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拓展训练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户外拓展训练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信息网,查阅1992年-2010年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关于户外运动课程和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探讨分析,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教育的高等学府,主要访问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并记录谈话内容,收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与专家进行探讨,取得第一手宝贵的真实体验资料,使得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

3教学实践法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为同学讲解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同学去校外进行野外生存素质的拓展训练,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结果与分析

户外运动课程是在户外借助自然的条件,进行野外生存、攀岩、定向、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户外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总称。活动中结合大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活动的任务与规则,让参与者接受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以此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等为目的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户外运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项目,它不仅在锻炼体魄,而且在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1)理论教学理论部分教授学生对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概念,教授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基本技术),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授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体能水平的方法,使学生的体能、心理、知识和合作都达到良好状态。(2)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户外训练,对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其中,在训练方面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1、体能训练: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提高各项身体素质;2、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生存技术的模拟或实战,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3、野外活动训练:包括定向运动、远足、攀岩、溯溪、岩降等;4、拓展训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相互信任、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至自我突破、自我升华。另外在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安全急救方法(通过模拟练习了解基本的野外急救和自救的方法)以及野外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自己拟订活动计划、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以体育课程达标为目的,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其他功能,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设置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扩充知识结构在户外运动训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不仅可以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如何识别植物、如何预测天气及认识野外地图等等;同时涉猎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有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且能将各种知识组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增强身体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在参加户外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定向运动、远足、攀岩等户外运动,在“苦心智,劳筋骨”的锻炼过程中使自身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五个方面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3.1.3提高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形成的。户外运动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城市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易于封闭自我。户外拓展训练的艰苦条件会锻炼大学生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达到目标的自信心并树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并通过成功的户外实践体验肯定自我,相信自我,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学生户外运动社团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补充作用

大学校园的学生社团,一直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校园团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型载体,可以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诸多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成立于2002年底,2005年下设了户外运动部,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生存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野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2008年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社团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展开,包括采集信息、分析实践可行性、设计方案等环节都要求社团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队长要发挥出团队组织领导能力,队员则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发挥互补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团队发挥最大效率。在户外,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帮助,互相扶持,同甘苦共患难,真正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在社团日常工作中,成员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工作任务,对各个环节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控制、激励和协调团队活动过程,使团队上下相互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各部门分工合理、目标明确,即使户外运动训练社团的相关计划出现突发情况,各部门也会及时沟通,尽快处理,因此,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社团成员都强化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利于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同时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协调能力。#p#分页标题#e#

培养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完成个人目标,更在于他在工作与学习中服务同学、服务团队、服务学校的精神品质。在社团中,每个同学都在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由于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角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在实现自我效能的同时,因为团体,因为合作,因为动力,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奋力工作,使自身的价值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强化作用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体现了高校一直以来探求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自然交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东华大学与浙江诸暨旅游局在2008年共建汤江岩青少年户外营地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国营景区,活动营地内设施齐备,后勤保障到位,可以开展包括水上、山地、拓展、攀岩等户外项目。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积累了户外实践的教学经验,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强化。

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在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配备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启发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条件,保证自己在野外能尽可能的舒适生活,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是学校体育很难做到的,学生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野外生存能力的必备常识,也提高了他们利用自然条件的特点提高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提到,“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立,对于以校内体育课程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环境,学生需要探索新环境下适于生存生活的各种方法与手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身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成长的道路上也充满着许多未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学生具备这种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勇于探索拼搏并生存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2

自1995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字眼首次亮相于我国科普类的文章起,“野外生存”的概念就备受关注,这里的“野外生存”就是户外运动的前身。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课程的实验研究,此课程的试验开设取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1]。2007年7月开始,户外运动课程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支持下,作为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可以这么说,自2002年开始试点以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历经了多个春秋,在渐进中寻求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开展形式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

1户外运动课程概述

户外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不仅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因此,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既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一般认为,户外运动课程是一门包涵了野营、负重行军、野炊、野外自救、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和攀岩等在内的新兴活动项目群,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性、生活效用性、社会发展性和兴趣需要性。

2户外运动课程的渐进式发展

2.1户外运动在高校受到广泛重视并组建了课题组开始试点研究

随着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的兴起,为了全面开展和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和管理。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把大学生户外运动野外生存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此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研究和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统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户外训练,浙江农林大学将此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云南大学也将其列入体育选修课中,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也开设或者即将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到: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大部分青少年被禁锢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极度舒适安逸,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户外运动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2野外生存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

教育部在2004年7月到2006年7月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开设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野外生存的不断规范发展,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正式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推广。随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各开课高校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和规范化的大纲和教材。与其它体育课程相比,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2]。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为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的推广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项目也逐步走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家庭,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固定的户外运动赛事,且呈现出了发展壮大的趋势。

