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范例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范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力也日渐深入。影响国际贸易物流活动经济效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物流成本是国际贸易成本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它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业的整体利润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当下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

国际贸易;物流成本;成本分析;优化措施

一、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分析

1.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从一般的理论上来说,国际物流成本是指为了实现国际贸易,产品在从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所需支出的成本总和。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清关成本和汇兑风险成本四部分。运输成本指产品利用交通运输工具在两地之间转移而涉及的费用。一方面,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还有公路、铁路以及油气管道运输等等;另一方面还包括运输部门的运作成本和产品装卸搬运时的费用。仓储成本是为了保管库存产品而产生的费用,属于相对稳定的物流成本构成要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仓储,如仓管库存费、产品调配费和税收费用等,还包括了库存产品的资金成本和积压物资所占据的资金利息以及因库存时间过久而产生产品贬值甚至报废的成本代价。清关成本一般由报关费、提货费、仓储费,还有出口关税和海关税等海关费用组成。各国出于对自身发展的保护考虑,对不同产品有着相应不同的关税。汇兑风险成本是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影响收益增减变化而产生的,是国际贸易交流中极为特殊的物流金融风险成本。2.物流成本构成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2.1影响贸易国的选择。对于贸易双方来讲,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选择产品一般会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二是地理位置。贸易双方需要在原先只关注价格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方能得到具有最优利润的方案。2.2影响贸易量的多少。在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的高低与贸易量符合微观经济学中“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化趋势。另外,从仓储成本出发考虑,一国在选购国外产品时必须严格衡量本国的需求量。企业可以利用经济订购批量的数学模型以确定最优订货数量,使得当运输等费用最低,仓储产品仍能可以满足正常销售。2.3影响贸易术语中的成本核算。用来描述商品价格构成和贸易双方交易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叫做贸易术语。其中,运输和仓储费用是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国际贸易双方除了关注产品价格外,还要对伴随交易产生的运输、仓储负担和相关责任格外重视。对于贸易术语中承担运输、仓储费用的一方而言,要尽可能地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收益。

二、控制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分析

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不但能够直接增加利润,而且还可以提高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提升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合理优化物流运作系统。因此,有效控制国际贸易物流成本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1.提高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可能以少的费用实现好的服务,以确保贸易双方的整体利益最大。换言之,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之下,物流企业一方在单位产品和服务工作中要用最少的劳动消耗,产生最多的经济成果。同时,增强物流总成本的意识有助于物流企业不单单把降低成本的眼光停留在某一项活动环节上,而是放眼整个物流过程去控制各项成本,提升了自身的整体效益。2.提升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控制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服务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通过正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导向,能够相对灵活地应对物流变化,从而不断进行物流创新。有效控制物流活动成本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物流需求,从而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3.合理优化国际贸易物流运作系统。控制物流成本是把物流活动的各阶段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和管理,以追求过程最优化而进行的。改善和优化国际贸易物流活动的各个功能环节可以合理控制物流成本。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协调将使整个物流运作系统不断得到优化,并且逐步走向合理化。

三、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优化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运输方式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物流运输途径可以分为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五大类。涉及物流的一方要根据特定的业务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特征,综合衡量产品的各种情况,从而选择最优的运输工具,科学决定具体的运输方案,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2.减少产品库存量。仓储成本和库存数量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所以进行控制仓储成本的关键点在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产品库存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使一定期间内的需求得到满足。库存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第二,提高仓库的利用程度。对于仓储面积相对富裕,空置程度较高的贸易公司可以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实施流程化和标准化生产。3.依靠信息技术,减少物流环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其为现代物流业向更大范围的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国际贸易物流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它使各种物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贸易主体,根据物流不同状况适时调整物流计划,同时极大降低显性或隐性的成本费用,从而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绩效。4.保税物流园区及物流港口的运用。保税物流园区成为沟通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其物流功能和优惠政策为国际贸易物流创造条件。同时,港口则是维系国际贸易物流关系的重要载体。所以,各方应建立并完善保税物流园区与物流港口的联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物流成本。5.优化国际物流网络。国际贸易的运输距离相对较远,不合理的物流网络结构设计会直接增加贸易成本,因此必须优化国际物流网络。国际贸易的物流网络设计需要考虑若干因素:一是对物流节点进行适宜的选择。只有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路线,结合时空层次结构,考虑各种环境因素,才能找到恰当的物流节点位置。二是正确把握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间的数理关系。客观上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所以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的最短路径设计,可以缩短物流活动的运输成本。6.构建国际物流战略联盟。当下中的国际贸易活动深受高交易费用的困扰,构建国际物流战略联盟迫在眉睫。物流战略联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合理运用运输资源,实现规模化运输。物流企业应把运输任务集中于范围内有能力的交通运输承运商处,同时该承运商应根据产品特质确定经济高效的运输线路。其二,整合物流仓储资源,优化链接点布局。采用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仓储成本各个链接点的畅通。其三,统一物流标准,提升物流运作的标准化水平。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其物流活动往往有着自身特点。通过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车辆和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作业水平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多余费用消耗。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诸多因素都对物流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国际贸易企业要对其中要素进行更为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并采用合理有效的优化措施。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如何降低国际贸易活动的物流成本势必成为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值得进行长期讨论的深远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孙文军.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分析[J].中国商贸,2010,(09),P199-200.

[2]王婷.论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J],会计审计,2006,(26),P95-95.

[3]全毅文.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P49-50.

