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例6篇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 系统工程 汽车检测 维修技术

1 “五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而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我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形成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和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来实现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五合一”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任务,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同步,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1 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6大专业核心模块课程。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将能力进行分解,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建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测与诊断》、《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具有职业特色的六大核心模块课程体系。二是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有:习教礼仪、汽车文化等;课外素质教育课程有: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通过素质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学会做人。三是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六大核心模块课程,教师上课有教学录像、课件;学生学习有任务工单、技术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0GB的教学资源库。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修订一次。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技术标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1.2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现有的院级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强化教师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能力,着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36名,其中专任教师18名,兼职教师18名。专任教师中有院级教学名师2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学位10人;5人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6人具有技师职业资格;兼职教师都是区域内高校、汽车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也被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3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约4500m2,建有汽车检修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电控系统检修实训基地、汽车检测维修服务中心3个实训区、30个一体化教室,设备总价值236万元。并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在校内建立大学生“汽车美容”创业基地。本专业与12家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合作建立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1.4 专业社会服务颇具影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担负烟台市汽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任务。近3年,为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举办汽车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师资103人;为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汽车技术培训160人。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作为市属的技能鉴定所、山东省高级汽车修理工仿真考试基地,承担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工、汽车钣金工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年均鉴定量达到600人次;与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承担了汽车修理工二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年均培训量到达120人次;专业骨干教师为烟台电视台《靓车无疆》栏目进行技术讲座12人次。

1.5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本专业学生近3年已有22名毕业生升入对口本科院校学;2008年和2011年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分别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3年参加山东省高职院校汽车技能大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业现状;专业“特色”;确定特色;具体措施

1 何为专业的“特色”

所谓“特色”就是一个专业在所在区域内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内容、培养模式、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 如何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色”

明确了“特色”的内涵,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建设,创建一个特色专业也就水到渠成了。到所在地区汽车行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往届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横向考察兄弟学校及行业先进学校的先进经验,了解区域内的专业教学状况;通过听课,评课,及学生反映情况了解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找出突破口。具体按照轻重缓急,还要从培养目标及内容、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专业科研水平、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几方面入手。

3 具体措施

3.1 培养目标及内容

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内容要遵循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具体指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需制定,体现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中所设汽车专业均为应用性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汽车维修、维护、保养等生产一线。只有遵循适应性原则,才能实现其专业设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首先,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步和匹配。为适应汽车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学校必须切实做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合理安排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使之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

其次,汽车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要求。

第三、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是否经济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其要旨是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职业劳动实际,培养的人才能顺利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3.2 培养模式

汽车行业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不同,生源对就业的要求不同,生源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生源的学历及年龄不同,就业企业对在职员工培养要求不同,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针对教育主体多头并举,采用多种灵活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区域内的重点学校与重点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必须走在前面。我校的汽车专业在这方面作为相应的探索。

3.3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培养目标与内容及模式的改变呼唤一支高素教师队伍,就需要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努力实现专业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培训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在职为主,立足本专业,形式多样,加强实践,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教育法规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多媒体应用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训等。

3.4 技术装备水平

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专业的实训场地与设备建设。设备技术水平首先与就为企业相适应并适当提高技术水平,设备技术水平要在区域内适度领先,科学规划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设备的规划中,不可肓目追求高档而降低了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增加了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

3.5 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养成

有的毕业生思想观念一时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认为当工人不会有什么作为,进入企业后简单操作岗位不愿干,关键岗位又做不好;这也不习惯,那也看不惯;总是不如意,工作没劲头。好像自己进了企业很屈才,一肚子怨气;工作出了问题,从不找主观上原因,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工作不能马上进入角色,环境也不能尽快适应。总之,这种现象在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表现较为突出,毕业生的情绪波动很大。

不想吃苦、怕脏、怕累,愿意干轻巧活,任性,经不住批评,经不住挫折,一点委屈就可能离开企业。经过几次挫折后,才能有所醒悟,端正自己择业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职业认识上,职业道德观念不明确,不懂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对员工的约束与管理。有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没有长期工作打算,抱着一种临时试试看的观念,行就干一段时间,不行就离开,工作不安心,一山望着一山高。在企业里工作表现一般,劳动纪律松散,经常和同事闹纠纷,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业道德意识较差。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讲道德、讲奉献,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3)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而要求每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爱祖国、讲道德、讲奉献的理想教育,学做人、学做事,树立团结协作精神。使毕业生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完成共同的使命,实现团队的目标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如果一个专业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个特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产生,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新编》李向东 卢双盈,高等教育出版社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岗位

