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指导范例6篇

早产儿护理指导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1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早产儿;生存质量

早产儿是指孕周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 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 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 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 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

早产儿早期护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之后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护理人员不会直接参与护理。患儿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护理技巧不够专业,存在不能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忧虑,对于患病婴儿更是手足无措,进而产生紧张、害怕、忧虑等负面情绪,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措施不当诱发各种早产儿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视阶段性护理的重要性,对降低早产儿患病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8]。阶段性护理在关注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还增加了出院后较长时间的随访,更有利于从专业角度更深入了解早产儿的疾病和发育情况,及时指导患儿家长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我院自2012年3月开始实施阶段性护理,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6例患儿行阶段性护理干预,并和常规护理进行对比,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产儿健康程度,增加其体重、奶摄入量以及睡眠时间,降低腹泻率、感染率以及再住院率,提升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柯淑兰,万光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53-54.

[2] 张伟华,朱守容,蒋燕红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220.

[3] 陈英.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7):108-109.

[4] 刘艳春,武艳霜,廉德花等.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8):2113-2117.

[5] 田华.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224-225.

[6] 孙家俊.早产儿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4):132-135.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2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脑损伤早产儿;预后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50

脑损伤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 发病率较高且预后差。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原因是由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早产儿脑室出血等[1]。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妇产科及儿科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脑损伤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脑损伤早产儿的发病情况及预后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一般情况下, 脑损伤早产儿早期无明显体征及症状,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患儿脑损伤的关键。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本院对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损伤早产儿进行分组护理,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损伤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胎龄均<36周。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观察组中男39例, 女26例;胎龄27~35周, 平均胎龄(32.5±2.1)周;体重880~2700 g, 平均体重(1320±120)g。对照组中男40例, 女25例;胎龄26~36周, 平均胎龄(32.3±2.4)周;体重900~2600 g, 平均体重(1350±110)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及常规保健指导。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对患儿的饮食、精神、营养及睡眠等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MDI及PDI进行比较, 满分均为100分, 分数越高, 发育越完全。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MDI及PD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 x-±s, 分)

组别 例数 MDI PDI

观察组 65 96.7±3.2 95.4±3.5

对照组 65 71.3±4.4 73.4±4.8

t 27.6199 21.9094

P 0.0000 0.0000

3 讨论

早产儿胎龄均未超过36周, 与母体过早脱离导致患儿发育较差, 特别是脑部结构及生理功能等, 严重情况下可造成新生儿死亡, 存活患儿多产生多种后遗症, 患儿智力及各种功能易出现障碍[2]。相关研究分析, 早产儿脑部损伤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①早产儿脑神经细胞发育较差, 蛋白质受到损伤, 引发脑室出血, 产生多种功能障碍。②早产儿大脑发育不足, 宫内时间较短, 内分泌功能较差, 易受到外界环境对大脑的损伤。③早产儿调节功能不全, 血流多为被动性, 导致脑部供血较差, 对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脑部受损对患儿识别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具有显著影响, 易引起患儿低能及瘫痪[3]。

对脑损伤早产儿进行早期训练及护理, 可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对脑部学动力产生影响。本组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①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积极预防呼吸暂停及感染, 保证患儿处于正确, 对患儿呼吸进行适当刺激, 维持稳定的呼吸频率。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谨慎、动作需轻柔, 尽量避免搬动患儿。②增强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的配合度, 向患儿家属讲解早期护理干预的目的及训练方法, 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及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以利于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患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可有效减少其心理负担, 有利于家长不良心理的消除,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早期训练。早期训练主要包括运动及视力训练, 通过对外界的刺激, 促进患儿视觉、触觉及听觉等方面的发育。通过对家长的指导, 让家长完成相关训练, 以增加亲子感情。提供色彩鲜艳、丰富的玩具刺激患儿玩耍, 与其进行交流和对话, 以利于其大脑发育[4]。患儿出院后仍需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保证患儿进行持续治疗, 以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④注意患儿衣着及饮食问题, 切忌给患儿穿着过紧及材料不达标的衣物, 注意保证患儿双手温暖, 对患儿进行抚触。鼓励产妇采用母乳喂养, 如母乳不足可适当进行人工喂养, 随着患儿月龄增大, 可适量添加辅食。患儿进食液体食物时, 如出现呛咳则需添加有一定黏稠度的辅食。喂食时, 患儿头部需稍微前屈, 避免患儿因姿势不正确导致异物吸入。嘱患儿家属耐心喂养, 少食多餐。经护理, 观察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及智力发育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 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患儿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脑损伤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 有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有效减轻了患儿家庭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小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相关护理干预的措施分析.医药前沿, 2014(6):286-287.

