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例6篇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1

内部报告的内涵及体系

目前会计准则和会计上通常所称的财务报告是外部报告。相对于外部报告,内部报告是由企业内部编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所使用,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内部报告包括内部报表及相关资料。内部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需要所编报的成本费用表、资产使用状况表等,其种类、数量、格式等都可根据公司管理的需要而设计。应当明确的是,对外报告的报表与内部报表的界限划分受主观影响较大。如果企业自愿披露一些会计准则强制披露以外的报表,那么,对外报告可能包含上述内部报表。同样,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也必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所谓外部报告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内部报告也可包括财务报告。

与财务报告的设计不同,内部报告体系的设计不是由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或相应的机构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决策与控制需求所设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应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分为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内部报告系统。

1、资本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所以,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一方面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即搞好资产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降低资金成本,特别是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用好税收政策。因此,资本经营报告系统应包括:资产经营报告、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所得税报告、EVA(经济增加值)报告等。

2、资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是指企业以资产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即搞好商品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速全部资产周转。因此,资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结构报告、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对外投资报告、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利用效果报告、资产重组报告等。

3、商品经营内部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商品,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经营利润率,企业要搞好商品经营,既要提高营业利润率,也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其中,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即产品经营)是基础,同时注重产销平衡、提高商品销售价格、降低采购价格及相关费用。因此,商品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产品经营报告、营业收入报告、商品销售价格报告、市场占有率报告、采购价格报告、管理费用报告、营业费用报告、财务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等。

4、生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产品经营是指企业在统一战略计划指导下,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反映生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产值(或收入)成本率。要降低产值成本率,一方面要增加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因此,生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产品成本报告、单位成本报告、材料成本报告、人工成本报内部报告的价值与应用领域

明确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体系,为我们理解内部报告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内部报告作为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完全信息的报告系统,对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反映、评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

(一)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企业无论进行何种内部控制,都必须具备控制标准信息和控制报告信息,只有将实际报告与控制标准相比较,才能发现偏差,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第一,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另外,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内部控制要素看,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无论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五要素,还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八要素,或是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信息沟通、监督控制等十

要素,其中的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第三,从内部控制系统程序看,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标准、编制控制报告、评价控制业绩、进行管理激励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其中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控制报告实际上是根据控制目标和标准,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报告。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内部报告,就没有内部控制报告,也就没有内部控制。

(二)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目前人们主要将管理会计定位于满足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内容的划分有两种:一是分为完全成本会计、差异会计和管理控制会计;二是分为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虽然从表面上看其定位和划分都符合会计的本质与内涵,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研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如何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现在的管理会计学实质上不是会计,也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因此,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本内容和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应当报告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为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这一会计本质和目标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规范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实践中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

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或称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与控制、评价及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虽然也编制成本报表等,但编制这些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最终完成财务会计报告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改进问题,而是创新问题。

告、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产值成本率报告、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报告、废品情况报告等。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会计目标,特别是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这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及其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角度设置内部报告,可以说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创新与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内部报告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报告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企业的报告系统,即处理好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的关系,才能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完整的依据。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往往都重视和使用财务报告而轻视内部报告。其实,内部报告不仅可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而且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全面、系统、相关、可靠的内部报告对完善财务报告系统同样至关重要。

第一,内部报告是财务报告的基础与补充。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合情况的报告,而形成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内部报告中更详细、更系统的分类信息。所有财务报告信息的基础往往都来自于内部报告,同时内部报告也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补充。

第二,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对可靠性的重视,一方面为企业自身经营决策与控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

(四)内部报告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管理会计 内部报告 内部报告体系

一、问题提出

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十八届三中全会宏观上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未来一定会在微观上体现出企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注重管理、注重创新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企业内部报告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信息传递、决策支持中举足轻重,因此,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构建企业内部报告体系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但是,现实往往是内部报告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探索当前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一般问题就显得很必要。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讨论一般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改进方向。

