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健康发展范例6篇

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1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针对老茶园面积较大,品质效益提升不快等问题,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达3500多万亩。一些地方加快发展,面积呈扩大趋势。农业部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推进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保持茶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意见》强调,着力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是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亟须改造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园。整合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沟渠路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茶园;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造低产茶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高标准茶园比例达到20%,提高5个百分点,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60%,提高9个百分点。结合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支持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创响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业部第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农业部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季度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3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78个品种87个参数,抽检样品9641个。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1%、97.2%、99.6%和94.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平稳。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探索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八成须用于设施建设

财政部、水利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八成须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成用于日常维护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购置交通工具等与农田水利建设无关的支出。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2

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发展的思路与重点等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上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产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由此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约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预期。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6∶1左右,食品工业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很多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优质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创新步伐加快,以农业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专用原料基地日益扩大,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加速融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我国经济启稳向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总体有利的环境。从有利方面看:一是消费拉动。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是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需求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政策推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现代农业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新科技驱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酵工程、酶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呈现了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全球化;二是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转化精深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实现高新化;三是随着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生物能源开发热情高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在能源领域发展的超常化;四是为提高加工效益,实现低碳减排,大力推进资源的高效精深加工和副产物有效开发,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五是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面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两大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类问题,从产业内部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点低、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仅为1.7倍;总体上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标准陈旧,有些领域仍无标准。企业管理落后,生产管理不严。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安全隐患突出;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较差,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

第二类问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首先是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包括信贷、土地、技术、人才、原材料等各方面生产要素制约,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其次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人民币升值、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的持续上涨、通胀预期等因素,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物耗、能耗、水耗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将提高,技术改造、升级面临成本大幅上升。四是国际竞争加剧,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粮食、棉花、肉类、饲料加工等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增长速度,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超过2∶1。

(一)主要原则

1 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 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支持领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3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实现从技术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

4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境外项目和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1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200万吨,马铃薯约14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同时农产品产后腐烂变质,蚊蝇滋生,污染环境,影响产品品质。由于这些初加工环节生产分散、季节性强、投入大,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村微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初加工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减少产后损失,相当于增加供给;增强农民贮藏能力,可以平衡市场供应,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推行科学贮藏、加工,能够有效防止腐烂霉变和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和等级。因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一举多效的目标。我局组织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筛选了一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适合一家一户农民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成熟度、适用性的反复论证和多地的试验示范,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近期,重点在玉米烘干和储藏环节、马铃薯窖藏环节、苹果预冷保鲜贮藏环节、果蔬烘干环节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设施。

2 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

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粉等。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期的农业种植选择,时至今日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形成了面制主食和米制主食体系。

纵观我国谷物主食的发展历程,远在农耕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摘谷物种子,从那时开始,谷物就成为先民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加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谷物都是粒食。从农耕文明开始到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出现的这几千年的岁月中,谷物逐步确立了主食的地位。在碾子、石磨等工具出现后,谷物被加工成粒状的大米和粉状的面粉,从而为我国众多食品种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从城市到农村,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是,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例不高,我国目前主食的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由手工完成,生产设施简陋,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检、公安取缔和媒体曝光。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极不相称。

中国政府实施“米袋子”工程,解决了全民主食和温饱问题;推进“菜篮子”工程,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副食和营养平衡问题;下一步应该实施“餐桌子”工程,以满足全民健康、食物营养与安全、方便快捷的需要,推进“厨房革命”。大力发展主食工业化,可以节约能源、节约粮食、保障安全、增加花色品种、促进全民健康。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

3 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致使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的部分重要原因。农产品中大多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花青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借助于现代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吃干榨尽”。

以蛋白为例:我国年产豆粕2826万吨、菜籽粕769万吨、花生粕245万吨、棉籽饼粕400万~500万吨、麦胚300万吨、米糠1000多万吨、玉米黄粉100万吨、碎米2000多万吨。这些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蛋白含量丰富,均为非常好的优质蛋白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取分离、生物处理等精深加工技术,可以将上述蛋白类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生产出许多功能显著的健康食品,或者消化率高、有利于家禽健康的生物饲料。