[2] 李燕凤,陈月凤,卢敏.早产儿脑损伤的先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4):132-134.

[3] 邓明映,吴晓华,陈凯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及脑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17):2609-2610.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3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而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提前出生,过早中断在母体子宫内的正常发育,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早产儿往往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因此,认真仔细地进行护理和治疗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现将早产儿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早产儿的基础护理

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儿,提倡母婴同室,在满足母婴依恋需要的同时,有利于新生儿神经精神发育及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此外,可采用袋鼠式护理,允许父母进入NICU短时间护理自己的婴儿。

2 早产儿的体温护理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已引起临床的重视。乔萍等[1]对28例低出生体重儿观察后认为,对于低体重的患儿应在4h~12h内将其体温升至正常。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3 早产儿护理及环境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育。俯卧位时早产儿的腹部、四肢紧贴床面,四肢呈蛙状,类似在母亲宫内的姿势,增加了安全感。研究发现,俯卧位不仅可改善早产儿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同时可加快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改善胃肠功能,此外还能促进体重的增长,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病死率[2、3]。鸟巢式护理是目前国内外认可的照顾性护理方式,即予患儿侧卧位或用叠圆的毛巾环绕患儿,让其舒适地躺卧,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安全而舒适,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快,体温波动少,促进胃肠消化,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4]。有研究报道,鸟巢式护理患儿在精神状态、维持正常肤色、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可避免因长时间缺乏支持及身体过度外展导致的并发症[5]。

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把灯光调暗或遮盖暖箱,减少噪音、光线、疼痛的刺激。近来研究显示,音乐疗法可调节早产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并显著降低早产儿的哭闹频率,缩短哭闹的持续时间[6]。

4 早产儿的早期喂养

喂养对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增强免疫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喂乳量应根据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喂乳量越少,喂奶间隔时间越短,并根据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及体重增长情况及时调整[7]。首先提倡母乳喂养,奶汁首选母乳,其次是早产儿配方奶,其渗透压不超过460mOsm/L[8]。吸吮力差的患儿可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机会;对于有一定吸吮力,但又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患儿,可间歇胃管喂养;体重

在患儿尚未耐受经口喂养、实施侵入性操作前或哭吵时,可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其吸空的橡皮,每日吸吮8次~10次,每次吸吮5min~10min;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每次喂奶前30min给予非营养性吸吮5min[9]。元冬梅[10]报道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给早产儿造成视觉、感觉的刺激,使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促进胎粪排泄,减少食管返流等并发症。

5 早产儿的呼吸护理

早产儿易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及青紫;同时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稳定,黏液不易咳出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肺和支气管发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频发的呼吸暂停。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用1%碳酸氢钠液洗胃,防止羊水吸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引起反射性呕吐造成吸入;经常更换卧位,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胃肠功能也随之改善;每天湿化呼吸道,翻身拍背,使其分泌物稀释有利于排出。早产儿生后6h内必须严密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如需氧疗,应在严密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进行,吸氧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水肿及视网膜病变。

6 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力低,抵抗力差,易继发感染,因而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工作,早产儿用品一律消毒和高压灭菌后使用,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做好皮肤黏膜、眼部、口腔及脐部护理。

7 早产儿的发展性照顾与发育支持

发展性照顾是以病人为中心,在护理中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等,较常规的护理更人性化和个体化[11]。发展性照顾可使早产儿能够适应环境的刺激,体重增长明显、生存能力增强、并发症减少,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12]。

抚触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早产儿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抚触,且保证其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在两次喂奶之间、沐浴前后、睡觉之前进行抚触。新生儿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随之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尽,更利于早产儿吸收更多的营养。近来研究发现,将抚触及音乐疗法结合能使早产儿的体重、吃奶量、睡眠时间增加,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对早产儿日后的生理、心理上的成长有积极影响[13]。

