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1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0引言

据统计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就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应选择多条出路,为自己制造就业机会。多条出路中自己创业便是一种很好选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想解决的问题。郑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新指认,而且是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新的伟大事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走上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动。曹胜利、雷家骑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根本区别是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将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创新是灵魂,创业是载体,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行为。它强调了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2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市场调研使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长期致力于调研分析并调校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建立基于人才市场需求规格、区域经济规划、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反馈、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议、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生源素质的多要素专业定位。定期监测与本专业相对应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及规格,抽取岗位任职条件的重要指标,并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建议汇总提炼,形成本专业可能匹配岗位群,然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未来几年需求萎缩的岗位和不符合区域经济规划方向的岗位,最后结合往届生源的学习能力实际,准确遴选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目前我们定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多媒体行业所必须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从事多媒体素材采集、素材处理、多媒体集成开发、多媒体应用设计等工作,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学生毕业后面向广告企业、传媒企业、多媒体设计制作公司、信息服务企业等从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开发、网站建设、动画制作、平面设计、广告制作,以及策划和管理工作。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形成“一个岗位群、两大能力、三步递进、四大模块、五个突出、六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讲就是形成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制作员这样一个岗位群;具备多媒体应用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两大能力;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引入项目模仿课程置换三步递进”;课程模块采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主干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四大模块;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的五个突出;以校内工作室顶岗、校内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为主体,定向培养和职业技能比赛为补充的六种实践形式。2.2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调研社会职位需求,访谈企业专家,优化整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该专业实践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四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样“四层次”的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调、盲目、随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自信。

2.2建立基于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模式

我系由于建系早,实验室条件相对完善,目前已有定格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和Web工作室。让工作室按公司经营运作模式,集“产教学赛”一体,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产,工作室提供设计制作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和项目,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培训指导。教,工作室在总经理的指导和管理下完成客户订单(项目),实现产品设计制作。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提供商业化的设计制作服务,主要业务领域有:多媒体制作、多媒体演示制作、动画制作、互动演示、课件、摄影、摄像、图像处理、视音频制作、网站制作;学,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安排到工作室完成,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进度和产品设计制作并行。以工作室客户订单(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在工作室工作,可以获得专业技能训练和工资,兼备学生和设计师两重身份。对设计能力强,工作表现突出的,可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成绩,实现工作现场考核。专业教师可以安排工作室成员与其他同学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多,分配传帮带指标,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教学。赛,通过工作室的经验积累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选择工作室表现优秀和设计经验丰富的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提供设计创意理念,提升学生个人声誉和工作室品牌。我们力将把工作室打造成“学子的乐园,多媒体设计师的摇篮”,让学生在工作室中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缩短专业技能与企业技能的差距,获得工作经验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来说,地方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探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新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归档保存,直接建立全文数据库,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开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使档案信息逐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目前,国内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刚起步,正处在探索与论证阶段,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也刚刚兴起,且主要集中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研究,以及一些专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

2.3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口益增强、数字化技术更新快速的大背景下,档案部门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已愈发撤得效率低下,且力不从心。鉴于此,国内的一些档案馆开始尝试将自身力量同社会力量相结合,实行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选择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专业公司来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这样既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成效。虽然目前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工作基木上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然成为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内容业务外包是源于工业企业的一种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它是将一些传统上由组织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组织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策略。具体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内容应包括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档案信息网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等内容。在数字化过程中,档案馆要积极做好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2)实施档案数字化外包的策略要选择专业、可靠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公司。档案部门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认真听取内外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外包商的技术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状况、对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能力等进行全而的评估与审核,选择业务能力强、信誉好的服务商。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外包商的专业实力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其是否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或证明,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资质证书与证明是否与外包项目的要求一致,证书的种类、级别、允许承接的业务范围要作为资格审查的主要内容;二是要对外包商的能力进行审查,通常判断专业公司是否具备外包的能力,就要审查其所拥有的技术设备和所开发的软件或其他信息技术产品能否满足要求;三是要对外包商的经验、品牌和信誉进行审查,通过该公司在近几年完成的项目表,评定其在软件工程工具、配置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人员、控制项目成本和质量的能力及水平,并针对其他客户对该外包商的满意程度,进行外包商的选择。

