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2

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日常活动不正常,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力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帐目都没有。

1.2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1.3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4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发现,不少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我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学习过《农民专业合作法》,有些乡镇从来没有人从事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解决合作社的具体问题,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自发性的初始阶段。加上宣传造势力度不大,不少农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质,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合作社。

2.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仅仅是农民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关心、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一是对基层供销、农技等部门兴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协会在吸收农民入股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领办专业合作社;三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

2.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4

1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小农机制农机化发展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1.2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2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2.1 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2 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2.3 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对策建议;农业发展;问题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近 10 年来,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本文拟进一步剖析当前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过低

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呈现趋势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的各种优质资源也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形成了“386199”部队、“空心村”、“末代农民”等现象,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素质过低,必然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1.2 基本农业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脱节

一些基本的农业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脱节。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当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的中期,大量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民的非农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农业在农民心目中地位与作用必然下降。同时由于土地高度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粮食价格偏低,和非农产业比较,农业的效益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1.3 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个体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最主要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其次,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企业和农户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再次,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总之,农业生产的规模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承担的市场风险大。农户从农产品的价值链中分享的价值少。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低。

1.4 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脱节

经过 30年的市场化改革,使多数社会成员从衣、食、住、行等私人产品短缺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新阶段上学贵、看病贵、养老无保障、就业难、房价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面临的难题。公共产品短缺很大程度上与城镇化加速有关,公共产品短缺与城镇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共服务制度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

2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2.1 加快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户籍限制将农民工的根牢牢系在农村。因此,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享有和城市人口平等的就业机会外,还应平等享受教育机会、医疗保障;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进城就业、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其次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同的生活水平。第一,保障农民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第二,拥有基本的住房;第三,解决好子女教育的问题;第四,享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2.2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

毫不动摇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第一,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二,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严格界定经营性和公益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建立集体和农民分享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后土地增值的机制,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财产性收入。第三,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退出机制。对退出土地的农民,要建立市场化的土地退出机制,允许农民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收益,确保农民实现其土地资产价值。

2.3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目标是达到农业经营合理化,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第一,要完善各种体制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引导、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第三,要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落实生产技术标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第四,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的流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联结生产与市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走产供销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

2.4 以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首先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其次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再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最后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黄季j.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3):397-403.

[2]彭真怀.中国农业改革模式亟需顶层设计[N].中国经济时报,2011-3-18.

[3]赵其国.农业的未来在于生态高值[J].东北之窗:上半月,2011(11):15-15.

[4]迟福林,殷仲义.城市化时代的改革与转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3:4-5.

[5]郭少峰.三机构批评现行户籍制度[N].新京报,2010-10-5.

[6]赵其国,骆永明,滕应.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J].土壤学报,2009(6):1140-1145.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6

1.强化了农发行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国家粮棉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棉购销主体日趋多元化,农发行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支持国有粮棉销企业开展业务,导致业务急剧萎缩,尤其是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主销区更是如此。如江苏某地,由于当地城市化进程快,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均呈逐年减少态势,且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在粮改后全面退出经营领域,以至于当地农发行在2002、2003年连续两年夏粮收购零投放,严重影响农发行支农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形势,该行利用当地棉花加工转化量大、棉纺产业优势突出的情况,审慎积极开展新业务,使业务经营迅速走出困境。

2.有利于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队伍素质看,业务范围的拓展使农发行在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逐渐在更大范围内开办商业性业务,将促进全行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及整个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从客户群体看,业务拓展有效扩大了农发行发现客户、选择客户的范围,有利于自身优质客户群的培育,巩固了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客户基础。再次,从抗风险能力看,业务范围的拓展有利于农发行寻找到更多的利润增长点,逐渐提高自身风险防控水平和经营效益,以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开办新业务将从多个层面培养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向现代银行的发展和转变。

在新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种种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各界对农发行拓展业务要求迫切,尤其是政府期望值较高,对基层行业务发展形成压力。随着中央关于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等相关政策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支农作用的呼声很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各地政府均对农发行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如某县政府获悉农发行业务拓展后,向县支行开出了一张多达20户贷款项目清单,总投资达几亿元,要求农发行用政策性资金给予支持的额度占投资总额的60%左右。政府推荐为农发行营销优质客户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项目的良莠不齐和不同程度行政干预的存在,为基层行拓展业务带来不小的压力。

2.客户提供数据有失实现象,资信状况难以掌握。从农发行目前业务拓展情况看,新业务涉及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而这些企业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报表有失实现象,如通过资产和利润的虚增来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账面经营,通过少报或不报利润以逃避税收,还有的故意隐瞒对外借款情况等。不少企业普遍存在两套账务,向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提供的是一套,向银行提供的是经过处理的另一套。个别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账务核算体系,拿不出任何账表。因此,历史数据的缺失和会计信息的失实,为贷前调查与评估增添了难度,从而很难准确掌握企业的资信状况。

3.优质客户进入困难,增加了农发行贷款风险。由于农发行拓展新业务起步晚,且受金融产品、服务手段等影响,以至于进入优质客户仍存在困难。一方面,那些资产较优、效益较好,已与其他商业银行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年来对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忠诚度,加之农发行现有信贷政策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不愿到农发行贷款;另一方面,一些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弱的企业,或尚未筹集启动资金的新建企业,难以获得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虽对农发行有强烈的融资要求,但面临较高的贷款风险。从2005年有关部门对近4000家粮油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信贷业务调查情况看,在农发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足20%,表明农发行仍未大规模进入行业主流客户群。

4.风险防控措施单一,抵押担保有效性不足。在农发行已开办新业务所办理的抵押担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抵押物不完整。企业办理房产抵押时,只办理了房屋抵押,未同时办理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二是办理抵押担保的程序不合规。股份制企业办理资产抵押未经董事会同意。三是抵押物评估、登记时效早于贷款到期日。贷款尚未到期,抵押担保已经失效。四是抵押资产评估不真实。部分企业为取得贷款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虚假评估,人为造成资产价值虚高。因此,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抵押担保物的很难变现,或者即使变现也不足弥补损失。

5.人员素质与金融产品不能完全适应拓展新业务的需要。从人员情况看,长期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实践,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策把握能力的同时,也对银行服务、效益、风险等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再加上知识结构更新、专业人员补充不及时,以至于在拓展新业务时,对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等还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影响了业务拓展的效率与质量。从金融产品看,目前各商业银行种类繁多,且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但农发行还缺乏现代银行的结算工具与服务手段,不能有效满足客户需要,日渐成为制约新业务拓展的因素。

分析以上问题,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自身原因。为此,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策宣传,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结合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这一特点,积极宣传农发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着力推介农发行业务拓展后的支持范围等,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要宣传农发行的信贷政策以及对客户的要求等,赢得政府及企业的理解。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把信贷支持项目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择优支持政府推荐项目。

2.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着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首先,结合行际间业务规模对现有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尤其要解决信贷人员数量与业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在省级分行建立各类人才库,以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次,要根据业务发展实际,通过招收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用工及特聘人才等方式,有效改善队伍的人员构成。再次,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

3.强化工作流程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应根据新的业务特点,特别是对于贷款申报、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等环节,要规范操作,明确责任,实施流程化管理,提高贷款决策效率和质量。其次要根据新的业务范围,进一步调整部门职能,理顺前后台的工作关系。

4.开发新产品,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并通过电子化手段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特别针对一些优质客户、集团客户,要根据其需求,积极开发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