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企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企业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1

一、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乡镇企业是在后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白手起家到有了一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从当年的社队副业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乡镇企业的创始人也由青年人成为中老年人,由创业时一线到退居二线。由于乡镇企业是新生事物,国家没有投资,与国有企业比较起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上发展的时间短、大部分企业还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部分发达的地区部分企业率先实行了养老保险,但不规范、不完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投保的形式多样。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根据情况自行而定,形式多种多样,有参加商业保险、参加本村实行的保险、参加镇里组织的保险、企业自办保险,参加城镇企业保险和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形式。

(二)投保人的层次不同。乡镇企业投保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给全部职工入保,有的企业给部分职工入保,有的只给本村或本镇职工入保,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凡是参加保险的企业首先给技术骨干入保。

(三)缴纳保险资金不等。参加保险的企业一般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或参照周边的大环境缴纳保费。所缴保险费的比例也不等,各种比例都有。部分企业按国有企业职工比例缴纳,即最高受到每月基本工资的29%(包括工伤、医疗),每年交1000多元,最少的企业每个职工年缴纳48元,每月缴纳4元。其中个人每月缴纳2元,企业缴纳2元。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多,中小型企业多,原始积累少,经济实力差,还担负着反哺农业的责任。目前企业普遍不景气,职工收入比较低,要普遍建立这项制度确实有困难。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山东省和江苏省中经济实力较好的乡镇。

(二)职工流动性强。乡镇企业有着灵活机制,企业职工有活就上班,没活就回家种地。哪家企业效益好,工资高,职工就往哪流动,也给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带来了困难,增加了保险的管理成本。

(三)改制后乡镇企业实行养老保险的难度更大。目前乡镇企业大部分已经改制,在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上,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是有矛盾的。在山东、江苏的调查中,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大部分企业厂长都表示企业困难,不愿意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同时在改制前一直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改制后已形成缴纳制度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太积极,找出各种理由企图不缴纳养老保险费。末改制企业的厂长对缴纳职工养老费表现相对积极。

(四)领导不重视。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没有政策,各地对职工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地方领导不重视,认为工作难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保险不积极。

(五)国家利息政策多变,群众顾虑较大,影响投保积极性。

二、对建立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不同看法

乡镇企业养老保险问题,是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老龄人口的增加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大家认识不统一,一般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承坦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工补农等任务,本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不轻。乡镇企业与国有城镇企业在劳动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出资上,国家对乡镇企业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完全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人员上,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是拥有土地的务工农民,一旦遭遇市场风波就可以重返田野,如果让乡镇企业交纳养老保险费,将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一些企业甚至会败下阵来,目前乡镇企业搞保险的条件还不成熟,缓缓再说。第二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不是养老保险。第三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实行职工养老保险是发展趋势,不可回避,应该尽早着手建立,理顺关系。其理由:1、生产分配关系决定了企业经营者对劳动者的责任。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只要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一成立,企业经营者就要对劳动者目前的生活和今后的养老负有责任,因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不仅包含劳动年龄生活所必要的价值,也包含了退休后各种必需生活的价值。企业就有责任和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2、建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企业和国家在职工养老问题上是有矛盾的。国家追求是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特别是近两年来乡镇企业从过去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后,这个矛盾就更为突出。尽管从目前看,乡镇企业中老职工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在山东和江苏调查中还是感到,职工和老板的关系很紧张,职工非常渴望尽早建立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如果政府不着手考虑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将来乡镇企业老职工必然要找政府,也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3、建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靠人才,留住人才靠保障。乡镇企业职上流动性很大,如果乡镇企业不实行养老保险,不能做到老有所养,伤有所养,病有所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吸引力。4、在部分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实行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综合各因素,制定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势在必行。但不能照搬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搞一刀切”。在制度中既要考虑到乡镇企业的特点及其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到乡镇企业职工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分期分批试行。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笔者认同第三种看法。

三、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策和建议

制定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应考虑以下八条原则:

(—)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性质。1、强制性。从乡镇企业的情况看,一是企业和个人的实力差;二是改制后,企业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意缴纳保险费。因此国家要制定专门法律通过干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再分配强制实行,这是国际惯例。凡国家立法实施范围内的企业及个人,视为法定的被保险入,必须一律参加,无选择余地(经批准的企业,可以例外)。缴纳了养老费的劳动者,到了法定的年龄有权享受养老保险金。2、福利性。国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办法,保证劳动者养老金的收入,职工养老金要体现国家福利政策,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浮动。3、优惠性。国家要在税收政策、利息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税前缴纳保费等。4、流动性。针对乡镇企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允许流动,在乡镇企业之间能够流动,也允许在国有企业流动,形成全方位流动的格局。5、职工养老费的组成。养老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二)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宜粗不宜细,不搞“一刀切”,各地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确定,也可以分期分批进行。乡镇企业的经济状况差距较大,从区域上讲,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有差距;从行业讲,高科技企业和小作坊企业并存;从规模讲,大中型企业与个体、联户并存。对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

“一刀切”是不现实的,国家应制定大的原则框架,各省根据各地的情况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如各省自行制定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资金数额和企业、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比例及各类企业实施办法等等。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2

乡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乡镇供电企业还是我国整个供电企业行业的营销管理,都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意识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电力营销,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从市场的需要出发。由于我国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电力市场营销意识比较淡薄,部分企业领导和员工思想上仍习惯于“靠上级、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来处理电力市场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无竞争意识、服务质量差、电力市场营销困难,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电力市场要求,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电力销售,导致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能主动出击,处处受制于人,处于劣势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优胜劣汰,电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供电企业长期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政企不分,导致了供电企业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面对消费者,不能主动地为消费者服务,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先进。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供电企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拓展服务手段,由过去的管理消费者转变为服务消费者。这种情况下,若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工作中仍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服务意识将会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现阶段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系统来说主要分为三大类:(1)违规操作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指个别系统的操作及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隐蔽性的技术手段,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人为的修改所导致的风险。(2)误操作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或者维护人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进行了误操作而导致的风险,例如经常发生的由于电价标准的设置错误而出现的电费误算现象。(3)技术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电力营销系统自身所存在的安全漏洞,系统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或者不稳定因素,从而给黑客或者不法用户以可乘之机。

乡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对策

要始终坚持“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要采用快速化、简单化、保障化、多样化、情趣化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向客户提供高效率、不间断、十分方便的服务,尽可能做到“只要您一个电话,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做”。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要通过城网改造和户表改造,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要以用电需求为基础,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此来保证服务承诺的兑现。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通过完善电网架构建设,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企业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资产。供电企业要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树立大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牢固树立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品牌的思想。

本文作者:成永贵工作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兴市供电公司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3

 

一、前言

 

2004年教育部正式宣布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计划”),这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村一计划” 启动后,成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工作重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作为“一村一计划”的重要专业,招生人数一直排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前列,被众多农村学生所欢迎。本研究以浙江省40个教学点的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反思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以及课程的重新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启发。

 

二、关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浙江全省来看,2014春、2014秋和2015春这三个学期,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注册学生有3164人,学生人数在“一村一计划”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成为其中最为热门的专业。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236份,其中47.46%的学生为男性,52.54%的学生为女性,50.85%的学生年龄在25-36岁之间。

 

由表1可知,目前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企业工作,他们或者在乡村企业,或者在自己创办的企业,或者在国有企业,仅有较少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选择就读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工作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这个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生源符合本专业的锁定人群,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课程设置时,应更加紧密结合他们的工作需求,提升其从业或创业的能力。

 

表1: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收入情况

 

(二)对于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问卷中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占32.2%,比较满意占39.41%,基本满意占25.42%,不怎么满意占2.97%,不满意0%。这个结果说明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比较高,另外,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判断专业核心课,显示其对专业较高的了解程度。

 

(三)关于专业学习中的问题

 

在对乡镇企业专业的学生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没有谈及专业学习中的问题,但仍有70位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实践分离,太过理论;另外还有26位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15位学生认为存在与时代脱节、资讯落后的问题。

 

(四)关于教学改革的意见

 

