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教案范例6篇

户外教案

户外教案范文1

但是,新政策并未带来太多的惊喜。最受瞩目的是北京和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说法,鉴于“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尚未出台,北京市暂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但官方承诺,上述办法通过后,北京市将争取在2013年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这就意味着北京变相推迟了具体方案的推出时间。而现有的由北京教委公布的具体方案则显示,除了要求五证和稳定住所外,符合条件者也只能在2013年参加中职考试和在2014年参加高职考试。

上海则如人们所料,将于2014年起实施与居住证挂钩的异地高考政策。而广东省采取分步方案,从2016年起,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才彻底淡出。

此外,京粤都出台了“借考”政策,旨在为一些无法享受异地高考权利的学生提供“当地考试但需要回原籍录取”的待遇。

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政策上,正在形成中央、地方、高校、新移民、户籍人口等的多方博弈,而京沪两地的每一个政策似乎都会引发本地和外来人之间的冲突升级。

这背后,我国不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酝酿了这个“怪圈”。而要根本改变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峙的“零和游戏”,打破将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的计划式招生办法,真正实现高校自主招生才能让硝烟散尽。

京沪粤三地新政

2012年年底是教育部所规定的各省市区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最后期限。京、沪、粤三地方案赶在当年12月30日齐齐亮相。

广东异地高考方案明确:从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2013年起,仅已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外来工子女可在粤报名高考,并可与广东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2014年起,不符合异地高考条件的考生,可在广东借考,但需回乡录取;而从2016年起,符合条件考生可在广东参加高考和录取。所谓条件,包括:须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本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粤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本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北京市则采取了“缓兵之计”,其“异地高考”方案提出:根据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确定家长资格条件。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争取2013年出台,将与“管理制度”挂钩。由于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尚未出台,明年起按过渡方案执行。具体内容包括:2013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同日,上海市公布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方案》。根据这一框架性方案,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届时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沪参加相应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

早在去年11月22日至12月2日,上海市政府法制办曾就《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于外来人口的“积分制”管理,该办法被视为上海实施异地高考方案的人口信息管理基础。草案称持《居住证》A证的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本市参加中考、高考。而持《居住证》C证人员,其子女可以参加本市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而获得《居住证》A证和C证的“门槛”,均为“在上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险”,不同之处在于“积分是否达到规定分值”。

“居住证A证的积分方法,应该会参照上海现有的人才引进居住证的打分方法。”参与了上海相关教育政策研讨的人士分析说,而现有的上海人才引进居住证即“绿卡”的持有者,其子女已经享有在上海参加中高考的资格。而所谓北京“绿卡”的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其子女可以在北京参加中考,但高考除外。“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上海的各项政策都要优于北京。”他说。

据了解,上海市居住证政策的一个讨论方向是,“据相关部门测算,居住证A证持有者的子女到2015年大概会占到非户籍人员子女总数的11%。”

对于居住证C证的办理,按草案“合法稳定住所”的规定,现有的居住在群租房、简易房、农民房等里的外来人口将被排除在外,“根据相关机构对此做过的排查,这部分人口中的学龄儿童大概占了外来学龄儿童总数的20%。”据这位参与了教育政策研讨的人士分析,“这部分人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最底层,他们的子女现在还能享受上海的义务教育,但居住证管理办法的出台,可能会让这部分人的子女失去这个机会。”

这意味着上海未来可能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上面临倒退。

“同城待遇”改革因何收紧

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260.97万人。而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约47.8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同期增长4 .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39.3万人。上海这一人数与北京接近,广东省则达339万人。

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享受和户籍学生“同城待遇”的改革,结果当年和2011年非户籍学生就分别增加2000人和6000人。上海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非上海户籍的孩子已经过半。广东省流入人口最多,但高考招生指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深圳,近七成的小学和初中生是非户籍。

“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60多个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还面临着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饱和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而上海市的教育经费投入已经从2009年的40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00亿元。

2008年到2010年世博会前夕,上海市用了3年的时间关停并转打工子弟学校,500多所经过整治留下157所民办校,政府给予补贴。从2008年开始,上海大量开放公立中小学接收原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入学后享受和本地学生同样的生均经费拨款。2008年,上海市同时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了中专和职校,父母是双农户口的学生学费全免。

在上海市杨浦区,2008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立中小学几乎是“零门槛”,只需要提供暂住证和户口本;但从2011年开始,增加了一年社保记录。“一个教室坐40个学生的标准普遍超标,中心城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普遍开始收紧,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中的政策收紧也并不突然。”参与上海政策研讨人士透露,“到2015年,上海剩下的157所民办校可能会再缩减1/3。”

户籍冲突背后的教育财政分担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流入地政府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和我国较为特殊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说。

1998年到2003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先后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为主负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但中央政府没有规定自身的财政责任,也没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城市公办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区县政府负担。对区县政府来说,农民工带来的税收等利益没有全部得到,但其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却要全部负担。“这是区县政府不愿接纳非户籍学生进入所属公办学校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是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最为薄弱的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像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那样,财政投入以省级统筹为主。”袁连生建议。

而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高中阶段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本来就偏低,财政责任又处于法律空白,“除了学生家长负担的学杂费外,非户籍高中学生的公共教育成本应该由流入地的哪一级政府负担?”这也是袁连生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如果实行流入地中考,非户籍高中生的财政投入经费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经费一样,应该以流入地省、市为主,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共同分担。”他建议。

在高等教育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向地方大规模转移了高教投入。截至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358所,其中地方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占了94.7%;对于部属院校,属地政府与教育部也搞了“省部共建”。这自然造成了“大学地方化”,招生更倾向当地。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举例,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私立大学的招生都会向本地生倾斜,因为这些学校毕竟占用了本地的土地和各种资源。

“关键是中国的高校招生能否改变计划体制,做到分类考试、大学自主招生。”吴霓说。袁连生认为从财政投入的角度来说,异地高考比中考要好做,“因为考虑到非户籍生本地考不一定本地上,部属院校又有中央财政投入,异地高考很大程度上不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

自主招生,路有多远?

