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1

一、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应具备的财务管理能力

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特点,一般应具备组织计划(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前期财务策划、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财务合规控制等多项财务管理能力,如表1所示。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

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包括管理理念、机构与人员设置及职责与权限、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与工具、过程监督检查及绩效管理等,是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经验积累,作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

工程项目实施前所进行的总体财务战略规划,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费用控制策划、分包或协作成本控制策划、设备物资采购策划、管理费用及税收策划、利润策划、资金需求及融资策划等,并反映和评估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形成前期财务策划方案,以及对策划方案的复核和审批,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客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动态识别影响财务目标的风险事项,并评估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具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并嵌入内控系统,是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

工程项目具有阶段性结算特点,但客观存在合同解读与执行、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新增减工程等复杂情况,需要建立一套充分支撑结算要求的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制度,并依据结算特点合理测算工程建设资金需求。结算风险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较多规范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从,以及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具备设计健全完善、操作性强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职及协同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以上五项财务管理能力是依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及配套指引(2010),结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所界定的五项综合性财务管理能力,反映在前期、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内容。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现状及评价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更多关注财务合规控制、财务收支结算和财务表现能力及其结果,而对前期财务策划、过程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较弱,狭义财务管理模式特征显著。这一模式重点关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计量和确认,而对其发生的科学合理性并不直接控制,当风险发生并传递到财务上,发生亏损或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时,财务实际已无应对能力。如表2所示。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评价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一般采用项目经理制及财务主管委派制,项目部按工程建设需要设置工程质量部、经营管理部、财务部等部门,围绕合同履约,财务管理以营业收入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中心。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清晰。受招投标的影响,不同项目营业收入利润率客观存在较大差异,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不能真实反映项目部经营管理水平。其二,财务管理未与风险管理较好结合。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变更,而对合同的解读、分包及结算等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部,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重大财务风险发生。其三,会计管理以合同(标段)为对象,未按分步分项法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不能及时揭示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会计更多起到核算的职能。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的评价

前期财务策划对确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风险评估起到重要作用,但诸多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前期财务策划管理制度,未实施前期财务策划,或者由于成本费用基础管理信息欠缺,财务策划方案不尽科学合理,财务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不能对整个工程财务管理起到控制作用。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的评价

目前施工企业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在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未加以识别和揭示,评价其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财务管理处于工程建设的后端,当与财务管理目标产生重大偏差时,实际已无较好的应对策略。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评价

完整齐备的资料是工程结算的基础,但大多施工企业相关工程量表单填列、监理签证、业主确认与结算等流程管理并不规范,在工程变更情况下,往往发生结算风险。一些工程未结算款大量积累,导致资金困难。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评价

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完整性,以及可操作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目前更多关注财经纪律及相关法规,而较少从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完善财务制度,如施工过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在制度执行上,一些制度不明确、可操作性差,而有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力,如分包合同分级审批及分包结算管理。

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为事后合规控制能力,而应在事前、事中嵌入风险管理方法与程序,体现创造价值的功能。前期财务策划,过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事后合规控制“三位一体”,才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应达到的基本状态。

(一)优化和改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

一是做好前期财务策划,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涉及大量基础工作,包括成本费用项目及控制标准,可能发生重大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策划方案审批与执行管理制度。二是调整项目部绩效考核方式,从营业收入完成率(合同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评价调整为目标利润完成率主导的绩效考核模式,消除因招投标差异带来的冗余,更多体现管理创造价值。三是拓展会计监督与控制的职能,按分步分项法细化会计核算对象,归集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信息,动态评价预算执行的偏离情况,揭示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风险。

(二)建立与完善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是将前期财务策划作为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最终体现为工程财务预算方案,分解到分步分项工程及年度实施计划中,使预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并作为执行和评价的依据。二是针对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如合同变更(含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应有分级审批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并动态调整预算控制方案;再如结算,应有结算报警制度,对未结算款项达到一定阀值,明确应采取的对策,而对分包结算,应依据分包合同,在结算依据充分前提下,采用集体联签制,确定支付款项、金额及方式。在流程管理中,针对关键风险点,使财务活动均有相应内部控制。三是建立项目中期综合性财务评估制度。评估目标不仅在于合规性(内部审计),还在于预算编制与执行、合同及变更情况及在建工程财务状况、财务信息传递及风险揭示与评估和应对管理、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等,判定其“在控、可控”程度。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2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4-0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但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枯燥,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形成厌学情绪并觉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完美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愉悦和轻松地学习课程知识,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

