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例6篇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1

由于援助项目在境外实施,多数中资企业缺少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详细了解,缺少对项目所以地的水文地质情况的掌握,加上有些项目设计参照的标准不同,部分施工工艺的不同和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不发达,导致大部分建筑材料需要从第三国和国内进口等综合因素,在施工过程如不加强质量管控,往往是一些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众多,如建筑基础结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坑边坡支护不牢导致塌方、主体结构的变形、墙面开裂、屋面漏水、项目建成后功能不完善等,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项目从立项阶段考虑不完善,考察设计阶段管控不到位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内的中资企业大多数在发展中的非洲的家承接项目,由于项目所在国不够发达,自己没有考察设计综合能力,部分项目由外方业主或第三方提供相关勘察参数,但这些数据存在准确性不高和选用的标准不一的问题。国内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企业因办理出国手续繁琐、国内业务繁忙等各种因素,加上项目全部工期要求紧,又不能及时到项目所在国进行复核。因此,国内设计企业只能参考外方提供相关参数完成设计。因此,可能会导致设计企业在设计阶段造成选择施工技术、设备配备不合理,设计内容不能及时细化等问题。另一种是中方派出勘察设计组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勘察,但由于时间紧,人员设备条件有限,工作任务重,有些参数凭国内经验代替勘探,缺少科学依据,容易造成经验性错误。都会导致质量上的缺陷和功能上的不完善。

②组织管理结构和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不合理

援外项目是国家对外政治交往重要方式,大部分项目单体不在,施工技术都是采用国内成熟工法,部分企业在国内实施过重大型项目,有轻车熟路思想。加上承担施工任务的企业中标后无法对项目所以国进行考察,凭经验按步开展工作,导致前期准备不充分。还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项目班子组建不合理,主要是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且综合能力不强。境外工程实施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复合型管理人才,现在国内外基本都在逐渐实行建造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国内建筑市场项目经理需要量大,各企业能力强、有丰富经验的优秀项目经理派到境外人员选择性较小,导致所配备的项目经理个人能力一般。还有些企业所派项目经理个人能力强,但管理能力薄弱,加上企业对工程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导致工程管理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目前,国内外建筑工地上辛苦作业的施工队伍,基本都是由打零工的农民构成,建筑工人中农民工占了80%,在国内缺少社保、医保、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在境外由于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又远离祖国和亲人,多数中资企业对派出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临时拼凑而成的农民工队伍组成,又没有集中组织岗前教育培训,导致他们缺少系统的质量控制意识,加上施工不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和技术规范进行,这些都极容易造成质量隐患。没有一支职业素质和技术素质过硬的工人队伍,又如何能保证境外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③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过程贯彻执行不到位

施工过程是质量事故高发阶段,也是弥补设计阶段质量问题的最佳时期。工程质量问题基本都是由于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制度不落实、不按规定程序施工等原因所致。如: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或是符合相关规定,虽然按程序报告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但又受法律法规或其它条件的限制,并未及时修改方案,最后项目整体质量不高;二是施工单位在过程中发现图纸设计不合理,或是功能过剩,安全系数空间较大,私自修改设计方案;三是组织不严谨,不按规定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人员不熟悉图纸,施工方案不详细,导致施工组织混乱;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又不能亲自到现场监督指导,在境外实施项目缺少与国内项目一样的人员、机械设备和物资的保障,导致不能按编制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有些项目甚至连图纸都未经会审通过就仓促施工;有些项目现场管理松散,不按规章制度施工是常有的事,如该检验的没有按程序检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不能按规定进行等,工程资料都是到后期想办法补充,均可能导致质量问题。

④建筑材料设备及制品选购和使用程序不符合规范程序

建筑材料设备及制品是构成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现在援外项目建筑材料设备基本都是从国内采购,虽然商务部明确规定项目所用物资要填制《援外物资检验一览表》报甲方,经甲方审查后出具援外物资检验通知函和补充通知函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但是商检程序早已经是形同虚设,但从制度上又不能取消,材料设备也是从源头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如何确定材料设备规格型号,生产和半成品加工企业和供应商,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探讨。有些企业发运前不按程序进行验收把关,运输周期长造成部分材料过期失效;如选用的沥青与油毡质量不合格,使用后卷材出现裂缝,导致渗漏现象的发生;如选用非标钢材,或是在海上长期运输生锈未按要求除锈;水泥受潮、过期、结块,混凝土配合比凭经验确定,这些到达现场后验收不严格,加上当地缺乏检验检测条件,不按要求进行检验检测的材料随便就用到工程上去,势必会给项目埋下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如何保证材料设备质量对项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由于材料选购和不按程序进行使用导致的质量隐患和事故频频发生。

