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发展装饰画创作新语境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装饰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被更广泛地应用。

美学意识随着现代生活的演进,愈来愈深地渗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特别是当今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的调节和平衡。装饰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于它雅俗共赏,人们在心理容易接受,再加上装饰画可制等工艺特点,使其便于流通,经济实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环境的装饰画创作有不同的特点。

一居住空间的装饰画

装饰画起着活化空间和渲染气氛的作用,结合环境和照明设计,成为室内装饰的亮点。133229.cOM在居室的玄关、走廊、房间出入口所对的墙面等处,挂上装饰画或摆上艺术品,再配上照明,就能创造出别致的气氛。家里有许多不同的空间,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都需要画的点缀。

1.客厅的装饰画

客厅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无疑是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心,并且是家庭聚会、宾客来访的主要场所。因此,客厅内的装饰画应该以装饰为主要目的,而且是客厅的重点装饰物,有时还可以作为客厅的一个视觉焦点或重要组成部分。客厅装饰画能从整体上反映主人的爱好、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体现主人的文化要求。

2.走廊的装饰画

走廊很适合布置成艺术走廊,可以同时挂几幅作品。画框的款式规格应一致,单幅控制在50cm×60cm左右,并等距平行悬挂,形成连贯的整体,既美观又利于欣赏,如每幅上方有射灯照明效果会更好。

3.餐厅的装饰画

餐厅是进餐的场所,追求安静、舒适、怡人的餐饮环境,是每个成员的理想目标。因此,在色彩与形象方面,家庭主人就要花费一番心思。而绿色和白色,经常成为餐厅的主调色,易于造成清爽、新鲜、平和、美观、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氛。

4.卧室的装饰画

通过装饰画的色彩、造型、形象以及艺术处理等等,从而立体显现出舒畅、恬静、轻松、亲切的美的意境——与人接触的部分可以有柔软舒适的触感,即便在人不易接触、抚摸的地方,也要让人感到温馨而富有情调。

二公共环境装饰画

公共环境范围极广,凡是能为大众提供各种服务的场所都是,而且功能也是五花八门,并且每一个公共场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个性,就汇总成公共环境的总体风貌,如:会议室、候车厅、宾馆、商场等等。

1.会议室的装饰画

会议室不管是国家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是用于参政议政的场所。不同的会议室环境,也不管它的大、中、小,都能体现出一个单位的实力、文化品位、层次等精神理念,体现出集体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2.候车厅的装饰画

车站,人流量大,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旅客。在这种场合下,使用什么风格的装饰画,让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得到美感,体会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文明是有要求的。从画的形式到内容常以本地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为题材,让旅客感受到地区的文化性,同时表现高速发展的科技文明和未来远景,也是候车厅装饰画的极好选材。

3.商场的装饰画

作为公共环境的商场,怎样使用好装饰画,也是商战中的一种特殊武器。一般是根据商场的总体布局以及局部要求来布置,如强烈的、柔和的色彩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吸引顾客在舒适的购物环境中产生购买的欲望。

4.纪念馆的装饰画

纪念场馆一般指博物馆,主题广场、公园、陈列室等场所,因为有其特定的主题,所以装饰画的使用便必须具备解说或者昭示的目的。其构成方式和作品风格往往是泼辣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以达到游人认知、感动的目的。

5.校园里的装饰画适合校园的装饰画一般按学校的层次划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应根据相应年龄,用装饰画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幼儿园里的装饰画,就应该表现孩子对未来世界充满天真、幻想、神奇;而在小学,装饰画应该表现孩子们眼中世界的纯真、稚气、好奇、幻想等;在中学校园里,装饰画应该是理想、浪漫、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里的装饰画应该是成熟、理念、锐利的。

三娱乐场所装饰画

娱乐场所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场所,紧张的生活使人们希望能去娱乐场所放松自己。而娱乐场所的不同,对装饰画的要求也会不同,传统的餐饮、茶座也融有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而更多的娱乐形式使各种年龄阶段、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人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娱乐场所。

