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管理论文范例6篇

动态管理论文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1

在企业经营环境相对静态的条件下,以理性主义流派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3]。理性主义流派的基本研究假设是:①企业外部环境是可以预测的;②企业战略决策主要是“一个人”的决策;③企业战略管理者基本可以预定企业所有的战略行为。在企业战略的理性主义学派看来,企业战略就是一种计划,是一种事前、主动和理性的决策[4];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目标,尤其是定量化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有效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就是目标和计划管理,衡量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有效性的标准就是计划执行的严格性,然而,这一观点正面临着诸多挑战:(1)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性质提出了挑战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一个事前、主动制定的战略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越来越频繁的调整。由于速度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企业战略改变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步变成了企业战略实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内容提出了挑战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的副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过分强调定量化的目标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管理者不择手段去完成短期目标,影响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②过分执着于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的执行,可能反而会制约了企业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和创新性的回应,错失有效反击竞争对手或者自身发展的机会。(3)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下,企业战略决策的时间越来越短,应变速度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升,理性决策的局限性突显,非理性因素(包括企业的决策方式、企业内部的政治、企业传统和文化、企业家价值观等因素)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4)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下,企业战略管理已经不是严格完成目标和执行计划这么简单了,还需要快速调整和创新性地应对与利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变化。面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企业战略管理者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企业将失去先动的优势;如果不相应改变原定的行动计划,企业将可能面临重大的战略失误;如果只是简单或者机械地适应变化,企业将陷入同质化竞争。

2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

企业经营环境动态化所挑战的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为了应对企业经营环境从相对静态向相对动态的转变,非理性主义流派对企业战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理性主义流派的不足[4],推动企业战略管理从“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转变[3]。在经营环境动态化趋势影响下,企业战略管理者越来越难以事前预定所有的具体战略行动,“计划好的战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实现的战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将事前和事中决策、主动和被动响应都包括在企业战略的范畴之中;不再将战略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作为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3个阶段,而是作为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3种活动,这就对整个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结构产生了影响。在环境和竞争对手反应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提前10年或者5年制定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越来越不现实,盲目执行这种定量化的目标和具体计划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企业战略管理动态模式在事前和主动制定的战略过程中,更应重视企业经营目的、定位、方式和愿景,而不是定量化的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从而更强调企业战略是一种定位或者愿景。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非理性因素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首先,事中或者反应性战略的制定通常是在时间、信息有限情况下的决策,企业的价值观及其他非理性因素对于这种决策的影响很大;其次,战略实施的过程是基于企业价值观而不是理性的坚持和偏执,这将更有利于企业坚守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和核心专长。有鉴于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企业战略就是一种行为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企业战略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在减少,而策略性或艺术性在增加。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那些具有针对性和博弈性的决策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划,而是一种策略或者手腕。这种战略没有绝对的目标,只有相对的目标,即超越竞争对手;这种战略的好坏取决于能否准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并且迫使竞争对手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这种战略是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对手的配合。若将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比喻为一条大河,河水积少成多、源源不断、奔腾向前,既受制于河床,又形成了河床,恰似企业战略的力量。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多么动态,建立、保持和发挥企业核心专长都需要企业的战略行为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此,企业战略管理者应该事前、主动和理性地对所有企业战略行为做出一些相对宏观或者导向性的决策,并且决策一经确定就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企业战略管理者事前的、主动的决策可以尽量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事中、反应性的决策中则难以排除甚至需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缺乏理性决策所需要的时间和信息。

