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例6篇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1

7月31日,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 NOC 活动)总决赛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全球领先的人机交互解决方案供应商 Wacom公司全力支持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年度盛事,为本次大赛“漫画制作”及“动画制作”两个组别提供 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作为决赛专用设备,成为大赛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是面向国内在校中小学师生的一项普及知识产权、展示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也是中小学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大舞台。NOC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吸引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近3500万名师生直接参与,关注活动的人数超过7500万人。本届NOC活动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发明协会共同主办,包括学生竞赛项目、教师竞赛项目、发明创新项目、主题活动以及NOC十周年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Wacom公司作为活动的协办单位,为NOC 活动提供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作为动画制作及漫画制作决赛的指定设备。并为NOC活动提供了《奇奕画王2》软件作为漫画制作决赛的可选平台。

这是Wacom公司继去年作为NOC活动的协办单位后,再次支持该活动。Wacom公司旗下的Bamboo One Small产品是Wacom专门为国内中小学院校量身打造的数位板产品,超轻超薄的外形设计简洁时尚,美观耐用,特别适合中小学的美术教学环境。在性能上,该产品具有 Wacom 公司独有的压感笔技术,无需导线,无需电源,具有 1,024 级细腻压感,可以完成自然的手写、笔刷控制,随意画出粗细浓淡变化的线条,更接近纸张的真实手感。

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另配有《奇奕画王2》绘画软件,可以实现铅笔、水彩笔、喷笔、特制笔、滤镜、魔力棒等50多种绘画效果,让创作随心所欲,并具备绘画过程重现等教学互动,以及对作品进行录音和播放的功能。 同时配合由国内著名美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材编委共同撰写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用书 《奇妙的数字画笔》,相信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Wacom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国内的数字专业创意人士提供与世界同步的一流的设计工具,于此同时,Wacom也极为重视国内中小学的数字美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Wacom中小学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提供了包括设备、软件、教材及视频教程等内容协助实现中小学美术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全力支持NOC活动在全国的开展,Wacom还积极举办教师训练营,帮助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这无疑体现了Wacom服务中国创意事业、助力“中国创造”的决心与行动。今后,Wacom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在数位板领域的技术与品牌优势,同时依托Wacom在中小学数字美术教育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帮助广大学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绘画中获得创作的乐趣,从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为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推进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51-02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

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

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图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

“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

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

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 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数学美 人本化 数学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涉及人、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它以情意为动力,是情境与认知的融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基本转向,就是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数学的严谨使我们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少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把握,更要关注“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人本化”的要求之一。

一、如何挖掘、体验数学之美

1.挖掘数学中的文化价值,体验数学的人文美。

(1)讲背景说故事,挖掘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初中数学教材渗透了很多数学史的内容,如圆周率、九章算术、丢番图的墓碑等,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人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数学史的知识和数学家奋力拼搏的故事,能使学生感受到理性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关注。

比如,探索勾股定理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着勾股定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资料要早几百年,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却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饱受凌欺。现在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有些地方仍有差距。借机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有了这一情感渲染,同学们参与学习更主动,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由于发挥了“爱国情感”效应,教学效果比传统匆匆给出勾股定理,大量时间用于定理应用的教法好得多。

数学课堂,本来就不应只是“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也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本化”,使学生在感动、愉悦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2)讲美术说艺术,挖掘数学中的美学价值。

一是简洁美。平面图案、国画艺术、标志艺术等都经常运用数学符号简洁地表达含义,无处不体现数学之美。如运动会的会徽、商标图案、组织标志等常用数字符号;美术设计、工艺设计中常用几何图形,从古希腊到当代的一些著名建筑,无不巧妙地运用了几何的图案进行简洁的设计建造,如:帕特农神庙、悉尼歌剧院、北京水立方等。

二是和谐美。美术等艺术中常运用“黄金分割率”进行美术设计和布局。如著名的“女神维纳斯”雕塑,其上下身的比例正是黄金分割率。又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反复多次应用黄金分割:画的尺寸采用的是黄金矩形;如果在蒙娜丽莎的脸部周围画一个矩形也是黄金分割;她身体的许多部分是根据《维特鲁威人》的比例进行黄金分割。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三是对称美。对称是数学里的基本现象,也是生活美术艺术里的基本要求。艺术中的数学对称美也比比皆是。如古今中外大多数建筑讲究对称美,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也非常讲究对称。美术图案的设计通常以对称为主。

2.挖掘数学的生活价值,体验数学实用美。

(1)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建筑师设计房子”、“皮影戏”、“剪窗花”、“铺地砖”,又如纪录片《穹顶之下》,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讲述了人们深受雾霾天气的毒害,都是数学知识的真实存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引用了生活实例,木工师傅作窗框时往往需要钉一根斜条,信号塔是由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斜拉桥需要一根结实的钢丝拉住,根据生活常识,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它的数学原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使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趣。

