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虚拟现实;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毕业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医学是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提升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学科、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二是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并存;三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和个体化的需求,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0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执业医师数约527万,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约106万,注册护士30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约759万。不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护人员个人,亦或是对于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前沿性的继续医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例,每年通过各类继续医学教育目所培训的医护人员总数也不足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国家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然而通过面授、观摩、专题研讨会等传统的培训方式所能实现的培训规模是有限的。而且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除了规模有限,还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被广泛应用至教育教学中,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慕课(MOOC)、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并且,随着无线网络、便携式终端的普及,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够学到任何知识”成为可能。加之,随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临床技能在线培训实现成为可能。如在美国,某网络解剖公司开发了互动式身临其境的3D软件,提供网络解剖学、虚拟人类尸体等产品来支持医学院教学和3D网络教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借助类似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在家里就可以借助虚拟体验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上这些技术的都为医学教育培训中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互联网时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新的模式、更快的速度为更多需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技能的医护人员创造出更方便的学习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慕课这一正在被国内外各大教育机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同样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这一概念是由英文“MOOC”音译而来,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massive)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开放(open)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进来学;在线(online)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如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因此,与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相比,如运用慕课模式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并对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具有促进意义。

(一)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使得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的培训成为可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卫生资源和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获得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乡村医生培训量不足,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缺乏临床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而慕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开办1期继续教育培训若为1万元,那么开办100期的培训成本就是100万。而在慕课模式下,开办1期和100期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并且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对于广大医生而言也是相同的,即培训质量能够实现同质化,同时,实现规模化也变得非常容易。拥有大量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慕课提供者,如像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的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临床医院,能够通过慕课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改进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诉求,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也必然要求以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医生培训方式往往需要在患者身上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患者资源”是有限的,培训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在患者身上学习尤其是一些手术实践训练,往往存在风险。因而,传统以患者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医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掌握一些临床技术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形成逼真的三维视觉,使参与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以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密切融合对医学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丰富多彩的医学教育资源中像临床实操视频、3D解剖图、医学影像图片、虚拟实验室等也更适合通过慕课模式加以呈现升华。

因此,若通过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开展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可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同时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加之大数据的发掘利用,将会使得培训的各个环节容易被监督,这反过来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升级。

(三)缓解学习者工学矛盾问题,实现以医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

由于医护人员普遍工作繁重,工作与培训时间相矛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的难题。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学习节拍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再因时空限制而使得医护人员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擂未境。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模式会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从传统单纯的面授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发展。它的发展潜力、表现力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普及率,是传统面对面培训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有较高水平、可供不同背景医生选择的高水平课程。这将成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善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如何慕课

(一)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优质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库

当前国内的各类远程医学教育虽然可以满足各级医护人员及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但难以满足其对临床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需求,这些技能的学习实际上仍得靠传统的师徒面授形式来进行。这也恰恰是制约在线医学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开发出优质实用、针对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尤其是需要补充大量临床技能在线培训课程,并逐步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线课程库和数字资源库。

(二)利用慕课模式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分享

当拥有了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就可以利用慕课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内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美国医学教育家米勒教授(George Miller)构建的“米勒金字塔”(Miller’s Pramid)勾画了培养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与临床能力标准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明确标明了医学学习者由知识累积到临床实践训练的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目标。由塔底到塔尖,第一层是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理论层(Knows),即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记忆;第二层是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层(knows how)是指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第三层是临床操作表现(shows how),是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演练临床思维与技能;第四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Does)。因此,根据米勒金字塔模型,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可提供前三个层次的培训:

1.理论培训

此类型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操作理论更新学习为主,主要包括医学研究新进展、新发现;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医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与在线课程主讲教师或其他医生进行线上异步交流学习。从而使医务人员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和新进展,引进和吸收最新医学科技成果,提升创造力、创新力。

2.观摩培训

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重点强调知道如何应用以上理论知识。医生可以通过 “看别人怎么做”来实现这一目标。观摩培训可为医生提供多元化的临床技能相关学习资源,如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手术示教视频资料、专家会诊过程视频等。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医生可异步反复观摩学习。