3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体系

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必须将企业战略管理动态模式的性质和特点认识转化为对企业战略体系的要求。为此,需要回答以下问题:①哪些战略决策应该是事前的、主动的决策;哪些战略决策应该是事中的和反应性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关系是什么?②企业战略管理者究竟应该在哪一个阶段上,针对何种内容,以何种方法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呢?企业经营环境本来就是“动态”和“静态”的对立统一,因此在这种经营环境影响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也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基于理性主义学派的贡献,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这标志着企业开始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代替原来“以动制动”的方式,从而有效“管理”企业与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上的一种进步。现在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代替静态模式并不是对“以静制动”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以动制动”的否定之否定。在经营环境动态化趋势的影响下,企业需要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为此,必须有效地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观点,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力求使企业战略管理者做到不该“动”的时候,更加坚决实施“以静制动”;应该“动”的时候,更加坚决地实施“以动制动”;介于“动”、“静”之间的时候,坚持“谋定而动”。为了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应该将企业战略的内容或者决策划分为有机联系的3个部分,即战略承诺、战略选择和战略行动,指导企业战略管理者在不同阶段上针对不同的部分运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决策,从而使企业战略行为能够在应对经营环境动态化方面实现“动”与“静”、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对立统一。(1)战略承诺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如何动态化,只有取舍清晰、资源集中、持之以恒的企业才有可能建立核心专长,并藉此持续和稳定地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由此,在企业战略内容体系中,企业战略管理者必须依据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理性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目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资源投入、利益分配重点做出事前、主动和长期(一般的时间跨度都在20年以上)的承诺;必须以战略意图和宗旨陈述的方式,将该承诺在企业内外进行广泛的传播,寻求企业内外利益相关团体的了解、认同、支持和监督,对企业所有的战略决策和行动形成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必须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价值坚持应对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包括各种威胁和诱惑的影响,有效实现以静制动。(2)战略选择是企业的中期战略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如何动态化,企业在坚持和兑现战略承诺的各个阶段(企业一般会按照5年或者3年划分阶段)上,必须针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尽可能科学的决策。由于企业中期战略的时间跨度介于长、短之间(一般是3年或者5年),经营环境变化的可预测程度比较高,企业战略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前和主动的方式,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理性分析,对企业实现战略承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做出科学选择,包括:①企业应该实施增长战略、稳定战略还是防御性战略,或者3种战略综合使用;②如果企业决定实施增长战略,那么是实施行业或者市场集中战略,还是在行业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中做出选择;③如果企业选择通过做强一个行业而实现增长的战略,那么还要在高差异、低成本以及高差异与低成本整合战略中间做出选择;④如果企业选择实施高差异或者低成本战略,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决定目标市场、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方式、关键竞争优势以及匹配的管理模式,以贯彻所选择的定位战略。(3)战略行动是企业的行动方案这主要涉及中期战略实施所包括的一些跨年度、跨部门重大行动的目标、方式、策略、主体和主要推进手段等。在经营环境动态化影响下,只有有效地策划和推进一系列重大行动,企业的中期战略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由此,企业战略制定者同样需要事前、主动和理性地制定战略行动的方案,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重大行动的针对性、对抗性和博弈性越来越高,能否在竞争互动中表现出应有的速度、创新,甚至是意外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行动的成败。由此,企业战略管理决策者事前和主动制定的战略行动方案一般都是原则性的,更多具体和细致的内容应该由战略行动的负责人在战略行动的过程中依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反应相机做出。为了在战略行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速度、创新和意外性,战略行动的负责人甚至可以在不违反企业中长期战略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原来的行动方案。

4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2

1、对现有定价方法的改革

现行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定价模式,它由政府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概预算定额、工料机预算价格、费率标准等文件来编制工程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以这种定价方法就行不通了,我们的企业是建筑产品的生产者,理应由企业自行定价。执行法定价以来出现的工程造价计价不合理、利润率太低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定价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我们从现阶段的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建筑施工企业不再是单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些合资的、乡镇的、私营的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竞争应是公正的和公平的,而法定价(费率标准等)影响了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为业主的单边市场,一些外资、合资、私营业主甚至有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工程发包时经常是自主定价或者是压价发包,法定价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的商定价、议标价、中标价。这些定价往往和政府颁发的法定文件(定额预算价)计算出来的法定价相差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定价只是限制了施工企业的"自",而建设单位(业主)却不受法定价的约束,这实际上己冲击了法定价的地位。因此,实行造价的动态管理,当务之急应该改变现有的定价方法。

2、"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是动态管理的基础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但定额必须改革,应实行"量"、"价"分离,将目前的定额消耗量和定额基价分开。定额只作为严格控制工程消耗量的标准,对定额基价实行动态管理,变计划价格为指导价格,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和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国际惯例接轨。定额要进一步综合简化,合并同类项,取消一些过时的项目,同时增加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而产生的新定额子目,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动态变化。

"控制量"就是在规范、设计和质量标准答应的范围内,控制住定额的消耗量。消耗量是确定工程造价最重要的因素和基础,只有把它控制住,才有可能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量"也包括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指导价"就是价格放开后,政府不再直接定价,转向定期公布价格信息,猜测价格变化系数,颁布各类价格指数等办法来指导市场行为。以此引导企业自主定价。企业是工程项目的业主或是生产者,理应有权确定自己的效益目标和经营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权根据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状况自主定价。价是动态的,价应该随行就市,价格要能及时反映市场信息。

