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服务范例6篇

数字化技术服务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1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2

1 Web挖掘技术简析

Web挖掘技术主要是指通过Web网络系统进行的一种数据挖掘方式。在因特网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料信息,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但我们如何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搜索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且有益的内容,是挖掘技术的主要功能。系统可以对有趣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资料进行整合,并提供一个全面性的搜索模式,以结构化的方式将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改变其具体形态,以文本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与单个的数据仓库相比,面向Web的数据挖掘技术是相对复杂的。首先,每个数据库中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并且一个数据源就代表了Web上的一个站点。系统会在数据收集的期间将每个节点都联系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视图空间。其次,这些数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具有相互协调性和信息共享性,能够对模式进行单独设定。最后,Web挖掘技术能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完成。从内容上,它主要将动态的数据节点统一起来,并以组合排列的方式进行有效规划。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查询功能对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文本或者图片进行了解,获取其中有用的信息。从结构上来看,Web页面可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根据日常访问信息形成一个规划路径,在文件自定义的基础上来完善注册方式。

2 Web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2.1 基于数字图书馆性化服务下的Web挖掘技术

基于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下的Web挖掘技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实现图书馆信息的。高职院校会定期对图书库进行更新,并将近期新的数目列举出来。而图书管理员会根据新书的条形码将它们予以归类,并整理出来放在Web页面上。学生可以在应用平台上进行检索,并按照自己需求进行计划。同时,Web挖掘技术技术还具有信息导航功能,系统可以将学生搜索的内容自动导航到对应的文献库当中,以实现图书的综合性查找。第二,个人书架?c个性化检索。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网页上建立一个常用的服务平台,并以收藏的方式将图书放在书架上。而数字化挖掘系统会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并将不同数据在几个信道中传送,最后在服务终端进行反馈。在学生下次浏览时,系统会将其看过的书目或者是类似的书籍进行整合,并将无关的信息过滤出去,检索出与用户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内容。第三,统一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Web挖掘技术的使用当中,信息管理平台是呈现统一化趋势的。每个学生可以将学号和密码输入到数字化平台中,Web页面则会将他带入到相应的界面当中,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服务更加人性化、实际化。

2.2 数字化图书馆中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数字化图书馆的个性服务主要体现在书籍的预览和借阅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图书的预约,在其他学生归还书籍后,系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提醒,并以短信的形式传递信息。在图书借阅方面,也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首先,Web挖掘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全自动化归设,不需要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学生主要将书籍的条形码在借阅页面进行扫描,并将一卡通放在机器上。系统就会自动显示出借阅人姓名、借阅时间、归还期限、图书名称等等。另外,当学生归还书籍时,也只要在机器前进行扫描即可。第二,信息推送和分类定制功能。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通过对用户浏览内容的分析制定出相关的推送服务,并以“Web广播”的形式实现服务功能的分化。另外,学生可以在系统中输入自己的年龄、兴趣爱好、学历等内容,数字化图书馆会进行真实场景的模拟,推断出学生所需要的图书,并达到信息深化的目的。

2.3 基于Web挖掘技术数字化图书馆模型的构建

基于Web挖掘技术数字化图书馆模型的构建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系统将用户作为服务载体,以数据访问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模块净化的方式配置系统的核心构件,形成以“用户爱好”为具体方向的关联路径。同时,系统还会根据数据量的扩大来调整服务策略,在数字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达到界面评估的目的。最后,服务终端会将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学生的浏览和阅读提供方便。第二,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将无关的内容删除掉,形成以页面访问为主的逻辑单元。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以本校用户为主的信息传送路径,挖掘出更有深度的内容,实现模型的优化。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3

(一)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

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提升文化演出院线、票务网络、文化场馆、文化设施等文化流通环节效率。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内容集成、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攻关,创新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促进数字内容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网络的文化艺术品及版权交易、文化科技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数字文化: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数字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二)加强融合网络技术攻关,发展新兴消费服务业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4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便携式阅读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数字化、移动化阅读。多种媒介的融合进一步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快速路,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环境,而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及其移动阅读服务概述

1.1 媒介融合概念及特点

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将原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既包括传统的电视、报纸、期刊媒体,也包括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多媒体平台,其中数字互联网是媒介融合的核心平台。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属于初级发展阶段,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融合,高层次的应用融合鲜少涉猎。实际上,媒介融合的特点更多体现在数字化、全能化、移动化三个方面[1]。首先,媒介融合要依赖互联网平台进行发展,其传输的信息往往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编码和转送,信息的数字化特性是数据、图片、声音相互传送的基础条件。其次,媒介融合的全能化是指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世俗文化都能被包容在内,表现全能性与多元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还促进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网络以其无处不在的特征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向移动化转变。

