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论文范例6篇

农业硕士论文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14-03

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研究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充分了解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分析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特点及学位论文情况调查

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研究生200余人。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对近三年的生源调查发现,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自来机关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占28%,事业单位占63%,各类企业单位仅占9%。他们年龄跨度大,学历结构、专业基础和职称差别大,其中初级职称的占73%,中级职称的占19%,高级职称的占5%;具有本科学历的为90%(17%没有学士学位),专业学历的为10%。他们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基础,但基础理论和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及自身的特点,导致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在对全校2008-2010年入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调研中发现,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中,平均79%的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研究生的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本符合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求。从2009—2011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情况来看,学位论文类型逐渐向应用研究倾斜,并由2009年的45%提高为2011年的70%,基础研究的学位论文类型比例有所减少,其他类型基本稳定;有课题来源支撑的学位论文基本保持稳定在35%左右,与工作相结合的论文比例由66%提高到80%;研究型论文比例相对稳定在89%,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比例相对稳定在7%;论文送审一次性通过率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52%提升为2011年的7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如表l所示。

此外,通过对近三年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反馈意见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但论文质量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写作水平有待提高;论文选题避重就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论文缺少创新,不能运用新方法和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论文比例偏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尚有一定的距离;等等。

二、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开展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监管机制等。

(一)研究生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精英和骨干,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工学”矛盾突出。在学习期间,研究生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压力,很难保证学习必要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对相关的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专业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不高,不能灵活地掌握各种新方法、新手段,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深度和质量。同时,还有部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学位的攻读作为职称评定和职位提升的条件,主观的研究欲望不强。在论文研究阶段往往前松后紧,偷工减料;甚至有的研究生答辩前东拼西凑,直接导致学位论文质量偏低。

(二)科研环境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多方外部因素的协调配合。充足的教学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导师团队构建的科研环境是保障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导师团队可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构建和谐的学术交流环境,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受研究生工作单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研究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查阅文献资料不方便,很难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测试方法,开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还有的研究生在工作单位找不到适宜的论文选题,不是论文研究内容过于简单,就是达不到技术难度或工作量要求。同时,还有些企业单位参与课题研究的程度不高,不能提供一定的经费、实验条件等,难以保证论文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导师指导

导师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指导研究生学习、进修、撰写学术论文的人员,是研究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和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学术视角、创新素质、学术水平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很大。研究生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新手,在研究工作、论文撰写、科研能力训练等工作中都离不开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可以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给予恰当的指导,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学生挖掘学术潜力,同时做到“教学相长”。目前,应用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指导中的“双导师”体制可以帮助研究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良好结合。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往往因为两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侧重点的不同,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常常存在分歧。部分研究生导师之间交流较少,致使产学分离,各自为政,在责任问题上互相推脱,不能真正发挥“双导师”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导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与学生交流时间少,不能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论文监管机制

学位论文监管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没有严格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和完善的监管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则无从谈起。目前,学校在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修改和答辩等环节中存在许多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如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标准模糊,论文答辩把关不严。尤其是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存在“人情味”重、提问避重就轻等情况,为学位授予大开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公正性。这些问题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完整、内容不严谨,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科研成分少,论文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实现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规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对一些零散的异地学员的培养、检查和督促的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人人力物力不足,疏漏较多的问题。如在论文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技术难度、工作量及创新程度等方面要求模糊;论文分析不够,指导流于形势,修改评阅走捷径等情况。

三、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充实新的高层次理论知识,增设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综合性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改变研究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研究生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促使研究生掌握各种方法手段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使研究生由知识积累向发展能力方向转变。发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不断纳入教学之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二)深化校企结合,提高师资力量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校必须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开展研究互助,以此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进程。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开拓单位间的合作空间,扩充研究生的选题范围,加强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工作单位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作为本单位的科研项目来完成,提高了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研究生培养、监督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培养中“工学”矛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论文的理论和应用水平,增强了论文成果的研发性和可推广性。此外,聘请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富有实践经验的高职人员充实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入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课题和经验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教师。这样可以克服高校多数教师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对提高研究生培养,加快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完善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的科研工作过程,通常包括选题、开题、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论文写作、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加强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管理,可从源头上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入学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合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报告会,并借此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选题的重点。在第二学期借助开题报告会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解决问题、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课题论证,力求及早地发现问题,避免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此外,严肃中期考核,重点进行课题前期工作的检查和后期计划的论述,及时纠正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学术报告活动,对研究生课题的后期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监督。之后,通过严格的论文评阅、预答辩会对学位论文进行系统的修改和完善。采用论文“比对”和校外论文“双盲”的评审机制,杜绝人情,维护论文评阅的公正性。最后,通过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从论文的选题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性、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论文质量的整体权衡和评价。

