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手法范例6篇

中医基础手法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1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的基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服务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医学知识体系中的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医学又被分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大大增加。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过度的分开甚至将基础医学课程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过细的课程分割、过分的强调某门课程,不利于学生建立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基础医学课程中部分教材内容存在大量多次重复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反映有些内容感觉上是听了五、六遍,但都未讲明白,建议相同的知识由某一学科的教师专门讲授,把知识讲明讲透,避免多而不精、不深的弊病,不要做无意义的重复[3]。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导论和基础医学各论1-4)”,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这样做避免或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师、生的精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值得借鉴[4]。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的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改变传统上前基础后临床医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将二者有机结合,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sHealth)”课程[5]。目前我校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原来按课程的十几个教研室整合为五个学科群,加强了课程间的交流,我们以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进行了有机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效率,效果良好。同时,也在加强课程内的改革,如生化课程将原来相关联的但分散的数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生化大实验,对学生建立整体的思路有明显的帮助。

2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综合大学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毕业于医学院但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6]。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依据。但我们常常注意了前者、忘了后者,忘了或很少向学生介绍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是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人体器官的解剖关系,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决定一个外科医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局部解剖才能使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手术获得较好的效果。外科手术学(Operativesurgery)是专门研究手术的技巧、方法、条件的科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科大学将上述两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局部解剖学与手术学”课程[7]。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学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8]。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的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会议,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5]。在部分局部解剖的教学中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并示范性解剖,当学生感受到局部解剖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外科手术)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明白“成功手术的过程应是没有错误动作与多余动作的解剖过程”时,他们的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了,枯燥的解剖学课程变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10]。

3合适开展PBL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研究性教学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1]。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增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中采取适当的研究性教学,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的策划、 指导、促进、评价和鼓励下,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小组内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小组成员的协作与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学习过程中一个个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既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PBL教学法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都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12]。但我国的医学教育是在高中毕业后进行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后的精英教育有许多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不完善,其医学知识几乎为零,这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开展PBL教学的困难。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了相关教师在不同层次(课程组/学科群/基础医学部/基础与临床间)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并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们的体会是,结合我校的实际,可以在基础医学的有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PBL教学。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

按理说,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就可以做一个合格医生了。但一个成功的医生还应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向人们传达健康知识,还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美国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病人、医生”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病人、医生和社会”课程都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这是因为医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实践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密切结合、难以割裂的;同时,学习期间的情境如与今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同,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13]。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合作,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和处方只是工具,而与患者的成功沟通并赢得患者的配合,是一个成功医生最重要的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医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合作能力,美国的医生除了看病、手术,还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向社会各界的人们传达健康知识,同时也赢得了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尊敬[14]。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2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3

[关键词]基层医师;临床培训;妇产科;教学

临床妇产科教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妇产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基层妇产科医师的临床培训工作。对以往来我院进修的基层医师调查数据显示,其特点大都是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临床实际操作不够规范,专业文化程度、工作时间长短差异较大,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及能力也参差不齐。虽然进修医师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但一般来说,他们对进修学习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希望多参与医疗临床实践,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如何针对学员的基础水平并结合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在卫生部颁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在基层妇产科医师临床培训中的教学水平,是从事基层医师培训的专业医生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以往妇产科学教学方法,如传统的大课堂讲授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临床演示模拟器材教学法、病案启发式教学法等,哪些更适合基层医师的临床培训、如何根据基层医师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培训医师所必须用心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基层医师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注重临床基础理论培训及个性化特色培养

妇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的临床学科,妇产科学也是一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学科,在基层医院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基层进修医师对进修培训大都体现出浓厚的专业兴趣,他们对待临床工作也非常认真努力。针对基层进修医师大都理论水平较低、接待病员时思路不清、病情变化后不知所措等特点,我们的经验是首先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理论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利用小课堂授课方式,定期轮流为她们集中进行专题基础理论的教授;其次,利用每日常规的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主任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一系列的制度,精心挑选比较合适教学的病例,详细地讲解该病例的诊断要点、诊治原则、病因病理、疗效观察及病情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地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基层进修医师以帮助;再次,利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提出疑难病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系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所需答案,并进行总结和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全方位、立体式地尽最大努力提升他们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

