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例6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1

关键词:人才强队

战略

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

近年来,山东地矿六队的各项事业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深部找矿方面取得了不断突破,连续探明了寺庄、焦家、马塘三个特大型、超大型深部金矿床,得到总理的亲切批示,最近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六队实施的“人才强队”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实施人才强队战略,全面加强了才队伍建设,为地勘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浓厚的人才队伍建设氛围,是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的前提

六队拥有较丰富的历史底蕴,高素质人才比较集中。六队建队于1958年,现已成长为以地质矿产勘查为主,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和多种经营为辅的综合地质队,现有在职职工607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9人,各类专业人才济济,具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建队五十多年来,探明超大型、特大型金矿9处、大型金矿7处和中小型金矿48处,提交黄金储量1000余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储量的四分之一,为祖国黄金矿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部表彰奖励,于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唯一“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

2.建立健全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是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的基础

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对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努力建立健全灵活、开放、有序、长效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能够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从而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着手,资源朝着干得出事业、出得了成果的人才倾斜,政策向着有利于激励人才的方向制定和调整,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促使各种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人才的管理注重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对干部的考核注重实际贡献和市场效益。对优秀人才不仅在政治上重用,还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待遇上照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是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的措施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益,是我队人才强队战略的重要内容。结合六队总体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现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继续推进“攻深找盲”战略的同时,抓住“资源山东建设”这一契机,以优化队伍结构为切入点,努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工作能力强、人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地勘队伍。

一是正确处理主副业之间的关系,保持人才队伍结构基本平衡。二是培养与引进并重,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了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近几年不断扩大选才视野,拓展用人渠道,加大公开招聘力度。三是合理调整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级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在年龄梯次的配置上,我们立足全队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以中青年为核心力量、老中青有机结合,保持层次清晰、梯度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老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为了返聘了经验丰富的老科技人员,我队专门成立了“胶东金矿地质研究所”,让老同志们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4.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是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的保障

人才成长需要环境,人才作用的发挥更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氛围。从新进人才的岗前培训开始,培训包括历史传统、工作范围、管理与服务、单位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努力让他们快速融入到六队的企业文化中。近几年来,我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表明,加强环境建设,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是实施人才强队的有效举措。为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队在硬件条件建设上狠下功夫,近几年我队想方设法投入上亿元建立起了六栋居民楼,新建西坞党办公楼一座,队部建成9000平米的休闲健身娱乐广场,1.2万平方米的威海地矿科技大厦也于去年投入使用,这些办公区及住宅楼的建设,极大改善了人才的办公环境和居住条件,也为六队在以后的人才竞争中创造了优势。

5.积极探索践行新理论,使人才强队战略成绩斐然

六队大力实施的人才强队战略,理论建设建树颇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六队创立的“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和模式,打破了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理论,填补了金矿成矿类型的空白,实现了金矿勘查的重大突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以来,六队莱州寺庄、焦家、马塘三个特大型、超大型深部金矿床的相继发现,在全国率先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东部攻深找盲”的战略方针,为此总理针对寺庄深部特大型金矿的重大发现做了重要批示。通过对这几个深部矿区进行总结提炼出版了《山东省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一书,集成创新了深部找矿技术,深入、发展了焦家式成矿理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

坚持人才强队战略,成绩硕果累累。我队先后多名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津贴、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于2003年荣获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人才培育奖”,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并于2012年获批成立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极大激发了现有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且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便于我们更好、更快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队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只有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地勘人才队伍,才能在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点石成金永续辉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2

“人才问题”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也是众多企业为之头疼的问题,如何选人、育人、留人及引人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工程公司的特点及其他各方面综合原因,下面就公司现状,结合我自身的认识对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重“育人”,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要加强公司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员的培训意识,提高全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二是提高育人的“高度”,项目部的人才培养要贴合公司整体规划,形成合力,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出发。三是适当增加培训机会,做到施教与需求相结合。每一项培训按需施教,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实现供求一致。四是针对工程单位“受培”人员分散、时间紧等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发挥好网上大学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才储备。五是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各项工程施工生产各环节技术要求较严,专业分工较细,企业整体现代化管理程度较高,人才岗位深度专业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在关键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起技术带头人重担,言传身教,培养新人,并激励他们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技术资源与岗位专业需要的最佳配置。

二、重“留人”,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改善待遇、给予发展机会、给予职工关心等多方式留人,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个人意愿、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和人才进行交流,多方面了解人才所想、所需、所求,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归属感。二是通过提高待遇、委以重任、政策制度等多措并举,提高职工的成就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部分人员的收入待遇,主要是易于流失的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从而减少公司人才流失,保证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三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用人机制,使人才有锻炼的机会及发挥才华的空间,使之实现自己的价值。四是根据需求不同,提供多样化福利,如假期、住房、工作环境、给予嘉奖和鼓励等,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三、重“引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多层次激励吸引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军语,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E139;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4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terms work.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xpertise group building specialized in military terms; and points the main tasks of the compiling,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this group; and proposes method and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 military terms.

