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年范例6篇

世界和平年

世界和平年范文1

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是成功的,有一百零六个国家的二百个青年组织派遣了一千五百一十五名代表与列席代表来参加大会。大会听取了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书记雅克·德尼的报告,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案和告世界青年书。到会的代表集中表达了全世界各国青年统一的意志:一定要使协商精神战胜诉诸武力的黑暗势力。大会热情地号召全世界青年,积极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发起的争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争取停止现行战争及一切侵犯民族独立的侵略行动的伟大运动,把自己青春的热力献给崇高的和平事业。

大会的报告、发言、讨论和决议案都着重指出了青年权利和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与争取世界和平有着密切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所有国家各个阶层的青年广泛的团结,是实现青年一代要求的强大力量。大会并指出了发展各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是加强各国青年友谊和团结的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这些方针都是正确的。这个方针精神的贯彻,将使今后世界民主青年运动有更广泛的开展。

从八月二日至十六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了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参加联欢节的有一百十一个国家的三万余名青年和数十万罗马尼亚青年。两周间,布加勒斯特更加充满了青春力量和欢乐,“和平友谊”的欢呼响彻云霄。各国青年举行了数百次的大小联欢会,举行了“世界青联日”、“国际学生日”“女青年日”、“罗马尼亚青年日”、“五大国青年会见”、“支持殖民地与附属国青年斗争的营火晚会”等活动。同时各国青年还举行了各种文艺和体育的表演和竞赛,有六十五个国家的演员进行了文艺表演,五十个国家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名青年参加了各项文艺竞赛,五十四个国家的四千三百六十六名运动员参加了国际体育友谊赛。此外还召开了十七例行业的青年会议,举行了参观、游览、舞蹈晚会。仅仅八月十一日这一天,就有五万青年参加斯大林公园的一个化装舞会。通过这些多种多样规模正大的活动,千千万万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政治信仰和的青年,建立和发展了彼此之间亲密的友谊。联欢节的成功,说明了地域、种族、与政治制度的不同,绝不能阻碍人民与青年之间的友谊关系。

(图片见原版面)

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加强,就是世界和平有力的保证。

两个大会的成就,还表现在扩大了全世界青年的团结。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的只有七十二个国家,这次增加到一百零六个国家。但更重要的是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代表了更多的青年组织,许多还未参加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青年固体也派了代表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参加联欢节的国家更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青年参加的人数增多了:法国来了三千五百人,意大利是一千五百人,英国一千一百人,只有四百余万人口的芬兰来了二千四百人,遥远的印度青年也派来了一百五十个代表。代表的成份非常广泛,从工人、农民、学生到神学家和牧师,从共产党到保守党,从意大利游击队全国协会到北欧一些国家的禁酒协会。争取和平的共同愿望,使他们战胜裕固主义者的一切阻挠,如百川汇海一样都奔向了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的团结,是空前地扩大了。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影响无限增长。第三屈世界青年代表大会以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会员从八十八个国家七千五百万人增加到了九十个国家八千三百万人。事实说明:世界青联正确的方针和口号,正在日益吸引更多的青年团结在它的旗帜之下前进。

不同阶层和不同信仰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增加了互相的了解。他们更加肯定了彼此一致的理想;检阅了自己的强大的队伍;表现了青年人在文艺和体育上创造的才能;看到了人民民主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与附属国的人民和青年英勇的斗争。这就使每一个来到布加勒斯特的青年对当前的斗争增加了无比的勇气,对和平事业的胜利和青年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和勇气,将由他们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去,一粒种子,就会产生丰富的果实。

两个集会所以能够获得这样辉煌的成功,是因为全世界人民与青年对和平有着不断增长的强烈的要求,和自一九四九年第二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以来世界人民和平运动与青年运动的巨大发展。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上,一百零六国的一百二十位代表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各国青年热爱和平的衷心愿望与保卫和平的决心。七月二十七日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在发言中宣布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时,会场上任达一小时以上的狂欢,更突出地说明了世界人民和青年对和平的迫切希望。正是这种热情所激发的力量,会使许多国家的青年们突破一切困难走向联欢节,曾使许多国家的青年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发展了自己国家的和平运动。这个情况,就是保证两个集会必然成功的坚实的基础。

世界和平年范文2

关键词:世界;木薯;生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30-03

木薯(Manihot esculereta Crantz),属大戟科木薯属,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起源于热带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世界木薯栽培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统计,2011年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木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是木薯主产区,其中非洲的种植面积最大,亚洲次之。木薯主要种植于南纬30度到北纬30度之间、海拔2 0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木薯已成为广泛种植的主要旱粮和饲料作物,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人民日常主要食物之一。本文将使用FAO所提供的1991―2011年的数据对世界木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发展现状分析