总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仃务。在数字化进程中采取档案馆与档案数字化专业外包公司合作的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更能够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运行成本。对于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在推广中走向规范与完善。

作者:马士玲 秦晓峰 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3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现在网上拥有大量点击率的的国内外院校的公开课,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同济大学的《行政学基本原理与务实分析》等,就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一、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的目的

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项目,其目的与高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企业推广《数字化校园项目》,更侧重于提高管理水平、固化工作流程、在企业内实现资源共享;作为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整合社会上知名课程和培训师,用于企业培训,但其内部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课程有限,想要做到在社会上推广有很大难度,而且也不是企业培训中心所追求的方向。

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紧扣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优化、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通过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等数字化手段等为学员提供多样化、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企业培训中心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及生活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共享,丰富学员在校自主培训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提高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按照按照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律来进行,重视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总结基础上的统一规划,并分步骤实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共享、流程固化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合理化。所以,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

三、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需求现状,为了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数字化校园发展规划以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公司各部门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数字化校园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提出培训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和战略。全面并系统地指导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短期实施计划,及时满足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以其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实用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实用化为目的,力争做到简单实用、经济适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管理和技术创新、效益和效率提高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准。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

3、安全性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性要求,保证数据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全面考虑系统安全的多个方面,采用防火墙技术防范国际互联网上的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非法用户对重要的不宜公开的数据的侵入,重要数据的通讯采用 SSL(Secure Socket Layer) 进行传输加密。

4、先进性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技术格局,在技术实现环境中坚持简单、灵活的原则;坚持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将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兼顾先进性、开放性、成熟度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实现实用性与适度超前,经济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5、实时性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培训中心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整个系统要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定期升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使系统用与管理相适应,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6、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在统一身份认证中,对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等必须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培训中心标准化体系。并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结语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合理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的推进原则,稳妥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切实使数字化校园成为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丁新,杨素娟,罗琳霞. 数字化学习港项目中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2)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4

关键词:德国;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30-06

德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也是欧盟国家中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德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就提出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计划,将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并在中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相关专业知识,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使年青人能够跟紧时展,有能力立足现代化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德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将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笔者主要搜集了2013-2014年间有关德国教育信息化的文献资料,在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德国教育信息化2013-2014年的发展报告,并提出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在德国,教育由联邦及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的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来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而各联邦州主要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行使主要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权。

1.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实行的是联邦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整个教育事业由国家监督,但有关教育方面的立法和管理等具体事项主要由各联邦州负责。由于各州的教育立法有所不同,因此,各联邦州之间的学制、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内容都有所相异。

此外,为了解决各州之间的显著差异,协调不同类型学校间各种矛盾,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设置了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关于育事业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堡协定》对各州义务教育、组织形式、考试结果的认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在《汉堡协定》的框架下,德国东、西部地区乃至于各州之间的教育体制已经呈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德国主要分为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主要有联邦总理及联邦政府、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总统。除了以上政府机构之外,在联邦层面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机构还有:联邦――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共同科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此外,除了以上官方或半官方的教育政策主体以外,学校及各类社会群体(雇主、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在全国层面的代表机构(工会、协会、联合会等),比如德国高校联合会和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也同样属于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德国州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则主要包括州议会和州政府。州议会可以通过制定学校法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类型、学校的设立和撤销、教师的身份和地位、毕业证书等教育问题做出规范。州政府及其隶属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颁布法律规章和行政规定,将学校法中的目标和任务加以具体化和落实。

