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零售报告范例6篇

服装零售报告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1

作出上述预测之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对中国不同城市的5000多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报告说,过去10年,中国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两倍,到2010年底时已接近4000亿元。

“要在不断演变的中国时装市场中取得成功,关键的战略考量包括拓展大城市以外地区的市场、瞄准新兴的高消费群体并探索新型分销渠道和零售业态。”报告撰稿人之一、波士顿公司合伙人吕晃表示。

在急剧发展的中国时装市场中进行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和层级城市的购买行为的变化。为此,这份报告探讨了六大关键发展趋势,对企业在这一市场取得成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众不同的中国时装市场

“中国的时装概念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波士顿咨询公司项目经理周蕴;麦说,“中国时装市场格局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的时装市场。迄今为止,男性的花费与女性持平。运动服装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且百货公司一度是时装市场的主要零售渠道。”

随着消费者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开放,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才开始通过时装来表达个性。外国品牌和本土品牌开始涌现,重新点燃了消费者对大牌的迷恋。比如,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先行者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登陆中国市场,消费者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十分期待,而运动品牌不仅符合这一要求,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基本着装的需要。当时极少有场合需要穿着正装,李宁和安踏等本土品牌也在此期间建立了业务并扩大了规模,运动品牌在中国大行其道。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被调查的中国消费者的衣橱中一般有20%至25%是运动服装。在购买运动服装的消费者中,有30%每周穿着三次以上。但是,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并不是狂热的运动爱好者,他们平均每周运动不到一次,反倒是在美国或德国等国家有更多的体育爱好者,但他们衣橱中的运动服装仅占10%至15%。

谈到中国时装市场蕴藏的潜力,周蕴;麦称,在过去十年,中国时装市场规模增加了两倍,到2010年底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然而14至45岁城市消费者的人均时装消费仍较低,每年仅为1,15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和英国,同类消费水平折合人民币分别为5,770元和5,020元。另外,许多全球品牌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并不大,例如,Zara在中国大约有70家门店,贝纳通(Benetton)约有25家,Gap有5家。与之相对,这些品牌在欧美等市场都拥有1,000多家门店。Topshop、J.Crew和Ann Taylor等其它全球或地区流行品牌都尚未在中国开设门店。

相比之下较早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品牌,它们的发展令人惊讶。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各有约6,000家门店,绫致(Bestseller)拥有4,000多家门店。中国体育品牌李宁和安踏各有约7,000家门店,而本地休闲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和森马(Semir)各有3,000多家门店,几乎所有这些门店都是单一品牌专卖店。

而这些运动品牌则采用特许经营(特别是单一品牌特许经营门店)作为其实现增长的主要业务模式,并从中获益颇丰。特许经营代表了一种标准化且易于操作的零售业态,有助于企业迅速扩张、市场准入更宽泛,而且无需投入大量的前期资本。例如,耐克的门店网络在2003年~2009年的短短六年间从约1,400家增至约6,000家。此外,由于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要求最新款式,而且运动服装并不像休闲服装那样会迅速过时,因此特许经营商能够以较低的库存风险进行投资及扩张。

单一品牌特许经营门店在此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零售业格局发展的早期多品牌零售商还为数不多。同时,单一品牌专营店还能够使购物者感觉是从品牌公司直接购买,从而减少了消费者对假冒产品的担心。

到目前为止,百货公司一直主导了时装零售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百货公司是时装零售业主要的贸易形态,为消费者提供接触品牌的机会。报告称,百货公司仍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在较小城市尤为如此。尽管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型零售业态,但百货公司仍然在2010年占据时装零售销售的35%至40%。

“运动服装的主导地位,特许经营模式的激增以及根深蒂固的百货公司业态,使得过去十年的中国时装市场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市场。”报告撰稿人之一、波士顿公司合伙人吕晃表示。

