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范例6篇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1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针灸;学习;误区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圣克鲁斯.董氏奇穴针灸学习心得[A].首届国际董氏奇穴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149-150.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3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医院;针灸医生;现状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52-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ZHAO Jun1, SHI Xuefe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analyze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Methods: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1 152 acupuncture doctors in 15 comprehensiv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by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medical expenses, working intensity, monthly income and variation tendency of outpatient in nearly three years. Input data with ACESS and analyzed by SPSS 11.5 software.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11-20 one day most (account for 44.2%); the average fee of each diagnose was 19.32 yuan, 55.1% of the doctors reflected work intensity strong; the count of doctors whose monthly income between 1 000 to 1 999 yuan was most (account for 50.4%); 62.2% of the doctors considered that the outpatient count increased in nearly 3 years. Conclusion: The low income level, strong working intensity is a popular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doctors in our country, so we should expand the scale of acupuncture, strengthen the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investment; mak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elastic collect fees et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Key words] Hospital; Acupuncture doctors; Current situation

古人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学作为我国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在现阶段发展趋势不明朗,关于从事针灸业的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较少,虽然国内已有些针对针灸医生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论文,但还没有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针灸医生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正是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针灸医生日均诊疗人数、每次诊费、工作强度、月收入等调查,了解针灸医生工作现状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科学建议,促进我国针灸业更好更快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共1 152名针灸科医生。其中,男性590名,占51.2%;女性549名,占47.7%(注:13名医生未填写性别),平均年龄为(39.18±9.03)岁。

1.2 方法

采用多级群体抽样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1 152名针灸科医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完毕后由省针灸学会将调查表报送中国针灸学会。ACESS录入数据,SPSS 11.5进行分析。并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与全国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按照全国(中)医院的实际分布情况[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日均诊疗患者数

调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各级医院针灸科医生日均诊疗患者数均在11~20名者最多,占44.2%(509/1 152),其中东部38.3%,中部44.3%,西部最高为53.7%,而日均诊疗人数在30人以上者,东部占12.3%,远高于中部地区(7.8%)与西部地区(6.4%)。

2.2平均每次诊费

医院针灸科医生的每次诊费因医院类型、级别及所在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为19.62元,低于中医院(21.11元)。三级、二级、一级综合医院平均诊费相差较多,分别为25.41、20.94、16.15元;相应级别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则为25.82、20.80、17.80元,有类似差异。调查发现中部地区综合/中医院平均每次诊费最高,为21.2元/26.7元;西部次之,为19.46元/20.80 元;东部最低,为18.40元/16.22元。

2.3 医生工作强度

超过50%东、中、西部针灸科医生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发现: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只要级别越高,反映工作强度大的医生所占比例就越大。如三级综合/中医院医生占60%以上,二级占45%以上。一级医院只有不到1%的医生反映工作强度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月均收入

调查显示50.4%针灸科医生月收入在1 000~1 999元之间。但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者分布则有明显地区差异:东部最高,为12.0%;中部次之,为9.4%;西部最低,只有2.4%。见表1。

研究发现47.9%的针灸科医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东部比例最高(50.0%),西部次之(47.9%),中部最低(44.3%)。只有6.3%的医生认为收入水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见表2。

2.5 近三年门诊病人量变化趋势

62.2%的针灸科医生认为2008~2010年门诊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增设了特色门诊、聘请知名老中医及改善了硬件设施等;而12.1%医生则认为2008~2010年针灸科没有特色门诊、硬件设施差、群众知晓率低,门诊患者量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是目前针灸科医生反映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3.1劳动强度大

第一,针灸技术本身特点。针灸学习,是缓慢过程,从接触到掌握并精通,需要付出巨大脑力与体力,故年轻医生在学习及应用过程感到异常辛苦;鉴于“名医效应”,名、老专家坐诊常出现“门庭若市”现象,其出诊后经常感到工作量过大[1]。

第二,针灸科门诊量增加。针灸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高于全国综合医院医生的人均门诊量[1],在客观上加重了工作强度。

第三,针灸科现状。科室规模小、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的人才补充[1]是长期困扰针灸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门诊量增加,人才匮乏,自然会加重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2]。