[4]王跃洲.国际化经营战略下的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物流技术,2012,(5),P86-88.

成本分析范文2

 

120世纪80年代,全球兴起“绿色运动”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之举,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因此绿色建筑的提出是我国建筑业对循环经济和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途径,也是提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2绿色建筑的起源与定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毁坏,能源流失、土地沙漠化、大的自然灾害(雪灾、洪灾、干旱、地震等)接踵而至,物种的生命力变得不堪一击。这一切都是人类不得不反思和总结的。由于科学、技术、社会和审美的诸多因素,20世纪初涌现出大批建筑大师和作品,建筑师们真正握住了推动建筑向前发展的动机与契机。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所有的建筑人都在思索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绿色建筑的提出就有了必然性。   关于绿色建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绿色建筑是尽可能的利用建筑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因子(如阳光、空气、水流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量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的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l】。   3新农村绿色建筑的标准我国在2006年3月7日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它由节地与宅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这使得对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估有了正确的依据【2】。   该评估标准的出现对人们真正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走入实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绿色建筑的标准具体表现为:(1)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资源;(2)材料回收和再生利用;(3)减少废物排放;(4)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重点在于室内空气质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和建筑隔声方面Il】。   4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分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能缺少科技的投入和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解决绿色建筑以及各项单项技术壁垒,加强绿色建筑及其各单项技术的科学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各地农村发展建筑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绿色技术。   4.1建筑同护结构节能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结构的热功能性的提高将是绿色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功能性,主要是通过保暖隔热性能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其次是采用合理的建筑节能构造。墙体保温隔热技术主要有单一前提技术和复合墙体技术。复合墙体的使用范围很广,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性和气密性,是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保持室内稳定,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   在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农林剩余物绿色建筑装潢装修材料——人造板材和木塑复合型材,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围护结构中做建筑保温材料。农村是绿色建材(木材、竹材、植物纤维如秸秆等)的原料产地,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方便就地取材。   4.2门窗节能技术   建筑门窗是围护结构中热工作性能最薄弱的环节,门窗的节能设计应结合农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围护结构的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门窗材料、窗型和相应的节能技术,从而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4.3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位于建筑物最顶部,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是建筑物最上部其覆盖作用的构件,主要起承重和围护作用。屋面节能技术主要有传统外保温屋面、倒置式屋面、双层通风尾面、阁楼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双层通风屋面、种植屋面是很适合农村建筑的,双层通风屋面不仅造价低廉、做法简单,最重要的是能够降低房屋空调能耗,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经济适用的。其中种植屋面是利用植物来阻隔太阳辐射的一项隔热措施,在屋顶种植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附尘埃,还能调节空气湿度,使空气更加清新。虽然造价成本稍微高点,但是农民可以根据各家喜好种植蔬菜、花卉等,这样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节约用地。   4.4地面节能技术 地面的热功能性、透气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地面温度过低不但会使人感到寒冷不适,而且易患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良好的地面热功能性对室内气温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提高室内熟舒适度,还有利于建筑的保温节能。各地农村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快速再生材料。气候炎热地区的农村,可以将毛竹及其制品(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应用到当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如竹地板,可提高热舒适度和通风效率,这样可使村居室内空气质量优良。   4.5可再生资源利用   农村新能源的应用,首先应该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下,对太阳能的利用不能仅停留在投入产出的经济计算上,而应该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利用太阳能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建筑物理环境。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有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主动式太阳能系统是用太阳能代替以往的驱动冷暖空调设备,用特殊的装置收集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主动式太阳能系统的运用既能达到“低碳”经济的效果,又能为农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改善及应用,可以节约石化能源的消耗,也可以节约燃料费用开支,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p#分页标题#e#   4.6建筑节水   在新农村绿色建筑发展中,可采用节水率的概念舻节水和水资源利用部分”进行评价,其中节水率指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节水设施、非传统水源在内的节水手段实际节约的水量占设计总用水量的百分比,即总节水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用水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水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在绝大部分的农村里,当地政府为了政绩大量招商引资,结果使得很多污染等级极高的化工企业进驻农村,给农村的水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所以新农村建设中节水是非常重要的。在农村绿色建筑节水的主要途径有:屋顶花园、水储蓄和利用系统、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可以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利用。在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绿色建筑建设中,对生活污采用美国阿科蔓技术处理,这一技术在国内农村尚属首应用,是目前改善自然水体生态状况的有效方法,主要点是水体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对维护要求很低,还可以在水体中放养鱼类等水生动物,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标用于生态公园的农作物浇灌、冲厕及阿科蔓处理技术的观喷泉兼充氧功能。这是阿科蔓技术处理系统用于农村流量处理的一个创新。   5.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作为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初期建设成本高就一味地拒绝绿色建筑。   5.1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LCC)是一种实现工项目全生命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翻新改造期与拆除期等各阶段的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绿色建筑在一段时期内拥有、使用、维护和拆除的总成本,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业追捧的热点。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更多的关注建设成本,忽略了建筑的未来成本,从长远的观点看,设施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要远大于它的建设成本,而且先期建设成本的高低对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的高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建设成本可能带来未来运营维护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降低。因此在项目决策开始,应将一次性建设成本和未来的运营及维护成本综合加以考虑。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既考虑了建造成本,又考虑了维护和使用成本,并且能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总成本的最佳平衡点,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人均GDP平还很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特是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受到初期建设成本的制约明显。在解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构成后,政府部门、农村消群体、建筑企业等在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环境效益,进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使环资源管理和发展市场化,同时,强化政府功能,才能让济与环保的双重目标得以实现,为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f4l。   5.2绿色建筑的效益分析   在绿色建筑建设中涉及的相关主体较多,在新农村建中发展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获益较大的主是使用者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1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一般绿色建筑具有初始投资较大而运行和维护费用较的特点,投资回收期法从长远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建筑的经济性能,因而有助于形成新的成本观,对绿色建筑评价和分析是十分有利的。   很多人都担心按生态和可持续建筑要求盖房,造价会太。但这只是站在初期的角度来看的,如果眼光再放远一些,出10年就会跨入净收益年。根据农村绿色建筑的综合性点采用投资回收期的方法来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屋的建设投资。假设按传统建设,总投资为如一线所示,绿色建筑投资为口线,假设绿色建筑每年所省下的钱作为回收的投资,按不变价格计算,可得到一条回收累计增长率C线,C线与曰线交于一点Ⅳ点。ON'为投资回收期的年限,一般为3~5年,多则7~8年。ⅣW以后为净得益累计的增长期。由上分析一栋房子的可用年限在50年以上,那么至少40年是净得益年了,而相比之下,传统建筑却处于能耗等支出累计增长期【5】。   从建筑的收益来看,特别是建筑节能以及工作效率等,主要是长期效益,收益者必然是建筑的使用者,而不是承包商。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将部分附加成本转移给使用者,或者将部分收益转移给承包商。   5.2.2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是指建筑系统全循环过程中输入输出对宏观和微观环境造成的生态后果;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是指建成环境在与人类互动中对其产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看,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问题,绿色建筑青着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和承诺,特别是在农村推行绿色建筑,因为农民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这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需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需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抑制外部不经济性。要使人们觉得,绿色建筑不仅对后人有利,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来说是有利的。   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绿色建筑应该在新农村房屋建筑中大量的采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环境、能源、科学技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给整个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6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三高一低”模式。绿色建筑能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使用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保,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市场面广量大的住宅仍在农村,所以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将成必然趋势。#p#分页标题#e#

