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例6篇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实践哲学观 改革

在哲学上,实践哲学观曾一度被学者们认定为音乐教育的指导原理,随着研究者研究的深入,我国的学界渐渐提出将音乐教学与实践哲学观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教学改革。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高校无视学界的优秀提议,因而导致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教学改革困难重重的情况。如果学生只能获得浅显的理论知识,无法在专业领域上取得较好的突破,那就会影响我国音乐人才的素质,无法实现音乐人才的价值,还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与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有关的内容的简介

(一)音乐理论课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讲,人们都认为“艺术来源生活”,所以音乐理论都是根据从事音乐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编制而成的,通常情况下,音乐理论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能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指导作用,如果高校教师能够将实践与音乐理论联系起来,就能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音乐理论课的教育过程完全束缚了学生的音乐思想,学生的音乐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不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内容

随着课改的进行,音乐教育哲学逐渐走进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该理论使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哲学的角度上来思考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尽情的遨游在音乐的世界当中,并为我国音乐教学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音乐教育哲学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旨在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更加清楚地参透音乐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拥有灵活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地获得突破。

二、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教育过分注重智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过分注重智育,一味地按照考试大纲或者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内容来开展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无法对音乐产生自己的理解,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成为更加优秀的音乐人才。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许多高校在聘用音乐教师的时候,并没有对教师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考察,也没有为音乐教师提供国外深造的机会,所以导致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能按照自己接受音乐教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此种教学方法就是向学生讲解音乐发展史和相关理论,长期使用这一方法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将无法在音乐中获得新的感悟,师生的关系也会急剧恶化,不利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三)高校音乐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音乐教师认为,音乐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只要学生理解了音乐知识,就能够深刻了解音乐的表达方法,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进行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训练的时候,则不能很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学生可能无法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三、解决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教育改革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在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时候合理地完成师范性和知识性的有效融合

要想解决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教育改革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音乐教育改革的力度,督促高校聘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另外,高校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为音乐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让音乐教师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学,实现师范性与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完成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任务。

(二)逐渐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方法

高校在聘请音乐教师的时候,必须要安排相关人员来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此来让教师不断钻研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方法。有的教师只有在有其他教师旁听的情况下才会兴致高昂地利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对此,高校可以将旁听设置为不定期性质的,以此来确保音乐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另外,高校还可适当增加教师出国留学的机会,让教师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高校学生的音乐教学之中。

(三)将学生放置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置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合适的方法以及轻松幽默的语言来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快速完成训练任务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在音乐方面取得良好的成就。

四、结语

与其他课程不同,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用教育实践哲学观,高校也要尽量聘用优质的音乐教师,让教师将学生放置在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提高我国的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晔.高校公共音乐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及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7).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音乐学 本科专业 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学专业方向培养的拓展性研究”(编号:2014JG -26700306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6-02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但是近年来,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都呈下滑的趋势,且改行率非常高,这说明现行的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社会需要和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音乐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扩招改革与专业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与毕业生素质问题发生双重变化,大多数院校音乐院系原来的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定位以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都与当下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一定的错位现象,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下滑,改行率高的现象。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说是没有完全脱离表演专业培养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和音乐课堂教学法课程严重不足。音乐学专业既是技能专业也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节目编排等的专业技能,也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音乐活动组织、策划、音乐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理当做到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并重。而当下大多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靠近音乐表演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缺实践。造成当今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科研理论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综合素质等等现象。

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学生缺乏必要和足够的课堂教学课、舞台实践、节目编排、音乐活动组织等实践课程,即便一些学校安排了此类课程,也是非常少的课时,或者有的学校就直接放在了实习期,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中学音乐课或是其他社会音乐文化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很难适应、驾驭和组织好实际的课堂教学,当然也很难做好社会其它音乐文化工作,所以,就出现了大批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专业领域不能得到拓展,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现象。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和体系的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各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关系的高校培养模式。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建立因材施教、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应该不断调整办学思想,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依据社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培养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单一目的,同时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以适应当今市场对多类音乐人才的需求。改变以往单一专门人才培养向复合性音乐人才培养发展。

(二)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应在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体现“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教育发展思想。体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全面性的要求、对适应多岗位就业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专业课程。对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专一而精,而需要全面发展。

(三)创新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维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包含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等属性。所以,在课程设置结构环节,既要体现课程独立又彼此协调共融的属性,又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分类、教学模式设计等环节突出对发散思维的训练,体现出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机制的构建。

教学过程要遵循以激发创新意识为中心,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鼓励创新实践为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涵盖了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创新力、沟通力等,是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是音乐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人文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综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优化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以此在扎实学生的主干理论和技能课学习基础上,突出学习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强化教育学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活动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专业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培养单纯独唱或独奏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能力的社会音乐工作者,即需要综合音乐学知识与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工作者。传统音乐学专业教学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技能课多以琴房一对一小课教学为主,着重训练了学生的独唱独奏的技能及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专一门而精,但却很难适应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多元需要。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理论课应遵循训练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多写、多想、多问的原则,采用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讲为学生问,形成学术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

