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范例6篇

成本法

成本法范文1

作业成本计算侧重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信息的提供,而作业管理则强调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的改善以及系统整体业绩的最大化。作业管理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项内容。

1.动因分析

寻求作业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作业。例如,通过作业分析可能揭示出材料搬运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工厂布局。一旦找到了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善作业,如可通过重新安排工厂布局来降低材料搬运成本。

2.作业分析

确认和评估价值内容——作业分析是过程价值分析的核心,其任务是确认、描述和评估一个企业所执行的作业。具体包括四个步骤:企业存在哪些作业;有多少人执行作业;执行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评估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包括提出选留增值作业而消除非增值作业的建议。其中,第四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要划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如调度、搬运、待工、检验、仓储等就是非增值作业,由非增值作业及增值作业的低效执行引起的成本为非增值成本。作业分析的目的是要消除非增值作业及非增值成本。

3.业绩考核

作业业绩考核——通过业绩指标来评价作业的执行情况和执行后取得的结果。作业业绩指标集中于三个主要方面:(1)作业效率。作业效率可以用增值及非增值作业成本报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杠杆法等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如人均产出率、机器利用率、存货周转率等)来衡量。(2)作业质量。作业质量可以用质量成本及有关质量的营运性指标(如单位产品缺陷数、次品率、外部故障百分比、采购定单差错率等)来评价。(3)作业时间。作业时间通常可用按时交货率、生产周期、生产速度、制造周期效率(指加工时间占加工时间与移动、检验、等待等非增值作业时间合计的比率)来考核。

二、施工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等产业特征。在我国的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实际成本难以精确控制、企业内部价值链难以优化组合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环境不好,供应链管理更是摆在我国施工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详细、准确的成本信息做支持,需要企业作业分析、流程再造,需要建立与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的竞合机制,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作业成本法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

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同一种工序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计算的结果常有差异。作业成本法可以保证每一工序成本的准确性,增强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性。

2.作业成本法更加专注于实际成本

作业成本法更加专注于某一工序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可以更改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以政府定额成本预算的方法,建立关注于每项工序实际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促使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掌握自己的消耗量,按照实际发生测算施工间接费用,而不是按照政府定额按比例计取。这对于增强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有着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3.作业成本法可对估算结果进行检核

工程项目一般需要经由投标报价以取得,在施工前提出执行预算,完工后提出工程结算。但在执行预算与工程结算间并不反馈修正,作业成本制可以作为事后成本追溯的工具,使用作业成本制方法作为工程结算工具,不仅可以对预算进行最终检核,还可以作为今后投标报价的参考资料。

4.作业成本法可佐证向业主的请款声明

对于每期承包商在相关工程项目上的实际投入成本,对业主计价请款的金额,都能通过作业成本制计算得出,以解决工程界长期以来在每期向业主请款方面的困扰,即无法提出合理数据来佐证目前工程进度所消耗的成本,以向业主合理请款,尽快收回成本,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

5.作业成本法可帮助企业进行自建或分包的决策

通过作业分析,施工企业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通过分包给其他分包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可用作业成本法来做出自建与分包的决策。

总之,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施工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它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难点

1.思想观念的改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引入国内也仅仅有十年的时间。在建筑业,人们还不是很熟悉,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的巨大效用,逐步将其引入实践。

2.需要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作业成本管理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在施工企业,项目现场与公司总部往往相隔很远,信息及时传递到使用者的手中离不开现代化通信手段。而且,系统中,由于将项目划分为了许许多多个作业,而且又包含大量复杂的逻辑关系,数据量相当大。这些靠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3.各项基础数据的完善

修路要筑路基,盖房要打基础。工程建设在正式开工前要“五通一平”(通电、水、公路、铁路、通信,场地平整)。作业成本管理有了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后,是否就可以顺利开展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业成本管理本身需要做的基础工作仍然很多,不重视这些系统工作,就会像在沙滩上盖楼,终有一天会坍塌。