据FAO的有关数据资料显示(下同),世界木薯收获面积从1991年的1 633.3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 964.4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0.93%,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1995―1998年出现过小幅波动。亚洲、非洲和美洲是木薯的主产区。2011年,非洲木薯收获面积为1 305万公顷,占全球收获面积的66.4%;美洲收获面积为266万公顷,占全球收获面积的13.5%;亚洲收获面积为391万公顷,占全球收获面积的19.9%。世界木薯种植面积位居前十位的生产国(主要是以2011年各国种植面积的多少作为排序依据,以下简称“种植大国”)分别是尼日利亚、刚果(金)、巴西、印尼、泰国、安哥拉、莫桑比克、加纳、坦桑尼亚、越南,这十个种植大国的木薯收获面积占世界木薯总收获面积的71.7%左右。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种植大国,其收获面积从1991年的255.1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373.7万公顷,呈稳定的增长趋势。该国收获面积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19.1%。刚果(金)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二大国,该国的收获面积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247万公顷下降到2010年的185万公顷,2011年又上升至217万公顷。该国收获面积约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11.1%。巴西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三大国,该国的收获面积起伏不定,最大的年份为1995年,约194.6万公顷,最小的年份为1996年,约150.9万公顷,该国收获面积约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8.7%。印度尼西亚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四大国,该国的收获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120―140万公顷之间,收获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96年,约141.5万公顷,最小的年份是2009年,约117.5万公顷。其收获面积约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6.1%。泰国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五大国,该国的收获面积除2002年、2005年外,大多数年份的产量都在100万公顷以上,收获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93年,约为143.8万公顷。最小的年份为2006年,约为98.6万公顷,该国收获面积约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5.8%。安哥拉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六大国,收获面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40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07万公顷。其收获面积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5.5%。莫桑比克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七大国,该国的收获面积起伏不定,但基本上维持在90万公顷至120万公顷之间。其收获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5%。加纳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国,该国收获面积从1991年的53.9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89万公顷,总体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态势。坦桑尼亚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九大国,该国收获面积起伏不定,总体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越南为世界木薯收获面积的第十大国,该国收获面积呈逐年缓慢的上升趋势。

二、世界木薯总产量的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木薯总产量从1992年的1.62亿吨上升到2011年的2.52亿吨,其中除1995―1998年出现较小的波动外,总体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5%。世界木薯总产量位居前十位的生产国(主要是以2011年各国总产量的多少作为排序依据,以下简称“主产国”)分别是尼日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刚果(金)、安哥拉、加纳、越南、印度、莫桑比克。排名前十位的种植大国中九个都位于排名前十的主产国名单中,仅有坦桑尼亚被排除在外,被印度代替进入十个主产国。这十个主产国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6.18%,说明世界木薯生产仍集中于这些主产国。2011年,亚洲木薯的总产量为0.7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4%;非洲木薯的总产量为1.4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5.89%;美洲木薯的总产量为0.3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62%。非洲为木薯三大主产区中的最大产区。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主产国,1991年尼日利亚的木薯总产量为2 6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6.18%,2011年该国木薯总产量上升为5 240万吨,占世界木薯总产量的20.77%,年均增长率为3.58%,总体呈现细微波动中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巴西是世界木薯的第二大主产国,总产量从1991年的2 453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2 544万吨,基本呈现平稳的发展趋势,但木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在不断下降,1991年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27%,到2011年其总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0.08%,年均增长率为0.18%。印尼为木薯的第三大主产国,总产量从1991年的1 595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2 401万吨,总体呈现逐年平稳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06%。泰国为世界木薯的第四大主产国,总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小的是1998年,约1 559万吨,产量最大的是2007年,约2 692万吨,总体呈现细微波动中较小幅度上升,但木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在不断地下降,1991年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27%,到2011年其总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8.69%,年均增长率为2.28%。刚果(金)为世界木薯的第五大主产国,其总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小的是2002年,约1 493万吨,产量最大的年份是1991年,约1 937万吨,总体呈现细微波动中小幅的下降趋势,1991年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06%,到2011年其总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6.17%。加纳的总产量从1991年的164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1 433万吨,总体呈现较大辐度的上升趋势。安哥拉的总产量从1991年的570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1 424万吨,1997年之前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68%。越南的总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大的年份是2011年,约988万吨,产量最小的年份是1998年,约177万吨。印度的总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大的年份是2009年,约962万吨,产量最小年份是1993年,约541万吨,总体呈现波动中较小幅度上升。莫桑比克的总产量起伏不定,产量最大的年份是2006年,约666万吨,产量最小的年份是2003年,约396万吨,总体较平稳的上升趋势。