⑤缺少及时有效的监督指导管理机制

大部分援助项目现场除施工单位外,都配有设计代表、监理代表,只有部分重点项目会设业主代表,因项目在国外,不能同等国内项目接受政府和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只能依靠监理单位代表业主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因此,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就十分重要。现在援外项目主管部门对监理单位派出人员要求严格,不仅要求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取得由商务部组织培训并考核通过的援外成套项目管理专家证书才能上岗,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监理单位人员紧缺,有些单位只能想办法打球,将不符合要求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派到现场,由于监理单位的管理和责任心,往往不能依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监督;如相关规范强制要求关键工序需旁站监理;对工程使用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在使用或安装前未进行严格的审查检验;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不能及时与工程同步落实,到后期补充大量工程资料,导致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得不到保障。同时,让许多工程质量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并留下质量安全隐患。

2在境外实施项目质量管控的几点体会

①援助项目需立项之前做好充分规划和调研

目前,大多数项目是由中国政府委托国内勘察设计单位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缺乏对项目全周期的考虑。因为项目的质量是全周期分阶段管制的。所以,如果考察组能够由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组建,让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设计阶段就能参与到项目中去,提出在施工阶段容易出现技术和施工工艺合理建议,使设计企业在设计阶段就能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真正做到使质量缺陷在源头得到管控。项目设计越细化,项目的质量就越能够保证。

②业主单位要真正担起责任,扮好组织领导者的角色

一个项目的建设全周期过程往往是由各个参建单位组成的,各个单位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各不相同,但是都要为同一个项目服务。国内因施工过程中人员管理造成的质量问题约占80%左右,人的因素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得要作用,业主应该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援外项目与国内外其它项目不一样,工作过程中往往会牵涉到政治问题,此时企业层面很难去解决。在项目开工前组织管理和技术交底,让各参建单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岗前教育培训,提高参建队伍的缝合素质。首先,专职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并加强继教教育和考核培训,确保项目所配备人员在综合能力上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其次,技术工人选派要严格规范,要严格参照国内项目人员管理制度落实“三级教育”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对于培训不合格的人员要限制派出,以提高派出施工队伍整体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③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

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独立性,每个项目都需有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方法去实施。各企业项目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应该以制度指导项目运行。通过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对项目过程的技术作业和管理过程实施约束指导。这样,不管人员如何变化,项目依然能够按制度顺利进展。如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制约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并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组织参建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每个人心中有制度,让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按制度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制订和贯彻落实制度建设,促使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有制度和人员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④严格控制材料设备质量

加强采购、发运、仓储、使用过建筑经济与管理216程的管理;设计阶段要做到设计经济合理,结合所在国的情况,配备合适的材料设备,智能化过高的材料设备如果在当地出现故障后就很难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失去基本功能。施工单位应该从选型采购阶段就要进行质量控制,选择国内合格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建立采购档案,收集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等相关资料。当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做到可追溯、可追责。发运时要搭配装箱,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对有保质期要求的材料要制订好详细采购发运和使用计划,到达施工现场后,严格落实建筑材料及制品在进场前的“先检后用”制度。施工单位材料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清理核查材料设备型号、数量,分类存放,按有效期限制分批使用,并做好详细登记和管理。

⑤及时完善和改革援外制度,给参建企业充分的自管理项目的权限

如管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派出什么样的人员?项目实施前发挥好设计监理单位的作用,加强对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的审查。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避免将问题遗留在施工阶段。施工监理企业接受业主单位的委托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责任主体是各参建企业,企业更清楚派谁到项目上合适,监理企业在接受委托后应做到严密组织,认真查阅施工图纸和相关资料,提出优化设计和施工建议,将设计缺陷及时反馈业主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必须以法律法规、合同和施工图纸及其它为依托进行监督管理,合理配备和调协现场监理机构,按要求配足监理人员。同时制定监理工作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现场监理人员认真贯彻落实。

3结语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2

一、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制定正确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是逐步加强海外项目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如何加强海外项目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明确界定总公司和项目部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由于海外项目管理机制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所以需要尽量缩短其过渡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明确职责的条件下,制定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等重要部门的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的有效设立才能保证各项决策的正确实施。第三,明确划分出各财务人员行驶的职权、制定合理而严格的财务决策程序,这可以说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先决条件。

二、内控管理

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要比国内内控管理急切而重要的多,因此要十分重视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如何做到加强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财务机构的内控管理,会计和出纳人员的安排就应做好,这要在项目前期做到两个职位的同时到位。要严格做到会计与出纳相互协调统一、相互紧密联系,针对财务人员回国休假的情况,要安排好其他人员继续工作和轮换班工作,紧急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可以临时指定替换人员。其次,关于财务授权问题,总公司要加强其涉外工程项目授权管理的控制。最后,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其会计监督职能,要严格遵守总公司和项目部制定的各种内控管理制度,若有违反内控管理制度则要及时反映;项目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工作,要以身作则。