1 调研目的与对象

1.1 调研目的

为配合我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便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办出更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在贵港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以便重新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调研时间、人员、对象、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8月15日

调研人员:陆梓务、朱乾琳、温志力等

调研对象:如下表1所示

问卷回收情况: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07份,有效问卷为163份。关于贵港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问卷28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职业院校版)15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23份,关于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97份。

2 调研方法

结合我校毕业学生就业地区,为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对上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与文献调查法。

(1)实地考察:深入考察企业,到企业生产、维修车间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

(2)座谈:与企业主管和员工分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当面深入的交谈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

(3)问卷调查:在拜访前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第一线员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4)文献调查法: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了解现有的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定位与未来的趋势。

3 调研的情况分析

3.1 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贵港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汽车机电维修工、维修服务顾问、钣喷维修工、配件管理员、整车销售顾问、保险索赔员、汽车美容技师、船舶维修工、物流用车维修工等。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贵港地区汽车行业最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有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美容、汽车服务接待等四个岗位,并且其4个岗位的薪资水平都普遍比机电维修岗位要高,就业前景更加广阔。而据权威数据显示,包括贵港在内的全区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所有专业招生总人数的16%,而急需的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岗位却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普遍认为这些岗位就业环境差、对身体有害而缺乏生源,因而造成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难度较大,汽车美容、汽车配件管理和汽车服务接待也因人们普遍认为其是“非技术”类岗位而不被认可,机电维修是“技术”类岗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学好技术,才有出路”的思想引导下,更多的家长选择机修专业就读,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源是人满为患,其对应岗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汽车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同时考虑到贵港地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物流用车及船舶物流非常发达,相关的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校应增加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专业方向,以满足贵港地区的人才需求。

3.2 每个岗位对能力要求的分析

调查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达到的职业能力,表2以汽车钣金工为例:

3.3 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分析

通过和汽车维修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主管对中职汽修毕业生在技能方面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具有基本的汽车维护、保养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中职汽修毕业生不要求能排除复杂的汽车故障。主管强调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要热爱汽修行业,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操作规范,遇到顾客应能主动打招呼,对于顾客提出的汽车维修问题,要给满意的回答,视顾客为上帝,以让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

3.4 对于实训场地与师资的分析

根据调研,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汽车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学校的实训场地应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使学生从入学初期就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技能。

师资方面应大部分达到“双师型”教师,近年来,由于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师资更加是不堪重负。同时,本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其他理工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类专业转型,仅仅经过简单的中职师资培训就上岗,造成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非专业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把他们的从业经验、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的在校学生,可以使学生获益良多。

4 调研的结论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定位为: 为汽车企业、大型车辆及船舶物流企业培养机修、钣喷、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接待、大型车辆及船舶维修各个岗位的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本技能型人才。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加强与贵港本土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服务贵港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贵港本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基本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在汽车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院)校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汽车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工作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的“1+3”(一个主方向、3个专项技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4.3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适应贵港汽车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机电维修、汽车钣喷、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物流用车的维修和船舶的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本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融入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相关职业标准、技术规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与“工作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考虑融入行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采取由职教专家牵头,组织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方法,在职教专家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本专业毕业生所对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化为所要开设的课程(学习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理论必须够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刘建平.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广州教学研究,2005(3).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自评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提高我校办学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强化办学的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专业,我们认真学习和解读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修订的及评价体系的通知》(粤教职[2007]15号)的内涵,对我校的汽车专业从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质量效益等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逐项检查和自评。通过检查、自评和整改,认为汽车专业各方面均达到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自评总分为96分。

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定。 一、学校概况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就业率高、办学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学校创办于1954年,2004年被认定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志着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诸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自创办以来,成长迅速,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8500多名在校生,350多名专职教师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开设汽车类、机电类、电子信息类、商贸类、艺术涉及类、音乐舞蹈类六大专业群40多个专业(方向), 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而汽车专业也已成为粤西地区实力最强、最具有生命力的品牌专业。2007年9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

学校座落于湛江部级风景名胜区湖光岩畔,毗邻广东海洋大学。占地320亩,校园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制作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艺术与影视实训中心等共14000多平方米,拥有多媒体课室、会计点算化模拟实训室、数码美工与摄影艺术制作室、时装裁剪与布艺制作室、装潢设计与电脑制作室、

