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例6篇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媒介整合 媒介生态 媒介组织 媒介市场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也为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实现再造与重生,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电视作为具有多重优势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挑战,也最有可能在媒介融合中率先突围,在重新布局中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重新布局的主要依据

媒介融合是现实与趋势的召唤,技术创新的眼花缭乱使融合充满了想象空间,而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具体操作,则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分析。首要的问题是,新媒体到底改变了什么,还在改变什么。这是实施全新布局、介入与深化媒介融合的依据与着力点。理论总结刚刚兴起且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一个基本观点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崛起使传播生态、媒介产业、媒介组织、传播对象及其相关的各种传播模式与方式、媒介要素聚合与离散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着舆论场收缩、影响力衰减、受众群瓦解、收入比下降等严重挑战。而循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发现,至少在关乎媒介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发生了革命性、本质性、结构性的牵动全局的变革。

一、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影响媒介生态的诸多条件中,技术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新媒体的出现,都或快或慢地改变着原有的媒介生态,从而改变着所有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今天,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新“技术――社会”生态环境,无疑正在建构着全新的媒介生态。相对于前互联网时代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建构的大众传播生态圈,新的媒介生态正在迅速生成。其主要特点,一是社交媒介迅猛发展,迅速崛起。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QQ、客户端、APP等为代表,形成了以私人圈、交友圈、粉丝圈、产品圈、营销圈等为特征的无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圈,构筑了庞大的社交媒介圈,大有冲击、整合、吞噬一切媒介之势,成为新媒介生态的最鲜明特点。二是随着社交媒介圈的无限膨胀,传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的单一媒介生态,演变为由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介双圈互动,新型的人际传播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颠覆传统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跨大众――人际传播模式构成的复合媒介生态。三是复合媒介生态的主体相应由原来的大众传媒为主,演变为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元、多层、多维的泛主体、自主体、微主体等。四是新的媒介生态中,信息与新闻传播路线与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由原来大众传媒的单向、一对多、体系内转载,变为互动、几何式转发、病毒式复制,信息的瞬间聚合离散能量与能力爆炸式扩散。五是媒介生产、传播、效果评估、评论等媒介综合评价方式方法与体系均呈现出重大变化,相比新的社交媒介,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生产、评估的盲目性、模糊性更强,针对性更弱。大数据、云计算将成为新型媒介生态中主要工具。

二、媒介组织发生了重大质变。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以某项传播技术和某种编辑方针为核心和主业,展开新闻报道和媒介产业。具体的媒介组织形式表现为通讯社、报刊社、电台、电视台。近年来,媒体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即是媒介组织再造,表现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成立,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全省一张网等。媒介组织的变革总是有原因的,在报业、广电改革为重点的媒介改革时期,改革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做大做强、整合资源,甚至期望整合后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升级。新媒介组织包括的资源大多是原有社刊资源,频率、频道资源量的增加与衍生的子报、电视剧、广电购物等传统资源的再放大,变革动力也大多是行政主导的外部推动。然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传统媒体陆续开设了网站、网址。如果说此时只是媒介组织增加了一个部门,变化不大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当某一版面、某一记者、某一栏目、某一频率频道发出自己的第一条微博、第一条微信,收获了第一条评点、第一个粉丝时,或者说,当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型媒介的评论、粉丝、好友突破一千、一万、十万、百万乃至更多时,当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变化不定的新媒介时,媒介组织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主要表现,一是由传统的增加业务即增加部门,改变为全员向新媒介发力,而新媒介又呈现出个人化、个性化的明显特征。二是由此媒介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签发变为即发、快发、碎片发,媒介管理权限也不得不下移至最基层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空间由媒介空间向现场空间转移。三是媒介采、写、拍、制、播的技术、管理和传播全流程发生了变化。四是媒介产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单一产品改变为同一信源多向多时多维分发,单一产品正变为复合式的“产品包”,包中的产品组合则根据多种终端的需求不断重新塑型、全新烹制、重新上架。五是就媒介拥有而言,所有的媒介组织都将变为拥有多种大众与社交等传统与新型的媒介集团,因而所有的媒介组织都面临着媒介组织再造,而再造的重点、方向还在探索之中。

三、媒介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介市场中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分割着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广告投放。先是以都市报为标志的报业崛起,再是汽车时代到来的广播繁荣,而电视则依其一定时段内的技术优势持续保持增长势头。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只会发生结构固化的量变,传统媒介共享着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的媒体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这一切被快速打破,媒介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一是新媒介异军突起,作为新增板块进入媒介市场并快速增长,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破。二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快速结合甚至融合,使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兼营、兼容乃至融合新媒体,新媒体的理念、技术基因迅速植入传统媒体。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散,不断重整、重组。三是新媒介本身的内涵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快速刷新,媒介市场传统的超稳定结构被打破,并将持续变动下去,呈现出结构变革的动态性特点。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的调查研究中,到2043年,日报的读者将归零,到那时,媒介市场又将呈现出全新结构。

重新布局的突围重点

实际上,依据上述三大变化,宏观上媒介融合的重新布局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端倪、方向与范畴。

一、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重新布局,建构全新的大众――社交媒介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面对的已经不是以大众传媒为核心建构的大众媒介生态圈,需要在巩固、维护、升华大众传媒生态圈的同时积极调整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建构以媒介价值和品牌为核心,以观众――用户为对象,以服务――参与为模型,以体验――收获为基础,以共享――共生为目标的开放型、成长型的全新媒介生态圈。

(一)大众传媒生态的重新布局。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电视应当如何保持、提升自身的生态优势,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排除干扰和影响电视发展的机制、体制、资源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更加明确了电视与具体电视台自身的优势与力量,才有可能进一步行动。对那些频道多、收入少的台来说,首要的就是按照宣传要求和成本核算,大力削减现有频道数量,以便优先保证新闻生产与传播,集中力量凸显自身优势。其次,要深化改革,把频道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资源,保证公益性频道的国家、公有属性,牢牢建构电视舆论格局,同时,大量释放市场性、经营性频道,不以行政区域划分频道资源,而以市场方式分配非新闻性频道资源,形成几个全国性、区域性强势电视集团。微观而言,电视台需要明确理清自身的价值、品牌、服务对象和成长方向,借鉴国企改革的方式,对收视、收入双低迷又没有成长价值的频道和栏目实行关停并转,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有概念、难实施的办台模式和思想,集中优势资金、技术和人才办好一两个主要频道,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制播分离运营本地或外地的频道和栏目,守好舆论主阵地和经营主战场,以改革的精神和方式开拓区域性、全国性和平台性的电视、视频市场。特别是在城市台中,许多弱势频道、边缘栏目的收视人口往往不及主持人的微博、微信的粉丝多,无论从舆论引导、服务观众、经营发展、成本核算等角度,都应该及早决断,关停止损,把有限的力量投送到更有影响力,更有前景的领域和方向中。目前,许多省市台已经实现电台、电视台合并,完全有条件在新的框架、基础上,重新布局区域性的大众媒介生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做好加减法,形成主频道、主品牌、名主持、名记者构成的有影响力生态要件,形成精、奇、特、新的生态特点,把更多的力量向新的社交媒介生态转移。

(二)积极介入建设布局以电视媒介核心价值为内涵的社交媒介生态圈。在第一个布局后才能进入新的媒介生态中全新布局的第二个方面。有统计表明,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每两名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在超过一家社交媒体网站进行过注册。电视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要建构形成以自身品牌为核心的社交媒介生态,将大众传播力延伸融入社交媒介,并形成影响力。首先,要进行社交媒介战略布点,根据自身的实力、特长、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在不同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建立客户端,可以媒体、频道、栏目、名编、名记、名主持人的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公共和个人账号,形成直接、间接、整合的社交媒体群,这也是多数国际国内媒体正在积极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普遍做法。问题是要突出重点,有所突破,不少媒体社交账号要么形同虚设反应不及时,要么进入瓶颈不知如何突破,反应一阵之后便是沉寂,沉寂之后便是放弃。这都不利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其次,精心培养社交媒介的品牌大V、品牌大圈、大群。要从媒介整合的战略出发,重点培养人格化、标志化、品牌化的社交媒介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大V,并以大V为核心建构品牌大群、大圈、大客户端,在信息传递、新闻首发、重要评论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品牌大V,不断提升他们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的影响力、引导力。第三,加强社交媒体的转发能力建设,在社交媒体战略布局中,划分层次、领域,研究媒介大V和公众大V的圈群成份和影响力边界,形成定向、定量、定时的社交媒体转发覆盖能力,确保以此强化舆论引导,保证社交媒介生态中导向正确,真消息、正能量占上风。第四,采取多种模式,建构媒介社交平台。有条件的新型媒介集团可以自建社交媒介平台,没有条件的电视媒体要依托现有社交媒介平台,建构自己的媒介社交平台。同时,要以社交媒介的思维方式运营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账号,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新媒介、新媒体在新的社交媒介生态中的作用。第五,提高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要从电视媒体发展和媒体整合的战略高度主动提升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在开设账号的基础上,要与社交平台开展区域性或全局性的资源、宣传、技术等合作。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与投入,把视频云端、大数据与社交平台合作托管,进行再开发、版权合作等;另一方面,社交媒介也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资源,推广、推介、植入电视媒介品牌,更好地满足电视媒介的整合需求与品牌成长,探索出整合的更多更好模式。最后,紧跟技术潮流,及时实现媒介升级与叠代。例如,不少电视台的网址受制于出口流量限制和内容质量与数量的限制,已经没有大的传播与市场价值,应该尽早通过叠代解决,实现台属网络媒体的重组。