未来十年六大新兴趋势

报告作者预测未来十年内的三大趋势与人口结构相关――年轻一代的时装消费将增加,女性的时装消费将占较大比重,更多高消费群体将来自较小城市。报告作者还预测另外三大趋势与消费者对时装的需求相关――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对适应不同场合的时装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对时装的见解越来越多地涉及情感层面,有机会通过新的分销渠道和零售业态提升购物体验。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项目经理周蕴;麦表示:“对消费者情感需求份额和零售渠道的争夺将比过去十年更加激烈。”她补充说:“预测到这些重要的变化并尽早开发出合适的产品将是企业赢得中国市场的关键。”

报告称,典型的时装高消费群体处于30岁出头的年龄段,女性略多于男性,居住在北京、上海、沿海或省会城市。然而,十年后的典型消费者将完全不同。

年轻一代的时装消费将增加。报告称,在二三十岁的人群中,时装消费才刚刚开始增加。目前,这一人群的消费额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18%。这一“80后”群体并没有像其父母辈一样吃过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外企或本土企业拥有一份较好的工作。这些因素转化成一种强烈的乐观精神。时装消费势头在“80后”人群中将继续上升,并将通过更加年轻、更加精通时尚的“90后”等新一代消费者群体得到进一步增强。

女性的时装消费占较大比重。随着未来十年的时装消费逐渐增加,消费群体比例将进一步向女性倾斜。迄今为止,中国男性和女性在时装上的消费开支趋向接近。男装目前在14-45岁城市消费者的时装消费总额中占46%,而女装则占54%。随着女性收入的增加,其时装消费水平提升更加显著。这一趋势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市场一致。在这些发达市场中,女性的时装消费是男性的1.5倍至2.5倍。

尽管如此,小城市消费者(四至七级城市)的时装消费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男性消费者在时装销售总额中的作用与女性消费者同样重要。事实上,在四至七级城市中,男性的年均时装消费略高于女性,54%的时装购买由男性消费者贡

献。在较小城市中,男性的时装消费仍极有可能超过女性。然而,在大城市(一至三级城市),这种平衡状态已经改变,男性的时装消费占43%,而女性则占57%。

更多高消费群体将来自较小城市。在未来十年中,许多高消费群体将居住在内陆或较小城市。2010年较小城市构成了约50%的时装市场,到2020年,三分之二的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将居住在四至七级城市,并将占据时装市场整体增长的60%。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利益份额将更加分散。如今,为了在中高价位的时装市场上实现80%的覆盖率,企业需要进入462个城市。到2020年,为了保持同样的市场覆盖率,企业将需要进入568个城市。

另外三个趋势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关。过去时装产品和购买渠道有限,这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对运动服装的偏爱,也使大品牌和百货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未来十年消费者将变得更加成熟,从而使企业更有必要按照场合和消费者情感需求细分时装产品和服务。

休闲场合与活动增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不仅推动了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且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十年前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和社交场合有限,居住在省会城市的人们可能偶尔外出吃饭或唱卡拉OK。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居住在城市的人们而言,学校或工作和家庭构成了生活的全部。今天典型消费者的体验领域显著扩大,随着各种场合日渐增多,人们日益需要适合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时装。中国消费者将继续尝试为不同场合配搭不同的穿着。这一切都意味着企业将有机会塑造消费者的行为和偏好。领先企业通过推广和销售能够满足特定场合需求的产品将成为市场的赢家。

由情感空间界定的消费者。消费者与日俱增的成熟度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结构性变化促使消费者对时装的见解越来越多地涉及情感层面。 十多年前的消费者被大品牌强烈吸引,但很少考虑到品牌可以代表个人身份或者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相比之下,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多地表示,他们通过时装获得了情感方面的满足感。此外,许多中国消费者通过时装表达他们对向上流动性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渴望以及特有的乐观态度。

