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例6篇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1

什么是风险

尽管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风险的普遍存在以及风险管理在各个行业中的专门化,风险管理人员会根据自己特定的活动范围,对风险给出不同的定义。对风险进行定义是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出风险的对象和目标。下面给出有关风险的两个定义。

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将风险定义为:给定情况下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差异性。

保险理论中有关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对被保险人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风险理论的研究,风险的一般性定义为人们对未来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的负偏差,这种负偏差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的期间内,某一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可能发生差异的程度,差异程度越大,风险就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这种偏离可由两个参数来描述:一个是偏离的可能性,即事件发生的概率;一个是发生偏离的方向和大小。因此,又可以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R=f(P,C)

其中:R表示风险的大小;P表示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C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后果,即偏离的方向或大小。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定义为:在特定的条件及时间之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结果与系统建设预期的目标之间可能发生差异的程度。

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能增加或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因素,是对象风险产生的内在的、间接的原因。

2、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是指损失的直接原因或外在原因。风险之所以会导致损失,主要是因为风险事件的发生造成的;如果风险事件没有发生,则不会导致风险损失。

3、风险损失

是指某一结果可能发生的与预期结果的负偏离或差异程度,所谓损失,在风险管理中是指对风险主体的非故意的,非计划性的和非预期的某种价值的减少。这个定义中包括两个重要要素:一是非故意的、非计划性的和非预期的;二是价值的概念,这种价值不一定表现为经济价值。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均不构成风险损失。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是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正确认识风险的特征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风险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人们既不能拒绝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风险存在于客观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且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风险;

二、可预测性

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或者别人的经验,通过分析和研究,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借鉴其它的系统建设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判断,对突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三、损失性

风险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损失。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言,风险造成损失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损失有时侯很难估计它的大小,有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对系统来说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使系统建设完全归于失败,最后无法产生任何效益。

四、结果的双重性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2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应急法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63-02

1 应急法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1.1 应急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法治首先需要以完善的法制作为基础,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理应强调法制的建设,以赋予国家权力行使合法性,并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制,不仅是在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条件之下,而且更应当在出现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之时。因为历史和现实都很清楚地表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自然性或社会性因素导致的各种危机,其突发性、重大性、公共性已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尤其现代社会是个高风险的社会,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灾害和内乱,而且包括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等。很难想象,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突发事件,而每逢灾难,人民生活就被彻底打乱,损失惨重,谈何和谐社会?因此,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从观察总结古往今来各国应对危机的事实经验出发,人们可以发现:缺乏应急法制的国家,其行使的紧急权力往往难以控制,常常侵害到基本人权,甚至加重后果酿成更大的危机;而具备应急法制的国家,则能够合法行使紧急权力,保障最低人权标准,实现非常时期的非常法治。所以,用法治手段来应对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1.2 应急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基础,而这些基础的建立与巩固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只有建立了以法律作为主要形式进行统治的社会秩序,才能较好地处理社会各种关系、调整社会各种利益、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只有依照法律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说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还在于法治制约和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其他特征。比如,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通过法律确定利益主体,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提供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公共管理理论中有一种“管理两要素说”,大意是说对于一个系统的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的有两大类要素:一类是激励因素,一类是保健因素。前者的功能是增加动力,后者的功能是减少阻力,突发事件及其导致的公共危机,人们是回避不了的,它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必须正视它,积极应对它;予以有效应对之后,社会有机体就能继续健康运行了,这就好似保健因素起到了作用。因此可以说,有效的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乃是和谐社会的保健因素。提出并研究这一命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于:在行使紧急权力、实施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易于出现权力滥用行为、发生严重侵权后果,必须依法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和调整政府机关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管理行为。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会增多,向人们提出很大挑战。如何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包括如何建立与完善应急法制是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而,应急法制之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实属于必要之法,尤其是我国应急基本法和专门法的制定实施,从根本上将有助于紧急权力的合法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没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完善的应急法制作为保障。

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2.1 加强立法,形成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

