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范例6篇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范文1

在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以下简称MWCS)上,华为运营商BG ICT首席技术官王纪奎表示,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要满足这种ROADS化的用户需求,数字化转型之路已经开启,大数据正在成为数字化转型使能的关键所在。

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

行业的颠覆和重构早已开始,全方位客户体验、灵活高效的业务流程、智慧化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商业模式被各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为其转型战略的核心,而这些方面的基础则都是大数据。

用户行为和需求的变化已成为电信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如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所说:“要做可靠的数字化服务专家。”运营商向数字服务提供商转型势在必行。从语音、短信、宽带服务等简单的传统电信业务转变为提供音乐、物联网、视频、智能家居等多样的数字业务。

在产业环境正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契机下,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60%的企业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而在电信行业,预计到2024年,包括数字媒体、云服务市场、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电信行业数字化转型将酝酿超过15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机会。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各级公司已经将大数据作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战略性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试点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以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创造新的利润点。

把握大数据引擎

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电信运营商坐拥社会化的信息传输管道,是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的天然平台和中心,拥有无可比拟的海量数据。

对于大数据的整合和挖掘深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新的运营模式、应用和新的业态的出现,运营商目前对于大数据的的应用提升了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若要登上互联网时代的高地,在华为看来,要做国家ICT规划师、成为全业务运营商、数字使能运营商与智能管道运营商将是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战略定位。

“从数据、到洞察、到形成商业模式,华为在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各个阶段愿为运营商业务运营、业务调度提供大数据分析的综合平台解决方案。”王纪奎表示。华为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FusionInsight,正是基于华为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深刻理解,深谙行业ICT转型的需求,通过联合创新、深度探索运营商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而提出的。

为了帮助电信运营商要真正利用自身海量的数据资源优势,将数据分析运用到实际运营中,以进一步提升业务模式、利润及用户体验,华为FusionInsight大数据解决方案自设计之初就是以业务为中心,真正形成业务驱动的大数据架构,为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华为FusionInsight大数据解决方案包括多个平台。其中大数据基础处理平台提供海量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存储、批处理、内存计算和实时流计算的能力;大数据洞察平台提供百万维大数据特征的提取、管理、建模的能力,使客户更专注大数据业务开发本身。

王纪奎介绍,目前,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通过建立融合的数据模型,可提供超过900种数据适配模式,为运营商的数据整合和处理效率获得30%的提升。

在平台层面,已经聚合了超过1000家合作伙伴,包括500种数据产品,具备超过300个开放的API接口,能够为运营商更方便地使用大数据提供快速部署能力。在智能控制中心层面,3000多个客户标签和300多个业务知识的形成和积累,能够为客户提供小时级的分析能力以及数百万/秒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拥有多种成熟、高效、灵活的方案实践和场景,华为大数据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运营商把握大数据这一业务发展的引擎,引领电信大数据应用的方向。

为运营商谋数字红利

在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方面,华为认为,电信模式、平台模式、数据模式再到全连接模式,是电信数字化转型呈现出的四个主要阶段。全球运营商分别处在不同的阶段。虽然全球的运营商在转型架构方面目标统一,但是,不同运营商实施的步骤和发力点却各有异同。

与国外相比,国内运营商从大部分收入以传统语音、短信等基础服务为主的享受“人口红利”的阶段,已经迈向了以语音和数据业务为主的“流量红利”的阶段,但仍不如国外运营商所享受到的效益高。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催化下,运营商要享受互联网模式的“数据红利”还有很多路要走。从智能运营、企业数据运营到为数字转型使能,大数据价值的实现要求运营商逐渐开放分析结果、开发分析能力,最终引导数据运营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形成。

数字化转型范文2

4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化转型大会在杭州举行。这是一次以“加速数字化业务转型”为主题的VMware大中华区经理人高峰论坛,业界大咖云集,VMware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VMware产品与云服务首席运营官拉吉夫・洛马斯瓦米(Rajiv Ramaswami)等都亲自到场,并发表演讲。

