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论文范例6篇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1

关键词:针灸 疗效评价 循证医学 目标成就评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02-01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于临床疗效。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数百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尤其在痛证、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等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针灸学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因此,探索新的疗效评价体系、发现新的评价方法,是使针灸学既能保持自身特色,又能加速融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关键所在,是目前针灸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

临床疗效的评价包括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两大方面的内容,也即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问题。针灸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虽已建立,但传统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从症状的改善、消失方面进行有效性的评价,评价方法则主要停留在个案报道及病例的临床治疗总结上。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针灸疗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已开始引入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现代方法对针灸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系统评价方法为主的、针对临床报道进行的回顾性系统评价和以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为主的、前瞻性的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在系统评价方面,已完成了针灸治疗中风、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肩痛、术后恶心、呕吐、放化疗后呕吐、经前综合征、失眠、哮喘、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小儿遗尿、下腰背痛、可卡因依赖、阿片依赖、嗜烟、网球肘、血管性痴呆、贝尔氏面瘫、腕管综合征、颈部疾患等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在针灸临床RCT方面,涉及病种主要包括贝尔麻痹、失眠、中风、偏头痛、原发性痛经、带状疱疹、小儿脑瘫等针灸治疗的常见病。在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方面,除了从症状、体征等方面进行有效性评价外,已经开始借鉴以量表工具为主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等评价方法,以丰富针灸临床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内容。但是,现阶段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2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 把握针灸理论与治疗特点是构建针灸疗效评价体系的前提。

中医针灸理论的价值,对疾病的诊断、分类思维和模式已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重视。上述论述认同并强调了中医的诊断思维和方法对指导治疗和评价传统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重要作用。针灸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灸治疗学同样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辨证施针体现了针灸对疾病病理规律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的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与针灸这些特点相对应,针灸辨证诊断应有其自身的规律,简单套用中医现行的辨证诊断方法是不合适的,更何况目前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也很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本着继承的原则,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建立一套符合针灸学自身特色的临床病证辨治标准。

2.2 借鉴循证医学及量表评价等方法建立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研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停止使用无效的治疗方案,寻找有效的针灸临床治疗穴位、方法、技术、措施等,使有限的针灸研究资源更合理、更有效地被利用。所以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其总体思路是在中医针灸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针灸学的临床优势和特点出发,应用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信息技术在内的方法和技术,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结局研究评价的方法学和成果,建立系统评价所依托的协作网络组织,开展能够充分反映针灸临床疗效优势的综合的针灸临床研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针灸临床评价中心和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选择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及其相关证候作为样板,系统、科学地开展针灸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

2.3 个体与群体评价相结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传统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以个体评价为主,重复性差,甚至不可重复。已经逐步开展的前瞻性RCT评价和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主要都是侧重于标准化的群体评价,与针灸学个体化诊疗特点不相一致。GAS是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于服务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一种评价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服务对象(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服务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然后按照同样的目标定量评价每个人的结果。在病人个体评价指标不同的前提下,保持个体间的可比性。GAS与针灸个体评价相通之处是均注重医生经验和患者感受;不同之处是GAS在方法学上更加科学客观,令人信服。该法既融入了循证医学评价理念,又能较好地体现个体化评价的特色和优势,应用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可能将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加快针灸走向国际的步伐。

总之,要建立比较完备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需要借助很多现代科技的手段和成果。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相信,针灸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已经具备了条件。当然,这项工作前辈没有留下太多的经验,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针灸,2004,24(4):223-225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2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3

[主题词] 教育,针灸;课程;日本

BriefIntroduction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HigherAcup

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JinChunlan,ZhuJiang(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scurriculumsandcont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

stioncoursesinhigher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andsumsupcharacteristics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Curriculum;Japan

目前,日本的针灸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由大约30所针灸专门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另一个层次则是以明治针灸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历教育。现将日本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及针灸课程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1 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约有7大类50余门,7大类课程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教养、学生可根据规定,必修、任选或自由选修。