4.实施成本较高

施工企业全面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首要缺点是成本较高。首先要包括前期的作业成本法的内部培训,信息化建设,又要引进适合于自身的项目管理软件,需要企业很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方案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把由于传统方法提供的失真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与实施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潜在收益进行比较。

四、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系统正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公司层面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对成本系统的分析而达到****公司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说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整体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而非单纯利用作业成本法算准成本,其对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意义重于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手段的意义。在实行时,不一定要进行精确的作业成本项目计算,重要的是其思想的采用。

2.防止将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模型的困难夸大

围绕着作业成本法,现在已迅速形成一种产业,出现大量的软件包、论文、各种研讨会等。人们经常被听到的各种巨额咨询费用、数以百计的工作、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而吓得望而却步,不敢去进行实践的尝试。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不同,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比如我们所讨论的方案中,己经有了比较基本的作业成本思想,这在作业分解结构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我们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工作分解结构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管理。

3.全员参与

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才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首先作业成本法需要将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精度要求划分为许多细小的作业,这需要懂项目和懂作业成本法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次,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借助于项目软件的二次开发,这些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最重要的,作业成本管理涉及到整个组织的整合,必然给各个部门的工作方式带来冲击和改变,这些都需要全员的积极配合。

4.与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

成本法范文2

[关键词]环境执法依法行政社会公平和谐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着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污染排放日趋复杂、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上升,持续性的污染物增加,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频发等问题。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复合型等特点,环境违法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突出问题。

1“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成因分析

“违法成本低”,通俗说,是指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却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使其在成本相对低的状态下继续生产经营,取得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对应,守法守规的企业由于在污染物防治方面增加了投入,相对提高了生产经营成本,反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是“守法成本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不足以对违法排污企业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第一,处罚力度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不相适应。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违法企业的刑事追究和行政处罚力度太弱。目前,尚没有对环境污染或破坏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具体条款。追究刑事责任的界定范围不明确,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一般都在20万元、10万元,甚至5千元、1万元以下,极少达到100万元。这种状况,很难发挥应有的法律震慑作用,难以改变目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反倒无形中是在鼓励和助长环境违法行为。

第二,执法时间与控制污染的紧迫性不相适应。环保部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后,从取证到告知、再到听证,到送达处罚通知书、到执行,要走的程序过于繁琐,时间过于冗长,等到执行生效时,企业已经污染很长时间了。如果是一个严重污染的项目,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第三,执行力与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相适应。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不仅执行时间长,还存在执行到位难的尴尬。环保法规不像工商、商检等部门的法规赋予了执法单位现场强制执行权。环保部门的处罚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处罚单位若不予理睬,环保部门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法院不配合,处罚决定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环保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则大打折扣。

1.2环保部门难以有效履行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当前,发展经济是一个地区的首要任务,也是相关政府行政领导应尽的职责。从机构设置上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同一级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从执法内容来看,环境保护仅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时,环保部门面临着本地经济发展与环境利益冲突的难题。一些政府部门为了追求GDP的增长,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出“政绩”,往往不注意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制定一些当地土政策或挂牌保护,不让环保等执法部门进行执法检查,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履行职责,难以监管到位。

近年来,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投诉越来越多,发现的环境违法案件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有健全的环保机构、高素质的环保人员做保障。但当前,在人员编制问题上缺口很大。有的县局只有几个行政编制,大部分是领导班子成员。大部分县级环保局缺少懂业务、懂法规的专业人员。现有的机构和人员素质现状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

要保护和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绝大多数环保部门工作经费紧张,更不用说配备必要的执法保障设备。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手段主要是环境监测和监察,目前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监察执法在技术手段和装备上离现实任务和国家要求差距很大,导致环保部门在发现问题时,一是讲不清环境状况,二是取证不及时,三是监督不到位,存在“取证难、处罚难、执行难”的“三难”问题。

