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例6篇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包括人、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的综合体,此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所获取的信息为决策基础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人参与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程始终;信息涉及对于企业内外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持续监测;系统则是一个技术支撑平台,作为工具支撑企业竞争情报应用。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和探讨一种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架构。

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程分析

从企业竞争情报的周期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情报的规划、搜集、处理、分析和分发。

情报规划

情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界定情报需要、确定情报方向。企业要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就必须要对情报需求、情报搜集范围和内容、情报信息组织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具体来说,情报规划阶段需要明确如下问题:

情报需求评估

信息流评估:包括情报的内容、数量、质量、渠道等的需求评估;

高层访谈:包括对于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关键决策、关键信息需求的评估和调研等。

界定情报需要

需要收集分析哪些方面的情报;

为什么目的使用;

哪些部门/人员真正需要;

情报的时间要求;

情报的范围要求;

获取情报的成本。

确定情报方向

列关键性情报收集课题表;

制定收集分析计划;

制定得不到某些信息时的应急方案。

情报搜集

情报搜集是指通过公开渠道搜集原始信息的过程。

情报搜集的渠道

情报搜集的渠道或途径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报刊和专业杂志、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互联网信息、专业数据库、客户、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业务与管理系统、企业内部业务办公文档等信息。

情报搜集的手段

情报搜集的手段主要包括网络自动信息采集、手工信息采集两种。

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或业务开始在网上运转,如各种政府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各种企业、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物等,都已经或准备在互联网上,通过Internet网站提供各种信息,以方便用户获取或了解信息。

而从以上列出的情报采集渠道和途径,可以说至少有70%的信息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得。作为竞争情报搜集的方式,传统的手工手段将会被进一步弱化,而基于内部网络和Internet,通过自动的信息采集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定期跟踪、监测及采集,将是今后企业竞争情报搜集的主要手段。

情报搜集的工具

对于基于网络的自动信息采集手段,需要针对不同信息来源,提供不同的情报搜集工具作为技术支撑。

具体来说,常用的情报搜索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互联网信息源采集工具:对互联网上的网页信息进行采集、下载、加载入库和采集监控;

文档信息源采集工具:对本地业务办公过程中,或者收集的经过数字化加工的本地电子文档信息进行采集、内容提取、加载入库和采集监控;

关系数据库信息源采集工具:对于本地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如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关系数据库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控;

资源数字化加工工具:对于收集的纸介质情报信息进行扫描、拍照、图像处理、识别、PDF电子文档生成等资源数字化加工;

Lotus办公文档采集工具:对于以Lotus Notes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业务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控;

邮件信息采集工具:对于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邮件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控。

情报处理

情报处理过程主要是对搜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初步处理以便于进一步分析或将处理结果直接提供给情报使用者。

人工情报处理

对于人工参与的情报处理工作来说,主要包括:

资源数字化加工:将收集的纸介质情报信息,如产品、会议资料,样本文字等进行扫描、拍照、图像处理、识别、并合成PDF电子文档;

情报信息编辑标引与质量控制:对通过采集工具自动采集的情报信息,进行信息编进、标引、筛选、审核、签发等情报信息加工处理;

自动化情报处理

情报自动分类、标引、聚类:对于大量的情报信息资源,提供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于情报信息进行自动分类、标引和自动聚类的能力。

情报自动关键词、摘要生成:对于情报信息文档,提供对文章内容的分词统计分析或者语义分析,自动生成文章的关键词和摘要信息。

情报分析

情报分析是对原始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使信息转化为深层次情报的过程。无论是通过手工或自动采集手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均须由专门的行业资深人员经过对原始信息的深度分析才能完成。

情报分析的工作主要包括:

制作情报简报、情报专题等情报产品:根据用户的热点需求,定期制作和生成情报简报、专题,热点情报等情报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深度信息服务;

进行情报分析,撰写关键情报课题报告:在大量情报素材基础上,利用SWORT分析、关键成功要素分析、价值链分析等情报分析方法,进行深度分析,撰写关键情报课题分析报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情报分发

情报分发是将情报产品以适宜的形式传递给最终情报用户(情报产品消费者)的阶段,是通过搜集、处理、分析而得到的情报发挥其价值的阶段。情报分发主要包括情报、情报服务、用户权限认证、情报统计分析与评价反馈等方面。