成本分析范文3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可能会使企业未来的交易中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问题,鉴于此企业经营中就会面临新的问题,诸如,投资时要考虑碳排放低的技术项目、日常经营中要核算碳合规成本,并通过提高价格把增加的碳合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等,决策者需要这些信息。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从战略的角度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碳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三是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是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有关碳排放制度最大特征在于“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capandtrade)”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国家或地区政府都必须承诺碳排放量在规定限额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结果导致了企业因购买碳排放权而拥有碳资产,因碳排放而形成了碳成本,扩展了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容,从而产生了对碳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和碳成本管理内容的研究。

二、碳成本的内涵和计量

传统的成本管理与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有关,同时也与成本归集对象有关,诸如产品、服务、客户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归集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对间接成本,如果不可以直接归集就要进行二次分摊。随着间接成本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近来学术界对成本会计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成本的分摊,即,用传统的单一分配基础的方法分摊,还是用作业成本法多个分配基础来分摊,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比较好地反映了成本效益关系。在这些成本研究中,产生的成本核算是计算了产品在出售之前所归集的成本,产品出售后所发生的与此产品有关的成本,一般不纳入核算(除了担保费和售后服务费等)。碳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一部分,它所关注的成本核算对象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成本归集对象,碳成本核算是建立在碳排放基础上的。借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15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的定义,碳排放成本定义可以描述为:为消除或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显然,碳成本计量与传统成本计量有所不同,传统成本计量是以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代价为内容,而碳成本计量是以碳排放量的估算为基础。

不同的企业由于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不同,其碳排放的轨迹各不相同,所要计量的碳成本内容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碳排放量估算标准成为碳成本计量的基础。目前,针对碳排放量的计量还没有形成标准的方法,日本产业经济省制定的以产品生命周期测算商品和服务的碳排放量的方法有比较好的借鉴价值。它要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范围必须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并把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材料制造和取得、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分发或销售、产品的使用和处置(或回收),要获取各阶段与碳排放相关信息,并估算各阶段的碳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核算产品的碳成本。这种方法细化了每种材料的投入和转换过程,以量化和追踪电、水,燃料和其他资料的耗用,从而反映与之相关的碳排放量,该标准使得不同企业基于碳排放计量的碳成本具有可比性。

恩格尔斯(Engels)以打印机为例说明产品的碳排放成本,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运输、员工工作、打印机生产各个过程使用能源而发生的碳排放、废品处理和产品寿命终了资源回收利用各个过程有关碳排放代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补偿。第一,原材料碳成本主要是指与原材料生产、使用和废弃各环节所导致的对环境影响以及治理环境过程中发生的碳排放成本。例如,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第二,人工形成的碳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在履行其职责时需要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例如,工作时开启空调设备,会导致大量的CO2排放;由于人工问题产生残次品,处置这些残次品也会导致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第三,制造费用中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主要是指公用设施成本,例如,水、电和其它动力取得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碳的排放。第四,废物处置碳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置成本,因为处置过程中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量的碳排放。第五,回收过程中的碳成本是指产品周期末端,即,产品废弃过程中废物处置和管理所形式的碳排放成本。另外,一些与碳排放管理相关的成本,例如,排放检查、形成报告、支付碳排放权费、咨询费和罚款等。由此可见,碳成本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是空前的。尽管目前还没能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碳成本核算体系,但是,对碳成本的管理应成为企业增强其未来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碳成本管理内容探讨

