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方案范例6篇

数字化技术方案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研究方面作了大蚤的工作,提出了多套方案,笔者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的高级数字电视广播adtb系统传愉方案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提出的地面数字多嫌体/电视广播传愉系统((dmb-t)较为成熟,在实际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都有所试用,本文时此进行了研究。

1上海交通大学的ad丁b一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

adtb一t是一种“单载波”方案,其采用偏置正交幅度调制(offsetquadrate am-plitude modulation oqam)采用4位或16位及32位oqam变调方式,并在其中融入了独特的平均化技术,使用8m hz带宽,拥有smbit/s. lombitls, 20mbit/s三种传输模式。adtb方案的工作过程大致为:各种数据码流进入数据缓冲器,经过扰码、外编码(rs编码)、交织、内编码后,经过同步信号插入、导频插入、oqam调制后形成基带信号,再经上变频为射频信号。图1为adt’b-t方案流程框图。

其主要的技术组成和特点包括:有效的数据结构:满足灵活的综合数字业务和抗干扰要求,双导频辅助同步技术:稳健的上下导频辅助同步系统,载波恢复和时钟恢复更稳健、可靠。采用级联的交织内外码信道编解码技术。由于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信号的峰均比低,载噪比门限低,.有利于频谱规划,做到更好的信号覆盖,对抗相位噪声的能力强,跟踪快速变化信道的能力强。强大的对抗信道衰落的均衡技术:多经和前、后向回波。更多高效的接收处理技术:普通高频头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大容量移动接收:移动条件下最高速率可达12mbps。

2清华大学。mb一下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

清华大学dm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一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育旨。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

在技术上,针对插人强功率同步导频的传统ofdm调制方式,在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都受损失的缺陷,发明了基于pn序列扩频技术的高保护同步传输技术和巧妙利用ofdm保护间隔的填充技术,同时提高了传输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和抗噪声干扰性能。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现有传输标准的信道估计迭代过程较长的不足,发明了新的tds-ofdm信道估计技术(利用pn序列在接收端进行信道估计),提高了系统移动接收性能。应用一种新的纠错编解码(fec)(由格状码、卷积交织码和r一s分组码构成的级联码)技术,有效地改善了采用多载波ofdm技术系统误码门限差的现实,dmb-t还采用了不同于已有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与自然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来支持单频网。单频网不但能够更好的支持移动数字电视服务,而且能够解决由单个发射机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

3两种方案性能及特点分析

土海交通大学的adt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是一种“单载波”方案,清华大学的dm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为多载波方式。本节从单载波与多载波角度对两种方案性能及特点进行分析。

单载波方式的频谱效率高,相应的减少了邻频干扰,有利于进行频谱规划。单载波方式信号峰均比相对较低,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小,在同等的覆盖范围情况下,可以使用较小功率的数字电视发射机实现。单载波方式的接收灵敏度高,接收门限低,易解决弱信号的接收问题。单载波方式实现单频网相对简单,无需外部时钟信息。单载波在支持移动接收方面技术研制较晚,相应的发射机及接收机成本高。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2

3D软件只是设计结果表达和实现的工具,如何更高效地实现完成设计任务,还依赖于设计人员如何利用这种工具去诠释自己的设计。在探讨三维设计时,有两种常见的设计方法,那就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一、自顶向下vs. 自底向上

自底向上是一种创建装配的传统方法,大多数人在学习使用软件之初,都会习惯地采用这种方法。首先,用户需要设计出各个零件,然后把这些零件放置到子装配中并添加彼此间的约束关系,子装配再被放置到更高一层的装配中去,并添加彼此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方法会在零部件之间创建了很多的关系。从软件使用的角度,这种装配方法最为直接,但当模型数据比较复杂的时候,也会导致两种结果。

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并降低系统的性能。

相互之间的参照和引用关系复杂,当参照或引用的物体发生改变时(形体改变或被删除、替换),造成设计出错、难以修改。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自顶向下更符合产品被定义并完成细节设计的整个过程,除了对产品有一个全局的考虑之外,还需要使用者了解软件的实现方法,并加以使用。

首先,我们用一个搭纸牌房子的例子来阐述一下两种设计方法的区别。现在我们需要用扑克牌来搭建一座纸牌房子,这里的纸牌就好比是我们在设计中每一个零部件,最终的纸牌房子就是我们的最终产品(图1)。

如果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从最底层开始搭建,卡片和卡片之间相互支撑,一层层向上搭建,当需要做设计变更的时候,这里类似我们想要替换其中的一张卡片,我们会发现替换卡片会导致这张卡片之后放置的卡片陷入稳定性的困境,因为这些后续放置的卡片都依赖于想要被拿走的卡片。