情报

情报是指将搜集、处理、分析之后的情报信息或情报产品,通过企业内部网,以网站形式,向企业的各个部门或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为企业各层次用户获取和共享情报信息提供服务入口。

情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主题树组织的各种情报信息的聚合形式,构建简单,但不便于定制和调整;另一种则是类似于传统企业信息门户的按照频道、栏目组织的情报形式,构建复杂,但灵活度相对较大。

情报服务

情报分发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情报信息服务,如全文检索与统一资源搜索服务、客户行为统计与个性化信息服务、专题热点信息服务、企业社区服务等。

用户权限认证

情报分发阶段,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员工分享信息和如何对某些信息保密。

用户权限认证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保密而必须在情报分发时考虑的环节。以严格的用户权限认证为基础,可以保证不同层次人员均能获得相应授权信息,同时也能保证机密信息只能为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获得而不致造成泄密。

统计分析与情报评价反馈

在情报分发阶段,还需考虑情报信息的生产和访问统计分析,从而对用户所需的信息或最希望了解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统计和分析,以作为竞争情报搜集范围或内容选择的决策依据。

同时,还需要提供畅通的情报评价和反馈手段,以收集用户反馈需求,对情报搜集内容、情报处理深度和广度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资源整合在企业竞争

情报中的应用

企业竞争情报信息资源分析

企业竞争情报是对企业整体环境的全面监测,除包括对外部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产品、技术等信息监测外,还包括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技术、研发等信息的监测。只有通过内外部信息的全面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找出差距并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监测的外部情报信息主要包括:

企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政策;

企业所在行业所颁布的法律、法规;

企业所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办法;

企业所在行业协会的规定及行业标准;

各地或行业、产品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行业科技动态、技术进展、研发方向跟踪信息;

市场同业或竞争对手市场、营销、价格、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情报资料;

相关行业、产业的市场动态、技术发展等信息;

银行、金融、贷款、利率等相关政策跟踪信息等。

企业需要监测的内部情报信息主要包括:

企业市场、营销、宣传等信息;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信息;

企业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品创新等相关信息;

企业财务、成本、价格、盈利等相关信息等。

企业竞争情报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通过对企业竞争情报信息资源内容、类型及信息搜集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基础情报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支撑。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信息资源种类复杂、类型各异,各种信息资源使用格式、界面、权限认证机制等均不相同,有效利用这些情报信息资源,则必须用到资源整合技术。

目前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主要有几种:元数据整合技术、中间件整合技术、网络虚拟资源整合技术等。各种资源整合技术比较如左页表所示。

资源整合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时,主要采用两种资源整合技术,如元数据整合、虚拟网络资源整合,即可实现各种常见的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服务。

可以采用元数据整合技术的情报信息资源包括:互联网下载的网页和数据库信息资源、本地文档信息资源、本地业务与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信息资源、本地办公系统或邮件系统信息资源、本地人工数字化编辑标引提交的信息资源等。

对于这些信息资源,可以将其统一导入、存储和同步到系统的情报数据库中,作为情报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情报分析,或直接作为第一手情报信息提供情报、搜索和服务。

对于某些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采集工具无法下载和进行采集的信息资源,或企业一些采购了镜像系统、网络账号的科技信息资源,如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等,则可采用网络虚拟资源整合技术进行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

这种整合方式无需进行数据的导入、同步,也不管数据是存储在本地或是其他任何位置,只要网络联通,用户可以像访问本地信息资源一样访问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资源整合为核心设计

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可以将企业的各种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构建基础情报信息资源库,并进而构建企业知识库,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深度加工和情报分析,从而为企业竞争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

下面提出一种支持企业竞争情报业务全流程,可以实现企业各种类型情报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提供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和服务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架构。

这种系统架构下,整个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共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情报规划自系统:完成情报信息分类体系规划与情报信息源规划,实现情报分类体系的建设和包括互联网、文档、关系数据库等信息源的采集配置与管理;

情报采集整合子系统:完成各种异构情报信息资源的监控、采集、转换、加载和整合;

情报加工处理子系统:完成各种情报资源的编辑、审核、签发、质量控制、情报推荐等;

