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理论范例

社交媒体理论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1

(一)自媒体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

1.实现精神社区的构建。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文化发展膨胀,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基尼系数已达到国际警戒线,这种环境下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有关部门深思。我们不能只发展经济,还要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同时发展,让更多的公众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每个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2.推动地方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能否尊重其自身成长,能否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社区社会管理,积极给予服务与指导,坚定的走群众路线,切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各地方要以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实现社会与市场的平衡和发展。

(二)自媒体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1.区社会管理对于重建基层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共同体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在服务于广大公众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稳定,对于重建基层共同体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纵观社区发展来看,当社区的自生性较强、被授予更多的权力时,社区组织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同时能够更多的解决群众自身问题,在管理中建设,在建设中管理,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积极创建发挥有活力的基层社会细胞。

2.社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划为“五位一体”,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一项任务,这种地位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经济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社区社会管理可以发挥基层组织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社会建设和服务延伸到家家户户和邻里邻外,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也能为社会整合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3.社区基层的网络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顺应时代潮流。

当前社会网民人数越来越多,而基层网民代表着普通大众的心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能正确运用、发展自媒体交流平台,将会对整个社会管理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发挥自己网络正能量的同时可以帮助社区塑造良好的亲民形象,通过互联网打造和谐的社区关系,使得社会管理创新顺应时展潮流。

二、当前我国社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一)社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特殊人群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百姓大范围的涌入社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随之产生,社区人口结构因此改变,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增多,使得当前形势下社区管理非常困难,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服务管理工作,还要对社区内的特殊及弱势群体给予一定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于目前社区中新生的很多民间组织和民办企业,社区还要对这些工作者进行一定的监管,保证社区内的安全和稳定,要对整个社区的居民担起责任,社区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

(二)社会矛盾大量交汇,利益格局多元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高速发展时期,地域性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和理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导致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然而,社区自身的管理权力又受到行政体制的限制,同时社会分化的加剧又直接导致利益格局多元化,不同利益关系在社区中会产生对立状态,造成社区人际关系淡薄,安全隐患增多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社区环境污染、房屋改造、盗窃违法案件等时常发生,这些矛盾的交汇集中,给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极大的发展阻碍。

(三)社区管理仅局限于服务职能而非真正的社会职能

由于我国自身行政体制的特点,我国大多数社区目前还只处在服务职能阶段,对于一些真正的社区事务并没有自主权与决定权,仅仅还停留在政府指导下的被指导和被领导关系,但随着社区社会管理的不断延伸,更多的社会成员希望能够自我管理的愿望不断加强,这就容易造成居民与政府或是社区人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和不稳定,长此以往居民失去动力与激情,更加对社区管理置之不理、不支持,造成社区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得不到支持而感到失望和没有上进心,使得社区社会管理的人力资源储备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自媒体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的发展途径

(一)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公共需求

我国的社区建设从应对社会问题起步,社区工作涉及层面较多较复杂,上到劳动就业,下到邻里纠纷,任何一项社会管理工作都不能疏忽,归结其宗旨就是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需要社区管理跟得上居民的脚步,不断健全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工作领域,英国学者布拉德肖把人的需要分为感觉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规范性需要和比较的需要,以他所划分的这四种需要来说我们的社区社会管理包含了很多的感觉与比较需要,但在表达与规范上还有待提高,我们要给居民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要给居民更多更完善更健全的制度,使得社区社会管理走上科学管理道路,找准居民实际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力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寻求创新,不断进行体制的规范化建设。

(二)重视精神社区培养,提倡公益志愿服务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这种精神是包括所有社区居民共同建构和维护的,需要人们亲自去参与和认同。当前社会人们总是寻求自身的归属感,尤其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更需要这种来自工作单位与生活场所的认同,这种归属感可以使居民减轻生活的心理压力。因此,社区社会管理要从重视精神社区培养开始关注动力机制,大力提倡公益志愿服务,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活力。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制定精神社区培养方案,对社区居民进行登门走访,以调查问卷、访谈等主要方式让居民对社区精神、社区管理、社区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居民行使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平日里开展公益志愿活动,针对社区的特殊情况做特殊管理,可以联系社会中介组织或学校招募志愿者进行不定期的公益活动,开展一些便利的小帮手服务工程。

(三)利用自媒体信息平台,创新“虚拟社区”社会管理

自媒体通过技术进步,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潜能,显著增强了人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如何主动顺应自媒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依靠人的主体作用,是社会管理的重大机遇。应该从“虚拟社区”入手,管理者越早学习、应用网络,工作就能越早显得主动和灵活,不能因年龄大、级别高就拒绝学习自媒体。通过网络创立“虚拟社区”,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得到自己的社区需求,有问题第一时间可以在网上与管理者进行沟通,社区有了新政策、新规定、新通知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让社区居民得知,这不仅方便每个居民和管理者,也让沟通渠道变得灵活而丰富,避免了很多当面不该发生的纠纷与误解。

(四)完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提升自身公信力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2

1.1恶劣的教学环境使设备的寿命得到缩短

作为计算机的天敌,灰尘的影响相对较大。机箱内、显示器及鼠标上的灰尘和污垢若未得到经常性清理,则会增加计算机故障的发生率,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计算机设备的损坏及老化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教室里,人员进进出出,每天都会有较多灰尘产生,学生习惯用扫把将教室内的灰尘和粉笔末打扫得漫天飞舞,这些都会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另外,灰尘还直接影响到投影机的使用。在风扇高速转动下,灰尘会落在灯泡、成像板及液晶板上,对过滤网造成堵塞,减少风扇的送风量,使风速降低,改变了灯泡的冷却效率,轻则造成画面出现斑点或杂乱无章,重则引发灯泡、液晶板、成像板烧坏的现象。维修起来不仅麻烦,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费用。

