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核算与监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核算与监督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1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模式 财务监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竞争、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企业在传统会计分级核算模式下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局限性,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并分户核算,融会计核算、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现状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企业通过将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职能进行分离,设置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对原本由各分支单位(以下简称“集中单位”)分别负责的经济业务事项集中统一处理,这种会计核算方式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集中核算企业加强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些企业误认为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或认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有关法律责任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故放松甚至放弃了财务监督,但是事实证明,实行集中核算的企业既有必要又有条件加强财务监督,一是核算单位实行了账实分离,为了防止账实脱节就有必要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一部分财务人员从大量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有时间和精力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特点。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督程序。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办法,有效地促进会计处理标准的协调统一,大幅提升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督制度和程序,从而避免了财务人员运用传统的思维和检查方式方法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属于更高层级,并与集中单位相对独立。一方面,集中单位无权也不能直接、随意地指使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办理不符合规定的经济业务,核算中心更加自主地开展会计核算、审核和监督工作,有效抵制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核算中心开展财务监督时能够有效避免同级部门或机构在监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情监督和过多地讲究个人关系问题,从而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

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提升财务管控能力。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集中单位的财务数据都汇总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到集中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开展情况,同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全企业的监督资源,对集中单位开展现场检查,从而实现对集中单位的资产管理、负债、收支、预算计划制定和执行、财务计划落实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最终能够较好地履行其监督的职责。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中单位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缺失和弱化倾向。集中单位财务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后,取消了会计、出纳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单位的优秀会计人员都集中到核算中心,使集中单位的内部牵制、监督职能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同时,集中单位客观认为财务监督职能随着集中核算一并转移到了核算中心,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规避核算中心的审核,从而导致集中单位在行使内部财务监督职能上流于形式。

(二)核算中心会计监督职责落实不到位。一是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职责定位不清。由于核算中心在功能定位上侧重核算职能,并认为自在集中单位,对其监督有难度,于是,核算中心与集中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二是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由于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一般不在一起办公,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不能较好地参与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对经济业务的审核仅限于相关的票据,很难掌握业务发生的全过程和业务的真实性,这样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同时,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不能较好地了解集中单位的经济业务,造成财务监督由事前、事中、事后,变成了只有事后监督,无法对监督工作形成有力的业务支撑和材料证据。

(三)集中单位报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些集中单位对报账人员随意任命,认为报账人员有无会计从业资格、有无财务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无关紧要,导致报账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报账人员疏忽大意、不负责任,不是报账不及时,就是报账错误百出,并且对相应的经济业务事项理解不透、说不清楚,而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对集中单位经济业务也不是很了解,容易导致账务处理不及时,增加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有的报账人员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日常业务完全按照领导的授意、指使处理,依法治企观念淡薄,导致会计资料不真实、模糊不清,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三、优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措施

企业应通过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功能定位,健全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报账员队伍,充分发挥双方协同的财务监督职能,保障企业规范管理和运行。

(一)提高认识,及时转变工作观念。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营造良好的核算环境。集中单位要认真学习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深刻体会会计集中核算是现代企业实行集团化运作的趋势和要求,努力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核算中心开展集中核算工作。核算中心要严格审核,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向集中单位反映经营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逐步实现核算中心由单一记账机构向全面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型”转变。

(二)进一步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职责权限。核算中心是财务监督的执行主体,主要负责授权审批程序、资金集中管理、标准成本应用等方面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功能,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财务监督和监控为手段,以会计服务为目的,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升核算中心在集中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避免将自身功能定位于单纯的会计核算的误区,可以将名称调整为“财务共享中心”或“会计管理中心”。集中单位是财务监督的责任主体,重点做好资产管理、预算执行控制、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功能。同时,集中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财经法律法规,纠正认识偏差,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负责,配合支持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主动接受来自核算中心的财务监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要根据经济业务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形成严密的宏观制度约束,对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少些弹性,多些刚性要求,对内容模糊不清的条款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保证核算中心在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都有据可依;二是建立健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包括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等,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发生,只有会计法规和规定健全了,各项业务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开展,会计监督才能有章可循。

(四)进一步加强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财务协同监督。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在财务监督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密切配合,协同开展经济业务监督,核算中心要积极参与集中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决策与执行,细致审核、严格把关,促进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目标的有机统一。集中单位要逐项审查各项支出的手续是否完整、准确,账实是否相符,争取从业务源头上杜绝和减少虚假支出行为发生。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在财务监督工作中没有绝对的界限,双方要协同作战,形成耦合力。

(五)提升报账人员素质,积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报账人员是集中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在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对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提高报账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报账水平、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集中单位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选拔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担任报账人员,加强培训和培养,保持其工作岗位相对独立和稳定,不断提高财务监督水平。

四、结论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经济效益和财务监督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要进一步优化财务监督工作,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职责权限,加强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协同合作,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保障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孙喜凤.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对策措施[J].商业经济,2007,(9).

2.宋慧敏.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8,(3).

3.赖科男.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监管[J].审计与理财,2007,(11).

