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公司信息化范例6篇

地产公司信息化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

一、现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产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其证券的价格走向,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出发,上市公司生产的会计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才能在证券市场公开。现有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是:上市公司生产会计信息一会计师事务所检验会计信息一证券市场投资者消费会计信息。这种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会计最基本的反映活动职能不能全面实现。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最主要的职能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平等地为每一位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最基本的反映职能,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地位,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一股独大现象,使得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几乎演变成了大股东的一言堂。在会计受制于总经理,总经理受制于董事会这种制度安排下,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利益实质上受制于大股东。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地位和利益被控制的情况下,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的采用,显然是有利于大股东的,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蜕变成了为大股东提供有利会计信息。

其次,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可能真正实现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的定义,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收费较高,其收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部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审计费用是上市公司支付,因而上市公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严,一般而言进入上市公司审计的门槛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承担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也就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水平和能力的标志。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相对有限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上市公司的消费者地位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供不应求状态使得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平等,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劣势地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得不到保证。

再次,现有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生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其生产的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和监督。在这里,注册会计师起一个产品(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员作用,其工作性质是鉴定产品是否合规、合格。证券市场投资者所需的优质产品——可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也与会计信息的检查者——注册会计师不无关系。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作假的连续曝光,上市公司会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严厉批评,特别是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形象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公众的地位显著下降,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甚至曾提出了双重“审计标准”(一家是中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家是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设想就说明了这一点。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业务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压力,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时,从凭证、账簿到报表,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分类到整理都必须认真和审查。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变成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新再确认和加工的过程,于是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由检验员同时变成了生产者。可见,现有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改革构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变成了一个阻碍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的会计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加强,从国内外来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会计法规和制度研究。从会计法规和制度安排上防止上市公司的作假。典型的案件是郑百文的资产重组,使得我国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不得不修改。(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我国特殊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后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指引和引进的独立董事制度说明了这一点。(3)会计人员利益机制研究。国内外文献均指出了在目前条件下会计人员和上市公司利益的一致性。(4)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主张从会计信息的产权方面寻找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这些研究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生产会计信息的生产工具——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问题,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从会计信息生产的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而言,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只有改革其生产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体措施是:

1.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生成的社会化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机构承担着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对内职能是指会计机构承担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经济分析的职能,其目的是为上市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具有明显的内部特征,理论依据为会计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理论。对外职能是指会计机构承担的财务会计职能,即为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集团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日益分散化,上市公司的利益集团有外部化趋势。一般说来,证券市场越完善,上市公司利益集团的外部化特征越明显,因而为上市公司的利益集团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职能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其理论依据为会计是一个主要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理论。对上市公司现有的财务会计职能而言,由于其生产的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从会计核算的凭证取得、登账、报表生成程序考察,上市公司会计机构拟不再承担财务会计的报表生成的对外职能,这一部分职能可由社会完成。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机构只承担对内的职能和与内部管理密切联系的记账、登账的会计核算职能,真正实现会计参与管理的职能,符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中会计的地位和立场。至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生成则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会计群体中的专业素质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的经验使得他们承担上市公司报表编制工作更为有利。

2.上市公司信息生产化、商品化、市场化构建

(1)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支付会计信息生产费用。当上市公司生成会计报表的职能社会化后,注册会计师成了这部分职能的承担者。注册会计师从事该部分会计信息的生产,谁来支付生产费用变成了关键。根据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从事的会计信息生产是用来满足证券市场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需要的,这些投资者理应支付这部分会计信息生产的费用。但是,如果按此方案实施,在操作上将会非常困难或者说操作成本太高而缺乏效率。我们不妨作以下:首先,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生产后,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业务得到了精简,费用相应下降,原来支付以求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正的审计费用不需要支付,上市公司直接受益。其次,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的,直接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这部分会计信息对上市公司而言起了广告式的宣传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支付给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生产费用。何况,上市公司支付给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本质上是投资者支付的。按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应该是与上市公司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利益集团共同所有,从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程度来分析,股东即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而股东即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最大的剩余索取权,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增加,直接减少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剩余,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是以减少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剩余为代价的。

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获取收益以弥补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上市公司应如何支付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生产费用呢?如果上市公司直接向注册会计师支付生产费用,势必会形成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利益紧密联系的捆绑式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其会计信息生产的客观公正性会受到上市公司的干预。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形成利益捆绑式关系,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不能直接支付给注册会计师,而应通过中介组织——证券交易所转交。因为对上市公司而言,证券交易所是融资的场所;对投资者而言,证券交易所是投资场所。证券交易所是联系上市公司融资、投资者投资的桥梁,能够反映双方共同的利益。

