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3 ― 03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地方,更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敏感中心与前沿阵地。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又存在着一定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急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再对这些问题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育的理念太过落后

大学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然而,大部分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都采用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则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接受着一种非常被动的知识灌输,仅靠“教师―学生”这样一种单一的交互反馈机制进行信息传递。从正面灌输来看,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接收效果都会受到其自身素质影响,而如果教师的说服力再稍微欠缺一点,就很容易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从教学内容上看,部分教师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方面,还稍有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并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执行,总是选择性地重点讲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内容,其他的则一笔带过。〔1〕从教学手段上看,尽管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但是部分教师仅仅只是将课本内容复印到PPT上,并没有对其进行再加工,这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之感,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加强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学生的社会了解、国情认识、品格培养以及责任感加强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着“重形式,轻意义”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现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经费保障的缺乏,使其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参与;高校在社会实践认知上存在错误,仅仅只是将其看成上级下达的行政任务的完成,并没有真正领会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实践的形式通常都只是发宣传单,做简单的志愿活动,实践内容极不丰富;有效监督与考评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应付心理等。

(三)校园文化教育滞后

就目前看来,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很多高校都错误地将校园文化教育等同于校园基础设施教育。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宽阔的马路以及耸立的教学新楼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之中,而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在精神内核方面的教育极度缺乏。尽管有些高校还是重视了校园文化教育,但是其中也不乏标语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很多学生连自己学校的校训和校歌都说不出来,其所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衔接性也不够强,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甚理想。〔2〕

(四)高校传媒功能的定位偏差

作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载体的高校传媒本身是大众传媒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广播、杂志、电影、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尤其是近年来备受青睐的微信、微博以及博客等新媒体形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愈发广泛和深刻。这些传播媒体在为学生提供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庸俗的垃圾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难度,弱化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观念。

(五)教育队伍专业素质尚待提升

教育队伍的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然而,就目前看来,很多高校都不注重对教育队伍的教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仍旧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数量不充足以及结构不合理之类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队伍的工作压力,不少高校开始运用转岗调离和招聘专职教师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这些转岗调离的教师大多都属于“半路出家”型,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新招聘的专职教师也大多是刚踏上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面对这一相对较为枯燥的工作时,其工作积极性就显得较为缺乏。

二、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党的领导原则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各级领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高校各式各样的宣传平台,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让高校学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积极吸收先进分子,不断扩充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实实在在地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就是其人本价值取向的最明显特征,所以,在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学生个性予以充分尊重,要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社会性,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学生是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教育主体,不仅具备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还具备独立的人格,其个体差异也是无法避免的。〔4〕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

(三)继承借鉴的原则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进行创新,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内容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教育方法的过时和不适用,但是,必然会出现新的、更为适用的方法。这些新方法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对传统方法予以否定,而是由传统方法的改进和选择性继承而形成的创新。例如,理论教育法、自我教育法以及实践锻炼法都是长期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时代内容的内在要求,并不是对方法这一本身的全盘否定。

(四)方向性原则

意识形态本身所具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会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倾向作用。高校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力量重点争夺的阵地,具备较强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责任感,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导,要坚持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方向,要与党的纲领、宗旨保持高度一致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得到保障,才能够统一学生思想和行动,才能够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更合格的接班人。

(五)兼容并蓄原则

高校文化是兼容并蓄的,虽然和而不同,但向来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并没有亦步亦趋的发展,而是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正因如此在不同时代的治学、教育理念中,在对待不同民族学生的具体问题中,在外国学生来华求学的过程中,都应采取兼容并蓄的原则。

三、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训练。要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大学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因为理论思维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与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要将历史和逻辑融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要将该理论的观点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自然不能脱离理论灌输和课堂讲授这两种基本教学方式,但是,适当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创新也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可以采用主题研讨式教学与案例剖析式教学这两种较为创新的方式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

最后,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感染力与吸引力。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所能获得的知识能够维持25%的记忆,通过听觉能够维持15%的记忆,而视听综合所能获得知识就能够维持65%的记忆。〔5〕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或者口头讲学,而是要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将那些抽象而高深的理论性文字与图像、声音和影响等结合起来,用一种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不断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完善有关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教育

其一,要转变观念,要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所发挥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作为高校领导与相关的实践组织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任何一种形式的实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要在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不断地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其二,要勇于创新,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社会实践不仅仅只是发宣传单或者做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要随着时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军事训练、红色旅游、勤工助学、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以及生产劳动等都是极为不错的社会实践形式。