1.餐饮中的装饰画

现代餐饮不是传统餐饮的吃饭那么简单,中餐、西餐,或其他的餐饮形式都有自己商业环境的特殊要求,如:中餐的热闹、明亮、大场面喜庆等;西餐的情调、温馨、幽雅等。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点缀。

2.运动场中的装饰画

顾名思义,也应该较多地表现出运动的主题、运动的形象、生命的形象。不论是场内运动还是场外运动,都是要让人们在竞争中追求自我、追求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或是在竞争中有几分轻松愉快的心情。

3.休闲场所的装饰画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2

关 键 词:笔墨 造型 形式 笔线 主观 客观

笔墨作为中国画表现形式的核心,以其独特的语言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精神的重要内容,直至当代,笔墨的形式表现在当代绘画的语境中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张彦远“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与石涛“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都是不同时代关于“笔”“墨”的关切之说 。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深源于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滋养,体现了艺术形式对文化特征的凝现,所谓“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认识,笔墨因而依循“与道同机”“器在道不违”的指示之下实施创造。我国历代画家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笔墨技法和笔墨美学认识。中国文化中的文人精神对中国画的笔墨建立起到了本质的驱动作用,谈起笔墨,就不能不涉及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性对中国绘画主流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儒、道、释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特征的意识基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Www.133229.coM”孔子认为艺术行为是宣颂道德的一种方式,艺术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依托道德主题,同时也需要有统一和谐的表现形式方可“内圣外王”“文质彬彬”,因此艺术表现的形式及因素是一种理想的体现,是由内而外的生发,缺失了内在的充实,形式便失去美感与意义。这里的“游”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通过自我完善而显现出的境界高度,也是表现上的超然状态——艺术指向内在的修养。道家则更是超越内容与形式的指定性,强调智性的体验与幻化,“物我两忘”“游心太玄”——艺术指向内在的觉悟,庄子的大“道”之美将儒家提升为对宇宙无限的领悟与皈依,带来了艺术主体意识的觉醒及主体人格的自由。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精神观照从本质上疏离了绘画本体的思索而确立了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魏晋之后“畅神”“气韵”的美学追求加之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绘画活动的展开,艺术便以“神、意、境”的终极要求释放了中国画表现的对应形式——笔墨。情操修养标准等同于笔墨趣味标准,笔墨在文人画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观想悟学的品位表示,并且逐步成熟为自我对照和拿捏精神的心理景象。

中国传统绘画,在六朝至唐多施五彩,唐宋始,渐向水墨“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 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荆浩《笔法记》)但这并不表示水墨绘画之前的中国绘画无有笔墨意识,笔墨是中国画内质,从勾染敷色到水墨画的变迁是中国画笔墨意象由隐到显的表现释放,水墨笔意识是勾勒渲染的形式延伸与审美递进。只是以“意”为重的文人画得以笔法为倡导,充分发挥笔法、墨法的直述性,利用水与墨互为作用来状物言志,以“墨分五色”的浓淡层次与勾皴点擦的笔线意味来形成文人画家的“象”外之得,凸现了笔墨的形式张力,从而迎合了文人士大夫借以摆脱客观形象局限,抒发“性情”、标榜“神逸”的品藻崇尚,脱略形似,强调神韵。至五代之后,笔线墨韵的形式提升同时也承载着绘画的自然观照由景象依托到境象创造、由以形写神到得意忘形的文化强调。笔墨不仅在于反映出客观自然的形与质,更要以笔墨传达主观情态。“前身相马九方皋”的寓意就是水墨画的笔墨对现实素材一种意态的识辨与精神发现的借喻。中国传统笔墨意象的边界是形神、物我的辩证统一。文人画在天人合一的美学约定下,其绘画的表象看似追求笔墨的形式张扬,但笔墨的形象承载却是具象的——精神对生活的关怀。