3.2 收入水平低

主要由针灸收费价格不合理导致。目前,针灸科每诊收费平均为20~30元,专家指出这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更无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人力资源高价值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在中医领域,特别是针灸发展方面却未能得到体现。

两种经济体制的挤压决定了针灸科收费制度处于尴尬境地。计划经济强调医疗公益性;市场经济重视医疗设备扩充,忽略医疗知识价值发展策略。这使得针灸这一专业性治疗费用的定价长期处于低水平。政策的不合理导致针灸业提升空间极为有限。如今,经济效益与学科知识价值背离程度与日俱增,使得专业价值及医生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体现。针灸治疗过程的劳动价值并不是机械操作可以比拟的。对所有人所有项目统一定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直接抹灭了学科内蕴的知识价值[3]。

4 建议

针对针灸业发展,笔者资历尚浅,但也认识到现存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扩大针灸科规模,加强针灸科室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②围绕诊疗费用研究卫生经济学,根据成本核算与患者接受水平,制定合理收费标准;③分级管理,弹性收费:不同级别医生收费不同,体现针灸技术价值,激励年轻医生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诊疗费用,门诊量少的年轻医生可按比例降低收费[4]。

[参考文献]

[1] 曾光,石学峰,胡凌娟,等.我国医院针灸科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7):442-445

[2] 孙华.针灸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针灸,2006,26(4):233-235.

[3] 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药通报.院士论坛,2002,1(3):1-4.

[4] 程薇,房耘耘,许祝愉,等.中医医院的中医服务与人力成本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6-29.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5

如今常用“针”而少用“灸”

针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与“灸”相互间可立可破。“针”是以各类针刺工具对穴位刺入或按压进行治疗,“务”则是以可燃烧物对穴位烤灼。通常多用艾绒或其他可燃药物。还有在针刺的同时用艾绒在针柄燃烧,致使穴位传热的治疗方法才是名副其实的“针灸”。

相传针灸治疗是上古伏羲氏发明,素有“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的说法。但彼时的“针”应是石制,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以骨、竹向金属针过渡。这是从“砭石”诊病的典故中流传下来的,这种以石当针刺激穴位始称“砭刺”。至于“灸法”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出现了,针与灸配合使用则是原始诊病发展的又一高度。

秦汉以来的古典医学著作中多有研究针灸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经络循行以及病候、腧穴、针灸方法等章节;在《灵枢》中对针灸的治疗方法有更具体的理论,称之为《针经》。

汉代《黄帝八十一难经》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较早记载针灸的理论古籍。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有许多针灸处方,以针灸和用药配合治疗。自此,针灸学便成为用药以外的最重要科目,理论典籍不断丰富,历代不断研究完善。以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作为标志,奠定了针灸学在医疗中的地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医学著作。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以大量篇幅介绍灸方九十九条,是研究灸法临床应用的法典。

唐代最重视针灸,出现诸多理论典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典。李世民还下旨叫甄权等医学名家们对前人的针灸典籍进行整理,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等都是有关针灸的理论书籍。唐代的太医设有针灸科,设“针博士1人,针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20人,针生20人”,把针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用药同等的境地。

五代以后,针灸学几乎是医生的必修课,辽、宋、金、元时期的太医院曾经分设“针”和“灸”两科。

宋代王惟一在经穴方面确立了354个,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个铜人供针灸穴位参考。

金代何若愚创立“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等都是有关针灸的高超针法,元代滑伯仁著有《十四经发挥》。

明代不但对前世针灸典籍整理研究著述丰富,在针刺手法方面也不断创新提高。以陈会著《神应经》、徐凤著《针灸大全》、高武著《针灸聚英》、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吴昆著《针方六集》、汪机著《针灸问对》、张介宾著《类经图翼》、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等书籍标志着此时针灸学的高度发展,而《针灸大成》则是对针灸学的所有文献总结。明代的针灸在北京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问,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其神秘的穴位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之一。