1.2计算机故障

带电移动台式机电脑,造成硬盘损坏,带电插拔VGA接口造成笔记本VGA接口损坏。

1.3薄弱化的管理力量,多样化的管理部门,引发设备无法及时使用

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由学生科、班主任管理,计算机机房由实习科、管理员管理,多功能厅和会议室由办公室管理。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心主要是靠中心机房的技术老师来进行管理维护的。他们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对学校内的一些电教室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包括设备操作、维修以及养护技术的应用。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除了计算机的设备以外,还应对过滤网进行定期清理,使散热达到通常状态,进一步将灯泡的冷却效率得到改善,避免由于散热不畅导致灯泡损坏的问题出现。

1.4学生掌管多媒体设备钥匙的弊端

多媒体设备的钥匙本应该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管理,可目前多由学生拿钥匙。上课时由任课老师监管,可下课后,特别是午间和下午下课到晚自习放学时间,就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学生任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以下弊端出现:(1)投影机长时间开机,比正常教学每天多出6个小时,使投影灯泡的寿命减少一半;(2)用U盘通过电脑播放视频等资料,引起电脑病毒;(3)使用网线连接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起网络病毒;(4)教室没人时不关投影机和幕布,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的不安全性。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措施

2.1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针对一些教师由于操作技术缺乏,对计算机以及投影机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都有所缺乏,掌握了较少的设备性能,大多数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室的损坏无法使用,因此在教室的操作培训力度上也要加大,每学期的开学初期,都应该先对教师展开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将培训的内容和费用划分至年度计划内。对设备性能的控制进行介绍,并能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调控工作,对于设备性能的介绍,还要对教师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调控工作,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以及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应用,确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应对自如教学设备出现的技术性突发问题。

2.2做好投影仪维护工作,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作为多媒体教学设备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投影仪的维护工作显得极为必要。通常情况下,投影仪的机壳上都存在用于通风的开槽或开口,空气的入口处设有空气过滤器,在投影仪工作的同时,对灰尘和污染物进行过滤。若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则会对投影机通风口造成堵塞,引发故障问题出现。所以,应对投影仪开展定期的专业化除尘工作,是投影仪维护的一项最佳方法。投影仪的灯牌是最需要维护的重点,也是使用的关键。由于在点亮的状态下,灯牌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灯丝一般都处于半熔状态,所以在开机状态下,禁止对投影机进行震动和搬移,以免导致灯泡炸裂、灯丝断裂等情况。

2.3开展计算机设备的硬盘保护和系统备份,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行得到一定的保障

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管理最复杂的就是计算机管理,由于是公共的应用场所,因此运用的教师也越多,由于软件的种类较多,加上病毒的侵害和误操作等,若是再对计算机出现不到位的保护情况,就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等情况,这样也会对正常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运用有效的计算机保护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包括硬盘和系统的备份情况的调控。

2.4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

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一般都需要完善并落实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调控,增强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机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直接关系着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需要的技术性素质控制与思想控制,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行,掌握一定的用电技巧,提高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能够主动、耐心、热情为教师服务。在教室的设备操作上对选择的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教室管理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对教室设备的管理者还应分析各管理员的管理心态以及操作管理的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实施,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提高素质能力并促使教学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3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网络社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便在不断完善,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增加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一、需求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探究

社交媒体平台百花齐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乐趣。本研究发现“微博”“b站”“ins”等社交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交往需求,还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一)安全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安全需求是个体主动寻求生理或心理的保护。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因为人处于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渴望安全的心理需求。“微博”本是一个社交平台,在此疫情期间它及时开通了武汉市肺炎求助超话,让很多不能及时得到救治的市民有渠道可以呼救。有些善于在微博社交的孩子在超话发帖,网民进行转发推广,从而保障患者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另外,武汉“封城”,市民在此境遇下极易缺失安全感。网络社交平台能帮助他们抒发内心的恐惧。同时,热心的网友也会陪他们聊天,使其获得安慰和鼓励,从而增加心理安全感。

(二)社交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交往(归属和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并获得其关怀与认同。据相关调查显示,“00”后陌生人社交需求强,是各类新型网络社交模式的主力军。他们愿意尝试多元化的社交模式,寻求伙伴,因为他们希望在网络世界做真实的自己,并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关数据显示,多数青少年表示“更倾向手机社交媒体而不是面对面语言沟通”。究其原因,一是网络社交大多属于匿名社交;二是网络社交还包含粉丝、游戏、兴趣社交,拓宽了社会交往类型。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容易建立牢固交际圈,成员间志趣相投,因而群体归属感较强,从而情感较稳固,能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

(三)尊重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尊重需求是指个体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社会肯定的需求。青少年的尊重需求大多属于外部尊重,即受到别人的尊重及高度评价。以往学习成绩是他们获得他人尊重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对青少年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当代青少年社交除了看成绩外,会更加看重兴趣。因此,网络社交成为他们扩大兴趣圈的重要渠道。他们会通过网络塑造自己期望的形象,以期获得他人的称赞。不仅如此,在发表动态时,他们会斟酌语言图片、增加趣味性来吸引别人的关注。相比之下,青少年利用社交平台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更易于提升学习成绩,获得他人的尊重。

(四)自我实现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即开发自身潜能,努力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必定是长久的。Web3.0时代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个性需求也更加鲜明,他们所追求的完美可能不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多涉及兴趣。其实,大众应该对以往嗤之以鼻的追星族进行改观。他们不仅会以偶像为榜样,努力学习、健身、培养爱好,成为更好的人,也会在疫情期间组织公益活动,传递爱心等。“成为更好的自己”似乎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虽然少年们的路还很长,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

二、需求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引导策略

网络社交媒体满足了青少年各层次的需求,但青少年仍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世界观仍在建构当中。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合力引导,最大程度上实现育人助人的目的。

(一)创设安全监管体系,满足安全需求

网络平台在带来大量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网络安全要跟上。首先,各大网络平台要依法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搭建良性的公共社交平台。其次,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开课或宣传的形式告知学生在网上也要遵纪守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的网络秩序。