(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核算技能,并学会依据各种物流业务选择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二)按照情境学习理论选择课程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取真实的职业能力,并使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要对偏重讲述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实际项目练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尽量考虑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并把实际物流工作岗位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融合起来。

(三)以仿真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设计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分为不同的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按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模块一是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一个学习项目即物流成本管理认知;模块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成本预测与决策、物流成本预算与控制等三个学习项目;模块三是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包括运输物流成本核算、仓储物流成本核算、配送物流成本核算、包装成本核算、装卸搬运成本核算、流通加工成本核算等六个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每个学习项目都指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附有物流各个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背景,改善学习效果。每个项目都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讲述,讲述时先采用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任务分析,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详细讲述任务实施的程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有关职业技能。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应该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的模式。《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该依据学生设计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案。同时,要使学生能为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设计,学生要学会分析物流成本的组成,运用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为物流企业制作物流成本归集表和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业务技能又必须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来演练,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实质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一)考核的组成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以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并以学习项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50%)和结果性考核(50%)。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在过程性考核中,学习态度考核占20%,即通过课堂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考勤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专业技能考核占3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操作能力、完成情况等。学习质量考核占5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其他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的设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应用程度。

(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含学习态度考核(20%)、专业技能考核(30%)和学习质量考核(50%)三项。学习态度考核方式如下:若按时出勤,一次计1分,满分10分,若学生每缺课一次则扣1分,迟到一次扣0.5分;在课堂提问时,回答情况按回答次数计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计1分,满分5分,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则不能得分;在课后作业上,按上交次数考核,每上交一次计1分,满分5分,及格分为3分,若少交1次则扣1分,共5次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好加0.5分,加满至5分为限。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任务参与考核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在进行工作任务参与考核时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应依据分工情况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中的任务,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1分,满分15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5分(按组考核)。学习质量考核是对学生在各种类别的物流企业下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代表性项目应用参与考核是依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应完成其他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满分20分,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2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代表性项目应用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满分30分,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按组考核)。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应依据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员分工,由各小组组长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核算进程的评价。接着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表和小组组长提交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表进行统一考核,给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总评。在进行过程性考核中的专业技能考核时,可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结果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在学期期末,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项目,必须分别针对几种不同种类的物流企业设计物流成本核算方案,这一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综合应用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能力。结果性考核分值占总评分值的60%,若针对某一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时总分为50分,则结果性考核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组成分析(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完整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解释(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清楚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归集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分配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整体方案设计(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和严谨)。

三、实施效果

笔者把上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具体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通过在本校2012级和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推行这种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继而实现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操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多个成员共同合作以此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作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是一种值得高职院校广泛推广的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3

(一)管控意识不强,监管难到位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引入股权改革,引入新的投资者或对供水企业进行整体转让等形式加大对供水企业的改革力度,促使供水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但由于供水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自然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从业人员管控意识不强:一是不相容岗位(部门)混同,缺乏相互制约。如基于一条龙服务的考虑,对工程预算、实施、结算等不相容岗位,往往在同一部门内由同一人负责,未能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相监督牵制;二是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制度形同虚设)。在用户提出用水申请报建手续时,对工程量小、在三两天内能完工或只是零散户一两个水表的工程,基于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从简不签订工程合同,但对于工程量较大的、跨月度甚至跨年度的工程,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一旦出现法律责任,供水企业作为专业公司往往会处于不利位置,企业风险明显增大;三是外包决策不科学,导致外包施工监管不到位。供水企业往往由于人员、技术、资质上的不足,对工程量较大的项目,常常委托外面的施工单位实施,但通常都是指定一至三个施工单位队伍轮流进行,欠缺公开透明的竞争决策机制;四是对外包施工队伍的后续管理不到位,往往会影响项目完工投用后多年的营运效果。

