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贸易论文范例

机电贸易论文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1

电子化的信用证与纸质信用证相比具有巨大优势,当贸易双方开始借助电子进行磋商、传输、审核单据的时候,极大提高了信用证业务的处理效率,电子结算使原来的10~15天时间缩短将近3~4天甚至更短,更因为采用了银行先支付给出口方大部分货款,然后进口方付款赎单的方式,为进口方周转资金,更高效率地利用资金提供了契机。但是,电子信用证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忧患。

(一)格式不同而引起的内容误解。

各个银行和企业主导的电子信用证业务中,因为各方当事人偏好不同,可能会采取不同格式的信用证及相关单据,如果当事人基于此对单据内容产生理解不一致问题时,就会为贸易带来不便。根据民法的归责原则:责任在开证行时,则视为开证行未指定标准格式;责任在受益人时,开证行可以拒收相关单据并且拒付;责任在提供相关单据的第三方。但是责任认定往往是在事后,而且因为参与主体的复杂性,责任追究往往显得单薄无力,既不能及时挽回贸易损失,也在贸易双方之间产生裂痕。

(二)审单和交单停留在纸质阶段。

电子信用证业务的开证合同制已经进入电子阶段,相比起来,电子信用证贸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交单和审单,往往关系着一项贸易的所有关键性信息,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对网络安全性的担忧,导致大部分银行和商业公司在电子审单和交单这两项上一直比较谨慎,所以长期停留在使用纸质方式上。

(三)结算方式电子化面临挑战。

电子信用证业务的结算方式走向电子化还面临巨大挑战。在目前的电子信用证实践中,只有Bolero因为与SWIFT密切合作而申明采用eUCP规则,其他的电子信用证业务都是各自为政。另外,因为国际商会是以准立法方式推出的eUCP1.0,这项规定既给了贸易双方更多的选择,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立法有待完善和加强它的权威性。

(四)电子信用证电子签章面临的问题。

电子签章首先面对的就是法律效力问题,使用电子签章到底像不像书面签章那样比较容易获得法律认可。再则因为电子文件具有无数次的复制的可能性,电子签名也极有可能被别人利用,所以到底如何确认信用证是否是真人签发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站在贸易安全的角度上考虑,电子签章被盗用破译或者是贸易参与人必须付出大成本的检测代价才能确定真伪时,人们更偏向于使用传统方式,即纸质方式来进行贸易。

(五)电子信用证欺诈问题。

因为信用证方式是单证业务,银行在处理信用证的业务时主要是看受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相关的货物和服务等是否和信用证相符,并不是银行决定是否支付的条件,也就是只要信用证和单据符合要求,银行就会据此议付货款。UCP制定这项条款的本意是要维护银行使之不卷入买卖双方的合同纠纷,但是这项规定不仅造成了当事人串谋造成银行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会使买方即使遭受卖方欺诈而必须承担损失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种明显不公平的状况虽然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注意,但是各方所采用的救济措施也只是事后的追究责任,所以成效不大,如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六)电子信用证业务脱离银行担保。

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电子交易业务中的步伐比较谨慎,相比起来,许多不具备担保资质的电子商务公司却纷纷加入了电子信用证业务,他们提供的单证服务和信用证服务已经没有了银行担保,成为了名不副其实的电子信用证服务。贸易担保公司要求必须缴纳15%左右的履约保证金,相对于银行对开证人和受益人的资信实力进行监督而言,他们为交易双方所设的门槛更加低,往往并不会要求交易双方交付大额保证金,对交易双方的资信调查也可有可无。这些没有资信实力的担保公司无疑是在为买方大开方便之门,使卖方的利益更加得不到保障。

二、电子信用证安全防范措施

因为国际贸易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如果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问题,双方进入仲裁或者法院的司法程序的话,在取证和适用法律方面都必将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而且经历时间越久,遭受损失越大,司法过程中的耗资也越大。所以,事后追究责任的措施固然重要,事情防范的意义也显得意义重大。针对上面提到的安全隐患,可以寻求以下防范措施:

(一)尽量选择双方都熟悉的电子信用证格式。

不管是国际商会制定的标准格式还是商务公司或者银行的套用格式,对双方有争议的内容应事前进行良好沟通,并对所商议确定的结果在电子信用证中有所体现,以构成银行付款的必要条件和交易双方发生争议时的参考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尽量避免落入对方的文字陷阱,特别注意对方故意利用他国语言形成歧义,故要求以两国语言形成对比参照是非常必要的。在双方协定产生纠纷时作为两方适用法律的问题上,也要注意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差异。