人文科学类包括东洋医学史、心理学、伦理学3门课程,心理学与伦理学课程可任选1门;社会科学类包括人类进化学、学习原理、法学、社会学4门课程,法学与社会学课程可任选1门;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4门,其中统计学可以自由选修;外国语言学类有英语、汉语、德语3门,汉语与德语可任选1门;基础医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医学概论。医学英语、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公共卫生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10门,其中药理学可自由选修,针灸医学包括东洋医学概论、针灸诊断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汉方药学概论、生药学概论7门,其中汉方药学概论和生药学概论可自由选修;临床医学类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内科诊断学。内科学。整形外科学。外科学(含口腔科学)、脑神经外科学、麻醉科学、泌尿科学、皮肤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物理疗法学、康复医学、护理学14门;针灸医学只有临床针灸学1门;医学教养类包括医疗法规学、生命科学论、外文阅读、运动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师法规、医疗环境构造论、医学统计学、医用电子学10门,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可任选1门,医师法规与医疗环境构选论可任选1门,医学统计学和医用电子学可自由选修。

课程形式有讲授、讨论、实验、见实习等,至少要修满138学分及3855学时方可毕业。

2 针灸专业课程

这里主要介绍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其中包括针法技术学和灸法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以及见实习的内容、要求、学时、教材、考核等。

2.1 经络经穴学

经络经穴学课程共计12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1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第2学期。通过课堂讲授、取穴示范、取穴练习和局部解剖,要求学生了解针灸经穴学在针灸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与另外几门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经络。经穴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尤其是主要穴位的取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日本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经络经穴概论》。提供给学生的参考书有李世珍编著。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经穴学》,竹之内诊佐夫和浜添弘编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针灸医学》。

成绩评定以定期测试评价、报告书、出勤率为依据。首先,要达到一定出勤率,方可参加成绩评定,测试评价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但笔试和操作考试的成绩要分别达到60分,其中一项未达到即视为不及格。

2.2 针灸技术学

针灸技术学课程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2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针灸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以达到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的目的,并且顺利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在针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管针操作为主;在灸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直接灸为主。

其中有与我国不同之处。例如,在针法方面,学习日本现行针法如捻针术、震颤术、间歇术、屋漏术、呼吸刺法、散针术、接触针术、针刺转向法、单剑术、置针术、压痛硬结等反应点的触知与针刺等,要求学生了解针刺身体各个部位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同长短粗细针的刺法以及所致针感的不同。灸法方面,有专门介绍艾绒和线香种类与成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亲身体会灸法,通过灸温测试仪控制燃烧温度,探索如何在低热状态下提高治疗效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灸操作。先在施灸板上练习艾炷的制作与点火,然后在人体上练习施灸;先练习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再练习半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先学习运用灸温测试仪测定艾炷燃烧的温度,然后练习在灸温测试仪的监控下制作100±5℃范围内的艾炷,并进行一定大小艾炷制作的练习。

在针灸施术异常情况处理法(包括过失与副作用的预防)中,有针对感染。内出血(血管损伤)、末梢神经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以及脑缺血、发热、倦怠感、化脓、烧伤的处理方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尾崎昭弘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参考书选用的是日本针灸安全性指导委员会编写。小林宽伊主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预防针灸治疗感染指南》。

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出勤标准,操作考试和笔试二者均须达到60分。

2.3 基础针灸学

基础针灸学课程共计90学时,安排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针刺中所见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作用机制的学习,以及实验和实习的体验,培养有关针灸的科学观点与科学思维。要认识到在针灸学中,基础针灸学即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结构的研究发展较快,电脑分析技术的提高。新仪器的导入。新的统计方法的运用从多个领域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学好基础领域相关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课程,懂得了解形态。机能。免疫方面的进展对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加深对针灸刺激末梢水平时感受器。传导结构。中枢水平中各种反射调节机制与神经传导物质间的关系,针刺与生物防御机制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丹泽章八和尾崎昭弘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最前线》,廖登埝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电针。片状电极疗法。激光针疗法的实践》,日本教科书指导委员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理论》。参考书选用的是P.E.沃尔特里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扳机点针疗法》,物修编。医学观点社出版的《图说半导体激光与疼痛治疗》,D.奥斯特森等著。大井淑雄译的《疼痛治疗---片状电极的临床治疗指南》,尾崎昭弘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宫康明和户部一雄著。医学科学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基础与临床Ⅰ-Ⅳ》。