实用电子电工实训室、空调制冷实训室、多功能语音听力训练室、音乐表演室、舞蹈与体型训练室、灯光音响调试室、电子琴室、古筝琴室等各类实训室30余间。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科学馆、公寓式学生宿舍楼、钢琴楼、艺术馆、体艺馆、学生电脑室等。学校建有有400M 标准环形跑道的运动场、足球场、多个篮球场。学校图书馆藏书约14万册,阅览室常年订有报刊杂志300种以上,图书管理和图书资料的借阅已实现电脑自动化管理。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综合素质良好、能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50余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0%。聘有外籍英语教师2人,特聘北京师大舞蹈教授、国际金奖获得者蒋俊教授来校任教。

学校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 校长:欧阳艳;党委书记:杨明廉; 常务副校长:杨稳;副书记:陈哲儒; 副校长:林大轰、张祥宏、易明。

学校领导班子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 “重内涵发展、塑精品专业、育实用人才、创全国名校”为办学目标,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推进学校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重点专业建设,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与生产、服务现场基本同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的专业特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粤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学校注重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积极探索多样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德育方法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技能,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办学特色,搭建起了学生发展的立交桥。学生参加省、市专业技能比赛和考证率都名列省市前列, 我校学生在2009年举行的广东省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汽车应用于维修技术第一、第二名;服装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二等奖、平面广告语电脑设计项目二等奖;电子产品装配

与调试三等奖。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率在粤西地区保持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构建“五纵五横”德育管理模式,以自我教育、激励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学校的音乐舞蹈系、校园艺术团已成为粤西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50余年的努力,为粤西地区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肯定和好评。

二、自评情况和自评结果

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省重点专业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以杨稳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专项申报工作,负责申报工作的指导、检查、组织、调控,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申报工作的扎实推进。申报创优是学校内涵品质提升的需要,领导班子、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逐条自查,逐条分析,逐项整理、汇总,通过自查自评,以达到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自评五个一级指标全部达标,具体得分如下:

三、自查情况

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自查情况如下:

(一)专业师资 1、专业教师配备合理。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专职教师28名,占专业教师人数87.5%,外聘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人在校兼职任教,占专业教

师人数12.5%。专业教师数与本专业学生数之比约为1:30,配备合理。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均由专职教师任教,保证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周课时数平均为16节,行政兼课教师周课时数均为4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优良。本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17人,占53%;双师型专业教师16人,占50%。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呈现业务精湛、数量适当、配置合理、专业技术职称持有率高、职业道德优良等特点。稳定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我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在职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一览表

3、专业带头人。本专业带头人张祥宏老师,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化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毕业,有中教高级职称和机械工程师职称,达到双师型的要求。有较强教科研能力,曾主编出版《 汽车专业模块化教材》、《汽车空调》,公开2篇,胜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结构与检修》、《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4、实习指导教师。本专业专职实习指导教师有20人,实习指导教师数满足

教学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学历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全部达到有关规定。都在工厂、实训室工作多年,有的长期从事汽车设备的调试、检验、维修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20名教师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职称16人,达80% 。

5、教学水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示范性专业,本专业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准达到更高层次。本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高,学生测评秀优率达85﹪以上,专业教师综合考核测评效果优秀。专业教师实行了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每个教师每两年平均下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两个月以上,参加专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比例为100%。全部教师都通过有关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全部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进行教学。

6、教科研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实施“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收到良好效果;我们也把考级考证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进行实施,严格把好质量关,成绩显著。

本专业教师理论水平高,站在科技的前沿,主编或参编了1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1本。 本专业教师对教学有深入研究,公开发表了专业教学论文4篇。

7、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本专业的三年发展规划,本专业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年规划,包括人才引进、新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继续教育等,目标任务明确。 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熟悉新的汽车技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既能指导学生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实习指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进修培训制度和教师顶岗实习的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措施得到贯彻落实,成效显著。

(二)实训设备

1、专业实训室配置。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要求,我们相继建成了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汽车发动机实训区 、汽车底盘实训区 、汽车电气实训区 、汽车电喷发动机实训区、汽车空调实训区、 汽车整车保养实训区、 汽车新技术实训区和汽车美容实训区等,完全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训的需要,还能提供对外培训、技能考证和技能鉴定。我校实训室配置完善,室内布局合理;面积和主要实验、实训设备符合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设置标准的要求,并达到省内学校同类专业先进水平。学校非常重视实训室建设,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来更新与充实实训设备,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2、设备总值。学校重视本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现有专业教学设备总值达680万元,专业实训室60间,近期300万元国家扶持汽车教学设备设施亦将陆续投入我校汽车实训教学。学校根据汽车实训教学需求,逐年更新与市场接轨实训设备设施,以适合市场发展用人需求。