(二)推进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

这就要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来进行保证:一要确保电子信用证的内容和单据内容的统一性、准确性,这就要求电子技术的改进;二是法律要明确在电子交单和审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偏差时,各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国际海事委员会电子提单规则》,简称《CMI电子提单规则》,它规定了电子数据等同书面、数据电文的鉴定、密码、单据的发送与审核等。运用电子密码,使电子提单的转让和使用成为了可能,并规定电子数据的效力等同于书面合同,当交易双方以书面形式签署同意在不违背任何国内法或本地法的前提下进行点传输和电子数据来进行商务往来时,双方当事人已被人为同意不再提出书面形式的抗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关于电子交单的附则》,国际商会eUCP1.0版,简称eUCP。可以看作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补充,eUCP涉及了信用证法和电子商务法的内容,明确了一些贸易术语在电子单据和纸质单据中的不同定义以及电子交单的格式和电子拒绝通知的格式,此外还包括银行无法收到电子记录和电子记录损坏时的法律后果等问题。

(三)明确电子结算方式中各方行为的法律后果。

电子化的结算方式往往使资金在瞬间完成划拨和支付,因为法律关系复杂,包括银行和客户、计算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通讯线路提供者、供电商等都在这个复杂关系内,如果发生了资金未划拨或者划拨不及时等问题,那么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相应的原因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时,我们就必须面对法律的认证方法和对各行为人的处理措施并没有完善的规定,这种隐藏的风险和对资金往来及对商业交易内容安全性的考虑使交易当事人都不能尽量信任这种结算方式而积极采用。

(四)立法确定电子签名的认证方法及其法律后果。

针对电子签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签字示范法》,简称《电子签字示范法》中规定因为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总会发生对电子签名的真伪产生疑问的现象,而电子签名关系到对签名人身份的确认和对电子数据内容的认可,这项立法为尚无相关法律的国家提供了参考,并对电子签名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做出了说明。而对我国来说,需要尽快立法确定认证电子签名有效的方法,规定相关检验机构的达标条件,政府不能只依靠市场条件来建立这些检验机构,而必须由国家出资成立一个以高标准为基准的检验机构。对于银行来说,有必要追加一项权利和义务,即向交易双方求证电子签名的真伪,而双方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回应。

(五)保证电子信用证业务没有脱离银行信用。

对于电子信用证业务不再是由银行而是担保公司来担保,那么,脱离了银行信用的电子信用证能走多远就可想而知了。电子信用证由商业信用发展成为银行信用的初衷就是因为银行作为一个不同于一般法人性质的产业,其背后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它的抗风险性和安全性相较于其他商业团体要高。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国际贸易双方的安全意识,鼓励他们采用具有银行信用的电子信用证;另一方面也要打击紊乱的市场秩序,制裁无担保资格而进行信用担保的行为。银行信用不是制约电子信用证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是促进它发展的推动力。

三、结语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2

1.1建立实训室,构筑实训平台

通过实训室的流程模拟,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操作业务的程度。但是当前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不光是业务熟练的员工,因为业务的熟练操作是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软件平台有时候并非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所以很多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是能够开发海内外客户,能够拿到订单的员工,而不是只能在办公室处理流程的员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拟业务流程

这种实训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用“演戏”的方法表演某个业务场景。如学习国际贸易术语FOB时,可设置进口方、出口方、保险公司、船运公司、出口地海关、进口地海关等六个角色,由六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于是,作为进口方的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术语知识,并根据术语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向船运公司订舱,向进口地海关报关等。而出口方同学必须做好出口地海关的清关工作。当然,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插曲,比如到了进口地货物出现损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赔问题。这种实训“表演”的成分比较大,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能有机会“表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学的实训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商贸类课程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方法,往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教师首先查找课程资源库,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来讲,学生的结论会多种多样,持不同结论的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种实训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投入额外的实训设施,因而相对灵活,被广泛采纳。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如果实训方法仅有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论功底可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没“操作过”,一旦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仅基本的业务流程不通,更谈不上开发客户和管理客户。