2.3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标志着野外生存教学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至此以后,户外运动课程在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学生选课热度持续高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科目容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并且形成了户外运动项目群,在各类各级高校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户外运动项目群形成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成为目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和安全的监控等问题也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次解决。理论上,《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示范性体育课程教材,为各高校系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3]。实践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并且建立了除三大丛林基地以外的海岛野外生存基地。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户外运动课程将会在野外生存研究会的领导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3突破———户外运动的生态发展

3.1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这种生态性思想也逐渐浸入到高校教育领域,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蕴含的生态性在当前倍受关注。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目标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评价生态化和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户外运动课程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化、乡土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户外运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让他们切身学到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户外运动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某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然后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性取向,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主线、身体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能力主线。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实施的生态化,据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价值观,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实施会正视这种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实施。在教学实施上,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必须在学校的片面观念。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三种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的适用范围[4]。最后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活动的最终标准,而且采取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p#分页标题#e#

3.2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

随着户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户外运动的开展形式从单纯的丛林野外生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这就为红色资源与野外生存的结合找到了契合点。当然要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把握好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和攀岩等其他内容的磨砺效果,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开展形式的又一重要突破就是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海岛野外生存的形式。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是以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使大学生从中获取海岛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勇于竞争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5]。2003年厦门大学在大兔屿岛上建立了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的尝试。另外2007年7月浙江海洋学院在东极岛上建立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户外训练实习基地”,正式启动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另外,江苏省部分高校也产生了建立沿海岛屿野外生存户外基地的初步构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创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可持续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途径。

3.3高校户外运动师资培养专业化

实践证明,一个运动项目能否持续的在高校中开展下去,运动项目的师资非常关键。一方面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刚刚兴起,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户外运动教育,只是由野外生存研究会或者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初级培养。然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于户外从业人员特别是领队的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强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尤为重要。户外运动是一门包含体育学、环境学、气象学、地形学、植物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项目发展的专业师资人才[6]。在这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培养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200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将面向湖北、北京、云南、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市招生,招生规模定为30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再接再厉,在前期的积极准备下于2007年申请到了户外运动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推广发展,贵阳医学院也结合实际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从事户外运动的研究、教学和活动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7]。相信随着我国户外运动师资培养的逐渐系统化和专业化,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开阔和光明。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3

招生对象与人才培养模式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生对象是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河南等十余省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生及对口职中、中专毕业生。我院户外运动专业基本学制3年,采用“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户外相关拓展培训、户外俱乐部、户外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旅行社等进行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一定的户外运动技能,具有较强的户外技术指导和营销能力,面向各类户外拓展培训公司、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用品生产销售企业、户外活动(赛事)经营管理类企业从事基础的户外活动指导、营销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需求及技能分析户外专业在拓展培训领域主要工作岗位为户外拓展培训师(助理级)、营销人员,要求具有拓展课程开发、实施及培训方案制定及开拓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见表1)。在户外产品生产销售行业主要是实体店终端销售人员及网络营销人员需要具备店面接待、商品导购及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户外用品的能力。户外旅游领域主要是户外领队、特种导游及客服人员,所需主要技能为户外活动方案策划、实施及销售客服技能。【见表1】

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户外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主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要求(见表2),其中知识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社会素质和自然素质三种。【见表2】

资格证书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双证书”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不得毕业。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以下证书: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四级证书;

户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初级攀岩教练员、裁判员证书;初级定向教练员、裁判员证书;初级户外运动指导员证书;初级户外拓展指导员证书。

课程体系构建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应对一些核心课程进行规定,同时从指标(学时、学分)上量化,强调专业教育的规范性、统一性。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结合学院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突出办学特色,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基本要求和标准要统一,在构建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基本素质课程即通识课程我们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分别开设思修、毛概、大学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同时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该课程类别共462学时占总课时量16.7%。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是依据该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职业基础能力知识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体育人文基础知识,运动解剖、运动防护基础知识,管理学基本知识,营销学基本知识和服务管理的基本常识。该类别课程共342学时占总课时量的12.4%。目前户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呈现“专业化”趋势,我们针对此种趋势依据核心就业岗位,开设了户外拓展指导与训练、户外活动策划与实施、攀岩运动指导与训练等6门核心课程(见表3),分别针对户外拓展、户外活动策划实施、攀岩等6项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户外核心能力课程共540学时,占总课时量的19.6%。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办学要求并结合我院办学实际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的,该课程模块属于纯实践教学以顶岗实习(一、二)为主。主要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养,为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输出的无缝对接服务。该模块课程共1056学时,占总课时量的38.3%。【见表3】