和谐社会的纲领,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更加体现了法治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社会的和谐可以通过法律的各个环节来加以实现。因此要完善立法制度,改进立法工作。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已有的应急制度缺乏统一性,现存的规范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现有的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些特殊的自然灾害作出的分类明显不同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由此产生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制度的不协调。因此,要注意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一致的制度规范,统一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和应急分类体系,从而建立统一和规范的突发事件处置制度。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要以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适时制定出台《紧急状态法》,对不能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来加以应对的“公共紧急状态”,应当通过制定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紧急权制度的方式,从而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制定政府应急的条例,保证政府各部门在非常时期享有相应的权力不被滥用。以职权法定的形式,重新界定政府职能部门的危机管理方面职责和任务,并且向社会公告。另外,对于法律确立的国民应急教育的义务、开展自救互救培训、各媒体平时以及紧急状态时的宣传与协作的义务等规定具体细化,切实落实到日常的各项工作中。

2.2 完善政府应急预案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突发事件应对职能的国家机关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一般来说,应急预案包括几个重要的子系统: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体系必须以防为主,建立完善的紧急事务预案系统是应急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完善预警机制,首先是完善应急计划,提前设想事件可能爆发的方式规模,并且拟定出多套应急方案,事件一旦发生,可以立即根据实际情况优选方案。各级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应当有总预案。在总预案之下还需要建立各级政府的预案机制,完善子预案系统,形成配套完善的整体统一的预案体系,从而在危机到来时能够立刻启动。同时,政府各部门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在预案中界定其在政府应急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为了保证政府部门应急的权威性,政府总预案必须要经过人大审批通过,其各子预案也需要由人大备案。同时,要确立应急职能部门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自动启动预案的机制。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保证各政府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反应,自主启动预案运作应对。尤其是在建立有效的紧急事务处理网络技术系统之后,形成有效的预警信号体系如气象系统,在各种紧急状态和各种灾害来临的时候,相关社会政府部门就可以自动启动,及时应对,而不是通过开会或行政命令的形式来达到应对。

2.3 建立职能明确、分工协作的应急联动体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这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组织体制的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目前存在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织体制是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防洪救灾、防震减灾、公共卫生应急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都是以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为管理核心的,这种分散的应急组织体制实际上并不利于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整体效能,特别是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应急工作机构的核心作用,存在着多头管理和多头指挥、协调的权限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应当通过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方式,来建立真正以政府应急工作机构为核心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和协调体系,其不仅要在应急时期发挥自身集中、统一的指挥效能,在平时的应急准备阶段也应当起到很好的组织和协调作用,避免在应急准备工作阶段各自为政、重复设置等浪费公共资源的现象发生。

因此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要明确应急管理职能,有分工又有协作。横向方面,各级政府除危机管理机构之外,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也承担着不同类型的政府危机管理职责。在自然灾害方面,有水利部门、消防部门、地震部门、气象部门等;在人为灾害方面,有交通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安全监督部门、消防部门等;在社会灾害方面,有公安部门、劳动部门、部门等;在战争与恐怖方面,有国防动员的相关部门,如人防、经济动员、交通战备等;恐怖方面有公安部门、安全部门等;灾害的统筹协调部门有民政部门、交通部门、经济动员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卫生部门、科技部门、文化宣传部门、外事部门、气象部门、电信部门、电力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除同级政府相关部门外,还必须与兄弟省市相关部门建立危机管理的协作工作关系。纵向方面,要建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关系。

