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例6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环节中首先要对教材加以分析,要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一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某一章节的教材内容来设计,难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以初中《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教材分析为例。本教材从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各种加工为主线构成了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本节属于信息加工的一个环节,是在第三单元文字信息加工和第四单元表格信息加工的基础上的延伸。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理解技能。例如,笔者在讲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课时,鼓励学生依据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主动地、不断地去发现图表中的问题,如选择什么类型最能表现问题,图表有没有坐标轴,图表是否美观实用等,继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由于课堂上的任务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发现解决,所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特别强,而单个学生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则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巩固提高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效,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对新知理解的偏颇或错误,并结合教师的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新知的再认识,从而巩固对课程的学习成果。在《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中,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发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图表制作过程的理解。

拓展延伸环节主要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分析、拓展、延伸及迁移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创造性地应用于现实生活。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将图表联系实际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为了突破难点,展示几个有实际意义的图表,如作业量调查统计图、中国人口结构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等,提示学生思考图表所呈现的信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为了引起学生体会图表分析的重要性,学会通过对图表的深入分析,揭示图表背后隐含的问题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2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2.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

【摘要】 以褶裥加量在哈伦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为载体,探讨哈伦裤结构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课件设计和相关教学方法。首先通过流行裤装图片、样衣实物静、动态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采用PPT动态演示和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哈伦裤的制图要点和难点,最后通过作业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为教学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哈伦裤;褶裥;情境;拓展;教学流程设计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3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82-04

收稿日期:2015-04-03

作者简介:范友红(1981- ),女,讲师,硕士,服装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服装结构和针织毛衫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小辉。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多看、多练和多做,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个过程有时候难免乏味与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尤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既要结合经典的基本款式讲解核心知识点,还应该结合当下的流行款式将知识点进行点拨和升华,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如下以哈伦裤为例,介绍裤装褶裥变化结构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哈伦裤,也叫垮档裤,吊裆裤,源自保守的穆斯林妇女服装,这种裤子的名称来源于伊斯兰词汇“哈伦”,近几年来市场上流行的哈伦裤的主要特征是小腿部位窄小,但臀部或大腿部比较宽松,往往通过褶裥塑造出膨胀的体积感,这种形态的裤子不仅可以拉长小腿,还可以有效地掩盖臀部或者大腿处的缺点,起到修饰、美化人体的作用。

1 教学背景与教具准备

本课程是下装结构设计的一部分,下装结构设计包括裙装和裤装,学生已经学习了裙装基本结构设计、裙装变化结构设计、裤装与人体体型特征的关系以及裤装基本结构设计,初步掌握了裙装变化结构设计常用的处理方法以及裤装基本结构设计的制图方法。基于这样的背景,让学生在课前绘制好裤装基本结构图,并进行样衣试制,同时通过市场调研重点观察褶裥在裤装变化款式设计中的应用,收集褶裥加量变化的裤装图片5款,此外,如果学生自己有褶裥款式的裤子,那么上课时进行穿着展示,从而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提前关注和探索。

为了使本次新课内容更加直观易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制作PPT课件之外,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基本裤毛样板和样衣实物、哈伦裤结构图与毛样板、哈伦裤样衣实物、褶裥加量修正样板等教具,从而确保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2 教学流程设计与实施

教学流程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首先复习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逐步讲解各个知识点,并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现场示范操作,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点拨,布置作业进行思维拓展练习,本次课的具体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2.1 旧知识复习

首先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将提前做好的基本裤装的毛样板直接贴在黑板上,同时把该毛样板制作的样衣实物穿在人台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制图的时间,又为本次新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然后将褶裥加量的方法和要素进行强化复习,因为该知识点虽然在裙装变化结构设计中有所涉及,但由于间隔时间稍长,所以需要进一步讲解,即褶裥加量的方法有平移加量、旋转加量以及平移与旋转的复合加量[1],在加量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加

量的部位、加量的方向与大小三个要素的PPT课件设计如图2所示。

2.2 创境激趣与新课导入

当代教育学理念强调学习总是和一定的“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2],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以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3]。本课通过“T台秀”这个情境让穿着褶裥裤的学生进行动态展示,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结合目前裤装的流行趋势,通过一组图片展示褶裥在裤装变化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让学生共同分析褶裥的位置、方向与大小,感受褶裥的特征及作用。导入新课内容的PPT课件设计如图3所示。

2.3 哈伦裤款式分析与规格设计

在款式设计上,本次课特别地综合了上面几款图片的特征,前裤片采用左右不对称的褶裥设计,款式图如图4所示;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款裤子的细节特征,将已经做好的哈伦裤样衣穿着在人台上进行展示,并与上次课的基本裤进行对比分析(如图5所示),请学生回答这款哈伦裤与之前的基本裤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老师结合样衣实物进行总结提炼,告知其异同点主要有:

裤腿廓型中,基本裤是直筒型,而哈伦裤是小脚型,因此脚口宽和中档宽尺寸一般比基本裤窄;

裤子的腰头位置及外观,基本裤是在腰部最细处,向上安装了一个3cm的直腰头,而哈伦裤是在腰围最细处向下4cm的位置安装了弧形腰头,且腰头在前中位置有一定的下降开落;

裤子前片腰至臀部的外观效果,基本裤是以裥和省处理的臀腰差,整个体表曲线比较明显,而这款哈伦裤左右采用不对称的褶裥设计,左侧腰头下方有3个褶裥和一个口袋装饰边,外观有一定的凸起,而右侧由于在腰头和外侧缝处都有3个褶裥,所以膨胀效果更加突出;

裤子后片的腰臀差处理,基本裤是采用省道,而哈伦裤采用育克分割设计。

2.4 结构制图与褶裥加量二次处理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哈伦裤的结构制图步骤及褶裥加量的拉展处理过程制作成动态效果,通过PPT进行逐步展示,使学生对制图过程清晰明了,PPT课件设计如图6、图7所示;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褶裥加量时的操作手法及修顺,腰头、后育克的净样板提取等知识点,再通过现场示范操作进一步讲解注意事项。此款哈伦裤的褶裥量一部分来自于腰臀差形成的省道量,但仅仅这些量无法实现膨胀隆起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再根据款式造型进行剪展加量处理,左侧只需要沿着褶裥的方向在腰部进行加量,即旋转加量;右侧在腰部和臀部附近的外侧缝都需要剪展加量,即平移与旋转的复合加量,具体量的大小根据造型效果确定,加量以后还需要将褶裥按照折倒方向进行折叠修顺,具体操作如图8所示。

2.5 毛样板制作与排料

结构图净样分离之后,首先需要对相关结构线进行拼合检查,对尺寸以及形状进行复核,确保相关结构线尺寸相等或相近,形状相同或相似;然后根据缝制工艺特点加放缝份。本款哈伦裤的毛样板在裤脚口加放3cm缝份,其他部位都是1 cm缝份;最后进行排料,基于145cm的幅宽,本款裤子用量在100cm左右,排料时要特别注意左右裤片不对称的设计,PPT课件设计如图9所示。

2.6 样衣试穿评价与课堂总结

本款哈伦裤共制作了两条,一条用白坯布制作供课堂教学静态展示,另外一条用正式的裤装面料制作,请学生试穿进行动态展示并作出评价,具体如图10所示。这样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哈伦裤的结构与造型,并由此激发自己制作的动机;最后教师结合哈伦裤毛样板与样衣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六大步骤:款式分析、规格设计、结构制图、拼合检查与修正、毛样制作与排料、样衣试制与评价。如果样衣造型效果不理想,与款式设计有一定的出入,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以上六大步骤,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PPT课件设计如图11所示。

2.7 作业拓展与考核

“大家是不是也想给自己做一条哈伦裤呢?”以提问形式引出作业内容,在作业训练上,课堂上讲授A款,作业做B款,进行拓展思维的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PPT课件设计如图12所示,基于这样一个项目任务,要求学生2人为一组,共同分析图片垂褶裤的褶裥效果,采用本次课介绍的方法,按照自己的尺寸进行规格设计,绘制毛样板,并制作样衣实物,进行验证和评价,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相学习能力。

作业考核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手段,并佐以企业外聘教师现场考评,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结 语

本次课立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褶裥加量在哈伦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为任务主线,通过流行裤装图片、样衣实物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PPT动态演示和现场示范操来作讲解重点和难点,最后通过作业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月华,王兆红.服装结构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3

一、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

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目标分析教学目标

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三、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建模技术;UML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7-02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设计理念

根据本行业特点,注重专业素质教育;

倡导项目驱动,强调动手实践;

整体目标明确,教学组合灵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训练;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1.2 设计思路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照岗位流程、项目分析和设计规范,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实际学情,进行项目内容设计,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讲练结合模块、独立实践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采取教、学、做训练形式,一个综合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提高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建模技术为核心,进行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设计。

1.3教学方法设计

1)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6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验收时按照小组,采取小组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编码的积极性。

2)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 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机考)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考核(50%)、最后机考(50%)。其中平时项目考核含学生上课出勤和态度、完成效果等。

总评成绩=项目考核(50%)+机考(50%)。

4 结束语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用例图设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活动图设计、状态图设计、顺序图和协作图设计、功能模块图设计等学习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UML和Visio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工具的应用;整体掌握面向对象的用例图设计;掌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方法;掌握软件分析和设计中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的设计;掌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整体设计;能使用UML用例图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使用UML类图、顺序图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各类图形化设计;会阅读和绘制多层软件设计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严谨、规范的软件分析设计风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习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