Vanson Bourne的调查报告《拥抱数字未来》显示,73%的企业负责人表示,集中化的技术战略是企业的第一要务,IT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同时也是引领企业创新的核心。数字化不是明天,而是现在。

这四个问题不可小觑

每个厂商都在说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都宣称自己是企业数字化的好伙伴、好帮手。VMwar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尊华在会上明确表示:“未来两年,我们数字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业务敏捷性,改善移动体验,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强客户的信任度。”

在通往数字化企业的道路上,必须优先解决最迫切的四个问题,即数据中心优化、多云的集成和管理、改善数字化空间体验,保证企业的安全。

具体来看,数据中心是企业数字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优化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要革新基础架构,实现IT自动化,更好地支持传统应用与新应用。VMware的成功经验是,以软件驱动为核心,利用其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全面解决方案,让业务上线更灵活,同时节省空间和各项资源。

未来,用户需要运营的不仅是一个私有云和一个公有云,而是面临多云的复杂性挑战。VMware的调查显示,67%的用户表示其未来的应用环境是多云的环境。VMware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和跨云的管理,可以简化多云的应用,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企业的办公环境一定是全数字化的,简化应用的访问和管理,实现端点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这是大势所趋。郭尊华举例说,一家拥有几万名员工的保险公司,要对所有员工的终端设备进行统一管理,让企业安全策略落地,它最终选择了VMware Airwatch 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达到了提高生产力、辅助创新、保证安全的所有目标。

在云计算时代,安全必须以应用和用户为核心。企业应该建立面向应用的安全防护网络,简化合规性的实现,同时保护用户的端点安全,从而建立起基于应用和用户身份的新的安全边界。

郭尊华表示:“VMware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强化软件定义、深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也得到中国用户的高度认可和重视。VMware致力于和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云计算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同时加快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数据中心的现代化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简单一句话,就是IT基础设施的现代化。VMware一直是数据中心现代化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与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一起提供优化的云化解决方案,以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拉吉夫・洛马斯瓦米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业务敏捷性,为创新铺路。”VMware的调查显示,数据中心在云化之后,敏捷性可以提升70%,成本效益增加57%,应用创新的速度提升47%。

对于用户来说,VMware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自下而上的集成式的体系架构,从支持最底层的各类硬件(包括超融合架构),到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再到上层的统一管理,不仅为企业的数字化业务提供支撑平台,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

“我们不仅可以支持第二平台的传统应用,也可以支持第三平台的云原生应用。”拉吉夫・洛马斯瓦米举例说,“VMware vSphere可以支持基于虚拟机和容器技术的应用,而全新的Photon架构可以支持不使用虚拟机和容器方式的新应用。”

VMware NSX网络虚拟化平台是VMware公司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品线之一,它不仅承担着网络虚拟化的重任,而且也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安全基石。VMware正将越来越多的安全功能嵌入到VMware NSX中。

谈到VMware NSX的与众不同之处,拉吉夫・洛马斯瓦米表示:“

我们致力于在基础架构层面植入最基本的安全功能,从设计之初就保证整个架构的安全,而不是在出现安全问题后再进行补救,做事后诸葛亮。”

一般的安全软件不是运行在主机上,就是另外单加一层安全保o,比如防火墙。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主机上的安全软件对应用具有很好的可视性,缺陷是一旦主机受到损坏,安全也难有保障;防火墙虽然与主机进行了隔离,但又不知道应用发生了哪些变化。VMware NSX既能确保任何时刻的安全,又具有全面的可视性。“不管应用是在云中,还是在本地的虚拟机或容器里,VMware NSX提供的安全保护没有任何差别。”拉吉夫・洛马斯瓦米表示,“我们全面地考虑到了用户、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目前,全球已经有7.5万家企业用户选择了VMware提供的融合或超融合架构,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的云数据中心客户。拉吉夫・洛马斯瓦米介绍说:“很多企业客户已经接受并采纳了超融合。不过大量超融合方案是用来支持一些单独的应用,而不是作为整个企业的基础架构平台。”

五大不实传言

VMware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在会上的演讲主题很特别――IT界的五大不实传言。从当年掀起虚拟化的革命开始,VMware注定要“特立独行”,不管是掌声还是质疑,VMware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从虚拟化到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最终实现企业的移动化。