实现了上述两个布局,只是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同步开展在大众传媒圈和社交媒介圈的交互布局,这才是真正的在布局中融合,在融合中布局。重点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整合这两个生态圈的媒介布点、媒介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后台、两圈呈现、多维分发,进而在实现技术交互的基础上,实现思维交互、组织交互、呈现交互,进而融合成一个媒介集团,拥有多种传播领域和传播阵地。因而,只考虑大众传媒生态布局,或只注重单纯社交媒介生态布局,都是不完全、不完善的。当然,这是一个技术、组织、战略运营的实践过程,但交互与融合的方向、思路与战略应当是基本的遵循。

二、在媒介组织再造中重新布局,建构生成全新的媒介融合组织。在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之初,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技术融合层面。实质上,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新旧技术的融合乃至扬弃只是媒介融合的最基础部分,技术融合提出并推进媒介融合,而作为传媒组织,媒介融合要求组织再造以适应――推动――提升媒体融合,最终生成新型媒介集团。因此,就媒介组织而言,媒介融合中的重要问题是媒介组织再造,这要求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组织进行重新定义与定位。

从产业视角观察,传统的电视台是内容生产与渠道控制叠加的内容+渠道型的媒介组织,不同的台因内容生产与渠道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而导致实力不同。应当承认,因上星政策、区域覆盖、区域经济的千差万别,中国的大多数电视台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生产的广告转化率与版权价值也不高,传统播出渠道如无线覆盖已经基本无直接市场价值。有线网络则一方面因全省、全国一张网而日益进入集中化垄断化的产业经营,与台的关系远近不同;另一方面,三网融合与新的互联网电视平台与各种盒子极大地冲击着、消解着传统的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价值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的传统定位必须改变,要在技术融合、市场细分与价值链整合当中重新定位新型电视媒介组织。

(一)要注重内容生产,成为视频为主的内容提供商。首先是做好新闻等公益性内容,这是电视台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和应有资源,做出适合不同新媒介的终端产品,发挥其最大的传播价值与市场价值。其次是向市场提供特内容。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电视被视频的大海包围,也只有投入到视频的海洋中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新价值体系。因而,一定要打破传统的自产自销式的内容生产,打破改版再改版的封闭的恶性循环。在所有的新节目中注入新媒介基因,注入超越本台的市场基因,绝不能再为了满足播出和填补时间做节目了。最后,要作好视频内容的版权管理与评价,不制作没有版权价值的节目,改变小而全的电视台频道与栏目结构,结合大众传播生态的结构变化,集中力量做好新闻与特,其他的内容生产力量全部面向市场,重新集结,为市场制作内容,使电视台从电视频道内容提供者向视频平台内容提供商转变。

(二)拓展传播渠道,成为渠道参与商。在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台控制了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两种主要的视频传输渠道,而在互联网时代,渠道呈现了多平台化、多通道化、多终端化的立体、网状、非线乃至量子与混沌的复杂结构,没有一种渠道可以被某一机构垄断,或者说,被垄断的渠道其价值日益衰微。因此,电视媒介融合必须把重点放在渠道拓展与利用上。首先是保持并增值传统频道。如保持并维护好公益性的无线传输,积极参与、控制区域性有线电视网络,在本区域实现台网一体,这既是确保舆论、导向之道,也是电视台内容分发增值的主要渠道。同时,积极参与控制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高清化、平台化、智能化,把有线电视网建设成为城市智慧化、家庭智能化的基础平台,实现多元增值。其次是以多种形式积极开拓多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渠道。可以推送多种特色化的网络节目和APP,以产品开拓渠道;可以整合多个媒体,共同推出联合平台,如全国部分媒体共建的全国城市网络电视台CUTV;可以和网络、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新的区域平台和渠道,有条件可以资本投入方式参与新渠道建设与运营;可以建立区域化的媒体网络联盟、新媒体网络联盟和社交媒体网络联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运用现有的社会化平台与渠道,占领那些最热的社交平台。总之,要通过掌控主渠道,参与新渠道,借力社会渠道,合作多种渠道,形成自有内容产品的分发、分销、分享平台与渠道,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与有利的内容产品增值渠道体系。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2

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几个重点: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协同;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关键词】媒体;社交;传统;新兴;移动互联网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美国帕帕斯机构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推特(Twitter)用户在2012年夏季已超过5亿,2008年仅为600万;脸书(Facebook)用户从4年前的1亿增长到9亿;奥运期间优兔(YouTube)视频内容日访问量从2008年的1.33亿次猛增到2012年的40亿次。推特上有关伦敦奥运会的信息为1.5亿条。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相关话题总讨论量达3.93亿条,其中2.24亿条来自移动终端,1.69亿条来自网页终端;新浪奥运视频平均播放量为平时体育视频播放量的3倍。拥有伦敦奥运会北美地区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奥运期间黄金时段电视收视率提高了12%,已有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强力推升了电视收视率。NBC在伦敦奥运会之前宣布与脸书和推特的合作伙伴关系。数据显示,NBC观众中五分之一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的同时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进行社交活动。NBC在其网站提供所有奥运比赛的现场直播,网络直播下载量达6310万次,远远超过北京奥运会期间的1400万次,直播和非直播节目下载量为1.54亿次,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两倍。脸书商业伙伴和运营总监贾斯汀・奥索夫斯基说:“体育赛事天然具有社交性。体育爱好者很少独自欣赏比赛,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庆祝,分享欢欣或忧伤。”

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观察对象,社交媒体在过去四年的奥运周期里显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影响力急剧扩大。全球最广泛人群使用的社交工具,如推特、脸书、优兔、谷歌社交(Google+)、邻客音(LinkedIn),无一不是成功地颠覆既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对实名或准实名用户的有效抵达,并在自主掌控渠道和实现有效抵达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既“好玩”又“有用”的创新服务。同时,通过传统或非传统的营销策略寻求赢利,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黏性,提升品牌忠诚度与核心价值。

一、社交网络的价值理解

199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提出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信息高速公路”也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缩写为NII),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首先实践并迅速扩散到全世界,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完成了早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后,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呈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驱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嬉皮士运动提倡的自治和民主精神深刻影响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方向,也造就了包括斯蒂夫・乔布斯在内的一大批利用新技术追求自由理念并热衷于创业的创新者。美国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名言“信息理应免费(自由)”被许多创新者奉为信条。布兰德说:“一方面,信息理应收费,因为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信息理应免费(自由),因为获取信息的成本总会越来越低。”大型计算机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集权控制的化身,技术领域的嬉皮士通常自称为黑客,他们意识到并利用计算机极大的潜能,将其转变为实现自由的工具。无论是发明小型化个人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应用蔚为大观,无不体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内在逻辑。

21世纪头十年,建立在信息自由交换基础上的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其中最成功的脸书和推特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爆发性增长。

脸书的名称来自美国高校通行的入学新生名册,一般带有照片、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网上学生名册并于2004年2月上线,起初在哈佛大学内部流行,后来向其他学校开放,用户需使用以代表教育机构缩写edu结尾的电子信箱进行注册,实际上确保了用户的真实性。这是脸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帮助社交网络实现媒体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脸书充分呈现了“好玩”的特点,注册用户可以与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互发信息,互送礼物,分享视像,了解联系人的行踪。但如何实现“有用”进而获利呢?刚开始只是学生之间嬉笑逗弄的网络工具,在用户数量持续扩张、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站黏性因为“好玩”而不断提高,终于带来了“有用”――毕业后仍习惯于使用脸书的联系人不但交流个人感受和朋友信息,也用来沟通工作信息、传播即时新闻、评论热点话题,在同质性较强的朋友圈中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不同朋友圈的交集成为朋友圈有效扩大的纽带。“好玩”有利于扩大用户群,“有用”造就了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脸书对于广告业界而言的巨大价值,正是朋友圈的“口碑效应”和实名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挖掘使精准投放广告成为可能。2012年10月,脸书宣称其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它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移植到网络上,不仅节省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能将现实生活中基于人际交往而产生的赢利机会移植到虚拟空间。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2011年2月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站的特性总结为社会化(Social)、本地化(Local)、移动化(Mobile),各取三个词开头两个字母生造了一个新词SoLoMo。2009年3月上线的四方网(Foursquare)较好地体现了以上三种特性。四方网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手机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并鼓励手机用户与他人分享其所在位置信息。利用四方网的服务,手机用户可“检入”餐厅、商场、学校等全球任何一个地点,用户完成“检入”后,网站根据用户的位置提供该地点附近的相关信息。这实际上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商家长期以来非常想了解并研究潜在客户群的组成情况、日常行为及常客的具体信息。四方网依靠真实世界的社群游戏吸引并集聚用户的同时,实现新的赢利机会:一是为购物优惠券、商业关注度排行榜、赞助商等提供广告空间;二是为商家提供用户流量分析工具,手机用户分享的地理位置信息越多,商家越有可能了解用户的行动与购物习惯。