3、实验实训开出率 。本专业实训教学管理严格,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一体化教学。学校根据本专业实验、实训大纲的要求,安排好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强化实践环节,保证实践教学不少于理论教学。每门课程都制订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三)教学管理

1、教务管理。 教学计划事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规范教学行为、配置教学资源、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在充分论证专业社会需求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吸纳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制定出本专业教学计划,并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来确保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实施的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等教学文件齐全规范,管理手段先进。

2、教学质量监控。本专业根据学校《教学质量及监控管理办法》,和《教学常规检查管理制度》要求,实行严格、规范的常规管理,《科组教研活动记录手册》的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填写规范完整,开学有工作计划,常规检查有小结、检查信息有反馈,期末工作有总结,有质量分析。对专业教师能力素质有综合测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力度大、效果好。

3、实践教学管理。我校学生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考核有标准;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大赛项目与技能教学项目相结合,创造出学生学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很好地促进了技能教学的开展。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设备帐、卡齐全,有使用记录;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开展得很好,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专业教研组管理。专业教研组每学期双周周三下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检查登记表、每学期有总结。每学期科组教师开展一次组内公开课,每年开展一次学校公开课,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听课次数达到6节以上,各项教学管理资料齐全。

四、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1)培养目标明确、合理,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技能目标突出。

本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有充分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先后走访了湛江农垦集团、汽车维修行业以及粤西地区各城市的车管所,通过深入

的论证,获得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汽修人才的信息,提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学。本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有充分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先后走访了湛江农垦集团、汽车维修行业以及粤西地区各城市的车管所,通过深入的论证,获得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汽修人才的信息,提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学。

为实现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设置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①加强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道德修养和体质锻炼,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健的体魄。

②学习好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汽车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汽车专业英语等。

③掌握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包括: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空调、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新技术等。

(2)加大社会参与专业建设力度,聘请专家指导和授课,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该专业成立了由本校领导、企业专家和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机构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提供咨询与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的分析,指导人才培养的模式、教材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聘请了四位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授课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的建设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根据市场调研数据确定了合适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准确的定位。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为粤西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汽车4S 店、维修维护、保险勘察等相关用人机构提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良好汽车职业道德、熟悉国家有关汽车、交通和保险法律、法规,具有从事汽车检修、维护保养、勘察理赔等实际工作的能力,熟练运用基本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课时有保障,专业建设有规划,专业教师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

2、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对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针对性的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已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组织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方法,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推广“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互动型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

3、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积极开展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去掉一些理论性较强但实用性较差的课程,增加一些实操性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突出学生必修内容教学,及时改革教材中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各位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将自己到企业顶岗实习所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及时应用到教学中。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现已用的校本教材有11本,筹划使用的校本教材有 4 本。我校的教材选用规范、合理、适用,各项管理制度齐全,保证了教材的科学选用。

五、质量效益

2006 ~ 2007 学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为390人;2007 ~ 2008 学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为498人。本专业近两年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合计总数为888人,平均人数为444人,达到每学年400人以上,符合A 级标准。

2、专业课成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引导下,学生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把学到一技之长作为在校学习的主要目标,各班学习风气浓厚。近两年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合格率分别为92.1%和94.6%,少数考核不及格的学生经过补考后都达到及格。

3、专业技能证书。我校近两年在加强学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进各项技能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近两届毕业生专业技能证书获得情况统计如下:06 届毕业生总人数87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人数为81人,所占比例为93.1%;07届毕业生总人数90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人数为87人,所占比例96.7%。

4、就业率。随着学校发展,校领导特别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于2001年10月成立了的就业办公室,由主任二人,干事四人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我校历年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新生一入学就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每年定期招开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恰当定位。以下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06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7人,一次就业率为92% ;2007届毕业生总人数为90人,一次就业率为93% 。

5、对外培训。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每年面向社会及农垦系统,组织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设有组织机构、有课程培训、有计划安排、有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良好。技能鉴定方面包括汽车维修工中级、汽车维修电工中级。2006 年技能鉴定培训人数为147人次,2007年技能鉴定培训人数为182人次,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六、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具备汽车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大部分汽车行业基础工作的技术人才,在粤西地区企事业单位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本专业在粤西地区当地有较大影响,已成为粤西地区设备设施最新、最齐全、最具有规模性的汽车教学实训基地。

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毋庸讳言,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亟待解决:

1、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力量较强,但是专业师资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专业还没有在广东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名师。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本专业教师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培养出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许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需要加以落实。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按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的要求规范管理。