“企业不可以再单纯依靠知名品牌的地位,消费者正在寻找能够与他们产生更深层次共鸣的品牌。时装产品必须能够牵动消费者的情感心弦。”周蕴;麦称。

新的分销渠道和零售业态。企业在确定利用合适的分销渠道进入并扩大市场时,必须全面考虑地理范围和城市层级。更为成熟的现代百货公司能够创造愉快的购物体验,继续成为这些城市消费者的周末休闲地。报告称,在这些城市中,新店开张仍然可以吸引人们大排长龙,有益的创新可以仅仅是清洁的洗手间、良好的照明以及殷勤的销售人员、或是发展成熟的会员俱乐部和零售场所的时装表演,这些都能吸引大量客户。

即使是在较大城市,百货公司仍然是有力的竞争者。目前,超过35%的时装销售额来自百货公司。此外,进入百货公司的品牌依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北京某大型百货公司的一位楼层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称:“新品牌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但总体而言,大城市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期待更积极、更新颖的购物体验以及高品质的服务。因此他们逐渐对百货公司失去兴趣,其缺陷在于开放的楼层规划、缺乏差异化的时装品牌布局以及由单个品牌企业培训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一个简单的原因是,百货公司的发展历经久远,顾客已经有些厌倦,并在寻求新的购物体验。在现有的渠道选择中,购物中心的定位使之表现良好,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更加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并紧跟最新潮流趋势。然而单一品牌专卖店或柜台仍将成为主导形态,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更加深入,并渴望购买特有品牌。

周蕴;麦称:“至于未来究竟是多品牌零售渠道还是单一品牌零售渠道更适合某一品牌,要取决于该品牌在中国时装市场上的定位。在美国等市场,Saks Fifth Avenue和Bloomingdale等百货公司如同消费者的衣橱顾问,由卖手帮助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圈定选择的范围。”她表示,中国多品牌零售商通常没有类似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弱。但也有一些多品牌零售商(比如香港的I.T)已经开拓了一个小众市场,将新潮而又不太知名的小众品牌引入中国时装市场。

“特许经营模式在未来十年内对于时装零售而言仍至关重要,”周蕴;麦称,在较小城市尤为如此。目前中国主要休闲及运动品牌50%至90%的收入来自特许经营商。未来更多的品牌公司将开始直接控制其在大城市的零售,但在小城市,它们将继续依靠分销商和特许经营商来实现渗透和扩张。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2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

广告市场发展特点

综观这几年中国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市场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1.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市场份额尚小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2005年1-10月的广告见刊额是17亿元,占报纸的3.22%,占整个报刊的2.95%。从发展趋势看,本类报纸在报纸中的广告市场份额从2000年到2005年仅仅上升了不到一个百分点。

根据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总量基数小,即使增长率高,增量比较大,在整个报业市场的增量中也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真正做得好的城市周报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城市服务周报仍旧处于发展的酝酿阶段,没有呈现爆发式增长。

第三,由于受刊期的限制,周报比起日报来,广告容量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报纸的广告主力军仍旧是日报。

2.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增长率仍处高位

从广告增长率来看,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广告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除2003年之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增长率都高于同期的报纸和报刊广告增长率。就是在这种增长状况下,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额从2001年的7.45亿元到2005年前10个月的17亿元,增长了近10亿元。

3.两级分化严重

广告集中度的指标可以明确地反映出一类报纸中两极分化的状况,按照这个指标来核算,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中各个报纸两极分化比较严重。2005年1月到2005年10月广告收入排在前3位的广告集中度已经达到60.56%,而前5位达到72.97%,前10位接近90%。

4.广告行业特征性强

分类广告、医疗服务机构、服装服饰是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前3大广告行业。如果对比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前10大广告行业与报纸总体前10大广告行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用自己的服装服饰、化妆及卫生用品、食品饮料、家居家装行业替代了报纸总体当中的机动车、家电、药品和保健食品行业,也就是说,服装服饰等四个行业是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特征标志行业。

