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例6篇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1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的确定,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行业竞争者人才需求水准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主要从四个层面着手,分别为需求数量的确定、需求范围的界定、需求层次的划分和需求方向的锁定。

1.需求数量的确定。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充,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就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数量的确定而言,企业既可以按照劳动效率、设备、岗位和比例来进行需求定员,也可以按照数理统计、概率推断、排队论来进行需求确定。

2.需求范围的界定。各行各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只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所具备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就服务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且能够对客户管理和团队文化建?O实施有效协调的中层管理人才;其次,就采矿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能源知识、专业技术和基层实践经验的技术性工商管理人才;最后,就金融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3.需求层次的划分。在需求层次上,大部分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都是本科毕业生,而对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硕博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另外,在高校的批次和知名度上,企业更愿意聘请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则处于劣势地位。

4.需求方向的锁定。首先,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其次,从企业运营的侧重点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方向可以细分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等;最后,不同的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不同,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性。

二、开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规划进行统筹兼顾,一方面,通过精简设计业务工作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实现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

2.加强对企业运作方向的指引,提高发现企业错误的及时率。首先,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营销方案实施前,会对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情况以及企业自身优劣势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为加强企业运作指明了方向;其次,企业运营中出现纰漏或差错时,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定位,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3.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通过设置激励制度、协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激发。

4.实现企业运营同企业财务状况的统筹,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维系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资金的有效循环和安全流动,如果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中断,则企业势必要遭受重创,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向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企业资金运转的可靠性。

三、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思想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缺乏决断力,害怕风险和承担责任,由此致使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很多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时,缺乏精确的目标定位,从而导致人们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面宽、专业技能薄弱的层面。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定位,不仅不利于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还限制了工商管理人才综合技能的提升。

3.课程的设计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脱轨严重。工商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脱轨问题严重,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课程设置的精细化程度过高,从而忽视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剧了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人才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也具有单一性,从而致使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4.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抑制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而致使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发展受限的情况比比皆是。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很多教员缺乏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切身的实践研究,从而致使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内容设计生动性不足。

5.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所以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更能够受到重视,但是很多工商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且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从而失去了专业优势。

6.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且专业素养不高。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的风险,要想长期屹立不倒,则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且专业素养较低。

四、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强化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从高校和企业两个层面出发,从而才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管理人才由高校学生向企业职业人的角色过渡。

1.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会利用实践经验和成功的企业案例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将工商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创新性思维模式的拓展上,从而为工商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奠定基础;最后,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2)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首先,增加企业管理模拟环节的教学设置,从而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避免思维模式的僵化;其次,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和创新,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真实的实习平台。(3)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和职业规划设?。首先,高校要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其次,加强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规划的设计,从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向着高级管理者的规划目标迈进。(4)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学习热情。首先,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扩展,不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管理者到高校执教;其次,要发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引导、教育作用,鼓励教师发挥个人力量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实践机会。

2.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专业素养的培训和考核。对于新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管理经验不足,且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因此要加强对该人群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基层实操工作的训练;对于初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要重点培养其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从而为其成为中高级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其对初级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其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合作沟通能力的提升。(2)分层对理论型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进行目标设置。首先,要依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和实践技能情况,对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层次性划分,分别为理论型工商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其次,对理论型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企业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工商管理人才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最后,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企业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研究;发展方向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有着重要地位,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工商管理的不断优化,需要各种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运用企业工商管理的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实现有效管理,保证企业在重大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会遇到各方面问题,造成企业管理经营不当,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研究问题非常关键。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就是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工商管理设计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知识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工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战略工作有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对企业文明和形象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实现企业效益和形象的双重发展。

二、现阶段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有力创举,工商管理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平稳向市场经济过度,引领我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速度较慢,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缺陷,虽然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照搬,而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是企业工商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它是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在目标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忽视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企业员工培养,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处于逃避状态,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缺乏国际化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就必须用国家化眼光进行思考,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然而很多企业目光短浅,企业工商管理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本国,忽视了国际经济发展状况,这极大程度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判断力,国际经济的变化会严重影响企业地区经济的状况,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同时企业满足于以前的成绩,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很难跟进社会发展状况,给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企业工商管理的进步之处