正是因为“嗅”到了这项新的技术应用背后巨大的商机,脸书在2012年5月收购了创业不久的移动定位服务网站Glancee。这个网站的服务比四方网更“可怖”――不需要移动用户同意并执行“检入”操作,只要开启GPS定位功能,就自动发送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寻找位置附近的所有社交关联。

诞生于2006年6月的推特因使用便捷、传播迅速而很快受到用户追捧,全球注册用户目前已超过5亿,其中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Twitter是鸟叫的象声词,创始人认为短、频、快的鸟叫符合网站内涵。作为社交网络的推特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用户将最新动态或感想以类似于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到网站,而不针对特定个人。推特已成为用户直接信息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是其他社交网站所无法比拟的。推特在2008年美国大选时初露锋芒,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在全球声名鹊起。2009年1月15日美航客机坠落纽约哈德逊河后,有人第一时间在推特上更新信息和现场目击景象,时效远远超过主流新闻媒体或新闻网站。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及中国人与西方用户不同的网络行为习惯,上述西方流行社交网站在中国要么发展受限,要么不为用户广泛所接受。腾讯旗下的微信产品,目前在国内发展较好。依靠网络即时通信工具QQ占据中国7亿以上用户市场的腾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份额近年来迅速扩张的态势,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下载微信的智能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也可多人群聊。下载应用软件和使用所有功能都不收费,下载和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则由网络运营商或移动运营商收取,与基本由移动运营商垄断的语音通话或短信的收费相比,实质性地降低了信息交换的费用。腾讯宣布,微信注册用户在2012年3月突破1亿大关。腾讯既允许微信用户通过腾讯既有的QQ用户名注册,也极具战略眼光地将用户群指向各个运营商拥有的智能手机用户,他们只需用手机号码注册,就可把手机上存储的联络人名单自动发展成潜在的微信好友。腾讯研发微信产品的意图起初是“有用”,即用户可通过微信免费发送文本和语音信息,从而规避移动运营商收取的单条价格虽低但累计数额不少的手机短信息费用。在拥有的用户群不断扩大后,微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通信工具――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等具有社交特色的功能,把“有用”的产品变得“好玩”。掌握了渠道和抵达终端用户的手段,微信又开始传播“腾讯新闻”,这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已构成直接威胁。

谷歌(Google)、苹果(Apple)、脸书等信息产业巨头已开始显现出包揽硬件制造、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开发、渠道控制、互联网应用、数据存储和挖掘、增值服务等“包打天下”的势头。脸书、推特、微信等用户群的急速扩张已开始对传统新闻媒体构成极大的威胁。目前,传统新闻媒体很大程度上仍在生产内容而非运营内容。社交网络天然具有传播信息的特性,信息技术进步又为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的多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社交网络爆发式增长并将其势力范围越扩越大,侵入传统新闻媒体的固有领地将易如反掌。假如传统新闻媒体固守价值链中的内容生产,而把内容运营、传播渠道、用户抵达拱手相让,就将在新闻传播业分工中落入极其不利的境地:既承担了投入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内容采集与制作,又因渠道受制于人而难以掌控内容产品的定价权。信息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印证了摩尔定律,互联网经济时代价值观的理解应有异于传统观念。在纯粹的信息技术成本和互联网应用的价格越来越低的条件下,任何创新思想、技术、产品、服务的真正价值将越来越不附着在外在设备或劳务上,而更加依赖与用户建立并长期保持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媒体的对策

即时性、参与性、交互性、开放性、延展性、多媒体是全球主流社交网站的主要特点,移动、定位、社交是其主要功能。社交,根本上是人的活动,网络社交实质上是人与人真实关系的数字化呈现,体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性。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及“类新闻”传播者的挑战,新华社在深入思考自身优势后,提出“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三个“拓展”中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将过去以服务机构用户为主要目标发展成为机构用户和个体受众并重,直接抵达终端受众。新华社发展新兴媒体的根本目标,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尽快形成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借鉴社交网站的成功经验,通过掌控渠道实现新兴媒体产品和项目的赢利。

中国新闻的国际传播是新华社的“拳头产品”之一。可是,开发以国际传播为目的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并掌控传播渠道,当前还存在许多困惑、制约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化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既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带来机遇,又对我们长期形成的外宣思维形成重大挑战。国际主流媒体现在对中国的关注已从以往政治外交等个别领域以及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扩展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再局限于负面新闻。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叙事方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固有模式――通常以一个具象的故事或人物描写开头,通过重点描写试图呈现一类带有普遍性的主题,常常设计并安排人物的引语,穿插介绍社会和时代背景,把“文以载道”的目的曲折且若隐若现地贯穿在内容编排之中。这种一度被评价为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形象的较好模式,在当今时代已然失去了以往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海外市场对于这类稿件的需求急剧萎缩。这种固有模式是在中国隔绝于外部世界的年代形成的,这样的写法、主题的选择相较于以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重大题材刻板保守的传播方式而言,确曾引起一定程度的好感。但在外国记者、游客可以在中国自由活动的今天,再固守这样的操作手法,发展空间必定会越来越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应该突出“中国视角”,重点提供新闻性、原创性较强,个性鲜明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产品,同时加强与终端用户的互动。在题材选择上,加强对政治、经济、商业、财经等重要领域的深度报道,重点研究终端用户对中国经济发展、投资贸易、市场研判等方面的新需求,开发高端经济新闻信息产品。在彰显个性方面,应做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意见和言论品牌,在重大涉华事件发生和重大涉华舆情出现时,尽快“靶点”准确的评论和专栏文章,发出“中国声音”。

传媒业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要求我们重新界定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战略与重点、目标受众与抵达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兴媒体产品。在构建直抵终端用户的传播渠道时,要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的“无疆界”性,妥善把握抵达海外终端用户与境内涉外用户(在华经商、学习、旅行的海外人士)的辩证关系,按照不同目标受众的差异化要求,实现中、外文语种的协同配合。在新兴媒体传播平台上尤其要重视采访原创内容产品与编辑整合内容产品的合理配比,为终端用户提供区分普通产品、协同产品、增值产品、高端产品、点题定制产品的差异化服务。与此同时,内容、技术、市场团队要协同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运营能力,通过挖掘并分析相关核心数据,包括新兴媒体产品的下载量和下载地区分布、内容选择、浏览时间、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用户行为等,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重点、数量、配比,实现针对海外用户的真正“精准报道”。

三、探索新兴渠道传播

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上演着颠覆既有技术和市场的破坏性创新。观察移动通信的发展不难发现,移动运营商用移动通信和数据服务颠覆以语音通信为全部内容的固定电话网络。固话和移动运营商都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而网络服务商则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免费等特点实现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颠覆,以苹果为代表的应用商实质上也是网络服务商,但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移动互联网上。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苹果和安卓系统,颠覆了移动运营商通过类似会员制的方式构建的内向、封闭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只要拥有移动智能终端,就可跨过移动运营商进行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的数据交换。开发新兴媒体业务,既要重视控制渠道制高点,如移动操作系统,也要重视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以及通过开放、免费的网络应用商店下载,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还不能忽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通过技术进步构建的网络渠道进行的非对称竞争,如能掌控智能终端设备的制造与销售环节,就可通过在智能终端上预装应用程序的方式实现新媒体产品的渗透。这种渗透可以突破移动运营商、网络应用商店、移动终端品牌的渠道控制,但用户是否使用预装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还得取决于新媒体产品的品牌、质量、用户感受及相关的营销策略。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一)用集聚平台集中资源和优势,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