技能课一对一教学,转变为一对一、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较强的分辨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要从专业性教学向普及性教学转变。强调专业性的精英化教学转变为应用型的普及化教学。集体教学比例和实践教学比例要高出个别教学比例;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行为要同时进行,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以舞台实践、社会实践和与团体合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舞台实践,所以,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都只是关注学生的舞台演唱或演奏水平,而忽略了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舞台协作能力、音乐活动的策划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目前的社会音乐生活多元化的发展,恰恰需要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这些能力。所以,为了使学生符合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范围需要扩大,并且需要将各种艺术实践纳入学生学分体系或考评体系,促使和保证学生切实的学习和实践行动,获得相应的艺术实践能力。当然,这就需要学校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并形成长期和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关键要改变传统的舞台实践观,确立人文视域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观,即把与音乐有关的一切组织策划活动都纳入实践教学的体系,摈弃以往的把舞台表演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活动领域得到实践锻炼。

今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体可以涵盖:舞台表演、舞台策划组织、音乐观摩、音乐活动宣传、音乐比赛、音乐活动分析等等。把以上这些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音乐生活发展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构建科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法 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长期分散训练 全程教育实践法

笔者这几年一直教授师范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程,有种现象一直让笔者感到困惑:有一部分学生各科专业成绩都还不错,可为什么试讲一节小学音乐课总是一塌糊涂呢?有的学生站在讲台上不敢抬头,语无伦次,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出来;有的学生教学中姿态倒是很自然,可是教学过程没有头绪;有的学生教材内容很熟练,可是歌唱教学不会弹伴奏;有的学生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处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对自己“准教师”的身份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学法的重要性;二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帮助他们做好当教师的准备;三是各专业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渗透。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学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一门关键性学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进来”,还得要“讲出去”。

可是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当作主要任务,而忽视了教学法的重要性。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音乐教师,而不是表演人才,弹得再好,唱得再棒,却不知道怎样把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不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如果是这样,我们学校的师范性又体现在哪里?所以,作为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必须很好地加强从教能力的培养。

因此,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程的重要性,把教学法的传授、学习放到跟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核心地位,最终形成教师注重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致力于音乐教学能力掌握的局面。

二、改变旧的课程设置模式,实施全程教育实践法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正在经历着这场改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而新课程的实施正落到了我们这一代师范生的肩上。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和对新音乐课程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音乐新课程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阐述新理念的音乐教学方法。目的是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一个实施新课程的有益思路和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学实践范例。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都把教学法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年,其中上学期学习教学法理论,大约40课时,中间有1到2周的见习;下学期自己找地方进行教育实习,大约10到12周。这样的课程设置把小学音乐教学法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短期训练”,无论是教学法课程的理论学习还是教育实践都比较仓促,学生难以消化,对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课堂水平来说,是不太理想的。如果能长期分散训练,把教育实习的战线拉长,把它贯穿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效果会更好。因为师范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进校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所以要尽早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就必须“实施全程教育实践法”,使学生能尽早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从一进校门到毕业,心中始终怀着“教师”这一崇高信念,从而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创新和教师人格的完善。

全程教育实践法实施如下:

一年级进行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训练,主要包括教学仪态和教学语言。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增强向师性,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所以,作为“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表情姿态都要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设计,音乐课堂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板书方面文字要端庄秀美,设计要精巧,布局要合理。而这些要求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很难做到。二年级进入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学习和掌握以及听课和见习阶段。上学期用足够的时间系统学习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小学音乐教材,选择具体内容编写完整的教学设计。下学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小学观摩课堂音乐教学,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轮流到小学实践音乐课堂教学若干次,体验“准教师”的角色感。三年级上学期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音乐教学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模拟试讲训练。可以贯穿小组试讲、全班试讲、学生各自评讲、教师听课评讲等环节。下学期是教育实习和教学总结研究阶段,让学生到小学进行实际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辅导、排练节目、担任班主任等,返校后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总结和研究。

三、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包揽在专职任课教师一个人身上,可是教学过程中许多专业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专业性。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全体专业教师都能认识到所教学生“准教师”的角色,把专业技能训练和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授课,大家共同完成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辅导,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比如,钢琴教师在辅导学生熟练弹奏各种钢琴曲、解决弹奏技巧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为儿童歌曲弹即兴伴奏;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发声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儿童歌曲;舞蹈教师在纠正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多讲一些舞蹈的编排知识;等等。这样,我们的“准教师”就能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并通过“全程教育实践模式”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师范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如果能朝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发展下去,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性音乐教育,我们培养的一批批小学音乐教师才能担当起新世纪、新课改赋予他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4