三、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现金流是执行涉外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因而资金管理也就成为涉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焦点和中心。笔者认为,要做好资金管理,应该从以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统一集中管理境外资金。对项目工程尤其是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进行统一调度,实现集中管理,做到全面监控,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第二,采取多种方法,降低外汇风险。目前我国的境外承包企业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在公开市场上所采用的汇率等均是金融衍生工具,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交易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要减小这种影响,在了解国内外银行远期汇率报价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与合同方协商采用固定汇率进行结算,以降低市场变化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针对分包合同的签订,外汇币种应该与主合同所采用的尽量相同,以减少外汇多次转换引起的资金损失;要积极掌握银行远期报价,进行适当的远期外汇交易,降低外汇汇率损失。第三,加强和重视境外资金管理。要重视境外资金的安全,加强境外项目工程的物理防范其中财务室要配置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设备。

四、外账和纳税管理

做好外账管理,是规避境外企业纳税风险的有效途径。外账管理,是指对境外项目所在国的财务会计制度、税收政策进行的会计核算表和所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建立外帐核算的基础上,境外企业要认真研究驻在国税收政策,作到依法纳税,合理避税,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境外企业搞好纳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施工企业要重视和认真研究境外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本国自身的政策,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费用。第二,重视合同中有关纳税的条款。第三,施工企业可以引用所在国的会计人员或会计师参与协助会计工作,包括编制符合当地税务部门要求的财务报表,以更容易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审查。

五、成本管理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3

关键词:组织环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98-02

引言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建筑施工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外,中国的建筑施工行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激烈,行业进入壁垒比较低以及外资建筑企业的挤压,使得建筑施工行业逐渐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做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成本通过系统的有规划的预测、分析、计算、论证等过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对于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期能够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问题在目前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以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组织环境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需要得到高度关注和研究。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管理理念问题。建筑施工行业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其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并将外部环境看成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对于外部组织环境与工程项目成本之间的联系分析甚少。近些年来,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日益市场化,使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程项目的组织环境,包括企业面临的上下游行业,与业主、设计院、供应商、工程监理、分包商等之间的关系,都成为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因素。

2.成本管理目标问题。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主要表现为成本的最小化,即通过对于项目资金的节流,来加强对于工程项目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于项目成本管理来说,节流固然重要,然而,如何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更加有必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于项目施工管理,优化施工设计等方面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成本管理手段问题。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建立起一套整体科学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任务完全交由财务部门来完成和执行,项目的成本管理比较分散和混乱。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一套从总体上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体系,管理部门与项目部门,项目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工程预算、材料采购、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工作得不到合理的协调,大大提高了企业总体的成本。

4.成本管理内容问题。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影响工程项目成本比较直接的因素,例如,工程项目的设备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各项费用等。然而,工程项目因为其执行环节众多,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也比较多,因此,还有很多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隐形因素,例如,工程项目经理的能力,工程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其他关于人的因素。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对于这些隐形因素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通过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在现代日益开放和激烈的市场环境背景下,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已难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需求。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战略中心型组织》一书中,提高了没有相应的组织环境因素考虑,再先进的成本管理与评价的方法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重视研究组织环境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的研究,通过客观的分析工程项目施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来构建有利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环境,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

二、组织环境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

组织环境的涵义是指存在于组织的内外部并且通过一些系统性的力量和环节来影响组织整体的各种条件和力量因素的综合。组织的内外部存在很多环境因素,但并非所有的环境因素都会对于组织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区分和鉴别对于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组织环境可控制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区分为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外部的环境,其影响的范围包括很多组织;组织内部环境指存在于组织的内部,其只对于特定的组织产生影响。

(一)组织外部环境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

1.政治环境。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政府行为以及政策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政府是建筑施工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和投资者,一旦政府的投资政策和方向发生变化,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在2009年国家为了缓解全球金融危机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冲击,出台了规模巨大的“四万亿”投资政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信贷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业总值比2008年同期增长22.3%,增加值比2008年同期增长18.6%。

2.经济环境。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身处的经济大环境。建筑施工企业是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十分明显的行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变化非常敏感。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建筑施工行业受到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值增速明显放慢。进入201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开始逐渐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对于投资信贷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使得建筑施工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企业身处的经济周期,未来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走向等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策略。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指建筑施工行业现有的技术水平,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技术发展的政策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生产技术等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现状,建筑业的总产值与技术装备率之间所呈现出的关系并不明显,建筑施工行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并不多。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建筑施工行业通过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构建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体系,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另外,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环境,企业与外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与供应商发包商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外部组织环境,对于项目成本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组织外部环境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

目前,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内部环境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将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内部环境分为施工能力、采购体系、组织结构、技术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

1.施工能力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是指企业完成工程项目的水平,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能力,施工装备水平以及施工工艺水平等因素。目前,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时候,在发掘自身施工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在分析施工能力这一要素的时候,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针对工程项目的类型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从而起到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建筑施工企业要分析企业在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再次,施工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劳动力的施工水平,施工经验以及工作效率等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能满足工程项目施工的需求。