成绩评定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前者根据定期考试。研究报告。出勤率进行评定,允许补考;后者注重出勤率,根据出勤。笔试及口试(针对研究报告的口试)情况进行评定,不允许补考。

2.4 临床针灸学

临床针灸学课程共计75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学年的第1。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东洋医学和现代医学各自的特点,学习从现代医学与针灸医学两个方面综合。客观地把握病人的身心状态,具备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能力;理解进行针灸治疗的意义,重点掌握适合采用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症的治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授课形式采取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内科学。针灸诊断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本科目的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校方规定的出勤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笔试和操作考核,平均分60分以及笔试和操作考核均及格者为合格。

"临床针灸学Ⅰ"的内容主要有:临床针灸学学习方法,如何进行实习,针灸临床中的医学伦理与针灸伦理,如何与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进行交流,关于针灸治疗论等;介绍的病症为内科病症,如疲劳。恶寒。头晕等全身症状,感冒、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胸痛、心悸、气促等循环系统症状,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症、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后遗症)、脑变性疾患(如帕金森氏征、痴呆)、肥胖、糖尿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和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理论临床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中医学入门》。

"临床针灸学Ⅱ"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由局部至全身的诊察和针灸治疗能力,加深对针灸临床必要事项的了解。介绍的病症有:以躯干。脊柱疾患为主的颈痛。上肢疼痛麻木。腰痛。腰腿痛。下肢麻木,以上肢关节为主的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腕关节痛。膝关节痛以及运动损伤等。教科书有松本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际》,福林与宫本俊和编。日本南江堂出版的《运动针治疗指南》。参考书有和志主编。医学书院出版的《标准整形外科学》,荻岛秀男译。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软组织疼痛与功能障碍》,田崎义明和斋藤佳雄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

"临床针灸学Ⅲ"要求学生复习与病症相关部位的功能。与解剖部位相关的病理生理以及有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情把握,学习针灸诊治疗法和经常与针灸并用的物理疗法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法。介绍的病症有: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痛(PHN),反射感神经萎缩症(RHN)等难治性疼痛;牙科症,如药物疗法无效的下颌关节症等;外科症,如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等;脑外科症,如头痛。面痛。三叉神经痛等;小儿科症,如小儿神经症。夜尿症等。参考书有兵头正义和北出利胜编著。日本SSP疗法研究会出版的《SSP疗法》,北出利胜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低频置针疗法》。

"临床针灸学Ⅳ"介绍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病症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要求学生掌握代表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基本方法与技能等。如眼科的视疲劳。屈光不正。白内障及泪腺。眼睑。结膜疾患;耳鼻喉科的眩晕。耳聋。耳鸣。鼻炎。咽痛等;皮肤科的过敏性鼻炎等;妇产科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等;泌尿科的肾疾患。排尿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阳萎等。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临床理论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木下晴都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针灸治疗学》,渡边泱编。日本医药期刊社出版的《排尿障碍》。

2.5 见实习

针灸临床见实习共分2个阶段,第1个阶段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4学年里。此阶段是以基础医学。现代医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诊疗中掌握确切有效的操作技能,以及从问诊到病例记录的方法,理解诊察过程,了解病历综合法以及病例报告与讨论的方法。通过模拟病例和实际临床体会,综合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加深对医学伦理的理解,体会患者的心情,培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基本态度和礼仪。该阶段的成绩评定依据笔试。操作。小测验的结果,对各项均合格者予以学分。

第4学年作为见实习的第2个阶段,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技能为目的的。此阶段要求学生做好以临床医生的身份进入社会的各方面的准备,掌握能够顺利完成由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作为医生对患者应有的同情心。此阶段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和实习态度,对服装不整洁者。不能进行安全可靠治疗者。破坏集体生活者。行为恶劣者,不给予学分。

参考书有田歧义昭和斋藤住雄编。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川上义和编。日本文光堂出版的《临床所见的采集法》,以及课堂上使用过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总之,日本的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顺应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重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分类明确,涉及面广,选择余地较大等特点。既重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重视他们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温针灸;对侧曲池穴;膝骨关节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6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by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at contralateral Quchi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20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cases.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at contralateral Quchi point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linical effect,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as 95.0% than 7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Contralateral Quchi point; Knee osteoarthritis