(2)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字是有生命的。如在教学增长率和几何倍数问题时,教师就亲身经历设计例题:“10年前我每月的工资是1000元,现在我的工资是3000元,假如每年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相同的,那么,我的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再过10年,我的工资是多少元?”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立即会联想到爸爸妈妈的工资,在快乐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再如,浙教版八下数学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五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及标准差”的学习,增强了同学们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什么老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分;为什么生产鞋子的厂家直关心众数;为什么比赛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3.感受数学语言魅力,体验数学语言美。

(1)认知数学概念和名称,感悟数学语言的精辟。

数学语言是简洁的、精炼的,有一种精辟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学语言有一个“消化编程”的处理过程,特别是对一个新的数学概念,要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摸索和探索。比如讲解弦切角概念的时候,问同学们:“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那么弦与切线的夹角该取一个什么名字呢?”学生会说“切角”“切弦角”“弦切角”……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了两种,可以通过类别思想,特别把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把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启发引导同学们自己大胆定义。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意识到原来这些名字的得来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一些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融入数学语言,使数学语言常规化,感悟数学语言之美。

(2)数学知识生活化,体验数学符号语言之美。

数学知识并不深奥,许多定义、定理都是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教师应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纯粹的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用数学。

如:“a,b,m是正数,且a

立即有同学接着说:就像苹果和红富士苹果的关系。一次函数是苹果,而正比例函数是其中的红富士苹果。老师可以再度引导,如果把它比喻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可以是哪两种图形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是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生活知识数学化,感受数学之美。

生活处处充满学问,发生在身边的大量实例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早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怎样才能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怎样储蓄获得的利息多,有奖促销活动中谁是大赢家,等等。数学化就是将生活世界进行数学的整理,数学课堂要想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让生活世界数学化,首先要强调数学的应用,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上册)§1.1节的引例:“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将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用这样触手可及的实例,赋予数学以时代的气息,更说明了数字在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数字无处不在。以此激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发现数字、应用数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浙教版九上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中关于仰角和俯角的问题,也是同样。单纯的数字是空乏的,但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数字就是活的,是形象生动的,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感受数字的真实之美,达到学习数学的又一境界。

二、挖掘数学美,进行人本化教学的收获

1.学生重情。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自己的感受也是最深的。一位女同学在一次数学反思中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或许是上帝对我的一丝怜悯吧,数学居然进了前100名,这也是我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我的数学,居然还能再进前100名……我的数学成绩向来不好,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喜欢上数学,当初数学老师您接手我们班,后来听您的课,再包括和您的相处,渐渐地尽管我的成绩没有多大进步,可对数学却越来越想喜欢,甚至会喜欢上数学课,老师您的课也太精彩了吧,我眨眨眼都会害怕自己错过什么呢……”

2.家长感恩。

每一位学生背后都有殷切期望的父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正如一位家长在微信中写道的:“方老师,我家孩子很喜欢您的教育方式,您的教育方式和语气给孩子很大的启发,他说以前不喜欢数学,现在有了您的帮助,他喜欢学习了,特别是数学,您是孩子心里最好的老师,谢谢您!”

3.教师成长。

最近几年中考,个人的教学成绩不错,我的努力也被学校认可,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教学标兵”。“人本化”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教师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数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正如M・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绽放数学的魅力,才能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才能培育出学生丰富的数学情感,使数学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葩永远绚烂。

在义务教育数学“人本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生这片沃土,对学生的尊重与肯定就是对知识的敬仰;反之,学生的个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辅助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很多都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加强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是实施“人本化”教学实践的基础,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深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人本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4

惠普社会创新催化剂项目通过重塑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STEM),汇聚不同学科、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共同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从而创建改变生活的强大学习体验。本次峰会于4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专家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国际及各地区所面临的教育改革及发展问题。

教室是学校最核心的活动场所,因此,多媒体数字教室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惠普多媒体教学解决方案以灵动e平台(Classroom Manager)软件为授课核心,老师使用惠普商务笔记本授课,学生们使用惠普商用台式机完成课堂测试,教师通过系统实时生成的分数及统计报告对教学成效一目了然。

除了教室之外,图书馆是在校学生汲取知识的第二大重要场所。惠普倡导建设数字图书馆,并在本次峰会上展示了由零终端t200和Compaq MultiSeat ms6200主机构成的PC共享解决方案。“一台主机,多人共享”,帮助用户减少PC部署、管理、维护、升级的时间和复杂性,大幅降低能耗节省初期采购及后期维护成本。另外,惠普JetAnywhere解决方案能够充分满足图书馆的打印需求,通过精确跟踪打印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成本,有效降低碳粉和纸张用量,其自动计费系统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作品;数字化;管理