(二)搭建校内网络平台,满足社交和自尊需求

相比以往,当代青少年自信和自尊的表现方式有质的提升。在社交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各类事情表达意见。学校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学生社交和自尊的需求。若能得到教育者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将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可以搭建校内网站或app,深入学生,把话题选择权给学生。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教育者要及时给予评论和肯定,满足其自尊需求。教育者应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来宣传优秀的事迹,或者组织互助活动以实现育人助人。需注意的是,满足自尊的需求绝非一味肯定或赞美。“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也会把自尊引向自私甚至是自负。因此,教育者应当指导学生在社交过程中要以礼相待,尊重他人,因为这样也是尊重自己。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在网络上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浮夸的虚拟形象可能会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真正达成自我实现。一要培养法律意识,传授网络法律知识;二要培养道德,保持善心,传播正能量;三要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做到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参考文献:

[1]王健.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70.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4

 

一、网络新媒体学科研究背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网络新媒体研究适逢可贵的战略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党中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给予网络新媒体研究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推动力。   这一年中,媒介融合成为产业主旋律: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三网融合”的推进,“物联互联”网络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步伐加快,增强了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和新兴营销模式的开创。如何占据新媒体领地,展开新一轮竞争,取得市场化模式的开拓创新,成为行业和研究领域中的一大主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虽增幅较2010年底仅为6.1%,但仍达到了增加2770万人的规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作为最给力的新媒体形态,微博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低成本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征服了更多的人,去领略“自媒体”的传播价值。让他们更充分地享受到创造与传通、需要与满足、关注与交往的快乐。被喻为“病毒式传播”的微博传播,在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干预,更突显出人人播报、人人参与的社会化特征。相应地,本年度中,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舆情表”和“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显现,现实和研究的进展提醒管理者增强网络舆情管理监督意识,提高突发事件的危机应对能力。如何遵循舆论传播规律、充分认识和发挥网络新媒体传播特点,拓展信息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引发着学界和业界的深入思考。   伴随着社交媒体在本年度的高速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日本海啸、地震、核辐射危机”、默多克“窃听门”事件、“英国骚乱”等等引人注目的国际事件中,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的作用令人刮目相看。站在全球角度,学者布莱恩•索利斯(BrianSolis)乐观地指出:社交媒体的初级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如何在未来提升社交媒体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和领导力需要探索。①在此过程中,对于社交媒体的研究与关注也不断冲击着学者们研究思考的领地。此外,新兴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伦理问题等,持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新媒体出版发行、版权管理、文化传媒、广告传播等研究保持着既往的热度。视频制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有所跟进,也不时呈现出研究的亮点和新意。   二、四类热点主题:研究内容及视角   (一)媒介融合:产业发展和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业界最显著的趋势之一。狭义上看,媒介融合内涵所包括的“相互渗透和合作”,涉及各类媒介、传播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广义上也涵盖了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整合。媒介融合趋势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接受群体认同等方面的挑战,其理念更新与技术创新,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发展契机。本年度,从对比角度研究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认识和开发多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推进全方位的创新,成为媒介融合研究的重中之重。   新旧媒介比较研究成果主要凸现了这样几个议题:1.竞争互动、整合议题和传播特色的相互借鉴。2.媒介融合中的业务流程、内容建设和产业升级。3.融合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专业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这些研究联系业界实践探索新媒体生存法则和发展战略。一些研究对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媒介的融合升级之路做出经验总结、归纳整理。这方面大多文章分析角度比较宏观,但也有研究②较有新意地融入了西方融合理论的成果,批判性地提醒人们注意媒介融合潮流中信息泛滥、媒介垄断经营、媒介社会形成和文化霸权加剧所带来的新问题。   进一步透视融合媒介的传播效果,一些研究联系融合文化等理论,从传统受众心理变化探讨融合媒介带来的社会影响,认为融合下传播格局和社会结构的重塑,拓展了话语权的新领地,也提升了全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③研究同时渗透到媒介鸿沟和国家安全等问题领域。有观点认为,④由于网络、博客和手机媒体的放大和二次传播的功能,媒介融合传播拥有了几何级数的传播动力,媒介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通过交叉共享、整合资源,使信息传播产业可以集中优势,节省成本,扬长避短,扩张整个传媒集团的优势竞争力。这加速了国际媒介集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使得相关国家具备了更大的文化扩张能力。依仗技术和资本优势的传媒大国拥有更多掌握传播工具的公民,使世界范围内的媒介“鸿沟”不断扩大。   在技术层面,媒介融合研究更关注原本技术封闭体系问题的解决,同时强调新技术显示出的几种优势:带动平台整合与终端互动、形成电子阅读习惯、带来全媒体数字报道形式的创新。在媒介融合研究中,对策性特点比较突出,不少文章以较大篇幅开展了融合时代传媒行业政府规制的探索。这些文章①落脚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政府规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让人们更快更好地通过多媒体终端获得有用信息,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缩小知识沟差距。2.政府规制的关键点是引导与管控的“平衡”。希冀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经验,通过严格行业制度和法律来规制媒体行为及融合产业的发展。3.探讨建立传媒业专门化管理部门,解决多头、交叉管理规制弊端。从而化解和协调部门分歧,更快实现产业融合,积极推进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大政方针的落实。#p#分页标题#e#   (二)微博传播:现状、影响与趋势   “微博”作为Web2.0新兴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建立了新的传播理念: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微博经历了由小众玩家使用到大众流行传播的过程,也有了“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之称,其一大特点是“强烈关注时事”,使用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工具或者第三方网站更新、浏览、回复、评论、参与信息活动。信息传播在微博的引领下进入到读秒时代,关于微博的研究也围绕着传播特性功能、公共事件中的影响、自媒体应用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展开。   探悉微博传播特性,有研究认为,微博是一种集“4A”元素为一体的媒介新形式。“4A”即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作为开放式平台,它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扩大了社会成员间共通的意义空间,用户借此对海量的信息兼收并蓄,彼此影响,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关系。②有研究进一步提出,这种网络关系,表现出与社交网站的很大不同———它是通过单向的跟随关系简化了的社交关系。跟随关系的不对称使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既亲密无间又存在一定距离感。③在这样一种意义空间和关系之下,微博产生了它信息构筑、文本内容、传播参与等方面的特点,并形成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局面。有研究提出,微博进入传统媒体平台和公共视野并得以常规化,与“微博事件”密不可分。因此认为,新媒体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现象本身,更在于其在新旧媒体关系的范式订立上具有典范意义:新媒体事件不仅作为报道的话题,而且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常规。