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范例6篇

针灸学

针灸学范文1

[摘要]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主题词]医学家;针灸学;刺法;@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生前历任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十年浩劫中,陆老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4月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1 呕心沥血,发展针灸教育

陆老在解放前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不科学”,惨遭歧视,濒临绝境,他毅然放弃国外邀请行医的丰厚待遇,决心为针灸医学在国内的继承和兴旺发展尽自己的力量。于1948年春排除各种阻力,与其夫人一道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在当时中医学险遭失传的境况下,为针灸医学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针灸人才储备了后备军,为新中国针灸医学发展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中医学的传播和继承,陆老不顾个人安危,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宣传针灸医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医学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蓬勃发展。陆老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己任,1952年他在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诊疗工作同时,创办了针灸学习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1955年陆老创造性地将中医传统式的人才培养形式与现代学校集中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采取边教学边诊疗的方式,对祖国医学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1958年陆老毅然放弃自己私人门诊丰厚的收入,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着手创办针灸系,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1960年现代中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老担任首届针灸系主任,致力于针灸理论和针灸教育的研究工作,在当时针灸教材缺乏和针灸系统教育刚起步的情况下,他一方面协商制定针灸系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编写针灸教材,对我国针灸系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针灸人才的需求,陆老夜以继日主持编写了不同层次的针灸教材。令人痛惜的是这些宝贵的著作在十年浩劫中均被付之一炬。为了增强针灸教学效果,陆老等人与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成人等大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通电启动后能显示经络循行与流注关系、腧穴的定位,并配录音讲解,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直观教具。

1959年受卫生部委派,陆老作为新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前往前苏联进行讲学、诊疗和学术交流,为祖国医学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潜心钻研。完善针灸理论

陆老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内经》《难经》,博览诸家,至中年时期,就已自成一体,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在针刺手法方面的建树,更具特色,这也是陆老针灸疗效显著的主要因素。陆老对针灸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诠释针灸理论疑难

陆老对中医学上的许多疑难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经气”一词,陆老认为它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营卫之气组成,前者是功能性的,主要对经络运行气血、营运阴阳、调理脏腑、防病保健等功能起维持作用,也是腧穴接受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防病保健作用的动力;后者是营养脏腑、充实形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两者的关系就是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的关系,它们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诠释了《难经》提出的“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源”之说。

陆老认为五输穴体现了经脉元气从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部,其气渐入渐深、由小渐大的现象,所以五输穴是从四肢末端向心性排列;而经脉是运行营卫气血的循环通路,它的循环是顺逆相接环流不息的,从而解释了五输穴不按经脉循行逆顺排列的原因。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四肢末端(根部和本部)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输注出于背部五脏的背俞穴,结聚于胸腹部的募穴;足三阳经的元气一部分循经脉经躯干上注于头面部,一部分由合穴处别人内脏,通于六腑,上注于背部的六腑背俞穴,结聚于六腑的募穴,输注于其结部和标部;手三阳经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作用于头面(结部和标部),但该经所属腑的元气皆自足三阳经的合穴处别上在头面部合于手部的本经。这一认识不仅从根本上解释了六阳经治疗头面部疾病的内在机理,而且诠释了六阳经的下合穴为何处在足三阳经上的针灸学机理,即“合治内府”的原理;同时也说明了足三阳经的五输穴治疗六腑疾病,而手三阳经的五输穴多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的机理。

2.2对针刺手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多有论述,对其分类更是纷乱杂多,对后世学习记忆造成一定困难。陆老对历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针刺手法从其存在形式到作用机理和组合形式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3大类(见图1)。

陆老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基于经络学的,经络本身有内外、阴阳、顺逆、终始的不同,补泻手法随之而有种种不同。针刺就是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经脉之气而起到疏通营卫气血、沟通内外表里、调和阴阳脏腑的作用。他认为要掌握针刺的原理,就必须熟悉经脉之气和补泻手法作用之间的关系。陆老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也可分为“调和阴阳之气”和“疏通营卫之气”两种,他认为前者是针对脏腑经络阴阳之气的“两余”与“不足”而设,后者是针对营卫之气运行的“太过”与“不及”而设;前者有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后者有迎随补泻和捻转补泻;而开阖补泻法、呼吸补泻法、纳支补泻法也常与调和手法同用,留针法和九六法既可与调和手法同用,也可与疏通手法同用,以增强疗效。这种分类方法,是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是针刺手法分类史上的独创。

3 注重切脉。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陆老针对针灸临床上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行为,强调指出经络切诊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针灸疗效,从大的方面可以说关系到针灸事业的兴衰存亡,