Keywords: military terms, expertise group, building

引言

人才是强军兴军之本。建设军语专业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实际举措,也是加强军语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2015年11月,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1]。由于目前全军从事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的人员数量有限,其中大多还是“半路出家”,加之军语学科没有定位,军队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有些地方院校虽开设了术语学课程,并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术语学或语言学等相关方向的专业人才,但还未形成稳定、持续的引进和吸收机制,导致军语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军语建设后继乏力,成为制约军语建设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军语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语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人才是第一资源。军语人才是专业人才,是军事学与术语学、语言学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才。军语专业人才是做好军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军语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的根本保障,是军语建设的根本。特别是军语编纂、理论研究及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标准要求高,十分需要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厚并具有部队实践经验的军语编纂人才、军语研究人才和军语管理人才。

(一)为完成军语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军语工作是需要专业人才来做的。无论是系列《军语》的编纂、军事科学名词的审定,或是军语的常态化工作,还是军语的学科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把军语事业做实、做大、做强,关键是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军语专业人才队伍,圆满完成军语工作各项任务才有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为拓展军语事业给予有力支撑

随着军语事业的拓展,深入的领域将更加广泛,已经不仅是编纂一部综合性《军语》,而是横向要形成系列,纵向要建成库、网。这就需要军语专业人才的支撑。有了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人才的各显身手,军语事业的持续发展就获得了有力的支持,就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就有可能创造军语事业的辉煌。

(三)为创新军语事业提供根本保障

为新形势下落实政治建军要求、服务改革强军战略、推进依法治军,军语事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需要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创新是思想的产物,是思想火花的闪耀,而拥有高素质军语人才,才能拥有一支有创意的军语队伍,军语事业的创新才能有根本保障。

二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

在新形势下,遵照提出的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和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的要求,着眼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领导做出的“跟上时展、跟上斗争实践、跟上建设步伐”的指示,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建设好“三支队伍”:培养军语编纂人才,建设军语编纂队伍;培养军语研究人才,建设军语研究队伍;培养军语管理人才,建设军语管理队伍。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在全军打造出与军语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一)培养军语编纂人才,建设一支军语编纂队伍

建设军语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培养军语编纂人才。要通过系列《军语》编纂、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和新军语增补等编纂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军语编纂人员的政治素质、学术素质、编辑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大家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擅于从政治上把握编纂方向;具备良好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分析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妥善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术问题;具备良好的编辑加工能力,能够看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进行编辑加工;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处理好与编纂领导机关、学科牵头单位、词条撰写人员和审稿专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各项编纂任务的落实。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军语编纂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培养军语研究人才,建设一支军语研究队伍

建设军语专业人才队伍,要重点培养军语研究人才。要通过创建军事术语学学科,建立军语研究机构,组织军语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军语理论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把分散于全军有关机关、院校、科研院所的军语专、兼职研究人员凝聚起来,提高大家的研究素质和能力,推出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具有创新学术思想的军语学科带头人和军语研究开拓者。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争在有条件的军队院校相关专业开设军事术语学公共课,并招收培养军语研究生。建设一支以专职军语研究人才为骨干,兼职军语研究人员为基础的军语研究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要注重从有关地方高校招收术语学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经过部队的实际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有为的青年科研骨干,在扩大军语研究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努力改善队伍结构,形成军语研究人才的知识、学历、年龄的合理梯次配置。

(三)培养军语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军语管理队伍

建设军语专业人才队伍,要注意培养军语管理人才。随着军语事业的拓展,军语管理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军语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一批军语管理人才。要通过学习掌握军语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熟练运用现代化的军语管理手段,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军语工作的具体谋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真正成为军语管理的行家里手、推动军语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要求

军语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遵循军语人才的成长规律,采取科学的建设方法,把握具体的建设要求,才能加快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提高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效益,切实建设好军语人才的“三支队伍”。