下面就来看看帕特・基辛格所说的五大不实传言。

第一,双模式IT是最佳战略。

不管是分析机构,还是一众IT厂商,现在都将“双模式IT”作为分析和开展业务的立足点。但是,帕特・基辛格认为,企业人为地将IT团队分成负责IT运维和业务创新的两支,显然会造成内部的纷争,不利于管理。VMware的看法是,所有领域其实都需要创新,企业要在一个统一的组织架构上进行创新。

第二,企业的一切应用和数据都可以放到云上,本地的数据中心要尽快拆除。

那些“生长”在云上的企业认为,其IT可以由第三方帮助运营,所以企业自己不必自建数据中心,只在需要时能拿到相应的结果即可。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啊。

但是帕特・基辛格提出了4点疑虑――成本、性能、合规性和隐私。有哪个企业能够不考虑或忽视这4方面因素吗?如果你可以做到,那么就可以安心地放弃你的数据中心。

帕特・基辛格指出,大多数用户需要的还是一个混合云的环境,公有云和私有云和平共生,发挥合力。云和数据中心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5年前,花旗银行还说,永远不会使用公有云,所有与用户金钱相关的数据都会存在本地数据中心。而现在,花旗银行的移动业务和前端应用都使用了公有云,为了保持业务的敏捷性,还与VMware合作,将数据中心打造成供内部使用的私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在花旗银行实现了共生。另外,强生公司从SAP入手,将最关键的应用放到了与VMware联合打造的云平台之上。

VMware已经开始执行有效的混合云战略,并与IBM、亚马逊AWS展开深入的合作。VMware的调查显示,到2030年,公有云的比例为52%,而私有云为29%。

帕特・基辛格认为,未来10年将是一个混合云的时代。而VMware也做好准备,以VMware Cloud Foundation、超融合、 vRealize Cloud Management为核心,让企业的上云之旅更从容。

第三,IT部门必须加快速响应速度,才能保证安全。

帕特・基辛格说,安全也要转型。速度并不是核心。当前,在用户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安全保护也是支离破碎的。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大量的单点安全方案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实现简化。安全要以用户的数据和应用的安全为核心,简化安全架构,将一些基本的安全功能嵌入到基础架构中。比如,VMware NSX就包含了很多安全功能。

第四,企业不能拥有消费者级的移动性体验。

作为消费者,我们都知道如今下载一个App是多么方便。企业内部拥有许多孤立的小环境,大量不同的桌面和应用,想拥有消费者级的应用体验,又谈何容易。

VMware的办法是简化企业的应用环境,将各类设备、安全认证和管理全部整合起来。VMware Workspace ONE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将消费者应用的简单与企I级的安全性完美结合。

第五,所有应用都由容器构建,VMware变得无关紧要。

数字化转型范文3

其中,Gartner在评点2016年政府部门十大战略科技时提到,2016年出现了四个最新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大幅提升政府的绩效,分别为:“分析数据无所不在”、“智能机器”、“软件定义的架构”以及“风险导向的信息安全”,这每一样都可能为监督、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及财务实务带来挑战。

9月29日,致力于电子政府和数字政府策略、社交媒体策略、开放政府、云计算、IT商业价值以及科技对政府未来的影响研究领域的Gartner研究公司管理副总裁 Andrea Di Maio接受《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专访,就“政府数字化”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中国信息化》: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IT项目,那么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呢?

Andrea Di Maio:有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是对于数字化转型理解的缺失。许多人将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解为提供了更好的线上服务,或者说打造了所谓的线上平台。还有人认为它可能会涉及大量传感器的使用,其实都不尽然。实际上数字化转型事关来自各种不同资源的数据,这些来源包括政府各部门、市民群体以及整个城市所安装的传感器。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的价值,从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二是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领导力问题。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当然要有一个人充当主要角色,领导全面转型。不过,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把这一理解复制到每一位政府部门领导者头脑中,让他们充分理解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根据数字和数字化的内容来应用和行动。

总之,一方面是如何去正确理解并合理使用数据。另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政府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机构进行,而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所有政府相关部门都需要打造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信息化》:除了您刚才提到的这些因素,政府的IT基础架构,包括治理模式是否是制约因素呢?

