测验软件提供。

4加大对一流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吴海宽,刘笙两位教授编著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在体育课程中利用多媒体示范的手段进行教学〔6〕。然而部分学校存在对多媒体很少利用的现象,即便是利用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是老师讲课,同学们听课,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领悟的多少进行实践练习,效果一般。体育教学媒体应该作为训练和教学的重要手段走进课堂。在高校体育课中技能课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的最为密切,老师每当讲解传授一种体育运动技能的时候,应该有效的利用网络以及体育技能的课件向学生讲解技能原理和生理学基础,使学生把在平时对动作的感性认识深刻到理性认识。未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网络数字化平台建设力度〔5〕。

5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

为了加大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主要讲话精神,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统一。我国高校要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是与部级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相对应。它对教育教学观念有促进作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加大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服务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运动兴趣的激发。通过对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同学们能够自主选择喜爱的名师、专家和课程进行自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和老师进行交流和答疑活动,以及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检测,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进步。

6发挥名师人才优势,大力建设一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精品视频公开课已经成为我国精品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全国著名教师采用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方法以及最为科技的教学设备能够让全国各地方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名师人才的优势,体会到他们显著的教学特点和自身魅力。体育精品视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可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进行查缺补漏。学生能够了解到全国名师人才优势,对以后运动文化的传承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未来体育精品视频课程需要更多名校名师的课程,逐步成为最公益的,最权威的,最精品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国民终身体育教育平台。

7现代一流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未来体育精品课程走向的基础保障

所谓现代一流的教学环境是指良好的物理环境因素:气候,气味,色彩,声音,光线都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现代或者是未来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但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教室等简单的场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软件资源:一,人际关系。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不但要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而且还要有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融合关系,更加包括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和谐关系。二,语言环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教授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审美情趣等,而且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

8一流的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

强调和重视过程性的评价,自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很多的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对美国的学者布鲁姆所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理论都有很高的认识〔7〕。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后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强调和重视个体的评价,淡化具有一般性标准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的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的真实评价。强调和重视多角度评价的作用,多角度评价并不单是根据学生达到的体育成绩标准和技术技能,健康的自测、个性的培养和态度的改善也是评价的一部分,包括积极的态度、善于思考和判断、技术技能、运动表现、对知识的了解、领悟和自身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等等。

总之,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要有在某一领域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研究成果的精英领军人物,优秀的教师团队要有一致的研究方向并具有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要有广泛的引领作用。学校要在资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教材建设等等方面给与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使教师们能够轻装上阵,团结协作,凝聚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名师人才优势,大力建设一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使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教育大师们的风采,接受大师们的传教、授业、解惑,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未来体育精品视频课程需要更多名校名师的课程,逐步成为最公益的,最权威的,最精品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国民终身体育教育平台。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 2003.

〔2〕张威. 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9) :6-7.

〔3〕姚小敏.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94-96.

〔4〕杨微.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5〕赵红娟.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