1.3 企业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思想意识中还缺乏足够的环境意识,还没有站在把环境作为全人类及后代子孙的共同财富这个角度看问题。作为企业来讲,总是把追求单位个体经济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会采取一切手段或措施达到或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一些企业利用我国目前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超标准排污费征收标准低等政策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违法违规排污活动,降低甚至节省污染处理费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体现在:一是迟迟不按“三同时”要求配置治污设施,使项目无治污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二是有治污设施,用经济利益衡量治污设施不运行所节省的处理费用与所缴纳的超标排污费相比的差价,以各种理由使治污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超标排放污染物。即使被处罚了,所受处罚金额与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成本相比则要少得多。

2解决环保“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对策

解决好“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既要采取行政处罚、司法追究等措施,使违法违规企业得不偿失,又要建立健全有助于企业自觉守法的良性机制,对守法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

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环境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是在有关法律的修改中,加大处罚力度。例如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修订重点之一就是加大了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追究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二是大幅提高超标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使超标排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现有的排污费征收标准还不能完全达到治污成本,还有相当大的部门在集中治污中需要政府帮助买单。

2.2 进一步加强环境队伍建设,保证环境监管的有效性

违法排污活动往往发生在开发区、城市下水道及污染较重的河流等区域,基本上是间断性的,并且隐蔽性很强。在污染物质较多、环境较复杂的情况下,责任人很难认定。这就要求环保人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较好地完成监管任务。为此,加强业务学习,迅速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3 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中违纪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环保工作的真实性

国家和上级环保、监察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地方政府和下级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对地方保护和工作中弄虚作假、违纪违法者要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2.4 加强宣传教育,尽快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社会公众要对生存环境高度关注。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社会公民等各个层面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爱护环境、关心环境、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社会舆论氛围,使违法排污企业的任意排污行为受到全社会的舆论谴责。

2.5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做一个守法的企业

污染产生的主要源头在工业企业,违法排污事件也都发生在企业,如何做好污染治理和污染减排,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在企业。因为在企业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的背后,就是政府要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善后治理工作。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所以,除了对违法企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外,对认真做好环保工作的守法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给予表彰,在企业中树立环保先进典型。政府和环保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教育和引导企业知法、护法、守法,做一个责任企业,积极参与、认真做好环保工作,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

3结束语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守法企业为了守法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还得不到奖励,而违法企业仅仅低成本运作,边生产边治污,还不受处罚。这种现象,对守法企业来说是不公平、不正义的。总书记2006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认真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总理在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重视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分配结果不正义在当前社会中的突出表现。应加强立法的民主性和正义性,确保分配制度正义。

“徒法不足以自行”,加强立法机关的民主性和民主监督,加强执法和司法,努力从法律实施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J].中国法学,2006,(1):7-20.

[2] 曹明德.中国环境资源法、能源法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趋势[J].法学论坛,2006,(2):5-8.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6-04-24.

成本法范文3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比较 优势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变动成本法下,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从当期收入中扣除,这是变动成本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种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的差别,使变动成本法采取了不同于完全成本法的处理方式,使得两种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存货估价和当期损益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

一、变动成本法概述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法就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会计学按成本习性把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原因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条件,这些条件一经形成不管其实际利用程度如何有关费用仍然发生,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此在处理上应当作为期间成本。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全部成本法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全部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来计算损益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的净损益不仅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也为编制对外会计报表打下基础。在全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中包括了固定制造费用,它随产品而周转,从而使期末未销售和已销的产品成本构成完全相同。

二、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全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全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成本。

(二)对存货的估价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只在产品成本中归集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若采用全部成本法,则在已销产品、库存产品以及在产品之间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估价时若采用变动成本法,则不包括固定成本;若采用完全成本法,既有变动成本,又有固定成本。因此,一定时期内的期末产成品、在产品的存货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也包括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这样,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就会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成本。