我们要肯定企业工商管理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明显的变化,很多企业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招募和培养了很多工商管理方面人才,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工商管理的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适应了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对国外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研究

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明确今后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即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利用现代管理知识来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敢于进行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企业文化管理的模式,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全局观念,形成一个团结的企业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其次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革,加快企业升级,使企业的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企业从传统的一对多的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传递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组织层次和组织结构的升级,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杜绝形式化现象的产生。最后要注重企业价值的多样化发展,认识到企业的其他社会价值,不在仅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而是开发企业更多的社会价值,增强企业的社会地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我国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增强企业竟争力,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是工商管理重要发展目标,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我们既要看到优势又要明确其中的不足,把握企业工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现阶段工商管理体系,把握企业工商管理的方向,促进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刘列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3

商品流通原先只局限于国内、省内甚至就地进行,维持于自产自销,按行政区域划市场,商品经济带来浓厚的“封闭型”模式和很强的“官商”作风,商业会计也以事后的核算控制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商品流通市场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格局,向扩散型、外向型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备仔运筹帷幌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胆略,在商品经营中稳操“胜券”。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强经营管理。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强化事前的预测管理与控制职能,加强商品经营的预见性,把经济(营)方案放在会计的效益观点.It.,进行事前的风险性预测优选,尽量缩刁诚避免会计管理的风险性。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中,只要是政策规定允许的,只要有利于企业搞活,都可以在财力上、财务管理上灵活变通,积极支持。

二、从集权型检算制向松散型核算制与间接管理方向发展

过去的核算一般是以企业为统一核算主体,实行高度的“集权型”核算形式,客观上助长了吃“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利于企业搞活。随着各种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促使企业在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来激发企业第一因素一一人的经营积极性,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及时地拿出法定的分部门的经济核算数据。会计核算形式,正向“松散型”方向发展,即向实行分部门,门店或柜组的“独立”、一“半独立”或“粗线条”的核算形式方向发展。在实行“松散型”的核算中,应加强会计管理,以避免“财力分散,会计失控”,出现各种违法经营的现象。建立企业内部银行是一条比较可行的经验。会计管理应变直接管理为强化性的间接管理,使会计成为国家、企业和经营承包责任人的“心腹”。

三、从全面的财务管理向侧盆资金管理与企业效益融合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相当多的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是一片“空白”。造成的原因:一是长期“轻财”的小商品意识作怪;二是企业带有浓厚的‘官商,作风,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三是国家长期以来对企业实行行政干预,商品意识观念淡薄,四是片面强调国家财政多拿,考虑企业实情较少,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紧固”,把企业财力压成畸形;五是财会人员本身素质低,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茸。鉴于此,会计部门在加强全面的则务管理的同时,更应着重抓好资金管理,想方设法聚集财力,用好财力,开辟财源。今后的银行信贷资金日益趋紧,贷款利率还将上调,特别是银行“拆借”来的资金,利丰实行高进高出,给企业经营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又给企业的沉淀资金带来贬值的巨大威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侧重于资金管理,充分考虑币值的变动,搞好资金投向效益优选,力争资金利润率的最大化。

四、从单纯核算企业效益帐向同时测算竞争对手帐方向发展

在商品大购大销中,竞争对手林立,企业不但要协调好内部的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商品经济,促进效益的提高;而且要了解市场,了解对方,分析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竞争中求发展。会计部门要分析在竞争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座位”,并力争往前挤。随着经济势态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优势与劣势,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企业会计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在算好企业经济效益帐的同时,算好社会效益帐,想方设法了解社会会计信息,以不断校正企业的经营方向。应把调查、窥测、掌握竞争对手的经济动向、经济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重点,并予以强化,使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互促进提高。