清朝是中医针灸的灾难时代

直至清乾隆年间,针灸科的发展相对平稳,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传承状况。当时的太医院设有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但到嘉庆二年(1797)有了变化,痘疹科与小方脉科合并,口齿科与咽喉科合并为口齿咽喉科,使数百年来的十一科减为九科。嘉庆六年(1801),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军旗绰班匠应差,使得正骨虽属医科却栖身养马衙门。道光二年(1822),将太医院针灸科裁撤,令针灸科永远停止。这就是直接导致针灸科在内廷以及官方消失的祸根,但是究竟为何要裁撤针灸科,还确定永远停止呢?至今让人琢磨不透。

据《太医院志》记载:“道光二年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这就是道光帝裁撤针灸科的原因,他是从来不知道针灸在治疗方面的优势?还是对针灸恐惧?目前,没有可靠资料来下定论。

但皇帝惧怕针灸并非始自道光,历朝历代君主都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三国时的华佗给曹操诊病用过针刺,疗效虽好,曹操终存疑虑,担忧被害,最终对华佗下了毒手。由此推及道光帝裁撤针灸科似也可理解。不过这道圣旨还是肯定了“针灸一法,由来已久”,是因“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才废止。这或许是害怕以针灸行刺,因为道光帝曾目睹嘉庆帝遇到的两回行刺,再加上他一向多疑。实际上皇室成员及高官显贵也大都恐惧针灸,至此针灸在北京中医界的地位一落千丈。

时值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阶段,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及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的传入太医院裁撤针灸科后,中医只能在用药方面努力提高发展,针灸的研究则逐渐停滞。从清代编撰针灸典籍远不及前朝来看,此时的针灸学科不但没有发展,甚至被排抒得还不如骨伤按摩等科目。针灸最终只好在家传的乡医和游走的铃医界中,惨淡落脚儿,聊以为生。针灸疗法尽管在内廷以及上层社会中消失,但在民间依然得到传承。而针灸科在太医院永远停止后,此后的太医院再也没有传承针灸的线路,以至北京所有的正统儒医和部分堂医大多不擅长针灸,后世的儒医们甚至还有排斥针灸的倾向。

1912年,宣统帝逊位改元民国,北京的针灸科略考好转。一些家传乡医和擅长经穴的堂医们又开始利用针灸治疗,而患者却多为平民阶层,官员绅商阶层以及闺中女性患者依然不用针灸治疗。直到上世纪30年代后,钊灸治病在北京城区才逐渐被大部分患者以及儒医界接受。从事针灸科的医生们文化程度一般,针灸治疗方面还是局限在临床救治,在配合药物治疗以及学术研究方面依然比较薄弱。北京当时最著名针灸大夫是王乐亭先生,他的诊所开设在宣武门外校场六条,每天患者不断,被誉为“金针王乐亭”。

解放后,针灸科在北京中医界飞速发展,不仅国家医学院正式设立学科,还把很多长期在民间行医的老大夫吸收到国营医疗单位,经过基本医学培训后再有计划地安排临床教学,使得众多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都能掌握针灸治疗。

在推广农村赤脚医生的时代,北京城郊所有的医生几乎都学过针灸疗法。但是这样一窝蜂地推广也使一些独特针灸技法失传,如在治疗儿科方面的“皮针”,以及用大针刺舌救急等技法。后来则形成毫针刺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在灸法方面却逐渐减少。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针灸推拿 教育改革 继续教育

建国以来,针灸推拿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中医院校在培养针灸学专业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时数的限制,包括在中医学课程内的针灸学教学学时很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针灸学教学的新路子。为此,近年来我们在针灸学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针灸推拿教育规律的认识,一直处于研究和探索中,对针灸推拿的事业发展,我们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针灸推拿教育该怎么走,怎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确实值得探讨。