2.教育信息化的经济背景

不同国家的教育规划与该国的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德国在工业4.0的经济发展计划背景下,为了培养更多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德国工业4.0

德国是个工业和制造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近年来,“德国工业4.0”这个概念在制造业中开始风靡。所谓的“工业4.0”概念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智能化制造。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

在此背景下,德国制造业对于具备高技能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教育机构也开始着力于培养能够承担高级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2)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据德国教育报10月15日报道,德国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予以推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德国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据德国北威州信息技术局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汉诺威CeBIT计算机博览会上的报告,仅该州2012-2013学年信息工程专业就共有14531名新生,较2011-2012学年增长20%,且继续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数据,2013-2014学年约有15900名新生注册信息工程专业,与2012-2013学年比上升了9.4%.连续7年创下人数高峰。虽然这份报告显示北威州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来看,选择在大学入读信息工程专业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仍不足,并导致了德国IT行业专业人才的稀缺。

二、推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举措

德国教育行政上历来具有地方分权的传统,联邦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而是通过各州教育部长会议协调各州之间的教育政策。但在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德国政府却一反常态,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干预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早在1996年12月,德国议会就率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全面规范互联网的法案――《联邦德国多媒体法》,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加大了联邦行政干涉的力度:1999年德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政府为此提供数亿马克的资助经费;2001年德国境内所有的中小学都基本接人了互联网。此外,德国还曾提出了中小学网络学习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为此,德国政府曾积极与企业界合作,并提供800亿马克用于中小学学生课本电子化和学习网络化。到2006年止,德国1000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学内容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学习,此举使德国中小学网络学习一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由此可见,德国政府历来对本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重视,近两年来,德国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

早在2010年德国联邦政府就面向未来五年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其中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的建设。在2013-2014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和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并将2014科学年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

1.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

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了由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编制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详细规划了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相关研究项目,以实现在2015年达到“数字化德国”的目标。

《信息与通讯战略》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推广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②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信息通讯网络设施;③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在未来网络中保护用户个人权利;④开展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技术研发,支持相关研发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⑤开展面向强化新媒体应用的各类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⑥解决信息通讯技术发展面临的来自社会领域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健康、交通、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其中,教育行业方面,战略明确指出需加强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增强教育工作人员及学生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此外,还再次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要的要求。

2.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

2014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目的是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及“数字经济发展”这三个重要进程,使德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该议程共分为七个领域,不仅考虑到了数字化对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的影响,还包括数字化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明确指出,当前的德国教育系统需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媒体素养、能够达到数字化环境和知识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才,具体规划有以下几点:

(1)为了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人才,德国联邦政府将联手各州及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使用数字媒体的机会和多方面的支持,并不断开发数字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为了充分迎接数字化行动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教育部门及机构需要充分分析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适合的数字媒体工具助力于培训活动。

(3)在名为“职业教育及培训中的数字媒体”项目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也需加大对数字媒体工具的使用。此外,数字大学论坛(Hochschul-forum Digitalisierung)也需重视起在大学教育中的数字化进程,并起草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3.德国2014科学年主题:数字化社会

据《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4期的资讯报道,德国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确定一个科学主题,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德国2014科学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民众和专家共同探讨因特网的未来以及数字化社会对知识获取、生活方式和交际沟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高科技新战略

2014年10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加快推动“创新设想”到“具体创新成果”的实现,提升德国经济增长和居民富裕水平[13]。按照此战略计划,德国联邦政府在2014年内共支出1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本届政府在任期内还将新增30亿欧元的投入,重点资助包括数字化、健康、能源、可持续发展、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以上规划均明确表现出了德国政府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不过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在视频播客中表示她认为数字化是对学校最大的挑战。随着数字化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如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体的使用、私人权利的保护等。至于以何种形式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计划,将由各联邦州自行决定。