(三)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力度,拓展教育文化路径

一方面,要对校园文化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树立全员共建的意识。校园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只依靠个人或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而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却与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收益,还要使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等收益。所以,校园文化的教育也需要全员的努力,不能再怀有之前的狭隘意识,要明确认识自己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为校园文化教育贡献一己之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营建,凸显精神教育内涵与意义。文化环境其实就是文化的一种软性表达。意义与信仰的表达也能够通过隐形方式进行,只需将其融入于校园文化环境当中,便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将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这一价值观,而文化环境又主要是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校园文化环境的营建可以从挖掘和整合高校的物质精神资源入手,在图书馆、实验楼以及教学楼等建筑设施中进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宣传,同时,浮雕、纪念碑教育、烈士事迹宣传、校友种树以及碑石铭文刻写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6〕

(四)借鉴高校传媒载体,完善安全教育传播体系

一方面,要优化传统的传媒载体,以不断增强教育传播吸引力。校园的传媒载体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始终坚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作用,不能只为迎合大众趣味而忽视教育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都相对较高的采编队伍,进而确保高校校园传媒的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并且还富有教育意义。〔7〕此外,高校还应该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教育

一方面,要严把人才选拔之关,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聘用更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思想素质都较高的人才,在队伍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年龄与学历的匹配,以“老年+中年+青年”与“学士+硕士+博士”为匹配标准,实现专业结构与知识的互补,从而不断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队伍成员的培训力度,以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综合素质。〔8〕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脱产进修培训与在职培训等手段加强队伍程艳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等。

(六)使社团活动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社团活动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育的延伸。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要以社团为载体,整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社团活动有机整合到一起,使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社团建立和发展时,要确定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要求学生从参加社团组织开始就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容易在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迷失自己。当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能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并容易确立科学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七)让校园媒体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

校园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以重大事件、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工作。诸如每年的“两会”召开、“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开展专题报道;传达校党委和行政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掌控舆论的主导权,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并且学校师生通过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便尽快加以贯彻落实。

结束语:

由此可见,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尽管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还存着课堂教育理念落后、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校园文化教育滞后、高校传媒功能定位偏差以及教育队伍专业素质尚待提升等问题,但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借鉴和方向性这三个原则,通过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完善有关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教育、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力度以及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教育等措施,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缓解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参 考 文 献〕

〔1〕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29-33.

〔2〕王金玲.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理论界,2014,(05):160-163.

〔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4〕钱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52-53.

〔5〕袁晓桥.浅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J〕.党史文苑,2015,(20):67-68.

〔6〕朱蓉蓉,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03):64-66.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3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法律基础知识与社会违法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很多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违法犯罪离我比较远,我既不会是违法者,违法事件也不会让我遇到,更不用说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触犯法律。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游行示威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大学生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是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包括传统安全教育和新型安全教育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安全教育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传统安全教育包括: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灭火技能及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防盗窃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盗观念,减少盗窃案件发生。新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教育。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黄赌毒、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二是组织和非法传销组织以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目的,采取隐蔽的手段拉拢学生入伙或入教,威胁到学生的自身利益。针对高校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丝毫不可放松警惕。

(三)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思想和行为的盲动性明显,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的或违法的行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等,积极疏导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他们的一般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安全教育的切入点

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传统安全教育的主体,虽然在一定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单一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校园安全调查显示,有88%的大学生愿意为维护校园安全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说明学生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的积极性很高。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模式。一方面,安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社团,充分利用他们愿意参加社团活动的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安全教育活动穿插或融入社团活动中,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学生志愿消防队”等学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本校的实际,可以设立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保卫工作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安全教育的关键

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安全知识教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生动的案例教学、形象的角色体验教学,特别是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共鸣。安全理论学习是基础,但要想落实理论,不能缺少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对辽宁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有8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安全自救知识培训。在曾经参与校园安全演习的学生中有82%认为流于形式。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接受并认可校园安全演习,并希望能对自己的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一方面,模拟实践演练。实践性演练活动要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模拟演示区,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管会、护校队等组织,参与安全排查、调节矛盾纠纷等实际工作。同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所在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