本人长期在针灸推拿的教学一线,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对于针灸推拿教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有比较深的了解,特在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1 社会对针灸推拿的认识需要改变。针灸推拿属于中医的范畴,但与中医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医和针灸推拿的诊断依据是一样的,但治疗却不一样,中医是以处方用药为主,而针灸推拿是以针刺和推拿为主。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真正用针刺和推拿治疗的为数并不多,这就极大的限制了针灸推拿事业的发展。而针灸的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也很少人知道。正是因为针灸推拿地位的特殊性,现在真正从事针灸推拿工作的人是越来越少。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2004年我国针灸科人数较10年前下降了45%,比2002年减少了51.5%。下降速度是明显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针灸中的“烧山火”、“透天凉”等针法和飞针、芒针、火针等技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 教学上的误区。据了解现在中医院校中针灸推拿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这是现在中医院校的通病。据了解现在针灸推拿教学中,公开课程的课时占30%,西医课程的课时占30%,中医课程的课时占20%,而针灸推拿的专业课程只占20%,课程设置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针灸推拿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教育要以质量为重,注重培养以临床能力为考核核心的高尖人才。中医又不同于西医,特别是针灸推拿与西医更是难以沟通,所以有必要大胆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把公共课时和西医课程进行精简,腾出更多的课时用于针灸推拿专业课程。5年制针灸推拿本科教学中西医课程,只保留人体解剖学,将西医诊断和西医内科合并为西医概论学,将病理学和生理学合并为病理生理学等等,除人体解剖学为必修课外,其余西医课程均为选修课,把西医课程的课时降为总课时的15%。公共课程的课时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减少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课时,使公共课程的课时也降为总课时的15%。这样可以使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50%,这样才能体现出针灸推拿的教学特色,学生才能更多的掌握针灸推拿专业知识。而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理论讲授占课时的比例为50%,实践能力的操作要占到40%,实验课时为10%。近几年来我校针灸推拿学生的实践(如点穴)考试,情况很不理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影视、动画、图像等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较彻底的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结构层次一一展现出来,充分传达教学意图。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制作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特色。重视针灸推拿专业学习讲座。如条件允许,可在针灸推拿教学中,大力引进讲座形式,固定二周一次的专业讲座模式,可聘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以讲授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运用,治疗相关疾病的经验心得,针灸推拿在科研领域中的进展,针灸推拿的特殊针法和技术等等,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对针灸推拿治疗疾病的信心,效果是可见的。重视针灸推拿专业的后期教学阶段,也就是实习阶段。以12个月为基础,合理分配实习时间,以中医内科、针灸科、推拿科为实习重点,时间各占三个月,总计9个月时间,其余三个月,由学生自主选择科室。学生首先在中医内科实习三个月,掌握诊断疾病的能力,在针灸科和推拿科实习掌握治疗疾病的能力,其他科室的实习也以掌握诊断疾病能力为主,具体由学生所处的地域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由学生自行确定相关科室。

3 针灸推拿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思考。正确定位针灸推拿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对于我们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针灸推拿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以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费用低廉为依据,将针灸推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或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针灸推拿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科学规划。各省要尽快成立专业的针灸推拿医院,在国家大力推行社区医疗的基础上,每个社区医疗站增加一名针灸推拿专业医生,在执业医师目录中,增加针灸推拿医师,明确规定针灸推拿的治疗以针灸推拿为主、处方用药为辅。大力宣传针灸推拿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比如目前《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规定的3966项中;针灸推拿中针灸埋线疗法、穴位治疗和推拿手法在不少地区都没有收费标准,这对于开展针灸推拿工作极为不利。

国家重视、政策的支持加上社会对针灸推拿的认同感的不断加强,使针灸推拿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终得到普及。

4 针灸推拿的继续教育问题。针灸推拿继续教育对于针灸推拿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针灸推拿的生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很快的,单纯依靠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跟不上前进的步伐,所以必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针灸推拿继续教育的母体应该是针灸推拿学会,作为开展针灸推拿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的针灸推拿学会应该具备如下主要职能:

开展省内外针灸医学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针灸课题的研究和科学考察活动,编辑出版各种针灸书籍、学术期刊、文献资料和音像制品:加强医学科技的培养人才力度,推广针灸学术成果,不断提高针灸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开展针灸临床及针灸医学科学普及活动:组织会员参与科技决策论证、法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等,接受委托承担针灸科技项目评估、成果鉴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开展针灸器材的研制、开发、评审、监制及推广应用工作,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传授最新针灸推拿方面的医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