2.4 形成政府应急报警网络平台和统一指挥体系

各级政府应建立“权威统一”紧急事务报警平台,使得广大群众的任何报警求助只需拨打同一个号码。这种报警平台并不改变现有的应急有效性与及时性,在应急处理上采取了“集中接警,分类处警,统一监督管理”的指挥模式,整合政府应急协调平台,专门处理紧急事件的接警与处警指令,做到方便公众报警,反应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采取“物理分离,逻辑集中,信息分享”的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使现有资源增值,建成综合性的、一体化的资源共享,统一指挥的应急网络化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研究分析 问题对策 工作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相当特殊,其不属于牟利性的机构,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其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广大事业单位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长久的、健康的、稳定的经营发展,还应当对其中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以系统化的手段进行合理的整改,真正意义上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出严格的制度,加强对日常行为的规范化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使得单位的建设可以与时展相互对应。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有助于单位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促进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对员工的日常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同时进一步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所以,还应当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价值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更好的实现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财务预算计划由各分支部门的财务预算计划组成,从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到考核环节都离不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配合。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各部门制定相辅相成的工作目标,从而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之中的问题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意识观念在当前来讲相当的淡薄,相关工作人员和 团队的素质、工作技能较差,所以使得工作的开展止步不前。在今后应当针对上述层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改进,更好的实现工作职能的转变。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忽视对《会计法》和《预算法》的学习,或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透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资金管理与监督方法有效地运用到资金使用过程中。第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注重后天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不到业务所需的及时更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的考核不力,预算执行的结果未与责任人的业绩挂钩,这就减弱了各部门严格执行预算的动力与积极性,预算执行的低效率无疑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际的价值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的原则。措施的制定应当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的制度以及切实增强人员综合能力等着手,进行有效的整改。同时还应当更加强调对单位工作之中财务预算分析 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改革和创新。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素质相当重要,在实践之中应当强调整体性的意识观念,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并且从根本上增强内部职工的预算控制思想意识。另外,还应当着重的强调事业单位领导层的思想工作,充分的运用领导自身的权利以及在工作之中的影响力,从根本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起健全的、科学化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进而使得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二)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素质

通过科学化的财务分析,建立起相对应的分析制度,还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的各个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的优化和改良,并且使得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职责和义务得到全面的划分,真正意义上实现权责一致的工作效果,通过高质量的财务分析,以系统化的手段进行合理的整改,可以实现企业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全面同步发展。同时还应当注重对人员自身的技能培训,在日常应当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相关会计知识和预算知识的学习,真正意义上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加强对日常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使得职工的素质可以得到综合性的增强。

(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加强体系的建设相当关键。首先是考核体系的建设,相关部门在编制出相对应的预算之后,还应当结合不同部门的工作现状使得目标工作可以不同的单位进行全面的分解,将管理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另外还应当注重科学化的、系统化的考核体系的建设,对于资金使用效益较高并且预算科学合理的部门、个人等应当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部门则应当给予一定的批评,进而使得工作之中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更好的促进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目标和控制标准的实现,更好的完成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益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相当特殊,其不属于牟利性的机构,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其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应当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旨在更好的实现单位管理绩效的同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殷羽.浅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J].现代商业,2012(02).

[2]段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8)

[3]丁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J].当代经济,2012(19)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危机管理 危机预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实施危机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农村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粮食连续多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心气更顺、发展劲头更足。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还存在着众多农村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变化和疾病危机

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农村带来的危机日益凸现。如草原退化、沙漠化问题;森林资源锐减问题;农用塑料薄膜残留以及农药使用带来的遗留问题;部分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外来物种的侵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80种植物、40种生物、25种微生物入侵,有些物种的入侵对传统农作物带来的危害是致命性的。

人力传染病防治问题在广大农村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80%以上的结核病人在农村,因肺结核导致每年丧失3.5亿劳动力;西部农村疫情的发生率是东部农村的近两倍;艾滋病、人禽共患疾病在农村的形势更为严峻。

2、重大自然灾害危机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洪涝、干旱、地震、森林火灾、草原火灾、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明显增加。以洪涝灾害为例,1991年全国的损失为500亿元,1994年为1700亿元,1996年为2200亿元,到1998年就增加到了2700亿元。在我国每年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受灾面积达到3000万亩,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危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管理部门面临着三重压力:一是上级政府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压力;二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造成的基层政府自身财政负担方面的压力;三是来自农村基层的压力。由于有些配套改革不到位,减轻农民负担难以很好落实。多年来很多农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到位,农村公共事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广大农村信息闭塞、农业人才匮乏、农业技术落后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还存在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问题。另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6:1。有些地方的村集体组织涣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社会稳定危机

农村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和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少数基层干部存在腐败问题,一些地方农村基层财务不公开等等;二是封建家族势力在农村的不良影响;三是宗教问题、邪教问题,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着封建迷信问题,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等也正加大对我国农村的渗透和影响,法伦功残余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影响;四是部分农村还存在村霸等黑势力;五是由于政策落实、基层腐败、土地纠纷等原因而造成的农村集体上访事件还时有发生;六是农村隐形失业、潜在失业问题也较为突出。

5、基础教育以及素质发展方面的危机

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对不公,农村中小学教育出现的乱收费问题,广大农村文化设施薄弱,愚蒙文化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农村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根据统计,2002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为76%,农村科技人才相当匮乏,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6、经济及金融危机