3、学校还需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需要建设完全一体化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能获得实际工作的体验,以满足培养的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我们将以此次申报广东省重点专业为新的起点,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将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企业满意,在省内有良好声誉的专业,为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5

中职汽修教学就业

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汽车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科技含量、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必须勇于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1目前现状

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必须尽快掌握电子维修技术、更新维修理念、改变维修方式。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整车制造、售后服务(汽车后市场)三者严重脱节,造成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求贤若渴,但引进学生后却不对路、不实用,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要为这些学生进行再培养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最后不得不放弃;学生学无所用,学无所值,荒废时间;学校为毕业生就业一筹莫展,培养的学生学非所用,学识陈旧,就业率低;家长含亲茹苦抚养孩子,到头来却就业无技;政府满足不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却又增加了失业率和政府负担。

2分析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扩招等多种因素挤压,就业日益艰难。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中等职业学校是否提供了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对我校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毕业生工作信息的跟踪,得到以下反馈信息:

2.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认同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上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层面一般都不高,即就业的单位一般整体实力不是很强,同时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讲,对口专业就业率一直很低是不争的事实。

2.2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更加认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直接进入工人角色,企业对他们负担的培训成本相对较低,没有专门培训机构的中小企业对他们相对比较青睐。

2.3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胜任某一项专业技术工作,但在职位晋升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企业仍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挥潜力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如果具有同样的工作经验和付出同样的报酬,他们更倾向录取学历较高的普通高职生。

以上情况说明,在汽车服务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层面普遍较低,本应去填补高技能岗位空缺的却只能去干一些低层次的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不注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将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只是简单地将普通高等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简单化,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相对不高,而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只强调外因的一面,而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做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显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师生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职业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希望能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结果就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如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便落后于别人,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

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3解决方案

往后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许多学校在汽修专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相同的问题,学生也有共同的特征,制约了整个汽修行业的发展。

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生的共同特点,人才培养采取以下措施:

3.1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适合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体系。实训第一、二周开展有特色的军训实训课,让学生先学会吃苦耐劳,再去展开实训。军训+体质训练+思想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实训习惯。

3.2培养学习兴趣

定期开展汽修技能竞赛和汽车趣味运动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根据学生特点,以“做”为基点,从做中激发兴趣,从做中学会学习。由于中职学生喜欢技能训练,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也能掌握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运用项目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培养学生协作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3.3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内容和学校教学设备、教材,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

成立由汽车维修行业负责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和课改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及实践环节的教学。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为中心,构建为核心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采用模块化、项目任务引领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一体化教学和实习课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70%,创设阶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诸如职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岗位操作技能与知识技能的应用等。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尽量做到零距离就业:将实训车间打造成4S店模式,结合企业工作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将4S店运作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刚走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同时,学校也对企业员工开展相应的理论培训,实现校企良性互动。

3.4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学校应结合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员工道德修养制定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铸造高尚职业道德人格。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职业发展,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将现有德育课改为德育实训课,可模拟企业员工素质培养课堂,定期开展德育课比赛。

3.5阶段性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会如何面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邓红,戴国忠.高职校企对接:难题“待解”[J].教育与职业,2011,(12上).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措施。

近年来,虽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汽车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存在课程体系的划分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受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安排过多,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基本不涉及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内容,而与汽车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电工与工业电子学》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知识上,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

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本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之中,甚至在载重汽车上,也采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但是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另外,汽车维修作业中的车身修复技术,钣金与喷漆技术则根本没有涉及。这些情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择业面较窄。

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另外,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从事汽车检测、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维修及其附属设备的销售、汽车保险等工作。学生的就业面已从原来的汽车运输、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原则

转变高职人才教育观念,强调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切实改变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能力单一的局面,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过分强调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诸如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市场把握等综合能力,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从封闭性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把教育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评估、保险、销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体来说,汽车运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对汽车尤其是小轿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应主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兼顾汽车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需求。

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岗位需求引出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同时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重组,将其变为必修专业课和数个专门化方向的选修专业课。(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般专业能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英语阅读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是: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最终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3)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增加学生就业前的专门化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在与汽车有关的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就业时可以顺利顶岗工作。(4)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新课程体系把选修专业课按多个专门化方向分为多个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专门方向,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门化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的专门化模块,如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行驶安全系维修、车身电气设备维修等模块,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增加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实际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改变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模块化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主要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基础技术篇主要解决入门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相对稳定。适用技术篇采用“积木式”结构,一方面可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减或组合“积木”。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总之,新的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剑,包昆容.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2,(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