膝骨P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是老年群体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由于该年龄段的人膝关节骨发生变性、骨质增生[1]。在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痛患者大多数为骨关节炎引起。患者主要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以及肿胀为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下蹲、蹲后站起活动困难。在患病期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至今并无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本文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4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温针灸对侧曲池穴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44~76岁, 平均年龄(59.3±5.6)岁, 病程6~120个月, 平均病程(52.6±22.5)个月。其中左侧患病12例, 右侧患病2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进行治疗, 即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00089, 规格:0.3 g), 温开水送服, 2次/d。0.5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对侧曲池穴针灸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需保持仰卧位的姿势, 对所需穴位进行常规性消毒处理后, 将1.5寸(1寸=3.33 cm)的毫针保持着垂直的方向刺入, 直至针没入1.2寸左右, 以手捻针, 直至度气。在针刺后, 将事前准备好的2 cm艾条点燃, 并放在针柄上。为避免点燃的艾条对患者皮肤产生灼伤, 可将纸板垫在患者皮肤上。温针灸时间为45 min。同时还需对患者患肢血海、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足三里进行常规针刺, 以得气为度, 留针30 min。上述治疗1次/d, 1周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 d, 共治疗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同时采用VAS评分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状态;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关节活动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临床症状有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膝骨关节炎, 中医常归之于“痹证”“骨痹”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2010年中医临床路径中称之为“膝痹病(膝骨关节炎)”。其早在《素・痹论》就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症因脉至・卷三》:“痹者闭也, 经络闭塞, 麻痹不仁, 或攻注作痛, 或凝结关节, 或重著难移……故名曰痹。”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而该年龄段的患者一般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 随时间推移, 而加重病情,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2-6]。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明确。根据临床最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就能够了解到, 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与年龄、遗传、骨质疏松、外伤等因素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理论方面该种疾病的产生机制有自由基观点、细胞因子观点、骨内压增高观点、生物力学观点以及内分泌观点等。至今为止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不同种治疗方法, 最终只是延缓疾病的发展, 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或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同时各种治疗措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膝骨关节炎属于痹证, 主要是风、湿斜与寒侵入体内, 邪气流着于关节, 导致患者静脉受阻, 同时老年人群存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以及筋骨失调等症状[3, 7-12]。基于这种疾病的中医理论,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人体某些穴位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经络循环,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继而达到改善患者膝关节血流供应与局部镇痛的目的, 同时还对膝关节各部位肌群起到治疗的效果。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基础上, 针刺患肢对侧曲池穴采取的是关节对应取穴与巨刺法相结合的方法。关节对应取穴方法认为, 肘关节对应膝关节, 在膝关节发生病变的时候, 可取肘关节穴位[13-18]。经过本次研究活动就可了解到, 相对比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温针灸对侧曲池穴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过程中, 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 温针灸对侧曲池穴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秋明, 余伯亮, 宾淑芬.温针灸内外膝眼穴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4):9-10.

[2] 姜忠华.温针灸为主治疗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 2012, 13(3):43.

[3] 任硕.温针灸对侧曲池穴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22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2010, 13(1):33-34.

[4] 李玉辉, 李运峰.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0例. 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4):38.

[5] 杨金莲. 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余敏. 膝四针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4):25.

[7] 杨丽君, 孙立新. 温针灸治疗寒性关节炎20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244.

[8] 赵敏.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5例临床观察. 陕西中医, 2014(3):359-360.

[9] 武永利, 张跃全, 刘荣清.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2006, 38(1):66-67.

[10] 任艳君. 温针治疗膝关节痛. 中国针灸, 2003, 23(6):348.

[11] 戚耀, 郝朝军.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30(6):43-44.

[12] 曾焕荣, 黄瑜. 针灸加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 医学新知, 2010, 20(4):339.

[13] 旷秋和. 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06, 22(5):19-20.

[14] 李启文. 骨康散配合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1):133-134.

[15] 张卓才.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09, 15(4):64-66.

[16] 吕雅妮, 刘红石, 刘志诚.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9):17-20.