④   2011年新闻事件不断,公共事件、突发事件成为微博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从领导人出访到两会召开,从日本海啸到玉树地震,从威廉王子大婚到俄罗斯明斯克地铁爆炸,从故宫十重门丑闻到京沪高铁开通,从“郭美美”事件到默多克“窃听门”,从国家大事到百姓民生,从国内到国际,每有大事发生,总有微博传播活跃其中,研究者透视这类事件,所进行的探讨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关于微博在公众事件的信息影响力;二是探讨微博干预社会生活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围绕同一、同类话题做出不同向度的思考较为常见。如关于“微博问政”话题,有研究从官员微博事件看民意的焦渴;有研究分析网民表达意见的方式;有研究探索政府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有研究透视微博信息在突发事件中的组织和管理。也有研究对微博传播中的传闻、谣言、侵权等负面影响给予了关注。对于微博这种新科技下的自媒体传播形态,学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代表性观点:微博传播自媒体特性突出,社会化程度高,更显平民化和草根性,面对全体公民开放,表达的个人化与私语化更明显。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以带动现实社会行动,产生全民参与的社会影响。   (三)新视角下的手机移动新媒体   在融合媒介大趋势之下,学界对于手机移动新媒体的研究势头兴盛,“手机是最重要的新媒体”①。学者们在研究中对手机传播的价值归属、所蕴含的技术潜能、所导致的传播格局变化、社会文化变更等赋予关注,对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态的运营、作用和监管问题也进行了更多有意义的探讨。其中,三方面的争议或讨论较有新意:第一,手机可划归何种媒体?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一种观点认为,手机是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并驾齐驱的“第五媒体”。一种观点认为,手机已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2011年度,学界延续这一归属问题的争议。有研究者再次从用户数和可信度方面,结合局部调查,试图做出主流媒体的定论。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互联网之后兴起的手机无线网络技术,在成熟的无线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双重支撑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依托于3G技术平台的手机传输技术,把交互式无线手机网络推向了前台。因此在未来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手机媒体将以其独有特性,成为媒体的“主流形式”,并将手机重新划定为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之后的“第六媒体”。②   另一个视角源自于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视。有观点推介认为,智能终端将人类手机使用从“拇指时代”带入“食指时代”。③宽带移动互联网正进入各个领域,在三个方面深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首先,即时分享改变传播方式与社会结构。其次,图像识别搜索开启物联网新应用。第三,新旧媒体跨界互动,技术与设计走向融合。移动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法则。在宽带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创新就是利用技术满足媒介与生活的融合,进一步延伸人的感觉空间、掌控空间,无限伸展人的各种能力。类似观点在抒发技术情怀的同时,也带给人们麦克卢汉般的畅想。第三是关于“手机信息社会”④的思索。研究观点普遍强调,手机是世界范围内重构日常生活、青少年社会交往、与他人获得并保持联系、愉悦以及商业活动、社会行动、爱与战争乃至政治干预的有力力量。并认为,手机的政治影响力如同互联网一样,能够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震撼力。两者联手,将进一步影响传播政治图景,手机传播作为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挑战现实,对未来堪称关键。这类观点对于手机社会作用的认识主要基于几方面理由:1.弥补“数字鸿沟”;2.手机信息瞬间穿过多重社会网络并使社会动员即时产生。3.对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延伸到缺席在场的领域;4.手机亲近性强;5.网络监管和审查的不便利。由此而关联出信息自由与公共安全、个人隐私、舆论引导、信息策略和建议等多方面社会问题的概括性研究。   (四)活跃而务实的网络社区、社交媒体、虚拟社会   人口流动繁剧、社会矛盾突显、舆论活跃、多元化观点频现,网络社区、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构建社群、信息、交往互动、维权倾诉、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占据网民主要力量的80、90后一代,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站更是他们了解和参与社会、维系和拓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已成为社交网站的主力,且多元化的使用倾向逐渐明显。2008~2010年间,社交网站用户中年龄在55~64岁之间的人群增长迅猛。2008年以前,这个年龄段的人只有9%使用社交网络,而到2010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43%①网络社区应用的增长导引了兴趣,延展Web2.0时代人们开始关注的网络内部运作机制、建构以及社会子系统与派生系统、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从社区传播和认同的建立切入,细微区分认同的差异性,并认为网络迷社区的拒斥性认同也是存在的,并且可能通过间接性的拒斥性话语和内容体现出来。②一些研究关注亚文化传播权和传播群体的形成,注意到了人际交往和口头传播模式在社区中的价值,通过网民层面的案例研究揭示网络社会属性,继续探索网络社区中的权威和意见领袖特征,推动Web社区规范和管理规则的建立。对于网络社区作用的评估,有研究者提出③社区的出现虽得益于技术推动,但强大社会影响的形成依然有赖于其媒体属性和现有传媒布局。认为网络社区门槛低、互动性和公共性强且匿名发言的特点促进了网络社区的繁荣。同时在“兴趣”和“地域性”两大类型的社区之中,“议程设置全民化”也容易夸大矛盾,导致谣言泛滥或形成网络暴力。对于社交网站营销模式的探讨构成了研究中一大上升性主题。这一研究特色的显现得益于电子商务迅猛增长的现实。随着新一代网络的到来,网络用户追求更加真实、实用。渴望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有机结合,SNS热潮不仅建构起庞大有机的网络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无限商机。#p#分页标题#e#   目前我国社交SNS网站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大类:传统社区服务、新型互动应用服务和开放平台娱乐类游戏。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主要有:游戏、广告、电子商务和无线增值服务。人们看到,SNS营销在未来具有强大发展空间,将会改变用户沟通行为。而由真实好友关系网络放大形成的巨大营销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盈利的模式已渐趋清晰:一是广告盈利,二是销售盈利,三是渠道盈利④。在此过程中,关系为王———社交网站如何影响消费者成为关键的东西,围绕这一点做文章,社交网站的盈利能力有望进入佳境。   社交媒体也称社会关系型网络媒体,主要以用户为中心,定向拓展社会关系,集成论坛、社区、即时通信、博客、播客、拍客等功能,具有信息与获取、游戏娱乐、交流互动以及建立人际圈等功能。本年度“社交媒体”影响研究异军突起,一方面同样关注接收群体、关注传播心理;一方面聚焦于全球化重大新闻事件,做媒介伦理、社会失范与管控维度的分析。有研究联系现实运用和社交媒体对公众的心理影响,总结梳理这种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如从搜集信息、打造“意见领袖”、投送信息、提高心理战作用等效能方面探讨社交媒体在心理战运用等方面的思路和方法。⑤有研究针对推特、脸谱、黑莓手机等新媒体在英国骚乱、“窃听门”、“西亚北非动乱”等事件中的社会影响作政治经济学分析,透视社交媒体的危机效力和社会监管的博弈,并认为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社交媒体通过扮演议程设置者、情绪煽动者、组织发动者三种不同社会角色,对社会监管带来挑战。该研究进而提出新媒体“善治”途径,促进自由与秩序的共生。①学界结合实践案例,对于社交媒体和虚拟社会特征、文化传播机理和社会效果的分析,开始将对这一新兴传播形态研究引向深入。   三、学科研究总体评价与启示   2011年的网络新媒体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几大特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两者都为今后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提示:   1.关注现实的思维导向下实务研究趋向细化。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兴趣和多向度观察思索。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感。如在对社群、民意舆论的研究中,研究更广泛地指向管理者、社会机构、主流传媒和普通网络用户,研究往往从具体网站、网民或特定的传播媒体入手,进行传播意图、引导方式、接受心理等的具体分析论证。一些学术文章力避笼统、大而化之的表达,而呈现出深入细节、聚焦微观、对比论理的特色,增强了理论研究的说服力。   2.重视从交叉学科的研究思路之中推进对于新媒体传播问题的理解。跨学科的交融是近年来学科研究的一个明显倾向。较之于以往,这一特征在本年度的网络新媒体研究中更趋醒目。如对于网络广告、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研究借鉴经济学模式和理论体系;对于虚拟社群的研究借用社会学分析范式和理论工具,传播与通讯技术研究的结合,都显示出跨学科的味道,也呼应了新媒体作为融合媒介的特征。   3.结合实践力图多维视角多种方法推进网络新媒体的学术研究。理论缺失、分析流于表面化,一直是学科研究的缺憾。2011年研究虽然未能总体上扭转这一局面,但是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媒体研究方法的探讨,从而希冀更理性地接近新媒体功能、使用和影响的分析;一些研究力求通过实证方法、量化分析考察网络社区、手机移动媒体;一些研究着重于中外融合媒体渠道、内容、运作机制、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为媒介融合发展找寻切实通途。这反映出学科研究体现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诉求,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但是,也应该看到,研究中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对于微博等热点现象研究尚显浮躁,不少成果只是流于肤浅印象的应时之作,有的只是做发展流程的经验总结,趋势的展望多带有主观臆测的色彩。微博、手机媒体中一些概念提出也尚待科学界定。同时,问题意识和论证过程都有待于加强、深化。如对网络文化、新媒体社群使用现状等现实热点缺乏深刻的学理认识,一些想当然的论述掩盖了理性思考。也有一些文章虽然注意到了量化分析或细微的角度,但难以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中外横向对比的研究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这些都留待今后的研究加以调整、校正和弥补。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交;道德;青年