2.采购体系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采购体系主要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采购,分包商服务、设备租赁、以及其他各种服务的总称。衡量建筑施工企业采购体系是否成熟的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能否以最优的价格和最好的质量获得企业施工生产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应该对于自身的采购体系进行评价,例如,对于企业的材料来源,供应商的信誉,企业的分包商质量,设备租赁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从而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施工企业内部各个组成部门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包括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结构的分配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等。组织结构对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应该不断地健全其内部组织结构体系,合理地分配各部门之间的权限和职责,加强各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起到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另外,规章制度、市场营销、技术管理人员等组织内部环境都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施工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建筑施工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组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环境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的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洪林,周忠明,潘颖.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J].重庆建筑,2009,(9).

[2] 高元生.简论工程项目成本预测与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7).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4

关键词:加强综合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程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实现境外公共安全是境外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由于海外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境外地理环境、宗教法律、习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以来,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安全形势严峻,更凸显境外公共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境外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境外项目的执行。做好公共安全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基础。

境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公共安全管理职责。在境外,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工程项目的特点,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应急工作小组由项目部主要负责人挂帅,负责对境外地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和代表处等上级部门的联系和报告,负责本项目公共安全管理以及应急预案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同时将分包商一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专项管理,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结合境外项目建设情况,要进一步转变传统HSE管理观念和管理思维,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境外公共安全与HSE一体化运作的管理体系,拓展深化公共安全管理范畴。通过完善体制,落实责任,把境外公共安全管理与现场的HSE管理共同策划、共同部署、共同检查落实,在风险评估、防范措施、培训管理、应急管理和对外协调方面进行同步管理。

2、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是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和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各单位国内总部要制定《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工作程序》《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境外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程和制度;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夯实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境外项目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结合西亚的公共安全的形势,针对不同项目的风险情况,工程项目部要制定和细化了《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工作程序》、《项目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项目境外项目HSE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项目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规范境外公共安全方面包括营地管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出国培训等在内的15项日常规章制度,对防范公共安全风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3、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积极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在防范,重在把公共安全管理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认真开展公共安全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及时上报分析报告,制定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制订了专项应急预案,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如针对境外项目易发的群体罢工事件和交通意外事故,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以保证能够妥善应对,得当处置。

根据项目所在国家风险等级,对项目所在地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利益冲突、公共安全卫生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和判断,制定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对策,并编制了风险评估报告。此外,对有关部门的境外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境外公共安全周报,均在第一时间内在境内外予以传达,以此准确掌握相关地区及周边环境的公共安全形势和风险等级,增强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有效地应对境外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强化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建全和完善了应急指挥系统,在项目上设置了项目应急组织机构,并编制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大对项目的公共安全、HSE硬件设施的投入并强化相应的管理。

一是积极开展境外人身意外保险的投保工作,在国内为员工投保了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基础上,根据西亚国家政府和EPC总承包商的要求在沙特和阿联酋投保了相关保险,保险范围覆盖了雇佣的境外员工。

二是在应急物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现场医疗设施和脚手架等周转材料方面的投入,从本质上保障了安全,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如在项目营地建立了卫生所,在项目现场建立急救站,制订医疗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配备了适量的医生、适当的药品、医疗室和救护车。

三是由项目部将所有人员的护照集中保管,在日常的证件流转过程中,严格办理交接手续,确保证件安全。

5、强化培训、教育与检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与能力。

做好外派人员的出国教育与培训是保证队伍稳定、预防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组织境外机构负责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人员以及境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培训;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编制策划了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内容,要求派境外人员出境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外事教育。按照“不培训、不派出、不派任务”的原则,确保派驻境外机构工作人员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严禁出境;现场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派任务。在出国前培训中,将工作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沟通机制和纠纷处理程序等都如实告知出国人员,让他们事先对新的环境有所了解,心理上有所准备,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境外现场,对于新进人员,项目部均无一例外地进行入场教育,使境外人员了解并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务许可、签证办理等,了解并尊重当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谐当地社区、雇员关系,学会识别各类风险,保持警惕,发现任何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每一位外派人员,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均要求受训人员对培训情况签字确认,公司、项目部根据培训情况,建立了全面的培训记录档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考核成绩等)。

6、保持分包商队伍稳定,防止的发生。

境外项目执行初期的经验与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维护外派员工队伍的稳定是项目能否成功执行的关键,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面对的最为突出的境外公共安全风险之一。按照中国石化境外业务开展“一面旗帜、一个品牌、统一对外”的原则,在境外项目上使用的国内分包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中国形象,为切实做好分包管理的工作,建立和健全了我公司相应的内部管理和内部防控机制。