在很多农村,乡镇政府、村及村民小组债务缠身,组织运行困难。农村基层金融组织贷款的大部分是贷给工业,而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同时,农村贷款的65%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的。有些乡镇和村集体,旧的债务还没有还清,新的债务又有增加。

二、危机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社会的进步既是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不断解决各种社会危机,又遭遇、解决新的危机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乃至自然环境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对社会、国家、组织以及个人的冲击和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实施危机管理,可以预防、削弱、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创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社会发展凸显农村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关联性越来越强,社会高度依存致使各类危机事件日益增多。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越复杂,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就越差,诱发危机的因素就越多、爆发危机的诱因及渠道就越多,危机的扩散效应也就更严重。如2003年的sars危机,一开始不过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很快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类危机事件可能会越多,日益显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2、全球化进程向农村危机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可能加速危机的蔓延和扩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911事件使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并对国际政治格局、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带来了影响。同样,在东欧巨变时,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预感到其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国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我国的长治久安。从某种意义说小平同志就是有效地实施了危机管理。全球化和国际化加速危机的传播,增加了危机控制的难度,向农村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危机管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环境友好

型社会是指效益显著、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清洁优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可能使得自然生态更加脆弱。一方面,城镇在提供给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又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遭受危机危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大规模聚集和流动的特点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但一旦发生突如其来的灾难,其危害程度就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及经济不达到地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明显不足。疫情、矿难、海啸、地震等各种灾害直接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预防获化解、削弱其影响。所以,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危机管理。

    4、实施危机管理可以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学者认为我国开始进入危机社会或风险社会,一系列社会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如上所述,我国农村各种危机无处不在,加强农村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5、农村危机管理是科学发展的检验工具

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可以依据经济指标来度量的,同时从一些经济指标也可以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危机。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发展状况,把握发展尺度。所以,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危机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热门方向。

6、实施危机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保障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危机管理;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危机管理;保障社会结构的和谐离不开危机管理。国家、政府需要危机管理,企业、事业单位离不开危机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危机管理。

三、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了预防、摆脱、弱化、转化或消除潜在的或显在的各种危机,在掌握现有危机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不断寻找新的危机信息,通过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对危机加以预防和控制,以及对危机爆发所采取的挽救、恢复、维护、反馈、转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sars疫情的爆发,使国人在理论上对危机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危机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危机意识差

行对国外而言,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危机意识比较差,而广大农村对危机管理知识更是贫乏。虽然学术界早就呼吁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人们注重对突发性事件的事后处理,但对危机的事前预警不够重视。与此同时,公众的危机意识差,以致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人们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差。公众缺乏海难、火灾等危机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基本的常识,更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

2、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缺乏应有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

和日本政府相比,我们缺乏在政策、法律、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危机的防范与管理,一直没有把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没有把危机的预测、分析、评价和确认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来做,往往是危机发生之后才就事论事;同时,政府各部门往往是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是相对割裂的,没有一个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sars危机开始处理时就暴露了这个问题。

3、缺乏信息支持和财政支持

危机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可转化性等特点。完善的信息管理是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化解和处理危机的基础。实施危机管理要有健全的机制,更离不开物质支持。我国目前存在危机资源配置滞后和缺乏危机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一旦发生突发性危机,有关部门才会成立一个临时组织,然后紧急拨款。没把危机管理的预算纳入政府的预算体系之中,也缺乏必要的专项基金应对危机。

4、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

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危机防范意识、危机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知识。如东北某酒店大火中,三位日本客人就是凭借火灾防范知识安全逃生,而同时入住的其他国内旅客均被烧死或窒息死亡。

四、如何有效实施农村危机管理

1、切实增强危机意识

任何社会并不总是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农村各种潜在或显在的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解危机、削弱和转化危机、正确处理危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实施农村危机管理的前提是社会、各级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广大农民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确立危机管理观念。要通过各种形式使人们了解危机的危害性,使政府组织和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自觉地规范行为,并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