选修课程目前户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针对此种趋势依据拓展就业岗位要求并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开设了户外用品专营店经营与管理、游泳与救生、组织行为学等8门课程(见表4)供学生选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够10个学分,180个学时。该课程占总课时量的6.5%。基本素质拓展课程是根据我院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性质和资源状况而开设的,它既有利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升,又能充分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该模块课程可以由职业素质培养平台课程所代替,但必须选够相应的学分和课时,此模块课程要求达到180学时占总课时的6.5%。【见表4】

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搭建户外专业从业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实践,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一定数量的经验累积,仅靠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进行培养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必须创建常规课程以外的培养体系。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见图1),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是由系部或专业教师牵线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参与、实施的实践活动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进入此平台。主要方式为:第一,学生节假日到户外拓展培训企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做跟队或助教,到户外俱乐部担任兼职领队,到户外用品生产销售企业担任终端销售、推广活动实施等工作;第二,承接本院或其它院校社团的户外活动、拓展培训活动或嘉年华等;第三,参加中国登山协会、深圳登山协会的社会指导员、攀岩教练员裁判员、拓展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培训活动;第四,学生以社团或班级名义自主策划实施攀岩、定向、登山及野外生存等活动;第五,学院其它专业开设有户外拓展、攀岩、定向越野等课程的选修课,户外专业学生可以去做助教;第六,参加由登山协会、定向协会及其它社会团体举办的户外赛事、嘉年华活动或参与该赛事的组织实施工作。相应学分的获取必须经过以下程序:事前提请报批、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实训内容、校外指导教师评价、个人总结、校内教师评价)。每天按6学时计算,实行累计学时制,每18学时为1学分,此学分可替代基本素质拓展课程学分。另外,学生考核合格后应颁发相应的“校内技能证书”,此证书随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优秀毕业生评选及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一个参考依据。#p#分页标题#e#

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户外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除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6个课程模块外,必须增加课外实训部分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4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小学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本文从拓展训练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几个方面着重分析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并简述拓展训练的发展前景,从而在教育新时代为实现拓展训练的高效、有序、平稳、健康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拓展训练的特点和作用

(一)训练方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

所谓拓展训练,即包含户外训练、团队建设等在内的综合训练项目。它的训练方式和常规的体育锻炼存在很大的不同,除却共同拓展训练项目之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训练项目,而且还能在相对宽松的训练环境中提升能力、收获友情,因此拓展训练深受学生喜爱。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拓展训练兴起之初,也和体育锻炼一样,通过四肢和身体的协同配合以提升运动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但是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已经进化成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全能型综合训练项目。

(三)融入大自然,感受生活

户外训练是拓展训练的一大特点,它能让学生摆脱学校束缚,积极融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通过多样化的户外训练项目体验学习的快乐。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挑战自然”的特点已越来越突出。

二、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团队训练是拓展训练中非常常见的形式,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组,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提升其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升学生的拓展训练水平,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心态。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通过组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大家你追我赶勇争第一,在良性竞争过程中培养起正确的竞争心态。

(二)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自主训练的方式培养其实践能力,同时,在自主训练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训练方式和过程,从而综合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2.丰富学生的拓展训练技能。中小学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式并不能丰富他们的拓展训练技能,所以,只有借助真正的拓展训练活动,才能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真实的训练场,从而获得在书本中学不到的拓展训练知识。

(三)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中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活动圈子也非常小,这使得他们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而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融入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采,感受我国的地大物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其生活阅历,对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促进作用。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能够融入大自然中去学习,自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懂得保护和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当成自己的朋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环保活动保护大自然,对培养其环保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四)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1.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传统体育教学分为外堂和内堂两种授课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依托于校园大环境,常常处在同一环境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将慢慢降低,只有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训练环境,才能保持他们的学习新鲜感,激发其体育学习兴趣。2.满足学生身心锻炼的客观需要。学生要锻炼自己的身心,仅靠常规的体育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通过拓展训练融入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学生身心锻炼的客观需要,对体育教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发展前景

(一)训练内容更加丰富

当下拓展训练的过程仍旧非常单一,除了常规的拓展训练之外,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拓展训练内容少之又少。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作为一项教学课程,其内容必然会受到其他课程内容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具体而灵活。

(二)训练理念更加先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训练作为素质教育的其中一环,也会逐渐接纳并融合“人本教学”理念,自身的拓展训练理念也会变得更加先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对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下,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拓展训练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发挥其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翔宇.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2(18):116.

[2]王国顺.论素质拓展训练对小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2017(16).