美国环境保护署设立了环境会计项目,此项目鼓励企业了解企业经营中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并将其纳入到决策中。碳成本是环境成本发展的一个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应扩展到对碳成本的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企业战略定位中考虑碳成本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战略决策中设立主要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创造。产品差异化战略中,碳效益被认为是各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因素;成本领先战略中,同样要充分考虑碳成本的有效管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针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与未来的目标排放量的差距,制定减排计划。短期内企业可能由于参与低碳经济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低碳经营的成功不但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还可以使企业的利润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由于产品赋予了明显的低碳标志,大大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碳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中应充分考虑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首先,生产活动要达到碳效率目标,生产管理过程要引入精益生产手段,通过减少材料消耗和缩短流程时间降低能耗。其次在成本控制中将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纳入控制对象,关注因减少碳排放而增加的成本。对碳成本应进行直接、间接、固定和变动成本的划分,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并确定碳成本的动因,把由于碳排放带来的间接成本分摊到相应的产品中。再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在产品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设计碳友好产品;采用目标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时,碳成本要纳入目标成本计算。最后,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时,要以单位碳消耗产生的利润为衡量指标,确定客户的盈利能力,要把碳效益指标纳入对组织业绩评价的考核内容中;在衡量企业的利润水平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碳效益,即,单位利润碳排放量。

(三)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碳成本管理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时都应考虑碳排放的影响。市场调研首先要调研客户对产品碳排放信息的关注度,了解客户为降低碳排放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提升幅度;产品设计时要把碳效率作为产品的一个主要属性纳入考虑,设计理念要融入低碳元素,所设计的产品尽可能满足企业碳排放目标,以使关心碳排放的顾客忠实于企业的产品品牌;从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分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未来的成长,以顾客对碳关注度为基础进行市场划分;产品包装要充分体现企业低碳意识,不但包装材料尽可能使用低碳的可循环材料,而且通过文字说明将产品的低碳信息传递给顾客,诸如“,绿色”、“环境友好”等文字的运用,树立产品低碳形象。

成本分析范文4

关键词:工程造价;成本分析;必要性

企业的造价成本增加,成本分析就是找到成本消耗的原因,加强成本的规划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利润空间。成本分析的提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工程造价成本分析的内涵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的相关资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揭示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总结成本节约或超支的经验,以便达到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利润的目的。成本分析法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分析,贯穿了整个施工的全过程,是我们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2工程造价成本分析的必要性

2.1成本分析在各阶段的作用

(1)分析确定投标报价。成本分析是在工程投标阶段就开始运作的手段。企业编制投标报价的同时,通过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平、拟投入的资源配置情况、材料的市场价格、工程工期、风险预测等具体数据,整理分析形成最经济的成本总额,再加上希望获取的利润,确定最终投标报价[1]。(2)分析确定成本目标。在工程中标签订合同后,项目部确定的合同价格进行初步分析,以此公司确定利润目标,项目部确定成本目标。(3)合同履约阶段,及时调整控制方向。首先,成本分析的成果能真实反映实际管理和施工水平。其次,成本分析的成果能评定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并且,成本分析的成果能为项目决策层调整经营目标提供量化依据。最后,成本分析的成果对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管理目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2工程造价成本分析的必要性

(1)合理的工程造价结构,使控制过程更主动。建筑工程的投入资金一般是根据该工程中的总体项目来确定的,在整个工程建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2]。(2)建筑工程造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严格按照控制投资思想的要求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重视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建筑工程所投入总体费用的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满足相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采用较为合理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

3工程造价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3.1统计完成工程量与产值计算

要求工程量统计人员在统计完成工程量时做到统计数据完整,不漏项,当月实际发生的工作量只要在合同工程量清单中列明了项目名称的,都要有相应的统计数量。完成工程量统计工作的要点在于:严格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清楚划分并按照规定统计时段如实统计当月实际发生的每一项工作量,对于界限不很明确的项目尤其要弄清该如何划分。

3.2归集工程材料实际消耗数据

工程材料消耗的统计工作要点在于,严格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并根据统计时段分界,清楚归集当月实际消耗的工程材料量,不属于当月统计时段的材料消耗禁止计入,但可单列。对于在不同工程部位均需使用的同类型材料要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项目进行归类,根据统计时段的分界,清楚归集当月实际消耗量,其余材料以此类推。

3.3归集工程项目机械的使用费

项目部的机械使用费分为机械三费、修理费、替换配件费、机械操作手人工费、机械动力燃料费。机械三费是固定费用,不需每月统计,操作手人工费每月主要统计操作手工资的发放金额即可。机械使用费成本归集的重点是把机械动力燃料费按照工程量清单项目逐一分清,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分清在不同类型的土石方项目中各自的消耗量。可以根据动力燃料费消耗途径的特性,以机械设备的台(套)为单位,采用一定时段(时段长度在1~2个月期间)内单台(套)的动力燃料消耗量结合该设备完成的挖运(在核定期内可固定进行土方或石方挖运)工程量,核定出机械设备的单机消耗量,经过论证和适当调整,形成单机核算指标。单机核算指标制定后,其余大量的工作就在于做好单台机械设备每天的运行记录上,需要作业队要求设备操作手自行做好运行记录,每月按时交作业队兼职成本核算员分类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土石方挖运成本。混凝土施工大型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的统计;搅拌车、吊车等用油设备可按照单机核算指标结合机械设备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成本统计;电焊机、弯曲机、切断机等用电设备只能按照单机核算指标结合使用台时量进行成本统计,其大量工作也在于做好单台机械设备每天的运行记录上。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坚持不懈地进行成本分析,及时采取手段调整管理方向,不但为项目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且有助于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团队水平,最终加强企业的发展实力,促进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珍丽.安装工程成本分析与控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9):175~177.

