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范例6篇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范文1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4fe4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是一种大的教学框架或规则,并非针对具体的、细小的教学内容。教师到底是要根据某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要各展其能,开展个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说,教学需要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伊斯和韦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2.学科教学模式化建设的内容

以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为例,教学内容模式主要包含了广度、深度、顺序三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许有人会说大纲已经有了规定,个人不必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大纲的内容是比较笼统的,而平时的知识点则是具体的;平时的题目,有些是超纲的,这就要求教学上做相应的调整;教师个体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对大纲的理解程度不一,需要有个参照系,等等。关于教学的顺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是在一个教研组内,多种的教学顺序显然不利于相互交流与协作,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教学内容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学科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能指导人们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学要拒绝模式化

在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如“洋思模式”、“黄冈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因此,新课程应该拒绝统一的模式化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百家争鸣、不断创造的动态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性、难预料性、差异性等特点,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抛开实际情况,把某一种模式作为标准推广就会误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一成不变、僵化固定,这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背道而驰。其次,教育也可说是艺术,既是艺术就见仁见智,一样的课有百种上法,一样的课百家评。既然是创新,就不允许固守统一模式化的结构,就需要不断汲取外地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有时异地的经验用在本地也许是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拿来”,而不是“照搬”,更不能固守,并要求人人遵守。最后,教育因时、因地不同,教育的方法亦应随机应变,教学模式也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程标准诠释了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哪一学科的课程标准能制定统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供大家推广。

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需要等进行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们提倡个性化教学是因为:

1.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建议别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学活动中再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吸收、消化所需的知识,并形成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的是各不相同,独具特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这已不是运用模式化教学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2.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

教学模式范文2

一、模式的特征

在教学模式的自身演变中,人们看到了“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遵循教学辩证法的规律,构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学生有方向的自学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相结合,它有一条基本原则:凡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不教;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也不教。导学式教学模式以民主合作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和学生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

第一步,课前复习 ,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但对于一个新课题 ,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 ,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 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 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三、模式的载体――导学案

导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不同。导学案不是教案的直接照搬,而是具有“导读、导思、导学、导练”的作用,而教案力求写得详细、全面,不重视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没有反馈和消化的环节,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的学案和讲义类似于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不适于课堂导与学。导学案大体上有如下步骤:

1.学习要点

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部分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的地位等,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以物理概念、定理、规律等基本知识内容来确定;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及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要求来确定。对重、难点的设计,要针对学习目标,突出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

2.回顾复习

此环节在学案中篇幅不长,但地位重要,它对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作用很大。回顾复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温故而知新;二是承上启下,导入新课。本部分内容是以往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也可以是上一节或以前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内容。导学案应把回顾复习的内容和方法明确告诉学生,为新课做必要的准备。

3.认知与探究

教师针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为他们设计必要的认知情景,让他们充分理解知识、学会整理知识、辨析知识、掌握知识,化解难点,掌握重点,发展能力,强调认知与探究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4.反馈练习

教学模式范文3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的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放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践行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一种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You do a very good 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 You are so smart! Dont be so disappointed! Think more!”等来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以框架为标准,但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双向交流。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 Please try you best to 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所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教师实施“导学式教学”的必备。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立的教学模式[1]。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模式。

PBL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该问题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一、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2],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PBL教学模式则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提倡学生自主学习。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PBL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PBL在教学中的实施

1.教师备课――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问题

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情境问题体系,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并且情境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贴近临床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PBL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可由多学科教学人员和临床专科人员组成问题设计小组,共同预先设计一系列核心专题,建立完善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和学习目标制定出PBL实施手册,提供给各讨论小组。

2.PBL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概括起来说,P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模块中包含的核心知识或问题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情境问题建立假设查询相关资料讨论和修正假设归纳总结结论”的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每堂课开始前老师将情境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建立假设,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或借助学习软件、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学习媒体针对此问题进行自学收集资料,准备小组讨论提纲。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发言,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由学生解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PBL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情境问题的设计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进行,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所以PBL教学中情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问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经过长期酝酿、周密筹划、反复论证, 设计出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PBL教学中的情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PBL教学的目标。在设计问题时, 由教研室教师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 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PBL情境问题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②问题贴合生活或临床实际。