[3]李永春.关于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研究[J].中华少年,2017:219.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也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所需。高校的体育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同,它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拼搏精神。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贡献着力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健康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拓展训练更能锻炼学生。拓展训练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有趣得多。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如果训练量小,学生一般可以轻松地完成,没有难度,如果训练量过大,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使其产生心理负担,结果适得其反。然而,拓展训练就不同了。拓展训练更加注重户外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整体体育素质。在拓展训练中,有许多有趣的游戏,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后继有人。

(二)拓展训练能够丰富并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新意,只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平衡性做一些简单的训练,例如教学生做徒手操、让学生进行长短距离跑等简单枯燥的训练。而拓展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更加喜欢运动。其实,拓展训练在设施上没有太高要求,完全可以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主要是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不像以前一样一说上体育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拓展训练更适合学生的体育课。

(三)拓展训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懒散放任,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动不动就生病。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大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拒绝参加体育锻炼的现象。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为它只需要大学生简单地进行身体的充分活动,然后按要求进行团队训练。拓展训练的考点不是学生跑了多远、运动强度有多大,而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这其中也会增加一些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许多高校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大量投入财力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高校应关注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不是专业的,缺乏教学经验。但是,拓展训练并不需要专业知识,简单地进行训练即可。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丰富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精神。

(三)拓展训练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以前,大多数师生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拓展训练的成果越来越显著,大多数师生改变了这一想法,逐渐接受了拓展训练。但是,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拓展训练课程的总体进度和教学效果。

(四)安全管理不到位

拓展训练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高校大学生,但高校对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不到位。高校在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中一定要做好学生的人身安全工作,使学生在训练中不受伤害。在拓展训练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以便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及时应对和解决。

三、将素质拓展训练合理地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措施

将素质拓展训练合理地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措施如下:

(一)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

高校应加大教育投入,组建拥有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团队,掌握拓展训练的全部课程,教师完全融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课上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在拓展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二)合理设置训练课的项目内容

拓展训练所涉及的领域较多,难免会有一些同学无法适应。但是,教师不应该放弃,应该试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劝解不行,可试着改变活动的方式或者改变活动,对不适应活动的同学另行安排活动内容,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拓展训练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帮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拓展训练中。

(三)研究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

由于拓展训练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教师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模式,要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拓展训练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拓展训练积极性。

(四)做好安全防御工作

拓展训练大部分是一些室外活动,在室外进行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提前给学生讲解意外伤害的应对方法。在活动前,学生要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充分地热身,把出现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教师应该检查好运动器材,不能有安全隐患,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检修。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拓展训练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发展,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另外,拓展训练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与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阳.论拓展训练的安全风险与有效规避[J].中国市场,2015(32):239-240.

[2]李晓婵,曲美儒.浅析拓展训练在我国学校的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12):77-77.

[3]罗帅呈,李绪稳,王兴怀.素质拓展训练对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4):27-27.

作者:申明来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应用策略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训练中,训练课程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而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体育训练方式的弊端,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一些优势,让学生能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虽然拓展训练有效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当前阶段的拓展训练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去发现和克服,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拓展中的各项问题。本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开展拓展训练进行了探讨。

1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1.1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一般是教师布置了训练任务之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不会检查学生的训练成果,导致许多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态度不端正,比较散漫,不能正确的对待体育训练,这种传统的体育训练方式根本无从谈起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拓展训练这一新颖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往的体育训练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体育训练的效率,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训练有了一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拓展训练就具备这一特质,拓展训练方式较为新颖,能够将体育训练和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拓展训练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就愿意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来,为后续的拓展训练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还能有效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拓展训练能有效改善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1.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体育训练只是单纯的为了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中,除了要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外,还应该具备其他的一些良好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将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不但可以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展训练通过让学生在户外环境中亲身体验训练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外面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户外拓展训练过程中只有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拓展训练的任务,这样一来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经常参与户外拓展训练活动,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里,还可以融入到户外的拓展训练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面临的问题

2.1基础体育设施严重缺乏

虽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能够明显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的拓展训练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1)高校中一些基础体育设施的缺乏,让学生无法更好的开展拓展训练。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根本没有体育设施,硬件设施的严重缺乏造成高校拓展训练教学无法开展。(2)许多拓展活动项目需要的宽阔的场地,由于场地的限制许多的训练项目如射击、攀岩等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都无法实现。(3)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进行拓展训练的场地以及实施都要具备很高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许多高校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只能引入一些难度级别较低的拓展训练项目进行练习,而学生仅仅通过这些简单的拓展训练并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这一问题是当前许多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拓展训练所面对的共同难题。

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时间短,在拓展训练方式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数量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高校都由体育教师来组织学生开展拓展训练,这些体育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拓展训练培训,对拓展训练的教学规则也缺乏深入的了解,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户外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会有许多突发情况发生,当拓展训练中遭遇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发状况,或者处理的方式有欠妥当,这样就违反了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初衷。因此,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拓展训练,学校首先应该紧抓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或者是招聘更加专业的、具有一定户外拓展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高校内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拓展训练,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优势。

