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探讨

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探讨

摘要:该文论述动态图形设计语言系统的复合性,并指出动态图形设计符号元素与语法构成的层级结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动态图形设计语言系统中的信息转译与元素重构,结合动态图形设计的三个实践要素指出其跨学科知识融合的特征。

关键词:动态图形;符号;语法;转译;重构动态

图形设计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形态,综合了图形语言、动态设计、时间设计、声音设计等,被广泛应用在电影、电视、舞台艺术、装置艺术等领域。笔者认为,动态图形设计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形态或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媒体形态。当计算机图形技术成为重要的生产手段、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传播平台时,相对于传统的静态平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的传播优势更加凸显,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将电影、动画和平面设计融合的形态。

一、动态图形设计语言的符号学

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是一种适用于数字生产与传播环境的符号系统,同电影一样是基于时间线的一种编码形式,又兼备了图形的信息传达特征。符号学理论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将语言、符号、传播相联系,最初出现在美学研究的领域。索绪尔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基本概念,树立了系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尤鲍列夫认为,蒙太奇学派代表人谢尔盖爱森斯坦是苏联第一位对艺术开展符号学研究的电影艺术家;罗兰巴特提出在电影、电视、广告中绘画、声音和文字之间的构成系统关系与相互作用。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词汇、语句和语法规律。电影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类比关系,如果说动态图形设计是广义上的电影与平面设计的混合产物,这种类比关系同样适用于动态图形设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先锋派电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都是早期对电影语言的探索者。很多纯粹的非故事性的影像实验形式都可以被视作当代动态图形设计的雏形。动态图形设计整合了电影、动画、平面设计要素。如果把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套复杂的综合语言系统理解,它由元素、语法、语境等构成。元素可以理解为可供编码的符号素材,语法可以理解为元素编排组合的规则,语境主要涉及文化的传播交流。在信息源与信息接收者之间,信息传达的过程就是解码、编码再解码的过程。

二、动态图形设计中的文化符号

文化意味着人在行为、形式和情感上的共识,需要通过文化符号传递。动态图形设计主要由视觉符号元素、听觉符号元素等构成,经由一定的影像技术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编码组合以传达信息。如,2019年百度搜索引擎的中秋节主题标志演示动效运用了月亮、白兔、月饼、灯笼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视觉符号元素,构建了中秋节的意象,传达了希望家人团圆的美好愿望,引起了中国用户在情感上的共鸣。杨春的作品《美丽的森林》参照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等名画的场景和造型,主要运用平移的镜头运动,结合音效,让鸟作为主角演绎故事,生动传达了鸟儿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鸟儿在原始树林里的惬意生活。杨春在构图、镜头运动与转场上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平面之美贯彻始终,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平面化的审美趣味。在作品最后,汽车的声音和一声枪响打破了平静,群鸟四散而去,表达了现代人类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动态图形设计的各种符号元素,在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层面构建了一个全息的图景,给观者带来震撼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单位从小到大可以分为图形、版面、序列、镜头等层级,而文化符号可以在每一个层级上都有所体现。

三、动态图形设计语言的复合性

动态图形设计语言有一定的复合性,综合了电影视听语言和平面设计语言。电影视听语言中的镜头组接、景别变化、剪辑节奏、长镜头运用、音画之间的关系规则等适用于动态图形设计;平面设计中的图文编排、图形语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规则也适用于动态图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语言的复合性意味着创作手法的丰富性,构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发挥空间很大。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片头主要运用了图形联想与置换,通过长镜头运动的方式与水墨动画转场,将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画面组织起来,构建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段片头画面配合混编的电子民乐,用水墨作为转场动画元素,切换不同的中国特色食物和生活场景镜头,镜头的运动节奏模拟太极拳的运动节奏,时急时缓,配合镜头的推拉动作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这段片头的最后一个镜头,运用了图形联想,远景是红白相间的鲜肉构成的山脉,近景是一双筷子夹着一根油条,中间的空白处加了一条小小的水墨渔船,构成了一幅超现实主义山水画,视觉元素的构成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四、文化传播中的信息转译与元素重构