情报传输交换子系统:完成各种情报资源的推送分发和上传加载,实现多系统的情报传输交换和分布式协作;

情报管理子系统:完成各种情报资源库管理、情报专题管理、热点情报管理、推荐情报管理等功能;

情报分析子系统:完成自动分类、自动关键词摘要生成、情报简报、关键情报课题等情报分析功能;

情报服务子系统:完成公共情报服务、个性化情报服务、专题热点情报服务、焦点推荐信息服务、情报评价反馈、情报订阅推送等职能;

任务调度驱动:完成采编发流程驱动、情报服务站点生成、客户行为统计、情报生产统计、情报订阅邮件推送、简报生成与简报推送等功能;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2

㈠指导思想

全省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建设以省委组织部、旗帜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基层党(工)委为基本建库单位,通过建立党员和党组织全员信息数据库,推进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新组织工作手段,改进组织工作方式,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建立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日常管理,是信息化时代组织工作的必然选择。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建成后,不仅可以对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党员学习培训、组织生活、党员和党费管理、党内统计等工作实现动态管理,还可以对党代会代表选举等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依据,促进党内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㈡目标要求

为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全省党组织、党员信息库争取2007年底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要求,市直机关各基层党组织从2007年11月中旬到11月底,对本单位所属党员和党组织信息库进行升级和各类信息的补充完善,确保实现年度统计数据由信息库直接生成。整个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市直机关工委在调研的基础上,成立工作机构,召开会议部署工作任务,做好动员、软件订购和培训工作,并指导各基层党组织提前和填写发放各类信息采集表,做好信息采集准备;安装、升级好数据库。11月15日前完成。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和补充完善。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党员、党组织和单位信息采集表的要求,对本单位党员和党组织信息库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和补充完善。11月20日前完成。

第三阶段:数据整理。市直机关工委指导所属机关党委、党总支、独立部门支部,各党委、总支指导所属党支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补充、规范、核对,对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保证做到利用信息库进行党内统计直接汇总,11月25日前完成。

第四阶段:数据上报和验收。各基层党组织对本单位的信息库验收合格后,层层上报汇总到上级党组织,最后以党委、总支和独立单位支部为单位上报市直机关工委。11月30日前完成。

㈢组织领导

这次党员和党组织信息库建设和升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基层党组织一定结合实际,迅速成立相应的信息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机构,专门负责本单位数据库建设工作,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本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机关工委将对各基层党组织建库工作进行经常性指导、日常调度、督促、答疑、技术咨询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在这里重点强调:各单位必须把信息库建设作为年度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库和上报任务;决不允许任何单位以任何理论和借口来推脱信息库建设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完成信息库建设和上报任务的,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到机关工委说明原因;年底党务考核,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将对各单位信息库建设进行重点检查和考核。

二、设备配置、环境要求

㈠硬件设备

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建设所需设备主要是计算机、打印机、存储介质等。微机设备主要担负着信息库的建设、维护、更新、查询和应用任务,最低要求能运行WINXP操作系统。建议配置:P4-2.0CPU/512M内存/80G硬盘以上。上述设备各基层党委、总支和支部必需配备。党员数量较多基层党组织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选配更高的配置。

㈡软件配置

1、系统软件可以采用WINDOWSXP、WINDOWS2000或WINDOWS2003。

2、应用软件:软件采用由省委组织部主持、旗帜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该软件可以实现与中组部信息管理等版本软件的上传和下载,能满足党务管理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需要。

3、软件订购:应用软件《党内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经费自行解决,由各单位直接向旗帜软件公司订购(780元/套)。党员不超过50人的建库单位可使用《党内信息管理系统》试用版(免费)。联系电话:0531-88874605/88874607,网站:。

三、具体工作流程

本次信息库升级和信息补充完善工作共分以下三步:

(一)信息采集

1、信息采集的范围

(1)建库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各级党的组织和机构;

(2)建库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建立党组织的单位和没建立党组织的法人单位;

(3)党组织关系在建库单位的全体党员、当年度减少的党员;

(4)向建库单位各级党组织申请入党的人员;

2、信息采集表和填写说明

党员和党组织信息采集表分为党组织基层信息采集表、单位基本信息采集表和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三类,共10张,采集表表样、指标解释和结构标准附后。