因为疗效是一种疗法存在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发展创新,针灸才具有活力。要发展首先应继承,所以,陆老特别强调针灸应突出中医诊疗方法的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钻研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运用寸口脉、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吉凶。丹田脉反映肾间动气,即原气的盛衰;冲阳脉反映胃气的盛衰,特别此处的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的盛衰。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与寸口脉结合才能正确判断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吉凶,这对今天的针灸临床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陆老认为作为肾间动气的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丹田脉是反映肾间动气正常与否的部位,真气往往直接反映着机体的荣枯盛衰。平人阴阳协调,元气潜而不越,脉来有神,故按之则其动和而缓,不急不躁,一息四五至,与寸口相应。若元阴不足则丹田脉按之如循嫩竹之梢,应手而弦,元阴不足,阳失阴潜则浮越,脉现躁越,常取太溪、肾俞、关元等穴以补其元阴之气;元阳亏竭,五脏六腑之气随之而衰竭则出现结代脉,治当用大炷急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温固元阳,以防暴脱。

陆老认为察冲阳脉可以候脾胃之气的盛衰。平人冲阳脉按之不疾不徐,不浮不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临床上根据冲阳脉的搏动情况可以判断胃气的盛衰,特别是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病虽重,只要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生机未绝,但脉旺弦疾,木旺克土,则预后多为不良,如果胃气衰竭,冲阳脉绝不至,此乃“脉无胃气”,病极为凶险。

陆老认为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临床上,上盛下虚者大凡太溪脉濡细,而寸口尺部也常现微弱,寸口常大于太溪;下实上虚者,寸口常小于太溪;太溪独盛,则相火常炽。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陆老经常以诊冲阳、太溪两脉来断其预后,如果冲阳脉偶绝而太溪脉尚盛说明肾气未绝,先天之根未断,纵然危候,无忧殒灭;若太溪脉绝,那就说明病已垂危,难以逆转了。

4 倡用奇法。提高临床疗效

正因陆老精通医理,见广识博,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往往采用奇法,出奇制胜。

4.1 异位取穴

陆老根据经络理论,充分挖掘针灸的诊疗技术。他根据古代医家认为人体四肢和躯干之间、上肢和下肢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分布于其上的腧穴在主治上亦是密切相关的。他依据“根结”“标本”“气街”理论,对临床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总结出了如下的治疗取穴规律:疼痛在肩关节部位的取足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疼痛在肘关节部位,选取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疼痛在腕关节部位,选取髋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手三阴的标部和结部在胸膺和背部,故胸腹部的疾病可通过上肢穴位“傍取之”来治疗,反之亦然。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变通,当选取同侧穴位疗效不显著时,也可根据巨刺缪刺理论,选取对侧对应部位的腧穴治疗。这也可以说是陆老对《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4.2 五输相配

陆老认为十二经脉的元气均发于四肢末端,通过相应的经脉和穴位,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并输注于相应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因此在临床上,肘膝以下五输穴的配合使用,显得尤其重要。陆老对以下几种配穴方法有特别的体会。

(1)子母配穴法:即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补泻配穴。例如,肝经病实,则取肝经的子穴,即火穴行间;或取子经(即心经)的火穴劳宫,用泻法。如果肝经病虚,则取肝经的母穴,即水穴曲泉;或取母经(即肾经)的水穴阴谷,用补法。

(2)纳支配穴法:在上述“子母配穴”的基础上,加上子午流注的纳支法,进行配穴治疗。治疗实证,根据“因冲而泻”和“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在相关经脉气血最盛的时候,取该经的子穴,用泻法;治疗虚证,根据“因衰而补”和“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在相关经脉气血将衰的时候,取该经的母穴,用补法。同时配用其他对症的有效穴位。

(3)夫妻刚柔配穴法:将十二经与十天干相配,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与之相配的脏腑经脉穴位为:胆经穴与脾经穴配,肝经穴与大肠经穴配,小肠(三焦)经穴与肺经穴配,心(心包)经穴与膀胱经穴配,胃经穴与肾经穴配。

(4)泻南补北法:该法出自《难经・七十五难》,即在东方实、西方虚的时候,当泻南方,补北方,亦即肝木实、肺金虚的时候,若土平无恙,则泻心火(实则泻其子),补肾水(虚则补其母),这是一种权宜变法。陆老据此推论,在火实水虚的时候,若金平无恙,则补木泻土;在土实木虚的时候,若水平无恙,则补火泻金;在金实火虚的时候,若木平无恙,则补土泻水;在水实土虚的时候,若火平无恙,则补金泻木。此是陆老的一套特殊选穴方法,可供临床参考。