笔线是中国画笔墨的元素。线也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中国画的形象表现中不是一种形体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的全息感觉后的意态表现,具有符号特征的重构性。因此山水画中的皴法与人物画中的描法就是笔墨特征下的意象程式。散点式的观察也是强调整体关联的意象方式。中国画中的线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再造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笔线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与驾驭物象的主观创造力。“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石涛)笔线墨韵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可以焕发审美者对现实形态的丰富联想,使近似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知觉婉转诗意的反映,进而介入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操境界的自我觉想。 龚贤说:“必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全而始可称画。”立意是笔墨实施之“本”,“意”包含观想得和表现得两方面,观想得指画家的意气修养;表现得指画家对笔墨的控制力。“意”是倾向主观的,但不是纯粹主观臆造。意是主观赋予客观的意义提升,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布颜图)具备了内在养成和笔墨主动方可达到“意在笔先”后的落墨自然、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从而形成“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物我融化的心理超然,以及意断笔连、意到笔不到的灵性境界。当然“意”的主观圆满在技术层面上的反应也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程式的操控力。

中国画与西方古典绘画不同。西方绘画的“究理”特征与中国画的意态特征呈现出各自对事物形体认识的不同思维,无论是西方古典绘画还是西方现代绘画,其绘画风格的多变背后仍然是以对客观世界理性认知为支撑的,中国画家观照世界方式是感性的、宏观的,他相信一种永恒的存在,外在事物是在这种永恒之内的互为相生,事物的生动性体现在个体在整体和谐下的不同特征。艺术形式的不同展现也就是不同事物对整体恒在的各自皈依,不同的形式最终殊途同归。所以,笔墨不具有客体解析的意义,笔墨只是暗示或隐喻个别事物对宏观精神的具体显现,如同中国人将宇宙与人都看成是由“气”构成的一样,绘画中的笔墨也是气的表象。笔墨的形式变化、物象的生机气象、作品的气韵意境都是对宇宙命题的共同趋往——万物相生相合。中国人观望外部世界的最终目的乃是要回到他主观的内心追求,去完成心灵与世界的融合统一。 为了完好地表现这种非我非物、融我融物的精神意象,笔墨形式的形象化凝现便深具意义,笔墨“程式”的生成也便是中国画会意化象、得之象外的载体需要了。中国画不以单纯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在对自然物象观想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抒意性创造,追求主体思维与物象特征的感觉畅游,这种意象造型的原则是既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又超越客观物象,以求“似与不似之间”的象外之意。以主观意象观察自然,即主客统一、物我相有。面对物象游目观想时,不局限物象自然属性与视觉限定而去获得内在的感受,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变象重构,使其能准确地表达画家个人的形象理解,从而使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因此我们说意象造型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已不再是客体本身,而是主客体的融合转化,是一种精神的符号和情感的形式,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如笔墨在山水中的形象创造,自然风貌被意象经营为“林泉”境、“丘壑”意。主观情势与程式意味的注入将自然重构成笔墨意义上的“胸臆山水”。元四家中,王蒙的“苍郁幽野”、倪瓒“孤岸疏林”,清四僧中的“秃林荒丘”、弘仁的“世外清寂”等山水意象都是画家运用笔墨程式、婉转情思的形象再造, 魏晋时,顾恺之提出 “以形写神”“四体妍媸,本亡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超越“四体妍媸”的外在形态,通过眼睛的神色传达出人物的生灵活现。谢赫继承发展,将传神归入“六法”的“气韵生动”,而“气韵”在此之后作为中国画表现的旨要纲领,尽以体现出中国画笔墨意象表现追求的群体认同。中国画始终遵循着重神韵的意象原则。笔墨造象是画家借物抒情的一种形式符号。即通过笔墨变象,画家创造出一个可使精神逍遥其中的艺术境象。这是中国古典绘画通过笔墨的朴素玄幻从而达到主客关系和谐抒发的本质特征,也即中国绘画意象造型思维的意识财富。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表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基础,当然传统的笔墨意象和笔墨形式,需要不断发展和转化,以适应现代中国画创作的需要。中国画的“笔墨”一直是随着中国式的“逻辑”原则在递变,所以以中国画之“理”来认识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从而探究中国画笔墨发展的内在遵循,找出它的自身特异性与普遍性及其当代表现的释放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画的哲理性》张启亚文物出版社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4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调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与追求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反思、更新和审美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空间。钱中文在开幕词中说,当前,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正在生成之中,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的多样形态。陆贵山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指出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最有影响的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进行鉴别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回顾以往的议题,朱立元提出今天在深入探讨马克思著作的基础上,“文学是人学”命题有再认识的必要与现实意义,这使得“文学是人学”获得了新意。