信息采集表中的所列的黑体指标项为信息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必填指标。斜体项各单位可根据情况选择填写。

3、信息采集填写

首次安装数据库的单位,要组织所属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信息采集表,必填的指标一定要填写完整、真实、准确。填表过程中如遇不清楚的指标可请上级党组织答疑。人员信息以身份证号码作为人员的唯一性标识。如确有重复,请公安部门解决。在信息录入前要对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核,检查指标采集是否全面,填写是否正确规范。

2006年已建库的基层党组织,在对旧库升级后,可对已经录入微机的人员、单位和组织信息,直接打印标准信息采集表,进行反馈,一是补充采集未录入信息库的必填指标项。二是检查已经录入的信息是否有变动,是否正确。对于新增加的人同、单位、组织,要及时进行信息采集。

(二)数据录入及处理

数据录入是将信息采集表的各项信息根据程序输入微机的过程,是信息数据库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录入前,要对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核,检查指标采集是否全面规范,准确无误。数据录入及处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根据单位信息采集表建立单位结构。有下级部门的系统单位,机关本身要单独建立一个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各种单位和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法人都要录入,单位信息采集表的各项信息要录全,非法人单位的各项属性可与所属法人相同。

第二,根据党组织信息采集表建立党组织结构。所有党组织都要建立在对应并唯一的单位上,然后录入与组织有关的各项信息。

第三,将人员信息数据录入微机。为加快工作进度,信息采集、编码、审核、录入可同时进行;

第四,微机逻辑审核并打印错误报表,并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修改;

第五,数据试汇总。对信息库直接统计,并打印各种花名册和汇总、统计表格和用于反馈的信息采集表。

第六、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原则上做到“三见面”,即人员信息要与本人见面,单位信息要与本单位见面,组织信息要与本组织见面。见面后要求本人、单位负责人和组织负责检查无误后签字。对反馈后的错误要进行认真核对、修改。

(三)数据整理审核

整理审核是一个对数据进行再次修正的过程,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汇总后,打印出各种统计表格,做到“三对照”:一是录入信息与采集表对照;二是统计数据与去年统计年报表对照;三是生成的花名册与以往各种花名册对照。通过对照,检查是否有重复登记、漏采的组织、单位和党员,单位、组织和党员的各项信息是否录全。报表的各项数据特别是党组织数量、党员总数以及各种比例要与去年党内统计数据进行一一比较,检查是否一致,有差别的要分析原因。

党员和党组织信息库建设暨升级工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数据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四)质量控制

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关系着整个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成败,综上所述,质量控制贯穿于建库过程的每一环节,各单位一定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综合汇总单位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质量控制。整个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1、信息采集表的审核。主要审核信息采集表的各项指标是否完整,各指标项是否填写正确、清晰。

2、微机程序审核。利用微机程序,审核填表和录入中出现的逻辑错误。

4、信息反馈。即上述“三见面”。

5、信息确认。对录入信息进行校对确保无误后,要打印成信息采集表,再由本人和责任人签字后存档。

四、检查验收

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后,综合汇总单位要对下级建库单位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采集表是否清晰准确,装订是否规范、整洁;

2、采集表信息与数据库信息是否一致;

3、信息反馈是否到位;

4、用微机审核程序检验数据是否正确;

5、信息安全保密措施是否到位。

五、日常管理与应用

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建成后,其信息资源将成为我们党建工作制定规划、宏观决策、日常管理的基本信息,要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市委组织部制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科学、规范、严密的制度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全市信息数据库的更新一般结合年底党内统计工作每年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如党代会、人大会、各种专项调查等,可随时对全市数据进行更新。信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坚持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按照工作职能和党员管理权限,设置维护、使用、管理权限,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和正常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

六、保密工作

各单位要切实制定保密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1、严守秘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无关人员散布、泄漏采集表和数据信息;不得向其他采集单位打听、过问非本人工作职责内的信息和数据;禁止携带数据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秘密事项。

2、制订并遵守采集表和数据介质的登记和保密制度。采集表要存放在有保密设施的文件柜内,计算机中的秘密数据必须设置口令。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3