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交互时代下的网络社交的基础。互联网交互时代下的人际社交网络的延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于社交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谐的互联网社交秩序需要公众的道德素养作为基石,公众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不断内化为意识又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不同于家庭和社会教育影响的碎片化,学校的教育更加系统、全面、权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社交时代背景,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化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发展教育者,以满足时展进步的需要和受教育者需要。

一、思政道德教育的互联网社交时代的背景

1.互联网社交的虚拟性对于道德要求高于传统社交

随着各大社交媒体和应用的丰富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社交时代,社交呈现出新模式,例如运用微信、自媒体、短视频、微商城、微博、直播、游戏等超级入口进行,基于互联网科技的相互交流、互动,具有虚拟性、广延性、速度快、经济化等特点。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04亿,普及率达到64.5%。[1]依赖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便捷、快速、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点,日益成为众多网民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影响力不断攀升。互联网信息的呈现通过了数字转码和人为编辑之后,信息内容的真伪、谣言、虚假报道等都对互联网社交主体的甄别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互联网信息中极具隐蔽性和破坏性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于互联网社交主体的价值观诱导性极强;互联网社交的虚拟性对于道德要求高于传统社交。

2.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交道德内容创新研究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小学、初中、高中、高等院校的各个阶段,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特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常识性和基本国情的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使受教育者初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除了在初中阶段八年级上册的第六课中有提及到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就再没有别的关于网络社交道德等相关内容。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论性质,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涉及到关于网络社交道德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课程,而是由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进行的是形势与政治的课程安排,对于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也星星点点。高等院校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的创新理论研究却受学界青睐,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内容,特别是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创新却存在研究不足的现状。

二、互联网社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带来的是更为高效便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使教育过程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迎来了网络直播课这种面向全国学生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高效,更便捷,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授课,各种应用软件提高授课质量和吸引力,利用各种社交软件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加频繁和高效的互动。互联网所承载的内容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来的是更加优质的资源、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及时的信息,可以针对网络失德等较为广泛影响的事件及时的进行对受教育者的分析研究教育,时效性更强,实事性更强,结合时事的分析研究教育可以有效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扩大其正面影响力,更大范围的宣扬道德理念和信念。