(2)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确定。根据成本定价理论,上市公司支付的费用应以能弥补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各种耗费的总和并有一定的利益来确定。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工作量来考查,上市公司支付的费用应以原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报表审计费为下限,以上市公司原会计机构中生成报表相关的费用与会计报表审计费用之和为上限,否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不符合成本效率原则。

(3)证券交易所采取招标方式聘用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并将推动会计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源重新整合,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水平参差不齐,不排除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会采取低价格策略进入这一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为关系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中介——证券交易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来组织注册会计师从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在招聘时,标的首先目标不是价格,而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按投资者决策需求来安排组织,最终形成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帕累托最优。

3.证券交易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构建过程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两者利益直接相关,且注册会计师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现已变成了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各自独立无直接利益关联的平等关系,确保了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中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地位。

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较强业务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以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生产的会计信息与现有模式中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生产的会计信息相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质量指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相反,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而发生的监督成本则会大幅下降。但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监督,否则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因个人效应最大化而与上市公司合谋、寻租来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督的方式应以低成本检查为主,监督的主体为证券交易监管部门。改革后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图示如下:

付费

付费

上市公司

——

证券交易所

——

注册会计师

(委托、受托关系)

(招标、监督关系)

王乔,章卫东。200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会计,12:42~44

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财经研究,12:56~58

张广,陈翔等。2002.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会计研究,10:48~52

伍中信。1999.论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立场。财会月刊,6:12~13

杜兴强。1999.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5:23~25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2

“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的基石和坚挺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打造一流企业,中国南车旗下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株机”)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打造知识管理体系、战略助推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借力战略合作,科技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围绕“两化融合”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发展的目标,作为湖南省两化融合重点企业,信息化在南车株机的企业发展中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公司的业务过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企业资源。信息资源与人、财、物资源一样,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南车株机公司,信息技术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参与整个业务过程,通过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公司的发展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公司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稳融合

在企业迅速发展时期,信息化往往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南车株机看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南车株机信息化负责人表示,从内容上看,南车株机信息化建设包括了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一直以来,南车株机奉行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安全可靠。遵循“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信息集成”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两者融合对南车株机来说是相对平稳的。同时,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整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南车株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在探索的领域。

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管理,只有在知识管理的平台上,才能不断建构起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和持续研发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片面地理解信息化手段,知识管理在研发平台、设计平台的体系建设里面就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部门,对于研发平台到底如何来建,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行业和行业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归根到底,现在是要把信息化的手段真正地落实到研发的体系当中。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信息化只是工具。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的就是一个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源很紧密地、有机地、有序地联系起来,让它们非常有效地运作。

服务主战场

对于南车株机所在的行业来说,质量与安全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以技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以效益、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优化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保障,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力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经营、生产等环节的应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对于公司生产经营的作用有了极大的提升,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通过技术信息化,提升了南车株机产品设计手段,加大工程分析力度,优化设计流程,建立了科学的设计过程管理模式,形成大规模定制时代的个性化设计方法,有效的大幅度减低产品设计变更损失,使公司设计手段和设计能力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国网PMS 生产业务 SG186 全覆盖推广

2010年是国网公司信息化“深化应用”年。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完成SG186工程到县级及直属单位的全覆盖推广,实现对公司所有单位、所有业务和所有人员的全面深度覆盖应用,及公司各项业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完整数据分析,并持续加强对已建信息系统的缺陷处理、优化完善、质量提升和功能改进。

2010年4月,安徽公司“SG186工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项目正式启动,省、市公司领导科学组织、统筹规划,71 家县公司于2011年9月21日全面实现上线运行,开展深化应用工作,形成自上而下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和县公司四级反应快捷、准确灵敏、运行可靠、数据贯通的生产管理系统。

1、全覆盖推广建设过程

安徽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建设工作,严格贯彻落实“SG186”工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要求,成立由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三级信息和业务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实施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和规划项目的推广建设工作。

2010年6月2日,安徽公司组织召开了生产管理系统向县公司推广建设启动会,全面开展生产管理系统向县公司延伸应用实施工作,结合各单位的生产业务开展和管理水平现状,将71家县公司分为三批开展实施工作,要求于2011年9月底实现国网PMS在安徽全省的推广应用,统筹部署、细化工作流程,各项实施任务严控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有力地确保了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

