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例6篇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38 -0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在承认不同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促使地区间、城乡间和个体间享有大致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差别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社会弱势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的居民都能够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格局,使得城乡发展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

(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多数农村中小学新增校舍质量明显提高,但城乡普通中小学校舍的质量差距仍然明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和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由乡财政或县财政来负担,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虽然只有61%的中小学生居住在农村,但中国78%的校舍危房在农村,这表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安全问题仍然比城市严重。此外,城乡在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上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小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城乡之比为2.9:1。在农村教育经费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及其他方面均比城市差。

(二)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差距

近几年, 中国政府加快了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传染病控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当时从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数量上看,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成因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

(一)制度的二元性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原因。

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通过户籍制度将居民人为的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户籍制度的分割下,导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一般不纳入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劳动保障等待遇,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成为二元结构的维系力量。

另外,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增强了二元结构的长期性。

(二)供给的二元性

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中, 政府将有限公共资源的绝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城市公共服务几乎均是由政府提供,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但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甚少,在大多数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只是名义主体,农民所需的公共服务大都由农民负担,实际上农民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

从义务教育投资看,城市一般纳入总体财政预算,由政府部门统一筹资,农村则由县乡财政支出、农村教育集资等,实际上农民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最主要承担者。虽然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免除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的差距仍然很大。从社会保障看,城镇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有些保障项目还未建立起来,甚至农民自己还要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付费。

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影响

(一)加剧社会矛盾和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加剧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虽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总体规划上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拉大及城乡差距扩大化的突出问题。公共服务在城乡实际收人差距中的影响高达30%~40%。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不仅使广大农村人口不能平等享受经济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剧了社会分配领域的矛盾及利益冲突,并日益影响农村社会及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

(二)制约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体制,不仅造成了农村公共资源的严重短缺,导致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等和不均衡,由此也引发了城乡差距扩大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埋下了巨大隐患。城乡要统筹发展,就要改变城乡公共资源供给的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能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行动策略

(一)明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战略步骤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制度的完善而逐步实现的。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序排列问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应是梯次结构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

首先,我国应实现底线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供给。底线公共服务,即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居民个人基本的生活和发展权利所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其次,在实现底线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供给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福利水平,向全体居民均等提供的、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再次,增加城乡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充分有效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单独或与非政府投资主体合作投资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福利水平,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合理、统一的制度安排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走向均等化和一体化新格局的必要前提。要从根本上消除二元结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公共服务安排的制度设计,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

首先,完善体系,尽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率先把农村居民全部纳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在中等发达地区,加快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城乡制度对接创造条件,即在统一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之前,可先出台过渡性办法,预留城乡制度对接的衔接口,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试点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在欠发达地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预留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口。最后,逐步提高农村基本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差距。

(三)实施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

对城乡公共服务施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使城乡居民从切身利益的变化感受到政府在努力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满意度;可以使城乡居民感受到政府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在消除城乡差距、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第一,各级政府要明确一定时期内城乡公共服务需要达到的标准(可有一定的幅度),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政府年度或者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明确各个时期的目标,将一般性号召、政府导向转化为实际行动,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第二,要将公共服务标准的实现情况,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专项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因而就需要进一步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实现其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运用政绩考核机制,促进各级政府尽职尽责,保证一定时期内政府城乡公共服务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第三,在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超标地区有帮扶落后地区的义务,并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调节,主要依靠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上级政府到下级政府的纵向调节,主要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转移支付。因而除纵向转移支付外,在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共服务水平超标地区有帮扶落后地区的义务,实行地区间、城乡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各地区城乡实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所需财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第四,对公共服务范围及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做出技术上的调整。政府增加一些新的公共服务指标,淘汰一些过时的服务指标,调整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数值,使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更具有现实性,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3).

[2]周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曾志兰.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难点和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4]卢璐. 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5).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2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

记者:《意见》在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出台,此项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刘利民: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即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

二是“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即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记者:为确保如期完成工作目标,将采取哪些举措?

刘利民:《意见》提出了10项重大举措: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大城镇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三是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五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六是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品质;八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九是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十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

记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基础在农村,关键是农村。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仍有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无法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乡村教育的短板究竟该如何补?

刘利民:《意见》按照软硬件并举的原则,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要求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完善生活补助政策,健全收入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将符合条件、边远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优先纳入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

同时,我们要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过去城乡教职工编制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城市标准相统一,小学是1∶19,初中是1∶13.5。其次,要统筹调配编制内的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要进一步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记者:《意见》提到,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对于大班额这一城镇化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将如何切实解决?