2商贸类课程实训环节引入电子商务思想的必要性

2.1适应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促使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运作,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体,并将传统贸易方式下繁琐的交易谈判、合同签订、通关工作、物流跟踪高度整合。虚拟企业、手机银行、微博营销、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极大地渗入商贸行业中,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商贸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电商背景下变得日益白热化。谁掌握了前沿网络营销手段,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作为把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商贸类课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别是在实训类课程中,加大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交易谈判模式、电子合同签订、网银结算等切实符合行业实际的学习内容。

2.2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作为有志于成为外销人才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贸易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发客户、管理客户的职业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础的,如果只具备操作流程能力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底层,甚至由于网络技术、智能平台的发展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专业学习中跳出传统的实训平台,增加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商贸类课程的实训中开发客户、管理客户、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相比于第一类学生,显然能增厚专业功底,发展职业能力。既懂开发客户,又懂操作业务的学生不仅更受企业青睐,而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2.3适应高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贸类课程的实训方式以软件平台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学校软件实训平台上得到高分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训室里操作的软件跟企业应用的软件大相径庭。所以,实训课程不能光把重点落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该把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纳入进来。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可能使用不同的软件,但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是相似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用电商技术加强学生对商贸软件功能模块的认识和流程的应用能力以达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须要看到大部分的实训软件以仿真业务流程为主,侧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贸易中的重头戏———寻找客户和揽取订单却是缺乏的,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从行业实际出发,采用电子商务思想进行扩充。

3商贸课程实训应用电子商务的实践———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3.1突破实训室软件平台,引入电商平台实战

国际贸易实践中,通过专业的电商平台寻找客户或货源已成了外贸业务员的一大习惯。所以,在课程学习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网站包括最近发展迅猛的速卖通是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服务的,也是最为真实和成熟的互联网平台。速卖通是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为中小企业出口货物服务,集订单处理、货款支付、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其官方网站还开设了速卖通大学,免费指导初学者从账号注册开始直到客户下单物流配送。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训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速卖通上免费开设外销店铺,认识常见的营销工具,与外贸实践相接轨。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购网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纳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因为在这些平台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货源,是从事进口业务寻找合适货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网络构建知识模块,熟悉网络营销手段

企业打开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产品目录,如上述提到的速卖通;二是大型进出口企业构建自己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上产品目录。对于第二类电商模式,商贸类毕业生应该能分析网站的功能模块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完成商品的、订单的生成、付款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可能具备不同的网站形式,但是网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异,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增加电子商务网站功能模块及流程分析这些最本质的内容。此外,外销企业的电商网站建构完毕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户搜索到,所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网络营销手段扩大知名度,如网络广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关键字登记等。这些典型的网络营销手段同样也应该被运用于实训课程教学中。

3.3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网络应用意识

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意味着国际贸易会越来越走向网络化,不仅仅是交易的网络化,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所以,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其网络应用意识。如,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兴起,微信、微商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微信不仅仅可以跟朋友玩互动,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于是,教师可以先通过朋友圈功能,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平台,接着整合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微信平台相连接。学生通过手持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以移动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诸如微信营销、微支付等新型商贸手段,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网络应用的意识。

4结语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3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2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占比已经达到30%。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1.6万亿元;2012年约为2万亿元;2013年突破3.1万亿元,到2016年将增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远高于一般外贸7.6%的增速。据eBay统计,大中华区跨境零售出口电商交易额最高的三大产品品类依次是电子类产品、时尚类产品、家居园艺类产品,增速最快的是家居园艺、汽配产品和时尚类产品。PayPal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五大跨境电子商务目标市场五年后对中国商品的网购需求预计将超过1440亿元,巴西等新兴国家和地区正成为中国在线商品的新主力购买群体。

二、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间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而言,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独特的突出优势。

(一)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众多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聚了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使其直达全球消费者,信息的获取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相对传统国际贸易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公开与共享,国外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搜索不同商家提供的同类商品的相关信息,进行质量与价格比较,选取最有利的商品和服务。

(二)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因此,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的进入障碍,大量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贸易途径,更多差异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公开与共享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流更加充分与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降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还提供了买卖双方直接沟通的渠道,去除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冗余、低效的中间环节,由此,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信息能为全球消费者所熟知,有利于企业品牌向全球推广。

(三)在线交易更加便捷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外贸易信息的传递效率,交易信息、单证传递、购买支付等通过互联网瞬间完成。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与支付的时空限制逐渐消除,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和购买来自各国的商品和服务,商家迅即响应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跨境物流系统,快速配送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机融合,使得对外贸易更加高效和便捷。