4.3和胃补泻兼施

陆老认为胃家以实为多,实则气火上逆,治则中脘提插泻法,以泻邪热,足三里先用补法补益胃气,接着扶针下插,引经气下行,以和胃降逆,一补一泻,使胃气和降。

4.4善用伏针、伏灸

陆老认为伏针、伏灸都是基于《内经》“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理论而产生的,结合《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他认为伏针、伏灸,仅宜于产后风湿以及风寒湿壅滞经络而产生的瘫、痪、痰、痹等疾病以及阳虚病人。至于阴虚阳亢或气火有余的病人,伏针是没有必要的,而伏灸更有犯火逆之戒,必须加以注意。对于伏针留针时间的长短,陆老认为不宜太长。一般而论,伏针时的留针,仅为了适应于温针的需要,待燃艾完毕,即可起针,不必过分久留。如果不用温针的患者,甚至可以考虑不留针。但是,由于伏令天气炎热,燃艾不宜过度,一般以枣核大为适当,同时,可以采取重点温针法,即于某些重点穴,选择性地施加温针,不必每针必温。

陆老认为伏针、伏灸有其适用范围。一般而言,凡阳邪有余,脉证为高热、脉洪数,或阴虚阳亢,脉证为怔忡不寐,烦心面赤,脉细数苔光剥者,忌伏令灸治。而阳气式微,脉证为肢冷脉伏、大汗不止、溺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者,适宜伏灸。秋冬得病针刺而愈,在伏令复针,可以清除余邪,尤其是产后风湿最为相宜。针灸是不分季节、四时皆宜的,惟在伏天行针有独特之点。他认为伏灸最适宜灸治的病症有哮喘、阳虚痨、疝气等症。

4.5提倡温针疗法

陆老认为在施行补泻手法后,在针尾加艾炷燃烧,可将艾火的热量通过针体的传导,透达肌肤深部,不但可温通经络,调节荣卫之气,还可帮助针力的不足,加强补泻手法的作用,不论在补法或是在泻法均可应用。陆老提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使病人不觉其烫,而借以帮

助针力之不足,在留针时间给以适当的温通作用,不像灸法须借艾火之力,欲其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所以在临床上,温针只要取其温暖就够了,并不需烧之灼热,这一点和灸法是根本不同的。故使用时艾炷不宜过大,一般只需1壮(如枣核大)即可。如果烧之过多,引起皮肤灼伤,非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增加病人痛苦。陆老认为温针适用于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而导致的疾病,以及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特别是对慢性疾病及阴寒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酸痛、关节不利、经络壅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四大奇症,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效果尤著。除高热、肝阳上亢、心悸、惊恐、抽筋、震颤、癫痫、喘息以及不能留针的病人外,都可适用。

此外,陆老认为温针的灸壮多少和艾炷大小与针具的质料和针体的长短粗细都有关系。例如:粗针、短针、银针等传热较快,艾炷宜小;长针、细针、钢针等传热较慢,艾炷不妨稍大。故温针的灸壮多少和艾炷大小应视金属针质的热传导系数大小和针体的长短粗细而灵活掌握,不可胶柱鼓瑟,执一而论,以致影响温针的疗效。

对于是否施用温针就不要用补泻手法的问题,陆老认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基础,针尾加温,调其荣卫之气,不过是在补虚泻实后起了辅助作用,目的在于帮助针力的不足。所以手法的运用,仍然不可偏废,否则舍本逐末,其疗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5 开展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

陆老不仅注重针灸临床实践工作,同时也注重针灸理论探讨和针灸实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针刺作用途径与经络现象的实质问题,他是我国较早开展针灸实验研究的学者之一。陆老在1963年就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开展了国内首次有关针感客观性的针灸实验研究。他们采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的方法研究了针灸行(导)气手法,对针感的产生、循行方向与相应经穴电变化情况进行了实验性观察,并证明此三者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具有相对一致性。在对照实验中,陆老的手法操作符合率最高,这说明他对控制针感的“行气”手法有独到的经验。1964年他还与上海中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同仁们一起观察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手法对体温变化和对血糖、血浆柠檬酸的含量都有显著影响,说明其不仅有主观的凉与热的感觉变化,而且有其物质基础的变化。

6 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

为使针灸学术得到广泛传播,陆老先后22篇,撰写专著多部。其中出版的著作有《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谱》,这些著作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其中有些著作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此外,陆老还撰写完成了《腧穴释义》《针灸歌赋新释》《治疗学总论》等著作的文稿,尚未付梓,在十年浩劫中被付之一炬,极为可惜。