第二,作为支柱的分类广告日趋重要,已经成为支撑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体系的主要力量。

5.在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发展状况较好

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城市,也是中国三大广告中心,这三个城市中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占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1.69%、9.86%和6.47%,而其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市场份额一般都在6%以下。

6.广告经营特色鲜明,大版面、彩色广告逐渐成为主流

从这几年投放在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各类广告的次数看,1/4版以下的广告需求在下降,而1/4版以上的大版面广告的比重逐渐增大。另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彩色广告投放次数比重也逐渐增大,2005年占56.9%,可以说,大版面、多彩色广告成为了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一个重要特征。

7.广告占版率上升,单版广告价值还需提升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占版率高于报纸的总体水平,且在2005年有一个上升趋势,达到32%。但从单个整版的价值看,现在城市周报的版面价值低于报纸总体水平。报纸版面可以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报纸版面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广告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广告占版率,要么提升单版广告价值。而提高广告占版率是以牺牲报纸可读性为代价的,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提升单版广告价值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从目前情况看,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广告容量提升主要是采用提高广告占版率这个途径,也反映了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方面还需要提高。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零售发行市场发展特点

慧聪通过对中国重点城市的报纸零售市场调查发现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在零售发行方面的特征:一是零售发行地域性强,在北京市场中,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占零售市场的6.71%,在上海市场中此比例为34.27%,在广州市场为1.16%。二是重点城市折扣水平相当,北京略低。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市场发展预期

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预计2006年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整体增长幅度将向报刊整体增长水平靠拢,预计2006年增长率为7.84%。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3

全球领先的潮流资讯服务提供商WGSN,近日在中国率先与媒体共同庆贺成立1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成为权威创意智慧(creative Intelligence)之源的第10个年头,WGSN特别制作了一个网站(省略/10)展示其过去10年的优秀作品。

周年纪念网站是WGSN网站的迷你版本,每个人都能看到特别创造的分析内容,包括10大最具影响力的零售商、10大初露头角的学生,10大未成主流的潮流和10大商业构想。

在60个国家拥有36000个用户,全球大部分设计、零售和科技产业的大企业,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创新者和制造商都依赖WGSN的服务作为他们调研、资讯和灵感的权威源泉。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4

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5.44亿元,环比增长30.0%,同比增长高达155%。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规模与2007年全年市场规模相当。

网络营销炫目的光芒,让那些以实体店面销售为主的传统服装企业难耐寂寞,纷纷赶赴B2C的大潮。

但网络销售平台建设的困扰、网络渠道与原有店面渠道的利益冲突、旧的销售思维的限制,让这些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之路并不平坦。网络销售平台是自主建设还是外包,抑或是采用人气旺盛的第三方平台?直销还是分销?线上线下是单品牌还是多品牌运作?这些难题都挑战着传统企业的智慧。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的公司定位选择相应的网络销售模式,那么,这些赶赴B2C盛宴的传统企业,收获的可能不是红火,而是寂寞和烦恼。

传统企业纷纷赶赴网络销售,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新旧渠道的冲突、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认知,却阻碍着其发展。

雅戈尔和vancl,一个是传统的国内知名衬衣品牌; 一家是直营起家的电子商务企业。前者有着19年的历史,后者成立时间不到两年。

2008年7月,雅戈尔实现了月交易量1.5万件,这个品牌通过19年来建立的2000家销售网点达到了这个数字; Vancl于2007年10月建立,运营8个月后,70%的产品通过B2C网站实现,30%来自于呼叫中心; 成立10个月后,衬衫月销量超过1.2万件,去年一年销售额接近5亿元。Vancl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月销售就接近了19年的老牌企业雅戈尔。

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了那些老牌传统企业,亦证明着互联网营销已撼动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之下,传统企业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互联网营销。

众人触网

网络渠道自身的混乱曾让许多传统企业犹豫不决。“网上假货多”也是很多消费者的抱怨。与网络渠道“联姻”,似乎对传统大企业品牌本身并无好处,但是,网络营销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扑面而来。