一、当前音乐教师培养现状与社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原有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与基层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毕业生成倍增长,但是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较小,毕业生数量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供需矛盾凸显,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社会上少年宫、群艺馆以及各类早教中心等课外和学前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这些培训机构对具有相关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求贤若渴,但满足要求的学生凤毛麟角,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往往来自于课外兼职的摸索和积累,既不专业也不系统。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认清发展形势,改革现有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创新型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并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分类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应该为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音乐教师。传统的仅仅针对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需求的培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的模式变革也呼唤高校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各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应该是地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最终目标,然而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高校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实用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可以办很高水平的个人音乐会,当面对音乐课堂上的中小学生时却束手无策,因为缺乏教学能力而无法驾驭课堂教学。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不是单一的音乐知识传授,更需要音乐教学基本原则及音乐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教学法技能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杭州市某少年宫需要招聘10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师,但是前去应聘的毕业生却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当陌生,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构成均无法驾驭此类音乐教学。

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根据办学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手段、实施动态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二、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之一: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变革

当前,地方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的培养。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音乐教学类型、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范式、音乐教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音乐教育技术、音乐教学评价、国外音乐教学法等内容。要想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音乐教学法。分类培养环境下更加强调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引起培养目标的改变;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内容的更换,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革命。

作为培养音乐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了适应各类应用型音乐教师岗位的需求,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外,最主要的是要在“音乐教学法”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能力的训练。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增加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

国内的音乐教学法分类很多,根据教学特点分有讲授法、演示法、联系法、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分又有音乐欣赏法、器乐欣赏法等。20世纪以来,各国的教育与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本质还是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改变。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较之我国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对完整。尤其以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依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美国的综合感音乐教学法、日本的铃木音乐教学法最具代表性。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给教学法课程内容上提供更多的选择。作为一线的教师,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种教学法的学习和综合运用可以使音乐教学更为丰富多彩。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增加这五种教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也可以在社会音乐培训中进行使用,用途非常广泛。

(二)教学手段上的创新:课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1.课例教学法的大量使用

音乐教学法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方法都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单纯地用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实际观察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结果离课程教学目标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是教学上偏重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授。即使教师通过语言将问题情境进行讲述,学生亦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授课时更多地使用课例教学法效果就会大大提升。课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使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展开教学,就好似架起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案例观察和理解中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

在分类培养模式下,音乐教学法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师职业开展有效的职前培训。通过视频或者教师现场演示的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观看和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语言、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为学生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模仿的范例。

2.“翻转课堂”和课例教学法相结合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又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其颠倒了传统学校“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采用在课前观看教学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教授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部分视频课例可以在课前完成,课内时间足够学生来完成课例重演,以增强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教师的基本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课例教学法讲究的是探究和合作,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显著强化包括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练习、节奏练习、注意力练习、即兴创编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训练。“翻转课堂”在课堂授课时主要采用师生讨论形式,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协同协作形式要求一致。其在音乐教学法中实施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授课过程进行简单翻转,更是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享受音乐创造的热情等方面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根本性变革。“翻转课堂”的授课特点和课例教学法的特点相辅相成。其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讨论时间,更可以和学生的课例实践有机结合。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可以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变革途径之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

教师教育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看来教学实践相对不足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在具备一定的音乐教学法理论知识后,学生需要通过两级实践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教学应用能力。

(一)课堂内实践

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设立专题进行教学片断的演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最后进行说课,请其他学生评课。这样既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又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完成教师教学的整个流程。

(二)课堂外实践

中小学见习和实习是高校学生获得教学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是对见习环节重视不够,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在实习前期接触实际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平台。所以在进行实习前,指导教师必须指导实习生进行备课和预讲,使之能够做到两个基本:基本能写教案,基本能上讲台。做好充分备课的准备,抓住上讲台前的最后提高自己的机会。

社会培训机构实习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渠道。根据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方向统计,社会培训机构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一直很大,所以学校在和中小学签订实习基地的同时,也要注重遴选并发展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在锻炼学生课外音乐培训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积极作用。

综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和实际社会需求相匹配。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结合办学特点,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所以必须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对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多元化技能应用型音乐教学人才。因此,地方高校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培养重点、目标、教学方法,使得所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各种需求。

(注:本文为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分类培养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14WH02)

参考文献:

[1]邹丽霞.对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原因的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2]张国琴.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9).

[3]蔡觉民.课程理论与20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中国音乐学,2004(3).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王秀萍.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中国音乐学,2004(1)

[6]吴明徽.“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2013(7).