(三)分期损益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产品成本不同,导致与当期收入配比的产品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不同,并使得当期损益也不同。同时,由于期末存货中所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实际上递延到了以后的会计期间,从而产生了分期损益差异。在全部成本法下,损益表把成本项目按照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经济职能进行排列,主要满足企业外界的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故亦称为职能式收益表;而变动成本法下的损益表则将全部成本项目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两大类排列,主要目的在于获取边际贡献信息,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规划与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也称为贡献式收益表。

(四)利润计算口径不同

在产量与销量一致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利润是一样的。变动成本法是根据“销售收入—已销产品的变动成本总额=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来计算利润的,在产量与销量发生差异时,利润额能直接反映出它的影响。而全部成本法是根据“销售收入—已销产品的总成本=利润”来计算利润的,在产量与销量发生差异时,利润额不能直接反映出它的影响。

(五)应用的目的不同

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编制内部报表以加强企业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而全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编制对外报表,以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和存货估价,以免影响税收及有关方面及收益。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全部成本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在成本核算时我们可以结合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从逻辑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作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使用这种方式就是在现有的全部成本法的基础上,再另外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新设一个核算系统,两种成本核算方式同时使用。(2)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就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固定制造费用进行调整得出全部成本法下的成本资料。

总之,与全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和编制利润表存在更大的优势。它能提品盈利能力大小的信息,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进行成本计划于成本预测,使管理者重视产品销售,防止盲目扩大生产。

参考文献:

[1]R.HiLton.管理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成本法范文4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结合

Abstract: to reduce and control the focus of the enterprise cost has been a constant. The cost inform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the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Standard cost method got a better promotion in our country, but in the present stage, the enterprise the increase proportion, the cost of indirect costs, the disadvantages of it appeared continuously. Homework cost method of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cost management. Same time, the advantage of standard cost metho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provides a major breakthrough. Standard cost method and 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 has become a good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standard cost method; Homework cost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中图分类号: F04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标准成本法相关分析

标准成本法脱胎于泰罗提出标准化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思想(即泰罗制),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它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制定标准成本,然后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比较得出成本差异,最后对其分析,找出差异的原因,以加强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

(一)、标准成本法的运用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流程如下:第一,制定标准成本制定,参照历史成本资料进行制定;第二,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做比较,找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进行改善。

(二)、标准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 其间接费用所占比例较低,一般要求低于20%;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的成本管理系统,历史成本资料具有较高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便制定标准成本;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电算化等会计素质;

(三)、标准成本法的相关评价

1.标准成本法的优点。标准成本法核心理念在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它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相结合,是企业编制预算、控制成本、评价业绩的重要依据,不仅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可以简化存货的计价以及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的推行。

2.标准成本法的缺点。首先,制定标准成本的理念存在缺陷;其次,传统标准成本法对制造费用的处理存在问题;最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成本管理向纵深发展的需求。标准成本法在间接费用分配上存在不合理性,成本差异过于综合等弊端,导致在企业间接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成本信息的不完全和和失真。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在新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作业成本法相关分析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正逐步推广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先进制造企业得到系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品。

(一)、作业成本法运用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主要经过四个环节:第一步,确认主要作业;第二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第三步: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第四步,计算产品成本。

图 1 作业成本法原理示意图

(二)、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作业成本法适用于间接费用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较高、生产经营活动较复杂、产品品种结构较复杂、且拥有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企业。它对企业成本控制和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三)、作业成本法的相关评价

1、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充分体现在与传统作业成本法对比中。作业成本法可以较好纠正在传统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的扭曲,显著表现在间接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从而有利于企业地根据更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行成本分析、产品的生产和定价决策等。这是因为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理论基础之上,因而以作业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将更为准确,产品的成本信息也更接近其实际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是计算的是历史作业成本动因率,其基础数据是本期发生的实际供应和消耗的资源费用和实际的成本动因量,成本控制具有滞后性;成本动因难以确定和划分,主观性较高,信息处理成本高;作业成本法与现行会计惯例存在冲突,成本系统升级改造困难,适用性较弱。