1.教学形式

 

图1显示了两个专业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偏好,相对于传统的面授课,大多数学生喜欢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网上学习等教学形式。

 

2.专业核心课的设置

 

图2显示了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偏爱实用管理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小企业管理基础、生产管理、初级会计学等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从业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重新变革、教学方案的重新设计将显得尤为重要。

 

3.专题课

 

表2显示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专题课,从问卷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选择结合了自己的专业需要,有着较为集中的趋势。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倾向于信息技术、社交沟通、实用法律、金融政策等方面知识的拓展,在这些专题课的选择上,显示了当代农民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及法律常识这些通用知识上的渴求,同时也显示了其在专业领域中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需要。

 

表2: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专题课

 

4.考核方式

 

图3显示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考核方式的偏好。通过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的调查发现,更多学生倾向于理论课程开卷考试,其次则是选择实际操作考试。对考核方式的态度,反映了当代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诉求,他们更倾向于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对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5.综合实践

 

通过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偏好的调查(如图4),53.16%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并写调查报告的形式,编写专业案例、撰写管理方案及创业计划书或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学生的偏好程度不高。令人困惑的是,仍有34.18%的学生选择撰写毕业论文,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农民大学生有着较高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作业。只所以仍有较多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我们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此形式比较熟悉,可以借鉴的资料比较多,但并不表明此种形式适合学生。

 

6.职业资格证书

 

关于资格证书,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中,26.05%的学生比较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53.36%的学生认为资格证书对自己有帮助,36.9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另外,在这些学生中,事实上39.08%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考取资格证书,79.41%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等级证书很重要,56.72%的学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很重要。这些数据显示了当代农民大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关注,也表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三、关于教师的调查

 

本次参与调查的基层教师有64人,相当比例的基层电大教师有着本专业的教育背景或者相近专业的教育背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其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省级电大应为基层电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服务。

 

根据图5,教师在日常授课中,纯理论授课依然占有较高的比例,占45.31%,纯实训课程非常低,占3.1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占40.63%。从综合实践的环节来看,图6显示,大多数的教师比较认同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并写调查报告的形式,这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非常一致。

 

另外,通过电话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农民大学生工学矛盾的现实状况不容忽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平时作业形式对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挑战,特别是双及格课程的考核要求,对农民大学生来说更有难度,因此,基层电大教师更希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例如:可以减少双及格课程,增加100%形考课程,选择开卷、网考等易通过、易操作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时间灵活的作业类型,例如调查报告、随堂小论文、网上作业等,改善因工学矛盾而产生的作业困境;在综合实践方面,农民大学生比较看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参观成功企业的运转,听取成功的个案分享,对成功样板的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农民大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能够得到宝贵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我们认为本专业教学改革应当围绕体现专业性、结合地方特色、扩大自由度和便于操作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核心课程的制定应进一步体现专业性。从调查发现,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源有着较大的特性,很多来自企业,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进一步体现专业性,要符合学生从业所需。

 

(二)专题课的设计应结合时代需要和地方特色。从调查发现,对专题课的需求,学生有一定的偏好,如信息技术、实用法律等领域的专题,这些内容的选择符合农民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学生对专题课多样性的选择,使得专题课的建设变得较有难度,因此,可以更放权给地方电大,结合时代需要和地方特色,有针对性的建设自己区域的专题课。

 

(三)综合实践方案的设计体现更大的自由度。综合实践方案应更多的选择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及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选择对成功样本的学习和研讨以及撰写心得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给予基层电大更多的选择方案,结合地方实践基地条件或者其他社会资源,由基层电大选择适合的综合实践方案。

 

(四)考核形式的设计应便于操作。减少双及格课程,增加100%形考课程;尽量采用小组讨论、网上讨论以及学习态度评价等形成性考核方式;增加开卷考试、操作性考试,减少闭卷考试。

 

作者简介:

 

李芸(1973.04-),女,浙江杭州人,回族,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4

一、函数的参数估计

本文采用Battese and Coelli(1993)的定义,对工业行业的技术非效率进行估计。计算技术效率必须首先计算生产函数的参数,生产函数使用Translog型,样本为62个。 (1)