8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尤其是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和面对面注视。我们鼓励父母对新生儿采用“袋鼠式喂养”。袋鼠式护理指当患儿达到2000g、生命体征稳定时,将患儿抱出暖箱,父母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前胸,患儿趴在其胸腹部进行皮肤接触。患儿清醒时让其与父母进行目光交流,每天1次~2次,每次5min~10min。袋鼠式护理提供了亲子间皮肤接触的机会,使早产儿的身高、头围较快增长,培养母子感情,对早产儿及产妇均有很大益处[16]。此外,应对产妇和陪护人员宣传指导喂养知识,强化指导正确的护理方法和一般消毒知识,让母亲参与到早产儿的诊治、护理中来,增强其护理婴儿的信心[17]。

9 做好随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患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8]。发放随访卡,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告知家长定期来院检查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生长发育是连续的过程,应教会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助食品,指导家长从早产儿出院后1周~2周开始进行视听、感知、语言等综合感觉刺激的训练;患儿体质量达到2500g时,可让患儿进行新生儿游泳,每日1次~2次,每次5min~10min[19];学会新生儿抚触,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发现问题及时矫治 [20]。

早产儿由于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其生活质量状况低下,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降低早产儿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是医护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应严密的观察病情,精心的护理患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体重稳定增长,尽快出暖箱,减少家属的经济负担,最终改善早产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乔萍,严越秀,梁星群.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6):262-264

[2] 杨春风,阙秋萍.俯卧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39-40。

[3] 梁丽清,谢映梅.不同在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58。

[4] 张丽新,王爱兰,李.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黄疸指数影响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8,29(2):246

[5] 黄凤莉,李素香,李庆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41

[6] Keith DR, Russell K, Weaver BS. The effects of music listening on inconsolable crying in premature infants[J]. J Music Ther. 2009;46(3):191-203

[7] 张洪.19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医药杂志,2009,30(2):65-66

[8] 黄景莲.45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729-730

[9] 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

[10] 元冬梅.早产儿的喂养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08,8(15):50-51

[11] 钱颖波.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C):241

[12] 毛苑兰.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4):26-27

[13] 苏海瑕,赵婵.抚触和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0,32(6):742-743

[14] 邵美仙,梁建红,陈金爱,梁婷.抚触配合鸟巢改良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6(8):19-20

[15] 李晶,李飞.早产低体质量儿的体温管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7,14(6):28-30

[16] Ahn HY, Lee J, Shin HJ. Kangaroo care on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maternal attachmen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South Korea [J]. J Trop Pediatr. 2010; 56(5):342-4

[17] 石安文.33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21):123-124

[18] Cervasio K. The role of the pediatric home healthcare nurse [J]. Home Healthc Nurse. 2010; 28(7):424-31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4

患者,女,31岁,身高125cm,体重44kg,2007年10月10日入院。入院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孕26周、甲状腺功能减退、孕1产0、中度贫血。孕前间断用药,孕早期在我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手册,在内分泌与产科医师指导下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发育情况。入院后提检相关检查,心电图:ST段改变;各项化验回报:Hb 72g/L,PLT 474×109/L,TSH 44.10μU/ml,T4 52.95μU/ml;心率104次/分,余正常。入院后予监护胎心、胎动、TSH、T3及T4、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心肺功能,经过抗贫血、促进胎儿宫内发育、口服甲状腺素片、促胎肺成熟等对症治疗,12月4日,患者孕36周,彩超示胎儿发育成熟。考虑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子宫增大,导致膈肌上升,患者体形较小,胸腔容量相对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心脏负荷增加,易造成心衰,且胎儿随时可能出现胎死宫内,故应尽早终止妊娠,经医生与家属商讨后于12月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顺利产出1活男婴,体重2055g,身长46cm,阿氏评分10分,外观无畸形,术中采脐血,检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及TSH,术后新生儿按早产术产儿护理,产妇予头孢噻肟钠、甲硝唑静滴,预防感染、补液、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护理等对症治疗,于12月11日母婴同时出院。

护 理

术前护理:①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②饮食指导。患者由于焦虑紧张及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造成贫血、食欲差、进食量少且择食,护士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制定可行的饮食计划,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经常看护患者进食后再离去,患者非常感动,进食量和品种逐渐增加,同时遵医嘱口服铁剂抗贫血治疗,血红蛋白由入院时的77g/L,至分娩前达到109g/L,为胎儿发育、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③监测胎心、胎动、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宫内发育情况。按时听胎心、胎动,教会孕妇自计胎动,3次/日,每次1小时。指导孕妇左侧卧位,可改变右旋的子宫对子宫动脉的压迫,改善胎盘循环,有利于胎儿宫内发育。按医嘱采静脉血监测甲状腺功能,因采血次数多,孕妇产生惧痛心理,我们每次安排高年资护士操作,保证1次性穿刺成功,不给患者增加痛苦。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有无宫缩,以便及早发现早产征兆。