三、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运用程序分析

(一)确定作业体系

确定作业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作业中心;二是定义作业。为了简化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将具有相同的成本驱动因素或相同的成本分配率的成本划分为一个作业中心。

定义作业的主要方法有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融合。对于不同企业经营管理,确定作业的方法有着不同的作用。自上而下定义作业,由于定义范围较为宽泛,定义的作业就相对较少,这样便于划分作业中心,有利于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成本战略信息;自下而上定义作业,其作业项目细,定义范围较窄,有利于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经营性信息;融合方式定义作业,呈现中庸性质,介于前两种之间。

(二)确定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的的驱动因素,是制定和分配标准成本的前提,它主要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项;资源动因是分配资源耗费,确定作业成本的基础。一般企业主要包括四项资源:人工,设备,设施,原料及动力资源。而资源动因的选择重点在于思考其是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资源消耗和具体作业之间的客观因果联系;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中的驱动因素,它的选择和制定应当充分反映资源消耗与最终的产品的发生成本,将作业和产品成本密切联系。

(三)制定作业标准成本

制定作业标准成本具体包括:设定资源耗费的标准成本,单位资源标准成本和单位资源标准消耗量;设定作业耗费的标准成本,包括单位作业标准成本和单位产品标准作业量;设定产品或劳务的标准产量。

(四)差异分析

在制定作业标准成本后,运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有序核算,取得标准作业成本法下的各产品标准成本。计算时,要分不同成本中心进行,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则进行计算。消耗的作业成本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作业成本和标准动因数量相乘得到。

对核算出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对照,找出成本变动原因,加强成本管理。标准成本差异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信息,在产品成本上集中反映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优劣势。通过分析成本差异,有利于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并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它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会计资料。

四、结论与展望

标准成本法在当今企业成本管理中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快速变化的,标准成本法需要得到有效的升级和补充才能继续在新时期发挥良好的成本管理作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较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成本核算方面的优势不容置疑。然而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滞后性以及可操作性较差使得其运用和研究趋于冷寂。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结合运用无疑为两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结合运用后,在成本核算与管理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充分表现在间接费用分配上和成本信息反馈及时性上。然而,两者的结合的要求也比较高,成本标准制定的难度较高,成本动因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进一步深入,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结合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丹,蒋德启.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与融合[J]. 经营管理者,2011,(8):74.

成本法范文5

(一)全部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按其发生的经济领域或经济用途(经济职能)划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在生产领域中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应纳入生产成本核算;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成本,如:在流通领域或服务领域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就应纳入非生产成本核算。目前,我国企业在核算成本费用时,都普遍采用了上述传统的计算方法,将产品成本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部分。这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称为全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示意图(暂不考虑财务费用)如图1:

(二)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在确认产品成本时常采用的一种成本确认方法。此法是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于1936年提出的。他改变了全部成本法税前利润的计算要受存货变动影响的观点。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体系正式形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在现代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变动成本法才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此后,该种成本计算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成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会计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费用应按照成本性态分类,最终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的计算应当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产品成本仅包括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一样计入期间成本。由于此法是以部分成本作为产品成本(仅包含变动成本,不计算固定成本),与公认的传统成本确认原则不符。但正如前面所述,它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收,被普遍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示意图(暂不考虑财务费用)如图2:

二、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差异

(一)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理论基础不同 (1)全部成本法符合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当期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都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因此该笔费用就应该由当期生产的所有产品承担,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中。(2)变动成本法是将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制造费用也分成了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只有变动制造费用才能纳入产品成本核算。固定制造费用同其他固定成本、非生产成本一样,全部纳入期间成本处理。因为变动成本法认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具备产品成本“直接构成”和“直接发生”的特点。这些成本在产品生产前和生产结束后都不会发生。而固定制造费用仅仅是为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一旦形成,不管当月是否生产,这些费用都要发生。与产品是否生产、生产多少不再有直接关系,而与会计期间关系更紧密。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就不应该递延至下个会计期间,而应当作为当期期间费用,全部由当期的销售收入补偿。