"竞争费"就是费率定额标准可以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市场的竞争策略需要而自主确定,政府主管部门可制定按工程类别取费的标准,供合同双方参考使用,引导企业进行公正、公平、良性的市场竞争。

3、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对施工企业来说,竞争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拿出合理的投标报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中标的条件之一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进行招标,且遵循"合理低标"的原则,其实质是接近元标底招标,因为标底对评标起不到约束和控制功能,但是标底要有两个明确的数据,即标底和成本。编制标书和编制标底不同,编制标书要充分体现出市场形成价格的动态性和竞争性。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进行招标,对投标人来讲,工作量是减少了,因为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工程量,但增大了操作的难度。报价高了,则失去中标的机会;报价低了,则减少或失去了利润,而利润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报价要把握一个"度",就是企业既能中标,又能保证有一定比例的利润。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招投标中,还是采用工料单价法为宜,因为这种方法有以下两方面优点摘要:(1)各项费用一目了然在采用子目单价法时,清单中每一分项工程报价所包含的只是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管理费,而间接费、利润、税金都要单独列项计算。

(2)报价便于调整假如企业凭借自己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是可以降低成本及增加利润的。因此,在定额规定的间接费率和利润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下调其费率,如此既保证了利润,又增加了竞争力。

4、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几个环节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不仅仅是对设备、材料价格动态因素、人工价格动态因素、工程质量标准和设计变更动态因素、隐蔽工程的动态因素等的动态管理,而且要对项目可行性探究阶段、施工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1)项目可行性探究阶段项目在可行性探究阶段,要根据概算估价指标和造价指数等价格信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要对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予以全面的考虑。

(2)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在合理确定项目投资后,应提倡实行限额指标设计,要按项目投资中的工程成本额进行设计,不能占用预备费(不可预见费等),否则设计就成了超额设计。设计时,要留有余地,要根据设计图纸及时编制出项目投资概算,为设计施工图纸的审定和设计修改提供价格依据,要认真探究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动态因素。

(3)项目施工阶段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定额认真计算工程量和工料机的消耗量,并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合理的自主定价。造价管理部门、建行、咨询公司等要为建设单位认真审核施工企业的预算报价,及时对设计变更内容编制修改补充预算,进行价格核定和办理签证,把握好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各种动态因素。

(4)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重搜集和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据测算,某地区目前的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65%,其中材料价差(本地材料预算价对比定额材料预算价)约占工程造价的12%.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材料价差的调整,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几项办法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一项融政策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办法摘要:(l)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如计划立项、设计施工、招标投标、工程造价等方面的管理法规。

(2)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资料、数据库,对各种工程类型的工程造价进行测算、分析和探究,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确定先进合理的定额工料机消耗量,为定额的改革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

(3)地方主管部门要坚持定期市场价格信息,包括设备、材料、人工价格信息,以及各类工程造价指数等,以指导企业自主定价。

(4)积极推广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种定额软件和工程量计算软件,利用计算机建立各种数据库,包括工料机的价格信息、各种类型的工料机消耗量、材料价格指数和造价指数,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5)要大力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领导,要重视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造价管理人才,定期举办专业业务培训班,积极开展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造价管理水平。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3

对于当前报名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初中学校,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基础性的教学。但是,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日渐扩大,90后、00后的生长环境与80后存在很大的区别,让这些新进学生对键盘类乐器的掌握、兴趣多样化发展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在对这些学生进行键盘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其键盘弹奏技巧训练掌握程度不一,致使当前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面临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应当依据学生所具备的不同家庭生活背景、不同专业技巧掌握程度、不同键盘乐器学习的基础等多个指标对学生采用摸底的形式将他们进行分类,让具有相同乐器爱好、相关成长背景的学生产生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兴趣,为培养合格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在进行大致摸底分类之后,可以对现有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潜力等因素进行初步判断,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注重其自身爱好的发展。