(一)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

1.进行工作实践锻炼

军语工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实践是军语人才才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决定着军语人才才能的发展方向。在职实践锻炼,对提高军语队伍的素质、培养军语人才具有现实作用。要通过系列《军语》编纂、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军语常态化工作和军语学科建设、军语法规制度建设、军语信息化建设等军语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采取以老带新、随机培训、以会代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丰富有关人员的工作阅历、积累实践经验,促进军语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人才。

2.依托院校教育培养

院校是培养军语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要舍得本钱培养人才,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从事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工作的人员,到开设术语学、语言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军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实行正规、系统的教育,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正规、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军语人才。

3.加强在职教育培训

军语工作的在职教育是为从事军语工作的在职人员学习、掌握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工作知识和技能而实施的教育。要根据军语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从事军语编纂、研究及管理工作的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的在职教育。如定期召开军语编纂、研究、管理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会,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或专题讲座等。也可组织参加地方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组织的专业研修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如,全军军语管委会办公室于2016年7月派员参加了国家语委举办的第三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研修班,听取教育部语信司领导解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关专家对当前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密切关联的热点领域的专题介绍和有关语言文字课题的研究分析,并与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开阔了工作视野,丰富了学术知识,增进了彼此了解。

4.挖掘引进新生力量

军语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在积极挖掘现有军语人才资源,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广开人才渠道。要按照着眼长远、按需引进、能力优先、择优吸收等原则,适时引进和吸收适合到军队工作的地方术语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这是适应军语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弥补现有军语人才不足,优化军语人才结构,加强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军语建设不仅需要术语学专业或术语学方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计算机相关专业(包括计算语言学)的专业人才。

(二)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1.扩大队伍规模

根据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和军语工作常态化的实际,在全军范围内加强军语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扩大军语人才队伍的规模,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果人才数量不足,就难以完成军语工作的繁重任务。从军语工作现状来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军语人才的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军语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使军语人才在总量上达到和保持一定规模。要在稳定现有军语编纂和研究队伍、加快引进地方新生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人才,拓展招才引智渠道,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用人机制,吸纳和聘请社会有关领域中军语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同时,还可适当聘用一些热爱军语事业、具有军事专业知识和军语编纂工作经验的军内退休人员。如,全军军语管委会办公室秉持“专家治学”的理念,采取“小核心、大”的军语编纂工作模式,注重聘用军内外若干专业、体例方面的资深专家参加编纂工作,集中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咨询、审查把关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提高素质

随着军语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现有军语编纂、研究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大家的政治素质、学术素质、编辑素质和组织协调、管理控制能力。同时,要使大家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军语具有权威性、法规性特色,要精雕细刻,打造出精品军语,为服务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还要不断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在军语的编纂、研究、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特别是要结合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军语编纂、研究、管理的效益。

3.保持人员稳定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军语工作是一个常态化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军军语人才队伍主要分散于全军有关机关、院校、科研院所。除部分研究人员从事专职军语编纂、研究、管理外,大多是兼职做军语编纂、研究、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的上述指示,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加大队伍建设投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等,尽可能地保留军语编纂、研究、管理骨干,为大家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激发军语人才的事业心、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军语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完成全军各项军语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持续推进,随着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保留为数不多的军语人才是有关领导和机关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4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乡土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人才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门以上技能、具有一技之长的当代新型农民。他们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风土人情、潜在优势和市场变化,对改变农村面貌有着强烈的愿望。他们是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但是,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在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乡土人才的个体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群体优势,整体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此,做好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昌盛新**的需要。各乡镇、各部门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开发乡土人才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大力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人才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强化服务,营造氛围,加大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考核使用、表彰宣传力度,在全县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较高、覆盖面广、数量充足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1、制定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各乡镇党委要把乡土人才开发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根据各自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量化乡土人才队伍的规模、质量、培训、教育、考核等指标,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在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问题研究,促进工作开展。

2、认真做好乡土人才的摸底工作。3月底以前,各乡镇要组织专人对本乡镇乡土人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健全好各自的乡土人才信息库。要通过调查摸底,把农村中那些具有一定技能、一定专长的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选拔到乡土人才队伍中来。摸底的重点应是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证书”的农民专业技术骨干;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生产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销售、劳动技能培训等牵线搭桥的农民经纪人;带领农民致富取得明显成绩的村组干部;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人员;以及在外地打工经商并对家乡公益事业有显著贡献或回乡创业,在安置村民就业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业成功人士。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要以乡镇为单位对乡土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县、乡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微机动态管理,为乡土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培训等提供依据。各乡镇必须于4月10日前向县委人才办上报乡土人才花名册,并附电子格式。