校园安全文化是通过校园和谐的氛围所营造的,能够对师生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觉的一种良好状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果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沙龙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包括:安全知识大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奖品为鼓励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合作,请经验丰富的警察给学生讲解知识,分析真实的安全案例,传授安全防范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形象性和实用性;将安全教育以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中增长安全教育知识。

(四)制度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基石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和谐校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2-03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食堂爆炸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及高校凶杀与自杀事件等等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校大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82-84

高校安全教育本身颇具矛盾性,被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忽视,但又没有人否认其重要意义。从校园层面,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使得大学校园变得危机四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35-37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能力的薄弱。从社会层面看,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

将安全教育与第一课堂安全理论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接,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可以促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资源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1.结合安全教育课理论教学,衔接第一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4年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随后,部分高校认真研究新时期安全教育的规律,陆续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制定教学计划,选取科学教材,适当安排课时,并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与纯理论知识授课不同,安全教育的课堂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辅以案例分析、模拟应急训练、模拟自救演练、防身技能训练、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防火、防盗、防骗、防止人身侵害以及交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培养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结合校园文化安全实践,渗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处于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要把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如新生入学教育时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宿舍安防小贴士、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在高年级学生中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和安全学习交流协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安全图片展览和模拟消防演习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拓展第三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安全主页、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方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及时安全信息,适时进行安全管理干预,增强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校应积极完成三个转变,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质量。

1.由表及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目前高校的落实情况远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或是出现重大案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或是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前者问题在于预防意识淡漠,后者治标不治本,有形的安全问题可察觉,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的隐形隐患危害更大。

在高校安全问题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及时查处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等。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健全体系,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深入。

2.以点带面,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零散和随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原因之一是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不完善。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而安全保卫部门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学校的安全管理,且无力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等等。原因之二是安全教育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管理人员。目前的安全教育尚停留在辅导员层面,只是组织安全教育主题会和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教育例会等。

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保卫处、学生处、思想政治教研室、宣传中心、后勤管理部等都责无旁贷。应当实行岗位责任制,主管领导指导监督,安全教育中心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使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3.由此及彼,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安定和谐是育人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对于如何保证高校的安定和谐,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单纯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观念指导下,高校会更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办法,防止各类事件事故的发生。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缺乏前瞻性,看似解决眼下问题,但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只有真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故,这才是校园安全的根本,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以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教育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是取得实效的难点。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力促三个结合,才能推动实践教育向立体纵深发展。

1.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一旦缺失或未满足将会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隐患,若得到满足就演变成追求高一级需要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生存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抵御非法侵害的能力,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

2.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大学生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逐年增加,分析事件的原因,发现多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恶果。[3]125-128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状态波动起伏明显、稳定性不强,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将高校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预测、排查、干预、跟踪”的危机积极应对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3.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转型期矛盾凸显,由此产生诸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4]49-5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学校管理社会化和学生结构复杂化,大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网络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将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体系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资与精神两方面。”[1]校园安全文化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各高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极为薄弱。时至今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3],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4],熊雁兵、翟兆斌、张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5]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相关地域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2012年在校学生将超过2500万人。高校扩大招收规模,致使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盗窃、诈骗等常见安全事件,而且涉及人身安全的也屡见不鲜。开放式的校园,使其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化,这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的应用性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研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师生个体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校扩招与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开放式的特点,导致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化,不安全因素增多。校内主要体现为偷盗、使用违规电器、违规操作实验器材、社会不法分子入校犯案等。同时,校园周边网吧、KTV和其他娱乐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地。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多特点,如突发性、多样性和季节性等,近年来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使得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或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映,更有甚者,校园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祖国未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校园安全问题。各种校园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应特别重视和保护师生在教学、学习及其在校园周边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新时期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高校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校园安全文化是最关键部分,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标尺之一。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力量来保障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在新时期已被纳入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范畴。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要保障基本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但由于校园内外环境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日趋复杂化,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因而应站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高度,努力抓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稳定与和谐提供必要保障。笔者认为要充分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让校园安全理念与安全价值观在领导的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其次,除把安全管理融入教学实践中之外,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领导与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便使提升学校竞争力。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身功能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行为,而且在应对其他非安全因素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扼杀或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规范作用,经过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自觉地以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追求,这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第三,激励功能。校园安全文化在支配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起到支配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各种不安全行为会避而远之或是勇敢地作出反应。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长期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