二、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在摸底分类之后进行的,因为即使有些学生对某个定向乐器感兴趣,但是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有些学生会对当前所学乐器失去情趣,而对课程当中的其他乐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还可能存在这样的现状,一些从来没有学习过键盘乐器的学生其在天赋方面强于其他受过正规键盘教学的学员,而有些学生的天赋不足让其慢慢落后,从而产生与其现在培训进度不相符的现象发生。因此,应当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当中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采用一般是在摸底分类之后,并且进行正常教学工作之后的一个月后采用,此时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已经可以准确统计。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式:(1)对学生进行统计调查,设置学习情况、对学习乐器的感受、对其他乐器的理解等多个开放性问题,从而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对兴趣发生改变的学生或者是主动申请调换组别的学生进行充分安排;(2)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察,通过现场考核、导师考核制度了解其对日常教学当中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动态管理下学生正确学习方向、课程安排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也是当前中职学前键盘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其主要是为了开发学生多样化的键盘乐器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技能,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与学前儿童相互接触之后的教学技巧。对于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学员兴趣激发的培养。(1)带领学生走入与当前与学校有合作的学前教育机构,让学生以实习生的方式参加正式教师学前教育课堂,让尚且处于学习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以后将要工作的环境,培养其与小孩子之间进行互动,对小孩子进行教学的兴趣;(2)在日常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对学校的学生教学方式、技巧、态度的教学,其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通过采用温馨、指点、细心的授课方式,并且日常对学生生活、家庭等多种状况进行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教师的职责,能够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身上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方法和方式。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日后这些学员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担当起作为幼儿教师正确的工作和责任。

四、结语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动态能力 价值性困境 环境

引言

动态能力类似流程的概念,高管们通过创造动态能力以执行高水平的内部惯例(Winter,2003),获取暂时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体现了Nelson等(1981)的演化经济学,变革的来源是子系统的互动,而非高层管理者;其研究方法建立在Schumpeter(1934)的竞争理论,Cyert和March的企业行为特征,Williamson(1975;1985)的市场、层级与资产专用性等研究文献基础上(Véronique等,2009)。

动态能力理论学派的研究基于简单的理论,看起来能很好地解释复杂的现象:企业的差异之源,可能比社会学中那些复杂的技术更有用(Zahra等,2006)。但是动态能力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动态能力的含义、动态能力的分析单位、动态能力的框架、动态能力之源方面仍然模糊不清。本文通过梳理动态能力相关文献,总结出动态能力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价值性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切入分析困境的原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动态能力理论的价值性困境

(一)动态能力含义的模糊性

Teece等(1997)指出动态是指更新竞争能力以与变化的竞争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能力是战略管理中整合、重构组织内外的资源、技术和能力以符合环境变化的要求的重要角色。随后的研究者们一直未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是资源整合、重置、更新能力(Griffith等,2001);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就是组织高阶流程(Winter,2003),是组织惯例(Eisenhart等,2000);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是无形的根植于资源可以转换为流程,动态能力是比普通能力高级的能力(Wang等2007);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可以转换成普通能力(Paull等,2011)。动态能力的定义含糊,存在同义反复问题(Eisenhart和Martin,2000)。动态能力的定义有待澄清(Wang等2007)。含义的模糊性影响了分析单位(维度)。

(二)缺乏统一的分析单位

理论界试图界定动态能力的维度以方便测量和研究。自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的三维度说后,其后的研究者们受研究样本和研究者主观认知的影响,对于动态能力维度提出各种学说。Winter(2003)提出低阶能力和高阶能力的关系;Danneels(2008)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构建一阶能力的二阶能力,二阶能力是动态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国内的一些学者曾提出三维度说:即适应、吸收、创新(Wang等,2007),四维度说即环境洞察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变革更新(焦豪,2008),五维度说即组织价值观、个人动态和静态能力、组织的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王文超,2005)或动态资源获取能力、动态内部组织能力、动态外部协调能力、动态资源释放能力、动态信息利用能力(曹红军等,2007),六维度说(贺小刚,2006)等。动态能力分析单位模糊,缺乏客观统一性,导致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缺失。