随着当今针灸热的兴起和发展,陆老的临床经验越来越显示出他的指导作用,他留下的宝贵经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对针灸学的贡献,为针灸理论及针灸临床填补了空白,值得深入系统地进行整理和研究。

针灸学范文2

当代医疗理论与技术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当中的核心部分,主要课程是以内外妇儿为主,而中医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作为传统医疗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针灸,它要在跟上世界发展的速度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独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和创新教学的改革。那么我们在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式医学的针灸学习中怎样去吸引他们呢,还有要想给学生们以后学习中做好铺垫也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 针灸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针灸学习是临床学科,它包含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知识。我们都知道针灸教学的根本任务包括经络腧穴篇,他主要是教给学习者针灸的基本理论,其次是刺灸,着重教学基本技能。再就是治疗篇了,主要是讲针灸的方法和实践。现在我们学习针灸的方式还主要来自于课堂知识。在这种持久不变的模式与理念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的少。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抽象的去演练,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去记住针灸的知识,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去掌握针灸的主要精髓,这也导致了学生对针灸失去了兴致,形成不了学生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所以说我们这针灸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二、 针灸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过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变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越趋减少,可是在这种现状下不但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繁多的教学内容熟记,还要求学生们能有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很矛盾的。这样也就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考验,授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对知识进行斟酌筛选提精,同时也要从学生对学科的兴致和临床实践能力做苦功夫。以下是我对针灸教学的改革几个方面的分析。

2.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每个学习临床的学生在学习针灸之前都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可是这些跟西医的学习相比,这些只是知识表面的学习和认知,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致。所以我们在教授第一堂针灸课时,应该跟学生讲授中医针灸的发展历史和在世界上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告诉他们许多国家的医学教学中也着重讲授中医的针灸学,以提高学生对针灸学习的兴趣和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必要性。用针灸是真实案例使学生们正确的了解针灸的治疗效果和实用的特性。同时也可以告诉学生们现代的针灸实验成果和现代针灸的发展方向,让同学们知道针灸学的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学生们对针灸学习的兴致。

2.2 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促进成熟教学风格形成

教师教学都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特色,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体现。如果教师都能从内容的理解到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思想,去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融入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成熟的教学理念来传教于学生,效果会非常好。

2.3 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一改针灸传统教学的模式,要从被动教学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针灸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可以把真实的实践治疗病人的例子,让同学们模拟推演治病的经过,老师就在演示过程中起启发,讲解,让同学们手脑相结合的学习。是同学们对技能知识和实践都熟记下来。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4 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学习的医学内容却是繁多的,所以要把书本上每一个穴位都详细的学习到位是不现实的,这样就要让我们学会剔除糟粕汲取精髓,拿重点的教学知识为主。同时在针刺的手法上要着重掌握,因为在腧穴的内容中,挑出那些对治疗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穴位进行着重教学,并在穴位的定位和实践操作手法的规范性上也着重学习。结合着教师多年的临床禁言和现代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同时在处方原则和处理方法等在临床应用上也要特别注意。

2.5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多媒体教学,这种技术在我们医学的教学中也广泛地应用了,它在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也为我们针灸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课件中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生动化了,同时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更具有系统化了。多媒体课件不但包含的内容齐全,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自主的通过链接找到自己想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了。还有就是在穴位的讲解中,幻灯片可以突出穴位点,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晰明了,加深学生对穴位点的记忆。

2.6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练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实现中医学中针灸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才实际讲解中一定要和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在针灸法中,对进针,行针,运针方法及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的学习更要系统着重的教学。在腧穴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和传导反应也要让学生们了解熟记。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们快速的将理论知识转到实践应用当中去。让学生们大胆尝试,互相取穴练习,教师在边上指导教学,让学生们熟练掌握针灸的实践技能。

三、 总结

我们只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推出创新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们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以后临床实践当中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勤.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J] .中国针灸,2009,29 (12):1013-1015.

[2] 龚东方,李艳慧,庄礼兴.浅谈医案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 (2):78-79.

[3] 马奎元,费孔军,郭子林,等. 浅析教师成熟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医教育[J].2007,26 (6):78-79.