3、切实加强乡土人才的教育培训。各乡镇党委要结合各自乡土人才队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乡土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乡土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农技校、职业学校、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活动。要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实施面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乡土人才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敢于创新和组织示范的能力。每个乡镇每年培训乡土人才不得少于300人次。县农业局要在全县建立以猕猴桃、辣椒等主导产业为主的2—3个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使乡土人才培训有计划、有场地、有效果。要把切实抓好乡土人才培训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县人劳局、科技局、乡企局也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配合抓好乡土人才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有规模的专业培训不得少于2次。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

1、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乡土人才普遍掌握着一定的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带动周围群众及周边地区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牵头、组织建立各类新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竞争意识、营销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促使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2、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要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质品种示范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尽快治穷致富。要组织乡土人才开办技术培训班、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面向农民普及推广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鼓励乡土人才领办创办企业。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各种类型的、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和私营企业,鼓励乡土人才以技术、资金入股等形式承包、租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税务、银行、信用联社等部门要在扶贫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在政策上保证乡土人才的合法收入。

4、大力宣传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要大力宣传乡土人才扎根农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弘扬乡土人才乐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今年,县委将在七一前后开展“十佳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的评选活动,为鼓励乡土人才干事业、支持乡土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乡土人才干好事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各乡镇党委要关心乡土人才的成长。对要求进步,思想政治觉悟高、本人志愿并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要积极吸收他们入党,积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按照省、市委安排,积极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新,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5

一、进-步明确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实施人才战略总揽人事工作全局,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和稳定现有人才为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重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适应。

2、工作目标。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与法制环境。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党户开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

3、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已颁布的有关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的《关于做好现有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工作的若干规定》(宁党办〔〕19号)、《关于大力引进人才智力的若干规定(宁党办〔〕20号)、《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宁党发〔1999〕14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宁人发〔〕10号)、《宁夏人事人才“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宁人发〔〕59号)等文件,对促进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在深入学

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每年牵头组织一次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予以解决。

4、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健全完善有关政策。一是健全完善稳定现有人才的有关政策。在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各市、县(区)都要探索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进一步提高那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待遇,改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调动他们为我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探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政治待遇的新途径。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听证会制度”,凡涉及经济、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各级党政部门都应提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评议,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二是健全完善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科技等部门协作,共同构建起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优质快捷高效地为我区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家属调动、子女上学、户口迁移、住房等方面的服务。积极与中央、国家机关、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及经济发达省区有关部门联系,通过双向兼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形式,解决我区高级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三是健全完善增强专业人才队伍活力的有关政策。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意见》精神,积极推进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破除用人终身制,建立聘用制,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深化职称改革,继续坚持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人才评价和使用的改革方向。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四是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革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保护人才一切合法收入。实行多样化的分配方式,逐步实现工资报酬与业绩、贡献挂钩。完善津贴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重奖。积极协调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解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5、积极推进人才管理的建设。由自治区法制局牵头,组织、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参加,积极推进“做好现有人才的稳定、培养、使用”、“引进人才智力”、“实行政府特殊津贴”、“重奖有功科技人员”、“人才权益保护”、“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政策的立法工作,逐步实现全区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三、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6、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在凝聚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自治区国有大型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开发的投入,力争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个在国内同行业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宁夏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宁夏大学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积极创建创业园区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使其成为吸引和使用好优秀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加强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7、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分类管理。针对各类专业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分别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和文化艺术、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奖励体系,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的分类管理体制。

8、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探索健全人才竞争择优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好吸引和用好人才工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的机遇,全面实施我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开展选拔优秀专家、拔尖人才活动,培养一批站在国内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运行规则和法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在人才的选拔上,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要重视国有单位的人才,也要重视海外留学人才和非国有单位的人才;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人才,也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强博士后工作,制定博士后工作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争取到“十五”末期,我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有较大发展。建立青年企业家西部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大学生创业园。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攻关项目,组织申报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所在岗位上做出显著

成绩、且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赴区外境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9、规范人才市场,促进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深入贯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加强人才市场管理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和健全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打破人才部门、地区所有壁垒,拓宽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渠道,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资源信息工作,建立自治区人才资源信息库和覆盖全区的人才供求信息网络,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做好人才信息工作。鼓励创办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研究制定全区统一的人才中介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人事行为。

10、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实施终身教育。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认真贯彻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加强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和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教育,进一步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定期进修、出国深造的培训政策,不断完善国际合作、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和挂职等多途径的培训制度。遵循各类人才的成