如果换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我们在开始准备搭纸牌屋,从设计结果出发,在设计之初将各种已知的设计条件定义出来,作为子部件及零件设计依赖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先为最终的纸牌屋,搭好骨架,所有的纸牌都依赖该骨架来搭建,这样的话,每一张纸牌都可以轻松地被替换,而不会影响其他纸牌。这里的骨架,就是一种典型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将纸牌房子的游戏换成Inventor的产品设计过程,对于自底向上就好比,创建好一个个的零部件模型,逐一装配,最终完成产品模型的设计;而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就是使用唯一的骨架模型文件包括设计的总体信息,对于会造成零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设计变更,该骨架模型也是唯一的变更源头。使用这种方法创建的Inventor模型,相对于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更加稳定,更新速度更快,系统资源(内存和CPU)消耗相较小,从而相同的硬件能够处理更大的模型。此外,这种设计方法也更适合于团队协作环境下开展设计协同任务。

二、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

自顶向下的设计,其核心就是创建整体的骨架,以及基于骨架驱动整体的方法,这里我们介绍骨架文件和共同原点两种方法。

1.骨架文件

骨架文件(Skeleton),如同人体的骨骼,是整个身体构造的基础。一般而言,骨架文件中包括了下列四种设计元素的一种或多种。

草图:用来定义最终产品的概念设计,或者用来表达产品装配的布局。

工作特征:用来定义关键的连接点、轴的方向,或者是装配的安装(工作)平面。

参数:定义关键的零件尺寸、放置的角度和其他已知的设计值。

实体:用来表达最终装配中的形体,实体代表的可以是零件也可以是部件。

Inventor中有很多应用骨架文件的实例,例如:钢结构设计中定义型材布置的草图(或曲面、实体),管路模块中定义的管线路径(图2)。

通过Inventor文件来传递参数或链接外部的Excel参数表格,通过设计参数的驱动。

基于草图布局(或草图块)的主草图设计过程。主草图可以用来控制设计的形状、配合关系,设计功能,参考如图3所示的简单实例。

如图3所示,左侧的草图,定义出零部件的关键尺寸、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用户将该主草图衍生至当前设计的零部件中,实现基于主草图的关联驱动。由于所有零部件都是基于同一草图设计,最后的装配文件中,零部件放置后,选择放置在(0,0,0)点,并固定,即完成了装配工作。

将零件分割为多个实体,并将实体创建为零部件的过程如图4所示。

2.共同原点

这种方法里,所有的子装配都基于同一个原点放置。通常,该原点是通过一个零件文件中的草图或者实体定义出相应的体量(位置),所有的子装配文件都基于该文件做后续的设计,在最后的装配文件中,零部件放置后,选择放置在(0,0,0)点,并固定,即完成了装配工作。

采用绝对原点的设计方法,易于定义、易于管理,由于相互之间的位置已经确定,所需的装配约束大大减少,当设计发生变更时也很容易处理,甚至对于需要替换某个子部件的需求,解决起来也易如反掌,它的局限性是不太适合部件与部件之间有机构运动的设计。因此,对于只需考虑部件之间的静态位置,或者考虑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团队之间协作设计的需求,这种方法是不错的选择,参考图5所示的简单实例,A、B、C代表产品的三个子模块,它们基于共同的设计原点,关键的设计参数都可以通过草图或实体的改变而关联驱动。

在全局坐标系之外,Inventor也提供用户自定义坐标系的功能,通过自定义用户坐标系对齐(约束)也是这种方法的运用之一(图6)。

在实际的设计中,并没有所谓的“通用法则”或“万能设计方法”,设计的目标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易于加工、生产成本合理,同时还需要考虑作业文档的要求。无论是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在特定的设计场景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孰优孰劣。

实际的设计中,往往是部分零部件是已经确定(借用已有设计,或外购),部分需要重新设计,因此往往需要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合起来使用。

提示:自顶向下的设计中,骨架文件会被运用到装配结构中,而实际的产品中并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关注骨架文件的BOM属性。

参考件:零件的BOM属性被设置为参考件时,将不被计入质量汇总和零件明显;部件被设置为参考件时,部件及其包括的所有零部件都将不被计入质量汇总和零部件明细。因此比较适用于骨架零件一类应用。

虚拟件:当部件设置为“虚拟件”时,该部件在BOM结构中将不显示,它所属的零部件在结构上将向上提一层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零件设置为“虚拟件”,但是其质量属性不为零的话,其质量会被计入整体质量。