除了下大力气提升他们的医疗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外,我科还针对进修医师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其大致分为如下3种类型:(1)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师,在原单位临床经验少,不能独立开展临床工作;(2)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基本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在原单位能独立开展部分临床工作;(3)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原单位工作时间长,有一定的资历,能独立诊治各种妇产科常见疾病。对于第一类进修医师,主要通过低年资医师病房轮转制度来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治,掌握低中难度的手术操作。对于第二类医师,主要通过日常临床实践中规范他们在常见病种诊疗中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疗和手术,并对少见病种、疑难病种高难度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第三类医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考评后,可以在上级医师的监督下独立值班,管理一定数量的病床,在一些常见手术中参与或主刀。总之,大原则就是严格考评其临床能力,根据其临床工作能力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尽量做到对每一位进修医师的因材施教。

2 注重医疗临床认知的纠偏与重塑

基层医师由于一般工作、生活在县乡一级的卫生医疗机构,对医疗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手术是否过关的问题上,认为熟练的手术技巧就是一个优秀医师所具有的一切。这些基层医师不乏手术水平很高的进修者,但充其量也只是个手术匠而已。由于他们对妇产科疾病的并发症、合并症、综合征缺乏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诸如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心脏病、难产的处理、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严重感染休克等风险大的病种不加重视,导致这些疾病的处理不够到位,经常埋下医疗事故的隐患。因此,带教老师在不断强化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制定和完成临床工作程序的量化标准外,还需要不断强调手术从来就不是妇产科学的全部,而对疾病的科学诊治思路、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前指证的把握、术前准备、术后处理都是一名优秀医师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的势头,所以对医疗事故的分析和学习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学习,要让基层医师从医疗纠纷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加深他们对医患沟通解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

3 注重培训医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3.1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

一个合格的妇产科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我本人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巩固,不断学习新版印刷的妇产科教科书,时常注意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间的交流,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学习国外文献知识。理论知识需要临床工作来验证和加深印象,临床医疗实践也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储备作为指导。所谓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绝不仅仅是知道、了解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随时地提取和应用它们为病患服务。在对基层医师的培训过程中,他们所提出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一点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述能力外,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无疑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还要能够使他们明白的掌握所学知识,所以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生动的事实举例表达清楚,使得她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3.2 要形成自己生动形象的鲜明教学风格

基层医师大多都接受过临床医学的理论教育,更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是可能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不够规范,对疑难病症的处理缺乏经验。在给她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授予大家,与单纯的医学生授课有所不同,在于深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存在病人疾病发生率及疾病种类不同,针对不同地区

的疾病特点予以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基层医师应该掌握当地多发疾病的诊疗常规及特殊情况的应对。在教学课堂要有大量的互动,深入了解她们的需求和薄弱环节,通过讨论、提问、争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基层医师的需求,有时可能还要有具体实例、病历分析,还有以往经验的探讨等等,甚至有时还要强调语言表达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3 注重激发、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

基层医师的临床工作可能很单纯。对单一疾病的处理非常熟悉,甚至很在行,但是对复杂疾病的处理,就缺乏经验,在讲解了疾病的病生理基础上,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最终讲到治疗方案。另外临床操作往往沿袭以往的当地的传统的方法,不够规范,不够严谨,甚至是错误不建议再使用的方法,对于这些情况要有针对性一一解决,举例说明老方法的不可取之处、新方法的优势等。可能有时要把使用的器械、流程、用实物的形式很生动的呈现在学员面前,借鉴国外的方法,进行workshop的使用,来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用手把手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实践技能。

3.4 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多元化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确保基层医师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妇产科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示教是非常必要的。其中PBL教学、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参与式教学方法、电教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多元化教学具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基层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等诸多优点。

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将有助于妇产科示教课医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能有效地调动基层医师的学习热情,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十分有益于基层医师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5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医疗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医学教学和科研的起点,妇产科医生要在认真阅读妇产科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最新专业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通过利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方法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资料,打牢学科基础理论,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总之,为提高基层医师的专业能力,要在提高自身妇产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强化基层医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坚持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林,辛晓燕,陈必良,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65-967

2 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8):25-28

3 欧阳仁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1999,(2):23-24

4 舒涛,梁渊,张文斌,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1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4

1注重心理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不仅有自尊的需要,而且更具有激发自身潜能的需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意识里,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有点,从而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2]。如果教育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教育决策。因此,作为外科手术学基础课教师,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进行备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稳重的举止,坚持穿着整洁,用语恰当,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把控每一个操作步骤。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严格谨慎的性格和协调的意识。