[关键词]集成、整合、信息共享、一体化、重构开发

中图分类号:T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44-01

1 现河采油厂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随着油田“四化”建设和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实施,现河采油厂在生产运行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方面逐步向集成、统一的方式进行转变。目前采油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应用较为完善的各类应用系统51个,其中油田推广23个,自筹及自建系统28个,较好的辅助了采油厂各专业领域的研究和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但由于各应用系统分别独立建设,设计时未考虑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技术标准、建设标准、技术协议、整合程度都不统一,以至于目前各应用系统信息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降低了系统资源利用率,难以支持业务一体化高效运行。结合胜利油田“四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要求,针对采油厂现有信息化现状,把相关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系统和功能整合,最终实现数据、应用、用户的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思路分析

2.1 系统功能梳理

面向采油厂每个应用系统,针对业务覆盖、功能组成、数据流向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对应至生产指挥系统功能中,比较是否能满足原有应用系统用户需求。对所有应用系统功能收集梳理完毕后,形成统一的功能汇总,对重复功能及相似需求进行整合划分,指导后续的功能设计。通过与生产指挥系统平台的对接,实现新岗位模式下各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图1)。

2.2 数据来源分析

对所有系统底层数据来源进行统一分析,主要涉及用户、单位、专业基础数据、附录表分类数据等,看各系统的应用数据采集是否存在交叉,如果存在交叉的情况,需要对该采集部分进行整体设计,最终实现采油厂内部的源点唯一,避免重复采集。

对不同应用系统数据源采用不同方式集成,涉及源头库业务内容建议在源头结构上新增采集;非源头采集内容建议在生产指挥系统中新增采集;视频及自动化数据采用数据同步和接口的方式读取。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于重复的数据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新设计,形成一套适于采油厂生产指挥应用的底层数据规范。

2.3 集成功能开发

主要包括功能重构开发和功能集成开发两种方式。

功能重构开发:对与生产指挥系统技术实现相同,被集成系统应用功能相对较少、业务功能相对简单的系统。老系统与生产指挥系统数据库对接分析,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对各业务功能进行重构开发,将老系统功能统一整合到生产指挥系统,老系统逐步替代停用。

功能集成开发:对系统功能点多,在用功能较多,技术实现上难以统一的应用系统。采用单点登录改造的功能集成方式,实现系统整合应用。老系统需单独根据新的组织模式进行功能改造,支持新的油公司扁平化岗位设置的应用需要。

2.4 历史数据迁移

通过ETL模块实现所有系统业务数据内容统一汇聚到生产指挥数据库中,整个加载过程通过ETL模块实现,具备可配置、可监控、可追溯功能。由于不同应用系统涉及到不同的数据表和数据项,需要对各应用系统进行对比处理,迁移方法和步骤如下:

数据检查:梳理数据资源情况,确定需要加载的系统和数据范围,针对每张数据表从数据的齐全性、准确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将检查未通过数据内容的进行整理汇总。

数据修订:各相关部门业务专家核实基础准确数据,处理不规范的数据内容。

数据替换:按照处理规则进行数据替换。

3 现河采油厂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内容

需要整合、集成的生产管理类应用系统13个,其中:对确定要集成的5个应用系统(作业生产管理系统、井下作业数据中心、生产信息网络办公系统、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科主页)进行业务、功能、数据分析,按照油田集成应用平台组件的封装标准,进行功能拆分和组件化封装,基于生产指挥系统的技术架构进行集成整合开发。

通过对应用系统的分析及集成,最终实现停用4个应用系统(作业生产管理系统、井下作业数据中心、生产信息网络办公系统、生产技术科主页),重构66个功能模块,替代22个功能模块,停用16个功能模块。

对本次不进行模块化改造的8个应用系统,结合油田的统一身份认证技术,分析各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分别选择java系统和.net系统各一个进行单点登录改造测试,制定统一的改造规范,指导各系统进行单点登录改造,挂接在生产指挥平台相应的功能模块下。

4 效果分析

4.1 探索企业应用的集成方式,打造采油厂级示范效益

通过集成各应用系统,探索一套企业级应用的集成方式,打造采油厂级集成应用的典范,为油田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集成应用、规范应用上,为以后的各系统的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储备。

4.2 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冲破信息孤岛

统一规范、整合各系统的业务,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采油厂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于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业务的互联互通,打通各系统之间信息壁垒,冲破信息孤岛。