例如:在Inventor钢结构生成器中,默认的骨架文件被设置为虚拟件,对于草图或曲面构建的骨架,并无大碍,但是如果骨架文件是实体的话,因为其质量不为零,为保证最终质量汇总数据准确,应该将其改为“参考件”(图7)。

三、大装配工作流程

之前笔者介绍了很多Autodesk Inventor在大装配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这里我们想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表)。

四、结语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3

档案数字化的含义分析

为什么说数字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当前,档案馆储存、管理、查阅档案的最主要形式,毋庸置疑是纸质档案、影像档案等载体形式。从形式上而言,数字档案是新时期技术发展的形式变革,从形式归类而言,它与今天的纸质档案、影像档案,与过去的甲骨档案、竹简档案等别无二致。数字档案的革新在于其海量的信息与瞬间的计算带来的使用价值的提高。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外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新存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跟档案学毫无关系,它是信息化革命的产物,运用到档案工作,产生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新的命题。档案数字化对于优化档案结构、提升档案队伍、改善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目录、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以及档案管理、查询、运用的数字化。当前,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档案馆基本上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档案查询,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早在上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对不同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但毕竟以好处为多,才推动了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变革与发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提升了效率,在任何时代,效率都是从事一项工作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效率的提高给档案工作带来质的飞跃。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是顺应时代、顺应技术的产物,它能以更快的速度存储、梳理、计算、分类,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字化进入档案,第一点的变革就在于效率,和由效率提高而产生的效益化提升。过去,从事档案工作主要靠人力的投入,档案效率的保证来自于人员的保障,必须确保大量的人员从事档案的梳理规整,才能提升效率,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管理。随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就变成了历史,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人可以代替一个团队,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空间财力,更节省了查阅使用档案的时间。这也是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节约。尽管如此,数字化给档案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效率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以及思维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数字化的致命弱点同时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档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造成的肯定是安全隐患。因为一旦主机出现了问题,网络受到了攻击等等情况,档案资料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是泄密危险,档案中存储着大量的国家秘密,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档案丢失危险,当外在客观条件不可抗因素发生作用时,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人员根本无法抵御信息化的技术攻击,造成的后果很可是档案的丢失。因此,虽然数字化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纸质档案存储等原始技术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档案技术手段,短时间内不可废弃。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4

关键词:艺术档案;数字化;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当下,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艺术档案工作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分析艺术档案工作现状及问题,厘清发展脉络与思路,加强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一、群文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现今,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艺术档案工作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存储和利用,但同时也给艺术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文化馆领导对艺术档案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文化馆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都将产生大量艺术档案。虽然种类繁多,但收集、归档工作往往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群文活动时,艺档干部不能亲临活动现场。由此,艺术档案管理干部对艺术档案的产生情况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掌握。因此,在群众文艺汇演、巡演、展演展览中产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也得不到有效收集。更有甚者,连材料都未保存,未能及时完整地移交档案室。这导致活动材料缺少。

二是保管条件欠缺落后。艺术档案中的声像、实物档案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必须具备防潮、防光等六防保管条件要求。据了解,很多基层文化馆站并未达到要求,加之部分管理人员对艺术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模糊,造成音像资料没有专门的保管设备,而是放在档案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合存放,由于保管条件不甚理想,往往影响了艺术档案的长期保存,导致部分艺术档案失效而无法充分利用。

三是档案内容界定不明。迄今为止,群文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制度。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群文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文化馆站在收集、整理、保管档案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可参照,导致档案管理者往往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理解进行归档整理,使不少应该归档的资料没有纳入档案管理。

二、群文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文书信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文书信息工作是群文艺术档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书信息处理过程的快与慢、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档案的内在质量。根据文书信息档案纸质化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文书信息档案数字化管理,即把每天收到的文件用计算机登记,按照批办的次序在局域网内传阅,并设定传阅时间和催办时间,并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随时预立卷整理,从实体管理向网络管理转变,实现文书信息档案的动态管理,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实现查阅登记、档案变更、报表处理、系统维护等多种功能的数据化管理。

(二)文艺作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歌曲、曲艺、小品、民乐等群众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文化馆站对这些作品的曲谱、音像、文字注解等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存入到项目资料库中。为了使以传统载体形式承载的档案信息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就要利用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信息处理手段,将其进行转换处理,形成数字信息,并以数字代码方式把现场的演唱、照片、影像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群文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数字化是艺术档案保存、管理、应用的一个显性趋势。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怎样适应科技的发展,克服传统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发挥艺术档案的职能与作用,综合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如何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应用是未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