尽快抢占技术制高点,采用国际标准尚在制订中的HTML5技术开发集聚式的移动客户端,摆脱目前由苹果和谷歌控制的应用程序下载渠道,不仅有可能获得更有前景的赢利空间,还可不依赖任何渠道独立掌握对后续发展极端重要的用户数据。HTML5是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Hyper TextMarkupLanguage),现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浏览器目前已支持HTML5技术。这项技术能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尤其是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今后必将被大量应用于多媒体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网络游戏等。对于多媒体呈现占主导地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言,HTML5技术可以使嵌入到动画中的内容被搜索引擎读取并索引,这个特点将使网站或应用程序获得更多点击量,从而带来潜在效益。同时,传统媒体应以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多媒体原创产品为主体,以意见言论等个性化内容为特点,研究特定用户的需求,结合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商业化应用,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兼具展示、点题、互动、交易等多种功能的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订单式新闻信息内容服务和定向广告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消息源越来越透明且准入平等,加上大同小异的编辑处理方式,独家新闻实难一见。绝大多数内容虽可被复制,但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依然大有可为,如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等内容,完全可以以追求动感、视觉、呈现、互动等方面的极致效果而令产品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潮流,借助最适合的技术、设备与传播介质、材料,依靠高端精致的制作引导用户发现需求,进而创造新的细分市场。

(二)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

要实现传播平台的社交属性,根本要求就是“有用”且“好玩”。社交网站的实名或准实名、黏性高等特点都将为新闻信息的内容传播及未来实现赢利创造有利条件。技术上不占优势、市场感知(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感知)能力不足,限制了传统媒体开发社交产品的可行性。然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也构建了一些与用户较为松散的联系,这种弱联系若能按照社交网站的特性进一步发展,未必不能构建起独特的社交网络。传统媒体应在旗下所有产品和业务中仔细筛选出用户群庞大且忠诚、实名或准实名、用户关键需求明确、用户间有沟通或互动需求、现实关系网络化虚拟化可行且成本可控、易于向主流社交平台扩展、细分市场门槛较高、与整体品牌和机构形象契合度较高的项目,以此为雏形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平台,继而衍生出“有用”且“好玩”的网络社区。

(三)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采集并传播新闻,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第一手新闻报道,催生了公民新闻和公民媒体。传统媒体在设计构建新闻信息移动采编系统时,不应只针对本机构采编人员或仅扩展至社会上其他专业人员,也应为蓬勃发展的公民媒体乃至网民个体提供开放、友好的互通界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公民媒体等新闻信息采集手段。

(四)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协同

传统媒体应在传统渠道和社交网站上同时塑造更为强势的整合平台,加强重大新闻、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在舆论引导方面,可尝试通过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但须强调贴近网络传播实际的因势利导。在国际传播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培育国际传播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人群。

(五)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新兴传播渠道的兴盛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开阔了思路。在先进技术引领下的新媒体产品将会实现较高的利润。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产品,不应只将传统的内容整体平移到新的传播载体上,但新媒体产品归根结底还是会受到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巨大作用。新兴渠道的传播与消费方式未来可能层出不穷,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传统媒体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在考虑新媒体营销策略时,需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的方案,如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等,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传统媒体应以实现新媒体产品赢利为重要指向,不断提高内容质量,通过战略伙伴关系或市场机制与先进研发机构及私营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并自主掌控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产品品牌,通过反向营销、事件营销、广告、与运营商流量分成、定制服务等多种手段,形成可持续的赢利。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3

当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传统的营销方式受到极大挑战。首先,移动技术的发展使PC机的互联网扩展至手机的移动互联网。We Are Social的《2016年数字报告》显示:全球移动用户已几乎覆盖了全部人口;手机网民达到37.9亿,占全球人口的51%;社交媒体用户23.1亿,占全球人口的31%,比2015年增长10%,不断逼近人口自然增速;移动社交网民19.7亿人,增幅达17%。其次,社交媒体改变了消费者,产生了连接红利。2016年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51%的中国城市居民成为社交媒体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微信达14.5次。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些变化来得如此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消费者,而且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企业的营销必须变革。但是,消费者散落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其连接、互动、传播如同大海。企业有意大幅提高社交媒体营销预算,却苦于找不到成熟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作为指导。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社交媒体营销方式,企业大多仓促应对,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营销浮于表面,定位不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社交媒体营销趋势?如何开展营销活动?这是当今企I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社交媒体营销现象

2016年全球社交媒体广告市场达到264亿美元,占全球网络广告市场的13%。Buffer公司2016年的社交媒体报告显示,已有85%的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营销作为增强品牌认知度的手段。尼尔森对中国近400 家企业调研后发现,社交媒体营销几乎成为品牌营销的“规定动作”。企业纷纷增加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广告收入已超过37亿美元。

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社交网络BBS论坛阶段、休闲娱乐型、信息、移动以及直播社交媒体阶段。

社交网络BBS论坛阶段:出现在90年代中期,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产品,基本形式是网民对官方拟定的主题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同游牧群居。

休闲娱乐型社交媒体阶段:兴起于2000年,博客、QQ空间、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等相继出现。其基本形式是普通网民可以申请独立展示空间,利用内容、分享、日志、相册等功能模式,通过文字、图片、装饰来展示心情和生活状态。从游牧变成定居,需要好友才能互访,空间相对封闭。

信息社交媒体阶段:以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为标志,其基本形式是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可以通过转发和评论增加互动性,最大特点是完全开放,内容可以快速普及。

移动社交媒体阶段:以微信、美拍、秒拍、小咖秀、喜马拉雅FM、荔枝FM为代表,其特点为社交变成随时随地,消费者或“刷”或“晒”,个人展示和个性化凸显。

直播社交媒体阶段:直播类社交平台在2015~2016年爆发,有YY秀场、斗鱼、花椒等平台。此时网络女主播、游戏主播,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催生了大量“网红”。

社交媒体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使得用户接触和获取信息、用户与商家沟通互动、用户之间交流和分享等形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推出的微商、网红和直播就是社交媒体营销现象的典型代表,备受争议。

微商现象

微商,wechat business,是企业或者个人基于社交媒体开店的新型电商。从模式上来说主要分为两种:基于微信公众号的B2C微商;基于朋友圈开店的C2C微商。

由于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微商实现了商品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目前,中国从事微商的人群已超过一千万人,每年的交易额高达650亿元,相当于一个京东金融的估值。B2C微商,以卖面膜最为红火,高端面膜成本大概在3~5元,在网上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价格。网络上出现月入一千多元的打工小妹,做微商后摇身一变年赚一百万元,买豪车,秀活动,拉横幅,拍照片,在朋友圈炫富,极具煽动力。C2C微商如“三只龙虾”,开业仅半年已经在北京拥有三家店铺,营业额迅速增至50万元。利益驱动下,“微商杀熟”现象也让“朋友圈”逐渐走了形。

网红现象

网红,即网络红人,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行为而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网红经济”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消费能力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网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网红1.0时代,以凤姐、芙蓉姐姐为代表。特点为:以夸张的言论形象吸引注意力,满足猎奇心理。通常由论坛推手造势而成,缺乏管理团队,变现能力差,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商业模式。网红2.0时代,以张大奕为代表。特点为:以其出众的外表以及眼光进行视觉推广,将粉丝群转化为购买力。主要途径是通过开淘宝店,吸引粉丝购买商品,形成了淘宝产业链。幕后有了团队支撑,但策划团队不够专业。网红3.0时代,以papi酱、王尼玛为代表。特点为:以个人魅力吸粉,聚集人气后迅速将人气与产业、资本相结合。他们身后有专业的幕后团队,把粉丝群的购买力引向产业投资、贴片广告,让“粉丝经济”成为能够变现的商业模式。2016年网红第一人“papi酱”轻松获得1200万元天使投资,估值3亿元。

直播现象

网络直播,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方式。目前网络直播平台分为表演型和实录型,前者大多为年轻漂亮的主播唱歌跳舞,脱口秀,动作展示等;后者为各类活动、事件的实时直播。首富王健林也参与了直播热潮,2016年8月《鲁豫有约》直播了“王健林的一天”,其经典话语“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引发热议。

百度MOTA数据显示,2016年5月直播平台有116家,用户数量达2.6亿。半年后直播平台增至400家,市场规模达5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1060亿元。传统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在直播行业中布局,腾讯、阿里巴巴、乐视、小米、新浪微博、爱奇艺等相继涉足直播业务,与独立平台展开竞争。目前,直播现象乱象丛生,前有主播色情诱导,后有“直播造人”事件,色情化、低俗化问题非常严重。

社交媒体营销的“流量+内容”模式

微商、网红、直播等社交媒体营销方式相辅相成,开创了“流量+内容”的变现模式(见图1)。

内容: 网红以搞笑、吐槽、幽默、段子为手段,以年轻漂亮、多才多艺为标签,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爆点,提供了图片、音频、直播等丰富多样的内容。

流量:通过微博短视频、直播平台、秒拍、小咖秀等自媒体平台;斗鱼、美拍、花椒、战旗等直播平台,吸引流量。目前社交媒体丰富多样,有综合社交、垂直社交、社区论坛、视频网站、短视频社区以及直播平台等,提供了巨大的流量。