报道中还称,对德国教师而言,诸多生活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有电脑有网络的环境中,然而较为年长的教师完全不同,他们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变革。因此,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进修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中投入500万欧元(约合3838万元人民币),与各州一道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以资金投入作为教师培训的保障。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数字化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德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对信息通讯设施进行大力建设,另一方面也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建设与监控

(1)网络建设

2009年2月,德国就曾公布了“宽带战略”的主要目标和举措,力图将德国宽带网扩充成高速、富有竞争力的网络。在2010年出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中,德国再次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求。为进一步满足数字化需求、建设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2014年出台的《2014-2017年数字议程》中,德国计划于2018年前在全国普及高速宽带。

在政策的不断强化下,近年来,德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1998年,德国互联网使用者仅为1400万人,只有1501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而到2009年,根据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等机构的《数字德国监控报告》,德国家庭互联网接入普及率达到了79.1%、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84.1%、大众无线电话普及率为130.9%。截至2012年底,德国在100个城市建设了第四代移动通讯网络(4G),这大大提高了居民上网的速度。

(2)网络监控

德国政府一方面在大力建设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应对由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

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报道,2012年德国计算机犯罪的案件数为8.7871万起,相比2011年上升了3.4%:约有96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都曾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仅2011年就有超过39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遭受网络攻击。2014年5月19日,德国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波茨坦会议召开。250多位来自德国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与会,重点讨论了德国的网络安全现状、网络安全在工业4.0、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也通过研究予以资助,以保护德国的IT设施和系统。为了促进网络安全研究,德国开始着手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从2010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信息技术安全领域的理学硕士学位,从业者也可以通过参加该校高级安全研究中心的课程,获得信息技术安全领域证书。

同时,德联邦教科部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柏林和德累斯顿两大数据研究中心。柏林的研究中心由柏林工业大学负责;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负责可扩展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研究中心。这两个项目总共获得约1000万欧元的资助。

除了在大学成立研究中心以外,德国多州的教育部还在中小学严抓网络安全,不少州甚至限制社交网络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据2013年第18期《世界教育信息》上的资讯报道,德国多个州教育部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教师和学生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其中石荷州和巴伐利亚州早已明令禁止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其他州则在不断推出限制措施。巴符州曾出台了《在中小学使用社交网络指南》,明令禁止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根据该指南,巴符州严禁教师在社交网络上聊天、建立学习群组或搜寻存储个人数据。该《指南》还规定,社交网络只允许在课堂演示时使用,用于讲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潜在的危险。不过,学校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做形象展示。

由此可见,德国一方面在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将网络安全问题提上了新的认识高度,无论是从开设机构进行研究还是明令禁止使用网络,都表明了德国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

2.平板电脑教学计划

当前,平板电脑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及,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据德国《汉堡晚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德国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Kurt-Kroeber-Gymnasium)启动“苹果平板电脑(iPad)教学计划”,旨在配给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年级)学生每人一部平板电脑,供其在课堂及课后使用。该计划由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与汉堡教师培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机构、汉堡大学合作开展。学生可利用平板电脑的所有教育功能,如制作影片式的家庭作业、使用最新的应用程序学习词汇、下载电子书、重复观看课堂内容、访问虚拟教室、传送作业、公开作业、参与讨论等。2014年,该计划由汉堡大学和布莱梅信息管理研究机构进行了成效评估。

四、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举措

在大力建设信息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不少德国教育机构、学校已经开始有规划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活动中,从而改进学生学习。

1.远程教育

德国远程教育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是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发源地。除了有健全的法律法案为远程教育保质保量外,德国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该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早在2001年,德国就已实现了大部分学校免费上网的目标。目前,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德国远程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虚拟教育、移动学习已成为德国远程教育的新起点。德国远程大学在远程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把移动学习作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重点,还充分考虑使用一些免费的大众化的社交工具、信息推送工具来实现简便的学习支持服务。

