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例6篇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1

**本岛及相连岛屿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区域。加快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构建**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大城市框架,实现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城乡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综合保护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现就加快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大陆连岛工程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

(二)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充分整合大陆引水工程、本岛水资源、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实现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调度一体化。建设总长144公里的本岛环状配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大陆引水工程二期及配套黄金湾水库、本岛北片水厂、临城水厂、金塘大丰水厂和新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本岛及周边岛屿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抓紧制定城乡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措施,协调好供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抓好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和修复工作,在乡镇、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制,确保城乡用水安全。

(三)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将现状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另行铺设污水管,最终实现本岛及相连岛屿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点实施定海和普陀老城区的下水道管网改造及渔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新建烟墩污水处理厂、北蝉污水处理厂、临城污水处理厂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厂,扩建定海污水厂,确保2010年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遵循“以本岛电力自我平衡为基础,大陆联网供电为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弥补**电网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实现自供为主,受入为辅或在满足自身供电的基础上适度送出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渔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电厂扩建工程、与省网220KV联网工程。到2010年,形成1个电厂、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组成的输电环形主网。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确立建设“数字**”的目标,在网络能力上发展宽带数据网络,继续完善固定电话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扩大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一个高效、先进、稳定、安全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在技术层次上加快实现网络的融合,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光纤化、分组化及接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新城开发,建设交换容量5万门、宽带用户3万户及相配套的通信设施。继续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

(六)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抓住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按照“气源优质化、供应管道化、应用扩大化”的要求和我市管道燃气及用户分布实际情况,调整供气模式,扩大燃气应用领域,在工业、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燃气用户,逐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燃气管道化普及率达到65%。

(七)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汇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达到35座以上。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五期改造扩容工程,新增容量185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统一、建设接轨、管理分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编制专项规划要明确功能布局,确定重大项目,强化每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建立项目库,并适时进行修订。交通、供水、排污、供电、公交、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要加强衔接,努力使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产品质量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 信息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商品种类纷繁复杂,遍布于生产、生活、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大街小巷。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经济发展、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和追求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攀升,2016 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 91.6%,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城乡产品质量状况却存在差异,城镇产品质量状况日趋良好,农村产品质量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三无”产品、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有 6 亿 7 千多万,占 50.32%,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应该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农村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影响总体质量稳步提升。本文就以信息化手段,对城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提出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产品质量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息息相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劲势头,他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由“二元”趋向“一元”,为我国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英、法、美、韩、日等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信息发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对农村产品进行监控;或实行土地流转,将有价值的、可以集中种养殖的土地、水面,集中起来由公司或协会经营;或通过大力发展精品、集约、高端农业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严格实施耕地保护,通过制定系列支农法规与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农业;或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关心农民的就业问题,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已无明显差距,城乡产品质量基本趋于一体。同时,国外一些国家政府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是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已走向一体化,公共资源也基本均衡发展,为城乡产品质量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关键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可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中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中提出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加强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改变农村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农民供给的不合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地方、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加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改进和完善转移制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 2009 年提出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项目,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质量观测点,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企业、市场以及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实地考察,获取城乡产品质量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乡产品质量存在的差异,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观测报告》,对区域内质量状态进行动态分析,动态地反映城乡区域的宏观质量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此状态的各种原因,能够为政府宏观质量的监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得政府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公共政策,并提出科学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的对策。

第二章 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2.1我国城乡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交通便利、生产资料丰富、市场宣传便利、各种政策支持优先;农村则主要是小企业、小作坊,呈现“多、小、散、乱”现象,他们普遍存在“五无”问题――无生产标准、无过程控制、无规范厂房、无原料把关、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面大。这些原因造成我国城乡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导致城市产品质量明显好于农村。例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数量约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80%,由于规模小、数量多、情况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食品安全题的焦点。

2.2我国城乡商品流通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城市流通商品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比较有保障,农村流通渠道少,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流通商品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2.3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资源存在一定差别,城市交通、道路、市场、监管、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农村。

2.4 我国城乡监管资源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乡产品质量监管资源不平衡,城市监管人员比较充足、监管频率比较大、监管技术手段先进、监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或者缺失或者力量不足,监管频次相对较少,监管手段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监管空白,城市消费维权渠道较多、受理通畅,农村投诉渠道少,受理不及时,这些都是城乡监管资源“二元”现状。

第三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资源不均衡等。

3.1 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商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不断进步、走向文明、扩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理念、文明程度,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科学技术、人员因素、文化底蕴等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好,自然生产水平高,追求质量高,反之,经济基础差,生产水平低,对产品质量需求也就考虑甚少。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购买力相对较弱,是导致产品生产和需求质量“二元化”的根本原因。