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完善课程的项目练习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武雪芳, 班娅萌. UML统一建模项目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王爱国, 陈辉林. UML基础与建模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 殷兆麟. UML及其建模工具的使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堂话语;多模态;模态协同

0 引言

现代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外语课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符号资源成为课堂话语交际的重要手段,多模态化成为现代教学话语的重要特征,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需要懂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模态的合理选择和设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本文对一位优秀英语教师的大学英语示范课的视频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模态的选择和调配,以期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外语教师应用多模态和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启示。

1 研究语料与方法

出于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的考虑,语料选自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荣获二等奖的选手的授课视频[1],长约18分钟,该比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最高水平[1]4。

从模态的角度分析,此视频中的课堂话语涉及多种模态[2]:师生的口头言语模态;伴语言模态如语速、重音、停顿等;身体模态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工具性媒体PPT所承载的文字、图片及视频模态以及配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教室及其布局的环境模态等。在此,我们主要以师生的口头言语模态和PPT模态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其他模态对交际效果也产生一定辅助作用,但主模态还是口头言语模态和 PPT模态组合[3]。

本文采取个案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方法,首先考察了其相关的教学语境,确定可采用的教学资源及媒体等,据此而制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及蕴含的教学理念;然后探讨了课堂话语的体裁结构及各模态的协同作用;最后总结出带给外语教师的启示。

2 课堂话语中模态的选择

在现代外语课堂话语中,如何进行模态的选择与设计,取得最佳交际效果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多模态的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张德禄认为[4],主导课堂话语中模态选择的基本因素是: 教学内容(话语范围)、师生特点(话语基调)和教学条件(话语方式)。

在本语料中,从教学内容来看,讲授的课文是“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大学英语综合课的目标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并将相关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入其中。

师生的特点:从学生来看,只有12位学生,属小班教学,课上易于兼顾到所有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中等程度左右,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与教师的配合度高;从教师来看,该教师执教6年,具备良好的英语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懂得如何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她对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在一个按传统模式安排的讲台和桌椅的教室进行,配有电脑、PPT投影设备、PPT遥控器、白板、录像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师需综合运用多模态信息技术,制作并使用PPT课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PT遥控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交流方式,使教师摆脱讲台的限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加自如的交流。

在对以上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教师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找出文章的大意(阅读技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主题展开讨论,探讨文章的结构框架,选取两小节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阅读技能和分析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学习其中的语言知识,通过对主题的进一步探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是制约课堂话语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她看来,英语课本身就是启发学生心智,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经过Elan分析[5],在不到2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参与56次,其中集体参与37次,个人参与19次,其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双边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整个课堂话语设计适当的体裁结构。经分析,共有开始、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导入、课文讲解及组织活动、总结、布置作业和结束等七个阶段,与张德禄[6]总结的国家优秀课程大学英语综合课教学案例的体裁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基本吻合,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态及模态组合。

3 课堂话语中模态的协同

在课堂话语中,各种模态都共同起作用于意义的传达与交流,尤其是师生的口头言语模态和PPT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视频模态。下面简略分析在此课堂话语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选取何种模态及各模态如何协同来实现课堂教学话语的意义。

(1)开始:教师结合自己在午餐时分上场的情境,引用彼时去世不久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名言,顺着天才的话题引出本课的主题人物-爱因斯坦,用时半分钟,简洁、风趣、有时代感,主模态为教师的口语,主题显示采用PPT上的文字和图片。

(2)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主模态为文字,辅以教师口语和图片。PPT上的文字以点句的形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

(3)教学导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对爱因斯坦的认知,加深对他的了解,并借由他是否是外星人的探讨,为课文的学习进行背景知识和语言上的铺垫。主模态为师生的口语,还涉及图片和文字模态。图片主要是辅助提供背景信息,文字用于呈现纲要性的重点信息,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思路,突出重点。

(4)课文讲解: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点为主线,有阅读技能的渗透,要求学生找出指定段落中关键词,用于描述跟文章主题相关的细节,同时兼顾重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采用了pair work、group work、举例讲解、故事编讲、句子翻译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思考,热情参与,边学边练。此阶段所使用的主要模态为师生口语(以教师口语为主),文字和图片,文字主要用于表达概括、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要点,而图片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词组doze off时,先让学生根据PPT所提供的文字语境猜出这个词组的意思,问学生“Have you ever dozed off in class?”,然后借助于PPT上图文组合,以图为主的形式,举了发生在美国的两个相关的例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而且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与“睡”相关的其他短语,并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词组和图片相互讲故事,训练学生使用所学词语的能力。