(二)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产品成本构成不同 全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包括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及固定管理费用。

(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存货成本和税前净利的计算不同 (1)采用全部成本法,产品成本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比例的固定制造费用。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括变动成本,期末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经对比发现,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将高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成本额。因此,全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 (2)全部成本法将销售收入扣减销货成本(包括已销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形成销货毛利,销货毛利再抵减掉期间费用的方式计算税前净利。变动成本法则用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形成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再抵减掉包括所有当期固定制造费用在内的固定成本的方式计算税前净利。由于对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不同,计算出来的税前净利也不同。

三、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综合运用建议

(一)两种不同主张并存 变动成本法计算简单,可以使产品成本的核算更加清晰、准确,有效防止企业对利润的操作,十分有利于短期经济决策的需要。全部成本法更符合当前会计准则的规定,符合长期经营决策的要求。他们各自的优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对方的缺点。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工作量大,计算口径不一致、会计成本高等因素,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算同一生产经营过程。如果这两种方法能有效的结合运用,则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同时减轻成本的核算工作。当前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尚无统一做法。(1)企业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应企业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职能要求。变动成本法具有全部成本法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的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3)企业日常核算以全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变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此种观点认为:编制全部成本法是唯一符合当前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财务报表即符合我国目前税法的要求,也符合所有者、政府及潜在投资者等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的日常核算也应该以全部成本法为主。

(二)综合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对比分析 笔者倾向上述第一种方法:企业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的要求。理由如下:(1)变动成本法更能体现会计的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当期的变动成本全部构成产品成本。只有销售出去的那部分产品的成本才能计入到营业成本中,用当期的产品销售收入补偿。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当期会计期间的关系更紧密,因此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当期的收益补偿。(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客观需求。在当前新制造环境下,生产自动化、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在企业中开始广泛运用,逐步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由传统制造环境下的40%左右下降到了新制造环境下的不足8%。由于制造费用的剧增,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将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变动成本法能更准确核算企业利润,进行内部成本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当企业当期产量大于当期销量或者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时,用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利润将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的利润,因为存货会带走部分固定制造费用,从而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因此全部成本法是鼓励生产的,通过增大产量而非扩大销量达到降低当期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同时过多存货也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增加存货成本,降低企业资产周转率。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核算的成本资料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边际贡献等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3)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以变动成本法收集、核算企业产品生产的相关资料。同样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等常规会计科目,它们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全部成本法相同。在“制造费用”科目下增设“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和“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科目,分别归集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产品的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直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要求,指导企业生产管理工作。

具体核算如图3。

企业的日常经营就以此流程图为基础进行核算,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销货成本、存货成本和税前净利。上述计算结果不作为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依据,只适用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以便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促使管理层重视销售环节,防止企业盲目生产。并为企业提供边际贡献等重要信息,帮助企业科学进行本量利分析和产品的盈利能力分析,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日常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依据。

期末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将“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在已销售产品、未销售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摊,按照全部成本法的要求,将变动成本法下已计算的产品成本加上已销售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构成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在此基础上核算当期利润;将期末存货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追加计入存货成本,列入存货价值。将剩余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在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追加计入在产品成本。这两部分最终构成资产负债表“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如此,固定制造费用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随产品进入到两个不同的领域:已经销售的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进入当期营业成本,由当期产品销售收入补偿;由期末存货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被递延至后续会计期间。

具体核算如图4:

综上所述,虽然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企业生产成本有许多优势,也符合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但变动成本法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自身也有一些缺陷,特别对于成本按照成本性态的划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因此,变动成本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只有通过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摸索制定出一套更完善、可合理、更实用的变动成本计算方法,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服务。

成本法范文6

【关键词】作业成本计算;作业分析法;传统成本法; 应用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S621文献标识码: A