4.曾祥华.浅析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

5.李光凤.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7,(02).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2

关键词:集中核算 提升服务 加强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以及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由会计中心负责管辖单位账户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稽核监督的新型核算模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办事质量和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运行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在形式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了财务管理质量。提升了事务处理节奏和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创造了新颖便捷的财政资金核算新模式。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尚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难免存在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诸多问题:如各级财政管理体制相互运行的协调性;会计职责与单位职责在经济事务中责任的界定与划分;核算过程与单位资产管理过程的脱节;会计人员如何监督相关费用的真实有效性等。要使会计集中核算成为一种成熟且能够长期服务于财政管理体制的管理与核算方式,既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要协调和处理协好服务与监督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保证监督与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服务与监督之间的关系及矛盾

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归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其服务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用服务的理念去提升工作水平。在集中核算方式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摆脱传统单一为某一单位服务的模式。适应综合管理工作方法、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和自身角色的转换,用服务于大局的观念去指导会计实践;同时运用所掌握的财务法规政策知识和会计信息,恪守会计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统筹兼顾各核算单位的利益,及时准确地为核算单位提供会计服务,并积极主动地为服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分析建议。会计监督则是指通过用检查、稽核方式,对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控制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和结果确切无误的方法。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则是做好会计服务工作的保证,两者之间密切关联,缺一不可。但是,受传统观念及会计处理信息量的影响,在工作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因认识差异所产生的理解误区。其表现是重服务、轻监督或是重监督、轻服务。这两种错误认识的关键在于没有真正区分服务与监督各自工作的侧重点,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把服务工作的意义人为夸大,忽视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过分强调监督工作的意义,而轻视了服务工作的效果。这两种认识势必会对提升集中核算水平产生极大的妨害,必须从理论认识上予以澄清和纠正。

二、正确把握服务与监督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尽管会计集中核算方式是对传统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但由于其基本工作原理、方法和手段仍遵循传统的会计理论。由此决定了其工作的目标和目的仍在于保证实现会计功能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提升会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强化会计监督意识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深刻的研讨。

1.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督关系的方法。

(1)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会计工作。传统会计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不断进步的状况下,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工作方法的研究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会计工作者,不能把会计工作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日常处理会计业务的知识技术作用简单地等同。要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产生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预算管理、国库支付、集中核算的有机融合,是科学发展观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具体表现。彻底改变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会计做账机构的错误认识,才能理顺各级财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财政资金运转中的各类矛盾。逐渐摆脱核算中心机械式的后台作业,使其有足够的深度和能力准确把握各单位的经济状态运行趋势和规律,真正参与和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观点统领会计工作的全局,是提高会计服务质量和提升监督意识的理论保证。

(2)用服务大局的观点指导会计工作。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对象是财政资金。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度其工作人员必须摒弃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特别是在同时服务于多个核算单位的状况下,一定要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严格按照确定的预算处理自己所管辖单位的经济业务,以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不同的预算单位,保证各项事业协调同步发展。

(3)用统筹兼顾的观点执行会计工作。根据核算单住的性质,建立适应服务对象业务工作需要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和工作机制,教育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履行工作职责。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深刻理解和把握服务功能和监督作用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把核算与监督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方式统筹安排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并以此为保证,全面提升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和水平。

2.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督关系的途径。

(1)加强财经法规和会计理论教育。掌握财经法规和会计操作技能是对每位具体从事

会计集中核算人员的最根本要求。会计工作涉及国家的多项法律法规,对于经济活动的处理过程也有细致严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人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做好服务与监督同样也离不开政策修养与业务素质兼备的综合型人才。首先,要注重加强对核算会计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自觉自警意识的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的核算会计队伍。只有具备较强政治素质,才能正确从事好会计核算职能,把握好工作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真正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其次,要不断组织会计理论知识的各种学习培训,激励职工不断提高会计知识水平,提高会计业务水平。第三。还要了解被核算单位的工作特,最、性质、内容;既要具备处理一般性事务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特殊问题的较高能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集中核算的预期效果才会实现。

(2)树立服务理念增强良性沟通。作为核算会计,一是要以真诚负责的态度进行服务。对于无论是否属于本职核算业务范围内的事务。只要预算单位有问题咨询。都应予以热情解答或帮助解决。以便于让所服务的单位实事求是地反映业务活动,从而便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服务单位的财务状况。二是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从站在被服务单位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去分析、思考和处理财务问题。同时还要增强与被服务单位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努力协调业务处理关系,消除被服务单位的不良抵触情绪,得到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提升服务层农。切实做好“参谋”工作。不仅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会计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服务工作水平,努力将会计核算信息和成果转化为服务单位的管理效益,提出有效可行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建议,引导和促进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

(3)用辩证的观点把握监督职能。

①掌握方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业务处理原则。一是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和相关财经法规和制度办理会计业务,提高单位财务规范化水平。严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是原则性决不能放弃。对违规的财务票据和财务行为应予以指出并责令其改正,同时还要坚决杜绝“应付”、“逃避”和“失职”行为。三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地看待具体的会计业务。灵活把握处理具体问题的“度”和“量”,对业务活动合法合规但财务票据不规范的行为,要坚持予以纠正整改,准确把握灵活性原则。