五、会计模式由单一性向综合型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已打破了单一的经营方式,由原来纯批发企业或纯零售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批发兼零售或零鲁兼批发、幅射四方、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商社,会计核算模式也由单一的批发或零售向批零兼营的多种核算模式发展。随着商商、商工、农工商企业的联合,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会计核算也由单一的商业会计核算模式向以商业为主兼容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核算模式发展。

六、会计业务国内趋向国际化和标准化

传统的商业会计核算以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商业会计制度为依据,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带有明显的国内色彩。随着国际贸易的日趋频繁,商业会计业务也将逐渐地趋向国际化和国内会计的标准化,会计计量也因单纯的人民币计量发展为同时用人民币、外币计量进行会计核算。

七、会计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为经济管理手段和工具正在逐渐地运用到企业中。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一一会计部门,在经济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获取加工分析,提供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必须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过渡。根据商业部的规划,会计电算化要求省地两级在1989年以前报表联网,199。年以前,不少于20%的县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汁核算,并逐步创造条件埔开。用科学方法进行财务分析,避免“凭经验、拍脑袋”进行经济会计决策,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

八、从企业会计向企业集团会计和企业会计公司方向发展

生产灼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种类和范围的扩大,市场的激烈角逐,商情的瞬息万变,担负商品流通任务的单个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风险承受能力和竞争获胜能力很低,淘汰和破产率较高,因此,一种新的由多个商业企业组成的商业集团企业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地得列发展。这时,会计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还扩展到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层次也出见集团会计一一行业企业会计一一企业会计—企业内部会计,这样一种“金字塔”形。随着企业集团的巩固和发展,‘经济触角长伸,经济联系向国际拓展,商业企业集团内部派生出脱离行政干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专业性集团公司,企业集团会计也逐渐发展成为企业会汁公司,履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监督、核算、协调”的职责。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会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我国的会计工作呈现出了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成为会计人员完成数据核算工作的主要工具以后,会计人员开始对企业的财务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关注。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要求工商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自身的工作重点进行转移,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

一、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的主要概念

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主要指的是一些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而借助管理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预测、监督、分析、评价和总结的会计人员。这种新型会计人员的产生,可以被看作是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以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速度和工作的精确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传统用工作模式下的一些较为繁琐的问题以后,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问题和财务总结等多项内容之中,在会计人员参与到这些事物的管理工作以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核算型财务会计的主要缺陷

通过对核算型财务会计在新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缺陷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从跨级工作的侧重点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需要在尊崇工商行政管理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记录,并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上报给工商管理部门。这种工作模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模式,从工作模式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人员在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障的基础上,还要让财务报告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从财务管理会计的工作实效问题来看,由于这一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过去的财务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会计模式并不具有前瞻性的优势,随着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一会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二)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主要优势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直观化反映,是管理型财务会计模式的自身优势的一种表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总结是这种新型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侧重点。在对这种新型会计模式应用到工商管理部门以后,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按时提交企业财务报表以外,还要为相关部门提供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资料,以便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因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在新型会计模式下,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对过去的财务工作进行总结以外,还要通过对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控制监督的方式,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型,也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

三、促进财务会计人员转型的措施

(一)对监管机制进行完善

对自身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行发挥,是工商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了对自身的换立职责进行充分的发挥,工商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管。但是从我国工商部门的企业监管机制建设情况来看,我国的这一机制还在财务分析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型工作来看,企业监管机制是管理型管理工作的一大主要影响要素。为了对企业监督机制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财务分析措施进行完善。在构建财务分析机制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从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入手,对硬性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让监督机制的针对性得到充分强化,第二,在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管理财务方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便帮助企业对财务预算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充分解决,第三,为了对监督机制的实效性M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方式,对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的监管工作进行强化。

(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

从工商部门的会计转型问题来看,管理型财务会计在未来的工作中除了要对会计核算能力进行充分了解以外,还要对企业的管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解。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会计转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进行提升,在对会计人员培训机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工商部门需要将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看作是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要素。要通过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应用,对财务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在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商部门也需要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时期的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财务会计管理观念和监督机制等因素尽心挖山的基础上,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是促进会计人员转变的一种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裴昱.试论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135-136

