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例6篇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核心素B;提升

核心素养对中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老师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从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鲜明价值观

在历史与社会中,我们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与社会中所包含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树立更为鲜明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2.提升认识质量

我们对历史与社会进行了解,可以对其历史与社会进行全面认识,不仅可以认识事件的起因,还可以详细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了解,从而提升认识的质量和高度。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素养实践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对学习历史与社会更感兴趣,因为课堂的轻松和知识点的容易记忆和少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和休息时间,学生会更加游刃有余。情境教学法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拉进和学生的距离,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和学生的交流变多,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积极设疑,鼓励独立思考

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的,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社会,课本中只是学到了部分重点,还需要学生可以通过上历史与社会课,培养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可以促进对于其他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影视作品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应用,能够将实际从电视中所涉及的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结合当下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对历史与社会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例如,通过《康熙王朝》这一电视剧的观看,使得学生能够对清王朝某一段历史与社会有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历史与社会的发生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是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而爆发历史与社会事件。因此,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必然在分析爆发原因的时候,不能单单看到爆发的直接原因,还要分析当时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更要从其他原因来分析,比如经济、文化等,的爆发不单单是一个原因所造成,而是很多原因共同所引发的。学生在分析每个历史与社会事件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要做到思考问题的全面。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改革途径

1.转变思想

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转变思想。老师要把课堂还于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使课堂尽量活跃起来,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在大脑中储存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学生一定要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教材说“不”。

2.提高老师素质

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老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要积极开拓进取,充分利用课改的机遇和资源,主动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洞察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只有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才能够在时代中奋勇前行。

3.改善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对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进行改革。不要因为历史与社会是副课就随意地缩短课时,随意地进行简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尽量做到详略得当。

总之,在当代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

参考文献:

[1]姜少荣,叶军豪.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6(82):134.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2

教师篇

当前,教育部正研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面对全国卷试题的特点,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而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效能就在哪里。

因此,备考一轮复习,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储备,教而有道,才能立足于正确的备考方向。

1.对照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或考纲中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再现和整合,也不是四项基本能力的点到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思路和措施,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提升复习质量的基础。

如衡水中学备考中的如下目标就可以很好指导教师的目标思路。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

2.制定合理有序的教学计划

计划不仅仅是进度表,应是时间、知识、能力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

如2015届高三备考中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历史学科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配档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3.熟识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指导一轮复习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运用和考查,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

(1)历史学科素养内涵。

(2)2016年考题学科素养对照。

(3)例题解读五个学科素养。

课堂篇

1.优化复习模式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可以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复习方式,由线及点先单元再每课,再由点到线由课到单元,并适度淡化三轮复习界限。在一个知识体系下展开复习,再对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小专题总结,更便于学生把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升化。

案例 如必修一 第一单元在进行基本复习复习过程后,可以适当进行小专题链接。

(1)通史链接: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横向链接: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比较。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2.深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复习、考查的重点知识,一轮中不仅要识记、区分、理解主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深化。

案例 必修二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第一步 学生自主归纳概括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步 材料解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步 多视角认识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第四步 主干知识延伸: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c和认识。

第五步 经典考题针对性训练。

如此,既可把握基本知识点的线索,又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3.拓展、延伸知识空间,增加、研读史料教学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历史教学 考核方式 多样化

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更形象地表示为一种“产品”,而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制造出的“产品”应当是具备技术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人文素养较好的优秀毕业生。

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基础较差、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再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立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从心智发展来说,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存在应付老师、应付家长的心理,并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职业人的角色。

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师更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任务,增强趣味性、基础性、应用性。考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教学改革,除了进行一些课堂效果的改革、授课技巧的改革等之外,考试模式也应当随之进行深入改革,因为考试一方面具备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一、实施多样化中职历史课程考核模式的现实条件

(一)中职历史课程考试模式实现多样化,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而充满魅力,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突破,达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随之而来的考试模式也具备极大的变化和超越空间,单纯的选择、填空、论述等出题方式,一纸试卷式的出题形式,一定程度上是适合应试教育的模式,而中职教育突出的是技能教育加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获得人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才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的终极目标。

(二)实施多样化中职历史课程考核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据调查,中职学生比较喜欢上专业课而不太喜欢上文化基础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课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也就是说,采用操作性强和注重锻炼动手能力的教学和考试方式,更能够增强教学效果。那么,为何不尝试采取知识的获取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呢?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在一种亲身体验式的情境下,更能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

(三)中职教育模式能够为中职历史课程考核模式实现多样化提供足够改革的空间。

一定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更具备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件和空间。因为职业教育摆脱了分数、应试、高考的桎梏,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育人效果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以能力的获得、文化素质的养成、技能的过硬为评价标准。在学制、学分、评价体系的建制方面,更具备灵活性和改革空间。那么历史课程考试模式只要在遵循技能教育加能力教育的前提和原则下,就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

二、多样化的中职历史课程考核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总结了部分历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一)论文式考试。