2.消极影响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交互行为必然收到外部环境与不同维度社会关系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社交中的种种极具诱惑力、蛊惑性的不良政治理念的信息,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而受到思想上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对自身正确的政治性产生动摇,甚至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面对互联网社交中存在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有失伦理道德的经过美化包装的各种信息,极易对缺乏辨别能力又充满好奇的互联网社交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产生阻力,发生道德产生偏差甚至丧失伦理道德等严重后果。面对互联网社交中的攀比现象、“丧”文化、“快时尚”等快节奏的各种引起人心理共鸣的各种信息,消解青年一代的坚持奋斗、不懈努力的信心,打击高远的理想信念,使得“佛系”文化盛行,消解其意志力、坚持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束之高阁,被看作是遥不可及、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做到的彼岸之花,深深影响着青年一代的生活和学习,发展互联网社交时代的道德教育是符合时代需求和受教育者客观需求的具有时代性特色的课题。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交道德培育上的路径探索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性,根据时代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互联网社交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要基于互联网社交的主体需要,互联网社交主体的需要是对于互联网社交下的道德需要,不同于传统社交的道德约束,在互联网虚拟化、载体化的本质之下,互联网社交的道德需求更为广泛和严格,对于主体的道德内化要求更高,更注重主体的自律和自我约束,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显然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道德约束是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约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社交道德教育内容的发展就是当下之需。提升互联网社交的信息甄别尤为重要,加强社交主体在互联网社交过程中的信息甄别能力,及时发现具有危险性信号是保护自我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提高社交主体在互联网社交的警惕性,提升相关内容的识别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影响和后果;加强青年一代网络社交的原则、技巧和禁忌,如同传统社交一样,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礼仪,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在互联网社交中自身社交的需求,建立和谐的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青年一代保护自我的意识,互联网的更新换代之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应的滞后性使得一些新的网络陷阱和风险有更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要对互联网社交保持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提升保护自我的安全意识,更是保持自身、坚守理想信念的有力屏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互联网社交时代下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当下时代之需、青少年之需,在互联网社交中出现的封闭自我、沉迷网络、上当受骗、迷茫抑郁等问题困扰着青年一代甚至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交叉的路径探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疏导方式来解决困扰青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消解互联网社交导致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与讨论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网络舆情调查;引导策略

社交网络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人类学家Al?fredRadcliffeBrown所著的《论社会结构》中,书中提到传统的社交网络跟地域和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主要是通过自己周围亲属或者工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线下社交网络。”[1]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类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线上社交网络”时代。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2019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598万人,较2018年末增长3.1%,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按照网民职业结构分类,我国目前最大的网民群体为学生用户,占比为26%,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信息的新平台。由此可见,线上社交网络学生用户人数总体规模庞大而且呈上升趋势。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社会最新型的传播媒介,伴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它也逐渐演化成为当下网络舆论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和最新的民意表达场所。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造成用户接受片面化信息,极易导致信息异化,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因此,本文以S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对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舆情引导策略,以期加强社交网络媒体管理,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205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占发放问卷的98.05%。调查问卷共设置了单选、多选、开放3种不同的题型,从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介使用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上舆论的看法以及社交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主观影响这三方面来设计。

1.大学生普遍选择社交网络获取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社交网络舆情的认知情况,S学院89.05%的学生了解社交网络,76.12%的学生了解社交网络舆情,88.06%的学生平时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由此可见,被调查对象对社交网络、社交网络舆情了解度较高。而在回答“您是否通过社交网络关注过网络热点事件”时,90.05%的学生回答关注,说明当代高校学生越来越依靠网络媒介来获取信息,这也符合当下“95后”“0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数字时代碎片化学习越来越流行的浪潮下,社交网络早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他们选择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这其中的网络舆情自然就会不断地重现。

2.大学生关注多元化信息,关注更趋向于个性化

根据大学生社交网络选用及其舆情关注情况调查显示,91.54%的S学院学生是通过新媒介获悉热点事件的,这与之前得到的结论吻合。被调查的对象优先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以及微博、短视频App等关注热点事件。在回答“您优先关注哪些热点事件”时,89.5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社会热点民生事件,比例最高;其次为体育文娱圈事件,占比74.13%;66.1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选择关注校园突发事件的占53.73%。不难看出,当代高校大学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关注社交网络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信息更加多元化、探究层面更加繁杂化,对于社会民生热点、体育娱乐、时事政治等活动均很关注。另外,在所有不同类型的热点事件中,超过一半的S学院受调查学生都选择倾向于了解与网民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资讯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会综合多种渠道来辨别信息,对于社交网络舆情的真假信息有一定的分辨力。

3.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网络舆情的讨论

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进行剖析,超过一半的S学院受调查学生比较关心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热衷于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并转发给周围的同学、亲友等,98%的S学院学生是关心社交网络舆情的。由此推断,当代大学生不仅会、浏览社交网络舆论信息,同时也会以自己认可的方式传播、助推社交网络舆情。他们通常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个性化的评论来引起“路人”注意,并参与互动,也会因为被打动而转发别人的观点,尤其是他们周围的、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对于持有何种目的参与社交网络上公共热点事件讨论,42.79%的受调查学生回答为“平等参与和言论自由”,占比最高,其次是“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占27.86%。不难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中舆情探讨的动机比较单纯,觉得这仅仅是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或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此外,在回答“参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讨论过程中会采取何种态度”时,几乎所有受调查学生都觉得应当遵循道德底线,占94.53%,表明当代大学非常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在对开放题“对社交网络的发展有何建议”的回答中,有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要严厉打击在网络上肆意侮辱他人的行为。

4.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交网络舆情的影响

根据社交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影响情况的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认为社交网络上的舆论对自己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事情会产生影响,占比达56.72%;18.4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几乎不受他人观念影响,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11.9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他人言论会干扰自己的观点,另有9.45%的学生则认为社交网络中各类言论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判断。而社交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传播的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信息真伪的判断。在回答“您认为社交网络的舆论会在哪些方面对您产生影响”时,68.16%的受调查学生选择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影响。由此发现,大部分S学院学生认为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会受到社交网络舆情的影响,影响程度最深的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监管体系