以苹果为例,首先用苹果制成苹果汁,制汁后剩下的皮渣,再采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可以生产酒精。剩下的果渣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剩下残渣可以提取纤维素,生产粉状苹果纤维素,可作为膳食纤维,是固态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基料。最终剩下的废物,还可以经厌氧细菌发酵,生产沼气,用作燃料。以上各部分合计,苹果可以利用的部分达到96%以上。

工作措施: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4 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升级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3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合作发展缓慢

合作社数量较少、规模偏小,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松散,带动能力弱。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县各地一村一品发展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弱小,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缓慢;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群众对合作社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导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2.成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重成立不重运作和发展。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注册成立方面门槛较低(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农民在筹备成立时,大部分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进行操作,只是按照规定准备好相关材料而已,相关的制度也不健全;所以即使形式上“一窝蜂”办理了法人登记,也没有结合本乡镇、本村、本行业的实际进行运作、发展壮大合作社,从而带领村民致富。大部分合作社处于“休眠”状态。

3.合作社成立时没有发展目标

有的合作社成立时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跟风成立,看到其他地方成立了合作社,也跟着成立合作社,成立后无所事事,形成“空壳社”。国家出台财政支农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后,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而成立合作社;有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国家的合作社发展项目补助资金。这些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开展业务,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4.缺乏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数是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大户,多数凭经验做事,且仅限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没有品牌意识和产品定位,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合作社会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化生产、管理、经营的能力不高,以传统经验、老方法管理,陈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时还难以改变。

5.合作社扶持资金较少

各级政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数额有限,项目扶持资金额度小,项目建设规模小,项目建设内容受限,建成的项目规模较小,项目直接效益不明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方面支持。

二、r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宣传它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建和发展的成功典型、政府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等,调动农民创建和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农民自发创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要多组织一些合作社创建和发展方面的外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实现“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促进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共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2.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3.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4

2000年以来,恩施州探索并大力推广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家园建模式(农业部称为“恩施模式”),沼气池建数量快速增长。全州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2万户,占总农户的56%,占适宜建池户的74%,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在全国地市州位居前列,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区居第一位。近几年来,在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以管提效,以效促建,建管结合,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坚持“三个立足”,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沼气池建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转变,放大了沼气池建的综合利用效益。主要做法如下:

一、立足质量安全,抓规范化管理

具体体现在“一统一、三加强、三提高”。

1、全州沼气建统一按照国家和湖北省沼气建标准严格执行,确保沼气池建质量。

2、加强沼气技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建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分级培训制度和考试考核制度,全州已有农业部颁发施工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3600多人,壮大和稳定了沼气建技术队伍。

3、加强农户培训,着力提高沼气安全、正常使用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科技赶场、发放沼气安全使用手册或挂图资料(农户签收)、与农户签订安全使用责任状、制作宣传壁画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普及沼气安全使用知识,确保一户有一个明白人。

4、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和碳基金项目,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国内项目建管要求,又能适应国际规则的建管理队伍,恩施州项目及资金管理工作多次得到世行检查组和财政、审计部门的好评。

二、立足综合效益,抓模式推广

在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紧紧围绕“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战略,沼气建始终坚持与新农村建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基地建相结合。加强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示范面积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此带动下,全州已创建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部级有机食品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个,州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个。经过连续三年打造,全州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于2011年底通过了州生态能源局组织的验收。

在强化后续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上,按“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思路,初步探索形成了“州有协会、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服务部、村有服务网点”的四级综合服务网络模式。已经建立了州、县、乡三级体系,建立并完善了1200个村级服务网点,村级网点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恩施超市”服务模式得到不断完善。为巩固网点、稳定队伍,力求每个县市都要培植2~3个后续服务示范样板和典型,探索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

三、立足先行先试,抓机制创新

1、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并顺利实施了世界首个户用沼气碳基金项目,开创了生态补偿机制先河。2011年8月22日,世行官员、中国农科院专家、省能源办领导在恩施市三岔乡举行了我州户用沼气碳基金首期减排收入发放仪式,3万多个产生减排的项目农户共获得减排净收益204,9万元,半年减排期户均收入在50元左右,

“建池有补贴,用气挣美元”是碳基金项目农户最形象的总结。2011年12月,接受了第二期减排核查工作,目前现场核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2012年上半年有望获得16个月的减排收入,每个农户将获得150元左右的现金补偿。第三个减排期(2011年度)的监测工作已经结束,第四个减排期(2012年度)的监测工作刚刚启动。