Andrea Di Maio:我认为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数字化转型的限制因素。IT的基础架构会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效率,这对政府服务效率是一个制约因素,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IT技术架构,服务可能就会打折扣,效率也会打折扣,更谈不上数字化转型了。在我看来,基础架构方面有一个问题,现在一提到政府数字化转型马上就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架构投资。政府可以做这样的投资,但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利用数据和政府全部门参加的话,只有硬件和基础架构方面的投资,对于政府数字化转型是无效的。

《中国信息化》:今天我们多次提到政府数据开放,那么政府数据开放和开放政府两者之间有何不同?

Andrea Di Maio:政府开放数据是开放政府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开放政府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提法。

《中国信息化》:在中国,数据已经进入了商用阶段,随着许多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落地,数据商用也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这种数据商用模式和政府数据共享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ndrea Di Maio:目前的数据开放,面向的应该是社会上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个人和企业对政府开放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应用。您认为数据的商业化时代正在开启,但我认为这在9年前就已经开始。不过,即便有很多咨询公司或政府工作人员对开放数据和开放数据带来的商业化价值进行了大量宣传,但非常不幸,到目前为止还没能看到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现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开放数据比较集中的价值体现,是在政府运作的透明化方面,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反腐。再有就是来自记者方面的一些公开数据的报道。所以说过去的9年间,真实的现状是,很多政府甚至丧失了对数据开放的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开放了一些数据,却没有看到预期价值。所以说数据正在经历一场转变,本质上是从过去的无人使用开放数据,到现在政府希望看到关于数据新的价值。

所以说这样的转变会让更多的政府看到,他们真正应做的,不仅仅是像北京、贵阳那样把数据开放出来让别人使用,而是政府自己如何使用数据,并且基于此数据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要说服其他人使用自身所提供的数据,你首先要自己把数据用起来,并真正地体会和欣赏数据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然后才能让第三方的企业、组织、个人使用数据并发现其价值。这样循环的结果是,政府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也许会逐渐打破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界限,使这一界限越来越淡薄。

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数字化转型,尤其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正在进入一个转折点。过去政府是开放让别人用,现在政府得先学会自己使用这些数据。从数据的提供者转变为使用者,甚至使用第三方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是真正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这种数字化转型会形成一个虚拟的圈,政府在自己使用数据之后,会有更多的外部人员和组织来使用。这是当前市场上尚未看到的现象。

我们知道刚才所谈到的数字化转型和开放数据,对政府而言都是显著的转折,而政府自身没有办法进行这样的转折。外部事件导致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让他们真正开始使用这些数据。而这些外部事件是政府遇到的特别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要静下心来看一看,可以利用自身数据做些什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在这样的使命驱动下,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够开始。如果说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我认为政府不可能有数字化转型的起步。

政府工作人员在遇到比较棘手和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他们最终会趋向于寻求数字化转型去解决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公安系统在遇到较大的恐怖主义的袭击,或者压力的情况下,它就会寻求数字化转型。

另外一个领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医疗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成为社会和政府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此情形下,政府不得不开展数字化转型,进而在人,尤其使老年人患病之前做好预防问题。另一方面,比如说某些政府正面临着高层次的反腐斗争问题,某些政府面临税收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挑战,还有社会福利方面的发展,甚至是招投标方面的透明化等这些非常棘手的情形之下,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会更快一些。

《中国信息化》: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对政务云的需求爆发,您怎么看政务云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及未来的应用走向?