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实践中,校园安全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开放式的校园,决定了校园内除学生之外必然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员流动,从而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领导虽已看到这一事实并也想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但部分管理者做的却只是一些日常工作,不仅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而且他们不能从学校长期实践经验与安全管理特征中,提炼出可以代表本校安全文化内涵的文化用语。第二,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诸多安全器材,但缺乏利用这些安全器材宣传、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应有之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纵观各地高校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安全理念向学生灌输,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并不认可。因为它不仅缺乏事例分析,而且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此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安全事故相对较少的校园里,因而在思想上还未对安全问题形成一种警惕感,在这种思想模式下,安全教育的效果必定非常有限。第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未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同时,也无需通过考试或采用其他方式考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因而“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6]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支持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学校本身努力,而应积极争取外界支持,外界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但是国家与社会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第一,经费不足。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加重视,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背景下,国家用于高校建设的经费有限,因此,现阶段用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第二,缺乏社会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社会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都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社会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不仅影响建设进程,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多渠道宣传,培育校园安全文化精神。

(一)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支持与带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从行政管理层面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则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是安全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首先,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兼任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组组长,成为全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其他校级分管领导应兼任副组长,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其次,学校与各学院之间通过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所属院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力抓手,形成一种层层负责制。校、院两级主管领导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也要亲自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便在全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二,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各院系分管领导、班主任等都是安全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首先,各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将安全教育以不同形式深入课堂、班级和宿舍,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应划分片区,并指定各片区安全文化建设责任人,如果高校存在多个校区,还应在各个校区设立安全员,以便协助校区负责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才能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责任文化。

(二)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重点抓好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教育,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高校应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教育。首先,高校应健全以保卫处为主导的专职保安队伍,完善相应救助服务体系。校园保安或校警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创建平安校园中扮演主要角色,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徒步式巡逻,这种方式虽有其必要性,可在新时期已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构建由校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徒步组成的“三位一体”巡逻巡更体系,以便提高见警率。通过提高见警率,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安全问题,从而达到人身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组建一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安全协管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防护体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员、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宣传、示范的带动作用,利用这种辐射功能对其他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而形成对安全知识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或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征文活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二,高校应普及心理安全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在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在各学院也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通过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进而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或专科医生到校讲学,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最后,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相关电影等,这对建立心理咨询评估制度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让安全文化知识在全校内普及,是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想使安全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关键在于宣传。第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敢于打破将全校学生集于一个大礼堂听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应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其次,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师应把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防范方法与避害技巧,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第二,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这是宣传安全知识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向学生宣传一系列安全常识,从而起到一种安全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其避害技巧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第三,学校应制作安全教育小册子,集中印制安全知识的同时,适当附带相关典型事例,这可以让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各种安全信息与知识。

总之,随着校园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面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对措施,通过构建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将各种校园安全隐患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8):116.

[3]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

[4]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成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09-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环境也不断产生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安全和稳定工作不断涌现新情况。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广泛,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变得更明显,而教育的模式与成效则成为安全教育思考与研究的对象。

一、案例分析

2011年4月16日下午6点30分,广西南宁某学院学生陈某私自到距学院约12公里外的邕江一桥下游泳,不幸溺水死亡。事件发生后,死者家长及亲友到校处理死者善后事宜。死者家长表示:溺水事件责任在校方,提出校方赔偿100万人民币的不合理要求,并召集死者生前中学同学近40人于学校招待所聚集。在家长挑动下,死者的同学情绪很大,有聚众闹事的苗头。家长还表示要把事情闹大,准备发动其村村民到学校闹事。后经校方与死者家长多次协商,最终妥善处理并完结了“4.16”突发事件,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与失控。

在此次事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当前社会中有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学生家长往往认为,子女只要送入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子女出了事,学校就必须为此承担所有责任,片面忽略了家庭的教育责任及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承担的行为能力责任。在案例中,死者家长及亲友认为,溺水事件责任在校方,故此提出校方赔偿100万人民币的不合理要求,却忽视了死者陈某的不幸主要原因在于其不遵守校内规定,无视纪律导致悲剧发生,系其本人主观违规造成。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成年人,陈某对自己的个人行为导致的结果负完全责任。第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是悲剧发生的主观原因。该事件结束后的事件处理总结中提到:“学生伤害案件之所以不能有效杜绝,客观上与学生对自身行为缺乏较强控制力的特点有直接联系,在教育中要引导各方进行事前防范,充分利用制度或社会保险机制等转移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由此提出:“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安全意识特别是自我保护意识或技能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减少伤害案件的发生。”指出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方面的弱点。