(二)信息流传递脱节,未能形成有效监管

从工程建设的整个流程来看,企业内部部门间未能形成监督、牵制机制:一是材料出库环节。工程人员凭预算清单领料后,仓储部门未及时据以填制出库单据和登记仓储明细账,并及时将出库单传递至财务部进行核算,而只是做账外登记,以领料单抵库存,只在工程完工并办理原出仓材料清退库后才填制出仓单据以结算,财务部据结算书结转成本。二是在工程收款环节,工程实施部门完成结算后,将结算书送交客服前台收款,在客户确认结算价且缴交款项时才开具工程发票,并将整套工程材料送达财务部门;否则,不开具工程发票,若出现用户不认可结算价或不及时交款,则结算会长期压在客服前台,财务部无法准确、及时核算承揽工程的应收款项。

(三)财务核算不规范

由于流程制度上的缺陷,相关单据的流转未能及时转递到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必然存在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一是适用会计准则错误。对承揽工程,都是基于用户确认付款时开具发票,才能将相关单据传递到财务部门,据以做收入核算,实质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而不是基于“权责发生制”,未能准确核算当期收入和“应收账款”。二是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在工程项目全部完成收款后,整套资料(包括材料出库、结算、外包人工等)才传递至财务部门,导致核算上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不是严格按工程建设的要求通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及时核算。这样,会导致账实不符以及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现象,给企业粉饰报表提供了便利。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承揽工程管理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以承揽工程建设各个关键环节为基础,制订(或完善)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一是在施工单位的物色选择环节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选取不少于三个施工单位作为合格的备选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避免人为随意变更施工单位或选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二是在确定具体施工单位的决策环节,建立严格的自下而上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分级、分层审议、决策制度,避免班子会(或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确保合格供应商(施工单位)都有均等的参与机会。三是在施工管理、工程验收环节,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把工程质量、安全、毛利等关键指标,与项目负责人的考核、薪酬、升迁等挂钩,促使项目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职责,把好施工管理关。(二)理顺流程,抓好出仓材料管控供水企业由于越来越强调对外服务,在承揽工程对外服务流程上已基本完善,但在内部材料实物流转和信息流转上需优化和完善。一是材料实物一旦出仓,必须严格据实填制出仓单并及时登记实物账,做到日清月结,不允许白条抵顶库存材料。二是出仓单应有一联及时传递至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按项目做好分类明细核算,并定期做实物账与财务明细账核对,确保账账相符。三是建立仓储材料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盘程序(或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排查原因,预防小问题长久积聚,导致仓储材料毁损或因陈旧而减值,甚至于产生腐败行为。

(三)规范会计核算,及时结转收入和成本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供水企业及相关供水管道施工的实际情况,以规范会计核算为导向,完善工程信息传递,及时按权责发生制结转收入和成本,真实、客观反映工程盈利能力。对跨期工程会计核算如下:

1.收到仓储部门转来材料出仓单: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材料(甲工程)贷:原材料——库存材料

2.对外分包工程,收到施工单位开具发票时:借:工程施工——分包工程费(甲工程)贷:应付账款——施工单位(或银行存款)

3.当发生应有总包方(供述公司)承担二次运输费、外聘勾机、吊车费等费用,收到有效凭证,则:借:工程施工——分包工程费(甲工程)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在相关费用能清晰划分对应具体项目时,可据此简化核算,若不能清晰划分,则应通过二级科目“机械作业费”归集,在资产负债表日,再按比例分摊至具体项目。借: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费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在多个项目分摊,按主材成本比例进行借:工程施工——分包工程费(甲工程)——分包工程费(乙工程)贷: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费

4.开出收款发票借:应收账款——甲工程(或对应单位)贷:工程结算——甲工程

5.收到款项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甲工程

6.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完工进度确认收入(1)确认工程进度(2)计算收入①完工百分比(W)=累计已发生材料成本/(累计已发生材料成本+后续材料成本)×100%②当期应确认收入=合同收入×W-累计已确认收入③当期应确认毛利(借、贷方的调整)=(合同收入-合同成本)×W-累计已确认的合同毛利④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当期确认的收入-当期确认的毛利⑤如有预计亏损,则一并计算确认减值损失:预计减值额=(累计已发生成本+后续成本-合同收入)×(1-W)(3)会计分录①借:主营业务成本——甲工程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甲工程)(当预计亏损时,在贷方)贷:主营业务收入——甲工程②借:资产减值损失——甲工程贷:工程施工——合同预计损失(甲工程)③最终都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无余额。