根据定义,Y是企业的净产值,K是资本存量,L是职工人数,v表示随机误差。给出生产函数在技术上可能的产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实际上,企业不可能超越生产曲线生产,一般只能在曲线之下生产。实际产出与理论产出之间的差异定义为技术非效率,用u来表示,方程式中以减号的形式代入,表明理论产出大于实现产出。其差为一正值。

通常v与u相互独立,假定v服从对称正态分布N(0,σv2),u受各种与效率有关的因素影响,其分布可以假定为。即u的分布是以f(Z)为均值,在0处被截断的半正态分布。

以服装行业为例,考虑影响企业的技术非效率的因素有如下几种:(2)

此处,H为建厂时间、S为产销率、和分别为河北省国营企业、南方国营企业、河北省乡镇企业、南方乡镇企业的虚变量系数。

将计量公式(1)与(2)采用最优估计方法进行估计,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是Coelli(1994)编制的Frontier Version4.1。被估计的参数有:,还有,v与u的方差σv2、σu2分别通过 与 求得。

二、估计结果的讨论

表2是2007年的估计结果。Translog型函数的对数优度是0.951,cobbs-Douglas型函数是-2.36,采用上述的优度比检验证明,没有理由拒绝科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而且,从技术效率的估计结果看,两个模型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河北省企业δ3、南方企业δ4、南方乡镇企业δ5的估计值具有显著性而且为正,河北省乡镇企业δ6的估计值失去显著性,说明到了2007年,在技术效率方面,河北省乡镇企业与合资企业已经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符合河北省经济改革的实际,乡镇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效率水平上已经不低于合资企业了。

三、平均效率性的估计量E(e-u)的测度

用MLE(最大似然法)估计得到估计结果很难直接表示技术效率水平。因此,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尺度,将估计结果用明确的方式表达技术效率。

平均效率性是指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上,实际产量与最大可能产量的比例。即在某类所有制的企业中,平均实际产量是最大可能产量的百分之几。

平均效率性的估计方法有Lee=Tyler(1978)的论文,其方法为:

E(e-u)=2exp(σ2u/2)(1-F*(σu))

F*(σu)是标准正态积累分布函数。由于σu具有一致性,所以MLE估计也是一致估计量。

[*]这里技术效率的估计值是根据Translog型生产函数。

[**]各类企业旁的括号中的数字是企业数。

四、技术效率差异的分析

2007年(表3),河北省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起来明显降低,即使是最大值都不到合资企业的一半水平。特别是河北省国有企业的效率最小值已经接近于零,可能是样本选取了濒临倒闭的赤字河北省国有企业。相反,河北省乡镇企业与南方国企、南方乡镇与合资企业的效率分布几乎没有区别,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了企业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1.河北省国有企业中,技术效率与合资企业相比显著低。河北省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仅是合资企业的一小半,南方国有企业的水平居中。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5

[论文提要] 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一部份也越来越发挥作用。但乡镇企业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实现对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是促使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必然。

一、乡镇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乡镇企业在激励机制在制定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主要表现:制度建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强,建立激励机制很少作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论证,到真正付诸实施时,才发现制度的系统性差,可操作性差;制度的建立缺乏长远的规划,朝令夕改现象相对严重,有时对于同一种事件,今年一套激励法,明年又是另一套做法,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后年又将如何。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建立制度必须一成不变,但也不应变化太剧烈、太频繁,变化应该是个别的变,而不是大方向的变。

2、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

这里所谓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指的是激励机制的制定是否真正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的意图,还是只是老板个人的意愿。因此,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代表老板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企业里,员工“主人翁”的地位并没能得到保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往往只是一句空话。从理论上分析,激励机制在制定时应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和认可,并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最终予以贯彻执行。但在民营企业很难做到,因为老板说了算,老板的利益高于一。激励机制的制定仅仅是老板个人的意愿,企业职工并没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而是成了老板的“打工仔”。