大学生作为我国现有网民中占比最大的职业用户,使用新新媒介获取社交网络信息的人不但数目巨大,而且个性突出,他们比较喜欢以“刷”朋友圈、“刷”微博、“刷”豆瓣等方式来关注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关注的社交网络舆情是能够反映公共意见的“晴雨表”,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3]而社交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往往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不易预测、影响又比较大,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常态化、长效化的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可以对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舆情作有效的监测、分析,从而研判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也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反馈机制。

2.着力加强高校网络社交媒体的建设体系

为了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当前高校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工作者需要掌握新兴媒介,继续加强学习网络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强化自身社交媒体的网络素养,重点发展校园网络社交媒体,加快建设“官微”“官博”,注重社会民生热点话题,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建设校园新兴网络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壮大宣传队伍以积极传播正能量,增强学生对高校主流媒体宣传的正确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3.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7

1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也称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它的特点是由用户产生内容即UGC(全称为Us-erGeneratedContent),诞生的基础是WEB2.0的发展[2]。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畜牧企业来说,具有定向信息投放、品牌运作成本低、营销精准等特征的社会化媒体是其最优的选择。因此,目前由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微信(Wechat)、维基百科等构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已成为畜牧企业营销媒体选择的新宠,在畜牧企业品牌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社会化媒体对畜牧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

2.1聚集碎片化消费者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个体信息素养的提升,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也引发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所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社会化媒体的题中之义就是聚集碎片化的消费者[3]。畜牧企业营销所需要的就是聚集人气,在客户的围观、谈论、产品体验、意见发表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口碑传播,引导消费。

2.2提升互动效果

社交媒体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更能够体现畜牧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聆听消费者的心声。畜牧企业官方的社会化媒体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与消费者进行购买体验和产品使用情况的直观沟通,企业和客户在同一平台对话,拉近了距离,沟通方式更加自由、灵活,同时也增强了隐蔽性,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客户与企业之间互动性增强。在未融入社交媒体之前,大型畜牧企业很难与用户进行互动,也就无法获取反馈。融入社交媒体后,用户可以直达畜牧企业高层。消费者都可以针对产品发表评论并提出批评,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厂商将被消费者迅速传播,无形中要求畜牧企业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关注产品安全。有的公司员工的博客使得外界能够更好的洞察其内部状况,有的企业甚至还邀请客户来撰写博客。

2.3提升品牌价值

社交媒体可以提升畜牧企业的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内容包括其属性、品格、文化意义、品牌个性等内容,代表该品牌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RajendraK等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品牌价值是品牌客户、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联合行动,能使该品牌产品获得比未取得品牌名称时更大的销量和更多的利益,还能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更强劲、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从该定义不难看出,品牌价值是在畜牧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作用中形成的,而社会化媒体作为一个和消费者联系、沟通的有效工具,可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超越其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感受”到自身价值提高了,无形中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进而提升畜牧企业品牌价值。公司利用Twitter为客户提供一条更优秀的客服渠道。如果客户购买的产品有问题,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该公司的客服人员求助,即可得到满意的回复。这种服务在畜牧行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还有公司利用社交媒体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并借此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好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黏性,在品牌竞争中取得顾客的忠诚。

2.4降低营销成本

成本预算是畜牧企业营销时候必须考虑的因素。传统的畜牧企业营销多选择电视、报纸、广播、门户网站等平台,这些方式往往需要较高的营销资本,而且其取得的效果却无法与投入一致。社交网络因具有低成本或者免费信息的特点成为畜牧企业营销的主要渠道。2014年4月11日,美国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报告称美国2013年互联网广告总营收达到了428亿美元,传统电视广告总营收为401亿美元,这也是首次互联网广告收益超过传统电视广告[4]。广告主为什么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网络媒体?资金投入和回报无疑是一组重要的考量标准。

3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畜牧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3.1关注目标人群

社会化媒体对营销最大的变革在于真正地建立关系,而且是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即熟悉、彼此了解、相互关心、持续沟通等。品牌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会化媒体做营销,提升目标人群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度,需要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关注目标人群即锁定目标人群,这是整个环节非常关键的一步。品牌方需要精准定位目标人群,了解经销商、养殖户的发展历程、企业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客户对产品品牌的偏好,以及客户的个性、热衷的沟通语言等细节特征,规划活动主题以及沟通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技巧。透彻地受众心理和行为分析也为社会化媒体后续话题的展开指明了方向。第二,意见领袖介入,提升影响力。现实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备受推崇,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依旧掷地有声,能呼风唤雨。选择那些对企业产品、技术服务反应比较好的客户作为意见领袖,在社会化媒体中带动更多地网络用户参与网络讨论,能产生涟漪效应,造成巨大的影响力。第三,持续沟通,延长热度时长。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将活动迅速引爆,这仅仅是开始。品牌方如果能持续跟进,根据网友热衷的话题不断加料,必能将整波活动的热度维持到最后,而避免出现昙花一现的尴尬。

3.2管理客户关系

管理客户关系主要是将消费者作为管理的重点,及时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地需求,分析并不断优化产品及营销推广。管理的措施是监控、制造话题、纠偏和辟谣。沟通交流的原则是民主和自由,企业参与越少越好,控制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不可取的。社交媒体的主要参与者主宰着网络对话,而顾客也通常早于畜牧企业使用这些工具。因此,畜牧企业参与其中就要甘愿放手,因为对对话控制得越严密,社交媒体的利用价值就越小。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时效性是重要特征,及时采集客户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为其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畜牧企业可以在营销部门设专人负责网络营销,不间断在线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关注大家谈论的重点和论题的发展方向,收集情报,为畜牧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营销推广主要是通过电视、报刊、门户网站等刊登广告对产品信息进行单向传播,吸引客户,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社会化媒体则是侧重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畜牧企业比较注重经营理念、品牌故事和活动等方面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顾客关系的维护。