术前准备:按医嘱备皮、备血、新生儿暖箱预热、葡萄糖及采脐血用物、新生儿监护仪,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及硬肿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①预防产后出血:间断按压宫底,了解子宫底部位,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按医嘱及时应用缩宫素。②预防心衰:孕妇术前有S-T段改变,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易引起心衰,按医嘱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补液速度,术后6小时进食全流食,鼓励产妇进食。③护理:甲状腺素基本不透入乳汁,产后可以哺乳。因早产儿生后静脉输液,加之产妇术后切口痛影响母婴早接触早泌乳,但早产儿应尽早哺母乳,可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变及小肠坏死等并发症非常重要,要求护士加强护理,每日热敷按摩,用吸乳器抽吸乳汁喂养早产儿,静滴结束后指导早产儿吸吮,刺激早开奶。该产妇产后2日泌乳量较多,可满足早产儿需要,达到母乳喂养,有效预防早产儿并发症。④健康教育:讲解产褥期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饮食、休息、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外阴清洁,以保证泌乳及避免产褥感染。⑤出院指导及随访:除指导产妇出院后正常护理常规和注意事项,应指导产妇继续监测甲状腺功能,继续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定期监测婴儿甲状腺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其自护能力、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出院后电话随访至今,该患者能主动定期监测甲功,婴儿甲状腺功能未发现异常,母亲继续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5

【关键词】早产儿;出院指导;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80-02

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5.6%,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早产儿的生活能力低下,身体各器官发育较差,适应性及抵抗力差,护理难度大。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已不断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各种疾病,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早产儿除按正常新生儿护理外,还必须在喂养、环境要求、皮肤护理、预防疾病上给予特殊护理。因此,加强患儿家长的出院健康指导,对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及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耐心喂养

由于瘦小的早产儿出生后即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各方面能力较正常婴儿差,出生时营养物质储存少,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有特殊的营养要求。由于孩子嘴小,吸允及吞咽能力低下,应选用适宜的。孔眼不宜过大,否则乳汁流得太快,易引起呛咳,甚至发生窒息。但孔眼也不宜太小,以免吸奶费力,引起疲劳。早产儿的胃容量极小,有时多喂几口奶也会因溢奶呛入肺中而夺去微弱的生命。所以,早产儿的正确喂养十分重要,应耐心、细心,喂养最好是少食多餐,母乳仍是早产儿首选的理想食物。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在早产儿出院后应使用专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帮助实现“追赶性生长”。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大多需要30~40 min。每两次配方奶之间喂一次母乳,以防回乳。使用配方奶粉的时间以胎龄到足月或体重达到2.5Kg为宜。哺乳前应用毛巾将擦干净。由于小儿控制胃部入口处的贲门肌肉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喂养后的呕吐现象。若遇到这种现象时,应将孩子置于侧卧位。这时,一侧嘴角处于低处,口腔内存留的呕吐物易于流出口腔。千万不要竖着抱孩子,这样存留口腔内的呕吐物会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为帮助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制定和采用适合早产儿的不同阶段生长发育需要的科学喂养方案,为你的宝宝打下坚实基础。

2 环境的管理

2.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空气要保持新鲜,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吹婴儿。

2.2 减少噪音的刺激:早产儿的视听觉功能发育往往不成熟,接受感觉刺激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刺激输入与他的发育预期需要不一样时,就会造成超载的压力,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1994年,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白天45 dB,晚上35 dB的指数。因此,我们应努力为早产儿营造一个安静、柔和的环境。

2.3 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强光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尤其是直射眼部。降低室内光线,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应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婴儿的睡眠。

3 基础护理

3.1 保持舒适: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促进屈曲: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2)早产儿的头颅比较软,是可塑型的,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头颅塑形,常使用厚度为1-2cm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隆起,也可以用水枕头。