第一、建立择优选择、长期培养使用分包商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实践,在对待国内分承包商方面确立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围绕着境外项目执行,在境外工程国内分包商的选择上,按照双赢思路,选用合作关系好、自管能力强、有实力、重信誉的优秀分承包商,对分承包商的境外经营资质、业绩和信誉进行考核,着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分承包商队伍。对于选用的分承包商,公司在管理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长期培养,共同发展。真正把分承包商当作自己的队伍,充分体现“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一盘棋”的合作精神。

第二、规范分包管理,建立和健全境外项目的队伍管理机制。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电网建设 外部环境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036-01

电网建设工程外部环境风险管理是电网建设工程安全性的根本保障,唯有确保电网建设工程的安全才可以使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用电得到保证[1]。电网建设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项目,其外部环境主要包含了电网建设时的申请环境、策划环境、投资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电网建设中外部环境形成的风险主要是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处在客户与施工单位合同以外的电网企业或者施工单位不可完全控制的外部环境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因素大部分都是与电网建设有关的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实体社区居民等利益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引起的。在我国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外部环境风险非常多。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的防控体制与应对策略。

1 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的识别

1.1 风险识别流程

实际上,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识别在现实做中是很难区别的,主要由于界限难以界定[2]。因此,可以将电网建设工程外部环境风险识别分成多个环节,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列出电网建设过程中要面对的所有外部环境风险,并且要详细的整理出各个外部环境因素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而可以制定相对完整的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的数据库。也就是说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流程的重点内容,对于识别出来的每种外部环境风险与具体原因要进行合理归类,并且以文字形式节进行描述记录,能够为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因素管理打下良好基础详细的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流程。

1.2 风险识别的方法

对于风险的识别可以选用分解分析法,把复杂的与难以识别的比较大的系统划分成多个相对简单的与易于识别的较小系统,进而识别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潜在损失的一种方式。在电网建设外部环境风险识别过程中,可以选用引发外部环境风险的相关因素与电网建设工程结构进行分解[3]。因为电网建设工程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种类多种多样,所以要依据外部环境风险因素的种类选择各种各样的风险识别方法,图1为某个电网建设工程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流程图法。流程图主要是依据电网建设施工过程或者是电网建设某一方面管理流程,进行罗列,并且再结合电网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电网建设工程外部环境风险进行识别的方法,这是一个动态的分析方式。其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不仅能够识别非技术风险,还可以识别技术风险,能够将一个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进行管理,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仅仅需要一幅流程图,相关风险管理人员很方便就会了解某个环节是否存在风险,降低了大量阅读风险资料的时间。

2 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策略

2.1 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策略

联系外部风险控制措施,在电网建设与风险控制的三个环节来看,事前环节的策划与审批等阶段上,关系到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专业主管部门与电网企业策划部门等。可以利用风险预防与转移以及自留方式的外部环境控制措施,其内容主要是在系统设计中加强电网规划部门与政府相应部门的策划协调责任,加强政府相应部门的审批与协调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电网建设相应部门担负策划与设计以及工程管理的责任,利用激励的方式促进各个主体之间组成协调关系。

2.2 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策略的选取

依据电网项目建设外部环境形成的风险等级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和放生的频率把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分成了四个类型,如图2所示。

针对偶发性与危害性比较小的外部环境风险,利用日常的环境扫描仪器进行常规监测就可以,而针对发生频率高与危害性比较大的外部环境风险,一定要在电网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风险处理系统中进行重点监控,并且要及时依据评估出的结果对电网建设的整个项目外部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调整,以能够及时的应对电网建设过程中可能形成致命损害的外部环境风险因素[6]。电网建设项目的外部环境风险一般具备5个特性,即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风险的可预测性和风险可控制性与转移性。对于风险的可控制性与可转移性以及可预测性,在电网建设过程中与应对措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对于风险的预测与控制以及转移已经逐渐的成为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

3 结语

电网建设的飞快发展,使电网建设项目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形成的外部风险也就越来越明显,不管是高压输变电工程,还是配网技术改造与大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隐患,并且这些现象越来越突出,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引用先进技术对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进行管理,以确保电网工程的质量,保证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用电。

参考文献

境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6

关键词:境外EPC项目;税务风险;风险防控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正在逐步拓展壮大。2013年9月,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借助利好政策开拓海外市场。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1502.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3亿美元。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837.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31.3亿美元。海外市场承包业务逐步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尽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但国际贸易正在受到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的严峻挑战,海外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下降,企业难以持续扩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未来将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除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外,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跨国承包工程量级十分庞大,牵涉的国家也会有很多,不同国家的法律、财务、税收制度之间差异很大,对项目的全面统筹安排提出很大挑战。面对境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建筑施工企业亟需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防控体系,以应对多重税务风险。