立足现实和本土化问题

当今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正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强烈介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极为重要。钱中文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本土现有的社会语境和文学理论的语境问题,根据我们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来进行鉴别、取舍,以丰富、改造我们的文学理论,或另立新说。李春青说,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赖当下中国文学经验,二是要依赖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赖文学理论言说者对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吸纳。资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只能是当下中国的。曹顺庆认为,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西化的危险,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要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进入古今对话,在古今融合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

问题意识、理论的学理结构和理论范式的转换探讨

党圣元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的生成问题,他说之所以将“当代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明确地将当代意义作为古代文论的相应品格加以研究,是由于这一问题关涉古代文论乃至传统学术的生命力及其当代呈现的基本估价,关涉到西方文论乃至西学传统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中国成像及其发展前途。金元浦提出了当代文学是在不同的文艺学范式指导下的发展史,也是文艺学话语的演变史、更替史,他在发言中探讨了诸如对于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当代文学的范式理论、文学研究的转型期、多元主义的文学范式观、文学批评话语的不可通约性的消泯、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文学研究的“间”性的凸现等。针对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历史观的严重缺失,程正民提出了文学理论要回归历史研究,开拓文论研究的新境界。他说历史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理论也总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得到阐释。文论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回到历史研究,重视论与史的结合,在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下大功夫。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5

学中餐娶洋妻,勾的是情怀

陈戴维祖籍广东台山,祖父早年移民美国。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不谙中文,只会几句简单的广东话。家里人偶尔会做些中餐来吃,他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祖母还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饺子,但到了他这一代人,中餐几乎在他们家的餐桌上绝迹了。他的美食生涯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候陈戴维在洛杉矶加大法学院学习,学校开设了一门中美文化比较课程,其中有一节关于两国食物的比照。他从此对中餐萌生了兴趣。

为了写好中美文化的论文,陈戴维决定按照记忆做顿饺子吃。可他不会和面,也不会做饺子馅和擀饺子皮,更别说包饺子了。那时候的美国,没有几家像样的中餐厅。他求助母亲,母亲也爱莫能助。陈戴维便通过熟人,询问了几位老华人,最终一位老人成全了他的心愿,给他做了一顿饺子。

陈戴维对这件事感触很深,中国美食这么好吃,却没有人在世界上宣传。他决定学做中餐,尝试在家里煮粥、下面条、炒西红柿鸡蛋,还托中国朋友购买烹饪书。为了学习菜谱,他刻苦钻研中文。虽然不会讲,但看多了,也能认识几个汉字。特别是配上图的菜谱,他能马上说出这道菜的中文名字。他的烹饪水平不断提高,还靠这手中国菜打动了漂亮的洋妞,并娶其为妻。

此后,陈戴维开始在全美搜寻中餐厅之旅。那时互联网还没普及,想找到中国餐馆只能自己去华人区寻找,或者通过朋友、华人报纸介绍。只要听说哪里有中国餐厅开业,不管多远陈戴维都要跑去品尝。可这些中餐厅的老板更替频繁,上次去吃还是面馆,再去可能就换成茶楼了。为此,陈戴维还闹过一次笑话。