京沪两地的异地高考政策之所以最受关注,出台也最难,“关键还在于降低门槛会触及严重的既得利益。”熊丙奇指出,“高考录取分数差异,其本质是录取指标不均衡,根源在于高考高度计划的分省集中录取制度。”他说,“推进异地高考不能变成本地人和外地人的零和游戏,应该打破将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的计划式招生办法,实现自主招生。”

对比不同省份的方案,熊丙奇认为,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之所以对随迁子女参加高考设置高门槛,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协调高考指标上没有权力”,而高考是按招生计划录取。“如果其他省份的学生来高考,必然会抢当地学生的蛋糕。在当前的招考形势下,一分就能够影响孩子的录取,本地家长们不可能不去维护孩子的权益。”“进城务工人员追求平等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熊丙奇认为,无论出现支持或者反对的声音,都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与其让地方政府各自出台方案‘解决’问题,不如从国家层面进行高考改革。”熊丙奇举例,如果能够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按照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三类院校采取不同的招生方式,就不存在“异地高考”的利益之争。

熊丙奇介绍,在国外,没有中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美国为例,没有全国性大学,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类似于中国的重点大学,由校董会授权在全国范围招生。州立大学,由于经费多来自于州内纳税人,所以会偏重录取本州的学生,外州的学生申请的门槛更高或者需要缴纳更多学费。同时,社区学院实行宽进严出的标准,学生想要拿到学位,也并非易事。

户外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 听说训练 户外教学 有效结合

在现阶段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多种多样的符合时代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模式和体系百花齐发。目前,户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尚属少见,因其存在着比较难以克服和解决的软硬件方面的困难,同时,固有教学意识形态和传统课堂授课观念,即使是在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依然有着程度不同的留存性影响。但在一线教学的尝试和体验中,笔者发现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里,户外教学式的听说训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完全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模块,协调英语口语训练时语汇、语法和语感的交互兼容。

一、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听说训练与户外教学结合的困难与障碍

首先,在实际授课环节中,教师作为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确实是无法回避户外教学的风险与意外的可能性的。特别是在涉及的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软硬件方面的有效支持与保障,天气、车辆、劳累、疏忽等都有可能出现交通或身体上的安全事故。

其次,英语听说训练的大前提就是英语口语环境。非特定的户外环境往往不能支持英语听说训练的有效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带领学生外出实施教学,只是以为脱离教室封闭压抑的环境就能取得良好的户外教学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实施户外教学必须经过教师认真缜密的教学思考与设计。户外教学设计的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非常多,这里面既有主观预案的全面衡量,又有客观变化的种种考验,单纯地从口语训练教学目标与课程本身来实施户外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有效结合”要求我们真正重视英语听说训练与户外教学的各项细节

1.有效结合的大前提――软硬件兼备。在准备实施户外教学时,应首先征求系部和学校管理层的意见,并根据每一次户外教学的时间长度、场所安排与人员特点,提交安全协议、用车申请、教学辅助建议和课程地点变更说明甚至必备紧急工具与药品等。只有在取得校方支持、保障的前提下,在向学生说明户外教学要求并签写安全协议后,“软硬件”兼备,才可以考虑进入户外教学实施阶段。

2.户外教学的地点考虑应以英语听说训练“富有实效”为准则。一般来说,高职大学英语听说训练所涉及的户外,无非两种。一种是围绕学生基础运用英语口语能力展开的户外听说训练;一种是以对外互动为主的中高水平户外听说训练。

前者以脱离封闭教学环境为主要意图,往往是根据具体章节的英语口语训练的场景要求、对话内容等选择场地。而后者的场地考虑则要复杂一些,一般情况下,最好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在场,或者是有较强英语对话能力的各职业各类型国内人士在场。而其具体地点的设置,当然也与后者每次听说训练的词汇、语法训练目的有关,比如商业经济类,往往就在一些高端店铺如机场、港口的免税店。

3.面对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做到事先预防和冷静处理。首先是户外教学的活动预案。这里的预案既有英语听说训练的活动设计、实施教案,也有涉及户外的种种状况的应对预案。要尽量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如学生对户外教学的不适应、活动过程中其他人员的干扰、口语交流中产生的误会、交通堵塞情况下预定时间与地点的调整等。其次是听说训练中不可控的主客观变化的应对态度。笔者认为,要冷静、耐心、细心。我们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尚不具备成熟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冷静的心态下,耐心并仔细地引导学生面对各种主客观变化――虽然是高职大学英语的听说训练,但所有教学都涵盖了一项神圣任务:育人。

三、让户外教学式的高职英语听说训练更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在尝试进行结合听说训练和户外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方法和技巧能够让这种结合更有效。

如,手机上的小视频功能可以成为增添口语听说能力的一项利器――户外教学中发生的内对内、内对外、点对点、点面结合的口语交流场面,在被录制下来后,可以作为一种活泼开放的作业机制,让学生更愿意去完成活动后的能力固化与强化任务;角色扮演――这往往会让我们的学生更有代入感和模拟欲,因为暂时性的学生身份跳离到某种他们喜欢或羡慕的社会职业身份,能够将前所未有的体验转嫁到学生心中,为了让这种体验更全面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他们会在户外教学活动前更多地投入精力去预习该听说训练的词汇与语法……