把握关键,坚持重点性与一般性相兼顾原则。一要区分不同的单位,注意“侧重,最不同”的原则。对业务较为单一、资金量较小的单位,财务监督的实施应侧重于业务活动的规范性方面,体现在增收节支等非主流业务上的事项,对监督的度应强一些,使其规范运作。对业务复杂、资金流量大的单位坚持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的全面审核,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二要区分不同的事项,坚持“服务与监督协同并进”的理念。对于一般经常性的工作事务,因其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真实性等方面已经过多次审核,形成了基本回定的处理模式,进行会计业务核算时,可以多从服务的满意度方面予以关注;对于非一般性的特殊业务,尤其是资金占用量大、完成工作周期长、社会影响力较为深远的重点事项。服务与监督工作要在项目立项的初始就及时跟进全程参与,既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又要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把服务与监督贯穿于整个事项实施的全过程。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当前财政工作面临一系列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对财政改革与发展进行认真总结,提高对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发展规律的认识,理清思路,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对市场经济的健全、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于1998年起先后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措施。财政资金管理由过去的“切蛋糕”重分配 , 向事先的部门预算,事中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事后的绩效评价转变。管理不断精细化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框架。但与此同时,每年政府审计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政府会计改革和其他财政改革进展速度并不理想,这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有关,也与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在监督的手段和监督的机制方面没有很好体现时代特点的要求有关。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辩证关系的认识和对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财政改革中涉及网络会计实践的总结,就如何在预算会计核算手段上实行网络会计,创新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探讨,旨在理清思路,力求对财政改革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是财政部门履行职能提供给委托人(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政府受托责任的解脱,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履行,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和决策效果。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进行会计选择时应追求的质量标志。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对决策的有用性。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断完善也对信息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如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渗透和应用,对会计行业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涉及会计行业的技术手段、核算方式、管理风格等,更重要的是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充分运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不是光凭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能达到的,还需要理论构建、道德约束、监管并行。同时,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政府会计工作应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

二、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财政管理和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会计法》,既包括内部监督,也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会计主体的财务人员对本会计主体财务事项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会计主管部门、其他会计主体、服务对象,以及受托人本会计主体的监督。以前的会计监督工作通过完善会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政府会计改革如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部门决算、绩效评价等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报告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预算会计监督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缺乏手段。预算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外部的监督检查也只能检查是否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具体执行无法监督。

2、会计资料在传送、查阅的及时性、可靠性、便捷性方面落后于现代信息技术。造成外部监督和管理决策的成本高,且事前、事中的监督很难进行。

3、会计规范化缺乏有力的手段,给审计轨迹和管理数据的提供造成较大的困难。规范化工作仅凭事后监督检查和指导效果很难保证。年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会计规范化达标对会计规范化的促进并不理想。

4、监督链条松动,缺位越位并存,牵制失灵。主要是不注重监督程序的科学设置,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手段不力,人为因素较多,缺乏严密性。

5、外部监督有待加强。外部监督除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专业监督外还包括社会监督,目前社会监督十分薄弱。会计工作渊源于受托责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财务是事务的价值计量,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目前会计资料中应向受托人披露的内容由于缺乏快捷的公示平台,透明度不高。

6、财务成本高,人员培训难。由于软件不统一,资源不共享,会计教学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较差,软件对财政、财务的

精细化管理考虑较少,且标准不统一;会计人员工作量大,造成社会财务管理成本的浪费。(二)财政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财政在强化宏观管理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微观管理,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等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筑牢微观基础。但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监督的内容和手段原始。目前财政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的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

2、重微观监督轻宏观监督,不注重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就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言,财政不仅要加强收支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目前的财政监督对政府决策数据的来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等的监督程序缺乏监督,也不注重执行过程的监督。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事后监督往往木已成舟,损失惨重,有的甚至造成干部培养成本的前功尽弃,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监督与管理严重脱节。通过各项改革,财政管理在精细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和政府会计改革,使财政管理逐步规范和细化,但财政监督在这些管理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三)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初级阶段,是财政实施会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载体,是微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性工程。通过财政的大力推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由于受以前信息技术的限制离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国库集中收付等政府会计改革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电算化工作已不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财政财务管理的时代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仅仅是手工记账的简单模拟,除提高核算速度,降低会计核算成本之外,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和内容。在手工完成对交易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后,计算机所执行的不过是简单的统计和汇总,手工会计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如计量错误、信息失真等仍然存在,并且使造假、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

2、对会计核算手段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会计核算手段如电算化是会计主体为提高会计核算速度,降低核算成本而采取的工作措施,是会计主体自己的事,财政部门主要是制定会计制度、会计规则至于核算手段只是培训指导,没有必要统一。其实预算单位会计履行的是政府职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存在责权利在会计主体上的相对独立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关系,但就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政府职能的履行不过是这个部门或地区的一个“利润中心”,单位、部门与地区之间不能出现预算执行的次优化。核算手段是会计制度、会计规则得以正确执行的技术保证,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实行统一的会计管理和监督。

3、电算化滞留在单机模式与政府会计改革中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要求很不适应。单机模式,一是延长了会计资料的传送周期,增加了数据出错的可能性。只是对原会计主体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没有考虑宏观管理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需要。如财政管理的指标统计分析,仍然需要手工加计算机才能完成,时效性、准确性都很差;二是数据不能共享,系统资源忙闲不均。单机录入的核算信息只有本单位的财务软件才可以识别和运用。财政资金配置的资源由于不能共享,硬件和软件忙闲不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单机模式工作时资源使用只能处于独占方式,不能分布进行,协作性差,完成大业务量会计事项的处理时能力又显不足。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出现人浮于事和有的岗位超负荷的矛盾。如财政统发工资,部门决算在这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

4、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不统一不规范,功能方面没有体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会计资料的共享和运用。现在的财务软件功能大同小异,但软件通用性却很差,集成化程度低,核算子系统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一致性、系统性。软件不统一,也给会计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

5、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隐患大。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财务人员一般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采取有效措施,一旦数据丢失很难恢复。会计档案在形成和保管中也存在风险,目前还停留在只注重纸质档案的保管,对电子档案的保管从制度到手段上都很不完善。

(四)当前预算会计网络化实践的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为解决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创新财政监督机制、适应财政管理的时代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由此财政部门推出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乡财县管等预算会计和财政管理方面的多项涉及预算会计网络化的改革,现对改革实践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