2.3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和手段

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难度等级越高的拓展训练项目面临的危险就越大。在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时候,由于学生认为户外拓展训练很新奇,因此会对参与户外拓展训练活动产生热情和兴趣,导致在拓展训练活动中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以及一些危及学生安全的问题。除了突发因素之外,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高校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手段,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安全大于一切,因此高校在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之前,首先要向全体师生传达安全的意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拓展训练安全管理手段,尽量选择难度低的拓展训练项目,不要开始就选择难度级别较高的训练项目,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户外拓展训练的难度,严格保证拓展训练的安全性。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对策

3.1强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把建设和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可以针对高校内现有的体育教师,组织他们接受拓展训练方面的专业化的培养,强化高校内已有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能力。还可以在校内成立一个拓展活动俱乐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是有兴趣有能力的都可以加入进来。俱乐部内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拓展训练方面的课程培训,不断加强教师对拓展训练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组织学生更好地开展拓展训练活动。

3.2合理设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

除了提升高校内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应当合理的设计拓展训练活动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拓展训练。在训练内容规划方面,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之外,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训练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情况,选择合理的拓展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更好的提高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效果。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基本目标。除了基本目标之外,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综合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导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最后,在拓展训练项目的选择上也应该充分照顾学生的感受,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

3.3积极做好拓展训练组织管理

由于拓展训练或多或少都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积极做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教师在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安全为大前提,在开展拓展训练之前,教师应该对训练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除了场地安全之外,还要保证训练设施的安全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拓展训练活动,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提前熟悉训练场地,在正式开始拓展训练的时候,务必要向学生传达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训练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充分做好拓展训练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体育拓展训练活动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条例,在校内设立一拓展训练管理部门来专门统筹管理校内不同班级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只有充分的做好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活动的顺利展开,发挥推展训练的优势,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首先应当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目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佐.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与传统茶文化的有机结合[J].福建茶叶,2016,38(9):254-255.

[2]勾凤云.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81-82.

[3]季磊.试述“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167-170.

作者:史明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我国教育机制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而受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基本上都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体育教育,而这种体育教育的缺失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到弥补,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实施人性化体育教育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批判。从当前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整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实现了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意愿,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人性化视角出发展开探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旨在实现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对人性化教学的弱化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及目标尚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阶段,还未真正完全实现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尚处于形成初期。因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求学阶段所接受的就是传统式机械教育,这种教育思想一直跟随到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这就难免使得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出现弱化人性化教学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思想,接受与理解人性化教育理念,更不能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2)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受到自身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较低的影响,主观上不愿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这就使得这些教师不能积极主动的以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指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3)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2人性化教学内涵与人性化体育教学特征分析

2.1人性化教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实行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实际上就是从人的内在属性出发,在尊重人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性化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设计均符合人性的成长规律。同时,这种崇尚人性的教育,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人性化的视野出发,结合学生的体质体能状况、个性需求、兴趣爱好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真正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2.2人性化体育教学特征

2.2.1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性化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整合,关注学生自身想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自律。

2.2.2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实施者,承担着组织、管理与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重任。体育教师的主观主动性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对人性化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管理与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导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渗透人性化教学思想。

2.2.3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与学

关系的有效调整是高校各学科教学种要处理的根本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注重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而在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这一互动过程中师生处于同等地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有效调整。

3基于人性化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探讨

3.1实现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转变

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实现人性化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从教学理念上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实现其人性化教学理念的转变。(1)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情况、兴趣爱好、性别差异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并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主动性。(2)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交流的和谐互动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良好互动促进人性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3)高校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与改革,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了解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把握,充分挖掘学生体育潜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体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培养,促进体育教育由共性教育向个体教育进行积极转变。

3.2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人性化选择

基于人性化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注重“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课程。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系统学科,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的改善,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人性化选择,主要是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对竞技项目的过分重视,针对学生适用、适合全民健身及终身运动等特点,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中,还应结合学生需求及学校体育教学器材配备等情况,对体育项目进行专业分类与针对性教学。如将体育运动项目分成包括太极拳、散打、舞龙、腰鼓等项目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包括拉丁舞、街舞、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的尚类体育项目,还可引入攀岩、游泳、防身术等实用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性化体育教学。

3.3创造人性化教学氛围

基于人性化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将人性化教学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始终,使“人性化”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向导。在具体实践中,人性化体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应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推进。一方面,在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充分运用已有体育教学资源的基础是,注意结合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场所和设施,为人性化体育教育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通过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渗透改革与完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有利于人性化教学思想实施的高校体育教学软环境。如开设校园精品体育课程,针对学生兴趣浓厚的足球、篮球等常见体育项目开设专业讲解课程,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相关体育知识与技巧。同时,学校还可与相关的足球、篮球协会合作,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相应体育项目的竞赛活动,这既能够为深爱这些体育项目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人性化体育教学氛围。