根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即将的《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5.44亿元,环比增长30.0%,同比增长高达155%。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曹飞表示,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已基本与2007年全年市场规模相当。“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倾向于网络购物,而为了更能直接接近消费者,传统企业也在试图变换陈旧、单一的渠道模式。”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服装行业。当年PPG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各大服装品牌,大家纷纷开始涉水B2C电子商务,在这种快速营销理念的推动下,服装行业在电子商务方面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面。

作为一个传统服装独立品牌商,李宁是电子商务发展步伐较快的一家。据了解,李宁在2007年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一年后,合作的官方授权淘宝零售店即超过700家。虽然网销额占李宁总销售额的比重不高,但短短两年间发展速度之快,从网络分销商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借网络销售业绩的增长热度,2008年下半年,李宁又开设了李宁官方网上商城。

和李宁一样,报喜鸟、佐丹奴、美特斯邦威等等陆续开设了自己的独立网上商城。

亿帮动力网总编辑刘宸认为,“服装企业是较早探索电子商务的,对于传统企业触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借鉴性。”而服装业之所以能较顺利地趟过电子商务这条河,与服装本身的商品属性分不开。刘宸认为,服装商品本身具有单价颇低、标准化、易配送和易比价特点,决定了它在网上销售能普遍被大家接受。

除了服装之外,出版物、医药、家居等行业也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好百年家居、金象大药房等。由于这些企业皆为传统零售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网上零售。

诱惑与犹豫

为什么企业们纷纷竞逐电子商务呢?

实际上,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销的确可以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出奇制胜、赶超前者。PPG曾经的辉煌、Vancl现在的红火就是明证。

要想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品牌推广是小企业的首要任务,广告的狂轰滥炸必不可少。而互联网营销取胜的另一要素是“低价格”,这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低成本”。

Vancl广告曾出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新浪、搜狐这样的大门户网站更不会少,但Vancl广告费用是按订单付费,vancl自己承担的风险比较低。如果这个广告投放没有效果,广告主就不用承担过高的广告费。Vancl这种新型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投入产出比。

日本知名企业优衣库也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一举在中国市场闻名。服装界触网成功的例子确实不少,但这并不能说明电子商务,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赢得盘满钵满。

中国的衬衫大品牌商雅戈尔也在尝试电子商务,但其服饰公司总经理陈志高并不看好这种模式。他认为,雅戈尔的地面渠道已经非常完善,收入也非常稳定,如果再大规模推行电子商务,必然冲击地面渠道的价格体系,并且使雅戈尔对终端销售商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雅戈尔的犹疑,也正是很多成熟品牌商面临的困惑: 困扰他们的不是电子商务的前景,更不是资金,而是网络销售渠道如何避免跟原有渠道的冲突。

短板和挑战

有一个李宁在网上的商,经营了近3年的网店,企业规模已过千万元,主要利用淘宝来做生意。但他仍然很苦闷,3年前企业初创投入50万元,3年后企业营业额达到2000万元,但他和合伙人的工资三年后仍是2000多元。

“大批的资金都被货物所占用。”走进他的库房,他指着一件件衣服和堆积如山准备发货的运动鞋,说: “所有家底都在这了,央视大火让我们直冒冷汗啊。”互联网的优势是发展快速,但因为它太快速了,从业者被逼得往前奔跑。“越要做大,就需要越多品种的货物,同时对资金的占用率就越大,而对于他们这种没有新资金进入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即将碰到天花板。”分析人士说。

“除了资金,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如何去做,原因在于传统企业不懂技术、不懂设计、不懂互联网。正如电子商务人士不懂一个产品是怎么出来的一样。”刘宸表示。