(四)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

跨境电子商务中公开、透明的商品信息增强了对外贸易商品价格的透明度,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流通渠道的减少也为在线商品价格的降低提供了空间。因此,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对外贸易商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并且趋同化。丰富的商品、较低的商品价格、便捷的交易方式促进了大量消费者跨境网购。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及多样化需求,跨境网络零售呈现出单笔交易批量小、交易批次多、频率高等特征。

三、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一)促进多边贸易发展,优化配置多边资源

跨境电子商务拥有不断更新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几乎不受时间和地理范围的限制,因此,全球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查看和购买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国内外供需双方直接接触,流通环节减少,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企业由此可以直接面向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物流服务等平台,国际贸易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融合,促进国内外生产者、零售商、物流企业、其他相关服务机构和消费者形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为重点,融商品生产、物流配送、海外仓储、电子支付和信息服务等于一体,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价值链,促进了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动对外贸易转向差异化竞争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他服务平台积聚了大量的国外消费者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收集、整合和处理分散孤立、动态、高维、复杂的消费者数据提供了基础,而全面的消费者数据为分析消费者偏好提供了依据。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和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对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升。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中大量的数据,还能够预测市场的消费规律,创造与消费者潜在需求相适应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提升贸易质量。因此,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推动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贸易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对外贸易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优势。

(三)促进新型服务贸易发展

目前跨境网络零售的物流方式主要采用快递和邮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将会推动海外物流仓储和配送中心的快速发展,提升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第三方支付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由PayPal等境外支付公司垄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将会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将带动软件、影视、音乐、电子期刊、游戏等数字内容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数字内容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数字化信息产品,与传统的物质产品有很大差异。第一,数字内容产品存储方便,内容具有可变性和易复制性,附加值较高。第二,数据内容产品具有使用价值的非排他性,可以反复销售,从而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数字内容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从而附加值较高。第四,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特征使其非常适合网络传递。跨境电子商务为数字内容产品提供了对外贸易的运营平台,消费者可以从平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产品。

(四)提升对外贸易企业的国际化营销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品牌营销、精准营销的新机会。传统国际贸易因交流渠道的限制,营销水平较低、成本很高。尽管许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很好,但因营销水平和成本的限制,产品的知名度较低,不为外国消费者所熟悉。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通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网络等平台,国外消费者能够直接获取企业的产品信息和评论信息,为企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积累的数据,企业还能根据需求方的偏好及潜在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将推动跨境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消费者的碎片化时间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最大程度地促进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

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建设

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最大瓶颈之一。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行为不够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失信成本较低,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和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频繁出现。相比信用体系建设及管理相对完备的美国及欧盟国家,中国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引发其他国家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严重不信任,导致跨境交易平台的发展比较缓慢。应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建设,促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加强信用信息服务,减少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培育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规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由于各国缺乏统一的信用标示,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建设需要各国政府的密切合作。

(二)加强跨境物流的一体化建设

我国的跨境物流明显滞后,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不足、成本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一半以上的商品是通过邮政体系运输,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相较于传统国际贸易注重库存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更加注重商品的快速流动,海外仓储、配送中心和海外退换货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高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为提升跨境物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跨境物流配送涉及环节较多,包括国内外的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服务中心及海关等,加强跨境物流的一体化建设,集物流的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服务于一体,不仅能够确保物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能够改善物流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整合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运输管理,能够突破制约跨境物流的各种因素,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快速通关、退税和结汇

通关、退税和结汇等问题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通关是跨境电子商务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传统贸易通关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商品,通关的周期长、费用高,难以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小、频次多、周期短等特点。由于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的出口普遍以快件邮件方式通关,按当前的通关管理制度退税非常困难。传统贸易的结汇方式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显得非常繁琐,若通过跨境第三方支付企业结汇,银行又难以掌握买卖双方的真实交易情况,第三方支付平台容易成为非法资金的流通渠道。加强企业、海关、工商、税务和外管等方面的协同运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通关、退税和结汇的一站式服务,将会大大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和水平。

(四)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4

1.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强化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基础英语外,我们还开设双语课程,并聘请外教上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

2.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

在考察、学习国内外各层次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利用学院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设施,开设了综合性的大型作业“会计模拟操作”、“国际市场营销”,还开设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及结算”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的模拟操作课程。