成本分析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

引言

成本控制是指经营主体在一定周期内按照预定成本管理目标在成本管控主体职权范围内采用专门办法立足生产耗费发生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控制的管理行为,对影响成本费用因素运用系列调节、预防、优化措施,使成本管理目标得以落地。成本控制可分为成本分析与管控措施两大部分,合理分析是科学管控的前提条件。当前有些公立医院在医疗耗材成本控制进程中存在信息化分析水平较低、制度有待优化等问题,有碍成本管理,出现浪费成本费用现象,不利于公立医院发展。基于此,为助力公立医院科学管理,探析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必要性

1.1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耗材主要是指在医院提供诊疗服务进程中需消耗的各类物品,囊括医疗或外科仪器所需零件、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针、无菌注射器、一次性活检针及保健、治疗、诊断、康复消耗性器件设备。这些医疗耗材是医院成本投入关键一环,关乎医院诊疗综合服务安全与稳定,一旦投入超出预期或公立医院资金承受范围,将容易造成公立医院资金链断裂不良后果。基于此,公立医院针对医疗耗材成本进行分析与管控,细分耗材品类及其用量,根据各科室使用耗材需求制定成本控制目标,达到“人人头上有成本管控指标”目的,在该指标支持下制定导向性、针对性较强耗材成本管理方案,继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避免公立医院医疗耗材管理过于笼统,在成本可控同时维护稳定营运秩序。

1.2加强医疗耗材监管。医疗耗材成本管控并非某个人或部门的事情,从采购计划的制定到医疗耗材的使用涉及部门及人员较多,为此需发挥成本分析与管控过程性优势,全视域加强医疗耗材监管,通过监管保障从耗材采购、入院试验、入库管理、院内流通、盘存等角度出发降低成本费用,避免耗材以次充好,减少耗材闲置、浪费、丢失现象发生几率,使工作人员及各个部门能严于律己、严守秩序,营建和谐公立医院成本管控氛围。

1.3优化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医疗耗材在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中不可或缺,许多部门所需耗材相同,传统以部门为基础的割裂式管理虽能保障各部门医疗耗材成本可控,但医疗耗材作为医院综合服务必要资源流动性、共享性降低,未能疏通耗材流通渠道,为此公立医院分析医疗耗材成本并提出管控建议,旨在打造一体化医疗耗材优化配置体系,为医疗卫生服务助力,赋予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弹性,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1]。

2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现况

2.1信息化分析与管控程度较低。当前公立医院迈上“智慧化”建设新台阶,数字化办公、远程诊疗、在线服务、网上预约挂号等服务日趋成熟,客观上为信息化成本管控给予支持,然而国内“互联网+”起步较晚,公立医院成本管控与信息技术、网络体系的融合经验有限,使之医疗耗材成本信息化分析与控制程度有待提升[2]。

2.2医院高层重视程度不高。有些公立医院在日常营运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过于僵化问题,对以往营运经验过度依赖,管理脱离实际,虽在管理中渗入党政决策,但出现“柔性管理乏力、刚性管理有余”现象,高层对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不够重视,未能在顶层设计中予以体现,影响医院成本管控综合成效。

2.3内部控制效果欠佳。成本分析与管控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将医疗耗材成本分析结果与成本管理联系起来需公立医院不同部门及工作者步调统一,最终落实成本管控目标。当前部分公立医院存在内部控制效果欠佳问题,部门联动性、制衡性、协作性较差,无法提高公立医院成本管控目标达成度,降低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质量[3]。

3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措施

3.1提高信息化分析与管控效率。第一,应用PDCA循环理念,其中P代表计划,主要用来明确周期性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目标、方案、思路,D为实施,根据公立医院医疗耗材使用情况制定具体的施行对策,旨在推行成本管控计划,C为检查,强化各部门、各环节运作,在严格指导与监督下规范化操作,避免成本管控出现偏差,A为处理,一方面针对周期性成本分析与管控成果进行处理,积累经验、弥补短板、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医疗耗材投入使用全过程及时发现不妥之处并采取行动予以处理,增强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计划灵动性;第二,以PDCA循环理念为依托驱动公立医院信息化分析与管控系统,首先在线搜集各科室耗材使用数据信息,结合各科室医疗服务现况及医院未来发展规划制定宏观性、指导性较强计划,依据该计划由各科室自行拟定实施对策,上传至决策层审批,审批通过后深入推行,医疗耗材成本信息及时反馈,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针对各部门、各环节成本管控情况进行监督,旨在及时纠正成本管控偏差,避免医疗耗材异常集聚,提高耗材配置效率;第三,基于大数据丰富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功能,以耗材采购功能为例,在搜集线上耗材使用量有关信息前提下规设预警模块,在耗材不足以支持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该模块进入响应状态,向采购端传送信息,以便部门及时制动,与供应商在线沟通,缩短医疗耗材采购周期,继而提高有关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效率[4]。