对于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张先治(2008)将内部报告体系划分为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报告、基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报告、基于财务分析的内部报告四部分,并指出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张先治(2010)还指出“内部报告体系解决了为决策及控制提供有用信息的本质和目标问题。”汪家常及王兵(2003)提出会计报告改进的创新思维,将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从而既符合会计理论又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共同服务于会计总目标。笔者认为,此观点虽然新颖,但缺乏可行性,将内部信息使用者与外部相混淆,不仅忽视了管理报告的目的及使用对象,还会降低报告的使用效率。张晓波(2013)提出面向业务和财务融合及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风险问题发现机制、风险问题预警机制、涉及内部报告机制。此种构建方法侧重于对风险的预测及防范。

由此可见,内部报告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方法及手段,对于管理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构建对内报告体系则值得进一步探讨。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以平衡计分卡为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以作业管理思想为服务对象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但面对具体情况究竟如何构建却较少提及。本文以A公司的内部报告体系为例,讨论一般企业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建立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内部报告体系,并希望理论界和实务界能从中得到启示。

二、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及存在问题

(一)A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A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的高科技公司。长期专注于数字电影、互动电视等数字媒体行业的技术应用服务,凭借多年在流媒体、版权保护、信息安全、应用管理等领域积累的经验,A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内重要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2.组织结构。A公司下设七大事业中心,13个部门,其组织结构见下页图1。其中,财务中心内部工作岗位设置基本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而设立的,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的任务分工,财务中心设有财务总监1人、财务主管1人、会计3人、出纳1人。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库存会计和总账会计,财务主管负责税务及与合同相关的工作。财务中心主要职责是核算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支出和业务开展情况,定期制作财务预算,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3.内部报告的功能。对于公司整体而言,管理者目标是发展壮大公司,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争取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管理者对内部报告有着如下的期望:首先,希望通过管理报表达到的目标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例如当发现差旅费用很高时,就要分析各个部门差旅费用的情况,影响差旅费用的因素。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差旅费用高的原因,从而修正相应的出差制度。第二个目标就是控制风险、稀释风险。可见,A公司管理层认为内部报告应具备如下功能:首先是帮助决策者实现问题定位,其次是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最后完成长效的预警和控制。

(二)A公司现有内部报告体系。A公司现有的内部报告体系包含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内部财务报表,共47张;第二部分为内部管理报表,共12张(见表1)。

1.内部财务报表。A公司的47张内部财务报表包含三大类:资产负债类、收入费用类及其他类,基于对外报告理论编制,内容单一,仅仅是对外财务报告项目的细化,其提供的信息与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远。例如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中列示了不同账龄的应收账款、应退账款、应收房款、应收业主费用金额及坏账准备等,通过账龄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但不能从中分析出客户的偿债能力及赊销政策执行情况,也不能解决如何修正企业的赊销政策从而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等问题。因此,虽然此表对应收账款科目进行了明细还原,但是并不能实现管理者期望的内部报告应有的功能。

2.内部管理报表。A公司当前的管理报表由成本会计岗位编制完成,经财务总监审核后,月末向管理者报送。A公司的管理报表主要是“将信息进行还原,反映损益情况,其中包括集团内部往来、工资情况、资金管理等”(采访A公司财务总监)。然而,财务总监对管理报表的审核仅仅建立在金额是否平衡、具体项目记账是否准确等非常基本的会计业务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而且由于仅仅由财务人员参与管理报表的编制极易导致信息缺乏战略性、全局观。尽管如此,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还是认为通过对管理报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问题,并分析出问题的原因,从而通过改进内控等方式解决问题,在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一定的效果。