3.依托上海电力学院电力、能源的行业学科优势,突出体现电力、能源贸易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电力、能源行业高校,学校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电力能源行业经验,不少教师都会安排专门时间在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挂职或兼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本专业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听到6~8学时的具有电力、能源行业背景的专家讲座。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电力能源经济理论、电力国际化与电力行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电力能源贸易实践案例。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开设了多门“触电”课程,比如电力发展概论、电力生产概论、电力金融市场、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国际电力市场、电力国际贸易等。在实践课程环节,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电厂及电力公司等实习单位实习。通过以上途径使本专业学生在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共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力、能源特色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开创辉煌事业的基因。本专业从大一新生抓起,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各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大型实践课程《创业之星》,让同学们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1年以来,每年至少有3个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共有15项涵盖校级、市级以及部级的创新和创业项目立项。

二、实施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教学名师。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高质量的论文偏少,部级、省级的科研项目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专家级的专业带头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从事科研,科研精力不够。在教学方面,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团队,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教学名师。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的思想觉悟有所降低;客观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定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观上,本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名牌重点高校,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偏好理论教学,致使教学中自然而然偏重理论教学,而淡化实践操作教学。客观上,一方面课时总量有限制,扣除各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学软件、实习基地等条件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目前大都流于形式,仅限于实地考察、听报告,还没有真正将合作融入专业实践教学。

3.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缺乏经验。

“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被动地在接受教育,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和学是相分离的,同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这些共性问题,如何发挥教师教的指引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尽合理。

目前普遍的看法依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建好,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会更加遭受建设经费投入的“歧视”。本专业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中为数不多几个文科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还不是很充足,教师的办公备课条件还不是很好。同时,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在使用上还不尽合理,体现在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投入,一方面,因为这是可以用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另一方面,实验室引进的部分教学软件,与现实管理存在差距且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三、解决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5

(一)传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能源。传统能源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石油是传统能源国际贸易比重最大的能源之一。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大,我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超过60%,这就意味着国际石油贸易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拓展石油对外贸易合作,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发石油贸易通道,保证国内石油供应量。

(二)新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狭窄。但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个国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贸易中也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发力点,试图通过新能源国际贸易加快本国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三)可再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加大对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的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从而弥补传统能源贸易中的弱势,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化工、钢铁、石油等重要的能源行业,已经开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国际贸易往来,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电子商务对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我国能源贸易方式

我国传统的能源贸易方式是以书面文件等形式为主要依据进行贸易方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能源贸易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的网络操作平台为贸易交流方式,提高了贸易经济合作效率,加快了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了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我国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使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健康。另外,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可以加强我国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的向国家化迈进。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国家开始不断研究和创新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能源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加强对能源出入境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大海关对货物稽查的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制度健全完善。

(三)为我国能源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电子商业环境下,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手段逐渐被电子商业化所代替,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能源等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际能源贸易环境的预测和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了我国能源经济贸易活动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提高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我国能源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扶持,定期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高能源行业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二)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转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跨区域、跨银行的资金划拨、交易等活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于金融交易的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转账服务。另外,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突出我国能源行业的优势,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根据时展要求,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商业活动一般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缺乏对客户的登门拜访,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的维护,将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我国能源行业的最新研发动向。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行业新闻和相关的动态,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知名度。

(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6

1.1把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结合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的高级形态,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人类对机器的看法,机电一体化使得机器不在是冷冰冰的钢铁,是机器拥有了智能化的特点。改变了机器的模式。

1.2把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机械设计制造没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乃至大部分的工厂都是以密集的人力劳动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工厂面临市场的洗礼,实时转型成为工厂生存的关键。机械制造与计算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增加企业抵抗市场洗牌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1.3在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网络化

同计算机一样,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机械的制造、组装、推广都离不开网络,特别是机械成品的使用和推广离不开网络的作用。

1.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同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些年,我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正在品尝环境污染的恶果,特别京津冀地区饱受雾霾的侵袭。从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来看,我国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身机械工业是一个污染比较强的工业类型,发展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好、投资不多、见效快,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能源、减少耗材,走绿色化、可持续化之路,总之,经济不应该以环境作为代价。