传统企业进行网上零售面临了太多的挑战,首当其冲是整个业务模式与原先的截然不同。首先要搭建网站、数据库、仓储等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这些都不是传统企业所擅长的; 另外,决定营销效果最关键的是网站有多大的流量,流量会不会转化为购买,这对传统企业来说都是关键的挑战。

服务是消除消费者购买顾虑的手段,需要很好的流程设计和硬件投入; 物流是整个网上零售最大的短板,而传统企业将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如何利用好自己目前仅能批量发货的仓库; 消费者的口碑营销是最廉价和有效的营销方式,精准的数据库营销可以充分挖掘会员价值实现重复购买。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营销的新兴手段,是传统企业进行网上零售需要面临的问题。

传统企业触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很多的企业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传统企业的网络营销并不是像传说的那么简单,目前成功转型的企业还不多。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5

@新浪财经:【内贸十二五规划出台在即 促消费政策或加码】近期,商务部人士接连在不同场合透露,内贸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部部级内贸专项规划。规划涉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比现有规模增长约80%。

@英国时尚协会:英国时装业价值超210亿英镑。化工和汽车行业对英经济的贡献分别只有100亿英镑。Tillman2008年出任时尚协会主席之后,开始实施提高英国时装的全球知名度的计划,编制时装业的经济价值报告,安排英国青年时装设计师到巴黎、纽约、洛杉矶、中国去展示才华。

@服饰连锁:【李宁“离港” 体育用品告别跑马圈地时代】关店非突然之举。李宁店铺总数早已较高峰时期逐年减少。今年上半年,李宁新开了248家店铺,同时关闭1200家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截至6月30日,李宁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及折扣店的店铺数量为7303家,较去年底净减少952家。

@Hermann中国零售微博:品牌反客为主,策动广州百货界3折促销清货!〖大品牌“跳楼价”清货 低折扣曝光高库存〗达芙妮平均存货周转期从149天增到202天;李宁从72天延至95天;森马服饰库存从11亿扩至15亿。匹克存货升到5.3亿;报喜鸟去年存货量5 .1亿,今年上半年6 .58亿。而安踏去年6.18亿,今年上半年6.28亿。

@郭璐:【库存和渠道合作的兑现利润应是首要Priority】今年服装各品类零售都受到压力,明年预计更艰难。库存和渠道合作的兑现利润应是首要(Priority)。在价格战越演越烈的环境下,健康品牌的现金流储要比推库存进渠道打市场份额重要的多,尤其通过有效把现金用于品牌建设和维护以脱离以产品为主的价格战。

服装零售报告范文6

这是我们这次产业观察的起点。

这世界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

在贸易结构调整、大量以OEM为主的企业纷纷转向内需市场的2008年,服装产业里的渠道变革频繁上演。一方面,“传统制造型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控制流通领域”渐成趋势;另一方面,大量“轻资产”、“快反应”的商业模式与新兴渠道开始层出不穷。

放眼望去,除开ITAT、海澜之家,男衫直销网站PPG、Vancle,甚至连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等大象级的制造企业,无不给渠道流通领域贡献了新话题。

那么,在一片红海中创造蓝海,服装流通领域能否诞生“国美”、“苏宁”;那些在“捧杀”和“棒杀”之间形影婆娑的商业模式,谁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真正“魔”式?

ITAT被迫暂停上市的背后

8月,ITAT位于重庆北滨路的大卖场并未迎来换季销售的火爆局面,因为地理位置较偏,这个占地将近1万平方米的服装卖场显得有些冷清。卖场隔壁的ITAT西南管理公司办公室挂有一幅红色标语:只要心态不下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这是一家销售二、三线服装品牌、价格相对低廉的服装连锁卖场,然而在它身后却站着众多国际顶级投资机构,其中包括蓝山基金、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到目前,多方资本已向ITAT砸下了约1.2亿美元的资金。

正是缘于风投的青睐以及“铁三角”模式的创新性,ITAT在2007年上演了疯狂扩张。记者在其官方网站看到,到2008年5月,包括会员店、百货会员俱乐部、FashionITAT三种形式的ITAT门店已达788家,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