7.工程全部完工完成结算借:工程结算货:工程施工工程施工——毛利

三、结束语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4

一、何为“全面预算管理”以及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实施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预算管理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调整、预算考核与分析等重要环节。全员强调的是全员参与,且必须有领导的支持,预算是全体人员的分内事;全过程强调的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纳入管理;全方位强调的是预算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

(二)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是战略落地的有效途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预算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而是围绕战略目标的设立而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可见企业战略与预算之间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任何战略都不应该是空洞的,都需要将战略转化为规划,将规划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而全面预算管理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细化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计划,为各单位确定具体可行的努力目标。

2、全面预算管理是决策支持的必要手段。任何管理业务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都会在预算管理中无处藏身,暴露无疑,一项预算在现有分公司中找不到对应的责任部门,说明管理上有缺位;同一项预算有两个以上的部门在编制和管理,说明管理上有重叠,一个部门或一项业务的预算与另外一个部门或业务的预算相矛盾,说明管理流程脱节。这些问题都能通过预算管理暴露出来,并为公司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3、全面预算管理是资源配置的价值导向。全面预算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资源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来实现企业的年度计划和战略目标,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通过预算管理,协调和分配内部资源,预算目标及重点在哪里,资源就合理配置到哪里。

4、全面预算管理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年度预算指标一经下达,即带有指令性和导向性,体现了公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公司努力完成的业绩指标。也是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工程总承包企业特性

工程总承包是集设计Engineering、采办Procurement、施工Construction为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业主只与工程总承包商签订合同,相应的管理风险也转移给工程总承包商。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矩阵式、弱矩阵式组织结构

由于工程总承包企业是以工程项目为主线,而有辅以各个板块,形成纵横交错的两条主线即形成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混合型结构,它是职能型和项目型结构的混合,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是能有效利用资源,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可以为所有项目利用,促进学习和交流,缺点是存在两种汇报关系,需要平衡权利。

而弱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各项目经理共同隶属于项目部,项目部统筹安排项目运作。

(二)项目驱动

以项目为驱动,通过整合公司内部和外部资源,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费用控制,达到对业主的合同承诺。整个项目以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为基础,划分成本不同的板块和阶段,形成工作分解结构(WBS)。

(三)合同周期长、合同额大

项目是整个生命周期的运作,一般合同周期较长,都会跨年度。同时各个工程项目合同额较大,几亿到几十亿不等。

(四)产品非标准化

工程施工企业的产品与商品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工企业的产品从名称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工作量和工艺复杂程度来看都不尽相同。产品非标准化也是施工企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三、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探讨

工程总承包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预算管理模式不能简单的按照产供销的模式来进行编制和控制。产品的非标准化也决定了其预算编制不能按照数量与单价的模式进行测算。因此工程施工企业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管理方法,而不是随波逐流。

工程总承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该做到工程概预算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项目生命周期与年度预算的衔接,通过内部责任制,形成两条主线,实现对项目、分子公司/事业部的双重预算及考核。搭建以项目预算为主线的“三维”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绩效考核的闭环,进行有效的、精细化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三维是指项目维度、组织唯度、时间维度。

(一)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梳理责任关系

以工程项目预算为主线,以内部合同为桥梁,梳理项目与分公司(事业部)的责任关系,职责明确,工作范围清晰。公司以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方式将责任下达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以项目组的名义与分公司(事业部)签订内部合同,项目组、分公司(事业部)从项目角度,以合同为基础,编制各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合同概算、控制预算、施工预算,并分解到各个年度。

(二)合同概算、控制预算、施工预算与全面预算有机结合

一是要把合同概算、控制预算、施工预算按照财务预算口径分解到财务年度;二是要统一合同概算、控制预算、施工预算,财务预算,财务核算的口径。让生产单位与财务部门使用统一的语言来对话。通用的方法是与财务核算口径一致,便于同口径的分析和预警。