二、风险分析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主要是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的总承包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承揽合同,由总承包商全面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完成项目后可以直接移交给建设单位,因此这一模式又被称为“交钥匙”模式。EPC模式是目前国际工程市场较为普遍的承包模式,也是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常见选择。较之传统承包模式,EPC模式效率高、成本低,保障业主充分监管权的同时,给予承包商更多的空间。但是,EPC模式也对承包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加大,需要承包方有较强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尤其是对海外工程项目而言,承包单位不仅需要在投标、施工及结算等环节做好统筹安排,还需要防范跨境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鉴于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特点各异,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税务风险。(一)准备阶段。在EPC模式下,工程项目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企业全面搜集投标项目资料,进行总体策划,并做好投标准备。此外,就海外成本项目而言,企业还需针对东道国的财务税务等客观环境进行评估,开展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的前期筹备基本完成后,业主和承包单位会草拟并签署EPC总承包合同。随后承包单位任命EPC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统筹工作,并组建管理团队,进入东道国开展施工业务。这一阶段,企业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双重征税自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税制措施改革上成绩斐然,主要表现为税制简化、优惠政策增多、制度逐步完善、征管电子化以及国际协同化。2020年11月,我国的税收协定已经覆盖111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在大部分海外地域可以享受到优惠税率,但也存在部分项目所在地的国家未签订相关协定,如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此时该地区的海外项目会面临双重征税的风险。例如,哈萨克斯坦税务局拒绝执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关于税收协定许权使用费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此外,多数协定缺乏饶让抵免等规定,同时也未囊括双边社保问题,容易导致中方外派员工在境外需再缴纳东道国社保。即便我国与东道国签署双边税收协定,企业也应当注意东道国税务环境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股息预提税率、利息预提税率、特许权使用费预提税率存在明显的区分,如果企业忽略了国家之间的税率以及税制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境外EPC项目产生不必要的税务损失。2.税收管辖权征管层面引起税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税收管辖权、费用分摊等税收争议解决。如果境外EPC项目被所在地国家的税务机关行使多种税收管辖权,必然出现多重征税的风险。目前,世界各国行使的税收管辖权主要有居民管辖权、公民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三种,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情况有所差异。就已经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而言,境外EPC项目在协定期限内无需承担纳税义务。但对于未签署协议或者超过税收协定期限的国家而言,企业则需要在境外承担纳税义务。对于海外工程项目而言,在完工结算之后,通常承包方需要安排管理人员驻扎项目,完成后期的维保以及质保金的收取等工作。因此,企业在安排境外工程负责人员的工作期限时,应当考虑双边税收协定中的相关内容。如果管理人员长期滞留,企业不仅遭遇双重征税,负担更多的纳税义务,还可能面临东道国税务部门税收追罚风险。海外工程项目的管理费用分摊、转让定价等规定普遍容易引起税收争议,而税收争议的解决力度尚显不足。目前,我国对外所签订的税收协定中还没有引入强制性税收仲裁条款,同时还存在部分争议问题解决耗时长、解决效果差等问题。此外,部分东道国在税务管理层面的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会加大海外EPC项目的税务风险。例如,埃塞俄比亚对海外企业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不予退还。部分项目在东道国无法取得正规发票,导致成本费用不能在报表中列支。3.