A公司的管理报表包括12张明细表(见表2),其基本框架依然是财务报表,只是将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进行了拆分、加工、对比等处理。通过区分集团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管理者可以掌握企业的实质交易情况;通过月份与年度累计的比较以及实际与预算的对比可以使管理者定期把握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状态;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大致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然而有些表的内容重复,例如现金流量表和现金流量简表的内容基本上一致,只不过简表是金额的汇总。因此,A公司的管理报表相较对外财务报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必要的信息,由于其没有脱离财务报表的框架,业务信息几乎完全缺失,必然导致内部报告的决策支持功能以及控制功能受到限制。

(三)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A公司目前的内部报告体系无法实现管理者所期望的功能,主要问题表现在:

1.信息有效性差。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管理者实现计划、控制及决策等目标,而管理者希望充分了解相关财务和业务信息,通过决策模型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决策和控制。然而目前A公司的内部报告不足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足以控制风险、稀释风险,即不足以为管理者所用,因此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有效性差。例如预算的编制,各个部门将本部门的预算发到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将其进行汇总加和,然后上报给管理者,没有考虑预算是否合理、预算与以前月份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从而不能将实际发生额与预算进行比较来评价业绩,更不能预测并控制风险。由此可见,A公司的内部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项目的细化,内部管理报表只是会计记录的另一种综合化,并没有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

2.信息完整性差。首先,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只反映总体,不能反映局部。A公司的内部报告所有信息都是以公司整体为口径列示的,并没有分部门的数据,只能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不能深入到局部去探寻某一部门的情况。而企业中各个部门是最终执行单元,任何执行都是通过局部完成的,如果无法反映局部的执行情况及相关信息,则不利于管理者实施精准决策。其次,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只包含财务信息,没有业务信息。报表只列示了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对于那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但却对企业管理者决策发挥重要作用的业务信息没有予以反映。例如机会成本是进行决策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A公司目前的内部报告却没有将其反映在提供给管理者的报表中。最后,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侧重历史,没有面向未来。由于报表只列示财务信息,则必然导致其历史性。决策和控制本身是实时性很强的管理行为,仅在月末或季末提供的报告必然会导致管理者失去最佳处理时机,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3.信息有局限性。首先是信息内容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整性导致信息内容的局限性,A公司的内部报告重点全在成本预算及控制方面,对于其他的客户分析、产品分析信息等没有涉及。其次是信息处理方法的局限性。A公司编制的报表只是金额的简单运算,没有使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也没有利用有关的决策模型。如果内部报告不能支持管理者利用决策模型进行科学决策,那么管理报表对于前述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只是形式而已。最后是信息范围的局限性。A公司提供的数据仅仅是企业内部业务的相关财务信息,并没有提供其他诸如同行业竞争对手等的相关信息,因此管理者只关注企业内部情况,不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市场变化、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等,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适当的决策。

4.信息及时性差。由于决策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因此管理报表也应该达到可以为这种临时性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即应当编制实时报表,或临时性需要的报表。而A公司按月或按季度或年度编制相应的报表,时间固定,加之报表送达管理者需较长时间,因此,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及时,不足以为随时需制定决策的管理者所用。

由此可见,虽然A公司形式上编制了多张报表,看似提供了详尽的财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与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有偏差,不利于内部报告功能的实现,也不能达到管理者的期望目标。