3.3增加社会化视频内容

视频已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应用,艾瑞咨询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网络视频用户3.5亿,渗透率高达65.1%[5]。如此庞大的人群,不得不引起广告主的重视。视频媒体最初的角色是补充电视,随着消费者使用习惯地改变,社会化媒体视频逐渐变为主要展示方式。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技术逐渐成熟,搭建社会化视屏广告实现的基础;其次,消费者媒体使用习惯的转变,要求企业细致地运用各种媒体资源。企业要打破原有电视、PC端传递信息的格局,整合创新视频内容,在消费者碎片化的时间段,推出能吸引消费者的产品。

4结语

精英与草根带着强烈的参与热情加入到社会化媒体的盛宴之中。当全民写作的宏大叙事成为一种潮流时,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舆论影响力、蕴藏的巨大信息爆发力和如此庞大的人气,是任何一家平面媒体都难以达到的。这些用户与同行交流密切,且彼此之间除友情链接外,还常常会有诸如话题讨论、文章转贴、图片评论、视频分享等信息共享行为;因此,社会化媒体具备以小圈子为核心的、在分众传播基础上实现意见领袖的营销价值。具有创新精神的畜牧企业要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个工具,倾听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采用最佳的品牌营销方案,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作者:王海玉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博.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杜国清,邵华冬,吴亚博.消费者增权下的广告主社会化媒体运作策略分析与展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04-109.

[3]张信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14(2):10-12.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8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新媒体概论;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法是将研究、讨论贯穿课程教学始终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问题解决办法等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互动性①。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研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主动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有创新意识的主体。因此,在研讨式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新媒体概论”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一、教学目标的重置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学活动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展开,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新媒体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各类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往,“新媒体概论”只设置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每章节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只对每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了要求。改革后,具体到每一章节,教学目标更细化、明确,具体地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以“社交网站”一章为例,原先的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修订后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社交媒体是当前最重要的新媒体形态之一,是用户获取信息与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特点,掌握影响;

(二)能力目标:社交媒体在带给用户便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交媒体带来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结合社会现象来分析社交媒体的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目标:建立健康的交友心理,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修订后的教学目标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并设置了“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课堂讨论话题,展开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内容的补充与优化

该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匡文波的《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于2017年在教材基础上编制。在确定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与改革之后,根据研讨式教学的要求,在不改变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发展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梳理,增加了部分内容,并设置了相关的讨论话题,使研讨式内容在整个课程内容中占一定比例。改革后,在不改变教学大纲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新媒体发展实际,增加了教材没有的内容。首先是增加了“媒介融合”“新技术与新媒体”两个章节,部分章节也添加了相应内容。如“电子商务网站”一章增加了社交电商等内容,“视频网站”一章增加了自制内容、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直播带货等内容。增加的内容一般是当前新媒体领域内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像直播带货,这是疫情期间的热点话题,是网红经济的表现,同时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平时感兴趣的领域,这样的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加的内容非常适合展开研讨式教学,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讨论话题展开自主学习。如“媒介融合”一章设置了“媒介融合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的讨论话题,“新技术与新媒体”一章设置了“算法推荐信息的利弊”的讨论话题,“电子商务”一章设置了“谈谈对电商购物节的认识与评价”的讨论话题,“视频网站”一章设置了“移动短视频兴起的原因与带来的影响”的讨论话题……根据研讨式教学的需要,每个章节都会设置1—2个讨论话题,话题与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热情。同时,课程内容讲求思想性,要贯穿“课程思政”的理念。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话题讨论,均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文明上网,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改革前,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手段以课堂多媒体演示为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改革后,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研讨式内容与课时都要达到一定的比例,通过课前调查与资料搜集,课堂讨论与分享、辩论,课后作业升华巩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动向,关注媒介热点现象。通过有趣味性和争议性的话题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分享中,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媒介的使用者、沉湎者,而是媒介现象的观察员、反思者。同时还应优化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并不断调整,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同时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另外,教学手段要打破单一的课堂多媒体演示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目前,该课程的超星线上课程初步建成,并已经对本校学生开放运行。在线课程提供了相关影视资源、案例供学生在线学习,部分资源与案例紧密贴合新媒体实际,具有趣味性、知识性,也能引发学生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实现课前学生线上自学、学生之间讨论;课中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依据学生线上自学的个性化数据以及课堂小组问答等环节,开展精准化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线下课堂以理论阐释、答疑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同时,课后可以充分利用QQ群组等工具展开交流。

四、教学实施过程的改进

根据教学改革计划,该课程将有部分内容采用研讨式教学,同时会尝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实际需求,教学实施过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总体来说,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要求学生进入在线课程平台,完成相关章节任务点的学习,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将有疑问的地方向老师提出;课中,老师讲授相关内容并解答学生疑问;课后,学生完成相关作业与任务。与以往相比,学生的课前学习得到了重视,同时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研讨式内容,课堂教学环节将以学生为主,采用分组研讨的方式开展研讨式教学。

(一)分组:根据班级学生总数进行分组,一般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二)小组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展开线上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可以上报给任课教师。

(三)查阅资料与组内讨论: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展开小组讨论,讨论过程可以邀请任课教师到场,教师可以进行点评。任课教师可以从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中选取有讨论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升为班级讨论话题;同时,小组需完成教师的课堂讨论话题的资料收集任务。

(四)课堂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讨论话题展开课堂观点展示,各组之间可以根据观点提问和质疑,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五)教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研讨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兼顾所有学生,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没有固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是集多种身份于一身,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②。教师不仅仅提供集中指导、进行答疑,而且起着导师和讨论组织者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灵活化

改革前,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高。改革后,将根据学校对成绩占比的相关规定进行改革,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增加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课堂表现成绩将主要根据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自学、提问、发言、线上学习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预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作业成绩占10%,课堂表现成绩占40%。线上学习将根据在线课程任务点完成情况计分;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将依据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次数、质量、小组学习报告等进行评分。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方面。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研讨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主查找学习资料、检索文献,形成观点并做好自学总结。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把握程度与提出观点的质量,进而会影响到成绩评定。同时,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也应得到重视。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