近年来,随着MOOC的发展热潮,德国于2013年10月在柏林也正式推出了免费的MOOC平台-Iversity,这个平台在欧洲居领先地位,被视为欧洲的Coursera。同时,据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2014年7月2日报道,德国大型在线教学平台Iversity于2014年10月中旬开设第一批慕课课程。课程种类非常广泛,包括医学、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物理、法律、设计原理等,并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学生。Iversity与主流美国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该平台不仅与学校及企业合作,还常与个别的教授合作。

除了建立免费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平台Iversicv外,德国还为不同职业群体人员建立了专门的E-learning平台,旨在为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课程。早在2000年,贝特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Stiftung)和ekz图书馆服务公司(ekz. biblio-theks service GmbH)就合作为德国图书馆员建立了名为BIBWEB的E-learning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网络学习课程,提升图书馆员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员可以在这个平台选修由3个系列组成的进阶式互联网知识课程模块,课程结束后可取得结业证书。目前已有数千位德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到该平台的E-learning课程中,BIBWEB课程有效解决了德国和波兰公共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2.移动学习

英国学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曾在文章中介绍德国的移动学习现状,德国开放大学(位于哈根的Fernuniversitat)强调在德国大学中随着移动设备分布的增加,目前教育专家学者正在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称为校园的应用程序)来管理学习课程,学生可以通过iTunesU来获得移动学习的内容。并且早在2011年,里德林根大学就已经开始实施完整的移动学习MBA课程。

3.数字教材

早在2011年年底德国教育出版商协会就曾发出倡议,商讨建立共同的数字教材平台。2012年2月14日,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在汉诺威的德国国际教育展上正式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该平台是德国官方唯一的数字教材平台。目前占德国教材市场80%份额的27家教材出版社参加了这一平台项目,他们把图书产品的PDF版(部分带交互功能)上传到这个平台上。数字教材平台启动时提供了500余种教材,覆盖40门课程,涉及全德国3000多个教学计划。数字书架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数字教材上做笔记、插入阅读书签、标记课文等。

然而,尽管德国已经创建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数字教材目前在德国并不普及,它的推广目前还有不少障碍。首先是硬件设施。目前,只有不到loo/o的中小学教室配备终端设备。如果要完全使用数字教材,家长需为每一位孩子配备终端设备,这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因此难以实现。其次,数字教材的使用对网络的依赖性很高,但目前德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是无法做到无线网络覆盖的,因此使用起来也较为困难。第三,教师的操作能力尚未达到能够自如使用数字教材的能力。部分教师对传统教材较为青睐,对数字教材仍持有疑惑甚至抵制,如果想实现数字教材的广泛应用,还需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了解数字教材的特点,并自如使用。再者,数字教材尚没有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结构,大部分数字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PDF版,交互功能还不够强大。因此总体来说,目前数字教材在德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尽管如此,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仍在进行不断努力,升级数字教材平台的功能,使之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操作性,能够以学校的教学实践为导向,为更多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出版商也纷纷向数字化转型。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方面的举措

除了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ICT同样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5月4日报道,德国联合高等教育会议,即德国科学联席会于2013年4月末召开,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称,自2013―2015年,政府每年将额外增加22亿欧元(约合29亿美元)用以投资高等教育和教师培训。德国政府采取新措施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包括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满足残疾学生需要的能力。德国政府还启动了“教师培训质量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教师培训,直至2023年结束,以此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除了政府对教师培训加大了重视以外,在前文中提到的数字教材计划,教育出版商不仅向学校销售教材,还为学校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为教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目前,由联邦州组织的教师培训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出版社承担起教师培训任务。出版社每年在各类教育展、专业教学大会上以及学校里举办6000多场培训,由出版社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使用新媒体。