恩施州户用沼气碳基金项目于2006年开始申报,先后完成了基线调查、确定方法学、编制项目计文件、项目立项审批(国内、世行)等工作,2009年2月19日正式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2011年5月11日,第一笔核证减排量312371屯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正式签发。具体分配比例为:78%支付给农户,其中以技术服务方式支付10%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其向项目农户提供免费服务,剩余22%作为州及县市项目办管理费。

本项目是由中国农科院专家董红敏和李玉娥主持开发,项目提出的新方法学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这是联合国第一个根据我国专家提出的由该方法学开发并获准注册的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它为户用沼气进入清洁发展机制领域克服了技术上和方法上的障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恩施州农村沼气已从注重建转变到注重管理和发挥其综合效益上来,

“恩施模式”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建、管理和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由于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恩施州农业局获得农业部2010―2011年度科技进步(科研类)一等奖,州生态能源局陈树生同志作为项目参与人也同时获奖。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5

一、工作目标

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全面关闭或搬迁库区禁养区内养殖场,加快适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100%利用和100%零排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物理生物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快农业废弃物(菌棒)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二、治理任务

(一)养殖污染整治

从2014年7月底前,对11户、1户、1户,、供村6户,13户、6户,11户、户、13户,共65家养殖场(户)实行关闭或搬迁,搬迁存栏生猪1.63万头,拆除面积27483.22平方米。对村等15个养殖户采取两分离三配套进行整治,实现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二)化肥农药减量。

1.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库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

2.农药减量控害。在库区大力推行高效、低毒、安全、低残留农药,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3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90%以上。加强农业执法,杜绝高毒农药使用。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虫粘板等物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危害。

3.优化种植结构。在库区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逐步扩大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比重。

(三)农业废物利用。加强库区作物秸秆、废弃菌棒综合利用,指导库区农户将作物秸秆、废弃菌棒还田还山,鼓励有机肥厂收购作物秸秆、废弃菌棒生产有机肥、机制无烟木炭等产品,提高附加值。严禁将农业废弃物(含菌棒)堆放溪边沟渠或弃入水体污染水环境。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整治阶段(2014年1月-2月)。

1.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全面开展库区生猪养殖、化肥农药施用、废弃菌棒利用情况调查,进一步摸清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2.广泛宣传,全面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将《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等方案宣传到村到户,充分发动广大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积极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

3.建立样板,搞好示范。建拆迁示范点,对、村头等13户,1户,率先进行拆迁示范,以带动库区禁养区养殖场拆迁。对村养殖户采取“两分离三配套”进行整治,实现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采取物理杀虫及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建立市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市富之源兴农水稻专业合作社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点,供库区面上示范。建立废弃菌棒收购示范点,率先收购废弃菌棒送有机肥厂加工利用。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3月-6月)。

1.狠抓源头,强化治理。突出、、、、等五个乡镇街道禁养区生猪养殖场关停拆除,重点关停拆除11户、1户、1户,、供村6户,13户、6户,11户、户、13户等65个生猪养殖场关停拆除。开展农业执法,严肃查处销售高毒农药及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案件。

2.推广经验,强化利用。以养殖户为样板,对库区15个养殖户采取“两分离三配套”进行整治,养殖场排泄物实现100%利用和100%零排放。以2个种植示范点为样板,在库区规模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等种植户广泛推广物理杀虫及施用有机肥等技术,加速“三品”认证,加快特色农产品发展。以废弃菌棒收购点为示范,在库区建立17个废弃菌棒收购点。在规模种植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7月)。

1.认真梳理,查漏补缺。再次梳理排查,对库区各乡镇(街道)禁养区内污染严重生猪养殖场是否全部采取关停拆除,对适养区内15个生猪养殖场是否采取“两分离三配套”进行整治,养殖场排泄物实现100%利用和100%零排放。继续开展农业执法,严肃查处销售高毒农药及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案件。继续开展废弃菌棒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在库区面上种植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2.落实措施,规范管理。对库区严格实行清洁化生产制度,对排泄物、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达到清洁化生产要求,给予一定奖励。认真落实生猪养殖场备案制度,凡兴办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单位和个人,均须按省政府规定向市农业部门申请备案,并按“一场一档”要求建立清洁化养殖档案。