(一)有序推进群文艺术档案标准化。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任务繁重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将传统的艺术档案通过扫描、摄录、采集等手段转化成数字形式的过程,包括艺术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库建立、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和成果管理等等环节。开展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以保证数字化艺术档案的规范化。在数字化的今天,艺术档案的存在形式也应突破原有模式,走数字存储、电子化档案存储的方式,使艺术档案具有电子档案、纸质档案、资料实物等多形式共存的方式,使得艺术档案更为立体直观。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数据库。多媒体是一种结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影像的交织组合,而数字多媒体技术是将多种不同类型媒体集成输入到一个系统中去,形成相互联系和配合的有机整体,可在人机交互控制下对其进行处理和利用的综合技术。多媒体技术对艺术档案的接收、编目、存储、检索和利用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数字化是当前艺术档案管理应用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又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先决条件。首先通过扫描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视频音频采集转换技术、缩微数字影像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光盘刻录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对馆藏艺术档案进行进行数字转换,再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多媒体平台,使“档案件号、卷号”与多媒体文件的存储位置相关联,并利用此存储信息自动读取、还原、播放多媒体信息,实现目录数据与多媒体文件的集成管理,使计算机呈现图、文、音、视并茂,极大地增强人机交互利用。

总之,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条件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利用等环节中的不断发展,文化馆站的群文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必将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群文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实现实物管理与数字化虚拟管理并重的机制,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好地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艺术档案管理读本[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01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化;档案管理

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积极地进行数字档案的建设。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信息传输网络化,为办公自动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技术保证。随着数字化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档案,对这些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是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的要求。

一、数字档案及其特征

1.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数字化,从技术层面理解指的是资源数字化、存储海量化和传递网络化。数字档案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数字档案具有如下特点:(1)资源数字化及空间虚拟化。(2)档案管理的数字化。(3)信息资源的共享化。(4)服务对象及需求扩大化。

2.数字档案同传统档案的区别。传统档案的馆藏主要是原始档案的实体,在历史真迹、凭证价值方面具有法律效力上的优势,是以文字、图像、图形等为符号,以纸质为介质的纸质档案。在长期保存方面也具有数字档案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数字档案是一种新型载体的档案,是无形的,它的传输、运算、存贮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因此数字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是数字信息的集合体。原始档案被数字化后,也并不意味着原始档案不再需要。数字档案容易发生改变,因此,原始档案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必要继续保管。数字档案主要承担档案信息利用的职责。

二、数字档案的管理模式

1.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使档案管理对象由传统的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以数字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档案载体的历史演变也经历了甲骨、金石、简牍和纸张,直至现今数字档案采用的磁带、磁盘、光盘的变化,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新型档案载体数字档案的出现很快能获得政府的法律承认。因此数字档案管理必将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

2.数字档案的管理内容包括:数字档案的归档、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数字档案的存储、数字档案的业务管理、数字档案的交换和利用。面对新型的数字档案,应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的积累、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部门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齐全、完整、有效。

3.长期以来,档案管理一直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统计等都是人工完成的,而库房的管理也都是有形的,如:案卷、档案柜等。随着数字档案的建立将最大程度地降低手工操作,而向自动化管理转型。由于数字档案的存储介质具有大容量的特点,摆脱了档案对存储空间的依赖性。总之,计算机具有自动分类与组合功能,电子文件的产生与运用,使整个档案工作转化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办公,简化了传统工作程序,解放了劳动力,改善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办公的质量和效率。另外,网络世界的形成,数字档案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档案信息将成为全民共享的资源。

三、数字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的数字档案要朝着各种载体形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包括各种电子文件、多媒体、缩微载体和声像载体等。尤其是要增加数字化馆藏的建设。数字档案管理是一种逻辑管理,档案从有型向无形转化,档案管理部门也变成信息化管理机构。电子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个质的变化,数字档案的内容与载体之间脱离了原有的一一对应关系,档案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子载体,可脱离原载体进行传输,我们从各部门收取数字档案的内容,而不需要它们的原电子载体。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将档案复制若干套。但这些介质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记录信息有效寿命期的问题。电子文件具有管理和利用比较方便的特点,如记录密度很大,用极小的空间存储大量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同时也不需要很多库房;在形成过程中,增删改非常方便;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远距离传递,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达到资源共享;各种媒体信息能集中统一管理;可利用非实体归档,能较快地完成归档任务等特性。所采用的存储介质主要是磁盘、磁带和光盘等,它们的记录寿命一般不超过20年,这给我们保护数字信息带来了困难。另外除了保护载体材料外,对电子档案的备份措施、加密技术、电子签署技术、登录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还有电子档案被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杀计算机病毒技术、数据库修复技术、信息刷新保真技术、电子文件法律凭证保障技术等。近年来,数字化档案的相关技术很多已在其它领域中成功的应用,如模式识别、海量数据存储、数字加密、影像压缩和信息隐藏技术等等。将这些技术引用到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并加以发展,将会为档案保存和流通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四、数字档案的出现对管理人员的新要求