针灸学范文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针灸治疗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拟授课班级学生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课时安排,理顺讲授顺序,依据先总论再各论,边理论边实践的顺序展开教学,理论结合临床,理论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学习,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内容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要讲清、讲透,要注重总论知识和各论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延伸性。

总论的讲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针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简单的配穴处方,过程中要注重两点:①针灸辨证论治内容“理法经穴术”的讲授。通过讲“理”培养学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辨病、辨证思维;通过讲“法”体现针灸治疗特色,比如脏腑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陷下则灸之”、经筋病“治筋者首选阿是”、络病“宛陈则除之”等等;通过讲“经”、讲“穴”、讲“术”,让学生掌握“术法关系”、“穴法关系”,能根据确立好的治则、治法选择合适的经络、腧穴、操作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②把握要点和难点进行讲授。讲“理”要注重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同时兼顾气血津液等辨证;讲“法”要注重讲明“证法关系”;讲“经”捋顺选经的原因;讲“穴”要说清楚选穴的原则、配穴的方法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各论的讲授,要讲清楚“理法经穴术”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在每个病证的讲授中反复重复这一辨证论治规律,培养学生临证思维,使学生看见患者表现,就能沿着“辨病辨证治则治法处方治疗及观察”这一思路进行思考。讲授中,既要讲清、捋顺书本上的知识,又要介绍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在讲授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等经筋疾病的内容时,可以介绍针刺运动疗法,包括针刺运动疗法的历史沿革、具体操作方法、不同病症的腧穴选择、临床疗效等内容。要注重将理论教学与课间见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病案诊疗相结合,加深学生针灸治疗的具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灸治疗涉及众多疾病的教学和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语言的表达很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醒脑开窍法、针刺运动疗法等。在授课中,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把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启发学生的针灸辨证论治思维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针灸治疗讲授中,既要讲清楚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要讲清楚这一个病中不同证型的诊断和随证配穴。教学中,我们模拟案例教学法进行“多案例平行教学法”的尝试,同时呈现多个病名相同、证侯各异的病案,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通过在知识比较中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病名诊断中存在的共性和证名诊断中存在的个性,最终能对病、证进行准确地判断并制定出相对应的针灸治疗方案。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在某一疾病的讲授中,精心选择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病案1~3个,每1个病案都要符合该病主要证型之一的证名诊断标准。(2)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病案资料,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主要问题和讨论内容涉及三个方面:a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针灸处方;b证名的诊断和治疗配穴;c根据特殊症状选择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有效腧穴治疗,例如感冒时鼻塞流涕当配合迎香、经筋病变局部疼痛明显者当配合阿是穴治疗等等。(3)师生共同讨论并对各讨论组作出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案例平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病、对证的辨识能力,加深学生对主方组成和随证配穴、随症选穴的规律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理法经穴术”的规律,掌握针灸临床思维方式,能在临床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法,通过详细准备资料,认真备课,把握知识的基本点,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授,利用一些口诀、诗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疾病症状的特点和要点。比如周围性面瘫病人症状就可以总结为七个字“歪漏浅少全面肌”进行来概括,方便学生了解、学习和记忆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和病变的范围。

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把语言无法表达的临床症状和一些治疗方法,通过图表、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看得见、易理解、印象深、好记忆。比如周围性面瘫病人患侧面容的静态观和动态观、针灸治疗中风的醒脑开窍针法等等。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模拟病案诊断和治疗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学习和模拟进行临床诊疗从问诊、体检的四诊开始,到诊断、处方、治疗的全过程。

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有利于渐次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 早临床、多临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治疗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疾病诊断能力和运用毫针刺法、灸法等操作技术治疗疾病的能力,既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针灸基本功的培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培训的过程,在教学中和业余时间都要注意指导和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勤练基本功。

在理论讲授中注重案例分析和模拟诊疗过程的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学习讨论小组,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间分次分批参加临床见习,观摩学习教师从接诊病人开始到治疗结束的诊疗全过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让学生通过参与临床诊疗工作,积极和病患沟通交流,通过治愈疾病产生做医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练针灸基本功,尤其腧穴定位、毫针刺进针手法和基本行针手法的操作,最终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提出参考书目的建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针灸学范文4

鬼门十三针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它起初是一种法术,是中国玄家、医家的不传之学,在针灸学领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所蕴含的玄学思想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深奥难懂,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该针法取长补短,吸取了古往今来各类针灸学的精华之法,根据人体穴位的特异性,遵循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对症下针,疗效迅速独特。