四、职责分工

办公室职责: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综合协调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有关工作。

经作站职责:制订库区蔬菜、水果等作物结构优化调整规划、标准化规程、示范及基地建设规划;指导实施科学施肥和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虫粘板等物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危害。

粮油站职责:指导库区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科学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品质改善;指导实施科学施肥和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虫粘板等物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危害。

土肥站职责: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做好病虫害预防预测工作,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等,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虫粘板等物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危害。

茶叶办职责:指导茶农实施科学施肥和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虫粘板等物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危害。

食用菌办职责:指导库区菇农实施废菌棒收集,用于还田、上山、制有机肥等综合利用工作。

畜牧兽医局职责:指导库区禁养区养殖场拆迁;指导库区限养区适养区养殖场整治,加强日常巡查,防止畜禽养殖“反弹复建”。

执法大队职责:加强库区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检查和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违法案件等工作。

科教科职责:指导库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速“三品”认证,加快特色农产品发展。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站就所辖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建立治理小组,落实治理任务,有效开展治理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是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局各职能科室和五个乡镇(街道),局各职能科室和相关乡镇(街道)农业服务站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上,集中精力抓好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求做到快速、有力、有效。市农业局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组成职能科室为经作站、粮油站、土肥站、茶叶办、食用菌办、畜牧兽医局、执法大队、科教科等,下设办公室(设局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站要确定专人负责,细化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按照规定时间要求完成治理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

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补助政策按龙政办发(2014)25号文件执行,按期拆除管理房,按100-200元/平方米补助,按期拆除栏舍,按50-120元/平方米补助,逾期拆除不享受补助。资源化利用示范点设施建设投资额50%补助,种植产业政策中优先支持库区化肥农药减量措施实行,食用菌产业政策中优先支持库区废弃菌棒回收利用。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论述了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省绿色食品发展 历史 及现状,分析了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提出我省农产品应该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规范,适度发展绿色食品,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1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 工业 化、 现代 化和社会 经济 的迅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减缓常规农业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压力为主要目标的替代农业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特别是进人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响应,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在全球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北欧、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1997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1999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销售额为60亿美元,从1980年到现在年增长速度为20写。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中,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进口占消费总量的6000,60%和70 0 o}`}。日益高涨的有机农产品贸易和消费需求得益于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2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兴起与发展

    80年代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90年代以来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已高达100万t/a,而吸附在植物体上能被利用的最多仅为3000,进人环境中的化学农药高达7000,甚至80 0 o ^-90写。据统计90年代因环境污染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这只是农业和人体健康的损失,还不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估计2000年将达到3 000多亿元的损失[z7。

    受国际上发展有机食品潮流的影响和启发,我国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在1990年首次提出有

4我省 发展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

    由于有机食品在我国发展较晚,加之要求非常严格,我省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数量远远低于绿色食品数量。

    目前绿色食品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将我省的大部分农产品发展成绿色食品,因为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升高;②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粮食安全;③生产关键技术难以保障。

    最主要的是目前生产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导致绿色食品产量低,成本高,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并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在最近一段时期内,绿色食品将以高档产品的形象出现,不会全面普及。注意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的种种限制,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杜绝滥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健隶可持续发展,最近,农业部又推出了基础性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以保障食品安全。从长期来看,象目前这样绿色食品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食品,甚至高出2^-3倍的情况不会长久存在,人们难以长期承受高价的绿色农产品,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和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蔬菜。相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性、食品品质及营养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将会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渐接近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价格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才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性,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条件保障。

5我省发展绿色食品的策略

    多年来我国为解决粮食短缺,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忽视了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大量过量使用化肥、长效剧毒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限制直至禁止生产长效、剧毒农药;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多施用有机肥;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将可以大大提高,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标准靠拢。

      由此看来,绿色食品应该是一种标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质量,使普通农产品质量上档次,而不是全力发展绿色食品,申请大量的绿色食品证书。

    我们应该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品牌、黑龙江省的形象,但不要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应该是质优价廉、安全营养、品质接近绿色食品标准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考虑到生产技术水平和省内实际情况,我省应在三至五年内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全省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8写左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左右。我们要在各个农作物品种上开发几个绿色食品品牌,打出知名度,作为龙江产品的领军龙头,以全面带动同类优质农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