(四)问题分析。从A公司的内部报告体系分析来看,财务部门已经尽其所能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却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决策者的需要,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管理者指导思想问题。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得到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报告以帮助其在日常的管理、控制和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出于习惯性的思维,内部报告编制工作落在了财务部门。由于其自身功能的限制,财务部门也只好将其所掌握的财务数据细化、归类形成的管理报表作为内部报告的主体呈报上去。本质上内部报告体系完全不等同于一般的财务报告体系,后者是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内部报告体系应该由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来统筹协调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内部报告的质量。A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设置管理会计部,即使财务部门下也没有设置管理会计岗位,这说明A公司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报告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实地采访中,A公司财务总监的一段话很好地印证了管理层的指导思想问题:“我公司财务中心编制管理报表,再根据上级领导的目标方向进行分析,而上级领导的目标都是围绕成本预算控制而言的”。管理者本身管理会计意识薄弱导致内部报告体系必然受到局限,从而使管理会计沦为成本会计。管理者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成本管理及控制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出具的管理报表也仅仅是反映成本预算,忽略了真正影响成本的动因――业务活动,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组织架构不健全。首先是缺乏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或岗位。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必将导致组织架构不健全,目前A公司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但这并不表示管理会计岗位和工作内容可以忽略,相反,对于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考量长期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理性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决策。A公司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由财务人员替代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此一来,内部报告提供者在思维上会受到财务会计的严重束缚,这些都不利于科学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其次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公司没有聘请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没有能熟练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从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这不利于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而且财务人员与公司的业务脱节,并不会详细了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知识。因此由财务人员代替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出具内部报告不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3.数据收集不到位。由于A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健全,其内部报告由财务人员编制,其中包含的数据也是由财务人员收集的,这就导致数据的来源不能全面反映原始经济业务,更不能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实质。正如其财务总监所言,“采集基础数据信息十分重要,各个部门要提供完整的信息,业务出的报告最有价值,而财务并无此数据。因为数据采集的不好,所以利用价值不高,深层的原因分析不出来。”由此可见,A公司的基础数据采集不到位,财务部门收集的信息有限且对业务了解有限,即使内部报告体系构建完善,外壳具备了,但没有内容,也无法实现目标。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提供收集数据的手段。如果有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合理规划数据采集来源以满足内部报告体系需求,数据收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改进方向

(一)重构内部报告体系。按照“分阶段、分部门、分层次”的原则对内部报告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分阶段”即按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管理目标设置不同的内部报告格式及内容;“分部门”即针对不同部门提供侧重该部门业务执行情况的部门报告,实现对各个部门的有效控制和评价;“分层次”即根据管理者需求,提供基层、中层和高层不同层面的相关信息,以满足不同层级对管理报告信息的不同需求。

(二)整合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内部报告体系需要大量的业务和财务信息,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现代科技发达,技术成熟,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从而解决基础信息缺乏的问题。A公司本身是高新技术公司,所以有能力也应该更加积极地整合已有信息系统,建设必要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基础数据采集问题。

(三)定期修订报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报表的内容及样式也应该随之改变。A公司的管理报表多年来一成不变,当公司的发展目标改变或业务模型发生变化时,现行内部报告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反映,不利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防范。因此,A公司财务总监也认为:“应该定期对管理报表进行修订,体现当期的控制重点,防范风险”。

(四)完善组织管理。完善组织架构,提高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是实现以上各要点的基础。虽然A公司的规模较小,但也应该设置管理会计部门,聘请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编制管理报表并进行分析,企业也应该培养并加强职员的管理会计意识,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帮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管理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战略管理意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正确看待与处理财务信息,从而使内部报告体系成为真正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小结

通过对A公司目前内部报告体系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A公司内部报告体系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有效性差、有局限性。通过实地调查及采访,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组织架构不健全、基础信息收集不完善。为此,笔者提出重构内部报告体系、整合信息系统、定期修订报表、完善组织管理等建议。尤其重要的是:管理者应该增强自身的管理会计意识,增设管理会计部门,只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依据管理会计目标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在企业转型的大趋势中处于不败之地。S

参考文献:

1.白补.管理报表的设计与运用[J].经理日报,2006,2(2).

2.陈明龙.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集,2012.

3.傅超.关于国内管理会计报告定义的浅析[J].经济管理者,2012,(14).

4.胡琳.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5.

5.张晓波.面向业财融合及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3,(2).

6.齐全新.企业管理者需要哪些管理报表[J].企业天地,2004,(9).

7.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8.唐睿明,刘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04(8).

9.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2008,(2).

10.汪家常,王兵.会计报告改进的创新思维――兼论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的融合[J].经济管理,2003,(9).

