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课堂范例6篇

心理教育课堂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1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目前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素质不良的问题,更应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据全国高校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南京高校在一年内因心理问题自杀跳楼的就有28个,另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对就诊的大学生病例分析看,神经占大多数,比例为69.4%;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更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出现空虚、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失去自我,丧失信心,意志品质减弱,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化的激烈竞争。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也必须为这个宗旨服务。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化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很难设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能立足于当今社会?能在当今社会上有所作为?

毋庸讳言,现在就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的急剧变化,不能接受由高中时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就成了中等生。大学是个性发挥最自由的阶段,因此一些学习文化的优等生在一些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不足,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好像什么都看不惯,似乎处处都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屈。总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世界混沌一片。于是乎或是满腹牢骚,或是郁郁寡欢,或是喜怒无常,或是猜疑嫉妒,或是冷漠忧伤,或是孤独沮丧,有的人甚至跌入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竟成了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健康,影响了生活、学习和工作。

那么,心理健康或心理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都有哪些呢?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等提出了十条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应用。(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对此,学校体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自然、更有效、更有作为。

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着强烈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动作或是机械的练习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除了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外,还需要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当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某一动作或活动时,其中的喜悦心情将会促使自我水平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性格,当他再度面临新的困难或是挑战时,他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克服。获得这样良好的体验,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便会加强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不息。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种类和项目很多,其中有绝大部分活动是需要在社会性场合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学会等待和谦让以及忍耐,学会关心别人,还要具有竞争意识、团体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加以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得条件和机会。

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活动,可以刺激人们的情绪中枢,使参与者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和感受;适当的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人们不良情绪的产生;当参加一定量的活动后,体内的过多能量被消耗掉,能使人们感到放松、轻松;活动过程中,当人们获得成功时,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则会使他们更加活泼、开朗、积极、乐观及充满自信心。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天空;体育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景;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去改善学生心理是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对于急躁易怒者,让其多选择慢跑、长距离步行、打太极拳等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特别适应于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的急躁易怒者。

二、对于腼腆胆小者,让其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多安排一些单双杠、跳山羊、游泳、拳击等项目,培养学生去战胜困难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对于孤独怪癖者,让其可选择足球、篮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通过练习要求学生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克服孤独、怪僻的心理障碍。

四、对于缺乏自信者,让其选择跳绳、广播操、中速跑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因为这类项目容易使同学在肯定自我中成长,从而获得成功地满足感,从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运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能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基础。心理教育进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及心理健康有哪些具体的标准。体育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影响体育学习的不正常心理有哪些表现。体育教师把心理教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特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三、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激发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学习和参与的重要性),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包括:设计(体育学科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情况体现(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运动时的情况表现);解决方法和措施(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等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或课外体育辅导中,对那些体育基础和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或是拉长了脸,表现得不高兴、不耐烦的样子;或是凶神恶煞地训斥学生;或是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当众体罚、责骂学生。有为可悲的是,对这些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学生心灵的言行,我们一些同志不仅意识不到,反而当作“幽默”与“严格”而自鸣得意。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体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任重而道远,祖国在呼唤我们,孩子们在呼唤我们,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美 保罗·史托兹.逆境商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2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制订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残疾;无生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拓展到初中生群体,我们可以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定义为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具备一定的学习效率;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基本稳定;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主及定位能力强。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方式有心理压力增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对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出现抵触或消极情绪。

(2)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在与教师、同学、父母以及社会交往中他人的关系。

(3)青春期问题。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封闭自我、情绪不稳定、敏感,早恋等。

(4)挫折处理问题。初中阶段的挫折主要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

2.体育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原理

(1)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转移消极情绪。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的情绪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把烦恼抛到脑后,恢复情绪。

(2)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团体竞技的课堂项目,例如,拔河、篮球、足球等可以让学生在团体合作中,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流,有效克服孤僻、封闭的性格,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体育锻炼有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

3.体育课堂上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师在把握教学方向,设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

(1)注重教学中的心理调节。中学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上所述,那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调整。①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②根据情景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③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不仅是在体育课堂上,也包括日常学生生活中的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 体育课堂都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但这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3

关键词: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一、课堂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人为本,人格教育是共性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和重点引发的经济革命全新塑造全球经济的进步,必须引起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这实际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需要的人才能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善于交际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倡导人格教育,我们各学科“育人”的目的是相同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以文载道,明理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立志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二)、构造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焕发人的积极价值。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是指每个学生,指向他们的未来和发展。要树立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观点,教师为学生服务,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探索的精神,感染和焕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以学生怎样学习为主线,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好坏,关键看,学生是否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结果如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生心理,预防心理疲劳,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尝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点燃创造性学习的火花,给每个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智能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1、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有一节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分段朗读,突然一只皮球从窗口飞入,全班大乱。这时我沉着镇定,亲自把皮球还回操场,然后重新组织教学,把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朗读声中,这时常见的突发事件。类似其他的外来干扰或意外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教师则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善于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观察力,具有灵敏、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要善于从学生的细微的行为和表现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查他们的只是、智力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如有的学生疲劳时打哈欠,有的溜号时做小动作,有的走神时目光呆滞等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这些行为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态起伏,思想动向,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才能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始终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

在各种教材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寓意,孕育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做到三抓:一抓对教材本身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恰到好处的挖掘;二抓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三抓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做到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要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三)、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教师以身作则,发挥人格的影响力