[7]修海林,秦润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人民音乐,2012(3).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 音乐教学 整合

一、探究学习与音乐新课程标准

1.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以课题形式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只是其一个方面,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的具体体现。探究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指基于探究的教学。

这里指的探究学习,不仅是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学习,而且也是人文学科中的探究学习。在人文学科中的探究学习是以“人本主义”中罗斯杰“完整的人”的思想,马斯洛的对人的需求的分析,以及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托和指导,倡导尊重人的本性、潜意识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师生沟通协商,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据此,我们认为音乐课堂的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本着科学精神,用类似科学探究的形式,针对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审美体验和文化特征,积极主动的获取、分析、验证、运用,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并尝试与其他学科综合以促进音乐的学习。

2.音乐新课程标准解析。

(1)课程性质与价值

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2)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3)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过程与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知识与技能: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越相关文化。

(4)内容标准

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题材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创造:探索音乐与音乐即兴创造、创造实践。

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3.音乐新课程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通性。

从以上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可以看出人文学科的探究活动在音乐新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习方法趋向生活化,加强了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1)当今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了解各国和各地区文化之间具有的相似性,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

(2) 音乐教育本身成为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说目标即在过程中,体现在方法上。这种认识无疑会影响音乐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最后,标准拓宽了音乐学习领域,把“创造”、“音乐文化”列为音乐课程内容。加强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开放的、多元的课程内容设计。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感受欣赏教学的整合

感受和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生活、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在感受和欣赏教学中,突破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新颖学习方式,这种更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方式,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学习。

2.通过人文学科真善美的综合渗透,提高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判断音乐艺术真善美的是非标准,这种是非标准不是来自音乐本身,而是来自于人文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渗透。当然这种渗透是伴随着音乐欣赏进行的,而不是枯燥的讲哲学道理、美学道理、社会道理。

3.注重实践体验是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突出特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它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教师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独立的感受音乐,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体现了两者的相通性。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音乐艺术实践 协作意识 创新能力

中职幼教专业是我校的传统及热门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积极作用于我国的基层幼儿园音乐教育,可谓供不应求。可大多数学生是来自农村,文化底子薄,艺术方面的熏陶几乎是零。既然她们选择了幼教专业,如何调动她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审美观念,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要让她们在短短三年内,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方面的技能、技巧,以便今后能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那么除了掌握每节音乐课所授基础知识技能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我校多年来组织的“五项全能”基本功比赛,声乐大赛、尤其是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舞蹈大赛后,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加强,专业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决定》中比较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要培养“四有”音乐人才,必须重视音乐实践,把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当成音乐实践过程,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我们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艺术实践这一全新的课题,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

一、学生要提高音乐艺术实践的能力

学和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良好的优良学风,那种把“学和用”分裂开来,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是有害的。大家知道,我们幼教专业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舞台上去,回到讲台上去。那种空洞、呆板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把音乐艺术实践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提高幼教学生的专业水平,必须重视艺术实践。

二、要培养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的自觉性

学生认识到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必要性,就会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到这一活动中去,音乐实践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获得实际表演经验。有位名人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亲口尝一尝”。有了直接经验,才能真正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否则很难接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另一方面可以真正理解音乐。师带徒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音乐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有着丰富的综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心里清楚,说不清楚”的唱歌表演方法,圈内人士都讲只能领会,不可言传。对有些音乐技巧音乐知识,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怎么办呢?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慢慢领会,慢慢体会,慢慢摸索,才能真正学好。进行音乐教育研究必须制定好科学的周密的音乐教育研究计划,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计划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音乐也不例外。强化音乐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音乐本身就有这样的功能,经常参加艺术实践,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俗话说得好,“饭养身,歌养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不是讲快乐音乐吗?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之后,同学们不仅在音乐声中找到了快乐并且学习到了音乐知识,这样不就达到目的了吗?把老师常说的“你要学”变为“我要学”,这个进步就是艺术实践的作用。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在音乐的教育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而兴趣,则是他们学习音乐的最大出发点。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兴趣。可以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例如声乐组、器乐组、合唱队、舞蹈队等,都切合学生的兴趣追求爱好,充分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中职幼教生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必要性。学生的特点是:参加社会实践少,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辨别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感受逐渐领会并从中体验由欣赏音乐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将逐渐培养学生对高雅形式美的直接兴趣,主动体验美的音乐,使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实践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突出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参与合作的能力,使音乐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审美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等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不论是召开独唱(奏)音乐会还是参加社会演出活动,不论是声乐比赛、舞蹈比赛还是征文活动,这些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它们都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例如拿组织小型演唱会来讲,从策划到演出,从幕前到幕后策划会的召开,主持人的选定等等都需要与人协作。可以说协作精神是现代人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不善于和别人合作,那将会寸步难行。而艺术实践活动,恰恰就能培养幼教专业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