打赏:打赏是互联网新兴的一种非强制性的付费模式。网红在网上的原创内容,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如果用户喜欢,就可以通过奖赏钱的形式来表达对网红的赞赏。相比传统广告盈利模式,用户完全自愿,体验良好,交互性强。新浪微博和起点中文网是打赏模式的先行者,微信和一些直播平台也支持打赏功能。

总的来看,社交媒体为网红导流提供平台,网红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粉丝维护和变现。变F途径主要分为两种:第一,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红通过互动交流、打赏、购买行为实现平台内变现。第二,在传统电商或商家平台上,网红利用自身在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宣传商家产品,引导粉丝购买,通过导入流量变现。

2016年中国网红Top50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papi酱有超过2056万粉丝,可见网红影响之大,足以形成巨大流量。中国的微博用户有2.32亿,微信用户有8.06亿,如此大的粉丝基数和社交媒体用户基数,已经使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热点事件都可以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转发或分享焦点内容,网络焦点人物的公众知名度也会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攀升。

社交媒体源自“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其内容是指通过一个朋友的网络,最多只需经过六步,就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美国做了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50年后,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人际网络连接更高效、更便利,其本意仍然是服务于人际网络的连接和交往,并非商业用途。但是,社交媒体超强的连接功能让商家和个人看到了商机,人际网络和商业活动逐渐叠加,人际网络逐步失真。微商、网红、直播现象,让社交媒体营销逐渐趋于低俗化、商业化。“社交媒体+营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给社交媒体营销带来了种种问题。

社交媒体营销问题

社交媒体营销商业化的四大问题

全球“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曾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噩梦,它能否成为营销手段言之尚早。”相比传统营销,社交媒体营销有三大弊端。第一,社交媒体不是封闭空间,当消费者出现极端情绪时,可能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第二,社交媒体上,人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朋友,而不是产品。第三,目前85%以上的企业营销费用还是流向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能很好地传递信息,而不被打断。社交媒体本是以人际关系为主体,以相互信任为纽带,在其商业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四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监管滞后

我国对社交媒体合法监管面临着很大的执法困难和执法风险。目前对这类平台中的广告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据的是《广告法》和《商标法》。而对这类营销方式进行监管,主要依照《网络商品交易行为及有关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4月14 日,由于直播乱象丛生,文化部公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斗鱼、YY、熊猫 TV、虎牙直播首批行业试水者被列入查处黑名单。但全国之大、省市之多,法律制定尚需时日,因此如何执法、如何监管、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问题二:缺乏诚信

具体表现为:第一,商品质量缺乏保证,假货不断;第二,为博得眼球,夸大效果;第三,“自天涯起,就有水军”,灌水造假。造假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已屡见不鲜,商品销量、电商订单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分。社交媒体时代,不用商品交易和服务,流量和关注度就能够变现。因此,新浪微博、微信大号都存在大量僵尸粉,假关注、假粉丝、假阅读量现象普遍存在。正如猎豹全球智库执行院长权静所说:“造假,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生态不好的地方。”在利益面前,产品劣质,评论掺假,交易失信,让消费者心寒!

问题三:低俗献媚

网红在社交媒体上,炫富拼爹,语言低俗,行为粗鲁,甚至“剑走偏锋”,用“恶名”、“臭名”来吸引眼球。从网红鼻祖芙蓉姐姐,到新一代网红“papi酱”,愈演愈烈。2016年4月有“营销界爸爸”之称的杜蕾斯,借着网络直播的势头,找了50对情侣“试带杜蕾斯”进行网上直播。类似事件充斥网络,内容低俗献媚,违背主流价值观,对大众青年产生误导。

问题四:人际僵化

技术变迁为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交流工具和沟通方式。但是在社交媒体商业化后,利益面前,人们容易暴露各种人格缺陷心理,如自私自利、为人虚伪、骄傲自满、孤独固执以及报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苛求别人、不尊重人等。例如,当购买了朋友推荐的产品感到不满意时,会对该朋友产生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和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双方的人际交往,让人际关系僵化。

由此可见,传统营销借助“商品线”来进行,而社交媒体营销借助的是“人际线”。“商品线”,“商”在前,“人际”在后;“人际线”,“人际”在前,“商”在后。两者交织在一起,充满矛盾,营销问题重重。

企业营销实践陷入双重困境

许多企业误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办活动、请代言人、做事件来炒作自己,甚至把营销当成吸引眼球、忽悠客户的手段。只是在互联网情境下,换成了微商、网红以及直播等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许多企业的社交媒体营销结果,只有人气,没有消费;只有喧闹,没有转化。人气和喧闹不会形成客户忠诚,更不能形成产品竞争力,企业最终面对的是经营问题,是消费者!

社交媒体,关注的是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社交媒体营销,借助人际交流的渠道来从事营销活动。“人际”渠道逐渐融入“商业”渠道,企业关注的是社交媒体营销的商业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营销陷入双重困境:伪营销数据化管理以及营销缺位。

伪营销数据化管理

企业只看表面的营销数据,并没有真正关注企业的长期营销目标。伪营销数据化管理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企业制定一系列复杂的KPI指标来管控社交媒体营销的效果,如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微信文章阅读量、流量提升、曝光量的提升、CPC的价格控制、SEM的投放效果以及评论的次数等。为了完成这些指标,营销人员疲于奔命,冲业绩拿奖金,只看短期利益,将企业的营销目标抛之脑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交媒体营销尚处于初始阶段,专业人员不足,缺乏清晰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难以正确评估营销效果。有些企业陷入迷茫,过度依赖KPI指标和营销计划,造成伪数据化管理。

营销缺位

面对社交媒体营销的变化,商家、消费者、营销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角色缺位,让营销定位更为模糊不清。

首先,商家只关注促销。营销4P只做1P,而另外3P(产品、价格、渠道)被忽略。当公司的产品销售业绩欠佳时,营销的任务就变成强行推销和广告来增加销售。其次,消费者只关注价格。网上消费者价格敏感性高,网上搜索主要以价格为主导,而对产品、服务、质量的关注度较低。最后,营销人员只关注短期利益。企业过于依赖KPI营销指标进行管理,没有将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

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营销应该是创造出不用推销的产品,让客户感受到产品价值。”社交媒体使消费者权利增强,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企业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归营销本质空前迫切!

回归营销本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从产品为中心的营销1.0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2.0时代,到以价值为中心的3.0时代,再到如今客户有了很大自我实F诉求的营销4.0时代。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如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所言:“不变的是营销的本质。数字技术只是对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的升级,它没有替代营销的本质!营销的本质还是利他、需求管理以及为客户创造卓越的价值。”因此,结合企业实际,我们提出未来的社交媒体营销应该回归营销本质,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营销活动。

需求管理: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会员体系

科特勒指出:“顾客满意是公司未来利润的最好指示器。”他强调“营销管理的实质就是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在营销界占主导地位,是众多营销流派中体系构建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学说。策略体系从PEST分析开始,到产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再到消费者分析,然后根据STP战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这种战术组合被E.杰罗姆・麦卡锡归纳为4P组合(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之后,科特勒在4P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但本质上都是在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客户需求。

在社交媒体营销背景下,企业可通过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会员体系,通过三步曲实现需求管理(见图2) 。

第一步,以大数据为基础,APP为载体,构建企业客户画像。

科特勒说:“营销4.0正是要解决在大数据、连接、价值驱动情况下,如何洞察与满足这些连接点所代表的需求,帮助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连接下,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消费习惯被记录到大数据系统里,形成消费者“比特化”。这些海量的行为、消费数据代表着与消费者无数的连接点。大数据和APP构成了企业会员体系的两层外网,企业据此可以构建客户画像,洞悉消费者需求。

客户画像即客户信息标签化,就是企业通过收集与分析消费者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主要信息后,抽象出一个客户的商业面貌。应用大数据和APP信息基础,客户画像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找到精准用户群体以及用户需求。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收集数据,静态数据如年龄、性别、地域,动态数据如浏览网页、搜索内容等;第二,贴上客户标签及指标,标签代表客户的兴趣、偏好等,指标代表客户兴趣程度、购买概率等;第三,用户建模,即勾勒出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谁做了什么事情。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客户画像,掌握消费者需求的雏形。

第二步,掌握消费者需求,打造以会员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有了客户画像,企业可以进一步结合会员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以服务留存客户,形成客户忠诚。

针对消费者不同需求,企业服务体系的实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一是价值类需求,制定购物积分、折扣、生日特惠、免费包装服务等;第二是便利类需求,制定致电会员中心享受免费预定、预留服务;第三是个性类需求,安排会员VIP休息室、会员受邀出席沙龙活动等;第四是速度类需求,机场VIP专用快速通道、银行快速服务通道等;第五是信息类需求,发放指定商品信息、促销通知服务等。