(三)系统分析框架缺失

由于全球竞争环境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引起产业边界的模糊,定位学派(Porter,1980)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内定位的分析范式变得越来越无力。演化经济学的动态分析框架将企业视为知识的存储库,从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入手,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通过企业内部子系统层次的遗传、变异和选择,使企业之间相互区别,产生竞争优势和多样化(贺小刚,2006)。动态能力理论的开启者Teece(1994;1997;2007)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建立起路径、位势、流程的分析模式,认为组织发展的先前路径决定组织位势,组织位势决定组织流程,组织流程决定组织的动态能力,从而组织形成新位势,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Teece等(2007)改进了1997年研究的逻辑,认为组织动态能力包括组织对机会的感知、抓住机会的能力以及重新组合和重构的能力,他的研究说明了动态能力的性质和微观基础。这些阶层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Teece之后很多研究者借鉴演化理论的子系统分析方法,在分析组织的具体动态能力时关注组织的流程,尤其是创新和变革的相关流程(Minzgerg,2012)。一些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Rosenbioom,2000)、公司治理(Mayer,2006;Argyers,2007)、关系管理(Gulati,1999;Lorenzoni,1999)、管理决策(Oliver,2008;纪春礼,2010)、产品研发(Smith,2005;Lavie,2006)等组织内部各个流程创新和变革入手,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管理和绩效的影响(曹红军,2008),并且这些分析扩展了规范性的分析方法,使实证研究纳入动态能力的研究,但是这种流程的分析方法与Porter创造的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差别不大,并且战略的核心方向会逐渐分散成机动的战术策略。一系列的理想行动会使整体活动失去理性(Mintzberg ,2012)。由于动态能力涉及诸多不同的研究单元,如资源、能力、知识、管理、要素等,所以还没有出现一个比较系统的框架(贺小刚,2006)。

(四)动态能力之源的相关争论

动态能力之源的研究关系到动态能力如何培育实现的问题。Teece(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重要的,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动态能力的本质是集体学习(Minzberg,2002)。Winter(2000)指出组织对学习达到了满足,能力的进化也同时停止了。Zollo等(2002)从组织学习机制出发,提出学习机制影响动态能力,直接和间接影响运作管理演化模型。但是对于学习的过分强调可能会破坏一个连贯的、完美的可行战略。学习不应该是某种圣杯一样的实务,应该是建立方向感的一种方法。一个企业的战略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改变,学习可能促使那些没想到或不希望的战略出现,这样组织会失去战略,组织因此被一步步引入困境。另外学习的成本可能是昂贵的(Minzberg,2012)。

借助资源观理论分析范式,Teece(1997)认为学习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是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独特资源、能力源于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知识高度情境化,必须通过特定的实践获得。企业知识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转移性和不可模仿性,并通过惯例反映到企业行为上(Grant,1996)。但是学习是能力之源意味着动态能力差异会因组织学习缩小甚至消失,这成为学者质疑动态能力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证据(曹红军,2008),动态能力理论需要寻求其它理论来解释动态能力之源。

价值性困境之源的分析

动态能力学派试图用组织理论中的认知学派和学习学派的观点,在市场动态因素的影响下分析构建组织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弥补资源学派忽视环境、核心能力理论的静态分析的缺点,采用进化学派的分析框架解释组织差异。动态能力理论是组织理论框架中继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之后一个重要的分支理论(Mahoney等,1993)。通过上面的分析,如果说设计学派对于环境分析是静态并且过于简单,定位学派对战略是什么的解释未必正确,那么学习学派的动态能力理论在认知和学习中迷失。动态能力的价值性困境之源源于其分析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过程。

能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力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结构,其中有两因素说、群因素说、智慧结构说,能力倾向的测量也不胜枚举(孙喜林,1998)。能力理论被应用于组织战略领域,能力理论对能力的研究只是探索阶段,导致动态能力的含义、动态能力之源模糊不清。

认知理论作为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本身是一个缺乏严密系统的思想学派,是一些零散的研究集合;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之一的演化理论,研究者分析演化过程借鉴学习理论,通过学习培养战略涌现的能力,支持学习学派的学者会发现,当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时,很少通过正规计划,而是通过一些小决策和行动,经过长期积累达到重大改变。人们的学习认知过程一直没有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学习认知能力被清晰的表达出来,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战略教学和实践过程(Mintzberg,2012)。

动态能力理论除了理论存在模糊性之外,系统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其在实践应用性方面对组织绩效存在的差异解释不清,动态能力的过程研究很宽泛,存在用结果解释企业差异而非用过程来解释的问题。如果从能力提升过程研究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可能研究对象本身也说不清自己的能力是何时以及如何提升的,从而使研究无法进行。