1.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需要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因此,在本专业的学习中,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现代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只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理论和创新能力结合,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本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仅要去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内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从时展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不断推动专业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客观需要。当前,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单元,课程体系则由专业下设的各门课程组合而成。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建设并非是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事实上,作为专业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及内在自洽性,并处于动态化的发展完善状态中。[1]因此,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中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全面提升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1.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其以课程结构为中心,既包含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又包括各门课程的具体课时,对专业教学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随意性、粗放式的弊端,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从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角度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调整并优化课程设置,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突破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加,每年为市场输送的人才总量也在增加。但相比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专业前沿了解不多等问题。一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突破人才培养局限性的重要方式,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更好地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的先决条件。既有系统性,又有发展性的课程体系,才能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提升一流专业的建设效果。

3.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抑或是一流专业建设,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力。国际贸易一流专业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流专业内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了思路与要点。从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课程体系的教学应用价值及人才培养效用,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效果,这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有突出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紧扣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是高等院校中常见的专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均广为开设,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使得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有别于本科院校,这也是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紧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首先,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3]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为职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目标出发,确保课程体系建设不偏离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其次,要凸显课程体系中实践实训环节的内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一流学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凸显实践实训内容的地位,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围绕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参与市场活动。不仅如此,高职院校的区域属性使得其毕业生主要流入本地区市场,因此,围绕市场需求自然也就成为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做好所在区域的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摸底调查,从外贸结构、外贸主要对象等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结构与类型;另一方面,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布局,深化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3.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又一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应从以下两点采取措施:首先,凸显自身特色。目前,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计其数,且在课程体系中存在同质化现象,学校人才培养的个性色彩未能彰显。因而,高职院校要坚持创新导向意识,在持续开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提升自身特色。[4]其次,紧扣时展。国际贸易专业以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为中心,而国际贸易又处于动态化的发展状态中,国际贸易自身的变化势必会反馈到国际贸易专业中,所以,高职院校要围绕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寻求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的路径。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依托教育目标,完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建设有别于单一的课程建设,是以国际贸易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为建设对象,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其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宏观层面的课程结构失衡有很大关系,因此,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将完善课程体系作为首要内容,摒弃传统“大而全”的课程结构模式,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提高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一流专业建设下的课程结构既要注重国际贸易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地位,强化“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在学生专业基础发展中的作用,又要立足于时代环境变化,增设具有专业前沿性的课程,提高专业育人的效果。其次,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得课程结构必须具备稳定性,这是确保人才培养延续性的客观需要,同时,课程结构设置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占比

历经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实践课程占比低,且在专业教育中存在实践课程教学理论化的现象,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还不利于国际贸易一流专业的建设。对此,高职院校要从以下两点来优化课程设置,凸显实践教学。第一,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国际贸易专业中有不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谈判与礼仪等,高职院校要从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出发,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扭转课程设置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第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自身的实践性出发,借助仿真的贸易环境或者顶岗实习等方式打造契合课程实践属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延长实验实训的学时、借助仿真实验室让学生直观感受对外贸易的情景等,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凸显学校特色,服务区域发展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属性,为区域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结合所属地区外贸行业的特点及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实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这也是凸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品牌的客观需要。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主,近年来,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带动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激增,安徽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特开设了相关的商品学选修课程。[7]国际贸易不仅包含商品交换,还有文化交流的属性,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辨证地看待这一关系。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陕西省国际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金额已经突破350亿元。陕西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与沿线国际区域发展方面相关的课程,如中亚五国经济贸易研究等。

4.立足学生学情,建设校本课程

根据我国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个部分组成。在以往的专业教学中,国家课程占据核心地位,地方课程发挥辅助作用,而校本课程则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自主权的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相比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校本课程具有两点突出的优势,第一,校本课程由学校制订,更契合学校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克服课程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问题;第二,校本课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开发性。[8]因此,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提高校本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一方面充分发掘校内具有人才培养作用的资源,将碎片化的资源整合成系统化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评审机制,不断打磨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的建设目标。

四、结语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对专业建设效果有巨大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正在稳步开展,为确保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效,学校需注重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区域特点等角度采取有效的建设措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4。

[2]张得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第33-35页。

[3]韦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1期,第154-155页。

[4]王莉、于丹、胡彩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72-73页。

[5]黄分霞:《“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第137-139页。

[6]田小燕:《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企业导报》2013年第8期,第233页。

[7]杨雪荣:《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第26卷第3期,第97-100页。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8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中国元素;工业发展