六、运用ICT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运用ICT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还能够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2013年,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洪堡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国科学基金会、弗朗霍夫协会、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等九大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联合倡议下,德国学者国际网络(German Academic InternationalNetwork/GAIN)在美国成立,旨在通过为在美的德国学者提供信息,吸引他们回国服务。德国学者国际网络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向在美国工作的德国学者介绍德国政府的科学政策,并提供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岗位信息,以帮助他们加强与国内学者的学术联系,举办学术研讨会,同时帮助更多青年学者设计未来的学术生涯发展等。目前,该网络已成为大西洋两岸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及北美德国学者的交流论坛。据悉,德国共有约7000名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工作,4500名学者已在该网络登记注册,覆盖率达65%。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促进了国家和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的交流和共享。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研究的新热点。智库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建设数据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校信息系统”与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科学大都会”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自1948年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数据,全面反映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轨迹。任何个人和科研机构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数据,现已成为研究德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库。

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德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带来众多启示。

1.从政策上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蔚为重要。能否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社会多方面要求的人才,与一个国家是否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深切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联邦政府出台的宏观战略规划,还是民间举办的科学年活动主题,都无不体现出联邦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宏观规划就像是指挥棒,只有深切意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规划进发展战略中,教育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德国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上升,高速的通信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在我国,由于东西部、城乡间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信息化程度也因此有所不同。虽然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但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不仅没有网络,连常见的电视、计算机等都较为欠缺,更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因此,为了平衡地区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我国需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5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应用型;“双师型”

1基本概念界定

1.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这是对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1999年后升格及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型。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包含“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宣传和普及上还较为滞后。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还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一些高层次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较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都形成了较为自我,在学习方面形成了较为封闭、固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在与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同学在与同事之间交流、合作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2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较差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在授课过程中,受学生思维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直接给出解决方案,造成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无法优化解决方案,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2.3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所谓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具有对数字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和给出一定评价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较薄弱,难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整理、处理,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4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差

所谓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好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使在工作活动中,为改变事物现状,以创新思维和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以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以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市场形势等要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转型高校之一,虽然升本时间不长,但是在高职院校发展时期,就已经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院转型后,学校领导从观念、实践等方面都将学生的应用型、实践性的培养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考察了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后,学院结合云南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现状,借鉴了一些转型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3.1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导向

学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托校园社团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心、拓展及竞技体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中心、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进课外综合素质平台、创新创业及学术科技类平台建设,并形成学分认定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化地重构或重组与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公共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3.2推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点,就是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学院以“知识+素质+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公共基础课使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实用”的原则,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必修课改革工作。学院成立素质教育中心,下设通识教育教研室,负责管理开设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是教学内容之一。学院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指导师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后方可参与教学。学院将职业核心能力六个模块在第二至第七学期滚动开设,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能力(**模块)认证考试。在各模块的讲授中,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较为开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7人,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各组同学进行项目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每次讨论中,在讨论中完成对各项能力的认知和实践。

3.3推动“三课堂”的融合

学院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工作,尤其是继续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尝试翻转课堂,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加大专业网络资源开发、购买、整合力度,开展“慕课”课程认证及学分互认工作,争取到2018年课程线上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加大应用型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着重搞好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实践课教材,每年至少立项10本校企合作教材。

3.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学校转型后,面临着骨干教师不足、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教师短缺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学校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积累不少于2个月,并要求教师取得与专业相近的中、高级职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除此之外,学校将建立一支结构优化、时间经验丰富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

3.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着力培育、凝练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积极把握住国家发展脉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持续地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对于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平台。从政策指导、项目开发设计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创新学分,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开发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创新活动,并给予学分认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应用类型课题的申报。加快推荐安宁中小微创业企业园工作,努力打造成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的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孵化以及实习就业提供较高的平台。

3.6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深化实践教学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由这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错位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学校将固化课程实验(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式,并明确标准,细化职责,保证质量。学院积极开展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以电子商务平台、康复护理平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艺术设计类综合实训平台、建筑类综合实训平台、汽车检测与维修平台等6个集教学实验实训、技术技能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推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通识类教育工作室、专业群工作室的建立,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及培训、技能大赛组织工作。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至关重要,转型高校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了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还会不断完善,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3]李霞.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4]刘鑫,陈存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6