1、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收支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两个方面。集中收缴是指在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征缴活动中税务、财政、银行、纳税人和执收执罚单位实行网络汇缴,网上办公,取消征收过程的中间环节,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资金划拨实行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将商品支出和劳务支出的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减少资金划拨过程的中间环节,有效防止贪污、挪用、挤占财政资金的行为,单位零星支出由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按预算用途在财政的监管下自主使用,操作上实行财政、人民银行(国库)、银行、预算单位连网,实现网络办公。资金划拨过程的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实行网络化的计算机权限程序控制,严格坚持“预算指标控制用款

计划,用款计划控制拨款申请,拨款申请控制支付令”的控制流程。从网络会计的角度看,此项改革实现了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的网络化和事前、事中的时实监督,监督手段注重程序执行过程的自动控制,创新了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信息要素不全面,共享性差。由于信息要素不全面,尤其是管理方面的要素缺失,数据的共享性差。如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间数据共享就很困难。

(2)会计要素不规范,编码不统一。主要体现在上下级之间、信息系统之间不统一。如非税征收系统的单位编码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编码不统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编码也不一致。这为系统间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设下了障碍。

(3)会计核算没有实现网络化。由于要素不全,编码不统一,数据共享难,目前预算总会计的核算有的采取对相关数据进行复杂的对接编辑后实行手工加计算机的方式进行,有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

(4)会计信息的运用不充分。预算总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不高,给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在运用其资料时带来困难,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资料对管理和决策的应有作用,也没有考虑单位会计采集数据的需求。如财政统发工资数据预算单位完全可以作为单位会计的核算信息加以运用。

(5)对外部监督网络化功能考虑较少。如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对审计监督等外部查询和监督功能考虑较少。

2、会计集中核算改革

为了加强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少地方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改革是由财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原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设账户,通过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监督。从网络会计的角度看,它实现了预算会计的网上办公,但由于过分强调集中又失去了网络会计的远程分布处理特点,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位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是单位的财务人员,其次是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内容,是会计工作中的一种专门技术,它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撤销单位会计岗位,把单位经济和会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知情者即单位会计人员撇到一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违背《会计法》中关于“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远离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缺乏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监督。

(2)由财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既核算又监督,削弱了财政监督的独立性,也造成行政伦理的紊乱。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用款单位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产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实行集中核算既由核算中心实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同时执行财政监督,财政监督的独立性不强。核算中心既核算又监督,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财政集宏观与微观管理于一体,造成上下级管理关系的伦理不清。

(3)对单位财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产生影响。会计业务处理一旦出现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或泄密,单位领导出现贪污挪用行为责任难以界定。单位的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为了达到在会计核算中心顺利审核过关并报账的目的,往往会想方设法规避监督,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报账后,使这类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记录融入了繁多的会计核算业务之中,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增加了难度。此外,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增加了审计对其审核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专业判断。

(4)过分强调集中,采用办公大厅模式,客观上忽视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网络化进程,给单位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管理带来困难。造成一方面单位财务力量的闲置,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事务繁杂,工作不堪重负。增加了单位报账、对账、结算等财务协调的工作量。如原来在本单位可以办结的事项必须到核算中心才能办理,增加了单位的财务成本。

3、乡财县管改革

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少地方实施了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改革。此项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规范,约束力增强;乡镇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网络化;票据管理规范化,真正达到了以票管收的目的;账户设置规范统一,避免了多头开户和乱开户现象;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化,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从预算会计网络化的角度看,是较为成功的探索。一是网络化就地核算,较好的克服了集中核算过分强调集中带来的不足。二是通过会计核算网络化规范了会计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使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以及其他的外部监督实现网络化成为可能。四是由于使用统一的网络软件,实现了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五是乡镇与上级财政的网络建设为预算会计网络化的网络建设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从目前改革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1)核算软件没有很好的利用财政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如没有考虑利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非税征收等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收支数据。

(2)网络化的核算只是提供了实现监督网络化的可能,软件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方面的功能考虑较少。

(3)遇警告知功能考虑较少。网络核算后,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面对的是十分庞大、纷繁的信息数据,采用信息技术实行自动报警和有效的告之是很有必要的。

三、建议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鉴于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预算会计领域,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按照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思路,我国的会计体系由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构成。政府会计不同于现行的预算会计,政府会计在手段上实行网络会计是本文构想的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的终结目标。在现阶段建议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是为此目标打基础的。为区别企业网络会计、政府网络会计本文把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简称为“预算网络会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预算网络会计,是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在政府会计改革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提出实行预算网络会计似乎为时过早,笔者认为这正是从技术上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步骤和有利时机。它不但能加强当前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更主要的是为政府会计改革打造信息平台,筑牢微观基础。

(一)预算网络会计的涵义和作用

1、预算网络会计的涵义

网络会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托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相对于单机模式的电算化会计提出的会计手段新概念。就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网络会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

政府管理而言政府网络会计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的工作平台。预算网络会计就是指对财政财务管理和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实行网络化。财政管理改革中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乡财县管、集中核算等都属于预算网络会计的探索和实践,只是目前处于分部实施阶段,有的信息传递还没有实现网络化。2、预算网络会计的作用

预算网络会计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它是预算会计的工作手段和信息平台。它能够帮助财政和预算单位实现财务与业务,财务与财政的协同和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网络办公,为事前和事中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提供多维数据,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预算网络会计是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网络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弥补了单机工作电算化会计的缺点,具有会计信息和功能共享化、数据处理时实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存储无纸化、会计工作分布式、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如: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关的会计信息。按报表项目建立索引,就相当于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一个简化的自动财务报告;按部门建立索引,就可获得分部报告;按时间建立索引,就可以获得各个时期的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便于进行全面核算、实时监督等特点。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将从技术层面强有力的维护预算执行秩序。由于技术上的规范化,使得各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有一个清晰的轨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专供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程序,强化了审计手段,为审计监督提供了方便,降低了审计成本,同时也为其他外部监管提供网络信息平台。如上级财政要进行某项宏观决策,需要某个乡镇的资金使用信息,就不必亲自到这个乡镇去,直接通过在线访问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行政效能。