那天他来到唐人街的一家川菜馆。因为几天前来吃过,门面又没变,他就直接闯了进去。谁知那里面已换成了洗头城,几个妩媚的小姑娘马上将他围了起来。陈戴维搞清楚后,吓得六神无主,夺路而逃。有了这次教训,他开始整理美食册,将吃过的餐厅按名字、地址、年份排列出一个电子表格,跨越近半个多个世纪,最早的记录是1951年。他也养成了提前给餐厅打电话的习惯,省得白跑或者遇到先前的窘事。

陈戴维在全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ERNEST从事法律咨询工作,经常有出差全球的机会。每到一个新城市,尤其是华人较多的地方,他都从黄页上选出一批目标餐厅,然后去四家品尝。他将这些餐厅的地址、招牌菜都记录了下来。洛杉矶、纽约,华盛顿特区、波士顿、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华埠的中餐厅,他都摸得门清。

有一次,陈戴维到纽约出差,在一家新开的中国餐馆吃到了正宗的葱姜炒蟹。这道粤菜做法看似简单,只需螃蟹、大葱、生姜。陈戴维吃过之后念念不忘,特意找老板讨教了做法,回家也亲自操刀做了两次,可是怎么都没办法做出饭店里吃的味道。妻子一句话点醒了陈戴维,人家老板做生意的,把秘方传给你,谁还去饭店吃?他想想也对。过了一个月,他再次到纽约出差时,就直奔这家饭店,还对老板开玩笑说,是不是故意隐瞒了独家秘方?

姓张的老板摇摇头,说自己来自广东佛山,以前在国内做超市生意,来美国后才改行做餐饮。这道葱姜炒蟹是他的招牌菜,也是他老婆最喜欢的一道菜。以前他们很穷,不能常吃螃蟹,张老板就对妻子发誓,将来一定要让她天天吃得上螃蟹。可日子好过了,他老婆却在十年前病逝了。张老板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陈戴维顿悟,难怪他做不出这道葱姜炒蟹的原汁原味,原来它包含着对另一个人的爱、承诺和怀念。一道美味的菜,秘方往往是倾注在其中的情感。

啖蜘蛛吸唐僧肉,尝的是勇气

2000年7月,陈戴维到加拿大温哥华出差,慕名来到一家青岛面馆。那家餐馆面积不大,沿海而建,他在那里看到了一道奇怪的菜。老板是爽直的山东人,告诉他那是“唐僧肉”。陈戴维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可这怪模怪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唐僧肉?看他一头雾水的样子,老板笑了,这菜原名叫“炸金蝉”,除了营养价值之外更有深厚的文化韵味。由于金蝉营养价值高、口感良好,以及对人体有多种滋补功能,民间就把金蝉子比喻成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唐僧肉”。

听了老板这一长篇大论,陈戴维的馋虫被勾起。很快刚出锅、金灿灿的金蝉上桌了,陈戴维一口咬下去,只觉得外皮酥脆,再吸一口,一股软软滑滑的感觉冲撞着他的味蕾,实在是太好吃了。他一气吃下了十几个,临回美国前还特意跑来打包了一份,让老板保鲜处理一下,好带给妻子尝尝。

吃过炸金蝉之后,陈戴维开始通过网络寻找花样新奇的中国美食。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傣家的一道传统名菜“蚂蚁蛋”,便搜寻哪家美国餐厅卖这道菜,还真找到了。不过这地方有点远,在密西西比州。他利用假期带着全家人去密西西比州度假,顺便去吃“蚂蚁蛋”。