刘利民:一是要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时,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镇规划并严格实施。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学位。

二是促进生源的合理均衡,避免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造成大班额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

三是要努力办好乡村教育。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从源头上减少城镇大班额现象。

四是要求各省份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建立以居住证为主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记者:“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如何保障他们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刘利民: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群体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这两大群体还将长期存在。

对于随迁子女,要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

基本理论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和农村作为社会共同体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乡的分离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劳动同工商业劳动相分离,从而引起城市和农村的分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关系一般要经历由“一体”到“分离”再到“融合”最终到“一体”的发展过程。

在城市没有独立的经济职能以前,城乡关系表现为浑然一体的城乡统一。工业同农业、城市同农村的完全分离是随着商品经济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明确,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日益趋于分离和对立,使得城市和农村具有不同的特征,相互联系减少,各自相对独立。“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1]。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 “居民第一次被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3]

城乡的对立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全部经济发展史。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促进了城乡分离及其对立运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分工和城市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的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生产力水平层次差异的客观反映,是一种历史必然。但是对于城乡之间差距的正确认识应该是,城乡之间是在对立与差距中的融合、在融合中又产生新的对立与差距,差距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4]。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城乡关系问题,认为城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全局的环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写道:“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5]早在19世纪,当工业革命在欧洲推进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注意到并系统研究了城乡对立和分离问题,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为消灭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提供物质前提,伴随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不再存在城乡差别问题。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其城乡融合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主义原理》《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乡融合”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马克思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理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6]恩格斯最早、最系统地阐述过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在1847年底写就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进行了系统论述。恩格斯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城乡融合的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8]。

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9]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大家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由隔离化状态转向城乡融合状态。因此,“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0]。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11]关于如何消除城乡对立,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除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12]恩格斯后来在《反杜林论》中又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需。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的大众把粪便用于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不是任其引起疾病。”[13]关于城乡融合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14]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15]列宁认为,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不能设想这种对立的消灭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斯大林晚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消灭城市和农村之间、工业同农业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问题以及消灭他们之间的差别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斯大林说:“由于工业和农业中的工作条件有差别,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种差别无疑是会存在的,虽然是非本质的。”[16]由此看来,城乡差别的非本质差别应是城乡的功能差别。在未来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会消灭,非本质差别将会保存下来”[17]。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和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18]可见,斯大林认为,城乡对立的消失,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把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消灭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的精辟论述,表明了城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城市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向农村渗透,工业反哺农业,“乡村城市化”、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是历史的必然。第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城乡关系的图景,也为中国未来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不同国家,实现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的具体途径不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虽然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当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中发现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的具体途径,进而促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理论是实现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的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融合的丰富论述是确定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用品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这里主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生产生活现实普遍需要和社会成员发展需要的各种物品。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城乡公共物品的均衡配置就是指这些公共物品在城乡间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和消费。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走向城乡融合。城乡的分离对立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取决于许多物质条件,“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无法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19]。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协调,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城乡关系要经历城乡之间没有差别到城乡之间的分离再到更高水平的新的均衡与融合的过程。当前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城市偏向政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物品供给方面仍然存在城乡差距。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法律和政策上的不平等,取消城乡居民在待遇上的不平等,消除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不平等,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城乡公共物品的均衡配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我国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目标,绝非要实现城乡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首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均等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更高级的综合”—城乡一体化,达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和共同拥有美好生活。

三、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符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城乡关系发展规律

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的明显特征,是现阶段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明智选择。城乡关系是指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城乡社会成员构成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而产生的种种关系。城市和农村作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社会物质系统,从其形成之日起就形成了相互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事物发展总是从低一级形态向高一级形态演变,城乡关系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由原始状态的一体到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再到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的客观规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直接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没有城乡之间的差别。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劳动分工深化,随着城市的出现,开始了城乡分离的历史。城乡在分离过程中呈螺旋式前进,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差别逐步消灭,城乡重新进行更高级的“综合”,形成兼有两者优势又避免两者缺陷的新的社会统一体。消灭了城乡之间的对立,“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纯粹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已经是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2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城乡关系的发展方向,表明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由差别化到均衡化是一种历史必然。

我国城乡关系在旧中国是一种对峙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原有城乡关系的痕迹明显存在,城乡之间仍然是一种分割体制。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改革和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经济开始渗透,城乡分割的格局开始打破。从理论上,城乡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关系出现了新的不协调,农村人口城市化再度缓慢,城乡发展重新陷入失衡状态。城市的发展受到了相对落后农村的制约,城市接纳不了日益增加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许多国有企业举步维艰,城市问题凸显[21]。