[17] 熊源胤, 易平. 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33-35.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5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说课;课程;建设

《针灸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从中医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是保证中医临床专业人员针灸诊疗技能达标的关键,因此授课教师除了真正掌握所授知识外,必须充分熟悉本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本文基于《针灸学》教材实际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以《针灸学》课程为例,采用说课新型教学方法,以“五进”为教学核心(即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建设,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理念先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以“教师教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弊端,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1-2]。

1.1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近年来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包括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1,4]。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为适应《针灸学》教学信息化要求、促使教师创新能力不断向前发展,针灸学专业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5],因此信息化教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在近年来的《针灸学》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取得了包括《针灸学》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灸姐经络智慧微信公众平台)、《针灸学》教学微课件的建设(54个微课件)、《针灸学》蓝墨云班课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针灸学》慕课的建设(湖南省教科院)、《针灸学》教学微课程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和《针灸学》名师网络课堂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等在内的一大批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并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1.2移动式教学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学习的工具,因其能有效呈现所学内容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正逐步应用于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移动式教学成为碎片化学习的主要方法[6]。借助移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1,7]。除了上述《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外,我校同时参与《针灸学》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旨在为提高《针灸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新的提升和超越。

2设计先进

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分支,针灸学在中医临床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明显,而多年的针灸学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针灸学》仍然是以理论教授为主技能操作为辅,导致中医临床类学生针灸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8-9]。因此,我们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利用实践教学条件创建具有学科特点的实践教学场地,并基于职业岗位内容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

2.1知识目标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学习针灸基本理论,让学生熟悉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针灸学》教学实验室将教学重点、难点(如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经络腧穴和刺灸基本知识并了解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2.2能力目标

为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针灸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整合网络教学、优秀课件、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对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同时为针灸临床课培训标准化病人,将教学重点难点拟人化、实体化和细节化,以提升学生的实体操作的信心和动手能力;在针灸治疗部分知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我们采用基于临床病房教学基地(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和产学研教学基地(株洲扶阳罐教学基地等)的“双基地教学”,将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等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和实体化,最终提升其针灸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3素质目标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我们在《针灸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中医临床学生必须夯实其针灸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针灸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基于“双基地”的针灸临床实习,必须具备较强的针灸运用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质,并能顺利通过我们制定的《针灸学》考核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通过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以夯实学生基础并提高其动手能力、综合辨证思维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将起到良好的对接作用。

3模式先进

《针灸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组织与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地模块化设计,包括教学活动模块设计和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3.1教学活动模块设计

在《针灸学》的教学中,我们围绕着突出学生主动性及多向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的讲解、难点的解析,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课前模块:教师以问题或作业引导学生预习,旨在让学生自主掌握节奏、自测成效及讨论解疑。课中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10]。课后模块: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应用,借助碎片化学习方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个性化拓展其学习能力,教师提供深化的指导和资源及点评。

3.2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针灸学》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强基础、重技能、突临床。理论模块:强调记忆方法,如传统的歌诀记忆法、取类比象记忆法、纵横类比法等,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组织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将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教学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模块:限时引导内容,鼓励动手操作,注重熟能生巧,强调组间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传统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深入学习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及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实体化、细节化,以提升学生针灸技能操作能力。应用模块:结合临床,采用主题讲座形式、翻转式课堂、病案讨论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如教师以真实病例为例,在课堂上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全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制定针灸治疗原则,运用到临床病例,形成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11]。

4手段先进

针灸是实践医学,因此针灸教学必须重视针灸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数字化教辅资料,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在讲授《针灸学》知识之余,我们采用“小组式”学习方法。课堂讨论:以单位人数组成学习小组,以设置的讨论题为中心积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汇报。每个小组推荐1名中心发言人,在班级讨论上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最后总结提高,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在听讲、学习课本和习题集等辅导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预定的讨论题收集资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撰写探究性论文,制作幻灯,参加演讲。全班分两次进行成果展示,每一组学生均利用PPT方式向全班汇报个人探究性论题的学习与思考,其他学生可以提问,结束后教师总结和评点。网络辅助:除了课堂学习,为了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在课前、课后鼓励和培养学生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学网站的各项功能,如设立蓝墨云班课,通过网络的互动,分享专业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临床进展,组织学习论坛,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小组式”学习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性,通过增强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课程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把握更加准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