陈戴维找到那家餐厅后,一下点了十几道菜,不仅有“蚂蚁蛋”,还有基诺族的包烧山蜘蛛、包烧心管、包烧猪脑等。可等包烧山蜘蛛端上来,陈戴维还是犹豫了,觉得有点难以入口。他的妻子干脆躲到了一边。可不吃也太对不起来此的机票了,陈戴维硬着头皮,屏住呼吸咬下一小口,顿时睁大了双眼,一股芭蕉的香气在嘴里上窜下跳,蜘蛛肉也是香辣可口,很是鲜美,没有一点怪味,没有比这更棒的美食了!在他鼓励之下,妻子也勉强地吃了一个,连呼美味佳肴。

也许老板料定陈戴维不会靠这门包烧的技术抢生意,大方地教他做包烧山蜘蛛。在老板的亲手指导下,他先将山蜘蛛去掉丝和脚,放到竹筒里与食盐、姜块、辣椒、野八角、蒜等作料舂成肉浆,再用芭蕉叶包裹放在炭火上烘烤,待芭蕉叶焦黄时就大功告成了。不仅吃到了美食,还学会了一道传统名菜,陈戴维很有成就感。

陈戴维的名声开始在朋友圈里传开,不管谁看到中餐厅开业,准会第一时间通知他。2004年,他在南非出差时,有个当地朋友在网上看到开普敦有一家新开张的中国餐厅,主打一款名为鱼酸的菜,就打电话给陈戴维。陈戴维当天晚上就和朋友驱车赶往这家饭店。他们尝了几道鱼酸炒菜和汤,味道不错,酸中回香,感觉挺爽。可当他们了解到鱼酸的做法,便瞠目结舌了。鱼酸就是把鱼腌臭再加料糟,这过程太神奇了,陈戴维赞叹不已。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戴维来到中国,将北京烤鸭、炸酱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全都吃个遍。而他最喜欢的还是火锅,上百种中草药熬制的汤,不仅美味还有滋补强身的疗效。陈戴维难忘在云南吃的青苔冻肉,猪脚能做出那种味道,也只有在中国餐桌上。他希望有一个巨大的袋子,将中国的每一种美食都带回美国给妻子尝一下。

美味胜艳遇,吃的是文化

陈戴维在朋友中就是个美食活地图,谁家来个客人都喜欢找他作陪,因为他能准确无误地带大伙找到物美价廉、美味可口的饭店。

陈戴维有过一次挺尴尬的经历。2010年4月的一天,陈戴维的一个同事来了个法国客户,同事便拉着陈戴维一起去吃饭。陈戴维很想在傲慢的法国人面前显摆一下中国美食文化,便将饭店定在了一家很高档的中餐馆。拿起菜单,陈戴维不会讲中文,英文菜单又点不了中国菜,他不得不找人翻译,才完成点菜。陈戴维觉得挺不好意思。不过,他点的菜让从未去过中国的法国客户吃的挺开心,最终心悦诚服。

陈戴维吃出了名堂,越发挑有风情的地方吃中餐。有一次,他在南美的里约热内卢找到了一家特殊的中餐厅。这家餐馆在乡下,陈戴维开着车找了好久,才在一个不起眼的丛林后面找到了它。餐馆的木桌全摆在院子里,菜品不是用盘子而全用碗盛,有的人直接用手取菜,混搭着南美风,奇特却又很和谐。

陈戴维和同事一次到法国出差,在尼斯一家海边餐厅,他亲自下厨为同事们做了一道糖醋鱼。这次陪他一起品美食的,还有当地的两名美女。酸甜嫩滑的鱼肉入口,美女相伴,海风吹着,只能用一个爽字来形容。结果等鱼入腹中,其中一个美女便热辣辣地向陈戴维示爱了。他大惊失色,连忙推辞:“对不起,我受不起,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被我用美食吸引回来的女人啦!”