1.2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概念

数字图书馆最早是由美国人Garrett于1992年探讨并提出的,同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数字图书馆为关键词召开主题会议,此后数字图书馆概念被大众所知。所谓数字图书馆,是指以数字化信息进行存储,并且通过网络访问的一种有组织的信息馆藏与相关服务。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馆藏的存储具有一致性与永久性等特点,由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组成。

1.3 移动阅读服务及相关概念

目前,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概念存在争议,有学者将其解释为无线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还有学者提出移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一种以?底只?信息服务资源形态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目的、依托移动终端等技术为平台的图书馆的服务活动,无论从哪个切入点对移动阅读服务进行研究,都离不开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四大要素。

2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系统组成要素(见图1)

2.1 主导因素:信息人

信息人是指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的服务者,它是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系统的主导因素,涵盖了数字图书馆相关服务的所有参与者,即移动阅读的设计者、组织者、建设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在广义范畴内也包含数字移动阅读的使用者。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水平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服务者的基本素养。具体而言,随着知识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从事移动阅读服务的人才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数据库就十分完善与先进,有能力为高校学子提供全面而优质的国内外资源信息,有利于促进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

2.2 技术因素: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泛指在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从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层面看,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四个方面。信息基础技术又包括微电子技术与分子电子技术等;信息系统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技术;信息应用技术则主要指信息管理技术;安全技术,顾名思义为密码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等[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构建要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进行相关技术的自主开发与创新,图书馆、数据库生产商等资源提供方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技术平台开发的主导者。

2.3 资源因素:信息资源

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资源因素,是指信息用户在相关服务接受过程中直接的利用对象,集中体现出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他们对图书馆的使用更多的是集中在知识层面,离开了信息资源,图书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是各类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移动阅读服务的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来自传统数字资源的移动化升级与具体移动信息资源内容建设两个维度。

2.4 服务因素:信息服务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是指信息用户接触的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门面,是最贴近读者的一项因素,是数字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四大要素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环,也是集中体现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成效高低的重要环节。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相比,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体现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数字化、服务方式移动化等特点。因此,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不仅是信息用户的需求,更是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截至2015年年底,美国已有54%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快速发展趋势[4]。

3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优化信息资源平台

一项针对天津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资源需求除专业知识内容外,基本不受年级因素的影响,其整体趋同性较为明显。如:在信息资源的选择方面,大学生多集中在青春文学类、励志教育类、考试辅导类与生活服务类几方面,部分信息资源的选择率一度高于50%。除此之外,大学生对移动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表现在娱乐和生活两方面。互联网媒介下的信息选择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共性行为较少,更多的是个性化利用过程。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在构建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优化信息资源建设,做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媒介全面融合、共性资源与个性化服务共同建设[5]。

3.2 准确服务需求定位

传统图书馆在升级移动服务的同时,应加强书目查询、信息导航等基本服务的建设,同时,根据媒介融合的特点与平台,充分利用移动媒体展开相关的特色化信息服务。如:视频资源服务、互联网自助借阅与查询服务、移动媒体个性化订阅服务、终端推送服务等。以最为普及的终端推送服务――短信息服务模式为例,其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对缓存数据库与DL数据库的建设,用户只需拥有可收发短信的手机设备,即可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短信息移动阅读服务;而图书馆通过群发功能,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向几百个用户发送消息,大大节约了时间(见图2)。但这种服务缺乏灵活性,如果将移动服务与传统服务结合起来将会更有意义,高校图书馆应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突破束缚,准确定位服务需求。

3.3 健全移动阅读机制

一般来说,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机制包括组织决策机制、资源构建机制及平台研发机制。组织决策机制是指宏观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战略规划;资源构建机制是指根据本校情况和师生要求,甄选信息资源,并进行收集、分析和归纳,最终向师生提供完整、有用的资源产品;平台研发机制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师生阅读习惯,研发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资源阅读平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只有健全移动阅读机制,才能促使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不断进步。

4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构建策略

4.1 依托媒介融合背景,创新移动阅读方式

媒介融合背景使高校移动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纸质文献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变,阅读方式不再仅限于?质阅读,碎片化阅读、掌上阅读、互联网阅读等新形式不断涌现。高校图书馆可依托媒介融合的背景,依据本校师生阅读情况开发适用于本馆的特色化客户端或APP软件,丰富自身的服务项目,创新多种移动阅读方式。

4.2 整合馆藏资源,完善馆藏文献构成

高校图书馆拥有过硬的图书情报知识专业人员及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整合馆藏资源,完善馆藏文献构成。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等重新归类加工,针对高校读者群不同的年龄及阅读习惯,提供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导航,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移动阅读资源,方便读者的检索及阅读[7]。

4.3 转变馆员服务理念,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团队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的构建离不开馆员的努力。图书馆员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馆员素质,还要提高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的水平。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需求,也是推动未来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馆员培训讲座,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馆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5