3.2 日常护理:每日为婴儿沐浴1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对婴儿身体的侵害,预防疾病。沐浴时应关闭门窗,保持室温24~26℃。抚触时间应在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1h后,午睡或晚上就寝前,婴儿清醒,不疲倦,不饥饿,不哭闹时进行。抚触前要洗净双手,不使用指甲油,不戴首饰。保持室温28℃,双手涂婴儿润肤油,抚触婴儿皮肤力度要合适,不能太轻或太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皱褶及臀部,及时更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水洗净或湿巾擦净臀部,避免因大小便刺激引起臀红或尿布性皮炎。如已发病涂护臀霜或儿肤康,并保持臀部干燥。给予脐部护理2次/d。婴儿沐浴后脐带未脱落者,用无菌棉签沾75%的酒精涂抹脐带根部及脐周,保持干燥,直至脐带脱落无分泌物为止。

4 预防疾病

4.1 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积极预防感染。每次接触早产儿前要用流动水认真洗手。尽量减少亲戚朋友的来访,避免大人将外界细菌带给婴儿,避免患感冒或腹泻者皮肤感染者接近早产儿。婴儿所用的物品应保持清洁,奶具要用开水煮沸消毒,以免引起婴儿腹泻或鹅口疮。早产儿的皮肤娇嫩,衣服、尿布宜用干净柔软易吸水的棉布缝制,衣服要宽松无纽扣,以防擦伤皮肤;同时要加强皮肤的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必要时涂油保护,每次换尿布和洗澡时都要观察和检查全身各部位是否有异常,尤其是不常暴露和不易发现的部位,如患儿的颈部、股、臀间沟、腋窝等皱褶处,发现有异常时须及时治疗处理。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不可洗盆浴,尿布也不要盖住脐部,被尿浸湿容易得脐炎。一旦脐部有分泌物,或脐轮发红,可用75%酒精涂抹,然后盖上消毒纱布。脐带脱落后每天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以保持皮肤清洁。

4.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可置疑,氧气为维护早产儿的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是把双刃剑,在为早产儿造福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生活埋下了隐患。早产儿的家长千万不能忘记对孩子视网膜的关注。有关专家指出,用过氧气治疗的早产儿和新生儿在满月时,一定要请有关医生检查一下视网膜。[3]

4.3 预防接种:当孩子体重达到2000 g时,可以考虑实施预防接种。由于孩子出生体重不同,经历的疾病过程也不同,达到2000 g的早晚差异较大。今后的预防接种程序只能因人而异,由医生为您的孩子制定特殊的预防接种时间表。家长应该根据这特殊的时间表到当地保健部门为孩子进行接种。提示:在进行预防接种前,告诉医生孩子是早产儿,提醒他做出相应的计划并采取措施。

4.4 抚触: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多年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温和的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完善,伴随着胃肠道的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1]同时减少婴儿焦虑和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增加和体格发育。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总之,婴儿抚触是一种对婴儿健康有益的、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4.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国外有学者经过一年有目的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较易患病的早产儿都有一个失望、悲观和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母亲。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家属进行宣教,使其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安慰家长,向其介绍好转病例、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解除不良因素,增强育儿信心。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在护理早产儿时,千万不要急躁,要精心,多观察孩子变化,但不要过分紧张,要科学调理,要有信心,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喂养,在2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

5 病情观察,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送往医院复诊5.1 宝贝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

5.2 宝贝有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的症状。

5.3 宝贝食欲不振、吃奶量减少、脸色蜡黄、哭声微弱。

5.4 宝贝突然有了腹胀、呕吐的症状。

5.5 宝贝发生痉挛、抽搐。

总之,早产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下,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在其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理应得到包括家长、医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早期干预。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202