Andrea Di Maio:首先,云计算或者说云服务,可以让创新变得更为容易。在刚才所说的开放政府的情景下,大量的数据被开放,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很多应用系统去接入这些数据。而上述数据和应用系统都可以通过云的方式来提供。

我想提其中三个风险,其中有一个很好理解,另外不一定很好理解。第一个是安全,在云上,无论是数据还是应用,我们能信任不在本地的东西吗?你看任何一个公开的调研都可以发现,政府自己运行的基础架构和托管在公用云中的基础架构,后者比前者要安全得多得多。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基础架构的云供应商经过许多时间才能打造出来安全的声誉,这就是他们的立世之本。

第二个是关于数据所在地的问题,当然这是由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所决定和规定,但它的本质就是,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是否能接受数据存在异地或者不在自己辖区范围之内这一情况。当然对于那些可以被开放的数据,这一点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于市民个人化数据以及部门敏感数据,这应该是一个关键考量。即便是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有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数据的加密。数据是以加密的方式诉诸异地,它的秘钥掌握在政府手里,所以无妨。

数字化转型范文4

在人们谈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去中心化”议题总是会被提及。企业生产式、产品交付模式、业务管理模式等环节的去中心化,不仅仅需要借助IT手段得以支撑,同时“去中心化”的价值体现也必须依赖IT技术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对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的信息捕捉,还是聚焦创新的个性化交付模式,企业只有具备深度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端到云”的IT技术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数字化转型中的“去中心化”商业变革。

生产“去中心化” 数字化是唯一解药

无论是传统的零售实体企业,还是依托网购平台孕育而生的淘品牌,无一例外都要面对产品个性化和生产产能之间的博弈。想要在按需定制的基础上,既满足成本上的考量,又要满足快捷的商品交付,如果不借助智能化的数字生产方式,几乎是一个无解的空想。

企业借助物联网相应技术,能够时刻感知生产流水线的运转状态。企业通过相关技术,将远程部署在企业生产现场的物联网感知设备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这能够为企业相关的运营管理人员提供近乎实时的生产信息分析。

这种针对生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实时感知,让生产企业能够精准的获取当前的业务状态并制定决策。与此同时,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领域中,被广泛提起的信息物理系统,需要依托开放的IT基础架构和物联网感知设备,将传统的生产业务环节实现一个完整的、一一对应的数字化虚拟场景映射。

交付模式“去中心化” 数字化创造新体验

数字化转型中,生产模式的“去中心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服务交付模式的“去中心化”。从仓储跟进电子商务,到零售店铺数字化改造,最终实现围绕客户生活、工作轨迹的全渠道营销。连锁零售企业在应对“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希望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天猫、京东以及唯品会,已经成为各大连锁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原有线下实体店则充当着聚焦客户体验、实现深度营销服务的功能。O2O的模式,让线上与线下的服务资源得以整合。与此同时,原有线上购买线下递送的交付模式,也因O2O模式让实体连锁店不仅成为下线商品交付的一个接口,同时线上客户也有机会被引导到实体店,创造了二次深度营销的可能。

实体店的数字化改造不仅仅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服务体验,同时为连锁行业提供了整合所有渠道服务资源的“入口”。企业通过相关的技术支撑,让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快速构建起数字互动的线下营销互动体验场景。比如在服装领域正在兴起的数字试衣间等,这些物联网技术在实体店的应用,既确保了客户的隐私,也让客户第一时间对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

数字化转型范文5

[关键词]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

一、前言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其生产的“产品”是数据。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同时,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相对于生产制造业,具有批量小、复杂程度高、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数字化转型对不少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实验室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实验室战略、业务、研发、管理、服务、财务、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即可信任的数据,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而必须从行业整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场景。1.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尤其在推进生产、研发和贸易方面,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2.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数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领域,与检测息息相关。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疾控服务、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3.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行动协同等方面的诉求。三、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根据牵翼网2021年3月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实验室“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50.6%)、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49.4%)、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32.1%)、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22.2%)、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17.3%)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13.6%)。“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导致从源头上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技术负债”。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在这一点上,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实验室决策层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检测过程实时监控,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提高检测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实验室管理层关注无纸化,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出现超期、设备异常、耗材使用等情况及时预警;绩效管理;数据追溯等。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关注点是希望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选择扫描代替填写;借助系统帮助,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出错;与使用的其他系统,如OA、财务实现集成;实验室的IT人员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度可用;保障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经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此外,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此时,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优秀的定制化咨询,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项,有针对性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同时,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够为实验室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阵痛加以疏导,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四、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推荐路径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实验室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局部先行、管理预期、持续推进”的策略,从某些环节(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开始,充分建立内部信心,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提升转型成功率。1.总体规划。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数字化转型更应关注提升效率、服务体验、控制风险、客户管理、优化决策等方面,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形成新的业务价值。在摸家底阶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以完成包括业务流、质量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最终,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2.局部先行。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渐进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对于样品批量大、流转周期短、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应当考虑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伪手段。对于样品批量少、流转周期长、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场景不同,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持续推进,避免多头需求,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3.管理预期。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但决不是推倒重来。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出错率上升,反而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4.持续推进。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事实上,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对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转型首先“转心”,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才能驱动业务创新,完成变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认证协会.数字化实验室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认证协会,2020:2

