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例6篇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2

一、我们卫生室和大队部相互配合,根据上级部门、学校、辖区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九月份:

1、加强对校园卫生、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的美化。

2、开展今年秋季卫生宣传月暨“预防肠道传染病,远离甲型h1n1流感”活动。

3、狠抓学校卫生常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课的健全实施。

4、加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严格做好传染病的防控预防措施。“从系从严,制度管理”的宗旨。

十月份:

1、开展狂犬病的宣传教育。

2、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开展讲座及护眼保眼专刊)

3、一年级开展口腔卫生的讲座。

4、“均衡营养、身体才强壮”。

十一月份: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从学生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并开展学生个人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的评奖活动,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

2、开展“预防肺结核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活动。

3、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饮用水的卫生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

十二月份:

1、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心理教师)

2、开展“关注自己,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讲座和板报形式)

3、开展“考试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卫生于安全教育。(体育组配合)

一、抓好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的体检、防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接种等工作并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情况通知家长。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67-0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是他们今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导致岗位竞争日益激烈,职场人士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激烈的社会竞争会给高职学生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将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作为一个合格人才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了解,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在年龄方面具有一些差异通常是在17~23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还处于过渡阶段,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内心的自卑感

在人们的观念中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成绩较差而选择的高职院校,这让很多高职学生总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是高职学生的身份。这种错误的想法让他们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常常会在一些本科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卑感。同时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感觉自己在各方面做得都不如别人好,因而会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

(二)人际关系交往的困乏性

高职学生在年龄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愿意轻易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声,尤其是部分新入学的同学对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也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1]。特别是一些身体上存在缺陷或者家庭贫困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等、各方面做得都不如别人好,对别人的话语总是很敏感,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三)高职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压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压力重重,特别是技能和家境都比较一般的学生在最后的择业关头只能靠自己,这使得他们在选择就业方向以及岗位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状态。

综合以上问题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学校没有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教师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使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地方诉说自己的心声。社会方面给学生营造的更多的是金钱至上、不健康的思想氛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社会中的正能量,影响了学生对外界不良事物的辨析力[2]。学生自身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总是和别人进行攀比,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

(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职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让他们很难辨清真假,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坚持运用思想、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3]。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学中,通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扉,和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也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抵制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4]。比如:文艺社团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唱响青春”的演唱比赛,设置较低的报名门槛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也可以利用社团经费以及赞助经费置办一些小礼品,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歌曲演唱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展现自我,提高竞争意识以及交往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校园文化活动扩展到体育、文艺、演讲以及科技研究等方面,运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增加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利用专门的资金完善学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并且要将资金交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一笔花费都要出具发票。其次就是要重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高职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教育者,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各院校之间的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合作,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力量,并且要安排专职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具体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其他教师要做好协助工作,教师和学校领导协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另外还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作。学校要和家庭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学生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帮家长确立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接触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紧密联系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萍,杨阿丽.浅析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鲁挥,何宪平,邢国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杰.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4]周文蓉.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D].合肥工业大学,201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山区;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山区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闭塞,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身处在山区,但山区高中生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山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结合本地区与本校实际情况,浅谈如何在山区高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领导重视

众所周知,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在各级领导的决策、计划和组织下进行的。有了正确的决策,周密的计划,精心的组织,成功就有了保证。因此,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如对德育工作的认识高,尤其是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领导更是如此。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不过是德育工作的翻版。在很多山区高中,为了追求教育教学质量与高考升学率,很少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上学校工作议程。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高峰期,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显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迷茫,耐挫折能力较差,厌学情绪较高,逆反心理强,异性交往困惑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在学习、身心等各方面影响着他们。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搞好山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领导的重视。唯有领导上的重视,工作才能更有序,更有效地开展。

我校位于广西西北极端,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学生,大约有90%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由于地理劣势所致,学生智商水平、学习技能水平普遍居于中等水平,以此水平要与城市学生相比,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肯于下功夫。基于此情况,我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全面规划,整体安排。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计划实施。心理教师为牵头,政教处具体布置,由全体班主任老师具体实施。各部门协调合作,齐抓共管,为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拓展了传统德育的范围,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预防、发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然而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普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加上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山区学校,教师仍然处于紧缺状态,要政府腾出编制招聘心理教师是难上加难,学校的空间、时间、财力、物力和师资,几乎都被学校教学工作所占有,特别是为应试教育所占有。因而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担任,只有小部分地方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这一严重失调的比例中我们可了解到如今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仍是由德育工作者来兼职。根据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象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德育工作者必是心理健康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搞好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使学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德育工作、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法等的同时,兼学普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能经常与心理教师一起交流工作上所得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烦恼与困惑

在高中里,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引领。

如果仅靠班主任与德育工作者来开展往往是不足的,因对相关知识与理论的缺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缺陷,有时引导不好,可能会促使学生问题更加严重。在山区高中,虽然高考科目任课教师处于紧缺状态,但身为学校领导,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在2003年起设立了心理咨询室,2005年先后聘请了两位心理教师,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将心理课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心理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或讲座,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新生适应,悦纳自我,学习计划,人际交往辅导等主题;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情绪调节,应对挫折,异性交往辅导等主题;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放飞自信的翅膀,考试焦虑调节,如何应对压力等主题,通过这些主题或讲座让学生有所获,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我校还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灵有约”信箱,通过多种载体,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有效增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心理咨询室还经常与政教处,班主任联系,共同组织开展课外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活动环境中完成社会认知,做出选择,从而自主和谐发展,从中形成了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系。

