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果导向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

谈成果导向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

摘要:以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基础课中医学基础为例,探索课程诊改的方法、效果以及具体方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诊改;成果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通知指出,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学诊改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而课程诊改又是教学诊改的核心,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工作。

1中医学基础课程分析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哲学理论、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养生学等内容。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且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一点对于中医教学来说是束缚也是动力。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等思维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与现代医学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在现代医学理念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中医学实属不易。借着我院进行IEET工程认证的契机,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诊改,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施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即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做什么的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和终点构建课程体系。OBE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核心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最后以直接和间接方式评价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达成度。在课程设计中,为培养出具有特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同时举办专业活动,来加强培养目标的达成。基本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能力训练系统交叉渗透,正式教学与专业教学活动交叉融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该课程设计能够达成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教学活动主要为配合正式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专业技能。如中医保健技能训练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学习创新、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2.1打造“两链”,精准诊改

2.1.1打造课程建设目标链

打造“学校—系(部)—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诊改目标链[1]。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及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并能展现专业之功能与特色,且符合社会需求。首先,制订校、院、专业的三级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分院、专业的顺序进行制订,具体制订流程如下:学校全体教师会同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制订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成之后,食品药品工程分院组织召开全体教师、用人单位代表、毕业生代表组成的研讨会,制订完成食品药品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再其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召开全体专业教师会议,研究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初稿,经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后,择期召开外部咨询委员会会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原有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国家及社会需求、产业及行业发展实际、家长及校友期望、学校特色及定位、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来确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接着拟定能够对核心能力逐条分解、细化,使核心能力成为若干更为具体、更易落实、更具可测性的指标,即能力指标,而能力指标的实现要依托于课程目标的达成。OBE理念强调根据预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来设置课程目标。

2.1.2打造课程建设标准链

根据现代职教理念,打造“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标准链。标准链的构建必须以目标链为依据,形成目标链与标准链的一一对应关系[2]。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跟踪市场发展动态,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标准。根据我院课程建设标准、食品药品工程分院课程建设标准以及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订中医学基础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运行、教学团队、实践条件和教学效果6个方面对课程建设目标进行任务分解。2.1.3采用有效及多元的评价方法专业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估是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中的关键环节。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形成配套的课程制度,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通过采用不同评价方法核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将评价结果最终反馈至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中,针对性地制订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通过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评价结果来评估核心能力的达成度,确保其始终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通过毕业生上岗及就业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校友、家长等多方问卷调查结果来综合评量专业教育目标,对不符合专业发展需求、不适应时代进步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教育目标始终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相符合。

2.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诊改的载体。课程诊改只有依托于课堂,才能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课,缺乏吸引力,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情绪。中医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诊改工作以OBE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学习成果、学习活动、成效评量三要素开展课程设计。首先确定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其次选用达成每一个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再其次通过成效评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持续评估。例如,在经络学说这个教学单元,首先明确学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是能够准确说出十二经脉的名称并能找准十二经脉的位置,其次学生在课下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监督与考核,最后由教师对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量。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经络的位置了如指掌,丰富了课余活动,增强了专业技能。

2.2.1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辅助达成课程目标。首先采取问题导入或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原有经验、提示学生学习重点。其次展开各项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后检验学习成果、展览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与改进。总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智慧课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元的评量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3],注重内涵多元、方式多元、人员多元、形式多元。中医学基础课程采取实践实训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技能培养。通过病案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通过课堂讨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整个教学安排,将教学分成前、中、后3个阶段,在对应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量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量方式,如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但是学习态度很认真,实训实习能够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任务,针对这类型学生的评量方式就要有别于其他学生。学习评量不但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及人文素养情况,以及能否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而且能间接检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是否与学生发展相适应,还可以为今后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2.2教学实施

(1)课前:通过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PPT、网站链接等,布置任务点与测试,根据测试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上教学活动。学生课前线下预习课程知识点,线上登录智慧课堂观看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的同时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2)课中:首先利用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开展如“头脑风暴”、测试等,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点并评分,接着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或投票等方法进行新课导入。例如,很多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会涉及中医学基础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讲授经络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应该都听说过‘打通任督二脉’吧,那么你们知道任督二脉的位置在哪里、有何作用吗?”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小组任务等强化课堂过程考核[4]。另外,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医学基础实训以案例分析为主,现增加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医者的职业魅力。如在经络的实训教学中,先用带针灸穴位的小铜人介绍经络及穴位,之后可以找一位学生当人体模特,其他学生可以用笔在其身体的相应穴位画点,这样学生就会非常踊跃地参与实训教学,而且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增强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5]。(3)课后:教学结束后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讲完藏象后布置思考题“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常说‘吃得香,睡得好’‘熬夜是在熬心血’,你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这些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同时,增设技能抽测项目,教师拟定技能点,先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训练,定期考核。通过技能抽测,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基本技能,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掌握先进专业技能的水平以及持续学习、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另外,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进行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操技能的掌握都有很大程度提高。但是当学生对新的学习模式的新鲜感退去后,因为课前任务多、占用日常活动时间等,学生就会慢慢出现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督促及检查本组的学习情况;定期举办知识竞赛,以组为参赛单位,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2.3反思与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核心能力的达成,对本课程进行反思与改进。(1)本课程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教学结束,学生成绩平均分以及及格率均符合当初预期。(2)通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当初设计的课程目标基本都达标。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中医学思维方式。目标②:使学生能运用中医思维逻辑来理解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以及病因与病机、诊断方法、辨证方法、防治原则等。目标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识体质、辨析疾病的证候。线上运用智慧课堂网络平台,完成每个项目的资源学习并通过测验,借助智慧课堂的作业、讨论、“头脑风暴”、提问、课后测验等功能辅助教学,根据参与活动的情况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的经验值,每个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排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下有技能抽测,包括十二经脉流注方向、体质辨识、脉诊方法训练等。(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综合学生本学期各项表现可以得知组织协作能力还能加强,通过引入团队协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两三名学生一组,一人扮演中医大夫,其他学生扮演患者,“中医大夫”可以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经络疏通、证候诊断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技能就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4)本课程是学习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国医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指导临床用药及生产实践,为学习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教学诊改能够切实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经过一轮诊改,完善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依其个别差异与需求来学习,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是高职院校的常态工作,要始终以课程诊改为抓手,通过课程质量螺旋提升,促进课程建设、师资结构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等,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宋新丽 王玲波 张小年 李晓红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