2、系统部署

国网PMS县公司推广应用采用与市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共用一套环境的部署模式,即在原有市公司的环境上直接延伸应用,并对硬件设备进行扩容,且按照国网公司集中部署、多级应用的建设目标要求,将服务器部署在省公司本部,应用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为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通过广域网访问部署在省公司本部的服务器。市、县公司应用层面共部署20台应用服务器,2台数据库小型机。

3、数据准备

正确、有效、合理的数据是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有力保证,国网PMS县公司推广应用的数据包括组织机构数据、人员账号信息、角色信息、电网资源标准库和设备台账数据五种类型,因此,系统部署实施前,需提前对相关数据进行收资准备。组织机构数据为收集全省县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及组织机构的相互级联关系;角色信息为结合各类生产管理业务人员的应用特点,进行相关功能菜单的定制及业务流程功能的配置;设备台帐数据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分为输变配电三个部分。

2010年6月7日,安徽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数据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数据收资范围为全省71家县级供电公司,数据收资工作历时6个月,71家县公司累计完成960座变电站、1569条输电线路、5220条配电线路和5114座配电站房设备的数据收资。

4、系统培训

国网PMS县公司推广的业务应用功能面向生产人员,需要进行培训的人员数量巨大,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所有生产人员的培训需求。为了更好开展生产管理系统的培训工作,对于应用生产管理系统的人员应该按照分层、分级、分批次的方式来进行,确保培训到人、培训到每个功能模块。为此,安徽公司先后举办了三期县公司关键用户培训班,加深县公司生产管理人员对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项目建设各阶段,安徽公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累计共完成近8000人次的用户培训,有效促进了系统业务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5、全覆盖推广建设成效

生产管理系统在县公司的成功推广应用,实现了在电网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形成自上而下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和县公司四级反应快捷、准确灵敏、运行可靠、数据贯通的生产管理系统,贯穿电网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生产基础信息、运行信息、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县公司电网生产管理的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水平。

6、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生产管理系统县公司推广前,绝大多数县公司尚无建设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相对分散,生产设备资料仍通过纸质文档进行记录,不能实现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而系统推广建设后,71家县公司实现了生产设备资料的帐、卡、簿、表等电子化生成、传递、流转,达到信息高度统一、集成和共享的目标,使得生产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掌握县公司的生产设备实际状况,规范设备的全生命管理。

7、动态运行监管,科学决策分析

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将设备中心、运行工作中心、计划任务中心和评价中心贯穿一体,县公司基层生产人员应用工作平台进行电网设备运行数据、日常维护数据的收集,为工作任务的执行提供来源,同时为生产业务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目前71家县公司累计维护了90974条运行记录、2151条工作计划、4296张工作任务单、7144张操作票和6927张工作票,有效实现了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便于实时掌握生产业务现状,发现薄弱环节,使各项生产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

8、结语

安徽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的成功上线运行,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安徽省电力公司与合作单位相关领导及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必将全面提升安徽电网的精益化管理水平。随着国网公司”SG186”工程的建设完成,生产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推广实施转入完善提高和深化应用阶段,以提高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程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生产管理信息体系,拓展系统功能,深化系统应用,健全运维机制,提高生产管理绩效,把专业管理意见有机融合到系统的深化应用过程中,系统管理由主管人员推进实现向专业管理指导过渡,为安徽公司精益化生产管理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4

“破茧成蝶”的信息成果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正式成立。公司先后建有家用空调一期、家用空调二期、商用空调及生活区等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4亿元,占地面积约1525亩。目前是中国中东部最大、中国第三大的专业化空调生产基地。2009年,投资生产的第一年,合肥格力就完成了年产空调器420万台,年产值119.78亿元的好成绩,跨入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行列,迈入“合肥企业50强”的第五位。而在2010年公布的“安徽企业100强”中,合肥格力排名第23位,跻身安徽百强企业。

目前企业信息网络已经普及到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的每个工作岗位,并延伸到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申报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其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市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认同,也是对公司前期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肯定。

格力电器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积极进行复杂而精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同时将信息网络应用作为解决管理中“扯皮”问题的方法,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覆盖。

信息化为格力电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1~6月份产能达474.99万套,同比增长54%, 实现产值117.05亿元,缴纳税费4.05亿元。作为中国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代表,格力电器还引领着整个电器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变革。