二、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种常见模式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职责与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国家相关部委到各地方教育单位、各高校,都加大了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

(一)理论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模式是高校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教育模式,以讲授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讲解安全教育的概念、必要性、原理及方法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中表现为设置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等、

(二)演练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通常是通过模拟场景的应急演练,使受训人员在实践演练中掌握应急避灾的技巧和方法。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演练多集中在防火、防灾(主要是地震)等类大型灾害演练上。

(三)知识普及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即通过宣传教育片、宣传海报等宣传载体,将安全知识予以普及传播,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常见的形式如组织观看教育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海报、在走道张贴标语等。

三、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在国家重视及自身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类似陈某溺水等频频发生的高校安全事故却一再从反面角度印证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缺少对现实案例的关照,学生感觉与自身无关,缺少自觉学习的意识。这就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其次,教育内容单一,对自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践演练。当前的安全教育多是对一些发生概率小、损失比较大的灾害的教育,对于防盗、防抢、食品卫生安全这类发生概率较大,危机面相对较小的个人人身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广度、频度都不够。

最后,演练教育专业程度不高。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中毒自救、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甚至需要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主要信赖学校教师,而教师自身都缺少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以致演练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当代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缺少兴趣的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当某种需要成为迫切需要,就会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励个体表现出某种行为的积极性。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安全需要是继生理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等)之后的第二个层级,属基本需要。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家境稳定,不愁吃穿,在校求学期间正处于安全需要层次,即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在安全需要的推动下,学生本该重视安全教育,积极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满足自身安全保护的需要才对。然而通过对陈某溺水事件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的现实。

这看似矛盾的理论与现实其实并不矛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理论的角度说明了“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当代高校安全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没有安全需要,而是当前教育模式没能让学生感觉到的安全需要的迫切性,因而无法转化为学习动机,也就无法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就是,当前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理论性强、教育内容及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即使是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要么讳莫如深对具体情况避而不谈,要么仅仅是一纸通报,发由班主任或相关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案情通报了事。在整个过程中,缺少对案例的讲解,学生对案例的前因后果不明,也不了解事件的严重性,觉得只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而已,感觉与自己无关,没有提高防范意识的需要,自然也就不会转化为动机及行为。这样的安全教育模式下,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五、利益驱动下的成本教育模式

在这里,我们引入管理学、经济学中的两个概念,提出改善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之不足的一些对策。

利益驱动是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生理特性,使用个人利益引导或驱使他去从事不愿或者不能主动从事的工作。而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所谓利益驱动下的成本教育模式,即通过各种个性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安全需要,驱使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掌握和了解为了满足自身安全需要必须具备的安全知识、技能以及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水平的安全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

第一,由“与我无关”向“如果是我”的主体意识转变。我们提倡改变当前安全教育案例通报式的教育方法。因为案例通报式的方法容易让学生感觉即使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也不过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与我无关”的事而已。在成本教育模式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解析,让学生清楚了解事件当事人“如果是我”,那么“我”会为此事件付出什么样的“成本”,在将“成本”与自身安全需要相比中自我反思,从而主动拒绝危险行为,提高安全意识。

第二,将理论条文变为“如果是我”的行为事实教育。当前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中有一类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来自于学生群体内部的盗窃、抢劫、伤人等事件,不懂法、不了解行为代价往往是学生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并不是说事发的学校没有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而是法律条文的一纸文书让学生觉得“与我无关”。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大都偏爱影像性的安全教育形式,因为影像性的东西比讲授式的理论来得真实、生动,容易让学生产生“如果是我”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更具感染力。因此,我们倡导的成本教育模式中,对于像法律法规这类知识教育,全文灌输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多采用生动教学手段,通过模拟场景或影像教学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在这方面,近几年中央及一些地方政府部的一些教学资源,如央视宣传新交通法的“文明天下系列报道”节目、厦门公安局制作的系列Flash教育宣传短片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都可以直接引入高校安全教育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针对现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现象,引入利益驱动下的成本教育模式,让行为与之需要付出的代价进行挂钩,更容易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主观行为的后果及代价,从而从动机及需要层次上激发学生自觉性,让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让安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尧飞,杨彬.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今日科苑,2009(24)

[2]张芳山.美国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