[2]宋伟光.试论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财会学习,2016,(18):136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5

一、监管领域延伸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和关系

(一)监管领域的概念及工商监管领域的渊源

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领域,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活动的范围。监管领域的渊源是指监管领域的法律形式,亦即监管领域成立的立法权力或行政权力来源。

一是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管责任。主要表现形式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由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此外还有大量的规范性文件。这其中有实体法,也有程序法。实体法关于调整范畴、违法行为、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等的内容,规定了监管领域的范围:程序法关于执法方式、管辖范围、执法程序等的内容,界定了监管领域的层序。

二是新“三定”方案依法确定的行政职能。在法律确权的情况下,新“三定”方案对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行使职能给予了明确的授权,清晰地圈定了监管领域的边界,是法律落实的依据和重要的补充,从根本上保证了“权责统一”的法治原则得以落实。

三是地方政府要求参与的经济管理领域。完成好各级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一直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主要表现为:1、政府要求的在工商监管领域内参与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2、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与其监管领域相关的经济服务职能。3、政府要求工商部门参与的临时性、突击性任务。

(二)低端、高端监管领域的涵义、特点及其辩证关系

低端监管领域一般意义上是指工商部门传统监管范围、监管对象和监管重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基础性。低端并不是低级的、不重要的,而是工商部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纳入了日常管理的传统监管领域。二是常规性。低端监管领域是例行性工作,是已经具备了完备程序的流程性工作。三是传统性。工商部门恢复设立以来即已介入监管的领域,是工商传统职能。

高端监管领域是指工商部门新涉足或管理对象有新变化、传统经验不能移植、尚未形成有效管理模式与机制的领域。其产生的来源和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新生领域,即国家通过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新职能。二是对象提升,即传统监管对象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引起的高端化。三是工作延伸,如注册登记工作从原来注重企业组织形式向企业股权、债权、融资等方面深入。四是职能延展,一方面是管理界面有新的延展。如以电子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催生了虚拟产品交易。另一方面是监管领域的进一步明确。如流通领域曾经是一个模糊地带,行政监管职责不清。近年,已经由国务院确定为工商部门监管领域。五是职能创新,如从原来静态地表现市场主体存量数据,到主动地对工商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为上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提供信息公共产品。

监管的高端领域与低端领域是高中有低、低中有高的矛盾统一。

高中有低。网络交易是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中的高端领域。但是,网络交易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络和现代物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行为。这里涉及的商品质量、消保维权、合同履行、公平交易、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内容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传统职能。而互联网这一媒介也使得商品交易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商品交易主体更加分散,交易方式非直接化,交易标的物的虚拟化与远程递送等等,这些是工商部门所不熟悉的,原有对商品交易行为监管的经验也不能直接移植过来,必须探索新的监管方法,才能实现对这一领域的监督管理。

低中有高。对市场主体实施登记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与生俱来的监管领域,法律较为完备、监管方式方法手段较为成熟,无疑是工商部门较为熟悉的低端监管领域。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个体户开始,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所有制形式逐步丰富,有限责任、股份制、个人合伙、个人独资等企业组织形式日渐增多,工商登记管理领域不断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高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连锁经营、集团化企业,以及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在我国前所未有的企业经营业态与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仅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言,虽然从登记管理上按照已经立法规范的各种企业形式实施登记,并不是高端内容,但是在此类企业存续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股权变更、债权转移的登记管理,需要我们在加强服务与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三)监管领域延伸是工商工作高端化发展的历史性进程