3.临床技能的虚拟实践培训

在较好地掌握了临床理论知识及如何应用的基础上,医生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资源在计算机中建立的虚拟诊室、病房或手术室对新的临床技术进行在线“虚拟实践”。对于复杂的环节还可进行反复操作,从而逐渐熟练并掌握某临床技能。医生的“虚拟实践”被系统记录下来可接受线上虚拟学习社区的同伴和专家的点评指导,然后针对同伴和专家的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最后在对某临床技能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临床实践。这将成为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逐步形成“以受训者为中心”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慕课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青年医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技术和能力、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在线更新理论知识,通过模拟训练来提升自身临床技能或习得新的医疗技术,从而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终身教育成为生存概念、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对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也无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幸运的是,“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模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逐渐应用,继续医学教育必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终将实现真正“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原英,申玉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4).

[2]孟群.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创建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09(1).

[3]罗涛,陈兵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血管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4]林利,李春梅,王芳.改变传统的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医学教学环境的构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4).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103-0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重大转折,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校企合作,就等于闭门造车[3]。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4]”。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5]”。

1 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及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的一项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各不相同,二级及以上医院以专科层次学历为主,中专和本科层次学历次之,硕士层次学历极少;而一级医院以中专层次学历为主,专科层次学历较少。现在岗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层次为主,占半数以上(达55.24%)[6]。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各不相同,二、三级医院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高职高专层次毕业生,一级医院或私立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体检中心)则倾向于动手能力强,用工成本低,性价比高的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较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存在诸如规格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与提高[7]。国家对医学影像教育不同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即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高、中职层次则主要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但不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在大多数三级医院普遍存在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实际上兼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职责的现象,占据了医学影像技术员的岗位,从而导致很多高、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由于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加上其实际需要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难得到满足。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设置并不符合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的用人要求,因而出现了基层医院一方面大量需求高、中职层次医学影像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缺口,另一方面高、中职层次该专业学生又不具备医学影像诊断资质而不能上岗的尴尬局面。

截至到2010年,我国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92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中医学类高职院校43所,综合职业技术院校13所,本科院校开办高职36所[6]。一项涉及内地38所学校研究显示[6],各学校的学制设置以三年制为主(高中起点),少数学校为五年制(初中起点)、三年与五年制合招;2008年在校生总数为10 972名,2010全国计划招生学校92所,计划招生8810名,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共750名,其中专任教师431名,兼职教师175名,外聘教师42名,双师型205名(占27%),专职实训教师91名(占21%);生师比为14.71∶1,其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5.59,“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为1∶53.89;所有学校均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超声诊断技术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半数学校对所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满意或基本满意;拥有教学设备341台/套,其中超声仪154台,X线机103台,CR 11台,DR 7台,胃肠机30台,PACS 6套,CT11台,其他19台;实习单位对该专业实习生的满意度如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刚过半数,分别为52.63%和50.00%,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没有过半数,仅为44.74%。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绝大部分采取的是“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8]。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实训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实训专业设备不足、陈旧,不能充分保障实训开出率或实训质量,影响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专业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建设滞后,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等问题[9]。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已经形成传统放射诊断、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新技术层出不穷[1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经费投入、实训条件等很难跟上医院的步伐,加上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价格昂贵,学校买不起,学校很难真正实现“零距离”教学,招生规模大,生师比失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深入临床一线[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尝试的高职院校较少(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2])。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理论上讲,与兄弟单位――省直医院开展“院校合作”应该切实可行。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属于粗线条的,仅仅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聘请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的临床技师、临床医生授课。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是1∶1,一半实训课在校内实验室上,另一半在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但省直医院向该专业免费赠送或低价售卖给了CT、B超等一批淘汰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供日常教学使用。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13]。高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的范畴。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岗位胜任力是指一个人经过专业训练后胜任特定岗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笔者认为该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开展“院校合作”