与其说是论文式考试,不如说是评论式考试。这种考试模式,就是让学生就一个历史现象提出观点,作出评价。历史课程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延续和观念的变更,许多历史事件在当时看来似乎存在即是真理,但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部分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会变得富有争议,那么,历史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客观而真实地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其实教师在给出结论和给出分值的时候,完全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上所给出的评价,只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能够从自己的亲身感悟和历史体验的角度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就是一次成功的评价。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前提一是要开卷,二是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

(二)讲课式考试。

这种考试模式是通过老师备课、讲课的形式实施的。老师可以根据本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章节,进行当堂授课,规定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课内容需要自己做出紧凑而科学的设计,课程导入突出个性特点,突出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这种考试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准备,且由于学生较多,时间分配上要在最终学校所有考试结束前结束。

(三)绘图式考试。

这种考试模式,是教师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让学生绘制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图。历史发展是由很多条线索串联起来的,如近代工人运动发展史、中华民族抗争史、中华儿女寻求救亡图存运动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史等,每一条线索都串联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考试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一条线索,进行资料、数据、发展脉络的梳理整合。这样的一种尝试能够增强学生纵向看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角色扮演式考试。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 考核时段 改革实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一门新疆地方性的重要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地区稳定、正确理解和认识新疆“三史”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特点

从课程设置说,《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一般会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政策》等课程一起形成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课程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教师教授的课堂知识准确把握课程体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些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开展的,因此《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熟记相关知识点并准确地加以实际运用。

(二)实践性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一直到最终的期末考核,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环节,都需要经过大量知识灌输和实践教学才能掌握和熟悉,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获得的相关知识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教学才能得到巩固。

(三)综合应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目前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有时一项教学过程或是活动可能涉及多个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同时具备多门知识,并且综合应用。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目的导向存在误区

尽管目前国内高校强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但就考核方案的设计而言,大多只是对书本、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简单测评,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延伸到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等。这很容易把学生的学习目的导向为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模拟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评价方式单一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体系期末考核设置中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项分数合计的方式。平时成绩多以作业、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为准,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考试则以笔试为主,按照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内容出题组织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抱着考前突击的心理,不重视平时学习。

(三)考核内容过于片面

目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是单选、多选、判断、综合问答等,而且都是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考核侧重记忆和简单的理解能力,无法评价学生的沟通表达、资料的收集甄选、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且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没有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四)我区高校缺乏过程性考核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较理想的国内高校可以发现其教学方法较灵活,内容较接近现实,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时段考核方法。

三、对改革现有考核体系的探讨

(一)重视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体现素质教育目的

因为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所以不能采用同样的方式考核。在设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考核方案时,应以具体授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主要线索。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授课班级分为几个授课单元,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根据学识情况将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分数评定、实施效果评价等渗透要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考核内容和题型的灵活性

目前,很多高校课程考试已经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这种考核内容不应流于形式,而应鼓励有关教师及时编写更具实用性的题型,定期更新有关试题数据库。另外,考核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可以结合现今时事政治等有关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知识要点为核心。

(三)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和多元化

目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该注重增加时政分析、阅读拓展、社会调查等多项教学环节,将课程考核从期末考试考核延伸到整个学习过程,强化课堂教学考核,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及相关知识点的知识收集、分组单元的相互协调、获取知识的实践表达等能力,比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

这种多渠道的考核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章节时段的活动表现给予有效连续的过程考核,这对督促学生专注课程学习和评价其学习效果都是很好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弥补时段考核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于春洋,于春江.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界定与追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6.

[2]孟浩明.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5(4):57.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5

    一、“农活”早知: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1.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

    2.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3.全球史范式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该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如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时特别重视抓住关键时段进行整体分析:一是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是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

    全球史观对中学生来讲,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4.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其主要观点:一是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二是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构的现代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三是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2007年广东省历史试题,新旧范式再次“共领风骚”,许多选择题即是新范式理论的体现。非选择题第29题就明确考学生对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理解和运用,高考历史试题也因此更具时代感和启迪性。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二、一山飞峙:文明史观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史观

    当代史学研究的范式、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代史学功能的变化、从教科书到教学理念、从史学观点到学习历史方法目的,都必然会反映到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试题中。在上述四种史学观成为当前我国史学研究主要范式的现实情况下,这些新范式尤其是文明史范式(高考命题的核心史观)在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中靓丽炫目。因为于高考命题专家而言,考查的新课标和知识点大多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是命题专家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诠释、解读历史,用哪一种史学范式去指导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这往往也是每年命题最出彩的地方。

    1.选择文明史观的原因

    从实质上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演进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专家们之所以选择文明史范式为命题的核心史观,估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让考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所创造的重要成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深受文明史范式影响。新课标、历史教材大都是以“文明史观”来编纂的,三大必修模块实质是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对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呈现的文明史观直接制约历史高考,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必然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是把文明史观融入高考命题中。

    三是文明史范式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能更好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和真谛。广义的文明,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史体系具有最大的包容量,既可贯通古今,又可联系中外,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可吸纳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的核心内容。其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决定它必然会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产生较大影响,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主导范式和首选内容。