工商部门监管领域的延伸是一个历史性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监管领域既有剥离和转移,又有深化与扩展,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恢复建局的十年(1978~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被引入经济活动,国家恢复设立工商部门,监管领域一个是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职能是“六管一打”;一个是个体私营经济的主管单位,即在个体经济管理的同时承担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职责。第二个阶段是着力发展市场主体的十年(1988~1998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私营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工商部门主要的领域是培育有形市场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管理方面则是以清理整顿公司为主,推动政企分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个阶段是探索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的十年。(1998~2003年)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渐次起到主导作用,多种经济成分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工商部门监管内容从单纯的注册登记延伸至行政审批,从打击投机倒把延伸至维护公平竞争。同时,随着办管脱钩,工商监管领域进而定位为社会主义大市场,即包括生产资料与生产要素市场各类市场。第四个阶段是融入公共治理模式的新起点。2003年始,我国将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改革的中心内容,政府管理逐步向治理型、服务型、调控型转变,工商部门监管也随之向畅通市场准入、维护有序竞争、规范交易行为等领域拓展,

可见,工商监管领域从低端向高端延伸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监管领域低端与高端既由低向高转化、又由高向低转化,即监管的新生领域日渐增多,日益高端化,同时又伴生着曾经为工商部门所不熟悉高端领域,随着工作的深化转而成为熟悉的低端领域。所以,在说明工商监管领域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问题上,用“延伸”而不用“转变”是比较准确的。它表述的是工商部门监管领域或说工作职能适应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国家要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自我创新;是巩固基础职能的同时,促进职能到位。应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丰富多样的职能与宽广的监管领域之中,各项任务是不分高低的,之所以说高是因其新颖而不熟悉,低是因熟悉而常规。因此,监管领域的延伸是要求我们克服对旧有监管方式、方法、手段的依赖,在新兴监管领域内积极行政、逐步积累,尽快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并将其纳入日常监管。使高端领域成为熟悉领域。

二、监管领域延伸的本质是监管职能到位

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监管领域与监管职能经常对应出现,对两者的内涵及关系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的表述。

一是把监管领域理解为监管职能作为的场所,职能是指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领域是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职能,亦即工商部门应该具有的功能或应该起的作用:而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领域,即为工商部门发挥功能或作用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职能是行为的概念,领域是场所的概念。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职能、消费维权职能即是这样的行为概念,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网络交易领域等就是场所的概念。

二是把监管领域理解为监管职能作为的对象,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组织的职能是根据组织目标确定的。组织的工作任务与活动领域,二者都是由组织目标所决定的,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化。如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工商部门的组织目标之一,国家赋予工商部门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的职能,随之企业竞争行为、行政权力对企业竞争的影响等领域也就确定为工商监管领域。这里,监管领域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表现,是监管行为所指向的监管对象。

这两种表述对于监管领域的认识虽然有所差异,但都清晰地反映出了监管职能的核心地位和对监管领域的决定性作用,表明监管职能与监管领域具有同一性。监管职能一方面决定了工商部门所能进入的监管领域,如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只能在流通领域而不能进入生产领域进行执法活动:另一方面决定了在某领域内工商行政管理具有区别于其他行政管理的特定行为方式,如国家工商总局通过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来实现反垄断职能,而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则分别通过查处价格垄断和审查经营者集中来实现反垄断职能。因此,我们可以把监管领域延伸理解为监管职能覆盖监管领域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者说是职能转变与到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职能与领域在执法实践中实现统一。

三、监管领域延伸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能的现实性需要

工商部门的监管领域遍及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延伸监管触角,在更广、更深、更多样的领域内实现职能到位。

一是监管界面的广阔性。工商部门监管界面宽广,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104部法律和264部行政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总局单独制定和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行政规章有101部。只有延伸监管领域,实现职能到位,才能全面履行好这些法定职责。

二是监管对象的多样性。监管对象日益呈多样化,而且这种多样化还是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带给工商部门的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品牌营销、集团化经营、网络经济等新型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经营行为、竞争行为呈现复杂化与专业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市场违法违规活动自身科技含量也日益提高,滥用食品添加剂、网络传销等依托科技手段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增加了监管难度。只有适应不同领域内监管客体的多样性,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才能实现对监管领域的全覆盖。

三是监管区域的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尚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即使在一个省内监管领域也具有差异性,使得监管领域呈不规则分布状态,即相同监管领域在不同地区呈现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高端领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发端的时间、发展的程度、表现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增加了领域延伸的迫切性与层次性。