然而超速行驶的飙车手,终究难免被自己的速度绊倒,自2008年以来ITAT开始遭遇业界深刻质疑。

最新消息是,这家号称中国最大的服装连锁机构,可能已经被迫暂停上市。

事实上,ITAT的第一轮聆讯被否是在五个月前。其原因据说是ITAT在商业模式的描述上用了“进货”一词。众所周知,ITAT和供应商之间,是在产生销售收入之后才有资金往来的。而“进货”一词则需先占用资金,显然描述不当。随后ITAT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解释,称只是部分采用“进货”模式。

第二次被否,则是因为联交所接到了一封长篇匿名信,里面揭露了ITAT采取的包括虚增销量在内的不当操作。虽然联交所接到此类“告密信”并非罕见,但一旦遇见此种情况,标准的做法就是要求承销商和审计方对相关指控进行调查。

屋漏偏逢连夜雨。会计问题浮出水面后,协助ITAT上市的两家机构高盛和美林相继退出承销计划(也有媒体报道是ITAT主动炒掉了上市保荐人高盛)。另据知情人士透露,ITAT集团的审计方──毕马威正在调查匿名信的指控,但目前尚未完成ITAT账目合法性的调查报告。

有投资人分析ITAT不提供真实销售额的原因,在于其销售业绩的确不理想。由于门店位置、卖场定位等硬过硬的零售环节未能完善,哪怕ITAT的模式再创新,顾客同样是很难掏出钱包的。

模式的坠地

ITAT“供应商+ITAT+商业地产商”的铁三角模式堪称“创举”。即便今天看来,记者也愿意使用这一褒意词汇。

具体而言,ITAT进驻商场并不像传统租赁一样预付租金,而是将销售额与商场分成;同时ITAT实行零货款战略,并不先付货款,而是将销售额与供应商分成。其中服装生产商分享销售收入的58%~62%%,店面业主分享10%~15%,剩下的部分则归ITAT。

换言之,除了店员费用、ERP系统建设费用、店铺日常费用等支出外,ITAT将“空手道”玩到了极致。

当然,战略架构能否落地,铁三角关系能否稳固的关键还取决于销售额的大小。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王山认为:ITAT的精明之处,主要是把责任和风险都转嫁到供应商和商业地产商的身上了,那个著名的利润分配原则,做好了大家有份,但若销售额没有上去,厂商得到的是大量库存,商业地产损失的是机会成本。

只是目前看来,ITAT更像是一个升级换代的服装批发市场,营运能力实在难以承受这两方面对它的厚望。现在,ITAT在全国将近800家门店,但大部分门庭冷落。比如,ITAT在北京的18家门店,仅有一家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当记者对ITAT进行采访时,其宣称正在对货品进行品牌提升。具体操作是,把法国国际商标集团(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欧洲服装集团(亚洲联盟)有限公司下属100多个品牌控股并购,最终纳入ITAT名下。

如今当记者再次对话ITAT时发现,那一串被收归旗下的类似“英国知名品牌LONSDAL”等,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销售额的瓶颈,是ITAT模式的最大制约。而今年以来,ITAT内部也特别组建了区域管理公司,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绩效。

更有报告称,ITAT的高开店率只是硬币的一面,其关店率同样高得吓人。2008年预计关店率将达到25%左右。

“捧杀”和“棒杀”之外

我们应当为企业说句公道话。

ITAT凭什么快速崛起?不是产品,不是品牌,而是模式和资本。ITAT集团将自身的大型零售终端与上游服装制造商、部分商业地产过剩店面进行了整合,构成“产品-店面-销售”的渠道模式;并推出与地产商实现销售分成的“零铺租”模式。