3.4建立人性化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人性化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建立人性化考核评价体系。人性化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并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教学参与度、学习进退步情况等,据此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应注意结合考核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奖惩。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赠送足球、篮球、排球等,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又可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其他学生向这部分学生学习。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与惩罚,如惩罚学生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跑步等,既可以达到帮学生巩固其薄弱的体育项目的目的,又不至于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表现了对其主体性的尊重。

4结语

在各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性化改革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但各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在不断被提出。本文主要结合人性化教学内涵及人性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特征,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人性化教学氛围创造等几方面的人性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

[2]宋骞.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

[3]刘云朝,顾跃.“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

[4]孙军.优化理念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取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

作者:武强 单位: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摘要: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出发,深入阐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民办高校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多元化、全方位角度全面考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及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程度,从中找出差距,实时对授课内容、授课教师进行考查,了解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从中听取学生的建议和看法,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1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概念阐述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评价,顾名思义是指对于教学客体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评判。通过不同的监控点,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对师资水平进行客观化、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考核、反馈、监督,对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要摒弃过去“一分定终身”的单一性考核机制,逐渐过渡成过程化管理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达到让大学生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综合性目的。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方位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2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2.1信息反馈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一种实施的反馈工具,其可以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反馈。任课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中心给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进度、教学方法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大化地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也可以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于表现出色,有创新性的任课教师给予表彰,对于教学态度不端正,教法存在严重错误的任课教师进行全院通报,并限期整改,如果限期之内仍然没有整改,那么调离教学工作岗位。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励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所辖的教学评价职能是至关重要的。

2.2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动机强化功能能够对被评价者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体系一般分为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三级评价体系。通过院系二级督导及教师同行对于体育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体育任课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第三只眼”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教学中的疏漏环节,提醒其及时加以调整,更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的完善与进步。而且,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的是三级评价制,即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每一项的评价都占一定的比例权重,所以,三项相加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对任课教师的公正评价,避免评价结果因为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偏颇性。一定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要采取科学合理化的评价标准,避免因为标准不统一,导致教学评价分数的不公平,这是因为教学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众所周知,一个认可可以对一个人起到激励作用,可以调动其极大的教学积极性,反之,如果一个不公正的评价,也会打消体育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丧失工作热情。所以,教学评价中强化功能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定要做好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工作,使其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道路发展。

2.3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具有一定的鉴定功能。对于授课对象的学习情况、体育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可以用其手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且,这个鉴定结果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可以在年终绩效、教师评奖评优、晋级评职时作为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3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3.1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够清晰

目前,教学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制度化阶段。国家教育部设定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工作,为了促进教学而设定的评判标准。但在民办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中,却忽视了设立的初衷,为了评价而评价,甚至于有些体育任课教师在设置课程教学环节时,采取“教科书式”的模式,教学评价标准中有什么,就按照这个目标去实现什么,忽视了体育实践教学的本质。

3.2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绝对化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体能、技术的基本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情感、参与程度等综合层面的评定。应摒弃过去那种“体能成绩”定终身的单一化考核策略,逐渐过渡成过程化考核标准。在衡量学生综合成绩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进步幅度也增加到综评标准中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希望,更好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民办高校体育任课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判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4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1开拓新视野,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

随着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体育任课教师也应该拓宽新思路,转化新办法,从思想上进行“蜕变”,大力抓好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工作。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力求构建一个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其能够帮助任课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继而提升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机制正确的导向作用,激励任课教师通过评价结果查缺补漏,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争取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还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既要对任课教师有所监督管理,也要对授课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数决定一切的传统教学思路,综合测评授课学生的综合表现。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只是单一的分数制,那么对于一些体能较差的同学来讲,努力也是鞭长莫及的,慢慢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了。反之,如果在综合测评的环节加入课堂参与度,学生较之以往的进步维度,那么就会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无形当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体系

以往民办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制。这种评价方式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弊端。虽然其在学期末可以反映出教学的真实结果,但往往存在滞后性与延迟性。虽然最终发现了问题,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不能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只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注意。但在下一学期,可能面对的又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适用的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了。因此,必须要想办法,调整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制,及时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时予以改正。综上所述,建议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监控反馈,使体育教学评价始终处于动态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周登嵩.考核评价中学体育课成绩的初步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06):18-32.

[2]刘志军.关于教育评价方法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7,(02):44-47.