(二)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有利条件

把财政的统发放工资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会计核算业务系统、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乡财县管信息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地方财政分析系统等十多个网络应用系统和若干个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预算网络会计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1、“金财”工程的实施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提供了物质保障。现代网络技术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支撑。通过“金财”工程中的国库集中收付、乡财县管等财政改革,财政建立了十多个应用服务器群,使财政、税务、银行和行政事业单位乃至乡镇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施都已配备,这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奠定了物质基础。

2、财政网络会计实践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软件开发提供丰富的经验。通过上述网络会计的探索实践和满足财政管理的各项网络办公软件的开发与运用为预算网络会计的软件开发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财政的各项改革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提出了需求并提供了足够的思想准备。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征收、乡财县管等改革都是分布实施的预算网络会计内容,整合功能简化程序的要求十分强烈,以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勤政廉政建设的开展都为财政推行预算网络会计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4、财政的会计继续教育和电算化教学为预算网络会计的实施提供了人力保证。

5、政府会计改革为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供了政策支持。预算网络会计是政府会计操作手段和信息平台的雏形,通过实施预算网络会计为政府会计改革会计手段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三)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想

针对财政财务网络会计的各项改革实践和财政管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网络化的要求,现提出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大胆构想,以此促进预算网络会计建设,也望能对今后的政府会计改革有所帮助。

1、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

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总目标是“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笔者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体现软件设计的前瞻性,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从技术层面解决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监督及会计信息在统计分析决策等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完全可以实现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范与统一,虽然这方面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但可构建这方面的框架进行实践和探索,为政府网络会计探索改革的方向积累实践经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严密性、及时性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保障会计信息应用于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统计分析由繁难的境地变得轻松容易,引入决策指标体系使决策分析更加客观、严谨和科学。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解决监督手段、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主体及监督结果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一是监督手段要实现网络化。财政监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预算网络会计软件的开发,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机制。系统要收集储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实现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强化监督的针对性,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降低监督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作用。监督手段的网络化要对违法违纪行为形成震慑,迫使被监督单位注重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监督范围要实现全方位。由于预算网络会计涵盖了财政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会计记录信息包含管理、监督、核算的多维信息,使监督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扩展。实行严密的层级管理和控制,使监督范围和监督责任更加清晰。同时使过去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的时实监控,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要能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结存等动态情况,并对管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即使调查和追踪监控。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要延伸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和商品与劳务供应者,真正将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

三是监督方式要更加注重操作程序的设置。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由重事后监督转变为对财政资金分配全过程的监督;由重收入监督转变为收支并重监督的;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注重操作程序的设置和对操作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网络会计是一体化的财政、财务、管理、监督多功能信息系统,必须对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各项管理和监督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类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使界面清爽,操作简便。过去的内部监督控制写在纸上,往往形同虚设,现在是固化在软件的程序中,通过责任人的权限设置和严格的审核流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监督链条松动,缺位越位并存,牵制失灵的状况。

四是监督主体要实现多元化。通过预算网络会计系统中操作权限的合理设置,不同的监督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具体单位和某各地区或部门进行监督,体现了齐抓共管的大监督概念,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使财政部门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五是要强化监

督结果的执行力度。过去监督结果的执行靠被检查单位的执行情况报告或进行实地回访。实施网络会计后被检查单位检查结果的执行情况,监督主体在网上要能查到,从而加大监督结果的执行力度,迫使被监督单位注重监督结果的执行。(3)整合财政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解决信息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操作复杂、培训难的问题,实现功能全面、便捷实用的人性化设计,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由于我国财政财务管理正处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各方面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各方面的管理机构推出了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从自己的管理需要入手,各有侧重,互不衔接,给实际操作单位带来的工作压力正与日俱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管理与国际间的逐步接轨,整合系统软件功能,简化操作很有必要。

2、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根据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的,笔者认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预算网络会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原单机电算化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应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网络化的目的重点是要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这就要求信息的分布录入和集中处理,集中处理对信息要素的全面性和规范性要求就非常的严格。全面性:要求软件中每一条记录除了原单机软件需要的信息外还必须加载:单位名称,单位性质,适用的会计制度,会计账套的种类,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经济科目,非税征收的项目和标准,财政预算管理的指标体系如:经费来源、预算项目、是否实行政府采购、支付方式等;为适应以后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还必须前瞻性的设置足够的空白信息字段,供加载新的功能和软件升级之用。规范性:要求信息要素的编码和名称的必须统一规范。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保证每一条会计记录成为满足各方面网络管理和监督需要的多维数据,以便计算机对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准确定位。

(2)管理核算监督功能的一体化原则:网络会计的功能与单机电算化软件相比要实现由分别系统处理变为一体化的全方位功能的有机整合。有机整合不是简单的信息系统相加,是在单一数据库管理模式下的能实现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非税征管、单位财务核算、部门决算等各项财政财务功能的网上办公、网上监督、网上查询、网上分析、网上统计和网上决策。