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从在母体中孕育就带上了信息化的深刻烙印。

2007年破土动工之时,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便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这一时期正是格力电器筹建、试生产阶段,而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工作之一,也开始进入到蹒跚学步的初步建设时期。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的带动下,格力电器在筹备阶段就已经建设完成了公司网络布线和厂区智能信息化电子监控工程、引进了智能信息化生产检测设备、推广应用计算机类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工作;为了保障正常的办公需求,格力新增400余台计算机;行政楼、总装分厂、两器分厂、注塑分厂、钣金分厂等也陆续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同时部署如传真系统、零星申购系统、酷点图文系统等多个信息化软件系统。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基础建设,为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发展铺展开旷阔的道路,使其发展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2009年,公司正式投产的第一年,也是格力电器“两化融合”快速发展时期。秉持着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化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格力电器各项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网络布线基础建设方面,新增300多个信息点位,在此基础上新增仓库的网络布线,满足仓库网络需求。随着产能的扩大,为了有效保障生产需求及质量监控,公司大力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检测设备,不仅建成了多条高智能专业化空调生产线,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先进的实验室。厂区智能监控工程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建成近千个监控点位,新增围墙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完善了公司的安防系统。信息化软件系统方面新增20多个,尤其是文档加密系统的推广使用,有效地确保了公司信息安全。

格力电器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从曾放慢自己的脚步。MES项目(制造执行系统)的引进成为了2011年格力电器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该项目成功实施后将覆盖生产计划、供应商管理、物料采购、检测、配送、生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成品管理、账务对冲等诸多模块,从而加大公司对于物流、生产、质控、财务等诸多方面的有效监控管理,达到减员增效的最终目标。MES项目的引进如同为格力电器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拥有丰满羽翼的格力,展翅便朝向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

信息化与企业合二为一

如今,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且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好时机。这不仅得益于格力电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更得益于合肥市优良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2010年,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申报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其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市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认同,也是对公司前期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肯定。

信息化已经融入了格力电器的发展血脉,格力电器已经积极地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合二为一,制定出详细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信息化的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扩展的灵活的先进的信息平台;二是坚持低投入、高产出方针,通过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通过软件的自主开发来节约信息化成本;三是坚持走三步实施的策略,在大型项目的实施方面坚持由点到面的策略,在涉及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方面,公司从提供项目实施顾问到提供应用指导,着力关注和跟踪实施情况。

趁着落实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加快合肥市两化融合进程的这股东风,在各级领导及政策的指引支持下,相信格力电器在信息化建设上必将大显身手,尽展风采!

从“制造”到“创造“的腾飞

中国是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家电业几十年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中国制造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而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成本上升,制造业已变得微利、甚至无利可图之时,传统制造业下一步该如何走?格力电器从制造到创造,从低端到高端,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本。在这其中,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

作为中国空调业的领军人物,格力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信息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格力将网络应用作为解决管理中“扯皮”问题的方法,以珠海总部局域网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总部与各子公司、分公司网络的互连,构建成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灵活、可控、易于管理的智能型企业网络。企业网络已经普及到公司的每个工作岗位,并延伸到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可能性失灵;收益权凭证交易;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df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6.13

信息披露是投资者获取金融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维护金融市场透明度、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信息披露制度的落实,从各国立法例来看,均倚重刑法的规范机能,将信息披露失范入刑。金融市场诡谲多变,金融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专业性特征,失范的金融活动损害投资者利益,必然具有信息披露失范的共同特征,追究失范金融活动的信息披露责任往往成为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选择的突破口。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为例,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巨烈震荡的资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多种失范市场行为叠加最终导致危机发生,但美国司法部是以“虚假陈述”罪对贝尔斯登、高盛等金融机构及其责任人展开刑事司法调查。 鉴于《刑法》相关规定对保护信息披露制度和调整失范金融活动的重要性,必须防止刑法的可能性失灵。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刑法保护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失范金融活动频发。为推进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我国对金融犯罪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刑事立法政策,主要是以扩大犯罪主体范围、修正犯罪客观要件、降低入罪标准的方式扩大犯罪圈,增加金融犯罪的覆盖范围[1]。信息披露制度的刑法保护在我国体现在《刑法》第161条“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该条的修订完善与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严密金融犯罪刑事法网的刑事立法政策相适应。

