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例6篇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1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商务英语是在社会需求推动以及“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理论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积累,它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客观存在的学科。但是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目前的定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唯学”型――忽略职业性,只求学科性、系统性;二是“唯工”型――过分强调职业性,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两种倾向都说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整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需要抓住“商务英语”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关键:一方面可以传承英语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必须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一、课程体系优化

1.就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调研和分析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服务于外贸行业,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呈现出“行业分散、岗位集中的趋势,即毕业生就业部门遍布外贸、金融、科技乃至其它领域,但是毕业生无论在哪个行业部门,几乎都从事业务员、助理、文秘、翻译之类的工作”。就业岗位群的新特点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在商务领域内用英语进行交际(包括口头与书面等多种形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毕业生拥有以英语为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际问题囊括了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不同领域的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商务英语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包括从询盘、报盘乃至签约等商务谈判的整体活动,外贸活动中出具信用证、报关、装船、保险、商检、索赔和支付等进出口业务活动;还包括公司、厂商或银行等商业组织的不同组织行为。它的外延也被大大拓展,涵盖诸如金融、贸易、运输、投资、企业管理、财会以及经济法等各个层面的知识。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内涵还将发生无法预期的变化,因此商务英语应该被看成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专业体系,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

2.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是在对就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最佳平衡,明确各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将采用CCTS/DACUM开发模式搭建以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为模式的框架,并且探索在这一框架下为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课程,考察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从而决定每一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步开发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对职员上岗必备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一线教师和企业相关岗位的专家共同将这些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工作任务。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能够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包括:独立使用适切的商务礼仪进行日常的商务会话、阅读和回复各种商务函电、翻译各类商务文本、起草各式商务文件等等。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成上述任务的本领,可以开设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

第二步模拟构建支持课程。企业人员从职业能力拓展的层面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在商务工作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师和兄弟院系的相关专家协力勾画出可供开发的框架课程,包括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管理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知识、工商导论、管理学原理等商务专业知识课,中英文商务报刊选读、口译理论与实践等翻译常识课,外贸英文函电、英文单证制作、英语商务谈判、外贸业务流程实训、助理技能综合实训等技能实训课。

第三步完善原有的基础课程,称之为职业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英语的基础能力系列课程。

第四步探索特色课程。这类课程的创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目标。可以开发旅游英语、涉外导游实务、酒店英语、前台(厅)实务、国际物流基础、物流英语、汽车英语等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整合

(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整合不等于课程间的简单组合和拼凑,而是“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学术界在传统的ESP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性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模式”(sustained-cont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简称SCLT模式,这是一种专门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的语言教学途径。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SCLT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抛弃了把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人为分离的惯常做法,既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又强调语言教学。其中注重“持续性”的专业知识是SCLT教学模式与其他以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整合可以借鉴SCLT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整合

1.英语基础技能课程与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的整合

根据SCLT模式,我们把从属于普通英语(EGP)范畴的职业基础课的英语基础技能课程整合到属于ESP范畴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的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之中,见表1。

通过整合,学生不仅能通过商务专业知识语料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因此非但没有动摇英语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而且这种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词汇循环、图式构建,以及真实的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避免语言与专业课程的人为分割,从而保证三年英语技能和专业技能提高不断线;同时也促使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置于工作情境之中,始终不忘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

2.商务类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整合

商务类专业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和商科课程与特色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是商科和特色课程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商科课程之间的整合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我们首先根据学生今后的择业倾向,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各种备选课程套餐,称为“专业拓展类课程”,见表2。

学生在完成职业定位之后,须选择适当的专业拓展课程套餐,例如希望毕业后在外贸行业工作,就需要完成A套餐的学习,另外还可根据教务处的要求自行选择非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专业拓展类课程(套餐式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多元化、小课型、短课时、强训练,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技能培养与今后的岗位工作无缝接轨。

3.公共基础课与职业能力的整合

所谓基础课与职业能力的整合指的是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商务领域的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即实现公共基础课的职业化,使这类课程成为真正的职业基础课。例如,把计算机拓展为商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把传统的体育课整合成为训练职业体能和防治职业病为主要目标的职业体育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培养商务领域中的从业道德和礼仪修养,学习包括商务法律在内的法律基础。另外,注重职业生涯教育、创业与创新等选修类基础课的开发。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是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后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系协力共同完成了商务英语各门课程的改革或开发,由企业协助制订能力标准、能力鉴定的办法、对实训任务可行性进行评价,最后由企业评价能力需求的实现程度。教学实践和学生就业反馈证明,这种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际为起点,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商务领域中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职业技能,因而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M].上海:上海

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国权.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07,(29):19-20.

[3] 王兴孙,陈洁.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

国际商务研究,2001,(5):1-4.

[4] 陈丽能.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J].中

国高等教育,2006,(18):53-54.