在高职大学英语课上,把听说训练与户外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考验的既有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也有对活动的整体考虑与把握。

活动目标清晰合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实际知识储备;活动内容活泼生动,能够充分调动词汇与语法掌握并不突出的高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达主动性;户外活动的主客观预案与软硬件准备;活动过程中保持冷静心态,拥有耐心和细心的教师的及时引导与点拨;一些富有实效的技巧与方法的使用――相信具备了以上条件,在高职大学英语课上,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听说训练与户外教学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户外教案范文3

摘 要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方案,将户外运动列为学生学习的课程。但大多数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这一方案的过程中却很少涉猎户外运动的教学内容。随之03年,又有相关修改方案出台,进一步指出田径和户外运动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并且把滑冰、定向运动、野外生存、露营、登山等这些户外运动作为术科选修课。2007年,上述户外运动课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全面推广。在国家教育部把户外运动课程纳入高校体育教育范畴的同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户外运动项目与方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推广和普及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户外运动项目的开设率偏低,运动项目结构单一,一些户外运动课程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当设置新型课程体系,加强户外运动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开展好高校体育的户外运动课程。

关键词 户外运动 田径教学 开展方式

一、前言

户外运动课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并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200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户外运动列为学生学习的课程。但大多数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这一方案的过程中却很少涉猎户外运动的教学内容。随之2003年,又有相关修改方案出台,进一步指出田径和户外运动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并且把滑冰、定向运动、野外生存、露营、登山等这些户外运动作为术科选修课。2007年,上述户外运动课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全面推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户外运动纳入高校体育教育范畴,因而目前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开设户外运动项目与方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使户外运动内容有效地纳入田径课程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广和普及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育专业户外运动课程开展状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得间接的理论知识,在选题时、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果分析时,需要了解与课题有关的背景资料、进展情况、用文献资料来充实论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以科学的方法设计了相关问卷调查表, 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邮件的形式发放给所抽取的高校学生,并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4份,问卷回收率98%,有效率95%。

三、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户外运动状况

(一)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户外运动状况与组织形式

所调查的十所高校中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学校的户外运动分别以公选课、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其他的院校的户外运动则是以开展的校园活动形式存在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自发组织的。但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缺乏计划性、周密性、组织性和纪律性,以上现象表明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户外运动项目情况

虽然各高校均未将户外运动以课程形式纳入到田径教学中进行开展,但是各高校都已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参与的户外项目依次为郊游和定向越野、登山、滑雪滑冰、野营。郊游是我国的传统户外项目,受场地限制性较小,并且充分体现了愉悦身心的意义,定向越野是目前我国教育部大力推广的户外项目,具有强健体魄、拓展心质、熔炼团队精神等价值,目前在高校学生别流行;登山运动也是我国的传统户外运动项目,但由于受场地、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并未在各高校得到很好的开展;沈阳体育学院和佳木斯大学由于处于我国东北部,拥有着特殊的气候条件,因此开展了滑雪滑冰类的户外运动;丛林穿越、越野骑行、溯溪、漂流、岩降和溶洞探险在各高校还未得以开展,由于场地器材及相关教练缺乏等原因,上述等活动对装备、技术高要求的运动项目被高校选择的比例较小。总的看来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选择多是技术要求较低、器材限制较小、难度级别较低的项目。

(三)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调查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学生占23.6%,参与过户外运动的学生占57.6%的,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占19.2%。学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院校排前三名的有:大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在大连大学有46%的学生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地处大黑山脚下的地理环境为大连大学解决了开展户外运动的场地问题,因此,登山和定位定向类的户外运动得到了很好的开展;杭州师范大学的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学生占36%,该校距离钱塘江景区只有十分钟路程,且位于西湖附近,这很利于开展定位与定向类的户外运动;佳木斯大学学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比例为34%,该学校附近有一座山丘,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大型的定向越野赛,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热情。

其中吉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未参加户外运动高达58%,这是因为吉林师范大学处于居民区内,不得利于开展一些对场地要求较高的户外运动项目,于是只能依靠自身的校园来开展定位与定向类的运动,由于活动环境简单,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要求低、器材限制较小、难度级别较低从而影响了活动的趣味性、挑战性、观赏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户外运动课程了解不深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显示,对户外运动知道并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2.8%,一般了解的占44.4%,听说过的占29.6%,不知道的仅为3.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户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谈起来并不陌生,把他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他们完全能够接受的。对户外运动非常了解的且排前三名的院校分别是:华东师范为48%,北京体育大学为34%,大连大学为24%,这和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及具有开展户外运动的地理优势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户外运动项目被作为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其知识的普及程度,优越的地理条件解决了户外运动受场地制的问题,学生可以不用担心场地问题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可以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对所参加活动的了解。但是总的来说,对户外运动非常了解的比例来说还是很低,仅仅占22%,这反应出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和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四、结论

(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均未开设户外运动项目,户外运动项目的开设率偏低。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户外运动项目开设的主要因素为没有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及存在较高的风险系数。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67.2%都通过各种渠道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对其项目有一定的良好认知。71%的被调查的学生非常希望在田径课程中开设户外运动,但仅仅有25.8%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际参与了户外运动。由上可知目前的各高校户外运动开设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巨大。

(三)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参加的户外活动多是自发组织的,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缺乏计划性、周密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结构单一,呈现出技术要求较低、器材限制较小、难度级别较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A].2003.