(3)数据源的单一数据库原则: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和管理核算监督功能的一体化原则的在技术上的实现必须强调数据源的单一化,以便集中处理、维护和保证数据安全。这与国库集中支付强调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一样。单一数据库要集中统一建在财政部门,并实行严格的双机热备份和异地保存,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单位、部门在本系统本单位的个人机上实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单机备份,保证意外事故数据毁损后的及时恢复。

(4)软件操作的简单化原则:信息的完整性、功能的一体化、数据源的单一数据库是预算网络会计的三大特点,这与操作的便捷性要求并不矛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性化的设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有关会计记录的“定位信息”可以通过单位注册和登录功能模块时准确加载,使操作人员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这类信息的录入;明晰程度要实行严格的层级不可逆控制。即上级的明晰程度根据上级的管理和监督需要设置,下级的明晰程度只能在上级的明细科目下根据本单位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明晰化,不能逆向修改,以此保证各个层面的管理和监督的需要,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会计规范化和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一致,有的甚至很差,软件界面和模块设计要考虑容错功能和人性化处理。

3、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由于预算网络会计是一体化的财政、财务、管理、监督多功能信息系统,必须对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各项管理和监督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类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使界面清爽,操作简便。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系统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核算、监督分析四大模块。

(1)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初始、网络同步、数据单机备份、权限设置等。

系统初始:就财政而言要保证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和规范化,保证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非税征收等财政管理的功能需求。就单位而言包括在网上的上级信息字段中选定适合本单位的字段范围,通过选择缩小本单位在操作过程中的选择范围,方便操作。并根据管理权限设置本单位管理需要的明细化项目,从而使系统在不违背上级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本地化。如政府收支分类功能科目网络上的是完整全面的,而本单位使用的科目并不多,单位通过初始化简化本地操作。

权限设置:是实现本单位会计监督和财政有序管理与监督,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如稽核岗位一旦设置,执行岗位就必须通过稽核岗位审核才能执行。

(2)财务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财政统发工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征管。

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库存材料、债权债务的管理和台账、卡片的查询打印。信息来源于单一数据库中具体单位的会计记录,这里只是满足各级管理需要的查询打印。如库存材料清单,债务债券清单(包括清偿时间等)、账龄分析表等。

人员管理:包括单位所有人员的人事和工资信息和政工人事方面的统计报表,人事工资信息是财政统发工资和各级会计记账的重要数据来源。

!财政统发工资:实现在网上工资变动、修改、审核、确认和变动依据的提供。变动依据单位只需提供相关文件的文号,具体文件由财政部门将组织、人事部门的批复文件上载到网络会计系统,单位选定即可,财政部门审核可以在单位选定的范围内实现方便的查阅和审核,由此形成本地区工资变动政策的完整档案和工资数据变动的历史记录,方便于其他方面的查询。

部门预算:每年财政部门预算方案确定后由财政初始化统一的表格、自动取数公式和编制口径,单位与财政网络同步后可以自动在会计核算、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模块完成有关数据参考值的获取和测算,再经过单位充分考虑、预测、修改、确认,最后形成本单位的部门预算,通过网络同步上报财政局。财政根据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单位的编制说明进行审核,通过对网上数据的检索汇总自动生成本级的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通过检索部门预算模块的数据,单位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明确采购时间和采购方式,财政政府采购办公室对计划进行批复后,由相关采购机构执行采购,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采购资金,采购支付数据供各级会计模块作为确认记账的数据来源。预算单位由此模块完成与财政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手续衔接,实现网络办公。

非税征管:财政根据中央和地方的非税征收项目和标准确定本地区各部门的征收项目和标准,征收单位的征收项目、征收标准、征收依据只能在网络上根据单位代码自动识别,单位填加无效,票据格式由财政统一,单位执收执罚在此模块登记启票,银行款额收讫确认后成为各级记账、监督和管理的信息来源。此模块供执收执罚单位和财政非税征收管理办公室进行非税征管和核算,资金直接汇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此,从技术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和从源头上防止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发生。通过单位开票、汇缴直接生成非税征缴台账,不需专职的记账人员,财政总预算会计自动获取此项数据确认记账。由软件自动完成各级非税征收情况的分析和统计。

(3)财务核算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出纳会计、部门决算

国库集中支付:实现财政和预算单位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计划的网上申报、审核、拨付,财政、预算单位、银行、人民银行实现网上办公,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实现自动化,支付数据实现全面共享,方便单位对账和各级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查询、分析和汇总。预算指标来源于经

人大批复后的部门预算,各个层面的审核批复实行严格的程序权限设置,实现财政监督对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出纳会计:实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记账和会计核算账薄的记账、核算和管理。财政要初始化各种会计制度的不同账薄,供单位的不同财务人员选择使用。如:行政单位会计账薄,事业单位会计账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会计账薄,封闭运行的专项资金会计账薄,工会、党组织、团组织、学会等社会团体账薄,伙食团会计账薄等,使财政和单位的一切资金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网络会计的单一数据库,由此拓展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范围和空间,对资金活动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创新监督机制,从技术上加强会计规范化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单位财务人员根据权限登录,自动打开相应会计账薄进行核算。出纳和会计的记账凭证录入尽量实行智能获取化和现场易错提醒。如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的数据可以实现在相应模块中会计记录的自动获取,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和差错。现场易错提醒,如涉及货物采购达到固定资产管理金额系统自动提醒登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否则不予保存;事业单位年底结账前自动提醒结转事业基金并进行结余分配。会计科目的设置实行“层级间不可逆控制”,保证各级管理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部门决算:年底部门决算财政部门将决算报表决算口径加载到网上,报表中能从相关模块中获取数据的编辑自动获取公式获取,不能获取的由单位补录,从而实现部门决算的网上编报和审核,保证账表相符,极大减轻部门决算编报的工作压力。