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危机管理体制,有专门的机构、资金及政策和法律支持。如美国政府成立有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作为危机处理协调机构。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设立了“内阁情报集约中心”,该中心由警察、防卫、消防等部门的专家组成,实行24小时5班制,主要任务是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收集和传送相关信息。1998年政府在内阁官房(相当于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新增了由首相任命的、拥有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权限的“内阁危机管理监”(官职为副官房长官),并设立了“官邸危机管理中心”。日本有《灾害对策基本法》、《国民保护法案》、《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等多部相关法律。在西方国家,很多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应建立农村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把农村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和政府预算体系;建设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力量的作用。应重视农村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工作,把应对危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3、建立农村危机预警系统

首先是建立信息系统,保证农村基层政府和村集体能够及时、全面和准确地收集各种可能会导致危机事件的信息。一些社会、经济乃至自然灾害危机,都是可以通过指标来进行分析判断的,通过对危机指标的监控可以达到预防危机的目的,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危机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指标体系。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政府及组织应该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加强对各类危机的监控,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发生,或使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日本的“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防灾行政无线网”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对提高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水平有重大意义,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试运行,对洪涝灾情、旱情、林(草)、火情、雪灾进行监测评估,在我国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仍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生态管理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李淑霞:谈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高红贵: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民族论坛,2006(12).

[4]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5]蒋珩:21世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j],经济师,2007(1).

[6]石路: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与防范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公共事务管理;应用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机关公共事务治理中二元对立的传统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有所改革或者被彻底打破。当下,二元对立的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多元化治理理念的冲击。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仅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中得到了应用,且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机关公共事务管理作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治理中明显存在治理理念滞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部门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为了使这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对辽宁省盘锦市机关公共事务管理展开研究分析。

一、自然辩证法理论概述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恩格斯思想的自然科学观以及自然观的反映,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而言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对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及成果进行高度的哲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涉及的领域主要是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主要从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进行研究,所以自然辩证法作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交叉的学科,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思想指导。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自然观是其理论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当前我国机关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机关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治理理念滞后

由于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平民百姓仍然存在服从权威、惧怕权势的现象。在管理系统中,下级对上级也只存在服从或遵守上级指示现象。从另一个层面而言,红头文件早已高过法律法规,官僚利益早已高过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现实中,请客送礼、不守信用等作风盛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因此,从管理理念上看,我国机关公共事务管理比较滞后,仍然停留在“二元对立”的管理模式。

2.公共事务管理的政府垄断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社会依然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因此,在公共事务管理上,仍然由政府垄断,而非全民民主。各项公共事务的决策权由政府主导,因此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公共事务管理不仅不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的潮流,而且同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取向背道而驰。

3.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影响,这一改革进程缓慢。受传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市场体制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因此市场体制本身的优势未得以完全发挥。尤其是近年来,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独立性比较明显,并且通过市场机制将部分企业引进来,但这样的管理方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当下的机关公共事务管理中,社会市场机制并没有将其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4.部门不完善

从管理范畴而言,政府是我国第一部门,企业为第二部门,第三部门则在第二部门与第三部门之外。通常,第三部门称为志愿部门,是公共部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第三部门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第三部门不仅缺乏独立性,而且人力、物力以及设备资源都比较缺乏,法制也不健全。这些条件限制了第三部门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所以第三部门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三、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自然辩证法融入公共事务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提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其一,以科学性为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统一,进行公共事务管理。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二元对立、政府垄断等治理模式已然没有实践意义。因此,要以科学的观点看待公共事务的管理,抛弃传统的,以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指导,由落后的治理观念逐步向责任理念、服务理念、民主理念、法治理念转变。辩证地处理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构建民主型、法治型、服务型以及责任型机关。

其二,以内在关系说和过程哲学促进公共事务管理。机关部门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部门,只有协调好内部组织关系,并注重管理过程,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因此,以政府为例,应加强其结构的完善,一方面,注重服务第一,另一方面,在公共事务管理中鼓励企业竞争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内部应合理分权,激励工作人员提高服务社会的效率与质量,以此实现机关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和谐,也以此促进公共事务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职能与作用。

其三,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历史与实践的统一、唯物与经验的统一,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与前沿性。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处理好治理者与被治理对象的关系,遵守事物客观规律,寻求科学的方法与治理经验来管理社会医疗、社保等公共事务。同时,在治理中应注重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事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共事务不仅关系到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利益。无论是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方利益,因此自然辩证法为实现科学的机关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理论指导。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内容,对机关公共事务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