[2]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3

[3]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1

数字化转型范文6

1 国内报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类型分析

1.1 国内报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2005年,是国内报业发展的“转折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体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调查表明,国内报业集团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营业额大量减少、经营不景气的现象,多数报社实际广告收入均减少10%以上,而且出现亏损将近一半的报业公司也不在少数。多数报业面临成本、读者分流、营业收入等困境。

在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国内各报业都以不同形式与新媒体行融合,报纸网络版、网站、手机报等新传播形式成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尝试。

1.2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类型

(1)以纸质报纸发行为主,带动网络数字版,数字报最终是为纸质报纸服务的。

(2)报纸网站相对独立,建设初具规模,报网各自发展,部分实行独立核算运营。

(3)其他形式的探索尝试。例如《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服务,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将纸质载体与互联网融合。前端是传统的纸质报纸,后端架设在“云”上。

2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国内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报业内容多媒体接触终端的开发、报业内容生产集成平台与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的建设、运营模式的电子商务化拓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1 通过网站建设和运营,初步实现报网互动,延伸了传统报纸的影响力

当前,国内多数纸质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推出了电子报、网络版。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感。例如,运营较为成熟的大秦网,依托纸质报纸的品牌影响力,立足当地,将自身打造成了报网互动的新媒体平台和极具影响力的信息交流平台。

2.2 新闻生产流程及终端的数字化成效初见端倪

2006年,国内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以来,各报业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在新闻数字化流程生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设计开发了报业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实现了新媒体采编流程信息收集、拼版及多通道的自动化。其4i(i-News手机报、i-Paper电子报、i-Meek网络数码杂志、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模式,使传统纸质报纸内容与新型数字报纸接触终端实现了对接。

2.3 融合形态新闻生产的探索

当前,国内多数报业的数字化探索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何进行资源共享处理、促进专业新闻生产与公民新闻生产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对策探析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借鉴报业转型成功经验,国内报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尝试。

3.1 深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我国报业的转企改制只是“改”在表面,并未触及报业体制改革最为基本的问题和矛盾,报业仍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并未完全市场化。当前,只有完成报业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重塑新型的市场主体才能进一步推动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就要使其更加多元化、市场化,因此,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报业的产权问题。也即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和转让权。

由于历史等原因,报业产权的变革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这也是实现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决策,应主要协调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二是通过探索创建适应我国传媒国情的传媒体制;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报业企业制度,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将报业推向市场,成功实现报业整体改制。当前,国内《中国保险报》、《中国证券报》、《电脑报》三家报业已率先完成整体转制。

3.2 着手打造全媒体产业链,挖掘综合盈利模式,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数字化转型的大形势下,多数报社都开始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搭建。于是,传统报业产业链原有的部分业主发生改变,传统的主营业务如印刷、发行等将逐步从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和脱离出去,数字化的采编流程,多元化的发行渠道,全媒体的融合内容形成了交错的新产业链。因此,要站在全新的高度统筹规划,力求整条产业链效益最优,这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1)打造品牌文化,加强全媒体品牌营销能力。对于正处在转型中的报业来说,品牌发展战略是其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报业来说,要实现盈利,必须要关注发行和广告两个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将为这两个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报业原有品牌是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建立起来的,往往已拥有稳定的受众群及相对固定的广告客户,在数字化全媒体品牌建设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品牌影响力,赢得原有受众、客户的基础上,延伸新辟领域。媒体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也有利于自身品牌在受众头脑中占据最佳地位。创建具有竞争力的全媒体品牌必须以受众为中心,确保受众在意识中形成其需求与全媒体产品的链接。全媒体品牌的建立要“独树一帜”,唯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和共鸣。另外要及时了解受众对报业全媒体产品传播效果的反应,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最后在受众与报业品牌之间建立紧密忠实的关系。报纸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有特定的形象为依托,在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将更好地塑造全媒体品牌形象。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了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活动识别三个要素,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口号、版面设计等加以实现。