11.叶陈刚,李月娥,仲蓓.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系统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2.杨小溪.IT服务企业财务管理报表研究――对WITS财务管理报表的研究[J].企业导报,2009,(8).

13.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4).

作者简介: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1、综合管理实验室对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综合管理实验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执行力来保证校准检测和证书报告的质量,这不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的需求,更是难以达到实验室评审的要求。对证书报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与职责划分,每个岗位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并对证书报告实施层层把关、多级审核,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评审等等。总之,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最大化的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使其既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又符合实验室的评审标准。

2、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在综合管理实验室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器具样品、器具设备、证书报告、标准规程等。在这个问题上,对实验室的业务规程进行一番分析,很有必要。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流”:

2.1物品。所有的器具样品作为综合管理实验室测量的对象,都有一个收发测量返回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收存交测接存发。具体来说,在从客户手里接收到器具样品之后,将其赋码入库,接着将随样品送检单出库的器具样品转交给专业部门,然后由专业部门根据指定的标准规程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在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之后,再由专业部门将器具样品及证书报告交回到收发存库,最后通知客户取件。

2.2单据。一般来说,在业务流程中单据很多,比如下厂单、完工单、收费单、交接单、对账单、抽样单、报价单、任务单、委托单等等。典型的单据流程应该是:填单录单审单任务下达测量过程费用产值单打印收费。

2.3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过程如下:测量采集分析处理记录存档。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下出结论,这是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的核心。一般来说,如果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测量设备,这一过程可以得到简化。

2.4证书报告。证书报告的流程应该如下:任务下达任务分配测量审批打印盖章(印)发放领取。证书报告从收样任务下达开始一直到客户领取结束,一般测量过程比较严格。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效的设备,然后依据特定的标准规程进行测量,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核之后才能产生具有特定类型格式的证书报告。

2.5收款。收款的流程应该是:报价(预付款/转账)产值分配费用单(定期)结算开票。作为产值的一种真实体现,账款还只是体现了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绩水平,而单位的实际收益最终还要靠收费产值才能得以体现。

2.6监控。监控是确保证书报告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在测量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审单开始一直到完成证书报告之后甚至是以后的更长时间。监控的流程为:审单任务下达任务分配进度限制质量记录审核审批(投诉)抽查质量评审。

3、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主要是来源于政府与市场,一般表现为监督(强检)业务或者是委托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校准检测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只是会使其在类别形式,证书报告类型以及某些栏目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在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为两种模型,即业务模型与系统模型。

3.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的整个业务链可以划分为客户、收发部室、专业检测部室、财务部室、管理部室以及其它(如网站、Call Center)等几个部分。首先,收发部室、证书报告与客户的关系较为密切,工作也比较繁杂,比如签订委托协议、收取器具样品、退还器具样品、证书报告等等。委托单的来源也比较多元,有报价单、网上委托单、抽样单等,在收取器具样品时,还需要对器具样品进行赋码管理;其次,检测部室会把任务和完成期限一并交给具有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由其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之后制作出证书报告,审核员会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由审批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审批;其三,财务部室专门负责处理检测部室送交的委托单,并收款销单。收款的形式很多,有转账、现场缴费、定期结算等等;最后,管理部室主要进行证书报告质量的定期抽查、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存档以及对客户的投诉进行跟踪处理,以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符合各种要求。

3.2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反向操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语音查询、短信查询、网上查询等,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业务流程与进展,全天候的与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实时互动。该系统模型还支持分步退单操作,能够更加方便的解决客户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修改或者是撤单需要。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采用的是三层的结构模式,即数据层、逻辑应用中间层、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这一系统模型划分为两种平台,即以证书报告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以办公、CRM、ERP等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这两个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主要是通过接口套件或中间层来进行协同工作。

4、结语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别是检校准检测过程中的很多步骤和难题,实现自动化,对其中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解脱。对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迫切要求,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从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出发,探讨了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其系统模型设计。合理的模型设计可以降低项目风险,使证书报告的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可能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希望会有更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炳旺,李翔,朱崇全,华敏刚.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4(2):32-33.