陈戴维可不是个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吃货,他更爱研究深藏在中餐里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国地大物博,人们的美食观念很强。一种菜在每个地域有不同的叫法,也有不同的做法,出来的口感自然也异样。有时候他会突发其想,将中西两种美食结合起来,比如在意大利面淋上炸酱面的调料,或者在吃鸭时加入调好的蔬菜沙拉。他甚至把鱼子酱和豆腐搭起来吃,味道还真鲜美。

多年来,陈戴维养成了习惯,每在一家不错的餐馆吃完,就会写食物博客,写这家餐馆的地点和特色菜,但他很少拍食物照片,也不打算出书。他的两个孩子受他影响也很喜欢中国食物,但孩子们喜欢把美食照片放到FACEBOOK上和朋友分享。

尽管陈戴维只发文字不发图片,他的博客点击率也是居高不下,许多食客都是跟随他的脚步,前往他介绍过的中国餐厅,过足馋瘾。有不少食客,还给陈戴维留言,在网上进行互动。看到这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陈戴维干脆在博客上建立了一个群,让大家在里面交流饮食经。他也从不吝啬,对于别人的求教,但凡他懂的都和盘托出,舌无留言。因为经常指点别人做中国菜,他在群里得了“厨师长”的美誉。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文6

学习篇

在准备出国留学之前,我一直对美国教育心存偏见,认为美国大学的学业负担远远小于中国大学。这种偏见险些让好强的我放弃出国的计划。后来,随着留学申请的展开以及我对美国教育的进一步了解,我渐渐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美国的学习生活似乎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轻松。

而一年的美国学习经历也告诉我,我的这种怀疑有一半是正确的。在美国学习,可以非常清闲,也可以非常忙碌,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归因于美国大学灵活的选课制度和学习制度。以我所在的Rice University为例,自由选修的课程需达到60学分之多,占到了毕业学分要求的一半。而且,选课基本不受专业的限制,你如果有能力并且征得了辅导员的同意,照样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高端课程。在这种灵活的制度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到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按照自身情况调整学业负担。较之国内大学,美国大学的作业和考试难度稍小,更加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这种较为宽松的学习制度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对留学生来说,学习负担还来源于其他一些方面。首先就是语言关。作为留学生,即使在国内英语水平再高,在国外纯英语的课堂上,还是会有一些地方听不懂。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我常常要耗费比当地学生多N倍的精力才能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尽管语言问题渐渐不再是学习上的主要障碍,但却是留学生初到他国不可避免的绊脚石。除去语言问题,中国留学生还需要时间来适应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别。比起国内大学教育,美国教育更强调“授之以渔”。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通常会详细讲授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新的问题。课后的作业大都是开放式题目,属于研究性学习类型。同时,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即使是非专业课,我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认真学习。作为一名理科生,一些文科课程的巨大论文量常常让我焦头烂额。

尽管学习负担比想象得重一些,但总体来讲,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还是很愉快的。

生活篇

在我看来,美国人的生活是相对惬意闲适的,尤其是在休斯敦这个并不拥挤的南部城市。

每逢周末,很多大学生会参加彻夜派对,放松紧绷了一周的神经。这种情况在考试之前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结课之后,考试之前,学校里通常会有盛大的公共派对。学生们在这些派对上尽情放松自己,为考试调整好心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节奏就是缓慢的。多数情况下,刻苦学习和痛快狂欢这两个极端现象都会出现。论文上交之前或是考试之前,图书馆里通常有很多学生挑灯夜战,甚至在凌晨三四点也有很多学习室灯火通明。而这些熬夜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很可能隔天就会去派对上一醉方休。

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不仅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校园外也一样。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二者分得很开,很少混为一谈。每逢周日,大多数商场甚至银行都是大门紧闭。记得刚到美国的那个周日,我和几个中国留学生结伴去附近的Rice Village逛街,打算买一些生活用品。我们早晨九点多到了那里,却发现街上几乎空无一人,街旁小店的门上也大都写着周日不营业或是周日仅下午营业的公告。我们只好在唯一开门的一家星巴克郁闷地坐了一会儿后打道回府。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美国人习惯在周六晚上狂欢到很晚,而周日上午通常还都在梦乡之中。