(4)监督分析完成网上时实监督和分析

监督:根据不同的角色设置不同的监督内容,因为网络会计的单一数据库中记载了不同单位、不同资金、不同用途、不同时点的所有数据,为实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可能。监督功能中要体现对重点监督对象的时实提醒和有效告知。如新增债务、大额资金的账套间划转、库存现金限额、资不抵债等。利用计算机程序将监管人员的视线集中在单位的可疑会计记录上,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分析:主要满足各级管理决策的统计分析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指标体系形成分析表格,也可以由管理人员自定义条件进行筛选、检索、汇总,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由于软件中数据的多维性和管理层次的严密性,保证了管理决策分析统计的各种要求和层级间数据的准确定位。

4、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应注意的问题和防范措施

(1)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预算网络会计安全建设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一个包括安全技术、安全人员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重要保证。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作的,它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风险:主要表现为文件服务器选配不当影响网络功能的发挥;网卡和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或网络失败;网络设备的安装不规范和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软件风险:软件风险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设计不合理(如没有留足空白信息字段,造成软件升级困难),缺少风险防范措施;软件的安装和维护不当;对计算机病毒不重视,没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计算机管理风险: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日常维护、数据备份、用户权限管理等。

保密性受破坏:由于会计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于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未经授权者一般难以接近,但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它。从技术上讲,任何传输线路包括电缆、光缆和微波等都可能被窃听,还可通过收买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关键人物而取得。

数据完整性受破坏:这种破坏是篡改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和流向,插入伪造的会计数据,删除有用的会计数据,颠倒会计数据的传输次序等。

(2)预算网络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系统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物理隔离,合理选择网络设备,采用局域网暂不采用互联网,待信息技术发展后再使用互联网。

会计数据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数据加密,数据处理功能保护,程序控制实行严格的授权管理和层级不可逆控制,主体身份验证,实施跟踪监测。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来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比如系统应能识别采用非正常途径操作软件更改的信息数据或从系统中筛选出没有经过任何更改的源数据,这需要成熟技术的支持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累积。

另外可加强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员的素质,使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相关法律规范惩治电脑技术犯罪。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4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弊端分析 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其资金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于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和财务业绩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因此,笔者在分析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完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是当务之急。

1.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只承担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人员无从核实票据所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财权、事权相分离,又限定了会计集中核算无法从事后监督的圈子跳出,无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目的:对核算单位资金收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1.2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核算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清查也由单位实施,部分核算单位根据会计账登账,相互依赖,造成登记不实,加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实地清查盘点,使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移交,不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而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忽略资产的管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3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办理, 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 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1.4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核算中心,资产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具有单一性。

1.5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核算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造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2.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在会计监督职能方面,需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分析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2完善内外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对重大预算项目和专项经费要进行重点监控,核算单位除提供真实合法的原始票据报账,必要时还需具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反映。建议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加强支付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统一固定资产口径,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财务审核机制。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单位必须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有验收、领用、移交有登记,保证账实相符,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以及时掌握核算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必要时也可形成制度化行为。同时核算中心应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时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机制,接受财政内部检查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2.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核算中心的数据做到资源共享

单位可随时通过网络查询本单位的报表、账簿,及时对账,保证本单位账表、账账、账实相符。实现核算数据资源共享后,可使单位能够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在不具备网络数据资源共享的条件时,建议可采用月度、季度分析报表反馈的形式实现财务信息交流,注重核算单位信息需求,跟踪分析,不断改进。待条件具备时,建议也可考虑采用远程报账系统,从根本上实现核算中心自核算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

2.4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2.5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核算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2.6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应与以往单纯查账式的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不仅要查清账目,而且应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否则,绩效审计就会有当家理财“不善”的记录。

参考文献:

[1]王茜.集中核算体制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7)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5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成效;局限性;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是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被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成立财务核算中心,通过会计委派,由核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被核算单位分离,会计资料的保管与被核算单位分离,账务处理由核算中心办理,但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的筹集、支出的审批权等仍由被核算单位掌握。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在规范资金使用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财务处理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核算中心的职能停留在会计核算与服务层面,其财务监督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一、财务集中核算的成效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核算中心通过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执行统一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定期对专职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核算中心整体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规范使用会计科目,准确合理地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及时准确地上报财务报表,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不允许另设账户,只保留零余额账户、基本户、工会账户、专用存款账户,纠正了过去开户乱的现象,所有的资金账户集中由核算中心管理,使各单位的每笔收支均处于监控之下,基本实现了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预算外收入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等现象。核算中心严格按照各单位预算下达情况,集中统管各单位预算执行,及时提供预算执行进度与财务运行概况,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信息和基础资料,也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了预算执行中的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会计监督,减少支出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每笔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公开化,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遏制。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财务报销手册的规定,审核原始票据的真实性,核对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的签字,对资金审批权限进行审核,认真核对预算支出类别,对不合规定的票据、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票据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对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予以拒绝,杜绝财政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强化部门预算、项目预算的约束作用。

二、财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

(一)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由于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出现了单位负责人不能及时了解本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从而导致单位负责人超预算审批资金现象的发生。财务集中核算后,部分核算单位存在过分依赖核算中心的现象,导致本单位财务管理弱化,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二)财务核算中心会计监督存在盲点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分离,脱离了核算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导致会计人员对所核算单位业务活动的来龙去脉并不熟悉,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往往只能依据各单位提供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只要票据合规有效、审批手续齐全,就必须给予报销。对于票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进行判断,支出的合理性难以进行控制。一些单位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采用大头小尾的方式虚列支出,将资金套出,或将不合理的支出在开具的发票上以“办公用品”、“会议费”、“培训费”等名义列支。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实物资产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造成核算中心只掌握核算单位的资产账面情况,却不能了解资产的使用状况,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无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监控。