[5] 管新平.论高职外语专业的特色[C].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

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tech.省略/info/hxla/previous/three/2119.shtml.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分层次教学 策略

初中时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热情的重要时期。由于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各不相同,英语兴趣也相差很多,语言表达和综合交际能力也参差不齐,开展英语教学就不能一个模式,一个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整体进步,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应用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分层教学思想在教学的应用思考。

1. 全面把握学生基础,做到科学合理分组

初中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成绩和综合表现能力,将学生分层A,B,C三个等级。A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B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很大的潜力可挖,C层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表达能力欠佳,同时有缺乏一定的英语学习热情。同时,结合学生的组织综合能力,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分配,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兼顾不同的层次,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时,由于小组内部有一定的层次,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能力相当,小组之间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

例如,九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虚拟语气,学生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英语感知能力较强,他们很容易理解英语的虚拟语气,B层次的学生对虚拟语气的感知不是很清楚,C层次的学生可能一脸茫然,此时需要组织小组内部学生相互帮助,A层次的学生能够和B层次学生的合作,指导他们理解透彻,而C层次学生就需要更多的帮扶,需要教师重点引导。让A层次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B层次学生能够准备表达,C层次学生能够理解,学会模仿:If I were in your position, I would marry her. If you had followed what the doctor said, you would not have been so painful now.等等。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比赛哪个小组能够学得更快,促进学生快速进步,实现整体进步。

2. 分层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生整体进步

分层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有效对接,准确把握每一个层次学生的生长点,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好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需要针对更高的学习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句式与语法,更要掌握英语文化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应用综合应用能力。而对于B,C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不好,尤其是C层次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需要从基础做起,从掌握基本的词汇、句式做起,锻炼他们的基本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以掌握基本词汇为主,逐步奠定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

例如,学习有关西方节日的教学内容时, 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西方节日,这些节日能够很好地体现西方的文化和思维,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英语思维、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时教学。A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句式,还用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和思维,也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应用,提高他们的交流交际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主人:We play a game called “trick or treat”. Can you give me some candies? Can you give some candies to us? Thank you for the beautiful flowers. Thank you for your birthday present.中的 called、give sb. sth. = give sth. to sb.; thank sb. for ...词汇,做到灵活运用。而对于C层次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就行了,背会这些句式。

3. 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坚持稳步推进战略

辅导和指导是提高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初中英语分层次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层次,实施分层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的进步,确立稳步推进战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结合学生的基础,实施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策略,一方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进步,灵活调整辅导策略,学生的基础和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合理引导。设计富有层次化的作业练习,以B层次学生为基本层次,引导他们逐步向A层次迈进,提出合理化的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非常弱,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又没有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勇气,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夯实他们的应用基础,引导他们逐步向B层次迈进,并逐步向A层次努力。

例如,开展口语交际联系,A层次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只有表达,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锻炼热情,增强英语综合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带动B,C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让C层次的学生能够从简单模仿开始,从感知英语交际氛围开始,指导他们能够敢于表达,勇于交流。B层次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基础,鼓励他们积极锻炼,逐步训练他们的交际表达能力,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4. 实施分层达标策略,坚持有针对性评价

初中英语实行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策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看到自己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促进不同层次间学生相互竞争,避免因差距过大让学生丧失信心同时,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与收获,引导学生积极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 C层次的学生如果能够完成这些介词填空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1) It’s a holiday _______ Wednesday. 2) Eric’s birthday is ______ 6th October. 3) He’s going to see the doctor ______ four in the afternoon.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回答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式开展交流对话:1)Do you like festivals? 2) 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ere are you going to have the party? Who will sing at the party?

总之,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指出,英语教学应该实施分层次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学习,相互促进。以分层次教学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3

关键词:符号,形象,信息技术,动态整合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图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图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图像或者动态心理图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athologic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ordinary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Sheng ZHANG Runqi

Patholog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Faculty of Basic Medicine,Xi'an Medical College,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Medical 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s of medicine and it is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So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In order to adapt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the medical English major was first elected to bilingual teaching in pathology since 2011. Our pathology teaching team is Shaanxi provincial teaching team, and our pathological course is the provincial level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In recent years, the whole teaching team gained som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rough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ll of these provide a lot of use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pathological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Ordinary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hology; Course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所以英文文献和科研成果在医学工作、科研交流中都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因此要更好地掌握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医学工作者中外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医学工作者的后备军――医学生开始,将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医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时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查阅相关的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2001年时,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目前,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为适应教学发展,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从2011年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我们病理学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是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在近几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过程中,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方法、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将为今后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思维习惯来正确地理解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病理学专业的表达、交流。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并能阅读相关的英文病理学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医学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就会背离双语教学的初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学习的热情[3],因此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进行,需要教师来不断地依据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