原《刑法》第161条规定了“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对上市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予以打击,但该规定存在着主体要件、客观要件过于狭窄的弊端,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保护信息披露制度。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修改了《刑法》第161条,将原“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修改为“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将公司、企业对依法应当披露的重要信息不按规定披露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法律条文来看,“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规定更趋完善:(1)从犯罪主体上看,犯罪主体从公司扩大到所有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这包括依据《公司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具有信息披露义务的股票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司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企业、银行、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2)从客观行为要件来看,客观行为不仅限于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的行为”也在犯罪之列。“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包括《公司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及行政法规对于应当披露的信息事项作出的规定,还包括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授权对信息披露事项的具体规定,这些具体规定有《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的公告》等等。(3) 从客观行为结果上看,不仅包括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也包括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所谓其它严重情节,主要是指隐瞒多项依法应当披露的重要信息事项,多次搞虚假信息披露,或者因不按规定披露受到处罚后又违反等情形[2]。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易 明:论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可能性失灵——以收益权凭证交易为例证虽然“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在原“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的基础上对主体、客观行为和行为结果都进行了相应完善,且该规定使用了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法律语言,但由于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金融犯罪的“二次违法”金融犯罪属于法定犯,凡是能够最终被认定为金融犯罪的行为,其首先必须是违反民商事、经济、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只有这些法律规范中明确要求追究刑事责任,且在《刑法》中又予以规定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金融犯罪。 要求,“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仍然出现了漏洞,面临可能性失灵的现实问题,与严密金融犯罪刑事法网的刑事立法政策相违背。

二、收益权凭证交易实践 2011年7月,重庆市金交所首批1亿元的小贷公司收益权凭证上线交易。据重庆市金融办统计,2011年重庆共有16家小贷公司在重庆金交所发行收益权凭证,金额达5.23亿元。重庆市小贷公司收益权凭证上线交易被看作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破冰之旅而备受关注[3]。小贷公司收益权凭证交易是指小贷公司以金交所为平台,通过承销商将贷款的收益权分割成小份,卖给市场投资者,小贷公司到期收回贷款后再将收益权凭证回购的交易行为。举例来说,a小贷公司自有资产1亿元,利率为基准利率的4倍(25%左右),全部放贷后预期收益为2500万元。小贷公司将其中2000万元的收益权以收益权凭证的形式卖出,约定到期后小贷公司以15%的收益率回购小贷公司通过在重庆金交所发行小贷资产收益权凭证需出让的收益约15%-17%,其中三个月期约为15%,一年期约为17%,半年期则介于两者之间。 ,小贷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资金,并将这2000万元再以4倍基准利率的利率放贷出去。在金交所平台,收益权分割成小份,卖给投资者,投资者买了这些收益权后,可以获得8%的收益。重庆市渝中区某小贷公司的2011年第一期小贷资产收益权凭证,该凭证分为三档,即优先a03档(3个月)、优先a06档(6个月)和普通级档凭证,分别是2500万元、2000万元和700万元。a档是公开发行,普通级采取定向发行方式。其中,优先a03档和优先a06档的票面预期收益率分别为6.6%和7.5%,普通级档凭证则无票面利率。 到期后,小贷公司从贷款者那里将2000万元贷款收回,获得的本金及利息是2500万元,然后以2300万元回购2000万元收益权,投资者总共获得160万元收益,另外140万作为费用支付各交易参与方。通过收益权凭证交易,小贷公司的资产规模从1亿元扩大到1.2亿元,实现了融资目的。

收益权凭证的交易流程涉及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结算银行、重庆金交所、承销商、做市商和投资人七大交易方。交易中,省去了特设机构(spv),直接由小贷公司担任发行人。承销商则对资产包进行尽职调查。然后由承销商向重庆金交所提出上市申请,重庆金交所对交易进行相关调查,包括资产包状况、风险控制措施等。审核通过后,发行人再开设托管帐户和资金帐户。与此同时,发行人与做市商、承销商之间就价格达成交易。在上述安排完成后,进入二级市场交易,投资人购买收益权凭证。重庆金交所还承担向发行人催款的责任,在借款人偿还贷款后,发行人需要将资金存入指定的资金帐户,到约定的支付本息日前4日,重庆金交所要对资金帐户内的余额进行判断,确认是否足够支付本息,如果不够则要向小贷公司催款,否则进入异常处理流程。做市商是交易中保证流动性的角色,承担双向报价及活跃市场的职责,在买卖双方短期内不均衡时接受投资者的买单或卖单。