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社会涌现出大量的文化产业,众多高校顺应社会需求纷纷开设相应的设计类专业,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而在设计类专业办学和建设过程中会产生数量较大、尺幅不一的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同时会开展相应的艺术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作品展示的环节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届别与届别之间的差异化比对,让学生认识差距,提升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但艺术设计作品在“展”“存”环节上产生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顺应时展进行方式的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

1设计类专业作品管理现状

(1)设计类艺术品尺幅、体积巨大,对档案存放条件高,不易保存。设计类专业在办学和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艺术类作品,而这些艺术类作品多以二维的绘画、书法、图纸和三维的模型、陶瓷艺术、装饰艺术、雕刻艺术等形态存在。艺术类作品的保存方式与其他普通文件类的保存有较大的差异,其尺幅、体积巨大,却不能堆放、叠放,对场地空间、温度湿度均有较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往往因为空间、条件有限,并且管理、检索麻烦,只保存少量且优秀的代表作品,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保存、查找困难、后期维护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2)传统的艺术品展示方式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却不能达到受众面的最大化。艺术品需要展示给受众才能实现其“美”的价值和呈现的意义,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展示方式。设计类专业艺术作品在大多数高校中往往使用的是传统的实地展厅展示,但传统的实地展厅展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需要场地的设计策划、作品的收集装饰、展览的布置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布置好展厅后,需要观展者去到展厅才能实现“审美”,但观展者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路程才能实现“审美”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展者的范围和数量,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艺术品“审美”的受众面。(3)缺乏适应于大数据网络时代艺术品的永久保存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没有形成艺术品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手段。设计类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作品展示频繁,更迭换代速度较快,传统的展示方式无法实现每次展后艺术品的保存和收藏,较大程度影响了艺术品保存范围的广度和时间的纵度,同时也对学生作品和教学效果的差异化缺乏直观对比,影响了办学质量的提升和艺术作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4)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需要-系列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建设。2020年2月,全国受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纷纷推出“停课不停学”的措施手段,推出线上课程教学。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引导高校有效开展在线教学。大多数高校实行了部分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线上教学,待疫情稳定学生返校后再实行线下教学,甚至实行返校后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江荣表示“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犹如一场教改‘遭遇战’,但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大力推进在线教育研究和实践,加强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可以预见,在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推出大规模大范围的线上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设计类专业作品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新建本科高校教学管理规范的重要体现。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特别是在评估体制机制、评估理念和评估标准、评估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继续改革完善”。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层次教学评估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各高校在接受教学评估时越来越重视自身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并注重自身教学档案的管理规范化。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艺术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必要的经费,确保艺术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同时明确了艺术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范围,在范围规定中,明确了“美术、摄影材料”在归档范围内。(2)4G、5G技术流量的增大并逐步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可视化、便捷化、人性化,掌上浏览将是未来的普遍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应跟着时展,顺应信息传播的可视化、便捷化、人性化特点,教学档案管理也应逐步往掌上浏览方向研究和发展。2014年5月5日,中工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把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确保档案部门实现对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和归档的全程监督指导。”“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促进资源共享”,这意味着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今信息高速传播和共享的时代,而需要寻找一种契合大数据网络时代新形势下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3)线上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人群基础和环境基础,在未来也将成为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教育部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认定了490门和6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9年10月,教育部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也明确指出,认定万门左右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从2019到2021年要完成4000门左右部级线上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部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教育打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2020年2月,全国受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纷纷推出“停课不停学”的措施手段,推出线上课程教学。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引导高校有效开展在线教学。中国教科院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威说“在线教学工作不仅是应对疫情的短暂行为,更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而这场长期的教学革命需要大量的素材、资源的支撑。针对艺术作品的保存,遵义师范学院申利丽、电子科技大学的杨波均提出要建设专门的艺术作品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数据信息共享的平台”,且杨波提出了网上展示和艺术作品档案保存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展示不同类型、格式的展品,实现艺术作品类资源的共享、数据管理和实时交流。实现了随时随地通过本平台观看艺术展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从安全和损耗的角度更好地保护了原创作品”[1]。2017年,陕西国花园陈乃舜详细分析了绘画类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提出“用互联网技术对绘画类艺术档案进行管理”,并主要分为“使用数字视频编辑设备进行记录原始的纸质档案—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建立专业的绘画艺术档案管理网站”几步[2]。由此,设计类专业作品的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如此凸显,设计类专业作品数字化管理既解决了其尺幅、体积过大及其存放条件的高要求、检索困难、后期维护投入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了实际场地展览中存在的成本高、可视化人群有限的问题,同时作为各届学生创作、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素材存在,其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杨波.艺术作品在线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数字美术教育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