(三)强化执行与分析、每季度对项目进行预测,当项目进度与成本执行偏差较大时及时预警并进行费用调整

责任制签订后缺乏对项目成本执行情况必要的过程跟踪及监控,加之项目组普遍存在重进度和质量、忽视成本的现状,往往导致项目完工时各项指标与责任制偏差较大。因此要形成定期的预算分析、评估制度,分析预算执行的差异原因,及早预警。将预警工作做到业务流程的前端。

(四)以考核为驱动、以内部审计为保障

如果说年度绩效考核是一年一度的“奥运会”的话,那么内部审计就相当于“裁判员”。年度考核的结果直接与激励机制挂钩,而激励机制又是产生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绩效考核应分为年度考核和项目完工考核两部分内容,体现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思路。并根据项目经理与分公司(事业部)的职责匹配其权利,做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

由于考核大多使用的是财务数据,因此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必须强化内部审计,提高考核的严肃性。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5

1.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分包、转包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建筑业施工资质管理越来越规范,办理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程序越来越严格,一些施工企业为收取管理费,出借、挂靠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资质较高的企业。施工企业向这些施工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挂靠方则提供发票交施工企业入账。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管理。

2.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一。由于建筑业具有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建设期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一,工程项目流动分散、从业人员众多,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税款的现象大量存在。

3.建筑企业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企业欠税严重。建筑企业为了承接施工项目,往往会压低报价,且需垫付大量的资金,而有的工程项目早已竣工,建设单位却迟迟不清算,长期拖欠工程款,致使建筑企业无力缴纳税款。

4.会计核算的问题。

(1)不按期确认工程结算收入。由于建筑项目施工周期长,而建设单位经常是先预付工程款,到工程竣工决算时才要求施工方开具建筑业发票,所以很多建筑企业就将这部分工程款收入一直挂在“预收账款”会计科目,而不及时确认“工程结算收入”造成收入核算反映不真实,迟缴税款。

(2)不据实核算工程施工成本。由于建筑业单项工程施工环节众多,而工期往往又很长,企业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通常会虚增工程成本,加大材料费、人工费及机械费用的支出,从而造成账面亏损,达到少缴或不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3)虚列工程施工人员工资。近几年,施工企业工人工资不断上涨,个别工种的人员工资已超过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而他们个人又不愿意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施工企业会虚列工程施工人员工资,达到减少员工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4)实物抵账不入账。工程项目竣工后,有的建设单位因种种原因无力支付工程款,就用汽车、货物或房屋抵顶工程款,而建筑企业对这部分抵顶工程款的实物却不作账务处理,从而偷逃税款。

(5)以施工劳务名义将工程转包,转移利润。目前,许多有条件的企业成立有建筑劳务公司,有的建筑企业利用劳务公司将利润转移。如:将工程劳务分包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就其劳务分包部分缴纳建筑业营业税,建筑公司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税计算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建筑施工单位一是在税负(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增加的情况下,避免税务机关对其用工情况进行核实,另一方面,转移利润,通过劳务公司开具建筑业发票计入“工程成本”科目,即不增加税负,又达到转移消化企业利润的目的,造成企业所得税流失。

5.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建筑企业作为纳税义务人积极纳税的意识淡薄,对工程收入则是尽量少列,现金能坐支的也不入账,或者长期挂在“预收账款”上,但企业以工程未结算而不转收入。另外,一些建筑企业在财务核算上编造虚假记账凭证,虚增工程成本,造成无法完成纳税义务。

6.大量农村施工队伍未纳入税收管理。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施工队伍活跃在城乡承接工程。在建设和承接双方之间签订的建筑安装合同或协议很少,大部分只有口头协议,基本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处理。上述情况表明,对建筑企业税收的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一定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

二、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建筑业税收征收管理的方法及途径

1.加大税法宣传的力度,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共识。定期召开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税法宣讲大会,并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新闻媒介进行税法宣传,扩大影响面,将宣传材料送到建筑工地,让承包人知法、懂法、守法,形成自觉纳税的共识,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自觉依法纳税、社会协税护税的良好氛围。