三、世界木薯单产的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木薯平均单产从1991年的9.8吨/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2.8吨/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34%,总体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说明世界木薯的种植水平在逐年提高。世界木薯平均单产每年以0.2―0.3吨/公顷的速度增加,其中2006年的平均单产为12.1吨/公顷,比2005年增加0.8吨/公顷,是21年中平均单产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在10个主产国中,尼日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安哥拉、加纳、越南、印度这8个国家木薯的平均单产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印度的平均单产为世界最高,2011年平均单产为36.5吨/公顷,是世界平均单产的2.85倍;而刚果(金)和莫桑比克两个国家的平均单产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莫桑比克的单产水平为10个主产国最低的,2011年平均单为6.4吨/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刚果(金)2011年的平均单产为7.2吨/公顷,仅为世界单产水平的56.3%。三大主产区中,2011年非洲木薯的平均单产为10.8吨/公顷,美洲木薯的平均单产为12.9吨/公顷,亚洲木薯的平均单产为19.6吨/公顷,亚洲为三个主产区中平均单产最高的产区。若按单产对世界木薯生产国进行排序,单产位于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泰国、柬埔寨、马拉维、印度尼西亚、中国、越南、巴拉圭、巴西、贝宁,在这10个国家中仅有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是单产、总产量和种植面积都位于世界前10位的国家,而柬埔寨、马拉维、中国、巴拉圭、贝宁是只有单产位居世界前十位而总产量没有位居世界前10位,说明这5个国家的种植规模较小。

四、结论与探讨

1.世界木薯收获面积从1991年的1 633.3万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 964.4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0.93%,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世界木薯平均单产从1991年的9.8吨/公顷上升到2011年的12.8吨/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34%,总体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世界木薯总产量从1991年的1.62亿吨上升到2011年的2.52亿吨,总体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5%。

2.尼日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刚果(金)是位居世界木薯总产量前5名的国家。1991年以来,尼日利亚一直是世界木薯产量最大的国家,其木薯生产在世界的比例逐年上升。10个主产国中巴西、泰国、刚果(金)3个国家的木薯总产量在世界的比例逐年下降。1991年巴西木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27%,2011年下降为10.08%;1991年刚果(金)木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06%,2011年下降为6.17%;1991年泰国木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27%,2011年下降为8.69%。10个主产国中加纳和越南的年均增长率最快,分别为11.45%和7.2%。

3.刚果(金)木薯的收获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但其平均单产仅为8吨/公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使得刚果(金)木薯的总产量仅位居世界第五;印度是世界上单产最高的国家,在10个主产国中其种植面积最少,2011年印度木薯种植面积为22.1万公顷,仅为第一大主产国(尼日利亚)种植面积的5.91%,为第十大主产国(莫桑比克)种植面积的22.67%,高单产让印度跻身世界木薯十大主产国之列。

世界和平年范文3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从多方面角度的分析在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人均森林面积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以及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等特征。为中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着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着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世界和平年范文4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

[1] [2] 

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中国生产林比重.%,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有个国家将%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全球.%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个国家将%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其中中国只有.%。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性功能的角色。 

、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其中生产性人工林.%,防护性人工林.%,/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以上的国家有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万公顷,-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年间,年均增量为.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倍,美国的倍。 

世界和平年范文5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9707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许多国家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而各个大学自身也在为落实这一战略而付出扎实的努力。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些号召和要求,无疑反映了国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如何,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这些都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将综合运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2005至2012年的5次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系统分析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准确把握中国大学和学科的世界定位,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科研能力健康快速发展。

一、RCCSE世界大学评价结果概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 BestUniversities, 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 排 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 》的 “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UR)” [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 “CHE 大学排名”(CHE University Ranking, 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Centro de Ciencias Humanasy Sociales, CCHS -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的“世界大学 网 络 计 量 排 名 (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 WRWU)” [5]等。

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 ESI 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

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世界和平年范文6

一场战争的到来,并不是意味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幸福,大多是残酷的事实。

九千年了,科技不断提高,而战争也并不减少。

为什么人类不能和平共处呢?

不管是世界大战,还是反恐战。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图一个“利”。

中国的领土广大,为此遭受日本人的侵略,可今天日本人却光明正大的说是为了自卫:伊拉克因为国家中有大量的石油,石油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美国人为了得到大量的石油,攻打伊拉克,而且还华丽的说是为了打击恐怖份子的组织。

这些“强盗”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多么可笑啊!

“政府有时候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给英法联军的一位将军写的信里的一句话。

没人希望爆发战争,看到战争。

人们渴望和平的钟声早日敲起,希望这世界早日没有战争!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何时铸剑为犁?就是说全世界到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实现消灭战争出现永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的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和平景象,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进入了和平时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人民都深切希望今后再也不要有战争出现,因此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第二次在战后,冷战兴起,威胁居民的和平生活。一些国际组织和着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千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件,并选出常设委员会。

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法国名画家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