3、激励约束机制往往成为“特权等级”的工具

激励机制的内容特权等级严重,这是中国社会长期特权等级观念在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观念在中小企业打下了落印。如,奖惩不当。即对经理层奖励过重,对下属员工奖励过轻;对经理层惩罚较少,对下属员工惩罚较多。在一个单位里每年评选优秀员工,这个奖项按理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荣誉,但优秀员工所获得的物质奖励是很少的,就连少的奖金,有时也往往评上先进而充当了请客的资金。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

经营者特别是优秀的经营者,即一般所说的企业家,在我国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包括经营者资源的配置,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因此,要搞好中小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首先必须培育和建立一个有利于选择经营者优化配置的市场。否则,没有一个职业企业家的队伍成长和企业所有者采取开放式办法选择经营者的环境,而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也缺乏一种有效的衡量标准。综观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标准,无论是年薪也好、奖励也好,还是期股、期权等,一般都不是在上岗以后才定的,而是在市场选骋过程中的市场约束。因为,一个经营者只要过去的经营业绩好,其市场信誉就高,在市场上就有人或单位愿意以更好的职位和更优厚的待遇去聘请他,反之就可能做个一般成员也没有人要。其实,任何一个优秀经营者,主观上都希望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这就足以说明,尽快培育一个经营者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企业经营者的制度创新和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与约束机制是很困难的。

2、建立一个直接监督的约束机制

客观地讲,中小企业的运行机制是较大企业灵活的。但实际上,在“灵活”中又显得有一些“松散”。正因为如此,企业老板要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控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办法,就是实现委托人通过监督人获取更多信息。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对经营者行使监督职能,在发现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时,有权决定减少其各种形式的薪酬甚至予以解雇。二是必须建立可控性财务体系。财务体系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具有高度相关关系,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控制。从种意义上说,对企业目标管理的控制就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控制。

因此,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制,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一种责任约束。不过,财务管理目标量化标准要科学。三是必须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在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出于以下三方面理由:会计目标的多元化,提高了审计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增加了审计的法律责任;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备和它天生具有的“畸形”,使得内部审计成为经营者的附庸。因此,中小企业审计应独立于董事会之外,直接向老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直接监督作用。

3、建立一个人性化的人薪酬激励机制

与外部竞争性市场相比,人薪酬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手段。人性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企业核心地位。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显性激励的机制安排主要是在传统的短期固定工资基础上,根据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以经营者参股、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绩效奖励,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通过上述激励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的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避免人出现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一机制可以引入到中小企业。但是,激励标准以什么作为参数,到底订到什么样的水平为好,也是一个很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订低了,起不到有效调动和发挥优秀经营者的作用;订高了,企业本身难以接受。这就需要企业老板们综合权衡,主要是考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企业财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因素。

4、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激励机制

乡镇企业可以试行推行年薪制,对员工除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外,还要积极探索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给高层管理人员以管理股份,这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只要员工在公司干下去,管理股份永续存在,如果员工离开公司,管理股份仍然归还股权所有人。有人提出是企业就可以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本文认为,乡镇企业不适用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来激励,事实上也难以有股票。股票期权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旨在激发和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能动性、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给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一般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普通股,这种权利不能转让,但所购股票仍能在市场出售。根据我国乡镇企业的情况,可以做一些变通,其具体作法是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管人员。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素质。

5、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问题。这不仅是公司制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者制度创新能否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因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又能互相制衡的机制。即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所有者对企业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由董事会负责实施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由优秀的经营者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并且,由监事会专门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活动,只要发现企业有可能亏损或者有某种违规和违法行为,就随时提出警告,甚至可以向股东会提出改组董事会,或向董事会提出改聘经营者等建议。也就是说,不仅必须采用制度性的方法来解决老板对经营者必不可少的监督问题,而且可能减少甚至基本上避免因为经营者经营不善和失误而导致的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J].经济研究,1999,(1).