[2] 栾开封.漫议户外时尚运动的兴起与我国的社会进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3] 管建辉.体育艺术与大学生身心健康[J].江苏高教.2003.2.

[4] 王莉,何世权,张慧等.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5] 邹本旭.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

户外教案范文4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77-04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招录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以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并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形势需要,我校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不断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

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我们将过去以考勤和期末考试进行考核的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单纯追求期末考试高分的弊端。然而,在期末考试中所用试卷和试题参考答案均由任课教师手工编制,试卷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知识点遗漏或知识点过于集中,并且在评卷过程中容易产生人情分或由于教师主观因素造成的成绩差异。另外,任课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编制试卷和参考答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试题库。加强试题库建设亦是我校推进考试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一些课程试题库[3-5]和考试管理信息系统[6-9]已经被开发和应用,但是,试题库和考试系统在农业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

我们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10]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植物病理学》[11]两本教材为参考,开发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和考试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本系统,教师可以按照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七种试题类型进行《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的编制,建立试题库,实现手工组卷、自动组卷、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考试、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等;学生可以进行考试、查阅成绩和试卷等。

一、系统开发环境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和考试管理信息系统是在Microsoft Windows XP操作系统平台下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开发的。我校的考试试卷是用Microsoft Word进行排版并打印输出的,为便于后期试卷的存档管理,在开发本系统的过程中,利用Microsoft Word、Microsoft Access、Visual Basic 6.0建立试题库,实现自动组卷和评分,并输出Word版本的考试试卷供存档保存。

二、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采用用户分级管理方式,设置了三种不同级别的用户,分别为管理员用户、教工用户和学生用户。在登录窗体中根据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判定进入哪个用户界面。本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管理员用户窗体由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生成、试卷管理、试卷评阅、系统帮助六个功能模块组成。教工用户窗体同样由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生成、试卷管理、试卷评阅、系统帮助六个功能模块组成。题库管理模块由试题添加、试题编辑和试题浏览维护三个子模块组成,以实现对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七种试题类型的添加、编辑和浏览维护,具体如图2所示。管理员用户窗体和教工用户窗体之间除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有所区别外,其余模块功能完全相同。在系统管理模块中,教工用户窗体较管理员用户窗体缺少了“教工用户管理”和“数据备份”两项功能,学生用户管理窗体中缺少了考试时间设定功能。学生用户窗体主要由考生信息、学生答卷和答卷成绩浏览三个模块组成。

三、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

利用本系统,教工用户可进行学生用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生成、试卷管理、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管理员用户除具有教工用户的所有功能外,还可进行教工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和考试时间设定;学生用户具有上机考试、查阅成绩和教师批改后试卷功能。

1.用户分级管理

本系统将用户分为管理员用户、教工用户和学生用户三个级别。管理员用户具有最高权限,除具有教工用户的所有功能外,还比教工用户多出“教工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和“考试时间设定”功能;教工用户具有系统所有主体功能;学生用户可以上机考试、查阅成绩和试卷。管理员用户和教工用户可进行系统管理。管理员用户可对教工用户和学生用户进行添加、删除和编辑等操作,可对教工用户的用户名、用户密码和教工姓名进行编辑操作,可对学生用户的用户名、用户密码和学生姓名进行编辑操作,并对学生考试时间进行设定。教工用户可对学生用户进行添加、删除和编辑等操作,亦可对学生用户的用户名、用户密码和学生姓名进行编辑操作。

2.试题库构建与维护

试题库包括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七种题型,均可进行添加、查找编辑、浏览维护操作,分别是通过题库管理模块中的试题添加、试题编辑和试题浏览维护三个子模块实现的。在编制试题时,按照章节进行知识点的提炼。为了避免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试题类型在同一试卷中出现,我们对每道试题均进行了知识点信息设置,名词解释题设置了1组,其余题型均设置了4组,包括相应知识点编号和内容。试题的知识点不足4个学时,没有数据的知识点信息不需要填写,在试题编辑窗体和试题浏览维护窗体中,没有数据的知识点数据组中知识点编号显示为“A”,知识点内容显示为空白。知识点编号原则为:知识点编号为6位数字,前两位表示知识点所在的章号,范围为01-99;中间两位为知识点所在的节号,范围为01-99;后两位为知识点号,范围为01-99。例如,010101表示第1章第1节的第1个知识点。在进行试题编辑时,可通过查找条件(关键字即可),查找相应的试题,可对试题的各个部分进行编辑修改。在进行试题浏览维护时,可进行试题记录的删除和查找,并可以添加试题。

3.试卷生成与管理

本系统的试卷生成有两种方式,分别为手工组卷和自动组卷。系统按照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设定的组卷策略进行组卷,随机选择各种类型试题,并通过知识点编号避免后选试题与已选试题知识点重复。考虑到我校试卷印刷所提供文档均为Word文档,本系统将试卷以Word文档格式输出保存在硬盘中,在输出时,可命名Word文档名称,并可对保存目录进行修改。试卷管理以浏览Word文档的方式进行。根据我校试卷的排版要求,本系统对试卷Word文档版式进行了格式化设置,所输出的Word文档符合我校试卷的排版格式要求,方便试卷的打印和保存。

(1)手工组卷

手工组卷时,可根据考试需求任意组合出题类型与出题分数。本系统已经给出了各题型每小题的默认分数,亦可根据对话框自定义各题型每小题分数,并且可自定义试卷总分。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可以通过组卷策略中的对话框,定制不同的出题策略。组卷后可在安装目录下的“试卷”文件夹中生成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给定文件名的试卷Word文档和一个文件名为“给定文件名+答案”的答案Word文档,试卷文档内容为按照组卷策略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知识点不重复的试题组成的文档,答案文档则为对应试题的答案组成的文档。组卷时,由于填空题每题空数不同,因此需要设置出题分数和出题个数。