4.3 统一应用,避免多系统切换访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各系统统一应用,功能统一授权、用户统一管理,减少了各系统的重复录入,提高工作效率,淘汰整合相关系统,降低原系统的运维成本。通过系统集成,合理规划数据及信息,减少数据冗余,实现了信息共享,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信息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

4.4 提高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集中、高效、安全的管理

构建采油厂的应用数据中心,将已有数据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进行规范和集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同时可以基于y一的信息库进行新的综合信息应用,提高了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统一身份认证技术及权限管理,使各级用户能够根据相应的权限、角色访问其所关心的信息,确保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

参考文献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4

从2008年医疗集团成立之初仅有的HIS系统,到如今涵盖集团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共享网络,在全国17座部级公立医院试点城市中,马鞍山市的医疗集团信息化之路可圈可点。通过医疗资源整合,为信息共享扫清道路,借助信息平台,为医疗资源整合提供保障,这不仅是马鞍山医疗集团信息化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留给其他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启示。

条线整合先行

“我们离南京和芜湖都很近,如果不改革,患者就会大量流失。”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时任马鞍山市卫生局局长的何少锋表示,2008年的改革是被逼出来。如果不对公立医院资源进行整合,很多医院将无法生存下去。

“资源整合只是形式,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夏慧新表示,伴随着集团内的资源整合,医疗集团信息化工作开始启动。

2009年,医疗集团整合集团内资源,成立了属于集团直接管理的信息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药品器械采购管理中心。机构整合先行,信息化的第一阶段启动。

在信息中心成立后,紧随其后的是集团租用中国电信的光纤专线将集团内多家医院连接起来,组成卫生城域网,实现了市区主要医院间的物理联系。这就为接下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搭建起网络基础。同时,信息中心将各家医院的服务器整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搭建起一个简单的区域数据平台。

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当时医院内使用的基本都是HIS、LIS等系统,各家医院急需上马一些新的信息系统。另一个方面,随着医疗资源整合启动,集团信息中心又必须同步优化单体软件和系统,在条线业务上打破医院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作为医院运行管理的基础系统,HIS系统升级改造迅速启动。

而LIS系统的改造升级,也随着临床检验中心成立而启动。该中心由各家医院的检验科整合而成,服务于整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必须有功能更强大的LIS系统进行业务协同与管理。

“临检中心有标本接收车,从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接收标本,返回临检中心进行检测分析。检验报告一旦给出,通过信息系统传输,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将其打印出来即可。”夏慧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与此同时,药品器械采购管理中心更是将医院药事部门整合,将医院的采购权集中到集团层面,实行统一管理。经济运行集中管理涉及医院根本问题,这对集团内各家医院采购业务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推进这一业务整合,集团组织研发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力图对采购业务进行数字化的集中管理。

继检验学科之后,影像病理学科也进行了整合,PACS系统成为贯穿业务的纽带。患者在整个集团任何医疗机构所拍的影像图片,医生都能在诊断中心进行诊断并给出报告,并通过信息系统发出报告。

“经过业务整合,集团的临床检验与影像诊断质量迅速提升,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水平和标准,而且实现了同城互认和等级医院互认。重复检查难题得到了很好解决,而且具有较为顺畅的机制保障。”夏慧新介绍。

2010年,除了成立影像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儿童医学中心相继成立,多个信息系统同时上线。随着集团内部业务整合的力度加大,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同年,电子病历和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成。在此基础上,以二代身份证号码为主索引,集团内就医的“一卡通”系统终于落地。患者只要持有身份证或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就能在集团内的各家医院就诊。

在“网络-数据平台-一卡通”三位一体的组合落地后,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基本实现了医院间的物理连通和数据共享。

但这只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第一步。按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提出的模型,这仅仅属于Ⅰ级、Ⅱ级的初级水平。

横向整合深入

由于医院原来各行其是,没有进行数据标准化,大量共享的数据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无法为管理提供更多服务。而且,随着集团内部各种信息化系统逐渐增多,由于软件厂商、系统技术架构、数据格式不同,逐渐出现数据接口多、可维护性差等问题,孤岛效应开始显现。