5评价先进

《针灸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标准多以“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评价为主,但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针灸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考察较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12],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了将《针灸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我们建立新的《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考核(10%)、点穴考核(20%)、操作考核(20%)、期末考核(50%);对特殊班级(拔尖班)采用平时考核(10%)、病案考核(4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基本知识、随堂内容口试及平时课堂纪律等,点穴考核则是考核学生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掌握,操作考核是对针灸临床常用操作进行详细操作,期末考核则是对针灸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对特殊班级(拔尖班)来说,病案考核则是对经络腧穴知识、临床操作能力及中医辩证能力的考核。这种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对《针灸学》整体知识和技能的临床综合运用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针灸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可将学生学习重心逐渐从应试转移到培养知识的运用及主动学习上,能显著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6结语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痛经;针灸;治疗

痛经(Dysmenorrhea) 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至剧痛晕厥,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因此痛经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在原发性痛经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针灸疗法具有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简便、经济效益高等正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有关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因此笔者通过对针灸治疗PD的RCT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并初步分析研究方法学,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针法

1.1 体针 姜立言[2]选用上、次、中为主穴,配合辩证选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地机;对照组口服消炎痛片;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85.29%,说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汪文清[3]观察治疗 122 例,取穴三阴交(双)、地机(双)、血海(双)、合谷(双)。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2)疗效明显优于西药(80%)和安慰剂组(13.3%)。

1.2 浮针疗法 职良喜[4]将12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药物组,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远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3 %和 75.0%,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明显,以浮针组更好,浮针组起效时间最快3 分钟,明显快于药物组的30分钟。

1.3 子午流注针法 赵天平[5]采用养子时刻开穴法,按日时干支推算出本日所开穴位, 适时开穴, 辨明虚实, 主穴施以捻转补泻,期间行针2 次;并配合以地机、三阴交等穴,施以补泻后即可起针。其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法,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64%),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

1.4 耳针 林汉芳[6]采用针灸配合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针刺取关元和双侧三阴交穴,耳穴选用子宫、神门、交感、肝等,用无菌磁珠贴固定,芬必得作为对照,针刺加耳穴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

1.5 其他疗法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体针疗法还有水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疗法、梅花针加拔罐、皮下针、耳穴皮内针等,不过因为文章不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就未叙述在内。

2 灸法

寒湿凝滞型痛经居多,而艾绒可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胞宫,艾灸可奏温经散寒逐湿、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所以临床研究中采用灸法也多。

2.1 隔物灸 王松梅[7]采用隔物灸,选择鹿茸、香附、肉蔻、补骨脂等研末填神阙,药末上艾炷灸,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分别为87.5%、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12 %、83.3%,治疗后经血的前列腺素含量和经期血浆催产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认为隔药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异常的前列腺素及血浆催产素水平而发挥疗效。

2.2 温针灸 郭青[8]采用温针灸和元胡止痛片对照,取穴关元、三阴交,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具有统计学意义;胡萍[9]温针灸取穴为关元、三阴交、太冲,对照组予枸椽酸他莫西芬,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疗效显著差异。

2.3 穴位贴敷疗法 林红[10]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别予以“神灸贴”外贴神阙穴和市售“痛经贴”外贴神阙穴治疗,以症候积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前者总有效率(92.50 %)明显优于后者(80.00%)。

3 针灸结合

郑兆俭[11]治疗组予针灸结合治疗,操作方法辩证施用气滞血瘀型毫针直刺,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并配合艾条温针灸;气血亏虚型用补法 ,也用艾条温针灸,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口服诺福丁,认为针灸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

4 针药结合

4.1 结合中药 王晓琼[12] 根据症状体征辩证选穴治疗,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分别选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清热调经汤、圣愈汤、调肝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针药治疗组(83.33%)的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针灸组(80%),提示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4.2 结合西药治疗组 黎惠玲[13]取腰阳关穴快速挑针,并同时口服布洛芬,观察60 min以腹痛缓解程度判断效果。对照组仅口服布洛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止痛起效时间比对照组快,5min内止痛治疗组(102/120)高于对照组(8/116)。