收益权凭证交易本质属于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在法理上,任何适合证券化的,能产生稳定预期现金流的财产权均可以成为基础资产。这些财产权可以包括符合证券化标准的所有权、定限物权(如租赁权)、债权、准物权(如采矿权等)、知识产权等,实务中,债权类基础资产是最典型的证券化基础资产。小贷公司收益权凭证实际就是小贷公司贷款后产生的预期利息收益,属债权的一种。收益权凭证交易本质属于资产证券化产品。

从交易流程看,收益权凭证交易与传统型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很大区别。传统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独特的结构性融资方式,真正融资者将可以产生预期收入流的资产“移转”给特设机构(spv),再由spv作为名义上的融资者向投资人发行以资产作为“支持”的证券,筹集资金后偿付受让资产的对

或转贷给资产转让人(真正融资者)。传统型资产证券化强调真正融资者和spv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以此达到风险隔离目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通常含义在于使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完全依赖于被移转资产的经济表现能力[4]。在收益权凭证交易中,作为真正融资者的小贷公司也是交易过程中的发行人。即使把做市商看作是spv目前,重庆金交所推行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除了负责证券化产品的买卖交易与报价,还能直接从小贷公司买断收益权凭证,并与之签订收益权凭证回购条款,设计相应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最终发起交易。 ,由于交易中回购条款的存在,整个交易也不符合资产证券化的真实交易要求。《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第60条规定信贷资产转移要符合下列真实出售的操作要求:(1)与被转让信贷资产相关的重大信用风险已经转移至独立的第三方机构。(2)发起机构对被转让的信贷资产不再拥有实际的或间接的控制。发起机构对被转让的信贷资产保留实际的或间接的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a.发起机构为了获利,可以赎回被转让的信贷资产;b.发起机构有义务承担被转让信贷资产的重大信用风险。(3)发起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不承担偿付义务和责任。 实际上,收益权凭证交易走在了全国资产证券化前列,是一种新型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产品,这一交易摆脱了真实出售的法律限制,甚至在结构设计中没有spv介入,传统型资产证券化中的spv法律地位、破产隔离等法律问题与经济限制已不复存在,其搭建的有效交易架构的便利性更为提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 金融活动。这一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资产的所有权仍属发起人,而与资产相关的信用风险却已由受让者承担,此类产品的一大特点即是资产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实现表内融资。

三、收益权凭证交易监管制度缺位,“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面临可能性失灵 收益权凭证交易作为“非中介化” 金融活动,没有spv介入,没有真实出售这一传统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流程,没有破产隔离机制,为了增加流动性,其交易参与者也不再限于机构投资者,而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收益权凭证交易中,投资者不但要考虑基础资产质量还要考虑发起人信用,这一交易形式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遗憾的是,小贷公司发起的收益权凭证交易处于监管制度的真空地带,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可能性失灵。

从客观要件分析,收益权凭证交易不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中“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 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从2005年开始,监管机构出台的监管制度主要有银监会2005年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和证监会2006年颁布的《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后者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适用。调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措施是《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措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按此两个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求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适用本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也做了同样规定。 ,其核心流程是发起人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监管办法对真实出售做了相当详细的规定。从法律架构上来分析,收益权凭证交易不受《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制。当然,依据此两个办法制定的其它规范性文件,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的《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的公告》,也是规范传统型资产证券化交易,对收益权凭证交易不能适用。没有行政监管法规对收益权凭证交易予以规制的现实状况,使收益权凭证交易不能被纳入“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中“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

从主体要件分析,小贷公司不是“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主体。收益权凭证交易的发起人是小贷公司,《关于小贷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第1条明确将小贷公司定位于企业法人,并未明确其金融属性,按此规定,小贷公司并

非金融机构,只是按照公司法经营金融产品的工商企业,不受《商业银行法》法律体系的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本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规定适用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城市信用社,本办法或银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本办法所称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地(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由于这一尴尬的法律地位,在发起收益权凭证交易时,小贷公司处于一系列监管制度规定的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主体范围之外。近年来,我国着力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旨在规范金融机构的全程信息披露制度,如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暂行办法》、2007年银监会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2009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这些相关制度都与《商业银行法》成体系,把小贷公司这类特殊的新兴的机构排除在监管范围之外,小贷公司俨然成了不受这些制度制约的特殊主体,要求小贷公司在相关交易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成了没有法律依据的“额外要求”。在此情形下,小贷公司不是《刑法》第161条“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中“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主体。