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理论、应用的价值性困境以及困境之源的剖析,对动态能力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动态能力理论的模糊性以及与实践的背离让人觉得不满意。研究者首先应该弄清楚理论适用的环境,包括组织情境和组织文化。当组织处于高度复杂的环境,制定战略所需的知识非常广泛,如医院这种组织。与Quinn(1980)描述的组织异曲同工:核心管理者可以制定战略,但是政治现实要求战略的实施过程要么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要么是一个取得集体认同的过程。有些组织不断面临新情况,无法形成清晰的战略,这种情况下学习是唯一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Mintzberg,2012)。在高权利距离组织文化中,讲究等级、领导权威、下属的服从,在这种组织文化影响下动态能力强调的任何有识之士推动战略进程的思想很难实现,因为战略形成的逻辑渐进主义需要政治上的支持和管理中的放权,而高权利组织文化对于权利和等级的观念很难改变。

超越组织边界进行学习。动态能力理论试图将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组织内部的学习过程,分解成简单的要素维度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这种研究方法不能满足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动态的环境使组织的无序和混沌增强,为了增强组织的敏捷性和对环境的快速适应性,用简化的战略指导决策,以减少流程,所以不论在学术研究或实践应用中应该跳出流程的规范,发起一些实验行为,以吸纳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宝洁公司的创新团队独立于公司的任何部门,采用维基的思想,使企业将创新边界由内部向外部拓展,在对需求的认知过程中将顾客和供应商纳入组织创新(von Hippel,2005),使组织对环境的动态感知能力增强,使组织战略不但在组织中的每个角落实现,是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过程,而且超越组织的边界,开启了组织战略的另一扇大门。

重新定位领导的角色。战略通常被看做管理活动的高端任务,而动态能力理论假设前提是领导不再事先勾画出深思熟虑的过程,而是对涌现战略的思考、学习,最终推动行动和变革。领导者需要创立一套创新和变革流程,发现可提供动态能力的资源,做造钟者而非报时人。

研究者在实践中催生新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研究者研究如何有效解决更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促进多种理论融合共生。如在研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研究者将心理学的创造力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等相关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动态能力构建中,用新的理论解决组织动态能力问题。

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变革越来越快而不可预测,企业需要运用多种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撼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主流地位的思想(Mintzberg,2012)。希望动态能力理论在不断的应用中发展,成为更有震撼性的理论。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著.魏江译.战略历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导向[J].管理世界,2008(4)

3.纪春礼.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中国国际化企业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工程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budget and cost control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for engineering,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time,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effect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determine reasonable project cost, from the strict budget compilation basis will take, widely collected base material, to prepare for the budget compiled, correctly apply mechanically norm and so on, proposed budget increase of quality,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roject cost method.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dge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预算和造价工作是一项对技术性、政策性要求较高的经济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对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市场、人为因素等的风险,使预期的工程造价预算超出投资控制,这明显不利于工程整体建设。只有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才能良好的完成工程造价概预算工作。

1 关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投资商工程投资总成本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现代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工程造价作为衡量投标企业技术、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市场的变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成为了影响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关键。而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研究的进展,我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的应用与推广中可以看出,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处理工期、质量与造价的关系,能够使企业在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指导下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造成了施工企业在这一理论应用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最终导致了企业在实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与实施进展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2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2.1认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实施

受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型管理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足够认识。而且,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更是缺乏了解。这也造成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与推官受到了影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自身认识的提高入手,加强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效果的了解、认识。通过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认识的提高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应用、促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建立完善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能够贯彻执行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规范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人员的工作,以此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2.3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要点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为了有效的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特点对材料、人工、工期奖金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动态管理,以此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实现工程造价与实际造价控制的目的。

首先,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材料价格与施工采购过程中的材料价差进行动态处理。在造价编制阶段即加强对材料价格的了解。同时格局不同时期材料价格情况制定相应的系数与调整价差。以定额材料用量补差、价格补差等动态管理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材料价格的有效控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变化会造成人工费用差额的出现。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差额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造价。为了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物价情况以及行业薪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人工费用的差额、物价情况变化对人工费用的影响等进行科学的调整。采用基本工资、工资津贴以及福利等方式实现不同情况下过渡性调整,以此避免施工过程中薪资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避免薪资情况对工程建设施工的影响。

动态工程造价的实施中,土建工程也是动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即应注重工程量核算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同时在工程造价管理与实施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是工程造价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的指导作用。

3 针对工程设计变更进行动态造价管理

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施的因素中,工程设计变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与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动态因素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设计修改与变更进行工程造价的调整。通过动态的、以设计变更为基础的早就爱调整实现科学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促进企业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动态工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是针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引发造价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的科学的对策。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造价编制与调整下得到科学的指导,为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目标奠定基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引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实施、应用与管理实现工程造价编制、实施的最终目的,促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动态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营销研究;资源基础论;动态能力论;营销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7日