早产儿护理指导范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胃肠功能;早期泌乳

剖宫产术后患者的肠蠕动及胃肠功能常因麻醉、卧床及创伤等原因不易早日恢复,致使产妇营养缺乏、过度消耗,常影响产妇的切口愈合、机体恢复及乳汁分泌。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产妇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和及早泌乳非常关键。作者通过拟定实施剖宫产术后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及早期泌乳的护理计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的产妇200例,年龄21~37岁,平均(26.9±1.7)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1)观察组100例,年龄21~36岁,平均(26.8±1.5)岁,孕周37~42周,平均(38.6±1.2)周,其中孕1产0者68例,孕2产1者22例,孕3产1者10例,胎膜早破12例,前置胎盘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臀位10例;(2)对照组100例,年龄22~37岁,平均(27.1±1.2)岁,孕周37~42周,平均(38.4±1.4)周,其中孕1产0者62例,孕2产1者24例,孕3产1者14例,胎膜早破16例,前置胎盘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臀位6例。2组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疾病构成、年龄、孕周、孕次、产次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对照组:按常规产妇手术结束回病房后去枕平卧位6h,6h后进食开水、米汤等流汁,排气后进食半流汁,解大便后普通进食。12h改半卧位,留置尿管24~48h,术后第2天(48h)协助产妇下床活动。每天由责任护士常规按爱婴医院要求,进行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给予母婴早接触、早吸吮,鼓励按需哺乳,实行24h母婴同室,指导母乳喂养。(2)观察组:剖宫术后责任护士对产妇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进行正确评估、诊断、制订措施,有针对性地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处理完毕后,即与母亲局部皮肤接触(面部)。产妇由手术室送入母婴同室病房30min内,由责任护士协助早开奶,让婴儿俯卧于母亲身体上,与母亲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将大部分乳晕含入口内进行早吸吮,吸吮时间不少于30min。指导母亲掌握正确的喂奶及新生儿含接姿势,教会她们正确的哺乳方法。指导产妇术后2h活动双下肢,6h后在床上进行翻身、屈膝、屈髋、床上坐起等动作,每30min进行1次腿部运动,每2h翻身1次,每1h深呼吸和咳嗽1次,每1~2h协助婴儿吸吮1次,维持正确半卧姿势,改善循环和促进建立良好的呼吸功能;于术后6h开始,少量多餐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并饮用一些排气类的汤如萝卜汤或桔皮水等,通气后即恢复正常产后饮食,以增强肠蠕动,促进排气,减少腹胀,同时也可补充体内的水分。术后12h拔除尿管后,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排尿,术后24h室内活动:练习下床活动,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室内散步,每日2~3次,每次15~20min;术后48h室外活动:在护士协助指导下能进行护理婴儿、哺乳、更换尿布、梳头、洗漱、入厕等日常生活;术后72h后独立行为:由被动活动变为主动行为,进食、穿衣、洗漱、入厕等日常生活自行完成,并能在护士指导下做产后保健操,转入母亲新角色,接纳新生儿,承担产后的自理及护理婴儿的任务。每天由责任护士提供2~3次护理,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按摩:首先,用温度40℃~45℃的热毛巾盖住整个,热敷时间为5min,然后,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从根部向乳晕做螺旋式按摩,力度以产妇不出现痛苦表情为宜,哺乳后双手相对从边缘向轻轻挤压整个,要保持一定的压力,重复10次,最后,一手托住,另一手拇指和中指相对,重复快速挤压,方向为向后指向中央,而不是向根基部挤压。产妇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向其详细讲解早接触、早吸吮的重要性,讲解初乳的营养成分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情况: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以产妇主诉为准;乳量充足的标准:母亲自觉乳胀或充盈并经观察者核实;2次哺乳之间新生儿很满足及安静;新生儿每天有6次以上的湿尿布,并有1次以上的软大便。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TATA7.0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1.5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1.40±5.36)h,乳汁分泌充足时间(48.76±5.10)h;对照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5.39±4.99)h,乳汁分泌充足时间(60.16±10.00)h。观察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乳汁分泌充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讨论

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促进子宫复旧,改善胃肠功能,避免腹部胀气[1]。术后早期进食不仅能明显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减少腹胀及随之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还能及早进食补充营养,促进乳汁分泌,能很好地满足婴儿的需要,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产后早进食,带来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

剖宫产术后早期母乳喂养指导,对新生儿实行早吸吮,对进行热敷、按摩、疏通、哺乳前挤奶等护理干预,可刺激催乳素产生及射乳反射形成,使乳汁分泌的时间提前,乳腺管提早通畅,保证泌乳顺利[2]。另外婴儿的吸吮动作能反射性的引起神经体释放缩宫素,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增加乳腺管内压喷出乳汁[3],也能使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使产妇的乳汁分泌提前,泌乳量增多,使婴儿尽早得到初乳,保证新生儿定量的母乳需求,减少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同时护理人员应对产妇有亲人般的温暖,使产妇感到舒适,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增加产妇的自信心[4],使产妇从关注自我转化为关注并照顾新生儿。

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乳汁分泌充足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泌乳,对剖宫产术后身体恢复有意义[5]。更有利于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肖海云,肖海霞.剖宫产产妇早期活动对促进排气及早泌乳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5,6(7):108-109.

[2]孔肇英,陈少敏,陈洁珍,等.护理干预对早期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保健,2007,15(18):14-15.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