四、防止“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可能性失灵的法律应对 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产品推陈出新较快,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相比较,金融法制还很不健全。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金融法制不健全,使我国金融刑法处于一种尴尬境地,金融刑法难以对一些金融活动进行预防性,遏止性的事前规制,结果陷入事后主义的泥潭[5]。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刑法谦抑性理念的树立,金融犯罪以“二次违法”为前提的刑事司法理念得以承认和贯彻,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将会导致金融刑法的可能性失灵。

在资产证券化领域,金融法制不健全这一现象显得特别突出。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具有高度复杂性、灵活多变性的特征,综合目前资产证券化的行政监管法规,可以发现我国借鉴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单行立法中分别界定各自所调整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制定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调整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调整的是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以企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特定财产或财产权利为基础资产发起设立资产证券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活动。这种立法模式主要是考虑到资产证券化范围广泛且不存在统一概念,以条文的形式确定法规的适用范围,保证法规的准确适用[6]。这种立法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每一类监管制度的弹性不够,适用范围相当狭窄,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状态,小额贷款公司发起收益权凭证交易的实践就是例证。该类实践显现出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对新型金融机构法律地位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新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监管真空,从而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提出了严峻挑战,使该条规定面临着可能性失灵的现实问题。要防止“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可能性失灵,必须从完善相关金融法制入手。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经历几年的沉寂之后,资产证券化重获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支持,资产证券化操作将会转入常规发展阶段,产品类型将会不断扩充。为了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有序发

展,维护金融市场安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夯实信息披露制度这一金融市场基石就显得愈发重要。笔者认为,创新每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监管部门都要依据其交易特征,出台相应监管规则,为刑事法律的介入提供基础性法律依据,相关监管规则要从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可能性失灵。以小贷公司发起收益权凭证交易为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研究资产证券化的新动向,总结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着实需原则、简单产品原则[7],出台相关监管制度来规范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交易,针对此项产品不转移资产、无风险隔离的特征,详细规定信息披露内容。第二,明确小贷公司属《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所规范的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上海杨浦区检察院今年4月审查起诉了全国首例被害单位是小贷公司的骗取贷款案,杨浦区金融办、区检察院联合举办“新型金融机构法律保障”研讨会,对该案件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据小贷公司《企业法人营业证照》、金融业机构代码、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关于同意设立该小贷公司的批复、《金融机构编码规范》等证据,证实小贷公司系依法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目前该案已得到法院有罪判决。 ,从而把小贷公司纳入本文前列的一系列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范畴。明确小贷公司的金融机构法律地位既有利于保护小贷公司,也有利于明确小贷公司的作为义务,促使其在金融创新中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赵云锋.金融刑法立法重刑政策评析与反思[j].上海金融,2011,(5):97-98.

[2]黄太云.《刑法修正案(六)》理解与适用(上)[j].人民检察,2006,(7):43.

[3]陈植.重庆金交所“探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eb/ol].(2011-08-31)[2012-07-21] .http://21cbh.com/html/2011-8-31/3nmdcwxzm2mtm3nw.html.

[4]朱崇实.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思考与重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

[5]刘远,赵玮.金融刑法立法理念的宏观分析——为金融刑法改革进言[j].河北法学,2006,(9):4.

地产公司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公司信息运作;信息资源;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信息社会,网络通讯、知识经济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经营管理决策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立在传统经济管理基础上的公司信息运作提出了挑战,要求对原有的财会理论与财会管理重新审视与评判。

一、公司信息运作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

1.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信息成为公司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固定资产等,人力资源只是实现由原料到产品的踏板。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此,如果不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势必会影响公司信息的公允性、适当性和充分性。传统的资产分类与“人才”这个“资产”产生了尴尬,于是便有人提出“知识性资产”的概念,知识性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这些资产的形式在我们资产负债表上和损益表上是找寻不到影子的。

在公司信息资源库中,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但对于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才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却没有任何表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企业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该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含量,而不同于现行公司会计模式下将信息活动等耗费列作期间费用,同时要求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变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应对这个时代的会计报表需作适当调整:(l)调整报表内容。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或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人力资产的信息,在“损益表”中设人力资源收益、成本及费用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等信息。(2)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如: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不仅反映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还能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公司信息运作要适应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要求

与知识经济并驾齐驱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另一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其特点是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沿着持续健康的轨道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过工业经济时代一百多年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这个时代人们盲目地追求资源的开发、产品产量的提高,不注意资源的经济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人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使孕育自己的“摇篮”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迫使人们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者相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由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联系,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消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以此为依据做出应有的补偿,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原因。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发挥其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清楚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了解自己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了解更加充分,这对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决策者应该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3.公司信息运作要跟上对企业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更高要求