1.在现有的档案人员结构中,以文科的档案学专业人员为主,而理工科的专业人员较少,面对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显得力不从心,这就直接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的需求,不仅对现有的档案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掌握计算机和其它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各院校应增设新技能课程,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管理。

2.强化服务意识。档案是最原始、最可靠并具有凭证效力的信息资源,随着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档案人员要增强为广大需求者服务的意识,坚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利用与服务是直接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尺度并在使用中体现档案价值。1980年中央做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以来,档案工作的传统观念已经由重藏轻用向藏用并举的模式转换,服务扩大到为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发展服务,这对所有档案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应做好下述几个方面:(1)丰富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利用提供充分基础。(2)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搞好检索工具及目录服务。(3)人员素质提高,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需求。(4)档案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5)主动出击,开拓服务面,做好宣传工作。(6)修改、完善档案利用的政策法规等。

数字化技术方案范文6

一、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也在逐步地上升,在这一背景下,纸质档案已经不再适用于办公室办公。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步发展,当下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办公流程当中。

相比较于传统的纸质办公室档案管理模式,数字档案显然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并且数字档案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办公室档案内容的资源共享,提升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送速度和沟通交流强度,这无疑为企业、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等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人们在享受数字档案管理方式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逐步发现,当下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在应用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人们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数字档案的应用也常常会产生文件丢失的情况,并且由于档案的种类复杂且内容多,人们在应用数字档案进行相关的资料的查询时,仍然十分耗时耗力。

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模式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档案传递、存储、收集以及共享工作的开展。同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平台的有效建立,这一平台的建立,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强度,有效地实现内部的资源共享、提升档案查询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当下社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与政府,其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在不断地增加,所面临的发展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系统性和秩序性的基本前提,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更是决定各项工作开展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档案管理方式的探究,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档案管理模式的完善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提升,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基本方向

根据当下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和数字档案管理方式的应用模式,主要可以将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工作的开展方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节约档案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在传统的数字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档案的归类、整理和查找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不仅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使得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本居高不下。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档案的分类、整理以及查询工作的一体化,不仅节约了部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因此节约档案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是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增强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智能性。在传统的数字档案应用模式中,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内容的检索,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筛选,才能够真正地获取自身所要查询到的信息,消耗了档案管理者大量的时间,使得档案管理者根本无暇进行自身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完善。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数字?n案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实现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智能性的全面提升,数字档案系统会根据档案用户所需,实现档案的智能性推荐,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更多时间进行自身工作模式、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增强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智能性,是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关键性目标。

三、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方式探究

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档案管理方式探究,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式和改革思想,全面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可以实现数字档案管理方法、应用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方式探究,主要可以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安全性的不足,是当下数字档案管理方式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之一,容易引发重要文件的丢失问题。将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全面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不同格式的档案的分类存储,实现档案管理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同时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有效结合,也可以实现不同格式和类型的数字档案的有效播放,加强数字档案的可视性,进而提升档案利用者接收信息的全面性。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安全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是加强数字档案管理力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加深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程度。数字档案数据库的欠缺以及档案数字化覆盖率的不足等,也是当下数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进程中所存在的关键性弊端。(下转第45页)(上接第38页)随着信息流通速度的逐步加快,传统的数字信息存储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当下的时展所需,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当应用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大量数据有效的、系统性的存储。同时也应当逐步地提升部门在开展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数字覆盖率,尽可能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有效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存储量的同时,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综上,加深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程度,也是实现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档案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建立模式多元化的数字档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数据类型和种类的不断增加,数字档案的建立所需要存储的档案类型也逐步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够真正满足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将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充分发挥于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数字档案的多元性,是实现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力度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提升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也是决定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管理工作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如此,可以逐步增强数字档案管理力度。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建立,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流程的方向性引导,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中,进而实现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的进一步有效提升。

开展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数字档案管理方式的探究可知,为了实现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应当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当下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建立。并且将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优势充分地发挥于数字档案模型建立当中,进一步实现数字档案的管理覆盖力度逐步增强。同时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提升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数字档案管理人员技能专业性进一步提升,进而实现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的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