教师的人格和感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里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情绪体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要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具、提前候课、具有良好的基本功等。总之,教师自己要热爱事业,要以严谨的人格影响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2、教师要和蔼可亲,发挥情绪的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情绪上的共鸣。教师只有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精神饱满地积极细致地讲授,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情绪高涨。其次要以爱感动学生,要用爱的目光、激动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如此,就会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教学要有情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法与否,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进行学习。首先要以饱满的真挚的情感讲课,每次上课时,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精炼简洁,言明意达,语言抑扬顿挫、音量适中、避免长时间的兴奋或抑制,使学生感到疲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教学方法要新颖,手段多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并且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掌握知识进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努力创造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因人而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心理素质。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4

一、以发展学生潜能、培训健全人格为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生”,胸中有法、有方可循。比如教学《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等一类课文,我们可以将“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面待苦难的精神”写进教学目标。

二、构建能激活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

⑴要主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求知”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师的知识的输出和呈现,往往忽视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受压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原则。

⑵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分为: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应该将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做到疏密相间。所谓有序性就是要求师生活动环环相扣;层次性就是要求教学过程此起彼伏,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整个课堂要呈现出双主体渐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创设能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心理氛围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首先要有新的学生观,即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需要保护的人。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其良好学习心理和学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自我表现的意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兴趣爱好是焕发创新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评比,创新小组评比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自身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不管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无多大意义,距离教师备课本有多远,教师都要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不全盘否定,不随意打断学生的质疑,更不能说:“这个问题下次再讨论”“你的提问没多大意义”,不能让学生因质疑得不好而失去质疑的兴趣。 课堂上要打破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给差生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并给予耐心的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提供能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成功,源于教师对他们努力发展的引导和他们对自身的期待。学生的期待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后,形成的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这一动力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终身发展。

⒈优化教师语言,与学生平等学习,建立自信

学生成功与否,教师起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虽然只有细小差别,学生会在不经意间找回自尊和自信,体验到一个“自然人”成长的快乐。如课堂上把老师提问变成“谁愿意与我们共享?”“谁能告诉大家”等,上课的开场白变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而不是“同学们配合我”,老师的建议可以说成“你们觉得怎样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的评价变成“你这样做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以上说法可能只是几字之差,但效果却截然不同,长此下去,学生就敢于表达,充满自信,学习欲望也增强了,自我成功的素质初步得到发展。

⒉在讨论中创设民主氛围,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国外一些教育家曾把交流分成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效果最差;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效果比第一种好些;第三种是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效果优于第二种;第四种是师生共同讨论,效果最好。所以,课堂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让课堂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⒊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后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教古诗文时,可采用背诵比赛的办法,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提高背诵的速度,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让同学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对课本中一些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易学,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渔夫的故事》等,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自读后用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5

从生理上说,中职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越来越明确的性意识及性冲动。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还相对不成熟,对身体发育产生的变化尚不能应付,甚至完全不知所措。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他们非常需要师长的指导。此时,教师应该认识到这种性意识是健康而合理的,中职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德育教师对班上学生的青春期现象不能大惊小怪,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告知学生异往经历的几个阶段,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对异性的懵懂情感。同时,以长者的身份列举青春期异往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教给学生与异往的一些正确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含蓄地暗示学生要把爱的种子珍藏好,不要轻易开启它,因为中学时代不适合它成长。在珍藏期间,它会对你散发出阵阵馨香。

二、利用哲学原理——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职学生,他们开始试着去探究自己,但是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很片面,一件小事的失败就可能使他们得出“我真笨,真丢人,别人都看不起我”的结论。而且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早期成长都受到过挫折,他们曾经梦想成为人见人羡的大学生、学识渊博的作家、风度翩翩的外交家,但这些理想似乎随着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而破灭了,从而他们遇到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煎熬。德育课中有关哲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课堂中,笔者利用哲学中的许多观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例如,“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塞翁失马”等,鼓励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变化和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接纳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学会“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做最好的自己。

三、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与宽容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职学生,从心理上很想脱离成人的保护。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社会,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中职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呈现形式上的疏远与本质上的自立的特征。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在现实生活中就会造成学生与父母的矛盾,这时除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外,他们更需要尊重和理解。而教师要利用课堂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会感恩和宽容。

四、调解内心矛盾——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中职学生内心强烈地希望与人交往,渴望被同龄人所接纳,希望自己的体貌、智慧和能力得到同龄人的重视和赞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不再满足于儿时玩耍的伙伴关系,而是渴望有一个能理解他、帮助他的好朋友。对自我意识原本就有偏差的某些职校学生而言,这一矛盾如果不能被理解或得到适当处理,便很有可能造成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影响其生活情绪和社会适应,形成诸如孤僻自闭、随意交友等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因而,教师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择友观。

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6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心理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时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暗示,能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心里暗示只是训练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紧密与训练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其作用。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容上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在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一直沿袭以“传授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种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目标阶段性,注重学生在校期间有形的显在价值效益,忽视了学生心理感受这一无形价值的潜在意义,缺乏对学生运动能力及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缺乏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推行运动教育,沿袭运动铸型教育,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教学组织严密、课堂纪律严格、体育教学程式化、训练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参与,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空间,让他们一个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锻炼。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谈一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一、游戏教学法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1、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象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的提高。2、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这类教材应多采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撬走”等等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采用课堂教学与心理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应从有效的心理教育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获得求知的动力。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的进入角色。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激励与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药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学习,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教师要鼓励那些不想练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信心,得到提高。

4.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既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的心理教育。

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教师应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理应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开发心理潜能,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