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既要具备较大的影响力,齐全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又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且医院的门诊住院人数不要太多。因此,不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三级医院作为合作医院,尽管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具备前两个条件,但完全不具备第三个条件。二甲医院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2 同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好了合作医院后,学校教务处和医院医务科成立合作办学机构,充分明确院校双方的目标、义务和责任,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2.3 “院校合作”

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即卫生职业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教指委)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卫生教指委牵头,对该专业进行论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方向)。通过选拔和测评将学生分为三级和二级、一级医院两个专业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比例,对岗位进行逐层分解,建立不同的模块,制订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创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校本教材如《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且校本教材必须进一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职业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要求,如三级和二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与使用,重点开发《影像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教材;一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诊断,重点开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教材等[14]。真正做到“学校围着医院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2.4 共同教学

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有机对接。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基础知识课由学校教师完成,教学应本着够用的原则;核心专业课程由合作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技师、医师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实用、贴近临床的原则[15]。

2.5加强共同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共同教学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合作医院技师、医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6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合作医院技师、医师定期在学校开展医学影像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参与合作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并确保其临床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7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主要是医院评价。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实习检查机会,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3 问题与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改革“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5]。但是,卫生类高职院校“院校合作”普遍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问题,学校非常积极主动,但医院相对消极被动。为了使“院校合作”在机构、经费和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长效运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和医院的事情,政府应该真正参与其中。目前现状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制订的宏观政策居多,地方政府的具体配套政策较少[16]。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充分协调职能部门(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3.2 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

即学校领导干部在医院兼任领导职务,医院领导干部在学校兼任领导职务,这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比较困难,但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做到了。2009年,由萍乡市政府主导,萍乡市卫生局实施,萍乡市卫生学校与萍乡市人民医院、萍乡市中医院、萍乡市二医院等各大医院领导实行了“双向兼职”。学校聘请医院影像科室/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副主任,医院聘请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负责人担任医院影像科室/中心副主任。相当于前者,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3.3 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

三级医院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将一些不用、少用、闲置或淘汰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教学,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应该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为医院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

3.4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理论上非常好,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学生的选拔和测评的难度较大,二是三级和二级医院方向由于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存在侵占其他学生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三是可能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竞相涌入三级和二级方向现象。而三级、二级医院尤其是前者需求量有限且选人用人机制相对不灵活,且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占据了本属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一级医院方向需求量大,应该主方向,但一级医院普遍存在待遇差且收入不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设备条件差等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买账,觉得低人一等。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并具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重点强化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在行指委的指导下,与合作医院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核心校本教材,共同教学。真正实践以“合作教学、双向兼职、参与管理、订单培养、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妮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2):142-144.

[2] 刘月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全国商情,2013,(15):85-86.

[3] 林雯,蒙启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2,(2):136-137.

[4] 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2,(1):118-119.

[5] 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9-11.

[6] 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4-128.

[7] 陶言诚.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职教论坛,2013,(23):65-67.

[8] 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221-224.

[9] 徐纪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93-94.

[10] 唐陶富,魏冬云,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04-105.

[11] 李敬哲.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1-132.

[12] 何伟,杨立明,廖建宏.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9-40.

[13] 丁书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9):123-124.

[14] 黄宏远,吴利忠,唐红梅.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91-92.

[15] 孔祥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3):43-47.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3

80年代初继续医学教育概念引入我国,开始了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探索。1988年,卫生部在浙江、吉林、长春市等省(市)开展继续教育试点工作,并组织起草了我国第一个继续医学教育法规性文件《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试行)》。在此之后,试点工作又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四川、天津等11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加强对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实行全行业管理,1995年根据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提出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系统的继续教育规划、计划、管理和实施”的精神。卫生部于1996年成立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报、认可试行办法》等文件。正式提出国家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是:以学习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性)。提出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目标。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科学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继续医学教育发展阶段