由此,系统横向和数据标准化提上了议程,而这也是集团内医院间资源整合的深度要求。2011年,医疗集团与IBM签约,达成战略合作,集团内部使用的多种系统整合到SOA数据集成平台上,全面实施HL7标准,并把各家医院的管理标准和业务编码逐渐统一。

在启动SOA平台的同时,集团启用了综合运营管控系统HRP。HRP是以会计为核心、以预算为主线、以物流和成本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的管理系统,涉及医院的财务、预算、绩效、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整合。

由于各家医院都具有较大的经济独立核算权,这一系统的上马,势必对整个集团内部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整合。人财物的管理涉及医疗机构运行管理的根基,在夏慧新看来,这一工作的开展尽管已经起步,但还需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协调,才能继续推进。

随着信息化第二阶段的到来,数据共享深入到精细化阶段。在医疗集团成立之初,信息中心有意开发集团层面的采购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管理机制调整和编码标准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因而只能选择逐步推进。

“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我们尤其注重对业务基础编码的统一。仅以药品为例,因为每家医院的编码不一样,医疗集团药品品规按照代码计算就有一万余种药品,因此必须进行归并,从而将药品品规和编码逐渐规范到2000余种。集团同步统一药品名称及药品编码,严格使用化学名,杜绝使用商品名。”夏慧新表示。

随着采购中心的运行逐步稳定,药品编码管理维护已集中在集团药管中心统一进行。“药品进入医院,先要经过集团的统一管理平台。如果信息不从该系统进入,HIS就无法收费,医生也无法开药,医院更无法进货。实际上,药品采购使用受到集团、药管中心、医院等多方制约。”马鞍山医疗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辛国介绍。

信息化让药品管理逐渐透明化,集团顺势提出药品供应链管理,让管理流程再造与信息化建设形成很好衔接。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处理 技术集成 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2]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6

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的高发区。为进一步预防和严惩腐败行为,200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其中,加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设背景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的办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运行后,规划、环评、建设条件、质监、安监及施工许可等一系列项目前期审批基本纳入市行政审批大厅,实现“一站式”办理和跨部门联合办理,驻大厅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审批网上监察系统对办理过程实时监察和在线预警;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运行后,建设、水利、交通、市政项目的招投标行为全部纳入大厅统一管理,所有投标过程信息实时进入全市综合电子监察数据库,为监管部门提供真实数据参考。为进一步规范流程,实现全过程监管,2010年12月,青岛市启动了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全流程网上业务系统,整合和规范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业务环节,全面、及时掌握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同时实现对关键环节和重大事项的有效监控,以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效果。中央、国家《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下发后,为贯彻落实好相关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青岛市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我们将该项工作与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平台统筹规划,确定了“集中共建、数据统一”的建设原则,并进行了积极实践。

建设目标

(一)依托青岛市政府门户网站,整合相关部门项目信息,建设统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实现不良行为信息公开全覆盖,改变以往建设工程领域信息不规范、不透明和信用缺失问题。

(二)实现全市范围内不同行业间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优化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环境,建立全市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行业主管部门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建设内容

(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依托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梳理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确定信息交换模式,确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并完成接口开发,实现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同时根据《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通过该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建设工程信用信息共享服务。

(二)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数据库

建设全市统一的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将从各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整合、入库,建立涵盖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的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完整记录一个项目建设周期的所有业务信息。

(三)信息公开共享专栏

将市和区市政府门户网站确定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第一平台,依托全市政府网站群系统,结合《规范》要求,建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网站,建设内容包括审批管理信息、建设管理信息、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土地出让、采矿权、探矿权审批和出让等6大类项目信息公开栏目和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栏目。信息内容和表现格式也要符合《规范》要求。市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链接省政府、各区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专栏。

(四)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平台

基于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提供面向社会的信息检索、查询等服务。依托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

(五)统一项目编码

根据确定的统一编码规则,开发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立项阶段的统一编码系统,将项目编码作为项目的唯一识别码贯穿项目的建设过程,并实现基于统一编码的项目全过程信息查询服务。各相关业务系统根据统一编码要求进行系统改造,实现项目信息与编码的同步录入,并将该编码与其他项目信息一并公开。