2 病理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根据每一级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再来确定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医学课程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之病理学专业词汇又相对复杂,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英语,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来选择双语课程中合适的英文比例[4]。我们结合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和摸底,发现在我校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以控制在20%~30%为宜。

3 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教学团队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不少的挑战和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和双语师资的缺乏[5-6],我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讨论、交流,以及和学生间的多次座谈、沟通,有如下的心得和体会:

3.1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和英语基础(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情况)进行调查。先掌握学生的基础,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而病理学又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中的桥梁课程,因此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储备对后续的双语教学影响很大。如果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另一方面对病理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限,那么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尽快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3.1.1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影响病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展之前,我们首先要统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到关于本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着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不要对双语教学产生反感和畏难情绪,并且鼓励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3.1.2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病理学英文文献和资料 查阅病理学相关英文资料,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好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病理学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查阅文献打好基础。另外文献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也会增强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兴趣。

3.1.3 在病理学双语授课中应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记重要的病理学词汇,在实验课绘图作业中要求用英文进行旁注;在学生应逐渐适应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或病案;最后,就可以在双语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中,就可以分小组选代表制作PPT,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病案分析。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用英语来回答专业问题,还可以布置让学生来做每章节的英文小结。

3.1.4 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卓越班”实施双语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展开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几门课程,而应该贯穿整个基础、临床和实习课程中,只有保证双语教学延续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加强医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医学课程若使用双语模式则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7],另外,如果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来讲授所有医学课程,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也需相应延长。因此,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可以考虑在部分专业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应延长学制,开设“卓越班”,以便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秀医学人才。

3.2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缺乏高水平的病理学双语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国际化的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优秀的双语授课教师队伍非常必要。在系统的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应尽量涵盖各个医学,从最初的基础医学课程开始,直至学生完成全部临床课程,都应该配备优秀的、充足的双语师资力量。从事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在精通病理学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只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硬,才可能把双语教学有声有色的展开。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师资力量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少,虽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英文阅读能力尚可,但听、说方面较为欠缺,特别是讲授时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有待提高,而且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8]。

3.2.1 储备和培养优良的双语师资队伍 储备和培养双语师资队伍需要制订长期的计划,要做好储备和培训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教师专业英语的口语、听力、思维方式的培训。首先,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外语水平应当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在选择双语教学师资时更应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9]。其次,应该在各方面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例如由我校英语专业教师或者外教对双语师资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到国外医学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培训;到国内具有较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大学进修;定期举办病理学英文文献的讲座,由双语授课的教师轮流用英文主讲[10];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外团队内的集体备课也非常重要,双语授课的教师间可以相互进行评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双语教学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上岗关要严格把握,试讲这一环节可以发现任课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2.2 编制适合普通医学院校的双语病理学教材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很多教师认为,双语教学要开展,就必须要依托英语原版教材和教辅用书。但是鉴于普通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和学生交流沟通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提出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而大多数都要求使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自编的双语教材,而且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大都和我国的病理学教学大纲不太相符。因此,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教材的编制就提上了日程。只有自己编制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否则一味强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将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和反感,反而使教学效果走向另一面[11]。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12]。病理学英语词汇是病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编写双语教材时,病理学词汇难度要适宜,需要的时候应该辅以中文讲义,一定要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编写病理学双语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编写配套的双语版病理学实习指导、提纲、习题册等[13]。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将提纲当笔记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可全神贯注于整个双语教学过程。每章节前应有相应的英文总述,每章节后应附有相应的英文小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可以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取部分经典案例,用作病案分析。

3.2.3 自主研发病理学双语课件 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我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图书馆、各大病理学网站以及英文原版教材等多渠道收集大量素材,采集了典型病理学学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充分利用形态学科的优势,制作出了形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将病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授课模式的学习兴趣。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能形成多种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弥补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中的英文比例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应该控制在20%左右为宜,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反映将无法跟上课堂进度。毕竟,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仍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提高只能排在其后。另外,为实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在课件中最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方便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同时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在课件制作时,内容应该清晰易懂,用词应该精确简练,条理应该明确清晰。同时也可在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录部分低难度较大篇幅的内容,并且辅以较多的图片和动画等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14]。还可以在每章节讲授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简短PPT并进行英文小结,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顺本章的知识要点。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一、为全面教育打好基础

中学语文课,众所周知,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知晓远古历史、增强对其它学科的理解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更要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可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至高无尚”的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的束缚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加快速度赶进度,上完新课搞复习。学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不尽,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堆成小山,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而是灌输性地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暂时赢得了高分,进入了上一级学校,而在实际应用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 ,高考升入高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决定全面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三、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措施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省的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落实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千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赛。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下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线路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范文6

一、中学语文课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应该肯定,我们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也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他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甚至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有媒体报道高考升入师范院校的一些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的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人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