1引言

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积淀和传承,中国元素代表着一种中华精神与文化。工业产品的设计关乎到工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伴随社会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不但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而且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多样化需要,深入探讨工业产品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价值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虽然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过却让很多国家的民族特色不再突出。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当中,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致使工业产品的设计风格形成一定的同质化情况,缺少相应的特色。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工业产品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显得很有必要,有利于凸显出产品的民族特色。通过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赋予产品丰富的内涵,将中华精神表现出来,完成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依靠创新技术,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获取相应的艺术精华,让工业产品的设计风格形成鲜明的中国风特色,在市场的竟争中逐步获得世人的认可和喜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扬,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引导人们塑造科学的审美观和价值观[1]。

3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分析

3.1灯具与生活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对于灯具类产品而言,多样化的需求对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灯具设计产品既拥有精益求精的品质,又赋予产品一定的情感特征,形成独特的品位与价值,中国元素的融入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中式古典灯具产品的设计中,加入了相关的中国元素,形成多样化的造型,赋予产品传统、含蓄、清新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情感,让用户产生温暖的感受[2]。如图1所示。同时,我国传统元素也被运用到生活产品的设计当中,从外观造型、装饰方面入手,体现出具有中国风的设计风格。比如:关于调味瓶的产品设计,以乾隆皇帝的画像作为设计素材,赋予普通的调味瓶鲜活的生命,从身着清装的小人脸上,用户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为琐碎的生活增添了趣味,发挥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作为日常生活品之一,为了凸显新意,雪花啤酒产品的设计融入了脸谱文化元素,将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文化加以展示,形成跨界的组合,完成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发扬,从传统的艺术文化当中获取到设计灵感。

3.2家用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对于家用产品的设计,同样应该强调独特的风格,从设计材料、外观造型以及装饰方面予以考虑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例如,在电水壶的产品设计当中,九阳品牌的热水壶在设计改观造型时,凸显出特殊的造型,以红色与白色作为主搭配色,给人以亮丽感,并且设计底座时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旗袍领口元素,增加了产品的中国文化特色。此外陶瓷热水壶产品设计中,以陶瓷为主要材料,既存在一定的鉴赏价值,又增强了实用功能,形象、生动的装饰,发挥出色彩的效果,艺术价值非常显著[3]。

3.3电子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伴随电子产品的功能和造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竞争愈发激烈,其中产品的材料选用、造型设计、装饰构思等方面因素对于产品的设计品质具有重要影响[4]。例如,关于金河田脸谱造型的电脑机箱,其设计中便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黑与红的颜色搭配,将开机键两边布设音频与USB接口,构建脸谱形象,给人以大方、传统之感,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惠普公司设计了一款特别版的笔记本产品,运用鲜明的装饰纹样,以牡丹图作为笔记本上盖的素材,将红色作为背景颜色,给人以喜庆之感。近年来,工业产品设计能力的增强,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使电子产品的设计面临着很大挑战。很多手机厂商为了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手机更多的颜色和造型,并以差异个性化为宗旨,选用不同的制作材料。比如:陶瓷手机产品的设计当中,便将陶瓷材料用于手机外壳的制作,使其和手机电子零件紧密融合到一起,并在设计中增添了竹子与梅花等典型的中国元素,凸显出传统的陶瓷文化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4针对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为了凸显出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国元素与工业产品设计的融合方法非常关键。笔者认为,第一,应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加以深入调查和分析,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在产品设计前确定具体的市场定位,掌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情况;第二,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征,总结相应的中国元素,根据产品的具体性质与实现功能,制定合适的产品设计方案,使中国元素有效融入其中,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精神展示出来,完成设计创作;第三,进行工业产品设计中,应确保中国元素逐渐融入其中,排除突兀感,强调产品整体感;第四,根据当下的潮流与工业发展需求,运用新设计理念、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使设计产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5]。

5结语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中可知,深入探讨工业产品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业产品的设计质量。本文通过阐述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情况:灯具与生活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家用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电子产品中中国元素的运用。针对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加以思考。望此次研究内容和结果,能得到相关人员关注,从中获得帮助,推进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芝,潘晓亮,张斌.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5,42(12):113-115.

[2]高芝,张斌,罗江陵,潘晓亮.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切入研究[J].考试周刊,2015,87(10):21-22.

[3]高芝,张斌,潘晓亮.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元素的契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5,74(21):30-31.

[4]吕耀华.探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26(0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