四、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财力,物力的紧缺,在山区高中,很多学校对教师培训力度仍然很弱,但我们应深知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

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光靠专职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辅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尤其是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加强心理教师、各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为使工作有效开展,我校对政教处、班主任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方法,提高工作技能。我们既注重校本培训也注重校外培训,不定期邀请区内外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同时积极安排他们参加不同级别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经验。在培训中老师们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等级如何划分,遇到不同类型学生怎样去辅导,在课堂中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本学科中等方面的知识。在多次的培训中,老师们掌握了如何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了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健康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学生的,因为只有老师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才有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才有愉快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学生,才能冷静地解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

五、注重家长的培训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三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高中生来说父母的理解、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他们渴望父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然而很多家长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中生已具有的强烈的成人感,以及他们要求独立,要求受尊重的需要,从而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陷入了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在我校,留守学生站了很大的比例,家里能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并非易事,他们为了孩子都外出打工,因而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急望孩子高考升学,告别农门,因此只注重尽力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物质条件,只关心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有的甚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家长对子女不信任,常无端猜疑指责;有的家长实行棍棒教育等,再加上两代人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很多高中生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与父母交流,双方彼此不了解,造成了关系紧张,隔阂拉大,从而导致学生对父母一系列说教产生抵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注重家长培训,利用每学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家长如何为孩子创设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让父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培训,家长能了解和掌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形地势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山区高中学生承载着父母的期盼,承载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梦想,基于此,他们必将承担重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与激烈的竞争。因此,山区高中学校更应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调试心灵,增强意志品质,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使他们走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6

大学生就业准备心理的状况,总体是健康的、积极的,譬如较早考虑就业问题;多数大学生面对毕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正确面对和积极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追求目标普遍不够远大,功利化色彩较浓,近景性动机比例偏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与他们本人的现实情况差距较大;部分就业准备心理的积极状态与对就业政策、途径的无知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以及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的认同和趋求等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教育,解决困惑,使他们的就业准备心理积极健康。

一、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准备心理教育,克服就业准备心理障碍

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窄化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和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或不可能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这就势必造成一旦面临就业必然产生一些就业准备心理障碍。因此,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1.关注工作需要与知识差距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与职业上所担任的实际工作之间,是有一定的“知识差距”的。在面对某些工作时,常常觉得以前所学的东西用不上,工作上需要的东西却没有,更多的是觉得以前所学的东西不够用。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用非所学,即所担任的工作与在校主修学科性质不同;另一个是就业与求学性质上的不同;再就是在校时学习不扎实,知识不巩固。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一则要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二则注意使自己的知识尽量专博结合,并使之处于动态之中,这样就业的面就要宽一些;三则尽可能与社会多接触。

2.引导学生角色预演,平复就业前后的“落差心理”。跨出大学校门,社会角色就发生了改变,社会期待也就变了。当学生时所接触的社会层面,大体上不外亲属、师生、同学三种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下的社会期待,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就业之后的人际关系就不同了。另外,社会上对某些职业的角色特别严格,无论喜欢与否,只要你进入该行业,你就得循规从众,在言行、举动、服饰、仪表等各方面得到大家认同。在这时部分同学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学校每年应在学生中进行职业角色阐释、预演、挫折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基本能迅速适应社会角色。所以作为毕业生个体,在校期间就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准备。

3.转变择业观念,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有一半以上的应届生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有资料表明,尽管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然而这并不证明大学毕业生真的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求职心态过高,留恋大城市和高收入单位,这样就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激烈竞争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失择业良机。所以,切实地转变择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

4.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至于“用非所学”的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而且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这很能说明问题。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尝试去迁就工作的需要改变自己,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5.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大学生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大、冷漠、坐等、依赖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的择业。端正择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但机会还是均等的。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业,就要积极主动做好准备,也要勇于推销自己。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了,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去了。

6.正确引导毕业生看待“灰色就业”。由于就业过程中的“游戏规则”还不够完善,容易使一部分有一定背景的学生利用自己的各种关系、金钱等去进行就业活动,从而完成就业,甚至是不优秀的差生找到较好的单位。这种“灰色就业”的危害不仅在于出现个别德才平庸者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会加重没有“关系、金钱”同学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怀疑就业政策的公允性,导致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会觉得学好学坏结果一个样,只要有关系,学习不好照样找到好工作。对此,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就业过程的透明度和市场规则的完善,另一方面各就业环节的执“法”者能严格执“法”,同时,学校的有关部门还必须做好一些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不要认为“灰色就业”现象特别严重,缓解他们的不平和压力,增加就业的竞争勇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求学态度

针对一部分学生求学意愿的低落、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学习目标的近景化取向、适应困境能力的不足等这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我们的教育和教育工作应给予相当的关注。

1.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奋勇拼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求学心态上往往发生很大的转变。考取大学前求学意愿强烈,而进了大学之后,求学意愿反而低落。不少学生反映说“没劲”、“提不起精神”。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这种现象并在授业的同时,耐心帮他们解惑,希望他们珍惜人生的黄金时期,把握好人生的关键时刻,先珍惜既有的,再追求更多的,能以优异的学业成绩顺利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今后在事业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尽早成才而刻苦努力,勤奋学习。

2.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克服“近视”行为。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择业追求上的价值观念取向趋于多元化,有不少学生是以极功利的态度去做一些事情的,有的学生的入党动机居然是“对找工作有好处”,有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居然是“报答老师家长”,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教育已刻不容缓地摆了出来。要教育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树大志,有雄心,要认清自身责任,做到既红且专,全面发展,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职责和任务。否则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个人的发展就有限,更谈不上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