一、引言

无论是在资源基础观理论时代还是在动态能力理论时代,营销研究学者(Hunt,2000)、资源基础观理论学者(Barney,1991)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倡导者(Teece et al.,1997)都直接强调了组织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如何获得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营销研究学者找到了营销研究与战略管理理论的契合点,将营销研究与资源基础观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相结合,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发展。

二、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营销研究

将资源基础观理论引入营销研究领域曾一直受到营销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资源基础论强调竞争优势的获得与保持及其不可模仿性是基于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和模仿障碍。彼得拉夫(Peteraf Margaret,1993)认为,“因为资源的不可流动性或不完全流动性导致的资源的非商业性或对其他企业的低价值,这些资源只有在独特的企业中发挥作用”。后巴尼(J.Barney)等又对资源的异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巴尼(1986,1991)对资源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能够构成竞争优势基础的资源特性,即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巴尼提出,所谓的资源是指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能使其得以制订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的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和知识等,而企业的战略主要是为了挖掘和培育异质性的资源。Dierickx & Cool(198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战略性资源是企业在发展历史中遵循一组连贯政策的累积性结果,作为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不是可交易的资产流量,而是一段时期内所选定的时间路径下资产流量所累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同时建立一项战略性资源存量的难度不仅与该项资产的最初存量水平有关,而且与其互补资源的最初存量水平有关。由此,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需要长期投资才能积累起来,即内生发展而来。Reed等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的难以模仿性是由于企业内部能力之间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去获得(Reed、DeFilippi,1990)。Collis & Montgomery(1995)认为企业资源存量和新资源的积累速度及使用方式,决定着企业经营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蒂斯等人在《公司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Teece、Pisano、Shuen,1990)一文中对企业资源、能力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而后潘迪安(J.R.Pandian,1992)、彼得拉夫(M.A.Peteraf,1993)、格兰特(R.M.Grant,1991,1996,1998)等又进一步对资源基础理论体系进行完善。

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营销动态能力研究

资源基础观(RBV)为理解如何获得和维持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绩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Barney,1991;Penrose,1959),但随着企业面临内外环境的动态性变化,如何在快速发展和诸多不可预见变化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战略的关键(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Makadok,2001;Teece,Pisano and Shuen,1997;Winter,2003)。因此,企业应具备建立、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动态能力(Teece et al,1997)。

Teece等人认为,在快速变化的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维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 and Shuen,1997;Teece,Rumelt and Winter,1994)。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管理思想,并在能力理论,尤其是在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虽然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有价值性、独有性等,然而动态能力指的是一种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强调的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将企业的现有核心能力与资源、战略资产、互补资产相整合,从而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对竞争对手的攻击和反击行为做出迅速反应,不断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构建、整合、重新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在既有的路径和市场位势下,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Eisenhardt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而使用资源的过程,特别是获取、整合、重置和放弃资源的过程,当市场出现冲突、分裂、演化和消亡的时候,企业以达到新的资源配置和组合。Zollo认为动态能力是“一个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由此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运作常规以追求高效率”。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一种开拓性的能力,它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强调利用开拓性动力克服能力中的惯性,它更加关注企业的动态效率,开拓性动力通过促进创新和创造新的规划与能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长期基础(Christensen,1995)。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动态能力强调的是建立开拓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开拓性学习能力不是为了某项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而是为了企业在长期内不断更新战略观念而进行的侧重于变革的学习,体现了对路径的较少依赖。建立在开拓性动力之上的动态能力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特征,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引进知识有机结合的产物,外部引进知识是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与能力之间的桥梁(Foss and Eriksen,1995)。