3.2提升医院高层重视医疗耗材成本管控程度。第一,将公立医院深入改革战略与医疗耗材成本分析及管控联系在一起,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一环,与医院资金链建立紧密关联,保障公立医院领导层能重视医疗耗材,抬升医疗耗材成本管控高度;第二,在公立医院“智慧化”建设中多做投入,在改革战略中留有一席之地,为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新软件应用铺平道路,旨在解决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难题。以高值医用耗材为例,基于顶层设计及高层领导决议引入红外感应器、RFID设备、激光扫描等设备,运用智能耗材管理系统、智能机械柜与HIS系统、RTL系统、SPD管理等系统联系起来,实现高值耗材跟踪、定位、识别、监控、分析目标,为高层采购、调配、报废等决策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上下联动型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体系,引领高层放低姿态、走进各部门、关注实际,避免医疗耗材顶层设计与实况不符,通过战略决策及深入改革为部门高效利用医疗耗材提供服务,继而在高层发展性、战略性、服务性意识加持下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管控水平[5]。

3.3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第一,公立医院需推行全面性、审慎性、可行性内控原则,在组建互相制衡、配合、监督、协助一体化组织机构前提下保障基于内控的医疗耗材成本管控目标渗透到各个实操环节,覆盖医院所有部门,内控不留死角,有关耗材成本管控目标顺利落地;第二,改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基本结构,在关注已经产生成本管控数据前提下还需解读顶层设计,从源头明确公立医院医疗耗材成本管理需求,以保障资产安全、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及成本效益达标前提下加强内控,采取行动优化成本管控计划,还需用动态眼光关注医疗耗材成本投入全程,同时留意有关耗材在医院内部的流通情况,解决高层“一支笔”审批且内控浮于表面问题,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依据,继而在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分析基本结构支持下有效分析与控制医疗耗材成本;第三,细化内控分支,拓展内控范围,保障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整体高效。通过对公立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实况进行分析可知,成本管控风险、岗位职责、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成本预算、资产安全等方面是内部控制关键,同时围绕各项控制活动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行动,以成本管控风险为例,可采取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等举措,降低医疗耗材成本投入风险发生几率,还可围绕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制度、流程、标准、责权、机构等方面进行内控,使内控范围更广,缩小成本管控盲区,达到降低成本、控制投入、配置耗材目的[6]。

3.4培育优秀成本分析及管控人才。第一,将医疗耗材成本精细化、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纳入公立医院文化中,在医院文化渲染下调整员工、部门主管、高层对成本管控的看法,从思想上转变参与成本管控主体态度,为各部门、各环节达成医疗耗材成本分析与管控目标奠定基础;第二,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学习医疗耗材正确使用方法、成本管理必要性、成本分析技术,使工作者专业能力更强,达到加强医疗耗材成本管控渗透性目的;第三,改进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将医疗耗材成本控制结果纳入部门及个人考核范畴,保障成本问题与个人绩效挂钩,调动员工参与成本管控积极性[7]。

4结语

成本分析范文6

一、成本研究的经济学意义

(一)经济实质与成本。经济成本是经济价值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想要做好成本的有效管理,首先就需要了解成本在运输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质。实质的经济成本主要是指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最终的公路运输而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源,是运输企业在整体经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所涉及到的劳动力、运输时间等。运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对运输企业的成本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和优化,是导致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的主要诱因,而工作人员想要对运输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2]。

(二)如何强化经济成本控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成本构成的内容进行分析来探讨成本以及成本构成的具体比例,了解成本优化的可行性,使成本核算更加专业化,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运输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进一步降低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能够增加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对于运输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来说,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3]。运输企业管理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短期内的盈利和利润最大化,而是尽可能让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实现运输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所以成本的优势对于运输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运输企业想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成本优化,管理人员需要跳出传统的成本观念,站在运输企业自身的角度,尽可能选择市场上新型的成本核算方式,借此来增强运输企业的竞争力。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成本控制的现状

(一)运输项目中标与运输前缺少对运输项目成本的事前控制。在运输项目招标过程中,部分运输企业在竞标时,通过降低自身报价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中标率,但在实际运输过程中,会将工程索赔以及洽谈等方式应用于其中来提高额外的追加费用,这就会导致合同外费用追加的情况进一步严重会导致项目的成本压力增加,反而会导致在实际的运输项目中出现超预算的情况。[4]。

(二)运输项目执行中缺乏对成本项目的动态管控。运输项目执行中,如果没有对现场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或管理,或者根据现场的状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和计划设置,就会导致设备出现闲置,以及工程进度受到影响的状况,而这些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也都会导致项目的支出费用增加[5]。

(三)信息化技术有待加强。在信息化时代,公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时,已经基本建立了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网络,但是在实操时,信息化管理依旧停留在运输业务本身这个层面,当面临决策和部署进行资料参考时,也无法提供充分、全面的参考,缺乏足够的支持性。而在实际管理时,整体的管理理念还不成熟,没有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会导致整个运输行业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持,尤其是在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时,基本没有建立针对性的网络管理信息体系,导致客户无法通过专门的服务界面来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从而无法享受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三、运输企业经济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成本的控制分析。公路运输经济对于吸引投资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极为明显,这种管理体系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但是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时,需要强化成本分析和控制,避免盲目进行运输建设投资和不计成本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尤其是在公路交通投资,需要加强隐性成本的分析核算,可以通过可行性分析来强化整体的全面整合预算,充分考虑拆迁成本、支出以及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确定运输建设投资以及后续的维护成本支出,并强化相关责任和落实经济的推广,这样能够使整体的运输环境得到改善,使财务风险的管理质量得到提升。