2.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学资源是实施PBL教学法需要考虑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讨论如何获得资源、如何评价资源、如何利用资源来解决问题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准备和设计教学资源,不仅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教学资源难易兼顾,既有基础知识,也有拓展知识,既能支持自主独立、循序渐进的学习,也能支持自主探究学习。另外,教学资源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角色转变,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既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也是PBL教学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讨论;教师既是一种激活酶,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活学生以前所学知识,并能恰当应用,也是一种诱导剂,应能从各个层面诱导学生用已知去揭示未知;同时也是一个鼓动者, 教师要通过积极思维, 引起学生共鸣, 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潜力[3]。

四、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PBL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符合人类对科学探索的思维规律,其方法对培养各学科优秀人才大有裨益。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总量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国际上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之为“知识爆炸”[4]。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学习者必须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PBL教学法则适应这一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参考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教学理念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能适应“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满足终身教育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具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峰彬,程南生.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中导师的作用与技巧[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63-65.

[2] 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李红枝.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8.

教学模式范文5

一、多模态与多模态教学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来感知世界,通过各种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即为模态。由五种感官渠道产生了五种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的教学方法,即多模态教学模式。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多感官并用

根据多模态类型来对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五种:视觉学习型学生、听觉学习型学生、触觉学习型学生、嗅觉学习型学生,以及味觉学习型学生。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线性模式,未考虑学生的学习类型。因此,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多模态教学方式使多种感官并用,通过不同的媒介把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充盈的体验,激发学生多层次的联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晦涩的专业难题,在多种身体力行的体验后,学生才能记牢。

(二)多种教学法联合运用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讲述法、PPT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操作法等。然而,单一一种教学方法有其侧重点和不完善性,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侧面。而要培养具有多元化的识读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的学生的目标,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要求。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将多种教学模式并用,兼收并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多模态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可以自己动脑动手,设计教案,制作教具,也可充当导演,布置任务,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的环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

(四)教学相长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多模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能是导演、策划者,又可能是执行者、审核者。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达到教学效果。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先进教学方法。在讲解《生物制品学》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曾多次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讲解疫苗设计开发流程时,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后,选择合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笔者选择了利用电影模式进行辅助教学。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影片并对影片进行剪辑。通过教师编辑后的影片,集中体现了疫苗全部的研制过程。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观察细微,影片结束后,辅以提问,强化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堂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再如,在介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选择了漫画与音乐相结合的模态方式来展示。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与漫画优美图片的赏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完成真人版漫画的重现。这一过程充分从听觉、视觉、触觉、体态、姿势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教学模式范文6

“减负”与教学模式 邮编:E:lxh90158@sohu.com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减负”涉及面很多。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减负”,才能坚持进行“减负”的同时,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减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玩中学”、“学中做” 我们一直受到前苏联课程观的束缚,摆脱不了原有模式的影响。“减负”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在较少的时间的内达到并超过原定目标要求,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习作时,他将学生带出去走一走、玩一玩,或在田野、或去山冈、或上闹市。在玩中给他们传授知识,教给方法。边走边看,边玩边学,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有表达不尽的情,学生在无意识中,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到了比教室里更多的知识。 “猴子学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物都有“学中做”的本能。“学中做”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规律,学中做、玩中学等是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愉快,才能真正地把负减下来。 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积极开展“玩中学”、“学中做”,是减负的一个途径。 二、改变旧的课程理念,认真组织“综合活动教学” 现行学校的管理是强行推行“一纲(教学大纲)、一本(教科书)、一个计划(教学计划)”的管理模式。一个教室分两个区,即教师教学区,学生听课区。学生的区域固定了,思维也就固定在这个区域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是“减负”的重点。在这种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是难以实现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室,没有讲台,分不出前后,几处有黑板,教室里分布着许多区域,“语言发展区”、“识字区”、“观察角”、“实验台”、“计算区”、“模拟生活区”等,这些区域经常变换内容和形式。 也看到学生这样学习:一节课由教师安排一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各自在喜爱的区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挥、去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在这里,他们既增长了知识,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动脑能力大大增强,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素质不高吗? 群体和个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能达到整体、全面提高,又能促进个体的充分发挥。 改变旧的课程理念,严格组织“综合活动教学”是“减负”的一个好方法。 “减负”的精神是普遍适用的,因此,要坚定不移。“减负”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是必然的。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这里只求抛砖引玉,以求更加完善。 2002、12、4

上一篇防震救灾

下一篇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