免税条款EPC项目合同一般会对双方负担的税款进行定义,并划分好各方纳税责任,但在项目执行期间,海外业主可能会利用承包企业对东道国税制的不熟悉,对某些税款定义不清或未进行明确职责划分,从而使我国企业承担更多的税负。尤其是东道国为了吸引企业入境开展工程业务,往往会针对EPC项目提出免税优惠。但此类优惠政策或条款在具体规定方面可能会模棱两可,导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免税解释权不在我国承包企业,优惠承诺难以兑现。如果在工程承包时项目获得了部分业务的免税承诺,总承包企业最好将具体免除的税种予以文字化规范,或者从当地政府部门获取政策文件,及时明确免税优惠的内容。(二)施工阶段。EPC项目在前期投标测算、合同草拟以及调研工作完成后,开始进入工程施工阶段。施工阶段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相关内容。海外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上下游企业的发票管理,防止企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保障项目税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可靠。此外,税务人员还应关注税务申报以及扣除事项,尤其是保持与东道国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流畅,及时明晰东道国所需的税务资料,确保工作合规合矩。1.分包商与供货商当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境外EPC项目建设后,项目的总承包商会从当地税务机关领用发票。由于我国与境外国家和地区国情不同,企业可能需要自行设计发票格式。因此,对于境外项目而言,企业需要做好准备,根据需要设计供货商和分包商发票格式,计算相关税费的扣缴数额,以便于总承包商审核。此外,境外税务机关可能会要求项目的供货商、分包商补缴税款,因此企业还应熟悉补缴税款的税种、金额和资料要求。2.申报延误承包单位在开展EPC业务时,应当经常与东道国税务机关沟通,明确规范要求,及时申报纳税。在缴纳税款时,部分国家的税种的缴纳方式要求通过网银转账,部分国家的税种的缴纳时间为按天或按周缴纳,企业应当对税制税率以及缴纳方式摸排清楚,如果过于轻视,超期纳税将会带来加罚税款风险。3.税前扣除部分境外EPC项目中的设备购买、原料采集等事项发生在我国境内,承包单位在东道国申报纳税时应将事项予以税前列支,发起审批流程。但是跨国证明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出现部分成本事项无法税前扣除,企业将面临额外多缴纳所得税的风险。如果企业为了避免多缴纳税款的风险,随意将一些证明材料不完整的成本事由税前列支,不仅难以得到东道国税务机关的认可,反而会有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ErosionandProfitShifting,BEPS)之嫌。2013年9月,OECD的《BEPS行动计划》得到世界各国的签署,随着该行动计划的开展,东道国会针对涉嫌非法避税的境外EPC项目启动监察与惩罚。此外,企业还需要考虑收入与成本的匹配。如果项目实施主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需注意具体的分包和采购行为均需子公司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收入和成本能够有效匹配,建立起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如果是常设机构负责项目执行时,根据税收协议的规定,作为设立常设机构产生的费用,不管费用发生地如何,都可以在计算归集常设机构利润时进行税前扣除。但是,就实践角度而言,常设机构在申请相关成本费用的扣除时,为避免企业滥用税收协定,东道国也会要求相关成本、收入以及费用分摊具备合理性。(三)退出阶段。主体施工完成后,项目进入收尾环节。项目总承包商向业主“交钥匙”———即移交最终的工程项目,并配合业主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工程项目达到竣工标准后,承包单位将会向业主提交项目结算报告,双方均认可后完成项目的结算环节,承包单位从东道国退出。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及时要求东道国税务主管部门退还多预缴的税款,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同时还应当及时销户,避免留痕。1.预缴税款返还境外EPC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向东道国税务机关预缴税款。在项目即将竣工阶段,总承包商需要确认业主多预缴的税款是否如数返还,保障业益。部分国家的国税款收返还手续繁琐,步骤冗杂。例如,我国企业在印度开展境外EPC业务时,申请预缴税款返还前需由当地税务机关评估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印度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可能会就以前年度罚款、利息未缴纳等理由拖延返款过程,给境外EPC总承包单位造成经济利益与时间的损失。2.注销不及时东道国的税务机关在清查企业税务情况时,可能会对已经竣工结算但依然在册的工程项目开展摸排督查。如果企业在境外EPC项目竣工后未及时注销当地银行账户和税务登记信息,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东道国税务机关解释原委,而且一旦沟通不畅,企业可能还会因为以前年度期间的部分税务问题遭到东道国税务主管部门处罚,产生不必要的风险与纠纷。