(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的管理。在我国进行公路运输信息网络的建设时,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在已有的运输环境下进行优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收集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资料,积极寻求其中的新型经济决策,以及根据运输环境做出优化的战略部署,尤其需要收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数据,来对公路信息的发展进行分析,保障公路信息的经济数字化建设,工作人员需要保障公路运输环境,在信息量足够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综合性发展[6]。除此之外在运输时可以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的运输环节,使客户能够获得多种的服务形式,并且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的分析评估系统,对特定时间段的公路运输经济和各项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分析了解并把握公路运营的具体状况,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来开展分析工作,使各项分析工作能够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这样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建设与建议,使整个行业的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三)完善管理体系。成本分析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成本分析本身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而预算考核工作所针对的不仅仅是成本分析的工作人员,也包含成本管理人员,涉及到的内容也极为复杂,例如公路运输的生产财务、人事环境等多个方面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考核,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将各项参考标准和非财务性指标融入其中,以保障考核工作的准确性。而在开展成本考核的各项工作是不同部门之间,在进行目标选择时,需要对目标进行统一的整合与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优化,通过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管理后,则能够有助于保障考核工作的准确性,尽可能降低外界因素,对最终考核结果产生的干扰或者影响[7]。除此之外,企业在运输期间,还可以对已经执行的各个项目作出财产保险,通过合理的保险能够有效避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意外成本增加,而如果运输企业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下出现损坏,则能够向保险公司索赔,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企业出现的成本损失,使成本控制工作更为合理,并且这项工作还能够使企业运输的效率得到提升。运输企业在投保时需根据企业的个体状况和运输类型,选择合适的投保金额,避免投保额过高而引发成本增加。

总结:

成本分析范文7

关键词:桥梁工程;成本分析;核算方法

1引言

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是桥梁工程中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其在整个桥梁工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做好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更对桥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在工程项目具体的建设工作中,相关人员由于没有使用科学的策略对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机械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造成了本工程项目高风险和高成本现象的出现。故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进行深入分析,仅供参考。

2案例概况

某在建桥梁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备施工用费、管理费、营业税等费用。本工程中,主要对该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进行分析与核算。基于此,20x8年公司受某企业委托,对其下属公司承建的该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进行分析与核算,找出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的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促进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3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的目的与要求

3.1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的目的。(1)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主要针对本项目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其目的是将整个工程项目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给该企业下属公司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2)针对本项目在每一个建设环节中产生的资源消耗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资金的消耗情况和成本节约的数量,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为项目负责人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还可以为施工企业成本的控制提供重要保障[2]。(3)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是本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它具有全面性、连续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其中成本分析还包括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以及决策等管理制度。

3.2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要求。在对本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工作时,公司的重点工作就是该企业下属公司承建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那么,要想降低施工建设成本,提高桥梁工程的经济效益,就要科学与合理地管理本工程项目成本,需要该企业下属公司在对本项目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的工程中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即材料采购部门、参建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审验单位等。同时,在本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保持高效的成本管理状态。桥梁工程项目施工流程复杂,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与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关注桥梁工程施工成本的各个环节,如图1所示,从而做好成本管理工作[3]。

4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策略

4.1人工成本分析与核算策略。桥梁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建设少不了人员的参与,可以说人工成本分析是本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工成本分析与核算主要指的是帮助该企业下属公司将施工人员的施工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就需要该企业下属公司在本工程项目具体的实施阶段采取科学与合理的管理方式,监督人工成本的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人工成本分析与核算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1)事前控制。在本工程项目开始之前,该企业下属公司要在全面考虑工程进度、施工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施工人员的数量,避免人员太多和人员不足的现象,合理规划本项目在建设期间的人工费用,在此基础上促进本工程项目顺利开展[4]。(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指的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该企业下属公司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审核人工成本,尤其要关注由于工期变更、突发情况等因素造成的额外人工费用的开销情况。(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指的是本工程项目人工费用的结算阶段。主要核查计划人工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对人工费用的使用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施工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人员进行针对性处罚。

4.2材料成本分析与核算策略。在桥梁工程项目整个成本开销中,施工材料成本占比例非常高,大约为建安费的60%~70%。即假如该项目的建安费为1.55亿元,一个百分点就是100万,施工成本中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做好施工材料成本分析与核算非常重要,可以确保成本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免造成材料浪费,加大材料成本,特别是对承包单位不承包施工材料的情况下更会屡次出现材料丢失、严重浪费以及供应量与应用量不足等现象。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该企业下属公司应按照本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采购方案与列表,这样采购人员只需要按照采购方案与列表购买材料即可。此外,也可以通过与材料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的方式,由施工单位事先支付70%的定金,这样可以取得1%~3%的优惠,再由供货单位按照合同约定的日期将施工材料运抵至施工现场。这样不仅避免了施工材料被大量积压,还能避免不法分子中饱私囊。(2)在价格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该企业下属公司应遵循就近的原则购买材料,以此降低材料的运输成本。(3)加大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检验力度,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材料符合要求,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行业标准。(4)合理控制材料的使用数量,建立定期领料系统,所有施工材料均按照施工进度定期领取,在领取过程中认真写明施工环节、材料名称、领取人员,使材料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人员签名将责任落实到人[5]。(5)不断改进已经淘汰和落后的施工技术,大力推广新的技术和工艺,进而降低施工材料的消耗情况。(6)认真分析材料的使用性能,减少和降低高价材料的使用情况。