关键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数字化校园;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1-03

一、序言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兴起的一类高等教育学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已经建立高职院校1100多所,承担着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掌握高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将职业院校作为重要试点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可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即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用户端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在几年前就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数字化校园;而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比例远不及普通高校。根据笔者对山东省内72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仅有6所学校建立了数字化校园(截至2012年1月)。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数字化校园硬件基础的建设和完善阶段

在这一阶段,基本建立起完善高速的校园网络,为开展各种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铺平道路。

2.应用系统的建设阶段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各种应用系统在原各中专学校大多已经建立,对于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只需要择优而用,或对原应用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和补充。

3.应用系统的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及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整合校园网所有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库管理以及单点登录和统一展现。

4.数字化校园的推广应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完成数字化校园的人员培训工作,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让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真正见到成效。

5.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应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各种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转换,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优化,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早的已经完成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大部分院校仍处于第三阶段或者第二、第一阶段。总而言之,普及率低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基本是采用系统提供商提供的设计方案或者参考已经十分成熟的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缺少对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虑,更缺少针对本校职业教育特色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针对性的设计。

2.数字化环境对教学提供的支持不够

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大多投入很大,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了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高速校园网络,但是仅仅满足于“高速上网”的局面,普遍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事实上,功能完备的校园网建成后,下一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利用这些硬件设备搭建起职业教育必需的数字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进行能够对教学提供足够支持的数字化软环境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

3.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都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一份教案、一个PPT、一堂课,这种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存储方式落后、管理分散,缺乏统一集中分类的管理,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创新教学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由理论教学切实向“技能培训”、“定单培养”模式转变工作的开展,更难以为校企合作和开展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有效的支撑。

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与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原发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为主不同,高职院校是以应用性知识的研究与传播为主要目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进行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其办学目标是紧贴国家职业教育的宗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办学目标: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当前我国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近期南方大城市的“用工荒”正反应了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其鲜明的定位为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保障。

2.推广高新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来看,高职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其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也是紧扣地方经济、紧贴地方行业的。职业院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的需求,突破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使自身的科研成果迅速进入车间,走向生产第一线。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校能够满足教学实习需要,同时能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并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科技开发,可以从企业获取社会的需求信息,可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可以将自己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交给学校完成,企业还可以从学校得到从社会招工得不到的技术过硬、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3.提供优势资源,为实现终身教育搭建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高职院校在进行继续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方面有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备先进、技术技能符合社会需求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分析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的,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目标,搭建职业技能培养的数字化平台,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放在以下几点:

1.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应该是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具有明显实践性的、紧跟社会发展的教学资源。

(1)目标鲜明突出

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是其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

(2)强调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是面向明确岗位的技术岗位,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3)紧贴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建设必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并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预期和趋势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针对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应以“实践性”为根本、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贴近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以先进、主动的专业资源建设促进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建设与职业技能培养相对应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占教学的主要方面,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的最佳途径。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很多,即使是理论课程,大多也需要大量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演示。数字化的信息设备和资源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模拟实验环境,降低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所以,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应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3.搭建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贴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贴当地、本校的办学特色,不仅要满足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生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为进行数字化学习搭建良好的环境。通过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桥梁,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企业优势学习资源与校内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实现本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校内接受企业的先进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以实现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与企业及兄弟院校共享,使学校的优秀学习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六、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除了实现校内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库管理以及单点登录和统一展现之外,更应把建设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养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上来,校企合作共建更具优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可以为本校师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还要建设成为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搭建信息化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树晓,史丰堂.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2).

[2]谢树晓,史文妍.基于松耦合概念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

[3]陈长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5).

[4]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5]赵志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J].职教论坛,2009(5).

[6]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09(2).

[7]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