随着我国城乡改革的深化,如果继续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物品供给,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机制仍然分开运作,不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到90年代的以市场为中介的城乡联系模式,再到本世纪以来提出的城乡良性互动模式。城乡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城乡关联性不断加强”[22]。中国社会历史是伴随着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对立、融合过程行进的,其中折射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规律,即在一个国家的整个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会呈现出由城乡差距巨大到差距缩小再到城乡一体的规律。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应将城乡作为一个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置于同一个系统,统一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统一城乡资源配置,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统一城乡医疗卫生,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城市与农村地区平等协作关系并结成紧密的联合体,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城乡关系之间朝着平衡协调的优化方向发展。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正是体现了城乡改革的客观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注释:

[1][2][3][5][7][8][9][10][11][14][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4、68、104、157、243、240、243、294、242、105、105、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第13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5、646-6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列宁选集》(第1卷)第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17][18]《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0、560、5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4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5

一、领导重视,落实工作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对“五大行动计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局重中之重的惠民工程来抓。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了以局长同志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站所司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具体经办人,确保了各项资料报表的按时上报。制定了《区水务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和职责,切实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全力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向纵深。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城乡水环境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我局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方式,营造了浓郁的整治舆论氛围。全区水务系统充分利用宣传点、板报、简报、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舆论营造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对全区水务系统干部职工、沿江企事业单位及群众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激发干部职工和群众自觉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在区“五大行动计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长江河滩地治理、农村供水安全区域的垃圾杂物治理作为工作重点,以实现“四无一整治”为目标,扎实开展以“四清”(清污水、清污泥、清垃圾、清障碍)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以优化城乡水环境为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亮点,使我局的“五大行动计划”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实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制度,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检测和管理,加大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对各乡镇取水点水源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设置水质监测点。股室落实专人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供水单位的水质、水样的检测和抽查工作。对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对不整改的采取措施直到达标为止。进一步加强了对供水企业、供水站的管理工作,召开了全区供水安全工作会,并与各供水单位签订了供水工作安全责任书,确保了农村饮用水安全。

二是切实加强对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实行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用划拨依据,对超标排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以及污水处理达标率不高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治理;因进管污水超标导致污水处理超标排放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或关闭超标排污的排水。

三是大力推进旧城排水设施改造,已完成9条街工程任务,截止目前完成总工程的50%,预计2014年年底竣工。

四是认真治理了江河岸线,规范和整治了城区和河道岸线范围内的砂石厂和采砂船,严厉整治了违法采砂挖掘作业行为。于5月中旬已对24个砂石堆场全部清障完毕。认真治理河道沿线,清除盲点死角,加大建筑工地治理力度,规范了管理,减少了扬尘污染,确保了环境的干净整洁。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评述;实际价值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问题,欧美、东亚以及我国等国家或地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为主要手段,以农村山水田林路等的综合规划与建设为主要措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1956年提出了注重城乡协调的思想,在此之后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城乡工作的重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方略。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阐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提到了五个统筹之首;2012年,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城乡间要素平等交换,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的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国外早期的城乡关系发展理论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初期,城乡的分离发展导致的城乡对立问题已成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在这一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提出“和谐的社会是不存在城乡的对立和差别的,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庸,城市也不是乡村的主宰,二者是平等的”[1]。这是关于城乡需要统筹发展的早期构想。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城乡之间没有差别和对立的观点是城乡一体化理论的雏形,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二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Chunen)在其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杜能圈”[2]的构想,他将城市假设成为孤立国的中心,农村处于孤立国以外的范围,并得出了孤立国农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构架,为“城乡统筹”协调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三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英国著名规划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呼吁要“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3],并提出“乡村和城市都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城市―乡村’交融形态能有效规避他们的缺点、彰显他们的优点。因此,城市和乡村要紧密结合在一起”[3]。他提出的是一种城乡关系改良的思想,主张用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来代替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分割,实质上是利用乡村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以乡带城”理论,他强调的并不是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而是仅消极的避开城乡之间的主要矛盾而已,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继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催生了新的城乡发展观。一是麦基的“城乡一体化理论”。1987年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基提出的“Desakota”模式,主张要推进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Desakota”模式是针对亚洲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对欠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区域网络模型。道格拉斯在分析过去的各种城乡发展理论与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之间相互依赖的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型。强调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的连接度。该发展模式在发挥城乡优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发展中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塔科里和大卫 奥特斯威特构建了消极的和积极的“城乡相互作用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模式,强调中小城镇在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以及缓解贫困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城乡矛盾问题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虽然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对探索如何解决城乡矛盾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外学者主要是站在宏观层面上对统筹城乡问题进行考察,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研究相对缺乏,诸如类似我国发展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内容就较少涉及。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明显,因此,国外的很多研究把城乡的人为分离作为前提,而且研究主要侧重在数理论证的实证研究,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工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对发展国家具有局限性。