建设模式

《规范》提出,“专栏”建设可以采取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两种模式。青岛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项目采取集中建设模式,以现有电子政务共享平台为基础,建设全市统一的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网站群、公开共享数据库和网上数据采集系统。网站群系统部署在互联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专栏都可以通过网站群系统统一建设;公开共享数据库部署在政务专网,实现与部门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和共享;统一的网上数据采集系统在内外网同步部署,实现对各业务主管部门相关信息的采集、管理。统一建设的网站、数据库和采集系统,形成了“三组鼎立、互为支撑”的系统框架,通过采集系统从相关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入库、归类后,通过数据摆渡方式为网站群各个网站和专栏提供数据服务和保障。

(一)统一平台,统筹管理

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该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也是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同时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也离不开企业基本信息库和人口数据库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对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库进行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联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建成后的青岛市工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系统将与现有的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通用业务系统以及企业、人口、地理信息和诚信基础数据库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有效利用,为下一步可能实现的建设工程项目多部门协同办公和联合监管打下良好的基础。市级平台通过授权共享的方式为市直各部门提供信息查询和应用服务,各区市也可以通过分级部署方式共用该平台系统,按照授权共享相应的信息,不需要重复建设。

(二)多头采集,集中共享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有效公开、充分共享的基础是项目数据库的完整和准确。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涵盖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包含几百项信息,分散在20多个部门,如何有效采集和整合各类信息,并建立数据更新长效机制是核心问题。青岛市工程项目信息采集和整合工作遵循“以项目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和“谁主管、谁”的信息公开原则,循序渐进地开展。有业务系统的部门通过系统数据交换的方式进行;没有业务系统或系统运行不善的部门,使用统一的填报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待业务系统成熟后再采用数据交换方式,最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信息的实时采集。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本着为应用服务的原则,采用数据接口分别与公安、工商、建设、金融等各行业现有信用评价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推进行业间信用等级信息的互认共享。

通过各种渠道从相关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由电政信息办统一整合、入库,并遵循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有关规定,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

(三)统一标准,同步更新

一是统一编码标准。根据《规范》要求,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编码系统,由项目立项审批部门在项目启动之初进行统一编码,各相关部门也要依据该编码录入和管理各类项目过程信息;二是统一数据交换接口标准、项目信息数据库标准和网站建设标准,各相关业务系统将按照这些标准统一进行系统改造,以确保数据同步更新、业务实时协同;三是内容同步更新。所有向社会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根据“谁主管、谁”、“谁、谁负责”的原则,由各部门各自把好内容审核关,确保上下级或不同行政机关之间信息内容的相互衔接和相同内容的统一表述。

建设现状及优势分析

目前,青岛市市级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已取得初步成果,完成市级项目信息数据库、网上信息采集系统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市直部门网站公开共享专栏建设,项目信息13856条、信用信息19088条。下一步将在继续完善市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区县级专栏建设和项目信息采集、整合和工作。通过前一阶段的建设实践,我们发现与江苏等地的分散建设模式相比较,青岛市的集中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集中建设模式下,各行业和部门的相关信息汇集到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统一和检索,这样做有利于形成数据公开和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综合应用,也为更深层次的数据共享应用提供了可能。集中统一的公开共享数据库,为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也将作为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数据库的一部分,为行业监管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二)集中建设模式下,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这样做既能够确保专栏建设的规范化,也可以节约建设和维护成本、减轻部门负担。由于建设工程领域涉及广,牵扯部门较多,根据中央和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建设专栏,如果各自建设的话,预计要新建或完善30多套网站系统,建设部署和日常运维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解决,给部门增加很多烦恼。集中建设后,区、县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内容的整理和审核上,把好数据质量关,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规范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另外,集中建设模式下,统一数据来源,也无需担心出现统一数据内容不同专栏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三)集中建设模式下,基于统一数据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开发项目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对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汇总统计,这样做既可以使牵头部门了解该项工作的整体进展情况,也方便监管部门随时随地监控各级各部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系统自动在线预警,有利于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开展,有利于实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建设目标。

建设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对于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具有战略意义,但也不可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防腐的同时,必须加强配套的制度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长效机制,明确相关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项目和信用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具体性和公开共享的及时性,避免将其建成“表面工程”和“政绩工程”。

(作者单位:青岛市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