(5)总结:以填空问答的方式回顾了之前讨论的课文主题和语言点,并总结了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技巧。主要模态为师生的口语(以教师为主)及文字。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及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从未获得诺贝尔奖。两个话题与课文有很高的相关度,且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查找课文观点、提供拓展阅读材料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关注文化差异及现实问题并发展批判性思维。主要模态为教师的口语,文字,辅以图片和视频,时长80秒的视频片段截取于热门印度电影Three Idiots,诙谐幽默,贴近学生生活,紧扣主题,又发人深思。

(7)结束:宣布课堂结束,赞扬了学生的表现,以一句“Go to lunch. You don’t have to stay hungry,right?”风趣地呼应了上课伊始的寒暄。主要模态为教师的口语,辅以PPT上爱因斯坦的图片和“Thank you”的文字,首尾呼应,各部分自然地连为一体。

4 教学启示

通过对本案例中多模态的选择与配合的分析,给我们外语教师一定的启示:

(1)教师需有较高的口语水平。通过上文课堂话语体裁结构中模态配合的分析可见,教师的口头言语模态依然是整个课堂话语的主体模态,占据统治地位[3]39,这是语言教学课堂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话语占大学英语综合课中整个话语量的60%-80%,据ELAN统计,本语料中教师的话语约占75%。教师话语不仅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工具而且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教师须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要准确、得体、流利。

(2)教师需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熟识多种教学方法,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阶段进行多模态的选择,优化教学效果,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3)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熟练掌握PPT的制作,懂得操作各种图像、音、视频处理软件,能根据课程和学生需要,合理设计,编制含文本、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模态的课件,取得最佳交际效果,因为多模态话语可以使学生通过多通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更易理解和记忆[4]52。

(4)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新形势下的今天,“一边倒”、“满堂灌”的教学单边主义早已与时代脱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播者与课堂主导者,而是起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要让学生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一堂成功的大学英语课不是看教师讲授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

5 结语

在课堂话语中,如何进行模态的选择与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大学英语课堂话语为例探讨了模态选择的制约因素、程序及主要模态在共建话语意义过程中的协同,以及由此得出的教学启示。我们发现,课堂话语的模态选择受到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需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置适当的体裁结构,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选择适合的模态和教学方法,使得各模态相互协同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但本研究是初步而浅显的,还需要在该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编.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附专家点评、比赛视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张德禄,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39-43.

[4]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75.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公路测设技术》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公路测设技术是交通高职类学生就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院开设此课程的学生数每年达600名。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2010年起,我们加大了对《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设力度,本文就《公路测设技术》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公路测设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识读公路路线设计图纸的能力、参加公路外业勘测设计的能力及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公路线形测设的能力。该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并为后续的《路基工程技术》、《路面工程技术》等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基于这一原则,我们结合施工现场对公路测设技术的要求,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主要是学习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公路放线的相关知识,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课程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包括:(1)进行一般公路平、纵、横设计计算,具有一定的公路路线设计能力;(2)识读和绘制公路路线施工图的能力;(3)具有公路路线线形测设的能力。

知识目标包括:(1)表述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形成及相互关系;(2)运用公路平面设计原理进行路线设计;(3)表述路线放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运用路线放样的原理进行路线放样;(5)表述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6)运用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7)表述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8)运用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横断面设计;(9)表述公路选线和定线的原理及方法。

素质目标包括:(1)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2)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3)培养与别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4)培养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重组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先讲解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公路线形结构形成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将测量仪器的使用与路线中线放样原理相结合讲解路线中线放样,并进行实地测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胜任测量放线工作。

重组后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连贯,很容易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而且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测量仪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搭建了一个实用、先进的平台。

正因为重组后的课程实用先进,所以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很高,这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目标: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逻辑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改革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项目训练的结果,本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工程案例分析、模拟工作情境、启发式提问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公路平面超高与加宽”之前先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任务进行中,尽量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在学习任务结束时,教师要做总结,以一条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条理性,同时可以通过这个总结引出下次的学习任务。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同学们自己查找一些课外资料,逐步提高同学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称职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贯彻课程改革的意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程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经常一起研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轮流出去培训,回校后共享培训的内容和先进的理念。这些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所收获的成就也是双份的: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交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自己也成长为本专业的教育人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号。

3.情景教学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形成清晰而客观的认识:学生将来的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积极上进,不甘落后,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及面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同学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生活条件比较好,可是毕业后路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环境都非常艰苦,因为没有路的地方才需要修路,没有桥的地方才需要修桥。一部分学生在工作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致在工作初期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状态及自身后续的发展。

本课程教改后强调要经常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除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之外,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地浸透将来工作环境的艰苦,使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振华.赵晓燕.刘珊珊.试论高职课程改革方式、动力和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东梅.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