1探究鬼门十三针的起源及发展

鬼门十三针相传是由天一教领袖张道陵(张真人)创立并流传开来,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医学法术。它主要是由于古时人们对疯病、邪病、癫狂,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病源认识不足,所以采用了一种神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此类疾病。虽然它多少掺杂了一些神学迷信思想,但也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实践的,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人们的精神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上,十三鬼穴来自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但长久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各个穴位的命名(见表1)存在着差异。而鬼门十三针具体的用针方法,大体上是由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发展而来,杨继洲在书中详细列举出各穴的穴名,并指出了各穴的位置、针刺的先后顺序以及针刺的深度做了具体介绍[1]。鬼门十三针主要是以十三鬼穴来命名的,发展至今经过多家研究和改进,主要有张真人鬼门十三针、顺治鬼门十三针和钱氏中医鬼门十三针等。虽然他们的行针方法稍稍不同,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但其目的、基本方法、原理等都还是相同的。其取穴以十三鬼穴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国辩证朴素的论治方法[2]。前已提及,鬼门十三针主要针对人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主要包括服用药物后产生的幻觉[3]及癫痫、中风等疾病发生后的失眠现象、重度抑郁症[4]、精神分裂症等等。鬼门十三针疗法虽然对古代精神疾病患者起到了巨大的医疗效果,可以说意义重大。但随着科学思想的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巫术之法,不具有科学性,很难取得人们信任,这对其自身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时至今日,鬼门十三针疗法早已摒弃了传统迷信的辅助方法,而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并已确立了其在针灸医学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界的地位。

2从中国古代“中庸”思想谈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多采用中庸之道。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外圆内方,即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思想的聚集点其实在“中”上,即为取“中间”之意,是指取适中的角度使其成为一种温和的态度。所谓中庸就是反对极端,也就是说,在思想上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做事既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消退”;情感上既不要太“哀伤”,也不要太“狂喜”,任何事情都取其“中”方为真正之王道。中庸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上也被很好的应用,其中鬼门十三针的治疗方式便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鬼门十三针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镇针和皮肤针三种针形,最常用的是毫针。用针时先是采用劝说的方式,一边扎针一边以轻微的言语刺激恐吓。如果多次说服了,那就开始讲条件,之后按其要求去办;如果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进行深针或大弧度捻转,或者用里提插或者进针后再手持针柄作震颤动作等。在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少商穴1针就管用,也可以在十三针中任选2到3针进行扎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中庸的思想精髓,即不要把事情做绝,凡事都要给人留后路。这些都是中庸之道在鬼门十三针应用方面的体现,采取折中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3从人体经络谈鬼门十三针

人体共有十四条正经分别是任、督脉,这两条是一前一后。肝、胆、脾、胃、肾、膀胱6条分布在腿上,心、小肠、肺、大肠、三焦、心包6条分布在胳膊上,还有奇经八脉和带脉、冲脉、阴翘、阳翘等。人体穴位遍布于人体的全身,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十四经脉上,称为“十四经穴”。这些穴位不仅具有主治这些本经络的病证,同时还具有反映十四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病证的作用。就像人脚底上有很多穴位,每个穴位又对应着人体不同的部位。在我们脚底按摩的时候,哪个地方有疼痛感,就说明身体的那个部位开始有毛病了。鬼门十三针对应人体的十三个主要穴位,分布于全身,并控制人体的神经功能。十三针对应的13个穴位有:一针人中穴,二针商穴,三针隐白穴,四针大陵穴,五针申脉穴(火针),六针风府穴,七针颊车穴,八针承浆穴,九针劳宫穴,十针上星穴,十一针男会阴、女玉门头,十二针曲池穴(火针),十三针鬼封穴。13个穴位主要反映人体精神疾病方面的状况。“脑为元神之府”,精神疾病与元神密切相关。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有关十三鬼穴的论述指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精神异常之症,皆可先取大陵(鬼心)、人中(鬼宫)二穴,针之皆效应如神,加之十三鬼穴“更加间使、后溪尤妙”。鬼门十三针分布于人体的经络上,又分属于人体不同穴位,控制和反映人体的精神状况。

针灸学范文5

[摘要]21世纪是基因科学高度发展的世纪,针灸学可望在“后基因组时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针灸学在关键基因调控方面优势明显,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可望通过借鉴基因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而有所突破,并借鉴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思路,提出了21世纪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

[主题词]针灸学;研究设计;基因组,人GeneScienceandAcupMoxibustionScienceofthe21thCenturyWuHuangan,ZhangBimeng,LiuHuirong(

ShanghaiMunicipalInstituteofAcupmoxibustionandMeridians,Shanghai200030)[Abstract]The21

thcenturywillbeacenturyofhighdegreeofdevelopmentingenescience.Acupmoxibustionsciencemay

playanimportantroleinthe“latergenometimes”.Theauthorsholdthatacupmoxibustionsciencehaso

bviousadvantagesinregulationofcriticalfunctionalgenes;studiesonmechanismsofacupunc

tureandmoxibustionmayhavesomebreakthroughbymeansofadvancedtheoriesandtechniqueso

fgenescience.Theyalsoputforwardresearchthinking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acup