公司合理可行的决策必须以真实、充分、及时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致使知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频繁,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加大了决策者的决策风险。在公司的信息资源中,财会信息是以《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为指导的,而我国的“准则”还不很完善,且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它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在其指导下形成了我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定期报告为内容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这便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需要灵活、及时的信息相矛盾。这也要求公司信息运作进行相应的变化:(l)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在原会计年报、月报的基础上,增加“周报”甚至“日报”,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灵活的“不等距”报告。(2)从充分性的角度来说,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原始信息、加工后的信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图形信息等,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3)从时间跨度来说,还应提供几年或一定期间的财会信息报告。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从宏观上对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4)在企业中,报告“价格变动”信息。传统的财会信息以“货币计量”为前提,且不考虑价格变动问题,这样,在物价变动时,会使财会信息失去“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物价变动时应提供相应的“物价变动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化的时代,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信息运作人员更应有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真实的意识。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化将完全取代手工操作,国际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企业信息展现在Web网上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均可上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资源都要经得起所有人的监督,要真实可靠。

二、公司信息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存在巨大差别。传统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与网络经济时代很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知识经济发生了冲突。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们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人”也是会计对象之一,那么该属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五个基本要素中哪一种呢?“人才”又该划到哪一类资产中去呢?

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公司带来了公司形式的变革。有的网络公司也被人们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因此,企业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问题和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无实体公司可以随时终止。这就与持续经营假设发生了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使一笔交易在瞬间完成,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在存在时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其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实际意义也不大。网络公司也将对历史成本原则产生根本性的冲击。首先,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极弱;第二,网络公司的解散可能经常发生,并且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第三,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

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计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核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这种报告模式基本能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能起到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作用。但是,随着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股份制及知识产业的兴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大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对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的了解,他们还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非财务的信息。比如,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心企业所占有的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的种类、先进程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程度,而且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未来收益比其历史成本更关心。可是,传统财会信息报告相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信息在财会报告中根本不提,这便导致财会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概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可行的决策。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了,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然导致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应作相应的调整:(1)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或在表外作详细的表述、披露。这些事项具有前瞻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热点,因此不能像传统会计报告中只在表外作金额、数量、历史成本的披露。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是企业会计报告披露的重点内容,这种披露应包括每类无形资产的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和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信息。(2)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这些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了解企业现在和预测企业未来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经营业绩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等。(3)对企业有利或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不大的信息,企业可自行决定披露与否。

三、公司信息运作的变化与信息资源整合的趋势

1.公司信息运作手段及形式的变化

传统公司信息运作采用“手工、笔录”的手段、“书面”报告的形式,严重限制了信息报送的及时性。而现代经济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与传送系统。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报告形式外,还更多地采用计算机实时处理系统。随着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企业在记账的同时,也完成了信息报告的大部分工作,公司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送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即提供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会计电算化系统,还包括对公司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潜在经营管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消除危机的工作,更注重的是公司信息的深度利用。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信息运作方式,它具有唯一、实时、共享特点。

公司信息化系统可支持多业务、多地域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流程大大简化了原有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公司信息运作不但能了解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它们的每一个作业,都有相应的反应,同时都有监控。公司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延伸到资金的管理,把资金优势和信贷政策看作是支持销售的一种手段。例如:在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上线后,公司就能准确、实时地知道每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系统能自动执行能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了解账务情况,并根据企业的信誉政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

公司的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都与信息资源紧密相连,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信息的产生。信息部门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一个健全的信息化系统每天都产生出许多数据,快速地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最新的、基于时间更新的信息。如通过财务分析,告诉经营者何时调整价格,如何解决成本问题,选择何种投资方案等,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效率的提高,财务分析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主要是搞财务分析,通过在网上查询数据,不断地整理、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ERP需要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这是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任务重、难度大,但又必不可少。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还要在战略规划下划分具体实施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升级。

2.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精深化和融合化趋势

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向相关的领域扩展,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主要是:其一,对知识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其二,对信息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信息管理科学中性质相近的作为一类进行研究,把信息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群(类)进行研究。其三,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比较研究。

知识与信息内容的精深化,既是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过程,也是人们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方面,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融合化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知识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知识融合化提出更多的要求。知识的融合趋势,向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信息资源的融合化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信息资源、会计数学等。二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其他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伦理学、法学、环境信息理论等。融合化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新的信息理论与方法,移植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企业信息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