在动态复杂环境中,“能力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这正是动态能力本质之所在――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从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作为一种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具有其本身的独特个性:(1)创造高顾客价值。动态能力之所以能够使企业在动态复杂中获得超额利润是因为其能够为顾客创造超额价值,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互动中不断发起攻击,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或创造新的顾客需求的方法来创造新的顾客价值,以获取竞争优势;(2)难以模仿性。动态能力是缄默性的知识,与企业的独特的资源、能力、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独特企业文化等密切相关,具有广泛分布、系统性嵌入等特点,这些都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3)开拓性创新。动态能力作为一种开拓性能力,致力于克服核心能力固有的惯性缺陷,关注的是企业的动态效率和再生性创新的能力,开拓创新性是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的本质区别,动态能力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在有限的边界和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增值性开发和再生性创新,使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的快速打击时,能够迅速调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配置、重组价值活动,以在竞争互动中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动态能力理论逐渐取代了资源基础观理论的统治性地位,营销学者关注的焦点也从营销资源基础观研究演化到了营销动态能力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营销领域的研究,然而将动态能力与营销相结合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Linda M、Foley et al.,2005)。随着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市场的到来,营销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营销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构建成为必然。Teece et al.(1997)认为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由流程、位置和路径构成。其中,流程是最基础的部分,位置与路径都需要通过流程来发生作用。流程又包括协调整合、重组转型以及学习3种。但其他学者认为学习机制决定了动态能力的进化(Eisenhardt,K.M.and Martin,J.A.,2000;Zollo et al.,2002;Zott,2003),并作为路径依赖的基础(Eisenhardt,K.M.and Martin,J.A.,2000)。学习机制甚至可视为“次级的动态能力”,它如同动态能力的中介角色一般,能够直接地塑造营运例规(Collins A,1994)。

在动态能力论的基础上,一些营销学者曾用不同的词汇定义营销动态能力,如marketing specific capabilities(Day,2001;Srivastava et al.,1999),market-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Slater and Narver 1995;Douglas W.Vorhies et al.,2007)。Daniele Severi Bruni et al.(2009)认为动态营销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理认知,包括创造运用和整合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以符合市场和技术变化的要求的能力。以制药行业为研究对象,Daniele Severi Bruni et al(2009)结合了动态能力(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Helfat et al.,2007;Teece,Pisano and Shuen,1997)和科技创新中市场知识(Christensen and Bower,1996;Danneels,2002)的研究,认为营销动态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传播和整合市场知识,它与一般的营销能力并不相同。基于动态能力的概念,Daniele Severi Bruni et al(2009)认为,营销动态能力属于较为宽泛的管理动态能力,它是管理者长期用于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能力的基础(Adner and Helfat,2003)。Fang and Zou(2009)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类型之一,结合Teece et al.(1997)、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有关动态能力以及Day(1994)有关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Fang and Zou将营销动态能力定义为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为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跨部门商业流程的反应性和效率。他们的研究发展了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并通过对合资企业的研究发现了营销动态能力对国际合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绩效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Fang and Zou认为,三类跨部门商业流程――产品开发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国际合资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营销动态能力的测度也主要基于这三类跨部门的商业流程。同时,他们认为资源遴选和能力构建是发展国际合资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两个重要原因机制。

尽管动态能力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对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及其测度进行研究的文献也较为丰富(e.g.,Teece,Pisano,and Schuen,1997;Day,1994),但是由于将动态能力引入营销领域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因而对营销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及其测度探讨的文献较为匮乏。营销动态能力反映的是为了与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相匹配而涉及到市场知识和市场营销资源的创造、使用和整合,而这又涉及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管理者的认知。市场知识与顾客和竞争者相关(Kohli and Jaworski,1990;Narver and Slater,1990);市场营销资源包括有形及无形的资产,如产品、品牌、渠道等(Grant,1991)。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营销动态能力包括市场感知及与联系顾客的能力(Day,1994)、顾客导向能力(Slater and Narver,1998)等。然而,有关营销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及测度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以国际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Fang and Zou(2009)也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动态能力,通过在回应市场变化中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组织的跨功能流程反应速度来体现(Hult,Ketchen & Slater,2005),此能力通过公司的跨部门商业流程的速度和效率来体现,与顾客价值相关的跨部门商业程序的效率是获取竞争优势和财务绩效的组织动态能力的重要反映(Wernerfelt,1984)。因此,Fang and Zou认为,三类跨部门商业流程――产品开发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国际合资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营销动态能力的测度也主要基于这三类跨部门的商业流程。

综上,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将战略管理理论引入营销学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学者的关注热点,战略管理理论和营销理论的结合必将对二者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管理实践的解释力进一步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Teece,D.,G.Pisano and A.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2]Eisenhardt Kathleen M,Jeffrey A Martin.Dynamce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1.10/11.

[3]Zollo maurizio,Sidney G Winter.Deliberate,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

[4]Day,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5]Fang,Eric and Shaoming Zou.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

[6]Daniele Severi Bruni,Gianmario Verona.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 in Science-based Firm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

[7]梁新弘,王迎军.动态环境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探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观点[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

[8]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