3.2消费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二元”结构的主观因素

消费是产品终端表现形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是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来自外界的环境提供不同,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在消费信息上存在不对称,农民接受外来信息渠道有限,对商品信息不敏感,城市消费者通过户外广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告,以及商家促销活动获取商品信息量远远大于农村消费者,加之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民,对产品辨别程度高于农村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农村,对产品把关控制监督的能力要大于农村。

3.3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二元”结构的客观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城乡差别的传统。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公共实施相对落后,与城市无法比拟,而且农村市场由于购买力受限,一些品质好、档次高的商品由于价格较高,在农村缺少消费对象,加之,农村缺少规范经营主体,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他们被动消费,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让质量低劣的商品有生存市场;与之相反,城市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好于农村,购物环境也好于农村,大型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林林总总,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产品质量状况优于农村,造成了“二元”现象。

3.4 监管资源不均衡是导致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社会因素

产品质量离不开监管,监管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将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但目前,优于中国农村地区广袤,居住分散,加之由于信息、体制等原因,政府部门在城市和农村对产品质量监管力量分布不均衡,城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力度,投诉举报渠道,宣传引导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监管力量强,监管力度大,农村监管力量薄弱,农村产品质量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大多不能及时查处,行政处罚难以执行到位,导致农村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不断增多,加剧了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

第四章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的对策有提高对农村、农民、农业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解决标准统一的问题,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源、质量监管等城乡一体;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确定质量“二元”结构,从而根据信息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法来解决质量“二元”问题。

4.1提高对城乡产品质量“二元”问题的认识

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充分认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地方层面、农民自身都要高度重视质量“二元”问题,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正把问题摆出来,研究措施,保障农村生产要素稳定,全力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近年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的有力举措;农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村村通工程、文化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不少农民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农村创业发展,不少以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为创业重点,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4.2 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公共资源标准统一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要首先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统一。要在发展经济和公共资源提供上实行统一标准。

4.2.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统一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农业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园、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方式,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水平的新兴农业。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中的核心之一。“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r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由此可见⒆。这是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根本之策。

4.2.2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统一

在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资源配置一体。

4.3 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调查分析质量“二元”现状主要有建立抽样模型对城乡产品进行抽样评价、武大质量院观测基地、从质量监管部门获取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

4.3.1 对城乡产(商)品质量进行抽样,采用评价型质量监督检验方式,获取城乡质量状况,提出解决对策。

4.3.2 通过武大质量院质量观测点对城乡产品质量进行观测

消费者是宏观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观测主体,成了宏观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武大质量院消费者问卷调查报告是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消费者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形成一份反映本地区质量状况的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和质量管理部门提供解决质量“二元”结构参考依据。

4.3.3 建立城乡产品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从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获取近 5 年来产品质量抽查、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按照城乡、商品、产品、种类、结果等进行归类统计,获取城乡产品质量差异、主要问题症结等信息。 利用归纳统计分析方法,及时将获取的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城乡产品质量分析模块,及时有效反映出某一地区城乡产品质量状况。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反映出的该地区农村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采取加强监管、有效疏导、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4.3.4 实地走访或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城乡产品质量信息

统计部门对城乡食品、日用品、家电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消费品质量进行走访调查,结合获得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出城乡居民主导消费类产品存在“二元”结构现状,并归纳出主要问题和原因。将统计分析结果向政府部门报告,相关部门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91号公告。

(2)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

(3)2010.11.10 严振书 《理论学习》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4)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5)程虹.《宏观质量管理》。

(6)《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程虹、李丹丹、范寒冰著。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3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单县共辖22个乡镇(办事处),617个行政村,2480个自然村,总人口11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1万人,耕地面积11.2万hm2。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20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77元。

单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质构造复杂,浅层地下水咸淡水交错分布,能够开采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浅层淡水。地下水苦咸、含氟量高,存在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为彻底摆脱苦咸水的困扰,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饮水安全工作的“四个转变”:在工作目标上必须由喝“方便水”转变为喝“安全水”。所有供水工程要建立完备的供水水质档案,供水企业要保证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后再供水。在水源选择上必须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以优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走利用水库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路子。在规划思路上必须由行政区划为主转变为供水区域为主。新一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编制要本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界限,以水库水源地作为规划的基点,形成以水库水源地为中心的饮水安全项目规划。在工作重心上必须由进度质量并重转变为质量优先兼顾进度。坚决杜绝以前的“先通水后改造”的旧思路,在饮水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质量优先、兼顾进度。

