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谚语大全范例6篇

生活谚语大全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1

2、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3、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4、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5、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6、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7、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8、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9、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0、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1、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2、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13、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4、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15、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6、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18、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19、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20、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21、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2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23、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24、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25、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26、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27、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28、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29、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30、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31、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32、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3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35、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36、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37、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39、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40、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41、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4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3、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4、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45、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46、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47、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48、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49、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50、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51、有钱难买老来瘦。

5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3、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54、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55、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56、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57、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58、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59、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60、有志不在年高。()

61、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62、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63、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64、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65、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66、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67、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68、艺高人胆大。

69、久住坡,不嫌陡。

70、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71、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72、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73、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74、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75、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76、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77、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78、经得广,知得多。

7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80、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81、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82、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8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84、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85、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86、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87、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88、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89、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90、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91、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92、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9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94、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2

关键词: 谚语 起源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发展,各国家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发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经常由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时误解别人的意思。本文结合英汉谚语文化,介绍英汉谚语起源,分析其不同的文化差异,以方便大家了解英汉谚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让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自如。

二、特殊语言――谚语

牛津词典中,谚语被定义为一种短小精练为世人所熟知的语句,它往往代表着事实或良好的建议,它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在语言上重视声韵,用词上讲究凝练,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1]。谚语意味深长,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大众性,它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通常,它们能反映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态度等。海边的人们生活依赖于海,他们的谚语多与航海、天气、捕鱼有关;游牧民族如阿拉伯人,他们的谚语则是关于沙漠、绿洲、羊群、骆驼等;老者受尊敬的民族中,谚语与睿智长者有关;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比如:Women have no souls.(女人没有灵魂。)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谚语作为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各自的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反映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通过英汉谚语文化的研究分析,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异同,从而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

三、英汉谚语的起源

谚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表达丰富含义的语言。要探索谚语,首先必须了解其起源。广义上讲,英汉谚语有着很相似的起源,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反映了人们的能力、智慧和经验。具体来讲,它们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民间生活的谚语

民间生活是谚语的主要来源,人们善于将日常的生活经验总结为谚语形式加以流传,这些谚语精练地显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源于人们日常工作的谚语。很多谚语都是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创造的,包含了天气的变化规律或一些职业的特点,并且是用大家所熟知的语句简练地表述出来。如:Hoist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它首先是被海员使用,后来变成了国际通用的谚语,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场合,它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事情,就要抓住机会。

2.源于民间习俗的谚语。一些谚语与民间习俗有紧密联系,比如:Good wine needs no bush.(好酒不需常青藤。)它来源于古老的西方民俗,过去,卖酒商人总是悬挂一些常青藤或有常青藤的画在门口,以此作为有酒出售的招牌。有些酒家出了名,即使没有常青藤标志也有顾客来喝酒,它相当于汉语谚语“好酒不怕巷子深”。

3.源于婚礼的谚语。英国人认为如果女孩婚礼时天气晴好阳光灿烂,那么她将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因此英国有谚语:Happy is the bride that sun shines on.(阳光下的新娘最幸福。)而在中国同样也有源于婚配习俗的谚语,如:“强扭的瓜不甜”,它隐含着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婚姻生活。

(二)源于文学作品的谚语

英汉谚语中,文学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谚语来源,来自书面文献的谚语叫“雅谚”(learned proverb),来自民间生活的谚语叫“俗谚”(popular proverb)[2]。很多英国谚语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这些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以至于没人能想象英语没有了这些文学巨献会变成怎样,如: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爱情之路无坦途。)伊索寓言是英语谚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这类谚语十分简明扼要、风趣幽默,易于理解并常用在生活实践中,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蛋。)

很多汉语谚语也是来自于经典文献,要穷尽每条谚语的出处很困难,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被公认为谚语的重要源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从中而来的一条经典谚语。

(三)源于宗教神话的谚语

宗教神话是英汉谚语的另一源泉。中国文化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很多谚语与之有关,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圣经》是西方谚语的重要源泉,《圣经》影响着其信徒的生活,易为人们所接受,如: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神话,其中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对英汉谚语的形成影响巨大,比如:Far from the Jupiter,far from thunder.(离朱庇特越远,离雷电越远。)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谚语也是宗教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四)源于其他语言的谚语

由于文化的发展,一种语言必定会吸收其他语言中的谚语文化。很多英语谚语因为历史原因来源于拉丁语,比如: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此外,还有些英语谚语来源于法语,如:Nurture is above nature.(教育胜于天赋。)等。

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使得汉语谚语也吸收了其他语言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甚至英语中的谚语,比如:The grapes are sour,as the fox said when he could not reach them.(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四、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谚语作为语言中精练优美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文化因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因此,了解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很有必要,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具体而言,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环境不同