关键词:测绘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效而准确地筹划和使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资源和技术保障,使信息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并达到精确化。本文侧重从测绘产品的生产模式、保障模式、保障效率等方面,比较和分析数字化与信息化测绘的异同,描述信息化测绘的优势和特点,试图从中得出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启示。

二、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特征

1.数字化测绘

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今天的航天遥感遥测,从传统的手描笔绘到现代的电脑编辑激光喷绘,反映的正是测绘生产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数字化测绘主要体现在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数字化(包括大地网、坐标系、影像产品、地图产品)和测绘保障的数字化。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产品形式的数字化,存储方式和获取的磁介质化,保障方式的超前化、储备化或嵌入化。

2.信息化测绘

测绘信息化是指在测绘行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加速实现测绘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现代化(空、天、地一体化),产品形式数字化、多样化,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成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等。信息化测绘这一新概念是根据我国现代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提出来的。显然,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实时有效地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服务。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数字化测绘的全部特征。但是,信息化测绘又具有数字化测绘所不具有的特征,即信息获取和保障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信息传输与服务从“局域”过渡到“广域”;信息处理的基础设施从“专用”过渡到“公用”;信息运行的主体从“封闭”过渡到“开放。

三、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关系

测绘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测绘服务。测绘服务又可以分为主动服务和被动服务,储备式服务和实时服务等。从测绘服务的不同模式和效率可以理清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相关性

(1)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和前提

数字化测绘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字产品和数据存储与服务等都是以数字为主要特征的。由于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已实现了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数字采集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控制测量由原来的地面三角测量和距离测量转变为卫星定位测量;野外测图由平板仪纸质测图转变为数字化、自动化的野外测图;摄影测量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转变为无地面控制的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地图制图由传统的手工制图转变为计算机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测绘产品由单一纸质形式转变为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多种地理信息数字化产品等。因此,测绘技术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保障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数字化和快速化。

而信息化测绘无论是信息获取、处理、服务都首先体现为数字。只有实现测绘生产的数字化,才能保证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只有实现测绘产品的数字化,才能保证测绘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存储的磁介质化;只有实现测绘服务的数字化,才能保证测绘服务的实时化、网络化和大众化。可见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和前提。

(2)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必须以标准化为前提

数字化测绘的数据获取、处理、存储与服务,都必须严格按照测绘生产要求,遵循一定的标准规则进行,否则将严重影响数字测绘生产的流程和保障服务;而信息化测绘无论是在信息生产和管理、网络运行标准,还是信息分发格式等诸多方面,都必须要求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否则信息的交换、信息融合及应用都难以实现实时化和社会化。

(3)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必须以网络化生产为前提

数字化测绘已经在测绘内业生产中非常普及,生产体系已经从传统的分步实施、分阶段实施转变为局域网络化生产体系。为实现高效的数字化生产,在测绘生产、管理环节中(如任务分配、工序衔接、成果检查、生产调度和监控等),都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了数字化生产能力,并减少了生产失误和提高了产品质量。

信息化测绘生产方式更是以网络技术为前提,参与人员不局限于测绘专业内部人员,还可以是用户和公众。测绘生产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4)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是实时服务保障的重要前提

数字化测绘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数字化,将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进行网络化传输、虚拟仿真、可视化表现,实现测绘成果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数字测绘产品。

信息化测绘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融合多学科技术,以全球信息网格(GIG)为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自动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实时测绘服务保障。

2.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不同点

尽管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信息化测绘服务保障是测绘服务保障的新模式,但是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又有其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获取方面

数字化测绘并不排斥传统的数据获取手段,只是成果的表现形式和产品的加工过程是以数字化为特征;而信息化测绘则强调信息获取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化和空、天、地一体化。信息化测绘将更多凭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或更新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地理空间信息。在信息化测绘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遥感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连接,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遥感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的参数和运行状态,当用户发现现有数据满足不了需要,可以根据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运行状态实施规划调度。

(2)数据生产方面

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都可以基于自动化的测绘生产体系,但是前者表现为局域网的生产模式,而后者则更强调基于全域网或In ternet,甚至是基于网格的生产体系,更强调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前者的生产时效性也远远低于后者。在信息化生产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参加到测绘信息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在线的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3)测绘产品的形式方面

尽管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产品的主体形式都是“数字形式”,但前者的现势性要求远远低于后者。信息化测绘更强调信息的实时性、现势性和现实性。因此,信息更新周期应尽可能短,产品的存储应标明“历元”信息。因为过时的测绘产品依然可以是数字测绘产品,但已不属于“信息产品”。或者说测绘数字产品只有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经由网络的传输并产生实际效用之后才能是信息产品。此外,信息化测绘产品还具有数字化产品所不具备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个体性。