四、监管领域延伸的途径与方法

总局提出监管领域延伸总的方向是“从低端向高端”,涵盖监管范围、监管内容、监管重点三个层面,是个全局性的变革。我们认为,实现监管领域延伸要定位在“扩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和谐”这两大基本任务上,并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加以推进。

(一)从主体规制为中心向行为规制为中心转向

主体规制是指以市场主体资格作为规范对象的管理制度安排。行为规制则是以市场主体行为作为规范对象的管理制度安排。规制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对抗性的立法程序协调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随着我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对市场主体资格实施对抗性的管制明显不适应于市场经济投资自主的本质要求,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是大势所趋。同时,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市场上的经济运作方式和竞争方式越是复杂多样,产生权益侵害的概率也就越大,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管制也是大势所趋。因此,监管领域的延伸一方面应贯彻监管与服务、监管与发展的统一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市场主体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贯彻监管与执法、监管与维权的统一原则,着力加大打击经济违法行为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二)从个案查处为重点向行业引导为重点发展

企业个案行为与行业整体行为之间存在着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整体是个体的综合,其功能大于个体之和。企业个案行为的发生,往往体现了行业整体行为、整体情况。“三鹿”问题乳品,案发于一个企业,折射的却是整个奶制品行业,甚至食品行业行为的问题。以案件为核心,不告不理、一案一处置的监管方式,由于监管力量有限,违法行为不可能得到全部有效的惩处,只能通过警示作用来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这样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选择违法追逐利润就是企业最可能选择的策略行为。因此,在个案查处过程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而是要在个别事件中发现整体规律,并找出治理的方法,形成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监管职能在监管领域内的全覆盖。

(三)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拓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初级生产要素和工业消费品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用日益弱化,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与之相应,配置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的要素市场、无形市场等高层次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监管对象也逐步远离实体经济。从市场主体上看,出现了利用网络卫星等高科技通信和流通技术组成的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经营性组织,即虚拟制公司:从交易物品上看,不仅存在着信息、技术及商标专用权等的无形资产交易,还存在着如网络游戏装备、点卡等虚

拟物品的交易等等。这些监管领域都是工商部门监管职责所在,是监管领域延伸的方向。

与之相适应,我们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指导行动,观念开阔视野。延伸监管领域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第一,要增强法治观念。从监管领域的法定性来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监管领域是国家授权或法律法规特定的,任何执法部门、任何执法人员都不能超越国家和法律法规规定,擅自扩大或缩小本部门的监管领域。2、按照法律对监管领域的划分,监管职责的明确和对执法权力的限定实施监管行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保证监管工作到位,杜绝越位、错位和缺位。3、国家对监管领域的划分,如部门分工、级别管辖、责权分配,其目的是建立公共行政秩序。避免职能交叉、重复执法和执法资源的浪费,为有序执法、规范执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各执法部门必须共同遵守和维护。第二,要树立平等保护观念。从市场的统一性出发,按照平等物权的原则,在监管问题上摒弃市场主体差别化、特殊化倾向,对监管领域内主体无论所有制、无论企业形式、无论规模大小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保护与监管,弃“人治”,尊“法治”,维护公平竞争,保证监管领域不留空白。第三,要强化积极行政意识。可以说,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问责,实际上就是监管领域延伸不到位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法治环境状况来看。立法的滞后与空白是客观存在的,在法律划定的监管领域内就难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对此,工商部门必须在遵循合法性的前提下积极作为,这也是延伸监管领域题中应有之意。第四,要确立市场经济视野。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职能是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延伸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明确管理边界,解析工商部门职能任务,树立正确治理理念,着重从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这两个方面来实施市场监管职能。

二是完善法制。一方面要针对监管领域内的空白加快立法步伐。按照平等保护原则,通过立法活动,进一步消除工商行政管理计划经济色彩,进一步推进监管统一与主体平等。要针对监管领域变迁与高端化的实际需要,对如《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多年的法律进行修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商标权属的流动、如网络交易中消费隐私信息保护等现阶段监管领域内的空白,加以明确与规范。为工商部门依法有效地实施行政监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从“四化”建设的角度推进制度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中有诸多的新领域、新问题、新事物,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认识和解决。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对工商行政管理基本法律的原则性规定的细化和可操作化,拟制预案、程序、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使在新型监管领域取得的监管经验能够固化成为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延伸领域转化为日常领域。