企业以会员为中心,掌握消费者不同个性需求,制定针对性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在线上,企业可以借助会员特权和福利打造自己的积分商城,开拓市场合作,联合商家成为折扣专享联盟,让会员体验到特权。在线下,实体店实施体验升级计划、星级服务计划、体验旗舰店计划,对门店星级和服务进行管理。

第三步,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用户口碑。

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与顾客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并通过接触点向消费者传播企业形象和内容。结合线上推广、品牌投放、媒体公关、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体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客户的口碑传播出去。如海底捞就是把客户的体验做到了极致,产生了极强的口碑宣传作用。

通过大数据找到客户画像;由客户画像对应的消费者需求,打造会员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再以服务为口碑,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帮助企业形成口碑效应。这个以顾客为中心的需求管理三步曲,形成了社交媒体营销管理闭环。此时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再是单纯的造势,而是鲜活的内容。

创造价值:打造极致场景,让品牌人格化

唐兴通提出的新4C法则,指场景(Context)、内容(Content)、社群(Community)以及连接(Connection),是社交媒体营销的新组合方式(见图3)。笔者结合实践,进一步发现,极致的场景和引起共鸣的内容可以让品牌人格化。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鲜活的品牌人格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粘性社群和人际连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精准传播,进而创造消费者价值和企业价值。消费者价值指通过场景和内容实现实物和心理上的价值;而企业价值即通过社群和连接实现绑定社群和口碑传播的价值。

打造极致场景 Context

场景分为现实生活场景以及互联网使用场景(包括PC场景和移动场景)。

场景的特点体现在时间、地点、人物等多维度交织在某一特定环境。场景关注的是时间的集中、地点的集中、需求的集中以及群体情绪的集中。

极致的场景是指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集中的需求环境下,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打造的场景有机融合起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如“困了,累了喝红牛” 抓住了消费者“困”和“累”两个需求最集中、批量的时机,营造了消费场景。又如,“双11”、“感恩节黑色星期五”购物节,在实物上实现了价格的折扣;在心理上,满足了消费者购物狂欢节的感觉,实现心理上的满足感,需求和情绪都被集中到了特定的时间、地点,营造了全民消费的极致场景。

以用车场景为例,网络地图的便利性和精准性,让驾驶者越来越依赖地图导航功能。在这个场景里,客户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对车载支架和手机即时充电工具的使用上。瑞卡租车是中国第一家提出“便利租车”概念的公司,近期推出的车载便利包服务,就是针对驾驶过程中,车内的密闭空间内,满足驾驶者集中需求的极致场景(见图4)。

引起共鸣内容 Content

内容是微博、博客、频和社交网站快速传播的杀手锏。无论短信输入、朋友圈转载、广告宣传,传播的都是内容。内容营销是以图片、文字、动画等介质,传达有关企业的相关内容以给客户信心,促进销售。它们所依附的载体,可以是企业的LOGO(VI)、画册、网站、广告,甚至是T恤、纸杯等。

引起共鸣的内容结合消费者需求,触动消费者内心,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如中国移动推出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就与年轻消费者产生了共鸣,成为年轻自主的标签。

汽车租赁行业90%以上是男性用户,其用车需求集中在商务、自用、探亲、旅游上,瑞卡租车据此将顾客分为四类:成功人士、我是老板、文艺青年、上进小哥。在车载便利包上,用诙谐的语言,如“如果成功是靠颜值那我已经功成名就”、“如果有的选我只想做个打工仔”、“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我是要成为富二代爸爸的男人”,传递消费者形象,希望与其产生共鸣(表1)。

互动粘性社群 Community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互动粘性的社群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借助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社群可以分为:兴趣社群、人际关系社群、幻想社群、交易社群;从消费者市场角度,社群可以分为:地域型社群、人口结构型社群、主题社群。

企业不仅需要找到社群,更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社群,抓住用户,定向歼灭,实现更大的企业价值。小米的成功就是在构建“米粉”上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企业需要增加互动粘性,创造与消费者交流的机会,才能让消费者重复消费。如收集客户评论和意见反馈,与消费者互动,小米手机发表新品之前,会大量采集客户使用产品的心得以及“米粉”想要的手机功能,这些成为产品开发的基础,用以创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样,瑞卡租车便利包构建了四种典型社群分类,也是在收集客户反馈后的一种尝试。

人际传播连接 Connection

连接源自传播学,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作用重要,但是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传统的营销广告多为大众传播模式,旨在提高品牌知名度。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人际传播成为高效的模式,企业通过人际传播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随着社交媒体五个阶段的迭代,人与人直接的连接越趋便利,互联网、物联网,万物互联。此时,任何事件都可以快速传播。很多人感叹,台风季节还没有看到下雨,朋友圈已经十级台风。现在消息反应最快速的是微博或微信,传统的新闻渠道已经滞后。网红、微博大V、群主等拥有一定粉丝群体的人,成为了圈子与圈子、商家与粉丝之间的连接者。

社交媒体环境下,企业抓住人际传播连接,抓住连接者,即抓住了圈子与圈子,商家与粉丝之间的入口。此时找到目标客户,绘出传播路径,将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比起传统的大众传播,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连接,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消费者。

品牌人格化

社交媒体平台多,社群分散,如何让消费者在众多平台和有限时间内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头疼的问题。企业可以从品牌人格化(brand personification)角度出发,结合新4C法则,落地企业实践。即通过 “场景”和“内容”让品牌人格化,使企业区别于其他品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接下来,通过“社群”和“连接”实现社交媒体营销的传播。

品牌人格化,就是把品牌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和情感诉求的人性化符号,呼应目标消费者心中的潜藏情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消费者“对号入座”,让品牌潜移默化中产生粘性。罗振宇把《罗辑思维》经营成了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读书人形象,呈现了品牌人格化的魅力。他f:“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是品牌的去组织化和人格化!”

过去的传统品牌互联网化,其本质是只注重用户流量和用户数量。而品牌人格化,以两种方式更快锁定消费者。首先,针对精准社群,体现独特的品牌哲学。比如,耐克“Just do it!”针对年轻人渴望自由的心声,倡导了追求自由的品牌哲学。其次,倡导差异化的生活态度,让客户产生品牌共鸣。例如,苹果手机上市之初,以其无按钮设计,表现了简易方便的生活态度,立刻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形成鲜明对比,快速找到了产品与消费者的契合,引起了消费者共鸣,口碑传播迅速铺开。

因此,企业如果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集中的需求环境下,通过品牌人格化的方式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与“场景-内容-社群-连接”形成完美的闭环,不仅为消费者创造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而且也帮助企业锁定社群,实现口碑营销的价值。

回归“利他”根本:“商品线”与“人际线”融合

传统营销 “商品线”

传统营销,“商”在前,“人际”在后。无论是4P、4C还是4R,都是为了实现商品交易的营销组合。

4P营销组合以产品为导向,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由麦卡锡教授于60年代提出。到了90年代,罗伯特・劳特朋教授提出4C营销组合,强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 、便利(convenience) 、沟通(communication)。4R营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唐・舒尔茨于2001年提出,即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ion)、关系 (Relationship)和回报(Reward)。

虽然4R营销已经着眼于企业与顾客建立互动与双赢的关系,不仅要求积极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且希望企业主动地创造需求,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建立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顾客联系在一起。但是,其本质以竞争为导向,从企业出发,把商品推销给顾客,还是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商品线”思维(见图5)。

社交媒体“人际线”

社交媒体营销,“人际”在前,“商”在后。“人际传播”是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从互动行为来看,人际传播的层次分为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以及不在场传播。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人际传播包括印象管理、自我意识、自我监管、互动以及传播焦虑等。这些都表明,人际传播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及形成的社群的联系,并没有商业性内容。

企业看到了社交媒体的“连接红利”,社交媒体营销因而快速发展。此时的社交媒体,在“人际”关系之后,加入了“商”的属性。社群成员在社群中获得归属感,进而在社群中消费,社群成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人际和群体传播,产生口碑效应,沉淀客户资产。信息传递快速直接,人与人之间既有人际,又有商业。如今,企业利用消费者之间的连接与沟通从事营销活动,但是片面追求利益,企业回归传统营销思维,把“商”置于“人际”之前,产生了诸多矛盾。