三、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丰富的成果,下面针对学者们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意义、发展机制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作简要评述。

(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内涵研究

自党中央提“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学者们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到目前为止,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鞠正江(2003)[4]从统筹城乡的资源角度考虑,认为统筹城乡就是统筹城乡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政治资源等三个方面。焦伟侠等(2004)[5]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考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含义,一是将城市和乡村当成统一的整体,实行统一谋划管理;二是全方位看待“三农”问题,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摒弃城乡不平等、城乡分治的发展思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要素合理流通。秦庆武(2005)[6]从统一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乡村和城市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全盘考虑,统一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学者们从不用的角度来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考维度,一是鞠正江从资源协调统筹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从“局部统筹―整体统筹”的思路,二是焦伟侠和秦庆武等对城乡一体进行统一规划角度则体现出“统筹整体―统筹局部”的思路,相较而言,前者更具有可行性。

(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研究

徐安勇(2010)[7]认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郭建军(2007)[8]指出,城乡关系是否和谐关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周静(2008)[9]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妥善处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研究

袁岳驷(2005)[10]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机制,主要包括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社会保障等各种机制。袁志刚等(2010)[11]研究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他认为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的统一是城乡协调的动力机制。吴丽娟等(2012)[12]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自下而上模式―推动中小城镇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模式。袁岳驷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机制构建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机制建设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袁志刚和吴丽娟等提出的统筹城乡的动力机制则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机制建设问题。

(四)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

张国(2004)[13]在总结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失衡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包括二元的户籍制度、二元的融资体制以及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因此,他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破除制约“三农”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苏明(2006)[14]提出实现统筹城乡,要着重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农村财税制度。姚林香(2007)[15]认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财政政策的支持。刘美平(2009)[16]从城乡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差距角度出发,提出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多重性,要在政治层面着力,配套以财政支农、城市助农、工业哺农等手段,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回良玉(2010)[17]则认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根本立足点,要贯彻落实城乡改革联动机制,推进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张国等提出的对策措施侧重于体制机制建设的角度,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去改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而苏明和姚林香侧重于如何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城乡关系的研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研究也较为深刻,在很多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统筹城乡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地域性的问题,因此,很多理论上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是很多研究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在研究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研究范围上多集中于对某一时期社会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政策式和应对性的讨论,缺乏从城乡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统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二是提出的很多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都是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罗列,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实践工作的开展缺少指导意义;三是缺少对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统筹城乡是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能够定期评估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进程,及时修正发展中的错误,对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亟待科学系统的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

四、统筹城乡问题的研究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完善统筹城乡理论体系。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理论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在对于统筹城乡问题进行研究时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难以系统的对统筹城乡理论做出概括。因此,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原有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使统筹城乡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统筹城乡理论体系,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奠定基础。

2.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关系的问题涉及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规划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都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着重大的贡献。同时,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也会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其一,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这些学科提供更多、更广、更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其二,由于统筹城乡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重要实践要求,因而可以将更多的专业人才吸纳到相关学科建设中;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它涉及更广阔的领域,所以会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促使新学科的产生。

3.揭示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有“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几种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选择何种模式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城乡之间的发展状况,了解城乡之间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城乡关系的演变进程,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经验教训,也可以梳理出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和主要矛盾,从而构建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指导我国统筹城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意义

1.推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是一直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我国只有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可以促进生产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原有的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产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共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经济形式,而农村的经济却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优越,农村的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等。在我国工业化起步发展过程中,农村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却一直处于低端水平,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摆脱原有的工业掠夺农业的做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资源、产业、人才、资金等向农村流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

3.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发达的城市而没有繁荣的农村的社会不是小康社会,这样的社会也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稳定。农村作为城市的腹地,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缺少农村经济和农业作为基础,城市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统筹城乡发展,将城乡作为统一的整体,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差距,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实践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是长期以来我国探索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对统筹城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47.

[2]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5.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1.

[4]鞠正江,张益刚,方清波.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对策措施[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5]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04,01:37-40.

[6]秦庆武.统筹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7(6):7-8.

[7]徐安勇.浅析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J].网络财富,2010(9):49-50.

[8]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4-44.

[9]周静.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路径[J].理论导刊,2008(7):46-48.

[10]袁岳驷. 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11]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J]. 经济学家,2010(8):77-83.

[12]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4):113-118.

[13]张国.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4]苏明. 未来中长期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取向[A].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全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2006)[C].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2006:11.

[15]姚林春.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16]刘美平.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1):71-73.

[17]回良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J].求实,2010(3):3-8.

A Theoretical Review to the 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IAN Mao-jun1,XU Duo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