4.3机械成本分析与核算策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桥梁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很多大型机械设备。但不管是自有的还是租赁的设备,全部应按照新购加每年25%计算摊销费用,且每次不少于50%。这主要是由于桥梁的特殊性,所需机械设备的型号不同,一些设备可能会在其他项目中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对机械成本进行分析与核算同样十分重要。在本项目中,该企业下属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分配工作,避免机械设备出现闲置的情况,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证设备的完好程度,使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2)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造成工程延误和成本增加。(3)在购买机械设备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机械设备的型号的使用数量,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的经济性。(4)保证施工人员操作机械设备的规范性,避免由于人为原因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增加维修成本,在不影响桥梁工程进度的基础上调拨机械设备,增强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5)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购买机械设备,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减少成本的投入。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企业在租赁机械设备时,要在签订合同时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程度,委派专业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桥梁工程项目顺利开展。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构成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成本分析与核算在整个桥梁工程项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核算工作可以提升桥梁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项目的亏损风险。因此,在进行成本分析与和核算工作时,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在每个环节中做到尽善尽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纰漏,避免给该企业下属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改善公司的经济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杜君涛,杨伟.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9):261~262.

[2]谷音.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桥梁设计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11(6):67~74.

[3]杨瑞林.解析桥梁工程施工成本核算和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6):289.

[4]严梦.桥梁施工中的成本分析及优化控制[J].江西建材,2014(16):241~243.

成本分析范文8

房地产市场工程设计质量会对建设工程造价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本文针对房屋建筑不同专业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差异较大,设计质量缺陷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房建工程的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设计质量缺陷;成本;房建工程

建设工程造价的70%是由设计阶段的工作所决定的,设计质量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由于施工是以设计成果为基础进行的,如果设计质量存在缺陷,不仅会导致变更设计的增加,还会导致施工中的停工、窝工和返工,导致大量直接经济损失;此外还会导致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间接经济损失。设计质量问题一直受到工程界与学术界关注。夏云涛、张威琪(1999)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影响设计质量的9个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孙长江(2006)研究了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和种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2]。刘贵文(2009)分析了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现状,针对涉及到跨行业、跨行政隶属关系的设计系统的管理问题,提出“社会综合管理概念”来改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3]。尽管以往的学者围绕设计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到底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损失这一问题尚未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缺乏针对性[4]。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深入调查分析在不同专业类型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以及导致设计质量缺陷产生原因的类型及频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采集研究数据。

(1)调查方式。为获得相对客观的调查数据,本研究的调查没有采用常规的个人意见调查方式,而是要求被调查对象选择一个近一年内完工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调研,围绕该项目回答相应的问题。为帮助被调更好地理解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查采用电话访谈与在线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深入参与或者主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投资控制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计划合同部经理、业主方项目经理、合同部或者成本部经理、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等。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从各省市的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以及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岗位培训通讯录中随机选取,共发出898份调查问卷,回收样本512份,在剔除了无效样本45份后获得有效样本467份。

(3)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共6个问题;第二部分为调查项目背景资料,包括项目名称、被调在项目中的具体职责、项目的专业类别、项目地点、项目的合同金额、项目的开工及完工日期等共9个问题;第三部分为调查项目的设计质量缺陷情况,包括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导致的合同金额的增加、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导致的工期延长,另外还要求被调选择项目中3个影响最大的设计质量缺陷回答设计质量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

2调查结果

首先,调查对象类型及调查项目类型。本次调查共取得有效样本467份,其中包括地基基础工程项目97份,结构工程项目131份,装饰装修工程项目118份,安装工程项目121份,样本数据的提供者分别为施工项目经理、施工方合同部经理、业主方项目经理、业主方合同部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其次,设计质量缺陷成本。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工期延误百分比分别按照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与工期增加与合同金额及合同工期的比值来计算。再者,设计质量缺陷产生原因。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本文把设计质量缺陷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类:施工条件与设计不一致、设计与业主要求不一致、设计的可施工性差及设计中出现了错漏碰缺。

3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房屋建筑的各专业工程中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安装工程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损失是最高的,高达合同金额的9.2%,同时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工期延长也达到合同工期的21.3%;而安装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中的错漏碰缺,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61.9%,其次就是设计的可施工性较差,占设计质量缺陷的25.7%。而装饰装修工程设计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成本提高达到合同金额的8.1%,造成合同工期延长11.2%;装饰装修工程设计的错漏碰缺也比较多,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52.3%,其次就是设计与业主的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占设计质量缺陷的36.1%。地基基础工程中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损失相对较低,达合同金额的6.3%,而在但导致的工期延长现象比较突出,工期延长达合同工期的19.8%;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施工条件与设计图纸提供的情况不一致,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59.6%,其次就是设计的错漏碰缺,占设计质量缺陷的25.5%。结构工程设计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成本提高是最低的,约为合同金额的3.7%,造成合同工期延长4.9%;结构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与业主的需求差异较大,占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43.7%,其次就是设计的可施工性较差,占设计质量缺陷的31.3%。

4结语

本文针对房屋建筑不同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地基基础工程领域设计质量缺陷问题较严重,不仅造成了较显著的附加成本,且对建设项目工期也造成了较严重影响。而结构工程领域的设计质量水平相对较高。不同专业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比较严重,而地基基础工程则主要表现为施工条件与设计图纸提供的情况不一致。对于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而言,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设计中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换而言之,在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推广BIM技术能够带来的潜在价值约为工程造价的4%~5%,同时还能节约项目的施工工期。

作者:陈洋俊 郭文嘉 谢洪涛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夏云涛,张威琪.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J].森林工程,1999,15(2):53-54.

[2]孙长江.工程设计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