(2)自动组卷

在自动组卷中,本系统给定了填空题每空分数和其他各种题型每小题分数默认值,并默认试卷总分为100分。本系统根据试题类型,为自动组卷方式设置了10种组卷策略,包括名单简论、名多简论、名判简论、名填简论、名单多简论、名单判简论、名单填简论、名多判简论、名多填简论和名判填简论(名、单、多、判、填、简、论分别为名字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每种策略有A、B两种小题数不同的出题方式。组卷后同样可在安装目录下的“试卷”文件夹中生成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给定文件名的试卷Word文档和一个文件名为“给定文件名+答案”的答案Word文档。

(3)试卷管理

利用本系统,可通过试卷浏览查询子模块对所组试卷进行查询,可打开查询到的试卷,进入试卷的Word文档界面,此时,可对试卷Word文档进行浏览与编辑操作。

4.答卷和答卷成绩浏览

学生用户登录系统后,在进行答题之前需要阅读考试说明中的注意事项,以便能正常使用该系统。学生用户正确填写姓名和学号后,单击考试说明选项卡上的“开始考试”按钮,调用管理员用户下的学生用户管理中的考试时间设定事件,系统进行组卷,试题在对话框中逐一显示,学生用户可逐一进行答卷测试。学生用户需要按照提示的答案格式答题,否则无法正常计分。每种类型试题答完以后,如需修改,在修改完相应试题后,单击“修改保存”按钮,一次只能修改一道试题。每种类型试题答完以后,需要单击“提交”按钮,将答案提交,可以多次提交,以最后一次提交为最终提交答案。学生用户需要在考试时间结束前提交所有试题答案,未提交的试题不予计分。

学生用户提交试卷后,客观题已被计分,待试卷中的非客观题(主观题)被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评阅后,学生用户方可通过答卷成绩浏览功能查看自己的答卷与成绩。选择要查看的试题类型,即可逐一查看相应类型试题答案正确与否以及得分情况,当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时,考生答案将显示为红色。

5.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

管理员用户和教工用户均可利用试卷评阅模块对学生用户上机考试试卷进行评阅与成绩分析。试卷评阅用于评阅学生用户在学生用户窗体中的考试试卷,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已经由系统本身自动评阅,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只需对名字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观题进行评阅,学生考试成绩总分由客观题分数和主观题分数相加获得。成绩分析用于查看学生用户整张试卷并对试卷进行简单分析。

进行试卷评阅时,选择要评阅的考生的学号后,考生姓名和客观题得分在相应文本框中显示出来,只需对主观题进行评阅。主观题题目、参考答案和考生答案显示在系统“题目评阅”框架对应的文本框中,对比参考答案和考生答案,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进行评阅、打分。对主观题逐一评阅完后,依次单击“主计”(计算主观题得分)-“总计”(计算总分)-“提交”,确认后即可完成对该考生的试卷评阅。选择新的考生学号,则可进行连续评阅。

在本系统成绩分析窗体中,管理员用户或教工用户可看到考生整张试卷的所有信息,可据此分析考生的答卷情况。选择考生学号,选择要查看的试题类型,即可逐一查看相应类型试题的考生答案正确与否以及得分情况,当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时,考生答案将显示为红色。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开发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和考试管理信息系统,可用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的构建、普通纸质考试制卷、学生上机考试和教师试卷评阅等。本系统试题覆盖面应广,根据不同策略随机组卷,教学中所有知识点都在考试范围之内,所以学生必须系统复习课程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重点和难点。

本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我们可综合其他教师的意见对本系统进行改进,确保系统质量。随着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应及时做到系统的更新,增加试题库的试题数量,避免多次出卷时试卷内容的重复,丰富教学考核内容,并需对试题库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试题和参考答案进行修改、增加和删除等操作,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本系统中试题均以文字形式表示,没有涉及植物病害和病原等图片以及绘图内容。已有多媒体考试系统的相关研究报道,我们将加强所开发系统对图片的处理能力,使试题内容更加丰富。[12]本系统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功能相对简单,需进一步完善,以实现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 2008(3):18-20.

[2]王海光,马占鸿.紧跟学科发展,促进《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更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90-93.

[3]吴学超.试题库智能组卷系统的一种设计――工科大学物理试题库智能组卷(II)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18-22.

[4]郝晗瀚,康慕宁.Excel操作题自动出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3(12):201-205.

[5]关树光.基于C/ S架构的《天然药物化学》电子出题系统的设计与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0):160-161.

[6]陈燕丽.会计学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学报,1997(4): 52-56.

[7]李红军,陈遵德,李强.基于Web的英语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46-49.

[8]王岱君,田华,庄宝祥等.医学形态学实验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 24(6):613-615.

[9]华新宇.组织胚胎学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 10-11.