    四是高考命题专家都是学术界的名流大家。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高考命题中。近几年史学界广泛流行的文明史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成为耳目一新的新亮点。因为新范式为他们命题提供了新主题和新材料,新问题又需要新范式来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文明史范式中的传承、交流、融合,现代化范式中的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整体史范式中的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

    2.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6

一、牢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备的品格与应用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考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从小专题向大专题转变,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现行教材的内容是以小通史体例编写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分别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科技文艺思想文明史。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要从小专题向大专题或通史转变,即将三册的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的通史。从考试大纲的内容来看,其也是依据大专题或通史的体例来书写的。

1.关于“古代中国”的复习,考试大纲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四个方面去复习、掌握和运用。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关于“近代世界”的复习:考试大纲要求从思想、经济、政治、科技四个方面去复习、掌握和运用。

(1)思想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3)政治上,“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4)科技上,“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三、关注周年大事,结合时事政治进行分析

1. 与2017年形成周年关系的历史大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始探寻新航路,到达非洲最南端530周年;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新航路,到达印度520周年;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拉开序幕500周年;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30周年;1787年,美国制定联邦宪法230周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用蒸汽机驱动轮船试航成功210周年;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192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90周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苏联“二五计划”完成80周年;1947年,中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美国“杜鲁门主义”提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70周年;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60周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50周年;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中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0周年;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共十五大召开20周年。

2. 结合教育的根本任务,联系时事政治来复习。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方面,热爱自己的祖国,凡是中外历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史实,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四面”一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考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应关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加强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考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如应关注罗马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文献、中国近现代史上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应关注儒家传统文化、理学等方面的积极内容;四是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如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等。

四、善于归纳整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考生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与古今中外的一些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评价,考生可以将它归纳整理如下: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设刺史(东汉改为州牧),巡行郡县;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元朝设置御史台,纠察百官善恶,指陈政治得失;明朝设立按察司,统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 (2)如何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炔康拿盾;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监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对于一些历史概念不能望文生义,而要准确理解。如古代封建制特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其含义是封邦建国,以屏藩周;唐朝的开元通宝为唐高祖始铸,成为历代铸钱的范式,开元为“开辟新纪元”之意,而非唐玄宗的开元年号;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其管辖之地为湖南、湖北,而非湖南、广东;明朝昆曲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非形成于云南昆明,等等。

3. 时间的联系记忆。关于时间的联系记忆,考生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时间点:

(1)1992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为: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87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中共十三大召开;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中葡签订《联合声明》等。

(3)1999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长达78天;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等。

五、掌握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步骤与方法

高考不但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来看,小论文题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题型,该题的基本特征为试题只提供若干材料或理论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全部由考生独立完成;评分采用量表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答案表述。在评分上不使用传统的采点给分,也不是事先拟好考生可能会出现的答题思路,而是从思维的角度去制订评分标准;关于答案的具体内容,考生应从确定论点,对材料的理解、运用,逻辑,理论支持,文字表达五个方面去衡量。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41)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是自由的,他们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分析】首先要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这里的制度主要是指政治民主制度,如资本主义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定的民主制度、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等国家重要的民主制度。其次,要善于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并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答案示例一】①论题: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在美、英的实践与改进。

②解析与论证:卢梭认为,人民通过契约建立国家,将自身的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以服务于人民自己。如何让政府有效地服务而非奴役人民呢?孟德斯鸠提出了一个制度构想:议会、国王、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并彼此制衡,从而保障人民主权,保持政府的服务性。美国1787年确立联邦共和制时,运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并创设民选总统,以有效行使行政权,后来,最高法院获得宪法解释权。长期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成为美国逐渐强大的基石,虽然英国最初的分权并不显著,但在近代,它逐步确立了有效行政的责任内阁制,不断扩大议会选举权的范围,彰显人民民主权利。前些年,最高法院又取代上议院获得司法最终裁决权。依照本国国情,英国渐进而稳步地推行三权分立,维持了本国的长期发展。

③结论:一个好的制度构想会被广泛和长期地运用于各国的实践中,而各国也会结合本国的国情,在实践中摸索和改造这一制度。制度构想与各国实践的相互结合和改进,推动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答案示例二】①论题:论三权分立的构想与实践。

②解析与论证: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分权学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三权分立学说,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总统行使,三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其理论构想相当成熟,甚至完美。

美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而且三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体现了一种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一个成功的实践。美国对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三权分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当然,在美国现实实践中,也存在部门效率较低的情况,这也为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立理论提供参考。

六、把握几个关键环节,以“五化”赢高分

1. 知识记忆准确化。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考生必须要熟记,做到烂熟于心,切忌模棱两可,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闭关锁国政策、混合经济、知识经济等。

2. 平时错题集中化。考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自己平时做错的历史试题剪贴在一个本子上,重做一次,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如解题时脱离材料、不看插图和材料、基础知识不牢固、对选项答案理解有误等,最好能分析出每个选项正误的原因。

3. 语言表述教材化。在回答历史主观试题时,考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教材化,史论结合。切忌用一些口语进行回答,那样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