(三)财务核算中心运行机制尚未健全

核算中心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与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核算中心业务系统设计不完善,导致会计人员无法从繁重的机械报账状态中脱身出来,不能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上。核算中心“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对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出现相类似业务的处理不一致。

三、完善财务集中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与核算单位业务交流

核算中心要加强与核算单位的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业务座谈,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财务报销系统,推进网络报销平台的建设,争取实现实时反映资金收支情况,使各单位能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各核算单位应支持会计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财务核算中心建立健全各项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制定《会计核算指南》、《管理制度汇编》、《财务报销手册》、《业务规范标准手册》等,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报,到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严格按业务规范标准与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操作。在科目设置和使用上,严格按预算规定的科目设置,会计人员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做到同一类业务会计处理一致,做到分工明确、层层把关。当会计政策制度发生变化时,核算中心通过讨论分析及时对内部制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并及时通知核算单位。

核算单位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按规定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登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盘点,与核算中心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行业专业性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后期培训尤为重要,核算中心应定期开展财会业务培训,聘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讨论各项政策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会计技能比赛等活动,解决会计人员业务不熟练的问题,通过强化练习,提高工作效率。

(四)转变财务核算中心职能

强化财务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要逐步从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直接监督、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要充分发挥财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单位预算指标情况,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用款进度,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核算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确定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是否有相关预算,是否超预算金额,然后才通知银行付款。

实践证明,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与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董靖华.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创新手段的若干思考[J].新财经,2011(12).

[2]苏志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7(9).

财务核算与监督范文6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 对策

近年来,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财政监管,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许多省市的各单位开始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它把会计核算职能集中在核算中心,单位不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取消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只设一至两名报账员,实行报账制度。

实践表明,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降低单位行政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纳入集中核算后,单位不注意加强财务管理,会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

首先,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会计核算中心后,中心核算会计承担了多套帐务,业务量大,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入账,不可能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进行严格审查,易造成单位的收入支出、往来账款不实等情况。

其次,各单位承担的工作在性质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项目内容、预算下达的经费也不一样,中心人员如果不及时了解单位业务,不及时了解单位预算安排意图,就很难把核算工作做好,甚至还会出现违反有关制度或规定的做法。

第三,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会计核算中心后,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上的错位。甚至有些被核算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或放弃财务管理,或是想方设法规避会计监督,造成双方财务管理上的脱节,导致被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停留于简单的“报账与审核”关系。

2、会计监督和检查职能弱化,实践中会计监督的难度加大。

虽然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接触了全面、广泛的业务领域,业务水平也较原来有很大提高,各核算单位的财会基础工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手续不齐、内容不完整的凭证也被退回补办相关手续,不规范的原始单据被拒绝报销,但在会计监督方面,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相对独立于核算单位,不能充分了解核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以前降低。虽然在各项财会制度及财经纪律的约束下,各单位不再有私设“小金库”的客观条件,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虚构原始凭证等方法达到挪用、截留甚至贪污经费的目的。如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以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名义。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一是单位财产管理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仍负责财产物资管理,但绝大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建立相应的财产管理制度,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财产的增减变动没有真实完整地反映在账册上,造成了单位财产管理的漏洞;二是单位负责人对支出审批把关不严,一些明显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凭证仍能通过审批。主办会计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入账,不去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外,没有对单位内部容易发生、虚假冒领等行为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三是内部监管执行弱化,有些往来业务发生较多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对个别往来帐发生的时间和内容含糊不清,单位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4、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部分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核算单位没有切实领会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质,放松了财务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了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影响了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有些单位认为集中核算后单位不需要做账了,会计人员也可以不要了,临时调用根本不具备会计从业条件的非专业人员担任报账工作,一些必要的备查账薄如财产实物账、备用金使用日记账等都没有建立,致使单位理财水平更加下滑。

有些报账员只注重金额的正确与否,报账流于形式,不能够清楚地解释单位有些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及票据的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地向核算中心提供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留下了财务漏洞,降低了核算中心的工作质量。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会计中心要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批复的部门预算以及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立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核算单位与会计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会计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核算单位要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及时进行沟通,使中心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

2、加强财务监督,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个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的好坏,与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对财务的监督控制至关重要。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监管部门要由被动转为主动,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寓管理和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强对部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的检查,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由以前的突击财务检查为日常的例行检查。此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不仅要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更要注重对部门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做到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相结合,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特点和内部控制的弱点,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财务制度,如财务预决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度、开支标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检查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各单位应逐步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对一些不相容职务,要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分别设置,防止舞弊行为发生,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滥支乱用、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发生,保证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4、加强会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是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其自身素质。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人员是连接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单位财务管理员不仅要熟悉报账程序,认真整理填写财务报销单据外,还要担负起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因此,一方面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不得随意更换财务管理人员,对认真负责、秉公执法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核算中心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如举行培训、业务学习,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完成往来款项清理、固定资产清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其次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明确会计财务人员职责,赋予相应的权力,加强对会计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考核,并实行奖惩挂钩,以此激发会计财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切实履行财务管理职责。

三、结语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纳入集中核算的各单位要继续增强理财意识,夯实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宁永志.对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2

[2]陈柏中.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1

[3]张科.网络条件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探讨.公用事业财会,2008;3

[4]赵海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研究与对策.现代商业,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