谚语往往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海岛国家,其国土没有一个地方与海的距离超过了110英里。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谚语关于“船”和“海”的,例如: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的海上,人人都是领航员)。而中国是农业大国,谚语多与农业相关,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冬麦深,春麦浅”。另外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关于“东风”与“西风”的,在中国春天吹东风,而在英国春天吹西风,所以中国谚语有“春东风,雨祖宗。立夏起东风,田禾收割丰”,而英国则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风送暖,百鸟欢唱。)”

(二)生活习俗不同

谚语源于人民的生活,不同的习俗经常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国与中国的习俗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狗的态度。汉语谚语中对狗的描述往往是贬义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No ivory issues from the mouth of a dog.)”。英国人则认为狗代表忠诚、勇敢和聪明,所以英文谚语有“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三)不同

中西方的差别,导致其谚语也各有不同,中国佛教、道教兴盛,所以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谚语。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多信奉基督教,《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对其文化影响至深,所以有“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等谚语。

(四)文学作品不同

由前文所述可知,英语谚语多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伊索寓言、英文诗歌等。例如: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愿望是思想之父。)(莎士比亚);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培根)。而汉语谚语多出自《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故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谚语。

(五)价值观念不同。在西方独立和隐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他们强调自由,信奉个人主义,“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al.(自我保护是自然的第一法则)”和“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就是反映这些观念的谚语。在中国,人们更注重于集体精神,认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谚语都显示了集体力量,如“人多好办事”和“团结就是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清楚看到英汉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世界文化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英汉文化,从而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五、结语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的起源和差异的介绍以及简要分析,使读者看到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为了更加便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我们还必须更深入地去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别,去做更多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3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哲理清晰、医理确实、思路明快、诗意芬芳的特点,不仅能使人有知识的获取,而且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寥寥数语就可以把人带入充满乐趣的医药文化境界中去。“一天一口酒,能活九十九”,把酒对益寿的作用上升到九极之数;“唾沫一口,价值千斗”,把人们不经意的唾液夸大到千斗之价。物理已成,则以物喻人;事理有说,则以事援人。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难怪有人赞誉说:“好的医学谚语是科学的诗、防病的药。”

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问题。“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这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谚语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譬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果是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左右;如果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左右;而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

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着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等,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张中义在《谣谚新解见卓识》中说:“对于这样的谚语,我们也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既要讲清其谬误所在,引人走出误区,又要拨乱反正,就地改造,‘借题’创出科学的新谚语来。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4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26-01

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等方面来阐述如何翻译好英语谚语。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

一、 引言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

如何做好英语谚语的翻译呢?我们要遵循“等值”“等效”“忠实”“通顺”等传统的翻译标准,翻译时要考虑英语谚语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风俗习惯,等。下面简单说一下影响谚语翻译的几个因素。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1.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多拂尔海峡,东面隔北海,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此留下了许多和捕渔业有关的谚语。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2.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

公元前55年的夏天,古罗马统帅恺撒来到不列颠岛,第二年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 ,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直到今天,仍然流传着有关罗马的英语谚语。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态度上。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像:好狗不挡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但英美国家大都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4.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儒教等,所以有许多与此相关的谚语,例如,不修今世修来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主要的是基督教,所以英语谚语很多是和基督教有关的。例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相当于中国人的“天”。除了“上帝”,“十字架”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象征之一。与基督教有关的英语谚语中,不少涉及到“十字架”。例如,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谚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要翻译好英语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英美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等。翻译时,我们可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

参考文献:

[1]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5

关键词:谚语 人性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07-03

谚语是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集体创造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恰当地使用谚语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又能使语言生动风趣,增加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外交过程中,正确地使用谚语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广为人知的“谚语”来缓解彼此的矛盾已受到政治家、外交家们的青睐。比如,总理2007年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引用了谚语“树欲静而风不止”(静かならんと欲すれどもとまず)[1](参10:208)就引起了轰动。正因为恰当地引用了谚语,首脑们的演讲才被人们牢牢记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谚语对人性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也正是日本将谚语作为“教育训”和“人生训”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的重要原因。

1 谚语与人性

我国的《新华字典》[2]中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在《多功能学生字典》[3]中是这样解释的: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多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句:谚语出自胸中,花草出自山中。英语:Proverb.种类分为:农谚,谚语,古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4]中这样解释: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日本的《新明解国语辞典第5版》[5]中对谚语解释:その国の民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的な言。(短くて、口のいいものが多い)「急がば回れなど。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从民众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教训性的语言(语句简短且顺口的居多)。例如:欲速则不达。在《大辞林(第二版》[6]中的解释:昔から人々ので言いならわされた、刺・教・知・趣などをもったな言。「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朱に交われば赤くなるなどの。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之间言传下来的,具有讽刺、教训、知识、兴趣等特点的简洁的语言。例如:出头的椽子先烂;近朱者赤等。此外,谚语还分为:俚语谚、谚语、古谚、西谚、世谚、俗谚等。

因此,即使是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研究不同语言的谚语的学者、研究者对不同文化特征的直观感觉的表现,以及收集分类谚语的考察、研究活动仍然很活跃。