融合

“谈钱伤感情”! 当社交媒体营销被过度商业化,消费者已经不再信任。在商品时代,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发声,灌输概念给消费者;企业搭平台,做户外广告或者线下活动;企业卖产品,实现商业交易。而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消费者参与发声,自主主导;社交自媒体,人际相连;自我实现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这两者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人际关系恶化,诚信守信下降,“商品线”与“人际线”难以协调,关系日益恶化。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关键!只有当“商品线”与“人际线”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商品”在“人际线”上的流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营销的本质,即“利他、需求管理以及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只有当营销回归其本质,以“利他”为根本,才能借助“人际线”进行营销活动,构建消费者画像,洞察消费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传播特点 广告传播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英文为social media,亦译为社会性媒体。社会化媒体,这个新术语最先出现在一本叫做《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电子书里。作者AntonyMayfield是Spanmrworks内容和媒体部门的主管,也是社区方面的专家,在在线社区领域拥有10年的丰富经验。他还是Chatrerded公共关系学会的成员,拥有十年以上从事媒体和公共关系的经验。他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社会化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形式和特点也会随之变化。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也会有新的理解,但是无论怎样,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依然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目前,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有六种基本形式: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社会化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平台,并能以共同的兴趣、话题将人们组成一个虚拟社区。因此,社会化媒体也被看做是有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性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和行为引导作用。

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主要是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构成。在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又赋予了这些传播要素新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麦克卢汉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来阐释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的模糊化

在过去信息匮乏的几个世纪里,大众传播一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但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伴随来的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播概念下面容模糊的大众已经演变成为会自主选择媒体、会和媒体互动、已经部分掌握话语权成为传播者的“网众”①了。我们现在所处的Web 2.0时代,网络个人化、个人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关系”是人际传播的中心议题,所谓“关系”是指双方对他们的行为的一系列期望,它是建立在双方交往模式的基础之上的,这一主张是人际传播理论的核心所在②。

在传统广告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是广告主或者从事广告行业的广告人,而受传者是消费者。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广告传播基本上都是单向模式,即传者 受众的传统指向。 只不过,早期的广告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性和实际利益,而品牌形象广告则作用于人们的感受和心理利益③。如今,传者和受者不再是拉斯韦尔的线性模式,而是类似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受者会变成传者,传者也会变成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相互转换的。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上可以看到,“姚晨”、 “李开复”、“三联人物周刊”、“扶贫基金会”这些名人、专家、传统媒体、机构,也出现了“段子”和“后宫优雅”这些草根力量的代表。传播者呈现更多元化,更平民化的特点。

2.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

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内容的多元化。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在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内容制作设备和工具.根据自己的编辑方针制作传播内容。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创造自己的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内容变得越来越容易。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想、所看、所经历的事情,以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传播开来。不论是博客还是播客.既可作为个人的私密空间,写或播自己的所看、所想。又是对外交流、传播的工具。如微博页面上既有传统的新闻消息、明星的行踪日程、专家的观点思想、机构的活动号召,也有普通人的感慨心情、爆料发现。并且传播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导致内容的极大丰富和多元。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文字,或是形象的图片或是生动的视频直播,更有可能是几者的完美结合。

3.传播媒介的融合性

社会化媒体融合各种网络应用,如博客、播客、IM、小游戏等,日益成为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的的媒介。社会化媒体也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根据各自不同的媒介特质进行信息的过滤、整合、链接、融合,产生出符合受众多元化价值需求的产品。各媒体的积极合作,体现着媒介融合的特点。麦克卢汉曾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④。麦克卢汉在几十年前所描述的这种延伸,如今运用到互联网上仍然恰如其分。正如文字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 社会化媒体集成了以文本、图像、声音为基础的,以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即时通讯、交友、主题社区、音乐共享、RSS、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成为了人更为广泛的延伸。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限制,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于不同时间点进行相互交流。

4.反馈的即时性,分享性

社会化媒体使得传、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也使得传、受者之间的反馈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与传统媒介不同,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以往互动性不强的传播模式,从“一对多点”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变成了交互式的传播。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使得传者可能转变为受者,而这主要通过反馈来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使传播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因为它还原或恢复了传播的本来面貌和传播价值。据此,社会化媒体对未来经济运营模式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理念。Web 1.0时代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间隔,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以往无法有效获取的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BBS大大扩大了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范围,进而也影响了身处这一时代的各类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互动分享。协同合作的成功建立在合作方能否进一步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的基础上,这种互动分享应该是毫无保留的。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是构建于人们之间充分的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诸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了企业营销、用户日常生活与人交流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1.传播主体虚拟性的瓦解与广告信息的说服效果

网络的虚拟性,主要表现为网络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以及网络用户行为的虚拟性。因为网络用户在网络上都是以符号形式出现,并与代表他人的另一个符号进行交流,所以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流均无法真实地体现出用户在现实社会中的属性,网络用户的存在无法通过传统手段来进行认定,即网络用户身份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是指网络用户通过臆想,在网络上运用各种符号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虚拟自我,不断创造出夸张扩大、脱离实际的“虚拟现实”,来完成自身“网络形象’’的构建。

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缺失,并导致了“社会真空”⑤。网络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完全是出自个人意愿,使得了人们普遍认为网络中信息的可信赖度低、具有虚假性和迷惑性。贝格尔和查拉布瑞斯曾就CMIC(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传播)中信任感的建立提出“非确定性降低”学说⑥,认为如果网上交流者不能降低交流对象的非确定性,信息的传递将会受到阻碍或很难获得。由于信任无法建立、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很大程度上广告的效用大大降低,尤其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事件的广泛传播,更加加深了之中不信任的鸿沟。

社会化媒体就是利用技术去创造(co-create)、了解(know)、喜欢(like)和信任(trust)。它涵盖了博客、社会化搜索、社区网络和书签网站等。在信息过剩时代,关系构建的核心就是信任⑦。广告是否能够引起受众对于广告信息的心理、态度、行为层面的变化,信源的可信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实名制恢复了匿名制所隐藏的个体的社会属性,网络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认定,这就有效的降低了传播主体间认知的非确定性。依靠实行实名制的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关系网络节点中的个体进行的广告传播,在信源的可信性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广告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社会化媒体平台实行实名制注册,绝大多数用户所登记的信息都是个人的真实资料,实名制促使个体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因而个体所传播的内容与个体形象的塑造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例如,微博中的加V认证就是个至关重要的功能,它使实名认证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仅对社会公众类事件发言,也同样可以对商品与服务的性能及体验评价――以自己的真实体验向公众表态的行为,正填补了今天这个社会最受关注的诚信缺失。其次,用户的交际范围主要是“我的好友”,其人际传播范围主要是基于现实人际传播范围建立起来的,传播范围趋于现实物理世界的朋友圈。运用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来分析,个体根据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以及自身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而相应做出的“前台行为”。个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直接与自己的网络形象塑造有关,因而在传播的内容方面,一般都是真实可信并具备一定传播价值的。同时用户之间稳定的交流与亲密的关系,也对信息内容的可信赖性有着积极影响。相对于陌生的信息来源,人们更倾向于受到现实的朋友或者在某领域有权威性的意见领袖的影响。

广告信源的可信性对广告受众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广告信源的可信度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进而影响他对品牌的态度,最后导致影响购买意愿。因此,通过可信度高的信源所传播的广告信息能收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2.社会化媒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社会化媒体对消费者获取信息的影响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2008年中国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显示,网民在购买商品前期通过社区查阅相关信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88.0%的网民选择在购买产品/服务前在社区论坛上寻求相关信息情况。由于社区中可以看到更多拥有实际体验的用户评价,网民对社区中信息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也不断上升,网络口碑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社会化媒体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网络口碑产生作用,而网络口碑的传播需要借助网络和网络上具体的信息传播平台,这个平台也即社会化媒体的种种形式。根据Rokeach和DeFleur(1976)提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mediasystem dependency theory),一方满足需求或达成目标,必须依赖另一方的资源,当个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增加时,他们会选择有用的媒介信息,赋予这些信息较高的注意力,并会对信息本身及传递这些信息的媒介产生较高的情感。所以消费者社会化媒体的依赖程度也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的态度。

(2)社会化媒体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关于媒体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最早有美国广告学家E.St.Elmo Lewis提出AIDMA法则,即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一培养欲望(Desire)一形成记忆(Memory)一促成行动(Action)。该法则认为消费者作为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对营销信息做出相应的预计中的反应,因此对大众媒体广告所传达的信息,消费者会没有抵抗能力的全盘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消费者通过网络搜索阅读大量相关信息以增加消费信任,特别是将社区作为获取相关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企业对产品营销的网络推广方式的关注也随着消费行为的改变增加了许多。针对由网络及移动电话的普及而导致的新消费趋势,日本电通广告集团创造了AISAS⑧。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对Web2.0网络条件下的消费者的态度和决策模式做出了修正,由原先的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n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模式逐渐向含有Web2.0网络特质的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nSearch(搜索)―Action(行动)一share(分享)模式的转变。电通通过调研,认为Web2.0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受社会化媒体影响改变了许多,在认知商品、比较探讨和决定购买的阶段,其信息来源与决策依据以互联网及口碑相传为主。