2促进成就感与竞争意识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外科操作练习知识点之后,便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犬的手术操作练习。其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轮流安排不同角色,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手术主刀医生、医生助手、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的角色[3]。在手术模拟教学过程中,基于手术的不同类型,重点示范和考核学生结扎、缝合、止血、切开等基本操作技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在模拟手术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成员;对于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通过采取褒扬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完成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

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语言适应艺术,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障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秩序,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教师个人素养、为人处世、专业技能等均是通过使用语言表现出来,这便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应用规范化的语言,而且还需要准确把握语言的使用时机[4]。现阶段,培养学生医德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医德语言。只有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使用,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讲者与听者形成一个统一体,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员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其言语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激发学生情绪中正性积极力量

在人的日常情绪中,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5]。这两种因素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时,便可以转化成为人日常思维及行为活动的重要力量,以此来干预人的实际行为。其中,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们情绪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充分激发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正能力,从而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克服困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手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导致一部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还会造成学习动力的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老师在严厉批评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或者冷嘲热讽的挖苦学生,便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从而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6]。因此,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老师尽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耐心辅导学习动作较慢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及时进行纠正,以便削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外科手术学者们在以往艰苦环境中勤学苦练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热情。

5师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大幅度提高老师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7]。其中,在以往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但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细节的完美,从而造成整个外科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紧张,让学生感觉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是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将教育心理学适当引入到外科手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尽量采取赏识性教育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尽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全面观察学生在每次操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信性。通过启发性教学方法代替老师直接指出学生错误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和问题。本文通过合理的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持的基础。

作者:魏锦来

参考文献:

[1]董薪,杨喜珍,吕宪玉.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2012(1):52,21.

[2]刘洪,曹萍,明英姿,等.积极心理学在外科手术学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411-412.

[3]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87-88.

[4]秦竹,马定松.高等中医院校医学心理学综合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90-92.

[5]刘琳琳.教育心理学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6):151-152.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5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6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要求的不断变化,各国医学教育也相应做出了调整与变革。其中,经济问题是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学视野下的内科教学是投入与产出的一种方式。与世界各国相比,日本的内科教学是相对很成功的教育,在现代经济学视野下考察日本内科教学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经济投入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研究,可以学习其可取之处,参考其有效模式,进而与中国的内科教学进行比较,有利于发现问题,为我国内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日内科教学之经济学比较分析

经济学认为,任何人类行为的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成本效益计算。下面从经济学视角对中国和日本的内科教学的方法手段、仪器设备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其对总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差的重视程度,比较其具体效果。

1.教学内容。从社会价值来的角度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价值。日本的医学课程体系设置与中国的医学课程体系设置有所不同,日本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心身科学、综合人体学、跨学科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综合讲义及实习等十大板块,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则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板块。日本大学医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从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即开始,有些基础课在高学年进行复修。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将掌握以后进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素质与能力,而专业化的培养将在研究生教育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进行。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日本修改了部分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个大学能够自主进行教育内容改革,制订特色化的教学课程。我国大学医学专业基础课则开始较晚。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日本内科教学与中国内科教学授课方式及侧重点不同。不管是基础还是临床教学,日本医学教育始终将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课堂讲授内容新颖,讲课方法直观形象,考试形式和内容灵活。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但目前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自主探究和深入讨论的机会。与我国医学生相比,日本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阅读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及科学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一点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内科教学在一定范围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

3.教学仪器设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对资源的利用率更高,可循环性更强,可以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花费更少的成本。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本大学中,最难考入的院校就是医学院。

4.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政府角色的定位是一个殊为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极具实践意义,这一同样的问题在各个不同学科中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说明。在经济学上,有关政府的经济分析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对这一问题都多有说明,而其间不乏借鉴之处。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于1876年明治以后,以欧洲国家的医学教育为样板设立了以帝国大学为首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年开始,学制进行了很大改革。第三阶段从1970年开始,医学院校以每年增加1所以上的速度发展,1981年达80所。第四阶段是大学改革阶段,从1973年筑波大学建立开始,文部省在医学课程设置标准方面给予各大学相当大的自由度,原则上不分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的医学教育体系。近年来形成了医学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新格局。到2002年止,全国已有近50余所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

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质量不高;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呆板等,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是必然趋势。如何构建既能适应我国体制和思想文化特点又能吸纳国外现代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新型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在改革中要打破旧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体系。使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人文课程体系训练,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看,日本的内科教学比我国更重视投入与效益问题。内科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行为,它涉及教学医院、专业教师、医学生以及患者等各方面的问题,应建立一个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相适应的教学保障体系,从而保证和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在改革和完善现有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开阔思路,敢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促进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