2 中国谚语对人性培养的价值体现

我国的谚语除现在流行的谚语以外,大体都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谚语,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口承文化的时期。然而流传于后世的,脍炙人口的,对人性的培养起到教育作用的“谚语”,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经典名句”。例如:中国的“温故而知新”;“问是一时之耻;不问则是一生之耻”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是出自收录古代大思想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名句的《论语》,经过几千年世世代代的言传,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众所周知的谚语。由此可见中国的谚语大多数都产生于古代的思想、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的话题以及故事并逐渐演变为对人性的培养起到“启迪”和“指导”作用的谚语。像“失败是成功之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谚语是众所周知。

生活谚语大全范文6

中国戏曲谚语,以它独特的方式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艺人员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生活,它是划定在戏曲范畴之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它背负着中华戏曲传承的重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经过数代戏曲艺人们的总结、提练、发展并逐步完善相对固定的一种动态言说形式。戏曲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虽然寥寥小语、言辞不多、但却语言精辟、深浅适度鲜明。戏曲谚语不仅有力增加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效果,更向基层民众巧妙的传授了切于实用的生活伦理,它总结和概括了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作用。因此,戏曲谚语独树一帜形成与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理论。

一、戏曲谚语通俗易懂、富有深意

1、戏曲谚语语言朴实、通谷。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戏曲谚语形式短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押韵、对称。它是更加精致、精确、生动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一门艺术形式,因而一直为戏曲人所钟爱。如:“千斤道白,四两唱”短短七个字,即朴实又通俗,明确说明了“念白”与“唱腔”的比较。同时告诉人们“念白”的难度远远大于“唱腔”。关于演员唱腔、念白的谚语很多很多,又如:“气刀音之帅”、“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放声不放气,永远不费力”等等都说明了演员要学会运用气息,吸入的气息不可轻易放掉,气息要用在发声上,演员演唱中节约气息,不仅保证发声的完美,也使演员少费力气。还有“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指出了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学艺练功,成功的关键在于立定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简短的几个字,却义蕴深厚。它告诫人们,要从事戏曲艺术这一行,首先要立志,然后再练功学戏,一名戏曲演员自幼就应“早练五更天,晚练半夜睡”,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到老,唱到老”。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学、不屈不挠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一名台拳道的冠军这样说:“自己从地方队进入国家队六年多的时间,除了练就是练,除了教练规定的时间必须练之外,自己还要为自己增加压力,直到拿到了世界冠军,还没有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究竟是什么样。”这位运动员如果没能明确目标,特别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信念,就很难问鼎世界冠军。戏曲演员也是如此,无论是大师、还是名家,都要经历“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这句谚语所指出的立定方向,持之以恒的过程。戏曲谚语指导性强、通俗易懂,如今凡从事戏曲艺术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说出多条戏曲谚语。这是因为从他们迈进戏曲艺术大门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这些通俗易懂的戏谚,并每时每刻在用戏谚的理论指导着学习、创作的艺术实践。

2、形式短小、富有深意。戏曲谚语用简单的语言表明通向艺术必由之路之奥秘,它同现代汉语里的“谚语”一样,内涵丰富、缤纷多彩,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难以计数,这些宝贵的谚语有助于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也同样有助于戏曲创作,在戏曲中有各种有内涵有经验的长篇大论,但却没有这些精辟、短小的戏曲谚语来的到位。有句谚语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戏曲演员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技术和程式等,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有关于角色的谚语“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说的是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也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表演,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出戏中的角色有主次之分,他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有所不同,表演上的分量与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构成全剧的整体审美效果来说缺一不可,因而每个角色又是互相平等的,没有大小之分,在演配角时,只有拿出演主角的严肃认真态度才能真正把戏演好,又如说明舞台经验重要性的谚语“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乐队、化、装,打幻灯,台前幕后一家人”、“救场如救火、台上无闲人”等等。“救场如救火”是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一个重要技巧之一,舞台上的演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意外、有事故的发生,在当演出不能继续进行时,所有演员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和挽救局面,为了完成救场使命,即使台上需要的演员行当与自己的行当不一致,也应把个人的困难放在服从演出的地位,把演出正常进行这种谚语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意识,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谚语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边策。

二、语言质朴、运用广泛

1、语言质朴,道理明确。戏曲谚语在中华国土乃至世界有中国戏曲演艺活动的地方,都会有中国戏曲谚语的存在。戏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有“三绝”、“五不可”、“两不辩”;明代的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有“出音总诀”、“收音总诀”,除了书面上对戏曲谚语的记载以外,更为戏曲人广泛用之,戏曲谚语易懂好记的特点,也使业内人士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它的言词质朴,是因为在众多戏曲谚语中,言词直白,一语道破其精神实质:“一招鲜,吃遍天”、“十旦易找,一净难求”、“三年胳膊,四年退,十年练不好一张嘴”、“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死戏活人唱”、“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等等,正是因为它的言词质朴、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所以戏曲谚语才能相传至今。

上一篇三月三作文

下一篇窗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