2.实行行业管理,细化工程监督,抽调专门的税务专管员进行管理,不定期下户进行调查,重点检查挂靠和个人承包行为、取得工程收入不开票行为,对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偷税、抗税行为及时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以点带面,堵塞建筑业税收管理漏洞,促进税收管理工作,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3.严格执行“建筑业工程项目情况登记”制度。要求建筑业纳税人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一月内必须到税局办理工程项目登记,并严格执行。有的纳税人经常是签订合同后不及时到税局登记,拖延到要工程款时才到税局登记,造成迟缴税款。

4.加强建筑业发票管理,细化开票流程。目前,税务机关加强了对建筑业发票的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业务量控制发票的领购并实行项目登记,就是说即使纳税人有发票但没有登记项目也没法开具发票,实现了“以票管税”从而遏制了一些建筑业纳税人欠税,堵住了建筑业单位利用发票偷税的空子,从而从源头控制建筑业税收的流失。设立转(分)包工程开票流程、预收工程款开票工作流程,外来经营户开票工作流程及相应的台账,实现开票流程公开、透明、细化,大大方便纳税人办理开票事宜,提高工作效率。在完善开票流程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和检查力度,扫除建筑业专用发票的推广使用死角,加强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程建设结算用票的监督检查工作。

5.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治税的管理模式。为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及时、有效的掌握项目信息,建委、统计局等部门都要求建筑业报送报表,税务部门可建立与这些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联系制度,做到部门配合、职能协作、资源共享,使税务部门能及时掌握建筑业工程招标、施工进度、竣工结算等税源信息,从而有效堵塞征管上的漏洞,减少偷漏税的现象发生。

6.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和委托代征工作。抓住建筑业总承包人不放,要求其认真切实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可委托建设方按照工程进度代征税款,达到管控税收的目的。

7.完善税收征管政策,充分发挥不同所得税征收方式的作用。

(1)对出借、挂靠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由于其施工成本计算不准确,容易造成所得税流失,为避免税款流失,应核定其应税所得率,按核定征收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2)推进纳税人建账建制工作。税务机关应积极督促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建账建制,改善经营管理,引导纳税人向查账征收方式过渡。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纳税人,要及时调整征收方式,实行查账征收。在充分考虑纳税人缴纳所得税是否接近其真实经营状况的情况下,利用两种方式的转换,鞭策和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

分包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范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电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工程物资管理混乱、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节约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摆在供电公司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工程财务管理流程,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严格予以落实,方能有所改进。

二、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县级供电公司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来说,一般是公司编制年度工程项目计划建议,按照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规定程序于每年年末上报相应管理部门,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被纳入财务预算的工程项目由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工程计划和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监督;施工过程中由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生产工艺、施工进度进行全过程管理;待工程完工后,根据项目立项书、预算书、施工合同、验收报告、决算书等资料,财务部门办理结算及资产入账手续。

上述管理流程表面上不存在什么缺陷,但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物资管理、承包商的选择、管理部门的协调等关键环节与领域存在一些缺陷。

1.供电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问题

就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而言,大部分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前与财务管理部门关系不大,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其对整个工程进展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的掌握,由于资料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滞后,财务工作只限于核算与结算阶段,财务部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部门而已,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由于不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财务部门在编制决算时,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不全面或者说不够准确,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影响今后工程的资金计划预算。这对于财务参与整个企业预算工作十分不利。

就资产的交付而言,电力工程完工后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一般都是由工程管理部门与外部承包商进行交割,这不利于今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容易造成工程资金监管的漏洞。在工程决算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职能也常常得不到有效发挥,往往是工程管理部门主导整个决算,甚至有些公司的工程管理部门单凭外部承包商提出的工程概算决算书仓促予以认定。