moxibustionscienceinthe21thcenturybasedonthinkingofstudyontreatmentofulcer

ativecolitiswith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AcupunctureMoxibustionScience;ResearchDesign;Genome,Human第一作者简介:吴焕淦,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在现代化研究进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经络、腧穴本质探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性研究成果也已为医学界所认同。我们也意识到,有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其他与针灸学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是针灸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只有将其融入生命科学这一大环境中,针灸学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预测,在到来的21世纪里,生命科学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基因科学”将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新的“基因时代”里,针灸学将受到哪些影响,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时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应引起每一位针灸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结合我们课题组在长期从事针灸免疫(包括分子免疫学)相关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1基因组学快速发展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1985年Crick的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基因技术革命,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工业、农业、环保、医药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基因组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人类基因组DNA的全序列测定为标志的“结构基因组学”阶段。自美国从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协作项目,它的意义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但现阶段HGP的完成仅为今后全面认识人类基因组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结构基础[1]。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后基因组时代”,为了确保我国在未来的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确立了从“功能基因组学”和“疾病基因组学”入手的研究策略,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医药(包括针灸)在这方面有巨大潜力。

2针灸学的优势

针灸是在中医的脏腑经脉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或艾灸来达到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正邪等,最终起到治疗作用。它擅长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整,并可根据机体不同的功能状况,通过选用不同的穴位或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之目的。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治疗思想是将疾病的病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它通过影响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而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调整能力来达到治疗目的[2]。其整合作用不仅表现在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对体质改善也有作用,在解决疾病易感性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人类的疾病由以感染和营养失调为主的单因素疾病转向以机体自身代谢和调控失常为主的多因素疾病,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西医未能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复杂的病理过程,难以遏止疾病的发展[3]。虽然基因科学带给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被称为“基因科学导致医学革命”,许多科学家也提出可以用改变基因结构来治疗单基因疾病,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设想,迄今为止,基因治疗尚不成熟,它的负面效应还不清楚[4]。况且,绝大多数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是多基因疾病,是有多个调控基因失常所致,因此,治疗策略应该是以修饰或调控基因表达与基因产物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在研究基因组过程中,认识到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否发病以及预后情况怎样,是疾病相关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诊治的个体化等新的治疗观念,这与中医学(针灸学)的辨证论治观相一致。针灸学在整个发展过程,都贯穿着辨证论治思想,其以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为特点,在治疗与病种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基因组学与中医针灸学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性,为两者在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提供了可能。

3基因芯片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有关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古代及近代医家都作过探索,但基本上停留在以传统的中医理论进行阐述。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如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针刺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调节的研究等方面,均作了大量细致而有意义的工作,并证实了针刺的确切疗效,但尚缺少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合理解释。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机理的系列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难治性疾病,病因涉及免疫系统、环境,以及尚未确定的慢性肠道炎症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级联改变,导致慢性肠道炎症、组织病变和疾病。我们的研究发现:隔药灸治疗UC不仅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也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且副作用小[5]。有关隔药灸治疗UC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1)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态学研究(SCI收录)[5];(2)从细胞因子与基因调控探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SCI收录)[6];(3)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分子免疫学机理研究[7],发现隔药灸与电针能够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中IL1ramRNA表达,降低IL1βmRNA、IL6mRNA表达及iNOSmRNA的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6、7]。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上研究UC提供了理论及实验基础,也为研究隔药灸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种只针对单基因的研究思路对揭示UC的发病本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众多细胞因子之间及其与靶细胞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国外有研究选择性删除小鼠一个感兴趣的基因(或称为“敲除”)而产生慢性肠道炎症。特发性肠道炎症可以是免疫系统特异基因异常的结果,在这些有基因改变的动物,正常肠道菌群能诱发慢性肠道炎症。但对各种溃疡性结肠炎“敲除”突变体模型的思考,强烈支持环境(在这里指肠道菌群)可能与特异基因(特别是那些上调或下调免疫系统者)相互作用而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设想[8]。但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在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免疫及细胞分化等重要生命活动中,并非每个基因都是单独的发挥作用,众多基因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调节的。目前,国内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相关研究,未能阐明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发病机理,这给有效的治疗该病带来了困难。因此,筛选在影响UC的多个环节上起作用的分子和起关键性调控作用的基因,从基因的整体调控水平来揭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应是医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借鉴生命科学领域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应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前沿生物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UC差异表达基因及隔药灸“天枢穴”治疗UC的反应性基因,并克隆部分未知基因全长cDNA,进行功能分析,初步建立“UC相关基因表达谱”,阐释UC的发生机制与隔药灸治疗UC的基因调控和功能修饰的机制,探讨能与隔药灸起反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与UC相关的基因,也可能是未知功能的基因,国内尚未对溃疡性结肠炎基因表达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从整体水平出发来研究针灸的基因表达谱为最终揭示针灸的作用本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不仅给现代医药学带来新机遇,也为针灸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契机。国内一些学者已注意到在“功能基因组”与“疾病基因组”的调控方面,针灸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且意识到如果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的话,将使我国在即将来临的“后基因组时代”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3]。在考虑将“功能基因组学”与针灸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不仅要严格遵循“功能基因组学”本身的研究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针灸疗法本身的特点,选择针灸疗效显著的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研究,因此,开展“UC隔药灸”基因表达谱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实践证明,针灸学只有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把中医基础理论的阐释、确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给人们,充分发挥其在调控基因功能方面的优势,才能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理由认为,只有充分地将针灸学的特色融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中,将宏观现象的研究与微观机理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灸学才能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里得到丰富和发展。相信,针灸学必将在21世纪里大放光彩。