5 针推结合

尹伦辉[14]采用针灸结合温通膏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盆腔血流图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郭爱松[15]用针灸结合整脊手法与单纯针灸治疗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显示用针灸结合整脊手法从脊柱论治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6 针刺结合心理

精神因素与痛经密切相关,情志刺激能影响人体的生机,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痛经。刘爱珍等[16]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心理治疗组、针刺和心理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各40例,发现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针刺组(87.5%),心理组(82.15%),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痛经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汉芳[6]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也考虑到了患者心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所以就选择了简单方便、易于接受且患者可以自己操作的耳穴治疗方法替代了针刺方法。

7 问题与展望

7.1 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诊断标准多参照西医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有根据上述诊断标准综合自行拟定标准的;疗效标准则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或者《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有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判定,有的文献干脆没有注明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的出处。

标准不统一给临床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疗效判定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对针灸疗效的评价,造成了目前各种针灸方法各自为政,缺乏可比性,而且绝大多数文献都报道出了高达90%,甚至100%的治愈率或总有效率,无法显示不同疗法的优势之处,更无从筛选出针灸优势治疗方法,而且如此高的率也会让读者对研究质量产生一定质疑。

7.2 随机隐藏 成功的随机方法依赖于2个重要步骤[17] 其一是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序列,其二是对产生的随机序列进行隐藏;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有相当部分研究就如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不同干预措施组的方法报告常不充分,读者很难从原文报告中准确判断出版物类型,解释研究结果。

本文章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中,“受试者、干预措施、主要测量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资料收集”等项目报告较为完整,然而,反应研究方法学质量重要偏倚来源的“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和盲法”等项目均未详实报告,所有研究在“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和盲法”等项目几乎均未涉及,只有少数几篇提及。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给读者准确判断临床试验研究类型、方法学质量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都带来了巨大困难,甚至会产生严重误解。不充分的随机方法和未采用分配隐藏使得研究存在选择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大大降低了研究论证强度,应该引起证据提供者和使用者足够重视。

虽然按照jadad评分有多篇文献得分有3分,按jadad标准即可视为高质量文献,但是从临床研究方法学(consort评分)方面来评价仍然普遍质量偏低。

7.3 样本量计算的缺乏 纳入文献中绝大多数没有样本量计算的依据,而样本量计算是完全随机的一个前提,研究样本的充足保证是一项临床研究是否可以经过反复验证的重要措施,另外研究样本量的偏小也影响了此类文献的可重复论证。

7.4 对照组所采用方法不统一,有使用月月舒冲剂者,有使用消炎痛者,总之多数没有采用医学界公认的或大多数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些也决定了众多研究文献之间缺乏可比性,也使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缺少切实可靠的临床文献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纳入文献总体上质量普遍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因此此类研究的论证强度会因其方法学质量缺陷受到影响。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关键在于正确、充分的施行随机,避免选择性偏倚,增强组间可比性。因此下一步研究目标就是对这些RCT文献进行循证医学评价(consort评分),进行研究方法学的详细分析,指出其研究方法学的缺陷,为更规范的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提供参考,然后在统一诊疗标准的基础上,使纳入标准尽量一致,增加可比性,同时设立有效对照组,通过多种针灸方法比较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并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的实验性临床研究,阐明针灸治疗 PD的机理,以期形成针灸针对痛经的诊疗指南,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邱桐.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 2005,19(3):60~61.

[2] 姜立言.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620~621.

[3] 汪文清.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 (6):57.

[4] 职良喜.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 2007,27(1):18~21.

[5] 赵天平.养子时刻开穴法治疗原发性痛经27例_附针灸常规治疗22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0,(8):351.

[6] 林汉芳.针灸配合耳压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35.

[7] 王松梅.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5,25(11 ):773~775.

[8] 郭青.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 15(9):1039~1040.

[9] 胡萍.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5,5(6):21~22.

[10] 林红.神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 2003,26 (4):3~5.

[11] 郑兆俭.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16(2):78~81.

[12] 王晓琼.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38~39.

[13] 黎惠玲.针灸腰阳关穴配合布洛芬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广西医学,29(1):136.

[14] 尹伦辉.针灸结合温通膏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2):140~141.

[15] 郭爱松.针灸结合整脊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5):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