2.资产管理混乱,账实管理职能不分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工程材料保管职能,造成实物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一是许多企业对于各种工程物资的储存、分类、领取等管理混乱,不具备专门的储存条件,乱堆乱放,各种用途物资混杂不清,比如冰灾修复工程等专项资金物资与其它材料区分不清,甚至导致难以盘点清楚的情况,容易发生工程材料的被盗、被非法侵占等意外损失;二是没有专门的物资保管人员,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这极易造成舞弊的可能;三是领料渠道混乱,例如在会计上应做资本化处理的线路技术改造等项目出现导线等主材从备品备件中领用的情况,而实际上备品备件已从材料费、修理费等科目结转到了企业生产成本,造成项目结算书中材料与实际项目领料出入较大,财务决算不能反映真实工程成本;四是缺乏现代物资管理技术,比如物料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利于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也不利于强化内部控制。

3.合同管理混乱

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对于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定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款结算的主要依据。目前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事前并不签订合同,往往在项目实际完工后才予以补签;小合同大结算或概算总承包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包工包料条款,却往往出现承包方向发包方领料情况,或者合同对双方供应设备材料范围和具体结算方式未予明确;有的合同没有约定付款的具体方式以及付款条件,造成不能合理、科学地控制付款进度,对于付款的审核也难以依据合同行事,以致资金管理的失控;有的企业由于对合同审核把关不严,往往造成合同条款前后矛盾,势必给工程管理增添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的混乱,往往造成工程后期管理的困难,比如双方互相扯皮,甚至导致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下降等情况,也给财务结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承包商的选择问题

随着国家对电力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外包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外包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若对工程外包不加强管理的话,则势必出现众多工程质量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包电力工程时,往往并不遵循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是运用不恰当招标方式使关联单位中标,或者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使单个合同金额低于招标限额进而以便关联单位参与工程施工。

目前,我国各地通常的招标限额大致为合同估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货物和服务、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工程。特别一提的是,这些限额针对的都是单项合同,对于整体工程应避免肢解,但实际中许多企业却往往背道而驰,在选择承包商时尽其所能规避招标限额,对关联企业予以特别照顾。

5.工程项目变更随意

工程合同变更本属寻常,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合同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生变更时,合同双方以及监理方(需要监理的合同)应及时协调,签订合同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还需要同设计方协调。然而,工程项目在实际中存在任意变更的情况,经常不按标准规范办事,比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更换、变电站充电机和蓄电池等直流系统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际施工不按初步概算和计划执行,随意增加或变更;或者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投资金额,以致决算金额大大超过概算;有些虽然表面上办理了设计变更手续,但实际上是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企业对于这些变更常常把关不严,以致工程成本失控。

6.财务核算未严格遵循会计标准

在财务核算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等进行会计处理,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常常不按规定严格办理。比如,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管理部门仍未结算的,财务上应按规定将工程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然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致使年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又比如,对于借款费用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致使当期资产虚低,利润虚减;还比如,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停止资本化,致使期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

三、若干建议

1.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恰当划分部门职权

目前,财务部门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恰当划分,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提高财务部门对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力度。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在部门之间分权是必要的,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如无良好的沟通机制,则在工程管理这一比较复杂的领域将必然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某些项目管理制度针对特定部门制订下发,而其他部门却不加关心、不去了解,从而造成了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又如在领料问题上,如果缺乏沟通,则必然出现领料混乱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从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来看,建立健全一个权责划分清晰、部门沟通无碍的信息渠道是很有意义的。

2.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内“五制”管理,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化,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严格执行工程签证程序,抑制工程随意变更问题,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外部队伍的选择要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进行,并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不能变相规避招标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合同要按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会签审查制度,应通过精细化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加强对工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从合同谈判、订立、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确保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3.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力度

工程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常常是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于包工不包料的工程合同,物资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成本的控制。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要创造条件满足工程物资分类储存、分类管理的要求,尽量减少领料混乱、材料被盗丢失、非法侵占等现象;要严格执行定期盘存制度,做到工程物资账实相符。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监督

2008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其技术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成本核算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知识。为此,财务人员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转变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意识,方能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付款,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国家和企业工程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要加强工程财务决算真实性,以降低建设项目实际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工程竣工决算一般需要外部审计机构的验证,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情况,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跟进,随时掌握各种信息,对于工程项目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而外部审计往往仅局限于事后的验证;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内部资源支持,有助于竣工决算审计的顺利进行。当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供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作业,强化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电力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管理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凌智勤.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6(11):65-68

[3] 庄学兵. 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J].管理视界,2008(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