为告别单县人民群众长期饮用不健康的苦咸水历史,彻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结合目前供水工程建设情况,单县饮水安全总体规划把单县划分为3个区,每个区为一独立水网。月亮湾水库净水厂解决高老家乡、郭村镇、曹庄乡、浮岗北部、莱河镇5个乡镇,368个自然村,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浮岗水库净水厂解决浮岗南部、高韦庄镇、黄岗镇、龙王庙南部、杨楼镇、蔡堂镇6个乡镇,473个自然村,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区净水厂解决南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园艺办事处、东城办事处、谢集乡、李田楼乡、龙王庙镇(北部)李新庄镇、徐寨镇、时楼镇、张集镇、终兴镇、朱集镇13个乡镇办事处,1639个自然村,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个区域均以黄河水为水源,利用项目区处在山东省境内黄河上游之优势,利用黄河水进行补源,通过引水调蓄,单县浮岗水库及月亮湾水库库容完全能够满足供水需要,供水保证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净水厂水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即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工艺,出厂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到2015年底,将全面完成水库、水厂、均压均流站、管网建设,单县饮水安全局面将要全面打开,饮水安全形势前景光明。

根据目前状况,单县水务局深入研究分析城乡一体化管理总体思路,坚持做到建管并行、建管并重,制订了单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方案,为饮水工程长期高效运行做好准备。

单县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单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公室成立单县上善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性质为国有,对县域范围内的水源、水厂、管网、现有供水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公司设董事会、监事会、下设10个科室,化验室6人,财务科3人,微机监控室4人,工程技术管理科6人,安监科5人,办公室4人,净水车间20人,污水处理车间4人,水费征收办公室16人,管道抢修队12人,(公布24h抢修电话)负责从浮岗水库及月亮湾水库到每个乡镇均压均流站,24h轮流值班,实时监控管道有无漏水、管道破裂和其他险情。

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现有供水管理单位与本公司关系供水中心成立水费征收办公室,分片负责水费征收。计划在水库的每个均压均流站设一个征收点,滩区每处供水工程设一个征收点,每个点2人。城区收到小区,乡镇收到每个乡镇的总表,由乡镇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镇长管理全镇的自来水工作,组建用水管理队伍,负责管道维修和水费征收。水费统一收缴到供水中心水费征收办公室,水费征收办公室上缴财务科。

现有供水管理单位纳入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原管理的用水户仍由其管理,其收取的水费统一上交公司,公司返还一定的管理费,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日常维修费。

城市自来水公司与供水厂签订供水合同,其人员、资产及管理不变,自负盈亏,单独核算。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互动;战略;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47- 02

由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以农促工”全面为工业服务的政策,由此长期形成了二元结构思想的顽固性,加之对城乡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中往往有些畸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对于东北地区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如何协调“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党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1 我国城乡互动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学机制,则有内因决定论和内外因合力等不同看法。有学者强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有学者强调制度创新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有学者提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

中央提出“城乡统筹”的战略,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历史趋势,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为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宏观的政策保障。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容、目标、实质、动力机制等开展了热烈讨论,部分学者还就城乡一体化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进程的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上,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进行了“市带县”、“县改市”、小城镇建设等体制改革探索;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苏南地区逐步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想方法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总结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模式。

2 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不足,县城经济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区域城市化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着艰难的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和安置下岗人员就业的任务,在短期内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乡村城镇化在东北地区又有着特别的意义。乡村城镇化也有利于完善东北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统筹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东北小城镇的突出问题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十分困难。一些专业性小城镇、林业镇和农垦镇,存在着典型的城镇与企业兼备的两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本文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心城市整体经济总量低,集聚与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与全国发达地区省市相比,辽宁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总量上来看,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一般,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当地许多优秀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使得城乡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城乡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一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农业基础脆弱,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具体表现是发展缓慢。二是城乡工业发展失调,农村工业起步晚、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三是城乡服务业发展失调,农村服务业总量小、结构水平低,发展严重滞后。县域产业结构水平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第四,城乡空间网络结构远未完善。在城乡空间结构方面目前辽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镇体系有待完善。普遍存在城镇分工不明确、职能雷同、重复建设问题,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使得中心市区的辐射影响难以有效传递。二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目前辽宁公路网系统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组成,公路网通达广度、深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公路密度很小。

第五,城乡公共政策不公平,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目前辽宁地区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方面仍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城乡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不公使得乡村儿童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资源,在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投入极少。由此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我国当前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三是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水平差距大,在城乡配置上,城区高于郊区,郊区高于农村。