消费者主动寻找、主动提供消费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上变成普遍的行为,有问有答推动话题递进的“对话’’沟通形式将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传播重要方式,企业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性媒体的话题引导和关系建设中来。在大众媒体上找到消费者的聚集点,找到适合的方式、时机和内容做广告投放。

3.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于广告信息传播的影响

首先,从信息的传播手段来看,通过与博客、视频分享、播客等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赋予了人际传播更多的形式和更大的活力,日益成为一种文本、音频、视频兼具的媒介。这在如今的消费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除了物质消费,还包含对于符号的消费,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构成特征同样适用于网络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基于情感的交流,通过多样的、互动的符号让对方接收到传者的情绪体验,信息源越是多元,情绪体验的满足度越高,通过结合各种图片、音乐、视频,受者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传者的倾向,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触发受者自身的共鸣。这种由于对别人的情绪觉察而导致的自身情绪唤起,就是“移情作用”⑨,即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作用。采用这些手段进行的广告传播,传播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其次,从信息来源以及流动方式来看,传统的互联网用户主要把精力花在门户网站上面获取信息,信息的流动主要是信源与信宿之间一对一的线性传播。而现在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可以依靠社会关系网络和RSS技术,通过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不仅可以获取来自于网络中其他节点所推送来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将信息无障碍地传播到关系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不仅能够实现个人对个人的封闭的线性传播,还可以实现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同步或是异步的开放性传播,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网状结构。信息借由这种网状传播结构呈辐射状地发散出去,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的信息传递。用户对信息流进行基于社会关系的梳理,使得信息在指向性、专业性以及有效性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以及传播方式。通过对社会化媒体网络的运用,用户实现了信息从个人独享到与身边的人分享再到与更广泛的人群的共享。这种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远比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有质量和高效率。社会化媒体取代门户网站成为用户最主要的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四、 结论

社会化媒体中的广告可以对用户社会属性进行分析,通过了解用户的地理位置、收入水平、行为爱好等,然后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节省了广告开支、提高了顾客转换率等,对广告主来说具有非常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社会化媒体用户来说,通过精准投放的广告,也可以节约时间,直接接触到自己有可能感兴趣的广告信息。

社会化媒体广告传播的核心就是广告信息,是通过关系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关系链条,依靠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并辅以多种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了解了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征,是正确地制定广告策略的前提,然而由于构成传播环境的要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广告传播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很多,还需要根据网络媒介的变化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再进行更详细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郑智斌.网络人即传播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响出版社.2004(01).

[4]杨溟.社会化媒体浪潮中的媒介生态重构与传媒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01).

[5]张灵燕.电通重构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J].现代广告,2007年第2期

[6]郭劲丹.广告传播中影响受众态度与行为的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8,(08).

[7]唐佳希.从“使用与满足说”探广告理论的缺陷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7)

[8]Spannerworks:《什么是社会化媒体》[EB/OL].

[9] Berger,C.R.&Calabrese.R.J.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 and beyond:Toward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注释:

① 何威.网众与网众传播.[D].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② 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③ 唐佳希:《从“使用与满足说”探广告理论的缺陷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7).

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 郑智斌.网络人即传播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响出版社.2004(01).

⑥ Berger,C.R.&Calabrese.R.J.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 and beyond:Toward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⑦ 杨溟:社会化媒体浪潮中的媒介生态重构与传媒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01).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5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AISA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85 -03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下,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社交媒体正在迅速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何为社交媒体,即一种建立在客户基础上,并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的一种方式手段,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通道,开展企业营销活动。社交媒体营销就是企业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产品推销、品牌宣传和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常见的社交媒体营销工具主要有企业官方网络商城、微博、微信、论坛和各类公众号等。

而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是检验企业运营社交媒体情况,并对社交媒体营销结果进行评判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对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研究比较少,主要还停留在概念计算阶段,没有对消费的各个阶段进行细化量化。本文对消费者各个购买行为阶段进行量化,分析影响客户转化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建议,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二、社交媒体营销与客户转化率

社交媒体营销和传统的营销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不同,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传播方式灵活,传播的成本低,周期短,传播面广,可信度较高,用户对于信息的控制程度高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采用社交媒体营销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营销手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新兴的互联网大国,拥有超过6亿的互联网用户。目前国内主流的社交媒体中,微博、微信的发展最快,因此众多企业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营销的主要平台。比如在汽车行业中,奥迪和奔驰等知名品牌成功运用多种社交媒体营销手段,在品牌宣传、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一汽集团的官方微博“@一汽―大众奥迪”已经运营五年多,平均日净值粉丝数量达500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不断增多,有必要对社交媒体的营销效果进行研究,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进入研究视线。

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指的是企业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消费者数量与企业潜在的消费者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λ为客户转化率,N1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的实际客户数量,N2为企业的目标客户数量。

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是判断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活动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当该转化率值较小时,说明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效果差,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营销活动成果显著。通过客户转化率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社交媒体营销对客户转化率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营销AISAS分析

AISAS方法是由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一种消费者购买行为全过程分析模型,从传统的AIDMA营销法则(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 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逐渐向网络时代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阶段。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新网络时代下客户的消费行为,AISAS模式框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起注意,企业要通过营销信息引起新老消费者的注意,发展培养新的潜在消费人群;第二阶段是激发兴趣,引起了潜在顾客注意之后,企业要继续开展后续营销工作,激发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兴趣;第三阶段是进行搜索,目标消费人群在对企业的营销信息成功产生兴趣之后,便会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了解产品更为详细的介绍;第四阶段便是购买行动阶段,目标消费人群在对营销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便可以直接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消费;最后一个阶段为分享环节,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个特色,消费者乐忠于对其购买行为进行分享,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AISAS下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模型

AISAS下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计算主要是依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五个环节即引起关注、产生兴趣、进行搜索、购买和分享,构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AISAS分析模型,详见表1。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对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各个环节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模型,其中AISAS分析中的五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为各个阶段的实际客户数与目标客户数之比。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某著名移动通信商对其一款新上市手机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相关内容,活动结束后,各类平台上的营销内容浏览量大420万次,企业各类平台的公共账号新增粉丝数170万人;其中各类社交平台上的行销内容相继被转发分享140万次;产品营销活动结束后,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了营销期间搜索关键词的用户数为110万;通过企业官方网站和各类网络购物平台的企业官方商城购买其手机的客户中,其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粉丝的数量为80万;其中共有55万人购买后根据企业的奖励信息对相关营销内容进行了分享。

通过上述示例,计算出AISAS模型各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和传统客户转化率值,详见下表。

(三)客户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AISAS分析的各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有差异,从整个AISAS分析过程来看,注意阶段的转化率较低,分享阶段的转化率也不是很高,其他几个阶段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传统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较低,这是由各个阶段的转化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一个环节的转化率低都会导致整体的客户转化率变低。

因此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客户转化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营销内容要快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将信息传达到潜在的消费人群中去;其次,企业营销内容迅速激发消费人群的兴趣是营销成功和提高客户转化率的关键;最后,企业营销应当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将消费人群引上正确的轨道上来,并开展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消费者自觉分享购买经历,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四、基于客户转化率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升

通过上述AISAS模型下的客户转化率研究,分析了AISAS各个过程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方法,提出有针对性地提高转化率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提升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一)选择合理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消费群体

目前国内外社交媒体种类繁多,企业要根据其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营销手段,还要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这是企业开展社交媒体营销的开始。因此企业要开展市场调研,对其产品的购买人群进行分类,找到企业的主力消费群体类型,包括年龄层次、教育背景、购物习惯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企业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和他们使用频繁的社交媒体平台,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社交媒体营销,迎合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从而提高该阶段的客户转化率。

(二)加强企业营销产品的宣传力度

AISAS分析模型中,兴趣阶段的转化率一般较低,因此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内容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激发目标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兴趣度,因此企业要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

(三)加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膨胀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安全等问题。企业要加大社交媒体平台建设的力度,规范平台运营模式,保护客户信息安全,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网络购物环境。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建设,可以向客户展现一个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高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实程度。

(四)建立消费者分享有奖制度

通过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AISAS分析模型下的分享阶段客户转化率不高也直接影响到总体客户转化率。分享是新媒体营销的一个最大特点,通过分享购物经历并发表评论对扩大营销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完善的消费者分享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分享,提高该阶段的客户转化率,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五、结论

本文开展了基于AISAS的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特点、客户转化率计算等内容;然后介绍了SISAS模型的分析过程,提出了基于AISAS方法的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分析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客户转化率的因素;最后基于客户转化率提出了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改进意见,以达到提升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永丽.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18):92-93.

[3]丁守俊,翟群臻.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营销客户转化率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4(37) :126-128.

[4]姜佳延.奥迪品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D].吉林大学,2015.

[5]田广,卢佳滨,张华容,邓俊勇.微信客户转化率研究――以AISAS模型为例[J].中国市场,2014,(39):10-14.

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范文6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