三、境外税务风险防控建议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税务风险存在影响广泛、复杂难辨等特点。由于涉及境外业务众多,境内和境外因素、税制和征管因素共同作用,产生风险较难管控,给企业造成一定困难和挑战。随着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的加强,企业可以将风险管理重点集中在项目本身,从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析税务风险,既应保障税收合规性,也应兼顾税收成本的压降,实现企业对工程项目全方位多维度的税务风险管控。(一)准备阶段。1.全面调研。企业在承接项目前一般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项目建造成本和收益。企业应针对境外EPC项目的税务环境展开较为充分的调研与讨论,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深入考察,客观评估项目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与税务风险等。就税务风险而言,企业需要评估项目所在国的税制、税收政策、征管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国内与境外的税率差异、我国与他国的双边税收协定优惠、免税条款、涉税“合同拆分”等。在测算成本时,企业可以加入税收因素,用预计的收入和成本对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进行大致测算,评估项目基本的税负水平,了解税收因素对项目获利的影响程度,并制定周密的税务风险防控计划。2.确立组织形式。企业如果确定承接项目,在合同谈判时应积极关注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在税收居民身份认定、后续的股息分配或利润汇回等环节的税收处理上差异明显,企业需结合税收和非税因素综合考量。在签订合同时,承包单位应明确重点税种的税法规定、税收优惠适用以及纳税人期限等问题,防止因东道国征管制度变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避免不合理税负。在考察清楚东道国税收管辖权差异以及税务管理规范后,企业可以合理设置常设机构,根据认定期限规划项目人员的工作时长,避免双重征税。针对合同签订时的“免税条款”,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免税内容在合同中予以具体化规范,并向相关部门获取有效文件,以防免税条款因规定不明而无法兑现。(二)施工阶段。1.合理拆分。在项目实施时,如果存在发生于东道国之外的活动,企业一般会选择对EPC总承包合同进行拆分,分为离岸和在岸两部分。离岸合同一般涉及的是东道国境外的业务;在岸合同主要涉及东道国境内业务。合同拆分的目的是减轻项目在东道国的税负。因为东道国的税务部门在审查EPC项目合同时,通常会将合同涉及的所有业务全部视为发生在东道国内,这就会导致总合同额被视为税基,而发生东道国境外的活动也会面临来源地的征税,这样就会导致双重征税。例如,2013年,印度尼西亚税务机关在检查中方企业的EPC发电站项目时,对多数涉及离岸设备采购的项目提出补征税款。印尼税务机关认为,所有进口设备均用于印尼在建项目,EPC承包商应当负有相关责任,故整个工程合同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征税范畴,导致该项目面临双重征税的风险。企业实施合同拆分需要结合东道国规定以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EPC合同中离岸部分与在岸部分分别由两个独立经营的法人签订,并由一个项目协调协议将两个合同组合为完整的EPC总承包合同,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利润归属于常设机构或涉及转让定价等风险,避免不合理的税务成本上升。2.遵守制度。建设和运营阶段周期长,是企业在东道国进行工程项目活动,与当地机构产生经济往来,获得项目预期收益的主要时期,会涉及繁多的东道国税收事务。企业应当严格遵照东道国税法计算申报缴纳税款。如果出现无法取得正规发票等税制执行不合理情形,需要积极与当地税务机关沟通协商。必要时承包单位还可以向我国税务部门报备,准备相关材料做好事项说明,通过国际协调使得税务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3.合理筹划。对于境外EPC项目而言,许多专业设备和材料不仅需在东道国采购,也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企业需要了解东道国关税政策,合理执行清关流程,保证设备按期投入使用。例如,卡塔尔规定外国企业在境外采购钢材等材料,须提供相关文件,证明材料采购国的出口税率是高于卡塔尔关税税率的。对位于卡塔尔的工程项目而言,可以优先考虑购买东道国的原材料,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如果需要项目自身提供设备和材料,承包方不仅需要分析东道国关税情况,还需注意做好在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例如,项目设计由承包单位的境内机构完成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之规定,境内企业向境外单位提供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规定。据此,承包单位可以减少增值税缴纳。因此,境内企业也需关注涉税事项,做好资格认定与抵免退税款筹划,及时准备相关资料,合理减轻税负。此外,企业在参与关联方交易时产生的费用,需在关联方之间进行分摊。企业应注意和关联方签订书面合同,对交易明细、成本费用分摊及相关原则做出明确说明,以便充分应对潜在的转让定价调查。(三)退出阶段。1.积极沟通。(1)境外EPC项目工程体量庞大,资金需求多,建设难度大,承包单位应当积极保持与业主的联系,实现通力合作。通常跨境工程项目的业主为东道国的政府部门或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经验丰富。加强与业主的沟通,承包单位可以提高自身的防范水平,全面降低境外EPC项目的潜在风险。(2)项目竣工时业主需要验收工程、检查设备、评估项目质量等,在得到业主认可后,企业才可返还预缴税款。积极参与沟通,保持与业主的交流,企业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工程的审核进度,保障境外EPC项目的及时清算与退场。(3)承包单位还应加强与东道国税务机关的沟通,既可以使得税务机关及时获悉项目税务管理情况,避免繁琐检查,也可以获悉政策法规的变动,及时完善会计凭证管理,优化税务风险防范,避免遭遇不必要的处罚。2.保存资料。在项目竣工退场时,财税的票据应当保留完整。完好的票据资料可以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的合规性,以便应对东道国的检查。同时企业应注意做好项目结束前的财务清算,尤其是项目财务票据和业务票据的内部交换。由于清算工作涉及项目上下游企业、业主、东道国以及我国境内的税务部门,企业务必加以重视。在项目撤出前,为了防止责任部门相互推诿,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清单,借助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将风险清单在部门之间进行传递,进而直接观察项目税务工作情况,开展监督、评价与考核工作。3.利用规则。在退场阶段,项目的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利润汇回时。境外所得汇回国内的方式主要有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服务费等。不论哪种方式,均会涉及预提所得税。因此承包单位在利润汇回时,需要充分利用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合理减轻税负。此外,考虑母国受控境外准则的限制,承包单位应当确保经济业务符合东道国标准,帮助项目规避风险。承包单位在享受境内税收抵免时,应比较不同抵免方式下的总体税负,在合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享受税收抵免政策。在申请税收抵免时,需要取得东道国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或免税证明,企业应当注重程序的合规合理性,与东道国税务机关和业主及时沟通协商,确保税收抵免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税务风险有所差异,承包单位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应当深入考察项目的财税环境,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在施工阶段,企业应当强化项目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优化税务管理,精准防控风险;在退出阶段,企业应当积极沟通,保存凭证,排除风险隐患,实现境外EPC项目圆满结束。

总之,“走出去”的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完善税务管理,防范潜在风险,为更多海外EPC业务的开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强,索文婷.承包工程境外EPC项目税务风险及防范[J].税务研究,2018(7):93-98.

[2]程芝映.“走出去”是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性战略选择[J].老区建设,2012(22):9-11.

[3]张兴旺,穆诗煜.国际工程不同项目管理模式的合同体系[J].工程造价管理,2017(6):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