【Summary】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is a new subject in accounting field as well a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ABC includes Activity-based costing calculating and Activity management. This thesis has proved that activity-based costing is an excellent cost method by theory and demonstration analysis, because ABC can provide accurate costing information, it can make cost management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 Activity-based Costing Calculating; Activity Management; 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methods;Application Research.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发展历程

产业革命的兴起使机器代替人工,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 产品制造程序日趋复杂,间接费用大量增加,同时这一时期,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需求较为单一,企业生产主要采用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方式,人力资源约占产品成本的40 %~50 % ,制造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10 %。制造费用主要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为基准平均线性地分配到各产品 ,该阶段从资源到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满足了当时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崇尚个性自由的消费观念迅速盛行,导致消费市场瞬息万变,为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制造业开始了多品种 、少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制造方式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结构的重大变化 。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已上升到直接人工成本的400 %~500 % ,而直接人工费用却降低到只占总费用的10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无论是人工工时还是机器工时,均不能作为分配制造费的强相关性依据,于是从资源到作业继而分配到产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

二、作业成本法相较传统成本法的理论构架特点

1.提出作业概念

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活动。如签订材料采购合同、将材料运达仓库、对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登记材料明细账等;又如机加工车间所进行的车、铣、刨、磨等加工活动;再如产品的质量检验、包装、入库等。其中每一项具体活动就是一项作业。一项作业对于任何加工或服务对象,都必须是重复执行特定的或标准化的过程和办法。

2.追踪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相关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资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动因用以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比如,某车间生产若干种产品,每种产品又分若干批次完成,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进行质量检验。假定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作业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变动的因素。

3.作业成本法的程序

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程序:将资源追溯到作业成本和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①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

建立作业同质组也就是在作业按产出方式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作业动因分类,将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按一定要求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成本集合。

②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建立的同质成本库,并且明确了作业动因,同质成本库和作业动因的比率就是作业成本分配率。

(2)第二阶段程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的第二阶段程序是将成本追溯到产品,然后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对于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等直接成本,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无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也与传统方法没有多大区别。

三.举例说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在现实管理中的差异与应用。

电气化器材公司常年生产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两种产品,客户比较稳定。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按客户订单分批安排生产。产品成本按传统的方法――分批法计算。两种产品的直接材料主要是各种电器元件、集成电路和塑料机壳等,且全部从外部购入。制造过程为半机械化流水线,需要人工控制点焊机焊接元器件,人工进行组装整机。制造费用以人工工时为基础进行分配。由于客户稳定,没有广告宣传等固定销售费用发生,而只有B类通讯元件售后服务费用。该公司是一个老牌的电话机生产厂家,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比较完善,成本控制也很不错,盈利水平也较高。特别是B类通讯元件产量虽低,但销售利润水平较高。但是,最近受到几家新的竞争对手的挑战,A类通讯元件一再压低价格,已接近制造成本,但竞争对手的价格更低;而B类通讯元件不断提高价格,但订单依然很多,销量有增加趋势。企业2012年总体利润水平下滑。据此,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以201X年经营成本为对象,进行产品盈利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整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资料

为便于分析,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有关产品成本资料进行整理,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同时,各有关数据均为某一时期的平均数,以消除不同时期费用不同和产量不同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电气化器材公司经过整理的有关成本资料如表下表所示。

电气化器材公司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有关资料

201X年 单位:元

表中的制造费用分配率(130元/小时),是根据201X年平均每月发生的制造费用(3 549 000元)除以当年月平均耗用人工工时(27 300小时)计算而得的。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两种产品月平均制造费用总额(分别为2 574 000元和975 000元),是根据两种产品月平均耗用工时(分别为19 800小时和7 500小时)乘以制造费用分配率(130元/小时)计算而得的。两种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成本(分别为143元和162.50元),是根据两种产品的月平均制造费用总额分别除以它们的产量(18 000个和6 000个)计算而得的。单位产品制造成本为单位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成本之和。产品销售单价(初始定价)是按成本加成定价法,以单位制造成本乘以125%计算的。现行售价是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实际执行的价格。