(一)2000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来自全国各地150多名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九五”期间开展情况,表彰了全国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交流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经验,讨论修改《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在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卫生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人事部副部长、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等担任。会后以卫生部和人事部的名义共同颁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文件。规定中明确提出,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其对象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数不低于每年25学分。同时指出,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员的使用结合起来,激励了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全行业管理。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以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要求,卫生部于1998年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

实行政事分开,发挥学术团体在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在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建立了评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家库。办公室的职能是: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落实委员会交办的任务,处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制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及实施;负责组织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审查和组织评审工作;组织选编、出版适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同时我们还对各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组织专家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进行评审,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推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深入开展。

(三)到2010年,我国要在全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我国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我们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包括: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率达到85%;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85%;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5%。

三、中华医学会的作用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医学会所承担的政府有关职能及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每年我们组织召开学科组专家会议,对全国各地申报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学科组专家的评审后,向全国公布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依靠中华医学会人才集中的优势,依靠专家,举办不同形式、多层次、高质量和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去获得更多的信息。

3、根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通知的要求,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规定为I类学分;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定为Ⅱ类学分,并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制定了学分授予办法,严格执行学分登记制度。

4、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共69种,在全国医学期刊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媒体和重要园地,是既省时又省力并能获得学习、提高自己的好方法。

5、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与专家联系密切的优势,我们与电视合制作《医生之友》节目,内容有眼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等,先后约有20余万人参加了学习,上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6、配合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继续医学教育文字教材和音像制品,其中《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新进展》是作为开展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使用,并配有光盘,学员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7、中华医学会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与各省、市医学会联合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举办培训班、学习班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继续教育的开展。

8、利用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开展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将围绕我国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标准与规范、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课题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对今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 医学;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逐渐形成,并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教学领域之一,对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综合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主动性,亦改革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丰富了医学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概述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而言的,其具体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开发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构成

纵观我国目前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资源,即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模拟教师行为以及人机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其应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亦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二是学习过程,即将多媒体教室的打造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黑板式教学方式,亦节省了学生用于记笔记的时间以及教师的板书时间,给师生赢得更多的知识教授以及交流时间。而将多媒体教室应用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模拟技术在最大程度上真实模拟人体结构、功能等,亦可使学生通过视频播放真实再现手术等相关治疗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推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选择相应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因此,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其是在传统医学教学基础上对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整合,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其中,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综合素质型教育,从而推动现代化医学教学理念的形成。

2、丰富医学教育方式的应用

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即意味着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现代医学教学体系中,不仅改变了以往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式讲,学生机械式听”的教学状况,亦将教材内容以文字、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极大的丰富了医学教育方式,实现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传递,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医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

3、提高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不仅增强了现代医学教学的新奇性,亦给学生五官带来更加刺激的五官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医学教材中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为良好教学质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医学改革的现代化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在现代医学教学改革中,为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推进医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采用以下有效的应用策略:

1、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医学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提高学生医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医学教学的生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改变传统医学教学过程中僵硬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具体表现在:一是可以将医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并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在正式上课之前传送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学习,以便于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二是在医学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要穿插相关视频播放或者是动画表现,如通过视频展现神经系统信号传导过程、癫痫病人发作症状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3]。

2、构建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员需求

专科学生、本科学生以及研究生的学习及研究能力有所不同,对医学教学资源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为向不同教育层次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服务,可以对医学教学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开发以教育层次为单位的课程包或者是以专业、学科为对象的应用网站,以便于有计划、有层次的向不同层次的医学学习人员提供相应的医学教育服务。

3、开发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构建网络化医学教学模式

网络化、远程化医学教学模式将成为医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转变,其有别于我国传统医学教学过程中面对面、讲台式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性,在医学教育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时间及空间的学生进行医学学习。因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及网站的开发,构建出网络化、远程使教学模式,以较强的灵活性、专业性满足不同层次医学学习人员的需求[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深入医学教学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医学生实践、理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禁锢,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峰,姚红星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依序教学改革[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01).

[2]曾照芳.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6,(02).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