(四)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监督机制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渠道决定了研究生工作单位应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条件;高校应为研究生提供课程学习、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等学习条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下,只有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导师责任,实施质量监控,方能确保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第一导师主要引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方案、计划提供可行性建议,并对最终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把关;研究生第二导师产生于合作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并结合工作实际修正论文方案和计划。提高监管能力,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选拔专业领域中的优秀教师、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督导小组,对导师的聘任和考核、论文研究和考核进行严格全面监督。实现论文质量与导师选聘、招生名额相挂钩,提高导师工作的责任、危机意识,彻底改变导师队伍的终身制。除了对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追究论文较差的指导导师的责任。

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人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对论文研究要做到“三早”,即早定题、早开题、早研究;导师指导做到“三勤”,即勤指导、勤检查、勤总结;论文评审做到“四要”,即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要科学实用,技术路线要科学可行,成果要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洪亮,李眷英,李德才.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0,(7):136—138.

[2]鄢洪平,吴小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9,(8):9—10.

[3]李占华,罗英姿,董维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时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55—56.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2

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自设立以来,培养领域已从最初的4个拓展到15个,涉及到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3个不同学科类别的培养方向,成为我国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农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农业推广硕士的设立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的,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是“农业”的MBA,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有其自身区别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人员,大多为在职的工作人员,其攻读学位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就是解决在农业科研及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学历及科研素养,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所以,农业推广院校在培养这些学员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课程也具有明确的目标。

1.2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由于攻读学位的学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全日制在校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业上,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要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大部分学员都是学习生产兼顾,所以,这就要求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不能固定,教学的安排也因此是灵活的。

1.3学术成果的应用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进行深造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习农业技术应用,学业完成后回到原工作单位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或是管理工作。所以,他们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进行选题、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要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这决定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1.4学员个体的差异性

大部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都是离开了学校多年,感觉自身理论和技术水平不够才重新进入到校园进行深造学习的,如年龄层次差异、专业特点差异、工作单位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决定了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个体差异极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需要结合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个案培养。

2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员档案管理的独特性。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的档案是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其学习、研究、撰写论文及答辩的全过程的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学员毕业后其工作单位对其进行考核的依据和参考。档案材料的记载与整理反映了学员与其指导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磨合与碰撞,也反映了指导老师的思想学术水平,并最终由学员将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毕业论文。另外,由于学员的特殊性,其区别于全日制在校生,档案材料相对较少,更容易引起管理人员的忽视。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档案管理尤为重要。

3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规章制度缺位

目前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大多依据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办法及其修正案,没有出台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制度,这也导致管理部门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认识歧视,对其认识不足,管理资源的投入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把农业推广硕士看作专业硕士,对其管理也不如全日制严格和规范。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不全、不足、收集不及时时有发生。

3.2归档范围不明确档案构成模糊

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材料区别于全日制在校学生档案材料,其本质上为在职攻读,不涉及人事关系调动,毕业后也不涉及工作分配及就业。也因此,大部分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高校对学员的档案材料构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知道应该如何归类和归档,材料的收集范围不清。这样也就导致了档案建立的随意性和不全面,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学员毕业后管理的困难。

3.3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规模不如全日制硕士大,一般院校都是将该部分管理工作设置在研究生管理部门,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一方面增加了全日制硕士培养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资源不足。从事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在农业推广硕士管理上难免有疏漏之处,也缺乏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提升的措施

4.1档案管理与教学文档一体化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材料与档案管理及整理统一起来,将二者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中,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在档案收集之前要将材料的标准和内容明确,与教学部门及教学老师相统一,做到制定教学计划时能有机统一。

4.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现有的管理制度都是比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没有农业推广硕士自身的管理制度。由于两种培养体系的区别性,不能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工作流程,对其档案的建立、立卷、收集、整理、查借阅等具体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循。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4.3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化的社会,各项工作都要融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是以文字、数据等文本材料为管理对象,内容繁杂,尤其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改变以纸质材料为管理手段的内容,建立信息检索库,通过建立学员信息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4.4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24-05