3 辐射与反馈机制的建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战略

城乡互动是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合理流动,并使各要素流在质态、量态、时态和空间上相互协同。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二、三产业不断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以乡镇为农村的工业核心,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流动依赖于城乡空间各种网络通道,因此城乡空间基础设施是城乡要素流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也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动力。同时,城乡要素的流动在市场机制下遵循趋利原则,因此可以推动城乡发展,也可能导致城乡的失衡,城乡的协同发展必然要求政策制度的协调作用 。

以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聚集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对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农村工业的辐射,主要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二是对农村农业的辐射,促进农业产业化。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是动力机制,基础设施联动是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协调机制。

关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辐射反馈互动关系具体如下: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将会吸纳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镇非公有制企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大举向农业进军,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将大有作为。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即从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对民间资本而言,农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投资回报丰厚的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工的深化延伸出新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由第一次产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将发生改变,内在动因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城镇化,这样则可以减轻对城市的压力。由此,城乡共进、双管齐下,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新思路。

(2)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老工业级基地改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所有制结构单一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核心是加强国有股股权的流动性,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非公有制企业是吸纳劳动就业最具潜力的领域,必将成为我国扩大就业的新支点。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来源于民间资本,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拓展就业门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可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容量大。当前,非公有制资本广泛投资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轻工领域,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中介、餐饮、洗理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不仅吸纳的就业容量大,而且大多数技术要求低,这正好适应了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大批文化素质低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极为有利。

(3)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将基本的生产原料安排到乡镇企业去生产,这样活跃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节省了生产成本。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各种设备,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设备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提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不外两种:一是原料,二是粮食。对非农业部门而言,农业提供原料和粮食都是不可缺少的。老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必须以某些农产品作为原料,如制糖工业需要甘蔗和甜菜,棉纺织工业需要棉花。只有在甘蔗、甜菜和棉花持续增产的条件下制糖工业和棉纺织工业才能够持续扩展。如果说农业原料只是一部分工业需要的,那么粮食则是所有工业不可缺少的。粮食短缺是工业扩张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并反复讨论的。总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不是减弱,而是加强。

(5)为工业提供要素贡献。工业化需要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不断扩大对就业部门的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的源泉。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能做出要素贡献。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靠本部门自身的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农业部门必然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本,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农业部门有剩余。

总之,老工业城市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完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各个方面,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倪文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朗玲,李敏娜.老工业基地改造与体制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协调;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但是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高效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有模式

(一)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寿光市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把规划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城乡规划中,寿光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突破城市抓城市、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管理,先后编制完善了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市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全市14处镇街道和975个行政村的新一轮规划及村镇居民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二)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寿光市按照“一河两片、跨河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加速城市向东、向南扩张,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起、跨河而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打破“小地块规划、小区域建设”的传统模式,按照成片规划、组团开发的思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布局了弥河新区、城南片区等七大片区,把每一个片区作为整体,实行统一规划、拆迁、开发,实现了由填空式建设向集约式开发的转变。

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点带面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和集聚力。近年来,寿光按照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小城镇提升步伐,提高建设档次,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带动,群星环绕发展”。同时,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推动迁村并点,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寿光市按照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同步配套的原则,采取土地挂钩、城中村改造、村企共建三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道路一体化。在抓好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区道路向镇村延伸,对城镇的主要通道改造升级,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供水、热力燃气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寿光市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覆盖率达71%。科学编制了热力燃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城东、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晨鸣热电厂低温循环水改造及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中石油泰青威管线寿光支线及“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全面推进热力、燃气向镇村延伸,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3%,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为68%。

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个,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初步建成了遍布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

二、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不高

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要以规划为统领。目前,部分镇缺乏小城镇控制性详规和迁村并点规划,许多小城镇的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迁村并点形成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在选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还有部分镇对就地翻建和新建房屋没有适当控制。缺乏人文理念,不关注自身发展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

(二) 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低。相对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三)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在推进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执行的“挂钩试点”指标有限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单纯依靠开发商垫资或村民预付款的方式很难满足楼房建设的资金需求,致使有些工程开工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迁村并点的积极性。

(四)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政府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在设施共享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有差异。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规模小、标准低,部分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五) 城乡建设用地紧张

由于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指标过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已日益显现,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有许多较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建设。

三、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可行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制订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启动镇域产业空间布局、防汛排涝、城市消防和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规划编制,注重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构建由主城区向外辐射,重点镇、卫星镇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区域化空间结构。

(二)建立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节点,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发展的载体。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小城镇道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违法建筑拆除、垃圾集中清运、日常卫生保洁和植树绿化,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工作,赋予小城镇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把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是城镇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民向社区中心村和镇区聚集,改变空间布局,逐步减少行政村、自然村,促进以社区为居住中心的形态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土地市场,2008(07).

[2]王香兰.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