2.为了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收集同一时期的其他有关资料,并应组织有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有关管理人员参加的分析小组,对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认定。然后,将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作业进行分类,建立若干成本库。根据分类后的作业与耗费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重新进行分配,并追溯到相关作业成本库。同时,还需收集两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动因。所收集的其他资料也是相关数据的平均数。具体计算表如下

作业成本资料

作业成本动因资料

表中的工程成本是控制产品生产工艺和测试程序的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属于产品水准作业,有关工程师和其他管理人员根据历史资料以及两种产品生产工艺和测试程序的复杂程度推断,确认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分摊该项成本的比率为40%和60%。

3.根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资料,计算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耗用的作业成本,并分别计算两种产品的单位经营成本(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合计)。

(1)计算各项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

①焊接作业

机器焊接作业成本分配率===46(元/小时)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46×9 000=414 00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46×4 800=220 800(元)

②设备调整作业。

设备调整作业成本分配率===150 000(元/次)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150 000×2=300 00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150 000×4=600 000(元)

③发放材料作业。

发放材料作业成本分配率===80 000(元/次)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80 000×2=160 00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80 000×4=320 000(元)

④质量抽检作业。

质量抽检作业成本分配率===120 000(元/次)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120 000×2=240 00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120 000×4=480 000(元)

⑤工程作业。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814 200×40%=325 68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814 200×60%=488 520(元)

⑥售后服务作业。

A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0(元)

B类通讯元件应分配成本=60 000(元)

(2)计算产品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①直接材料成本。

A类通讯元件=40×18 000=720 000(元)

B类通讯元件=60×6 000=360 000(元)

②直接人工成本

A类通讯元件=50×18 000=900 000(元)

B类通讯元件=80×6 000=480 000(元)

(3)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总成本及单位成本见表。

作业成本计算

201X年 单位:元

产品名称 产量(台) 直接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 作业成本 成本合计 单位成本

机器焊接 设备调整 发放材料 质量抽检 工程作业 售后服务

A类通讯元件 18 000 720 000 900 000 414 000 300 000 160 000 240 000 325 680 3 059 680 169.98

B类通讯元件 6 000 360 000 480 000 220 800 600 000 320 000 480 000 488 520 60 000 3 009 320 501.55

合计 1 080 000 1 380 000 634 800 900 000 480 000 720 000 814 200 60 000 6 069 000

对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两种产品的成本,用作业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成本的确被扭曲了。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A类通讯元件、B类通讯元件的单位制造成本分别为233元和302.50元(B类通讯元件的售后服务费用60 000元是作为当期销售费用处理的,并未分配到B类通讯元件的经营成本当中)。按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的A类通讯元件和B类通讯元件的经营成本分别为169.98元和501.55元。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产品盈亏分析,揭示了当前A类通讯元件竞争能力“软弱”,而B类通讯元件竞争能力“较强”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成本被扭曲了。据此,企业可以重新考虑产品的定价。同时,通过分析也发现了造成B类通讯元件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B类通讯元件的生产批量安排过小,每月安排的批次过多。因此,为了降低B类通讯元件的成本,应与客户协商,增加订货批量,减少生产批次。如果客户不愿增加订货批量,则应考虑进一步提高产品价格,将因订货批量过少而增加的成本由客户承担。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客户价值,因为客户的额外要求,实际上也是客户获得的无形利益。

四. 结语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为成本计算的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应该说是在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仅能克服传统成本法的许多固有缺陷,供比较客观真实的成本信息,为重要的是,作业成本法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作为为核心、以成本动因为媒介,过对所有成本动因进行追踪动态反映,对最终产品的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当然,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作业的区分存在困难、成本动因的确认存在困难、投入的成本较大等。实际应用中,业成本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成本计算法。应该说,他们各有自己所适应的领域。对于一些非高新技术、以产品批量化生产为主的企业或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只要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能够满足管理的需要,以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毕竟传统成本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对环境要求不是太高,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核算的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