(4)测绘服务与保障方面

数字化测绘产品保障更多的是“储备式”保障,即超前准备,即时服务。而信息化测绘强调的是实时保障,实时服务,所以要求测绘产品的现势性要好,实时性要强,保障速度要快。显然,信息化测绘保障必须是网络化保障,标准化保障。数字化测绘保障的另一个特点是嵌入式保障,即根据用户的需求预先将测绘数字产品预制在载体中,植入应用系统之内。而信息化保障则更多地强调大众化保障,通用化保障和标准化保障。如此,网络化保障成为信息化测绘保障最显著的特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 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测绘保障方式成为可能,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建立集成化的地理信息门户网站,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

四、几点启示

1.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是测绘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的相关性和相异性,可以明确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和基础前提,而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测绘科学发展已经经历了模拟模式、解析模式、数字模式,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测绘服务保障的全方位、全天时、全天候需求以及精细化、具体化、实时化越来越迫切,于是测绘学科需要集成3S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以构建起新的测绘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模式,即信息化模式,所以信息化测绘保障已成为测绘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多学科技术融合和网络化、标准化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必然条件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要求测绘学科内部技术及管理必须高度集成,测绘技术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必须进行融合,生产模式必须从小团队集中作业方式转变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方式;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管理、更新、传输、交换等过程必须广泛采用网络化、智能化和一体化技术;数据格式生产模式必须实行标准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系统的共建,满足在线地理信息的传输、交换和服务。

3.信息化测绘是测绘全方位实时服务保障的必然要求

测绘服务由数字化测绘的“储备式”服务向“信息化”测绘的全方位实时化服务方向发展,说明信息化测绘的本质是服务。测绘的全方位服务保障首先要求信息获取实现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和全方位。要求信息处理、分发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要求产品实现系列化,个性化;而实时服务要求信息获取、处理、分发都必须实时化。只有在信息化测绘条件下,才能通过网络或网格实现测绘信息的实时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测绘科学, 2007, 32(2): 5-11.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6

关键词:数字城市;信息化测绘;关系;作用与对策

0 引言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全面开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首先就需要掌握并控制城市的所有地理信息数据,而掌握这些地理信息数据也就需要信息化测绘来完成,由此看来,在熟悉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测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测绘,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并不能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城市测绘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入研究数字化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较快发展。

一、数字城市的概述

1、数字城市的含义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以及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综合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工作、学习、娱乐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在时间上的合理利用,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说,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就是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此促进城市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字化。数字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然后建设一个健全的数字化数据库,从而对城市各个基础设施各项产业进行优化管理。2)网络化。在一定的规定要求下,需要将各种网络相互连接,并在其中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信息平台,以此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3)智能化。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交通、资源实现智能化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概述

1、信息化测绘的特点

信息化测绘的最本质特征也就是为城市提供及时有效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实现其综合。信息化测绘体系与数字化测绘体系不同的是,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目标。根据总结,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能够及时获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信息化测绘,将地理信息数据建设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时更新与检测。2)能够拓展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化测绘,可以将信息网络从局域转变到广域,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开往的网络环境之下,数字化测绘一般是以局域网为主而工作的,但是信息化测绘必须要通过广域网来进行交流、工作,实现了信息交互的网络化。3)使基础设施公用化。通过信息化测绘体系,其中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使用等,使其从专业部门使用转变为公用人员施工,从而彻底实现了测绘基础设施的公用化。4)保证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是建立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并无太大的区别,信息化测绘的技术基础与数字化测绘的基础基础都是数字化,但是信息化测绘却能给社会提供能高层次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并提供综合服务。

2、信息化测绘的核心技术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因此,它具有多重特征: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通过该技术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为人们所用。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测图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智能化技术,地下管网探测自动化技术,变形与形变自动监测技术,地籍与房产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多种技术集成等。

三、信息化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对策

1、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按照统一设计、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快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数据需求,提供权威数据服务。建立健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定期更新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机制,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空间数据生产及使用的协调和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制定和完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共建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建设的国家信息化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建设全国测绘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系统,及时测绘成果目录,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和测绘服务。

2、积极推进测绘信息化建设

现代测绘科学以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基础,既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又进一步发展了信息技术的行业。随着测绘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测绘业已从传统行业逐步向信息化产业转化,从单一提供模拟测绘数据和服务向提供多形式、多尺度的信息化测绘产品转化,测绘产业应借助数字城市建设的东风,积极推动测绘技术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逐步实现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产品信息化以及测绘服务社会化、网络化,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信息化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和测绘服务。测绘生产自动化就是通过GPS技术、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等测绘新技术,实现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及快速化。应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测绘生产体系,包括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更新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智能化,数据管理及更新实现实时化和动态化,生产管理和指挥调度自动化,成果应用和服务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四、结束语

事实上,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条件,也是其关键环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城市测绘部门必须要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获取更多有用的地理信息数据,然后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发挥信息化测绘的作用,以此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