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6

我国从美国引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同时,没有把握住其内在价值,从而使得工商管理教育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照搬西方管理教育理论和模式;二是课程设计方面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忽视启发式教学;四是教学方式单一;五是工商管理教育缺乏合格的教师,教师实践能力十分缺乏。阎军印等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要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蔡月祥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而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均受到社会需要的限制。从社会需要来看,社会上大量需要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目前县级国有企业几乎己不存在。中小国有企业己改制为非国有企业,这些新改制企业迫切需要选拔一批市场型经理人才充实管理岗位。

赵艳丽等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在课程总量上,文章认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赵红梅讲到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应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也是高校生存的首要条件。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和多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欠缺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

从朱镕基总理要求在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曾经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只是在最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遇冷,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调研了多家企业,一些企业指出了多数地方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难以胜任企业工作且职业发展无后劲。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一些学生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能够发现企业问题并提出管理方案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招聘进来的学生要么由企业重新培训改造,要么被企业束之高阁。就业困难受冷落。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反映地方院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牌子不及重点大学硬,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势,企业更愿意招聘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期望值适中的学生。

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感觉自己专业性不强,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会计、策划方面的知识泛泛掌握而不深入,似乎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做,但都缺乏深入的专业能力,于是面试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自信,工作中出现畏惧情绪。企业更喜欢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管理岗位特别有限。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这些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往往倾向将管理岗位留给从具体工作岗位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一线人员。由以上四点,我们能够看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出口不畅,进口不旺”的现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欧美、日本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呈现总体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以此观之,改变培养模式,加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这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实现“惊人一跳”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新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新建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效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知难而进,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投入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地方政府对地区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清,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经费捉肘见襟,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的不完整。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存在问题。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实施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比较年轻,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高学历和双师型人才,由于资金和学院声誉的因素,优质合格的人才不愿意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任教,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在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制度性保障,中国的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多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是将学生看做廉价的劳动力,仅提供一个具体操作岗位,学生很难对企业管理获得深入全面的了解。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美国相比,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和课时总量更是过多,给学生留下的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日本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大,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资源的限制,选修课过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课程内容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课程内容整体上缺乏规划,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新建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大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目标上定位模糊或者依然沿袭过去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学生毕业能够问津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具体工作岗位。实习流于形势、走过场。实习、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缺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变成缘木求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多采取学生自主寻找单位实习,实习效果收效甚微。对于多数校企联建的实习基地也是有名无实,从全国范围来看,成功实习基地建设的案例寥寥无几。#p#分页标题#e#

专业缺乏特色。中国部属和省级重点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照搬欧美90年代的做法,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模仿重点大学的做法,这样培养的人才呈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实现错位经营、打造特色专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缺乏深入研究。新建地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并且依托几个地方重点行业,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地区经济和行业研究不够,缺乏对重点行业管理岗位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是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为上手不快,专业不精的现象。

在三位一体模式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上问题有些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有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无法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围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实用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资源有效整合原则下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泰勒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从微观层面上看,课程编制要考虑三个因素:学科特点、学生和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原理,需要在统筹规划,互相兼顾,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本科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进行细致安排,以下为依据泰勒的框架所设想的问题解决之道。学科特点方面。管理学是个综合、交叉性学科,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文、工程类学科的支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学科齐全,有一定的相关学科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比如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数学、物理、计算机、中文、法律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请其他专业的教师做一些学术报告等,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与其它专业的教师经常做一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并同他们做一些横向、纵向课题;学校在制度上可以允许文、理、工等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选择转入到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以密切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融,这样管理理论才会有具体的目标和指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管理理论的空洞化和模糊化倾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内容,精简课程之间大量重复内容,在专业上设置几个方向,增加选修课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