[3]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1):92-94.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6

1、迎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尤其是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力争实现文化和个性的一同发展。拓展训练以体能训练为基础,通过开展独特的极具特点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采用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和活动方式,使大学生经历各种考验,增强应对困难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且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双向健康发展的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上课式的有教师传授学生一味的接受,而是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有外向内灌输的教育方式,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己通过自我实践获取结果,这样就会使开展体育课程由教师单向传导转变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同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更具启发性。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挖掘学习潜能,突出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意义。

2顺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体能训练,没有和社会需求联系到一起,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涉及到精神方面,学生心理等方面素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主要是突出个人竞技能力的提高,忽略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即使现在我国的高校已经对集体的体育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的掀起,比如选择制体育课、俱乐部制体育课、保健类体育课等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相继产生,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体现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效果很明显。但是依旧不能改变体育课程集中在学校教学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建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使学校、社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打破了体育课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封闭式格局,从而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起到了丰富和完善作用,顺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以强身健体、德智共同发展为重点的价值理念,大学生现在则转变成追求新兴时尚、富有活力的运动项目上来,还有就是注重在运动过程中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竞争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且实用,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浓,它把爱好和体育资源融合到现实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从应对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从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方法

1、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拓展训练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设计拓展课程的能力还有有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目前对于高校而言,拓展训练还属于比较稀罕的课程项目,教师没有开展拓展训练的经历,,有的高校老师可能对拓展训练一无所知,所以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一定要对课程相对应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首先应对拓展训练的课程理论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主要途径就是学习相关资料,从而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随后就要进行实地考察,比如拓展训练俱乐部等地方,从中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的项目内容、过程及其组织的方法。经过以上环节后,教师应该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的分析本高校的大学生特征,使社会上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为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

以前,高校从来没有专门开展过拓展训练课程,所以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经验可依,那么在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就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师资配备、高校的硬件配置及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始后不会出现准备不充分等状况。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中要全面充分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资源。学校比较小的我们可依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比如公园等地。在开展水上项目过程中,如果有的高校有天然的河流,那么就充分利用,没有的可依挖掘学校的游泳池。在训练器械方面,有的不一定必须购买,也可以充分发掘学校本有的资源进行训练。在项目内容方面,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自我提高,包括自我挑战能力的提高,挑战极限能力的提高,团队意识的提高。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如果高校有条件,还可以开展野外拉练和水上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素质训练主要采取户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模拟体验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先在室内互相沟通,协调讨论,然后再户外实施,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校大学身和社会工作人员毕竟还是寻在差别的,所以我们应该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还要有同步性,由于专业不同,所以他们在开课前的状况肯定存在差别,所以在开展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专业环境下进行,力争学生共同达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

3、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是管理机构:拓展训练属于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综合性比较强,很特殊的体育课程。它的综合性体现在涉及范围比较广,它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心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就因为它的综合性,而现在体育教学的高校管理结构一般都比较单一,无法完成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管理任务。那么,可以在体育教学部下专设拓展训练管理机构,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管理教学任务,更好的促进教学。其次是经费问题: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的投资经费高校完全可以应对。根据不同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不同所选取的训练器材不同那么所需的经费也不一样。经费问题主要体现在户外场地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训练器材,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拓展训练完全可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起到了服务社会的作用有可以吸收投入的经费,以便后续拓展训练的扩展。再次是安全问题:拓展训练课程的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表现在要备足充分的安全保护器材,在野外项目比如野外拉练前,一定要对所经的每个环节都要观察实验,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严格督导。最后是评估管理:用过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不采取成绩单,而是采用证书的方式,证书上面记载着学生训练过程中的经过。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7

扩展学生的知识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能够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单纯的攀爬和穿越只能带来身体的愉悦,而大学生将自己储备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不但能够提高运动效率,还能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户外运动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的同时拓展相应的知识。例如,在穿越丛林中遇到危险时,大学生可能能够将从小学过的防御知识及时的运用起来,并且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应对,增强实践能力。有些知识,例如攀岩技巧也只能在实际运动中才能学会。

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僵硬的,都在要求你每时每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你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没有感情只有功能。在世界淡化自我的同时,我们就有种欲望要冲出牢笼重返世界,我们渴望回归,渴望自然。而户外运动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户外运动虽然是一种运动,但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中人可以随意调节节奏,甚至驻足观赏周围的美丽风景,这样能够有效的舒缓压力,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我国高校户外运动面临的困扰

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户外运动在野外进行,场地因素无法控制,因此存在一定的危险。加上,户外运动本身就崇尚冒险精神,因此,当户外运动外在运动中一次次涉嫌成功的,获得满足感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断加大运动的危险性,这是一种错误的极端偏向。最终过度的追寻刺激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那些大学生在登山运动中丧失生命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导致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产生偏见,造成学校不支持的态度。