随着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及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硕士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都蕴涵了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源。因此,对硕士毕业生质量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而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剖析,将为高校提供质量反馈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依据,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包括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敬业精神、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推广)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等10个方面。本次调研涉及29个单位,其中省政府主管部门2个,省级农业推广部门7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所9所、高等农业院校1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19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00%。

1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由于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对它进行评价时涉及到诸多因素,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评价标准或自然状态模糊时,用单纯的定性评价或用传统数学方法很难达到优质的评价效果,对此可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模糊决策,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其中的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数学建模方法。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关键。而建立此模型的首要环节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图。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共包含10个指标(图1),这些指标的确定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中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要素。

根据图1得出评价指标:u(u1,u2,u3,u4,u5,u6,u7,u8,u9,u0)。

1.2 评价集的构建

评价集是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可将评价结果分成4个等级,记为评价集:v=(v1,v2,v3,v4),其中v1表示好,v2表示比较好,v3表示一般,v4表示较差。

1.3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其中rik为二级指标各因素属于评价集 v=(好,比较好,一般,较差)的第k个评语vk的隶属度。隶属度可以由公式rik=dik/d确定,其中d表示评价总人数,dik表示对评价指标ui作出评价vk的人数。

1.5 评价结果的处理

首先给每个评价等级从高到低确定百分制分数段,约定好(v1)的成绩区间为[90,100],比较好(v2)的成绩区间为[80,89],一般(v3)的成绩区间为[60,79],较差(v4)的成绩区间为[40,59],然后,取相应分数段的中值95、85、70、50给评价等级赋值,得:

v=v1v2v3v4=95857050

则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分为:f=b·v

2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通过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的数据整理,应用上述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2]。

2.1 各因素权重的计算

2.2 综合评价

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参评的119名人员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

2.3 评价指标的处理

2.4 结论

评价结果显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

业生质量评价等级是比较好的,也是对农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肯定。但是,应该看到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仅为82.78分。由此看出,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农业高等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满足社会各方面及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3 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建议

3.1 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要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农科人才为目标,重视通识教育。以上分析数据显示,只有33%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很好。所以,尽快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3.1.1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准确而及时地预测和掌握市场动态,根据辽宁省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在巩固和提升原有的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工程等专业优势的同时,应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精准农业与信息技术、绿色能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流管理等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对支柱产业有迫切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不断使农科硕士研究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其次,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做到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深入,对非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广泛,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法律、语言、公关礼仪、心理学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外技能的课程,不断完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3.1.2 加强各农业高校的校内和校际合作 在大学内部各院系之间进行人才的跨专业培养,或者在不同大学间实行互认学分,联合授予学位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以此来加强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拓宽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

3.1.3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辽宁省农业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关键技术,吸引生物技术、新材料、农业高新技术等高层次人才来农业高校任教。要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农业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领军人物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3.2 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2.1 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上文分析数据中分别有25%和19%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的农科硕士研究生具备很好的思维和科研推广能力,可见该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因此,在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探究式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如高等农业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对有价值并具有可行性的课题研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设施保障,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以此来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要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分别只有18%、24%、18%、 32%、27%和19%的参评人员对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实际操作能力表示十分认可,因此,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硕士研究生能力和素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科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适应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推进就业市场,参与岗位竞争[3]。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上,学校要重视实践环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学习之余注意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为学

今后的发展储备更多的竞争资本。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农科硕士研究生参加寒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创业大赛、辩论赛以及各种其他素质拓展活动,努力改变农科硕士研究生只埋头于实验室,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社会交往、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及培育他们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素质,以保证农科硕士研究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4]。

4 结语

根据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建立了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有效地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得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等级为“比较好”,但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高等农业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使其在充满挑战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 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79-85.