动态图形设计是数字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动态图形设计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新华社与快手联合的年画娃娃主题H5互动小程序一度在网络媒体上热传。日本的teamLb设计团队在多个国家的a新媒体艺术展示作品中,用动态图形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元素。信息的转译与元素的重构是动态图形设计通用的策略。信息的转译是指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信息形式的创造性转换。元素的重构是指符号元素的置换或重组。动态图形设计各层级符号元素可以依据传播的语境和目的创造性组合。在动态图形设计实践过程中,信息转译与元素重构的策略可以结合应用。2018年,成都艺术展览“巴蜀之光”邀请国际艺术家结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创作。电子艺术家吉布森、马尔泰利的新媒体交互作品《星神,月兔》运用编程技术,重构了传统的川剧变脸形象,创作了两组动态图形演绎装置,其中一组代表“传统”,另一组代表“未来”。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态度。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国内出现了大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动态海报作品,每一个节气都有可以调用、变形与组合的自然或生活元素。

1.信息转译

不同类型知觉系统之间的信息转译可以理解为通感,如音乐的视觉化就是指信息在听觉语言系统和视觉语言系统之间转译。数据可视化设计就是将抽象的数据转译为具象的图形或者动画。在动态图形设计中,信息可以在字体、图形、构字笔画甚至声音之间转译,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宣传片把说明性的文字转译为图形动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理,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动态图形设计可以充分运用汉字构造的原理和特点,依据当代人的生活与审美趣味,拓展想象和表现空间,将汉字意蕴转译为图形动画。如,叶天宇设计的一系列汉字主题的动态图形设计作品,用笔画散落的动态过程表现“散”这个汉字,用笔画被不断被删除的动态过程表现“删”字,用动画的方式演绎一把伞打开的过程表现“伞”字,等等。

2.元素重构

数字化、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在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和听觉的符号元素通常会打破传统的构成模式,基于动态图形设计的法则重构。日本艺术家松本俊夫有一个实验影像作品,作品开始时六字咒语的声音对应着不同色彩的文字符号,在声画对应、循环重复的过程中,图像中的文字符号依次被替代成了相应的色块,重构了声音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但并没有破坏所传达信息的整体性。这个现象可以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找到视觉和听觉弥合心理补偿的依据。2016年,腾讯与故宫合作的H5动画《穿越故宫来看你》中,朱棣等人物的现代形象在视觉和听觉上颠覆了受众对故宫文化固有的刻板印象,作品中包含故宫主题的角色、场景以及道具等传统视觉元素,也融入了当代文化符号元素,如墨镜、手机、舞蹈以及说唱音乐,使故宫IP(知识产权)形象更为年轻化。作品通过视觉和听觉文化符号元素的重构,使表现的内容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五、动态图形设计的实践

动态图形设计的实践除了设计语言系统,还需要制作技术与方法、流程的支撑。动态图形设计在制作技术和方法、流程上融合了电影学和设计学的知识。早期先锋派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做过诸多探索和实验,从光学投影到数字化制作,在技术上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演变。当今的动态图形设计在创作手段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延展性,越来越显现出其数字化媒体的特征。如,艺术家托比亚斯格雷姆勒的作品《京剧运动视觉》用三维动画软件技术把人体形象抽离,通过提取戏曲服装、道具、表演动作和代表性色彩等表现元素,重新演绎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韵律之美。技术是动态图形设计的基础保障,可依据设计目的、传播的媒介与环境、传播受众和成本预算等选择或组合应用。如,中央电视台的水墨宣传片《相信品牌的力量》是基于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邀请国际设计团队制作的。设计团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C4D软件的技术优势,运用粒子特效模拟水墨,演绎了水墨虚实相生的变幻过程,结合前后景的虚实变化,以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的方式用中国水墨元素把龙、大雁、金鱼、山水、城市、太极、武术等符号元素串接起来,充分表达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化品牌国际化发展的主张。动态图形设计可综合运用电影、动画、平面设计甚至交互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如,黑弓新媒体艺术设计团队在2019年的灯光秀项目中,协同导演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综合运用了平面设计草图、计算机模拟运动、工程装置布局、真人演练测试等,保障了表演的效果。不论应用的场景和技术怎样演变,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系统、技术支撑、方法与流程是动态图形设计实践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都是跨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结语

动态图形设计从形式和定义上看是电影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从符号学角度理解,其往往参照了文学、绘画和电影的艺术语言。动态图形设计的语言是一种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系统符号的复合性语言系统,语法、元素和语境可以作为分析和理解动态图形设计的工具。在文化传播层面,面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信息转译与元素重构是动态图形设计常用的方法。在实践层面,动态图形设计还需要从语言系统、制作技术、方法流程上融合跨学科知识。

作者:台文文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