资金问题户外运动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据调查,户外运动需要的帐篷、睡袋、防潮垫、背包等设备就要花费至少千元,加上沿途的车费、旅游门票及食物花费,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动不动就要向父母要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题。而户外运动组织也是只靠队员入队时教的几十元钱勉强维持活动,所以也是举步维艰。

师资问题在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兴起不久,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给户外运动提供专业的指导。目前,我国高校的户外运动都是由其他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进行的,这些教师由于也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因此只能在体能训练方面给予指导,对于户外运动的实际操作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大多数所谓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都是从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展而来的,属于中途转行型,因此又缺少相应的教育基础。所以,目前我国高校还是十分缺乏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的。

促进高校户外运动有效开展的措施

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之道还是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推选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团队领导人。一个团队总要有一位优秀的领导,才能使团队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效开展。也就是说,及时推选出优秀的领导人,是户外运动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其次,团队应该制定严格的户外运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管理,防止队员组织混乱、纪律涣散的现象。一支有组织纪律的队伍才是一支高效的队伍,让团队一致前进的同时,还要保证每个队员的安全。最后,要经常组织队员参加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讲课,提高每位队员的安全意识。还可以组织安全学习演习,锻炼队员防御危险的能力。

户外拓展训练范文8

【关键词】中职体育;素质拓展训练;体育教育

素质拓展训练是结合了学生的发展特点,把拓展训练融入到中职体育教育的传统体育教学中。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型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成为教学的重点。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素质拓展训练融入中职体育教学的有利因素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运动为主要体现形式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心理与身体素质,是以体能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中职学校侧重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与实践综合型人才。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学生的体能和综合素质的双向培养和提升,促进了中职体育教学目标与理念的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该变传统教学的缺点,符合当今的教学要求。

1.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素质拓展训练的特定挑战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乐观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对团队与合作有一定的认知。另外,素质拓展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提升,能够使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得到全面、综合地发展。

2.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影响,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体育课程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有一定的懈怠,面临这一现象,想要彻底改变现状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现状得到缓解和改善,在融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同时,将课程内容通过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演示,并让学生在课程上对课程项目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上体会到一定的参与感与满足感。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育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素质拓展训练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心理适应水平,开发学生潜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创新型教学项目,中职体育教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以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素质拓展训练虽然不能取代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作用,但对学生的潜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高效的辅助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课程拓展,并制定相对完善的训练制度,从而保证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实施。

1.培养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兴趣

在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方式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机械死板的教学,或者为了应对考试的模板教学。而因此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职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意识,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较大的兴趣,为了转变传统教育机械死板的教学印象,应当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下感受体育中的乐趣,从而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教育质量。

2.完善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开展以及达到预期效果的训练目的需要完善的体系,在短期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必要的体育课程外建立高效的素质拓展训练俱乐部或社团活动,通过这些课外组织,强化素质拓展训练的传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素质拓展训练有效传播的同时,可以参与一些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建立社团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设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活动场地大都以户外场所为主,项目完成应以双人或多人分组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此外,户外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耐力要求严格,教师可以通过该项目同时开展爬山、长跑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增强学生的耐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总之,通过成立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组织,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感,社团成立也扩大了素质拓展训练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体育水平提高。

3.将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教师要做到课下素质拓展训练和课堂的体育课程教学并重,将素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大都是现在课外进行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此外,素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项目并不适合引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并为学生将这一活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进行传递。另外,教师还意识到了学生自主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想要实施好素质拓展训练,就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首先,对中职体育教师掌握的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掌握有关资料,使教师能够准确的掌握并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和作用。其次,要定期安排教师在有关场所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同时还应该深入了解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将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与社团工作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紧密融合,从而为素质拓展训练打下基础。

三、素质拓展训练融入中职体育教育的不足

素质拓展训练得到发展之后,在实践应用当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大多职业学校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能力差,使中职院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发展速度缓慢,推广效果甚微。同时,素质拓展训练需要特定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体育教学的素质拓展训练产生一定难度。另外,目前中职院校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教师,传统体育教师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训练过程中还缺少专业性,在课程活动中,对素质拓展训练和身体素质的融合还不足,对素质拓展训练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1.个性化教育实施缺失

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育的融合中缺少个性化,课程内容单调。当今新课改的重要一项是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于就读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转而报考中职院校,因此中职学生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上和普通中学生有很大区别,同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而对中职院校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想。

2.对中职体育教育的关注度不足

我国各界对中职体育教育上的关注度不足,体育老师信心不足。长期以往,我国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因此影响,学校与家长一直追求高分数,并且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在家庭教育上体育方面的教育不足,同时,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这种前提下,进行体育教育并不容易,缺乏开展条件。

四、总结

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综合品质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而,素质拓展训练在融入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时,结合中职院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又青.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融入[J].读书文摘,2017,(22):364.

[2]靳昭.试论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育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3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