[10]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徐秉良,曹克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户外教案范文5

1 党校档案的双向服务策略

为党校自身发展服务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根本。作为党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档案部门的首要职责是为党校的教育教研、后勤保障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服务。除了满足党校正常工作的档案需求外,党校档案部门还要按照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党校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档案信息。首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内涵发展是党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制度,研讨与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分析并传播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就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而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就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其次,在促进党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除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外,党校还面临着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任务,这样,党校档案部门除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服务外,还要为党校的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信息。最后,提高党校学员的政治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提升其管理能力是当前党校学员管理的重要任务。认真总结培养与管理学员的经验,不断完善学员培育方法也需要党校档案部门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在做好党校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党校档案部门还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档案信息,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支撑。这样不但使档案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2 党校档案的主动服务策略

为保证主动服务策略的顺利实施,提高党校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党校档案部门必须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借鉴服务行业的经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服务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服务评估方法,全面提升党校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为此,党校档案部门必须彻底改变档案工作的封闭性,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技术和资源,特别是党校的内部技术以及智力资源,探索研究出一整套符合党校特征的现代档案服务体系。目前,党校人事制度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岗位设置以及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正逐渐代替原来的终身制,论资排辈的现象不复存在。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岗位业绩为评价目标,以完成业绩指标为标准完成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资待遇、晋职晋级的依据。直接决定党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晋职晋级的不再是工龄的长短,而是其工作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校档案管理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党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科研提供信息支持,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党校的未来发展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3 党校档案的网络化服务策略

随着互联网延伸到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样,作为党校工作重要组成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互联网方面的问题。目前,应用互联网为党校工作人员、学生以及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无论学校以及其他单位,还是普通家庭,通过互联网访问党校档案资料已经成为现实。大力加强档案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为公众提供更加强大的档案信息已经成为党校档案部门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部门首先必须将传统的服务观念转变为网络服务观念,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主动了解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按照用户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与空间。其次,要努力加强党校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拓展网上信息传递、交流、资源共享的途径,为做好网络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利用率比较高、已经公开以及珍贵档案资料的信息化作为首选目标,不断提高党校档案资料的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档案馆藏资料的集成化组织水平,通过网络下载、传输与共享功能丰富虚拟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不断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认真分析各种反馈信息,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优化信息的质量,调整信息的结构,提高服务的效率。最后,要努力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各党校档案馆要大力加强局域网以及门户网站的建设,以省级、部级档案网站为龙头,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各党校档案馆间的交互式档案馆,确保档案信息平台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中顺利运行。

4 党校档案的数字化外包策略

尽管当前党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和先进国家的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更好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可以采取数字化外包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首先,要认真选择外包服务商。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自身的需要,认真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从技术水平、业务水平、财务状况以及研发新技术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具有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其次,要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党校档案的数字化外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为保证外包业务的正常进行,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出现重大问题情况下的赔偿机制,制定偶发或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督与管理,党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成立专家管理团队,对外包服务商服务的用户展开满意度调查,通过和外包服务商有业务联系的部门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将其整体服务水平与竞争对手的整体服务水平相比较,对合同中规定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降低风险。最后,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定期举行双方专家参与的协调会议,统筹调配项目计划的实施,全面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指导并协调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将党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外包,并不说明党校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就可以袖手旁观,相反,党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切入外包服务商的工作安排及进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并且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抽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5 党校档案的“服务品牌”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大众选择商品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向用户介绍档案管理工作及馆藏内容。同时,党校档案还要认真组织本校教职员工、校外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观党校档案馆,由档案管理人员向其介绍馆藏内容,或者通过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观看查档演示,让用户熟悉、了解党校档案馆,不断提高党校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党校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党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整理、归档、编辑能力,为推出党校档案的“服务品牌”奠定基础。上述工作完成后,党校管理人员要认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对馆藏资源以及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研制层次不同、系列不同的服务品牌。例如,通过编纂档案、资料、文献或者出版年鉴、校志、校史、文件汇编等编研成果,以及明信片、画册、纪念品、声像资料等文化产品,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品牌。同时,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将承办、协办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展,杰出校友展、名师名人展、校史展等多种形式的展览,创建优质档案品牌,为用户提供贴心的优质服务。

户外教案范文6

关键词:异地高考;教育公平;考试制度;招生制度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5亿,超过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其中随迁子女比例进一步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1],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然而,随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接踵而至的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其中尤以异地高考问题最为棘手。

一、建立“三角关系模型”

自2008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以来,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方案一直处于逐步推进的努力当中。直至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文件》的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2]目前,有超过30个省份颁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并有28个省份已经进入政策实施阶段。然而,纵观这些方案的内容设计却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

只有诸如安徽、江西、山东这样的人口输出大省,由于异地高考压力较小,采取的是几乎零起点的低门槛方案。而在异地高考矛盾最为突出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无一例外都设置了各种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上海有着严格的家长准入条件,延续一贯与居住证挂钩的思路,只有符合A类居住证的随迁子女,才能就地报考上海本科院校。[3]北京除了对学籍、家长职业和社保缴纳年限提出较高要求外,还对报考院校类型严加限制,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参加本科学校考试录取的条件目前还没有计划放开。[4]

这些方案的共同点表现为:为了缓和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的利益冲突,围绕户籍制度,设计非户籍考生的等价户籍权利评定规则。如此一来,关注点仅仅是无户籍常住居民和有户籍本地居民两类主体间的户籍性公平问题,而本该是方案首要目标群体的农民工子女,几乎全部被排除在政策受益者之外,这体现的是两点一线的简单关系。北京、上海等地的方案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就在于政策制定者将异地高考这一极为复杂的难题过度简单化了。

异地高考问题发展至今,其外延在不断扩大,已构成一个“三角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三个顶点指的是异地高考三大利益相关主体:外来务工人员、无户籍常住居民、有户籍本地居民(图中以含首字的圆圈指代)。异地高考问题说到底还是公平问题,三条边指的是异地高考问题中涉及的三类公平问题:流动性公平问题、地区性公平问题和户籍性公平问题(图中实线为流动性公平问题,虚线为地区性公平问题,点横线为户籍性公平问题)。其中,流动性公平问题来源于外来务工人员和无户籍常住居民的公平诉求,地区性公平问题产生自外来务工人员和有户籍本地居民的区域差异,户籍性公平问题关系到无户籍常住居民和有户籍本地居民的利益分配。于是三点和三边依次连成彼此相关的三角形结构,忽略其中任意要素都会破坏三角形的稳定性。因此,不能片面地看待异地高考问题,应当依靠多项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实现三类公平维度的协同建构。