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在价值体系、评判标准、产生过程都是不同的,品牌可以延伸,但更注要的是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发展,要用拓展的思维,考虑用新的途径实现报网新的品牌的建立,特别需要利用网络媒体尽可能获得新兴用户和新增点击率来实现品牌影响力提升。

(2)整合报业内部资源,建立全媒体整合数据库。报业资源的整合,包括内容资源以及客户资源两方面。资源整合及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报业实行精准化、全方位营销。

①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基于内容的数据库平台。全媒体内容数据库具有海量储量、媒体形式多样、方便快捷、资源可查找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国许多大型的报业集团都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与投入,并积极建立符合报业新闻信息传播特点的数据库,以适应全媒体的环境需求。全媒体时代报业基于内容的数据库建设要考虑信息策划、视角、专家解读等多方面,以期吸引受众、打造新盈利点。其次,要考虑信息内容及形式的分类,如,建立财经、科技、传媒等资料库,基于新闻内容形态,可对图文声像等进行分类存储。另外,数据检索功能要进一步强化,以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和关注率。

②建立基于目标客户的数据库。报业要发展,必须生产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产品及服务,报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消费者市场直接影响报纸销售,就报纸市场来说,其客户包括受众和广告商。在当前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开始选择性消费的时代,将报纸现有或潜在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及消费记录、习惯爱好等进行整理保存,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甚至在数据库中按照地区、收入、职务、年龄等条件分类挑选目标群体,可为报纸改进自身的内容生产和目标化营销奠定基础,同时受众的详细资料对于广告客户的精准投放来说也极有价值。也即读者数据库可以为报业带来“二次营销”的利润。

3.3 把握报业属性,创新全媒体内容,提升报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报纸内容,首先要明确一点,受众是主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可选择的信息途径越来越丰富,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媒体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兴趣喜好,归纳受众的年龄、风俗习惯、心理及知识结构,爱好等因素,用新颖、独特、原创的数字内容与版面来吸引受众。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应对不同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不同媒体间的竞争,要顺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资源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确切把握报业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自身所独有的竞争要素,才能在竞争中免于被淘汰。

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的生产,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报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创作风格特色化、有影响力及竞争力的新闻内容。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全新的融合新闻理念。融合新闻是新闻传播模式变革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媒介形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融合新闻则运用了全方位的技术和各种媒介介质来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了新的流程,这是一种重组也是一种合作。

融合新闻理念下的新闻报道也有别于传统方式,网络等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增强,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也要求融合新闻必须重视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受众资源。另外,融合新闻呈现了声像图文等多种信息元素,必须通过较好的策划才能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

另外,传媒专业新闻生产也逐渐开始与公民新闻生产进行融合。当前,在数字化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改变了新闻信息的形态,将传播变为了互动,新闻报道的方式也逐渐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

传统报业是内容生产商和供应商,新闻产品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要素,数字化的报业亦如此。内容的原创性是报纸发展的重要资源。报业与网络媒体相比,在人、财、物力甚至采访权上都处于优势,在各行业都逐步重视知识产权的大环境下,报业原创新闻“免费午餐”终将终止。如何继续开发和维护自身内容的原创性是报业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应该注重信息的独家视角和独家策划,形成自身风格,从而形成独有的市场竞争优势。

3.4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全能型人才

人才,是行业竞争的关键,报业更是如此。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对推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节约经费,除特殊岗位需要引进新的人才之外,对现在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报业的人才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