[2]蒙硕.用Word宏和制作计量证书报告[J].中国计量,2010,9(4):102-103.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4

关键词: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2.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3.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4.滞后性十分严重。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2.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有效披露原则。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

5.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 供应链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从最初编制直至最后被投资者使用的整个过程构成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所以在研究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财务报告的形成过程,关注其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的过程中关键的影响环节。

一、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

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整个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循环应该包括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编制、传递、使用以及监管机构的监控。其参与者包括公司的管理层、董事、注册会计师、新闻媒介、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准则制定者、市场监管机构。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从企业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开始,董事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企业外部的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然后经信息的传递者(新闻媒介或财务报告信息机构)将与从其他渠道收集的企业信息一并传递给最终使用者。财务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包括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债券评级机构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其中财务分析师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财务分析和股票操作建议,债券评级机构向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的信息,投资者最终运用研究报告和其它各种信息进行决策。另外,整个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受到监管机构监督,以此来保证最终到达决策者手中的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

从企业外部看,注册会计师、新闻媒介或财务报告信息机构、财务分析师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财务信息的传递者通过控制信息传递环节影响传递质量和传递速度,最终影响到达使用者手中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及时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保证信息质量,而财务分析师的参与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有用性,从企业的内部看,管理层和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只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控制财务报告信息的编制过程。另外,准则的制定机构和市场监管者也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它们通过准则的制定、股权结构限定及国家监管政策来完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企业的董事会、高级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最终控制或直接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决定者;而在财务报告的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企业外部的因素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源头,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治理根本上必须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完成。

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通过内部一系列既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作用和影响,其中他们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途径又有所不同。通常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造成影响,间接影响是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企业业务循环和生产流程对财务报告可靠性造成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如图2。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做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会计活动。会计核算系统通常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一部分,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和表现形式。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系统的最终结果和产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会计核算系统运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如果会计核算系统程序和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缺陷将会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2、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间接影响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也会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环境的间接影响。从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看,企业的会计人员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向企业的董事会负责,即企业内部存在层层授权、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保证这一过程得到有效实施以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财务报告编制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还要依赖董事会、企业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的具体内部控制流程。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用于保证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会影响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管理质量,从而影响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见,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系统还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间接影响

由上可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其子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发生作用,同时内部控制还会影响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因此我们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过程中,不单需要关注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更应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评价对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在采取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之前,我们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明确内部控制中的弱点和漏洞,内部控制评价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履行受托责任的证明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证明。内部控制报告的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资产的所有者将资产提供给企业,交由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管理当局必须尽职尽责完成受托责任,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向资产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以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者当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负责,如果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导致财务报告虚假而对投资者形成误导,将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职责。另外,管理当局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并将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实际是管理者证明自己履行了受托责任。

2、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一方面,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是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评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3、增进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内部控制报告增进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报告要求企业按照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管理者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员工胜任能力、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内外部经营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意识。另外,内部控制报告必须由企业的ceo和总会计师或者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签字,如果出现虚假书证或者故意欺诈,签字官员将受到相应的民事和刑事处罚,这将提高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细节。

4、改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报告明确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对管理层积极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要素,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对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会产生重要影响。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道德操守将直接影响企业员工,如果企业管理层发生欺诈行为势必会导致企业的违法经营和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最终使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失。

5、提供有用决策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更多信息,有助外部使用者决策。投资者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有权利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明确投资获得充分的保障。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企业经营将有序而高效,同时能够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活动中风险。反之,内部控制混乱,企业所面临风险较大,投资者应避免对这类企业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85。

【2】 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第8期,48-53。

【3】 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审计研究,2001,第3期,43-47。

【4】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第5期。

信息管理行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 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