――这些都是当前服装产业中具有颠覆意义的创举。

至于资本,国内服装业受到VC、PE的围追在2007年得到最集中体现。这一年除开ITAT,杉杉、雅戈尔甚至PPG都为服装流通领域贡献了新话题。

资本对服装领域的追捧,有一个传言可以佐证:如果在华尔街说到“中国”两个字,不少VC经理的耳朵已经竖起来了,如果再提到“渠道”、“连锁”、“消费品”,那立刻会有基金经理说,给我一份商业计划书……

恰巧ITAT有一帮善于和基金经理打交道的高手,他们会作出一份让基金经理眼睛冒火的计划书。于是便有了高盛、美林等多方资本向其砸下的约1.2亿美元。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先后两次聆讯被否、承销商也相继退出,但仍有业内人士相信,“ITAT最终还是能实现上市的”,ZARA和H&M在中国的热销便证明了平价时尚有多么诱人的市场。目前决定ITAT模式能走多远的关键,在于欧通国是否对企业不断调整改进。当然,投资机构能否继续抱以耐心,消费者能否心回意转,这些时间成本,都是如今身处重重质疑的ITAT所必须面对的……

海澜之家的短板

海澜之家可以算作ITAT的一个参照坐标。近一年来,它的广告与ITAT一样透过强势媒体积极渗透,两种主营男装的连锁零售模式开始针锋相对。

动辄上百平米的大卖场里,摆满了从西服到鞋袜将近5000多个品种的男士用品,或许你对那些花花绿绿的品牌倍感陌生,自选式的卖场定位也让你感受不到导购员的热情,但对于那些平日懒得逛街的中年男士,这里确实容易找到“扫货”的。

事实上,海澜之家的发轫比ITAT还早上2年,其隶属的江苏海澜集团早在2002年9月便在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而比起ITAT呼呼带风的全国扩张,海澜之家步调相对低缓。战略重心以华东为主,2008年的全国门店数约400家。

海澜之家是典型的SPA(自有商标服饰专卖店)企业,即拥有自己的原创品牌,并实现自产自销。相比ITAT三方分成的铁三角模式,海澜之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以特许加盟的方式跑马圈地的。这也是众多ITAT门店位置较偏,而海澜之家则扎堆繁华区域的原因所在。

然而从微观上深入观察海澜之家,问题仍不在少数――

以海澜之家的整体形象、广告表现来看,它的定位应该是中青年男性,而中青年男性99%都是职业者,他们每周至少要工作五天,也就是说他们对服饰的需求是职业装多、休闲装少;所以服装的设计风格应该以淡雅、大方的色调为主,

海澜之家的衣服单件大都在150元以上,这个价位在国内服饰行业应属中高档,一个中高档的场所设施至少应是齐备的;而面积近百平米、客流量上千人/日的海澜之家专卖店,往往只有一个简陋的试衣间,大厅内没有供顾客休息的设施。

此外,海澜之家与同样走SPA(自有商标服饰专卖店)路线刚刚上市的美特斯邦威有相似的地方,但海澜之家又不完全卖自家东西,而既卖自家品牌又卖别人品牌的辛酸,在电器连锁“先烈”幸福树身上早有体现。

海澜之家与美邦相比还有两个短板:一是品牌和渠道劣势,海澜之家没有自己的第一品牌集团的服装,目前主要靠广告打品牌,可是门店扩张又比较缓慢,导致单店的广告费太高。海澜目前大概只有500家店面,而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这与其宣传的奥运会前达到1000家的目标距离还太远;

二是资金劣势。海澜集团多元化投资导致资金链紧张,在吸收加盟店时承诺保底回报,100万元投入五年回报100万元,这导致海澜之家在扩张过程中面临巨大资金压力,而美邦长期从事服装SPA行业,资金比较充裕,部分加盟商的店租甚至由美邦垫付,美邦不但赚取服装利润,还赚取占用资金的利息。

链接:

将ITAT、海澜之家等服装连锁模式与家电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你会发现服装行业为何难以产生渠道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