图1异地高考的“三角关系模型”

异地高考的“三角关系模型”旨在帮助认清和理顺问题中的复杂关系,但是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还需要寻找一种正确的解题方法。所谓正确的方法应该同时具备合理性和现实性。比如,有人提议通过提高政策制定的社会参与度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这种建议就缺乏合理性,把希望寄托在利益博弈双方的良知和沟通上,就如同乌托邦的设想。此外,也有人提议通过均衡各地的教育资源来处理异地高考难题,这种建议又不具备现实性。虽然从理论上说均衡教育资源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观。兼顾合理性和现实性意味着要对症下药,异地高考始终围绕招考公平,那么考试招生制度即是症结所在。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关键在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又包括考试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二、流动性公平问题

由于我国各省份之间的高考试题和教材选用并不统一,如果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学习,回到生源地参加高考,那么所学内容难免无法充分适应高考的需要,使随迁子女在高考中处于不利位置,教育公平中最起码要保证的机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若是选择回到生源地完成学业,那么又意味着要和在外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这不仅不利于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不符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即“非经法院判决,应确保不违背儿童父母意愿使儿童和父母分离”。随迁子女跟随父母,在父母经常居住地接受教育应该是一项基于国际公约的基本人权。[5]

异地高考最初正是基于这个两难问题提出的,后来逐渐被无户籍常住居民与有户籍本地居民之间的户籍利益之争所掩盖。有调查显示,仅有17.8%的农民工了解并且很关注异地高考政策,61.3%的农民工不清楚异地高考政策甚至从未听说,只有少部分农民工表示很关注此政策。由此可见,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很低。[6]加上农民工阶层本身缺少话语权,于是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慢慢被边缘化了。但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平保障者的政府,如果也随波逐流对此置之不理,则无异于舍本逐未。因此,如何在随迁子女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其高考机会的相对公平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流动性公平问题。

对此,多数学者倾向于将随迁子女看作一个独立的群体,试图从招生制度改革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四种类型的方案。其一,让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录取工作,同时,增加流入地的高考录取人数,保持同等录取率,从而不损害当地居民利益。其二,按随迁子女占原籍地考生比例,将原省市的招生名额分出一部分用于录取随迁子女。其三,排除原籍因素,为同一流入地的所有随迁子女单独设置录取指标。其四,制定高考分数的省际转换规则,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所得成绩经过转换后回原籍参加录取。

以上四种方案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第一种在本质上属于低门槛的异地高考方案,而且为了消减当地居民的阻力,还采用增加招生总额的办法。如此一来,高考移民将成为一种常态,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上海等高考洼地,直至超出高校和城市所能承载的负荷。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缺陷相仿,一则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具体人数不易测算;二则在异地考生的招生名额和录取率的界定上存在诸多麻烦,无论多或少都会引发不同立场下的公平争议,并且,分配不当还可能形成类似于青海、这样的高考小洼地。至于第四种方案,要想在省际间公平地转换分数,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招生制度改革这条解题路径行不通,何不换个视角,从考试制度改革方向入手,设法消除异地考生的异质性。其实只要实现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便可解决流动性公平问题。在全国统一高考模式之下,流动人口子女大可随父母在流入地生活学习并参加高考,即便回原籍录取也能免受课程与考试内容不匹配的不利影响,与留在生源地学习无异,至少可以规避因为流动带来的机会不公平,而且由于考题相同,也就不存在省际间分数无法转换的困难。

或许有人会质疑全国统一高考的可行性。美国是地方分权的教育体制,各州间的教育差异非常大,却早已采用统一的SAT考试作为录取标准之一。[7]而作为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国家,我国拥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育教学总目标,国家宏观调控对教育发展方向影响重大,应当更有利于推行高考统一命题形式。事实上,日前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已经宣布“明年高考25省统一命题”。基于这一政策导向,笔者推测,其余省市加入统一高考行列也是大势所趋,我国高考终将回归大一统模式。

三、地区性公平问题

所谓地区性公平问题,关注的是异地高考中同样存在的省际间高考不公平。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地区性公平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首先要对它做个界定。《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第三十六条第一款对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平等权利也有类似的保护规定。[8]此外,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正式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也规定,“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式,对一切人平等开放”[9]。依据这两部权威法律的规定,地区性公平所追求的应当是,获得同等学业评价的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拥有同等的高等教育选择权。

按这种价值立场来看,统一全国高考的考试制度改革在解决流动性公平问题时,对地区性公平问题不但没有任何直接帮助,而且会造成地区性不公平问题显性化。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采取全国统一高考,为了掩盖高考省际不公平是后来转向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原因之一。因为考题不一样,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相反,在统一考题之下,同样分数在一个地区能进名牌大学,在另一地区只能上普通重点,则可明显感受到地区性不公平的存在。

可以利用力的合成法则来描述这一过程。把流动性公平和地区性公平看作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力F1和F2,公平的程度即为力的大小。由于统一高考对流动性公平是正面效应,对地区性公平是负面效应,此时,F1和F2方向相反。合力F大小等于F1-F2,意味着总的公平程度降低了。因为公平与不公平都是基于统一高考这一措施引起的,所以可以认为力的形成由考试制度改革控制。而力的方向则由招生制度决定。因此,要使异地高考总的公平程度不降反升,最好的办法就是再配以招生制度改革,改变F2的方向,使它与F1同向,这样合力F就等于F1+F2了。纯理论上讲,如果与统一录取相结合,统一高考原先对地区性公平的负面影响就会转为正面影响,两个分力就能从异向变为同向。