4参考文献

1吴.发展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刻不容缓.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22(1):1

2洪净.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中医杂志,2000;41(12):751

3李扬.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3):97

4沈自尹.基因科学和21世纪中医药学的走向.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10):7

5WuHuangan,ZhouLibin,etal.MorphologicalStudyonColonic

PathologyinUlcerativeColitisTreatedbyMoxibustion.Treatment.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00;9(6):861

6吴焕淦,等.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探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10):853

7WuHuangan,etal.TheMechanismofiNOSGeneModulationon

针灸学范文6

关键词:实验针灸学;教学模式;科研;素质

我院在《实验针灸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实验教学内容同中医理论缺乏联系。一方面,许多实验存在有严重的缺陷,可重复性差,缺少中医特色,说理不强,急需淘汰;另一方面,对科研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面向21世纪,要求学生只有掌握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科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将中医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此,我们就现行实验针灸学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素质。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1 对《实验针灸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新的知识模块

将教学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针刺的调节作用,包括针灸作用的特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针灸的防卫免疫作用、针刺对各系统的作用;针刺的作用机理,包括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经穴脏腑相关,穴位的结构和功能;针灸应用技术。这种知识构建比较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即从宏观、具体的现象、作用特点到微观抽象的机理探讨。在讲授内容上,努力做到充分调研,搜集资料,认真编写教案,力求既能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又能充分汲取学术前沿的成果,反映针灸学科最新的发展。

由于时间限制,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针灸对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课程列为自学为主的内容,同时结合课堂讨论。具体办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课下自学,结合查资料,并将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用多媒体手段,自己上台讲课,然后就某个问题,全班同学和老师一同进行讨论,并对讲课效果进行讲评。先后有40余人上台讲课,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形式,充分地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集体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也使老师在互动中有所顿悟,体会到来自学生的活力。

2 增加科研方法学知识的传授

课堂讲授科研方法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综述撰写、科研设计、数据整理、结论分析、论文撰写等。并针对针灸专业科研的特点,开设了诸如盲法与针灸、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等知识的专题讲座。

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以学校图书馆现有的CNKI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互联网为平台,开设了文献检索实践课。通过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常用中文文献的查阅方法,对网络医学文献资源的查阅途径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献查阅能力。

转贴于

围绕专题,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开展讨论,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撰写小综述,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的科研实践奠定了基础。

3 开展自设计实验

我们在2000年、2001年、2002针灸推拿本科学生中,开展了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参与到科研的全过程中,全部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自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具体方法如下:(1)进行分组,每组4~6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根据兴趣自选一题。(2)在教师指导下,文献检索、综述撰写、科研设计、动物模型和实验技术方法的选择、具体实验的操作、收集数据及其整理、结论分析、撰写和打印论文等科研全过程都由实验者自己动手独立完成。(3)模仿正式科研的程序,进行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要求不得照本宣科,要求使用幻灯片,有条件的邀请本学科的专家参与指导并给予评判。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时间控制。应尽可能选择短期实验为宜,具体实验不宜超过6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相关科研方法论的介绍、自主设计实验教学全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不超过10周。(2)具体实验应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的病种建立实验模型,预期结果有明显差异;实验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不宜过分复杂,充分考虑可行性。(3)重视协调反馈,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在关键环节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4)杜绝一味照本宣科、低级重复或是脱离实际,应注意启发学生,做到有所发挥,有所创新。

目前我们在几届学生中,已开展了多项自设计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科研素质明显提高。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普遍提高,论文撰写规范,优秀毕业论文数量增加。同时教学满意率也有所提高,2003年评教分数90.3分,到2004年评教分数已升到93分。

4 编写教学辅导书《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