这里的人们都很友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在国内的时候我就曾听说过,在美国的马路上都是车辆谦让行人,当行人需要过马路时,司机通常会微笑着摆手示意行人优先通过。而现在,这已成为我的亲身体验。在学校里办事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不会是一副严肃的官员模样,而是会像朋友一样和我打招呼,有时甚至还会闲聊几句,无论我们是否相识。在办完事分别时,通常对方还会说一声“Have a good day!”同学之间,即使刚认识没多久,甚至是第一次见面,都可能会邀请对方参加自己的私人派对。

饮食篇

在这里,最能使我体会到东西方差异的可能就是饮食了。西方国家的饭菜生冷的比例偏大,而且以煎炸为主,这使肠胃不太好的我在初到美国时吃足了苦头。虽然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偏荤,但是他们还是很注意饮食健康的,很多人都喜欢吃蔬菜沙拉。学校的食堂里基本没有炒青菜,所有的蔬菜全都是白水煮或是生吃,当然,可以自行撒盐增味。

中国留学生基本都会想办法自己做饭吃,这样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更合自己的口味。至于原材料,很少有人会去沃尔玛等美国超市购买,因为那里的食材比较偏美国化,蛋糕粉、罐头豆等西方烹调材料居多,但中国人做饭常用的新鲜蔬菜却很少而且价格较高。我们通常会开车去稍远的China Town里的超市购买烹调材料。China Town的超市看起来不像美国本土超市那样现代,反而更像中国90年代超市的样子,但是里面的东西很多,从蒸锅到调料一应俱全。那里的超市甚至还会吸引一些美国本地人来购物。记得有一次在China Town的超市中,一位美国大妈向我询问春卷皮的位置。我不禁暗暗惊讶,一个美国人竟然会自己动手做这么地道的中国食物,可见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饮食文化魅力之大。

除去自己做饭,我们偶尔也会在外面的餐馆吃饭以改善伙食。这里的餐馆多种多样,汇集了各国美食,不仅有中餐,还有韩式、日式料理,也有墨西哥、越南、意大利、法国、希腊等风味的餐馆,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大饱口福。这里的中国餐厅分为两种,一种是位于China Town的餐馆,那里的中国菜味道都很正宗,老板和厨师都是中国人,甚至连菜单上的语言都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而光顾这些餐馆的也基本都是中国人;另一种是以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为代表的中国快餐,里面的菜大多为了更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进行了改良,这些餐馆主要的顾客是美国本地人,代表了美国人心中对中餐的印象。

节日篇

一年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里过的几个节日,不仅有美国的,也有中国的。

由于圣诞节假期我回了趟国,因此我在美国过的最盛大的美国节日就属11月的感恩节了。感恩节那天,我们学院的院长在自己家里准备了大餐,邀请学院的同学参加。待一只烤得流油的火鸡摆上桌,整个房间瞬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大家边吃饭边和周围的人愉快地交谈,完全没有拘束和陌生感。

而我在美国过的中国节日,最重要的非中秋节和春节莫属。中秋节是我到这里过的第一个节日。当时刚刚离家两月有余,整个人还未从思乡的情绪中走出,因此这个团圆的节日来得并不很合时宜,让本就颇感寂寥的我更添愁绪,有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好在学校的中国教会将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一起猜谜、吃月饼,让我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极大地缓解了我的思乡之情。春节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毕竟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家万里,独自一人度过春节。顶着六点多朦胧的晨光,看着网络电视转播的春晚,和家人视频通话,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觉。虽然有种强烈的孤独感,却同时也有一份感动流于心间,因为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父母庇荫下的小孩,而是一个独自踏上求学路、开始了海外漂泊的学子。

一年的羁旅生活,让我感受了文化碰撞,体验了生活百味。最重要的是,我已获得面对未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