[2]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 14(2):80-88.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4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

[2]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全日制农推硕士;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1

[本刊网址]http://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为农业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型硕士学位,职业性、实践性、研究性是其主要特点。为了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我国于1999年设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并于次年开始招收在职学生,涵盖15个专业领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开始全日制农推硕士招生。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独特定位和培养属性,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高质量人才的亟需,近年来国家各培养单位对农推硕士人才培养相当重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需求者和接受者,其感受和客观评价是衡量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满意度指数对于衡量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满意度研究始于美国。最有影响的是1995年由Noel-Levit制定的SSI量表,首次将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应用到学生满意度研究中。我国从学生满意度视角评价高校培养质量的研究较晚。赵国杰、史小明利用ACSI模型对大学生高校教育期望质量进行了分析,欧阳河等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为指导,对湖南高校大学生进行测评,傅红等对我国部分地区工程硕士教育学生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一、全日制农推硕士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

为进一步探讨提高全日制农推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和措施,本研究就农推硕士培养的有关问题,随机抽取了250名全日制农推硕士(包括毕业生和在读生)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共30个问题,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培养管理、环境等方面。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8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7.6%。涉及除林业、种业、设施农业以外的12个农推硕士专业,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调查显示,全日制农推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满意”和“一般”,但在实践类课程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分别有6.85%、56. 620的被调查者对“农推课程设置针对性、适应性强”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只有极个别人表示不满意。近70%的学生对“农推课程目标与要求清晰”表示满意。从实践课程设置来看,学生的满意度明显较低,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方面,只有34.7%人认为满意,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一般,甚至有个别学生表示出“非常不满意”。对“课程设置重视实践”的满意程度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差不多。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的内容。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课堂教学较为满意,持“满意”态度的人居多。近10%的人对“教师授课观点正确,逻辑性强,重讲思路”表示非常满意,且60.68%的人持满意态度。在教学方法上,71.23%的被调查者对“课堂讲授为主,理论分析深刻”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只有极个别人表示不满意。在教学效果方面,超过60%的被调查者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以明显提高”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理念方面,有53.42%的被调查者对“教学目标明确,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满意度表示一般;在教学方法上,仅41.10%的被调查者对“善于开展现场研究与实践”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且有1.37%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有近70%的人对“课程实践环节全部得以落实”的满意度表示一般,对“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的满意度表示“一般”也高达60%,极少部分人表示“不满意”。

(三)在培养管理、培养环境方面

农推硕士培养管理、环境总体上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但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调查显示,学校在考核制度、教学设施设备、教风学风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学生满意度很高。高于50%的学生对“考核制度严谨,激励措施到位”、“教学设施设备先进、齐全”、“学校重视教风学风建设,效果明显”、“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但58.90%的人对“学校对专业学位很重视”持一般态度,57.53%的人对“教材、教案不断更新,质量上乘”的满意度一般,关于“就业指导到位,就业前景乐观”的满意度相对其他方面较差,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一般,有6.8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二、全日制农推硕士培养质量分析

(一)课程设置日益科学,但实践教学占比较低

全日制农推硕士学位主要面向农业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农业推广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不仅要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还需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综合能力为保障。由于绝大多数农推硕士并不从事学术研究,因此,课程应在知识理论科学设置的基础上,突出职业需求、实际应用、综合素养提高的综合性特点。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农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占比低是其突出特点。

(二)教学理念、方法日益改进,但实践环节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符合农推硕士发展的要求,各级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推硕士培养的核心和质量保证,在培养计划中也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院校全日制农推硕士的授课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并无显著差异,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案例分析为辅。虽然课堂教学是基础,但过分注重课堂教学不利于实践性的提高。

(三)培养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但配套服务仍需协同跟进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农推硕士培养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在课程设置、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导师配置等方面有相应完整的制度规范。但由于全日制农推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在职专业硕士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后起之秀,还存在某些先天不足。此外,全日制农推硕士的就业率一直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本科生的就业服务优于研究生,全日制农推硕士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三、突出全日制农推硕士学位特色,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一)以巩固知识质量为基础,探索实践型教育教学体系

知识质量是任何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为契机,在熟悉专业理论前沿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理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型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应根据全日制农推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兼顾学术性与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超前性等等。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导向,以“知识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专业的实践性,突出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并有利于培养环节的落实到位。

(二)以强化实践能力质量为关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实践能力提升是全日制农推硕士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遵循全日制涉农硕士培养共性的前提下,突出专业学位培养特色,实行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双大纲”和“双课堂”。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案例,甚至允许将课堂搬至基地、田野,实践示范。在教学方式上,除开展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现场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外,注重运用团队学习、实践观摩、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意识。同时,鼓励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拓宽教学资源。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6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3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