长规律,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完善考试、考核和测评方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

四、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1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目标,定期讨论研究。全面实行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将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区)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

12、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工作协调机构,抓紧对人才工作宏观管理、资源共享和整合工作力量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自治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头,建立全区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有关重要政策的研究、执行和工作落实。宣传、人事、科技、教育、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市、县(区)都要建立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和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范文6

医疗卫生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发展就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医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1]。科学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了增加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

1 人才队伍建设对医院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发展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各级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以机制创新促发展,以科技创新促发展,坚持用人才队伍建设促发展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发展。打造医院竞争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必然要求。

1.1 医院竞争力

严格地讲,医院竞争力是指医院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要成为竞争力,必须具备:第一,充分的用户价值,即它必须能够为患者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第二,独特性,在医疗的某一领域有专长。如果医院的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这个专长就不能给医院发展提供持久的保障,它就不是竞争力。第三,一定的延展性,即它应该能为医院打开市场提供支持,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2 拥有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医院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意味着在医疗市场上拥有了优先话语权,强大的竞争力对一个寻求长远发展的医院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首先,它超越了具体的医疗和服务以及医院内部所有的单位,将医院之间的医疗(或服务)竞争直接升华为医院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医疗和医疗单位的发展战略,更能准确地反映医院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医院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其次,竞争力可以增强医院在相关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医疗市场上的胜败,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强大的竞争力不仅提高了医院本身知名度,也增强了医院相关科室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第三,医院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竞争力的打造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创新性组合。这些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不可复制性。在打造竞争力中领先的医院,往往很难被赶超。

1.3 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

决定一个医院竞争优势的要素有三个:设备、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人才队伍建设。自古就有“得才者得天下”的说法,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医疗质量管理还是医院的持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第一要素。如果一个医院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是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不但能为医院带来所在领域的经验同时也能带来其智慧,为医院源源不断地创造效益,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谁获得优秀的人才,谁就能获得在行业中竞争优势。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医院。

怎么样才能做好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等管理工作,合理利用人才资源,避免人才流失,在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医院竞争力,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给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西部地区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与现代医院的整体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需要和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医院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所需的高、精、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与新形势下医院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流动等管理创新需要不相适应等缺点。主要表现为优秀的医护人员短缺;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轻视;思想不够解放;知名专家稀少,技术单一;部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低;受教育近似,不利于竞争。

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医院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梯队没有形成,部分科室人才出现断档现象,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医院急走下坡路,失去了社会竞争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医院的振兴,医院应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坚持选人、用人标准,严把“准入关”,改革用人制度,引进优秀人才,注重梯队建设、专科建设,改变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加强绩效考核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使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

3 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创建医院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院文化应该是医院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较为鲜明特色的文化观念与历史传统,是医院在实践中形成起来的员工们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独特的企业文化将引领全院职工统一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共同团结奋战,使医院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医疗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实力逐步提升。就医环境的改善,使职工每天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能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每一位健康需求者。

3.2 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

改革人事制度,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打破以往干部管理上论资排辈、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优化管理队伍、任用人才提供了进取的空间和平台,充分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改革劳动用工制度,自主招聘选拔新毕业大学生签订派遣协议,通过考核优胜劣汰,打破以往新员工教育相近,不利竞争的局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行评聘结合,合理使用人才,将职称聘任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对专业技术人员按合理的高、中、初级比例进行聘任[2]。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机制的竞争。建立培训体系,创造良好平台,力争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合理优化人才结构[3]。

3.3 开展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平的薪金分配体制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绩效考核对医院人才的管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简便易行、科学有效、动态管理、适合不同岗位特点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作为晋升、分配、奖励以及聘用、续聘、解聘、调整岗位的主要依据。薪金福利一直是医院用于激励员工和吸引外部员工加盟的有效杠杆[4]。医院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奖金分配向医疗一线倾斜原则,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实行成本核算,建立岗效工资、定岗定编,评聘分开,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并提高正高职称、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和研究生的工资待遇,分别给予特殊津贴,发挥了工资奖金分配的激励机制。

3.4 加强专科品牌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面临医疗改革的发展,医院应以专科建设为重点,加强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形成“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专科发展态势,努力培养专科优秀人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医疗体系,提升竞争力。

4 小结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医疗质量管理还是医院的持续发展,人才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正所谓“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于人”,只有打造人才高地,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真正的实力和优势,才能实现持续甚至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正派.浅谈基层医院人才队伍建设[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3):43-47.

[2]王绍文,闫小平.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提高医院竞争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1(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