但在现实情况下,全国统一录取并不可取。一则会受到来自于既得利益群体,也就是拥有户籍的本地居民的强大阻力。其次,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而本地居民的纳税又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依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照顾本地考生也无可厚非。[10]鉴于此,笔者的观点是,录取规则切忌“一刀切”,应视高校的权限归属,制定差异性的招生政策。

具体来说,部属院校归属中央,必须站在国家全局的立场上,采取无地区间招生指标差异的统一录取。与地方院校不同,部属院校主要由中央提供财政支持,理应一视同仁地面向全国考生。尽管地方财政和其他当地资源也给予部属院校大量帮助,但是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知名大学与所在地的关系不是寄生,而是互利共生,地方政府从中的受益不是多占有几个本地生源所能相比的。除此之外,老百姓所怨声载道的招生不公平,事实上大多针对北大、清华这些备受关注的一流高校。倘若这类部属院校能全国统一招生,即使更多的地方高校实行差别录取,在外务工人员子女也易于接受回原籍录取,社会对教育不公的抗诉亦会骤减。

以上论证的是通过招生制度改革来改善地区性公平问题的合理性。如前所述,正确的方法应同时具备合理性和现实性,那么部属高校全国统一招生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呢?截至目前,绝大部分部属高校,在持续多年的努力下,属地生源比例都已限制在30%(甚至20%)以下,如果再除去自主招生悬殊比例的影响,地区间高考招生差异还会更小。而且,部属高校集中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加发达,改成统一高考、统一录取后,其考生录取比例也会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可以说,改革的前后落差已经大大缩小了,改革的风险和阻力也随之减小。此外,还可以相应提高地方性高校的属地指标比重,来弥补本地考生的损失,务必保证这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不会因改革而降低。

四、户籍性公平问题

户籍性公平问题的利益双方是无户籍常住居民和有户籍本地居民。2011年10月29日,来自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的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俗称“异地高考民间方案”),集中体现了无户籍常住居民所渴望的户籍性公平,该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应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来认定。[11]

与外来务工人员相比,单一的流动性公平更难令无户籍常住居民满意。由统一全国高考引起的区域不公平显性化,在这一群体中的影响也更为恶劣。虽然实行部属高校统一录取可以增进在外务工人员的公平感,但对无户籍常住居民来说,不能与户籍居民平等享有地方高校的招生资格,距离他们的理想目标依然相去甚远。与此同时,这样的招生制度改革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无法实现户籍性公平的情况下,无户籍常住居民能够从地区性公平中受益。一旦如其所愿“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地区性公平又会变成阻碍其利益最大化的绊脚石,在“异地高考民间方案”中没有任何有关地区性公平的倡议也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在外务工人员和无户籍常住居民同为异地高考的利益诉求方,但无户籍常住居民真正追求的是户籍性公平,而非外来务工人员必须面对流动性公平问题和地区性公平问题。因此,需要区别对待这两个群体的异地高考问题。无户籍常住居民在流入地定居多年,拥有稳定的职业,其子女长期在流入地生活成长并接受教育。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子女的教育也更加重视,虽然异地高考问题因外来务工人员而起,无户籍常住居民却占据主导作用。如前所述,各省市制定的异地高考方案针对的都是户籍性公平问题。从目前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采取高门槛、渐进式方案省市地区各方的不满声音依旧很多。[12]

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应该采用类似《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的低门槛方案?其实不然,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竞争人口数量也是大小不一,各地高考难度为此迥然不同。既有北京、上海、青海这样的高考“圣地”,也有河南、山东、安徽这样的高考“重灾区”。如果一步到位地放开所有省份的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后果不堪设想。首当其冲的就是高考移民会更加难以控制,高考将面临秩序危机,当地政府也要面临责任危机。另一方面,异地高考准入条件过于宽松,还会进一步恶化本地考生和异地考生这对利益博弈相关者的竞争关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设置一定门槛、逐步适度放开,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准入条件的松紧程度把握上还可以有所完善。

在统一高考、部属院校统一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后,不是说北京、上海等高考洼地不再具有高考移民的吸引力,毕竟各个省市的地方院校之间也存在优劣差异。但是在高考移民成本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改革后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不如前了,地区性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考移民的热度。那么,异地高考的门槛便可随之略有放低。比如,既然对学籍、居住年限、家长职业、社保缴纳等已经有了相当严格的准入要求,至少不该在报考院校类别上还诸多设限。除部属院校全国统一录取外,应当允许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有户籍考生同等高考权利,就地报考各类本专科地方院校。

综上所述,应对异地高考公平难题所需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统一全国高考的考试制度改革、部属高校统一录取的招生制度改革、适度降低异地高考准入条件的户籍制度改革。这些政策的协同配合,在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平衡了外来务工人员、无户籍常住居民和有户籍本地居民三者的高考权益,从而大力促进了高考公平及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11]郭光明.异地高考政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20―23.

[2] 刘世清,苏苗苗.“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6):23―28.

[3][12]康乐,朱盛铭.试论异地高考的改革困境与实施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7):18―20.

[4][8][9]陈立鹏,郭晶.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30―34.

[5] 蒋洪池,梁燕,彭元珍.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J].高教探索,2013(1):16―18.

[6] 冯帮,崔梦川.关于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反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3(1):47―50.

上一篇水果教案

下一篇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