[2]高晓红.外资银行进入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困境的解除[J].金融研究,2000,(6).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农村实行之后,一些原有的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政策被削弱,但新的保障制度却又未建立,农村老年人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生活风险。由此可见,滞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的趋势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和至关重要。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分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上,农民可支配的收入十分有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而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在一个县的统筹范围内进行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也很大,再加上农民手头可支配的钱少,造成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少,而且缴纳的保费很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需求。湖南省邵东县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该县有人口113万,其中农民有一百零几万,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为5万,占农民总数的5%,且大多数农民选择的都是养老保险中层次最低的一次性缴纳200元的投保档次。如果按照20年投保期计算,每月只能领取几十元的养老保险金,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养老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设计有偏差,范围笼统。且有碍社会发展

现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由于设有具体规定集体缴纳养老保险调剂金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责任也设有具体规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个人缴纳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如山东省《平阴县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就规定:保险费“集体确无力补助的,由个人全部缴纳”。这已经连社区保障的性质都不具备了,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我保障。而且农民的个人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形式上与个人银行储蓄账户相同,但实际上不如银行的储蓄账户,因为养老保险账户不可以随时支取,必须在退休年龄后才能支取。农民要承担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费用开支,以及保险基金被违法挤占、挪用的风险。这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减轻农民负担相违背,导致农民无力接受和农村养老保险并未落到实处。同时,现行《方案》将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全部纳入保险对象,这就将实际上脱离农业生产的务工、经商人员再次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以前的户籍制度与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定化,也最终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受阻碍,社会结构的转型速度大大减缓。由此可见,只有对农村社会的保障对象进行科学的划分,为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建立适合自己的保障体系,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国家投入不足,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基金保值增值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则。这项政策扶持对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具有益处,集体补助部分可由乡镇企业税前支出。而现实中大部分农村务农人员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当前,乡村两级负债严重,可以利用资金非常有限;尽管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组,其养老金积累在收人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集体补助为辅就成了空话。实际上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成了纯个人储蓄积累保险,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与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的投资运营问题。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采取存银行、买定期国债,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极难以度过承诺较高的养老金的支付风险。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策思考

1.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和低。因此,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然而我国的经济又不够发达,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按照现卖情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

2.合理划分类别

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村人口按照其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划分为四类人:第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全部家庭收人的大部分是农业收人,这些人是最为标准的农业人口;第二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移的农村人口,农忙时节回乡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荷,而且农闲时进城从事流动性较强的工作。第三类是生活在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其非农业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乡镇企业职工和乡镇个体经营者是这部分农村人口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他们的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生活习惯实际上已经城市化的农村人口。因此,我们不能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混为一谈,并且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要消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要区分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相对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养老保障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一40年是以储备积累方式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佳时期,时间越短暂越被动。我国农村如果现在不抓紧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二类人应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类人应选择加入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变现行《方案))斗铳乓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做法。一方面,积极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把小城镇作为发展之地,减少向大中城市的盲目流动,而且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与城市的相区别,因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参照系的标准高、项目全,然而,、城镇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按照这一标准实行。所以要做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不能减损缴纳保险成本增加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采取乡镇企业职工个人缴费与乡镇企业缴费相结合的基金筹集方式,建立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只有构建相对独立的,合理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体现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作用,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第四类人应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现行《方案》将第四类人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做法,不仅不能够减弱农民流向城市的热度,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流动盲目性。对于有相对稳定经济来源的进城农民,他们已在城市居住多年,而且有能力加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但对于进城时间短,且求职不易的农民来说,支出这笔养老保险费用有利于限制他们的盲目进城。因此,将第四类人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拓宽城市保险金的筹集渠道,而且打开了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进城农民踏人城市社会保障的大门,割断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4.政府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

社会保障原则上要求国家出面组织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在社会保障这项工作中,国家不但是非营利的,而且应该保证此项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应从群众所缴纳的保险金中提取,否则就难保证社会保险的给付率高于商于保险。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的方法,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的目标,把现在主要用于粮食流通环节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以对实行产品换保障计划的农产品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逐步转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承担起建立农民养老制度的财政责任,达到加快建立农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目的。国家财政提供的支持额度和农民缴纳农产品的一定比例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不仅可以保证财政开支的可控性,而且可以使农民直接感到国家的财政扶持,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政府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也可以成功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